遗产数据库

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

摘要: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考古遗迹主要以巴米扬石窟群为主。2003年,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于濒 ...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考古遗迹主要以巴米扬石窟群为主。2003年,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于濒危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从公元1世纪至13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干达拉流派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影响。这一地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庙宇,以及伊斯兰教时期的防御建筑。此遗址同时也见证了塔利班政权无情摧毁两尊立佛像的暴行。这一事件在2001年3月曾震惊世界。

1405667571566.jpg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

希腊式佛教艺术的经典作品

巴米扬山谷因丰富的佛教洞窟遗址及洞中高达53米的石雕佛像而与中国的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地,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作品。

巴米扬地处丝绸之路上,是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途经之地,当地曾有数所佛教寺院,是宗教、哲学、希腊式佛教艺术中心。自2世纪起,至9世纪伊斯兰教徒入侵时,曾为佛教的一个宗教地点。往昔,数所佛教寺院的僧侣住在凿于巴米扬的山崖的小山洞内,过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有些僧侣在其居住的山洞内加添宗教雕像及精美、色彩鲜艳的壁画。他们最傲人的成就,即以浮雕的手法从整片岩壁中分别凿出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释迦牟尼像与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应身佛像(应身佛,佛的三身之一,也称为应身),而后者又被认为是现今世上最高的立佛。围绕在这两座大佛像的洞穴超过上千个,这些洞穴如敦煌千佛洞内一般,覆顶的壁画、大小不一的泥塑或石雕佛像。现今的文化艺术学者皆认为巴米扬佛教遗址的艺术揉合了印度、波斯及残存希腊、罗马影响的犍陀罗风格,且是中国岩雕如敦煌石窟之原型。

屹立在巴米扬石窟群中的这两座大佛,一尊凿造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因雕凿在巴米扬河谷边山崖面南的断崖上,故被称为“巴米扬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

公元四世纪和七世纪,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后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

1405667589319.jpg

夜空下的巴米扬佛教遗址

巴米扬大佛之泪,两个民族的互斥

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乐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历史上曾经历3次劫难。曾有很多国家的科学、文化、艺术和宗教界知名人士强烈呼吁,要注重保护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但是,2001年3月12日,大佛还是遭到了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爆炸声持续了三四天。

塔利班,是发源于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 塔利班,在波斯语中是学生的意思,它的大部分成员是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故又称伊斯兰学生军。美国等西方国家认定其为恐怖组织,中国政府并未有相关表述。

在多年的战乱中,巴米扬大佛到90年代后期已是千疮百孔,佛像的头部也不复存在。而塔利班执政以后,从1997年就开始计划摧毁有1500年历史的巴米扬大佛像,其中,一名高级塔利班指挥官声称:“阿富汗境内不允许有任何偶像崇拜。”此后,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发布特别命令,宣称“巴米扬大佛像受到保护”,禁止一切对佛像的摧毁行动。但一年之后,奥马尔又发表公告,声称要摧毁一切形式的偶像,为什么这位“伊斯兰战士”改变了主意?

第一个原因是塔利班一直企图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一点被大多数研究阿富汗问题的外交官承认。在这个政权存在的日子里,全世界只有3个国家(巴基斯坦、沙特和阿联酋)承认它,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塔利班领导阿富汗。此外,联合国在9.11后加重对塔利班的制裁,以迫使它不再收留国际逃犯本·拉登。对奥马尔来说,巴米扬大佛是他手中的一张牌,借助它可以改善与西方的关系。联合国这次加重制裁使奥马尔没有任何顾虑。因此,奥马尔决定挑战国际社会:佛像要生存,必须先承认我们。

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以看出塔利班那隐藏于内心深处的阴暗私欲。以普什图人为主要力量的塔利班时代就是阿富汗哈扎拉人的仇敌,不幸的是,长期遭受种族歧视的哈扎拉人哈扎拉人一直视自己为阿富汗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并为“它拥有的文化遗产”而自豪。哈扎拉人占了生活在巴米扬河谷居民的大多数并长期敌视普什图人组成的塔利班,2001年2月,哈扎拉人还驱逐了巴米扬镇上支持塔利班的学生。因此,毁掉哈扎拉人建立的巴米扬大佛,对塔利班的统治基础至关重要。终于,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巨大压力,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大佛在内的所有佛像。

1405667600800.jpg

巴米扬佛像群如今一片凄凉,石窟外到处是碎石和黄土块。

“佛像的重建是阿富汗民族和解的象征”

巴米扬佛像群如今一片凄凉。在山崖下看到的只是佛像形状的石窟和佛像的残骸,石窟外到处是碎石和黄土块。在大佛惨遭毁坏后,国际社会一直在设法努力,试图将被炸成废墟的巴米扬大佛重新修复。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巴米扬遗迹制定了一项浩大的保护、修缮工程。从2001年至2008年,该组织已经向阿富汗派出五个国际专家工作组。第五期工作组共有30名成员,他们中包括阿富汗政府官员,以及来自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日本和德国政府是这项工程的主要出资者,仅在一期工程中(2002年至2004年),日本政府就捐赠了近200万美元。在德国政府的出资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两年来负责对佛像的碎片进行搜集、保护和分析。大至90吨重的石头,小至细细的沙砾,都经考古专家们仔细发掘、归类。除了碎石以外,专家们还发现了3000多个佛像表层的灰泥碎片。

由于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使阿富汗政府更加重视大佛的处理问题。阿富汗政府表示:佛像的重建是阿富汗民族和解的象征。许多阿富汗人也支持大佛的重建。他们的愿望与政治、宗教无关,而只是将大佛视为阿富汗的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还认为,重建大佛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为当地增加旅游收入。


最新评论

引用 IICC 2016-5-12 00:14

5dd144e3ea48a62.jpg

阿富汗巴米扬谷中佛像被炸毁后空洞的石窟(图片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阿富汗巴米扬,震撼世界的痛与美

所谓旅行,不仅要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与精彩,也应该看到这个世界的伤疤与痛苦。所以,我带着些许好奇和担忧走进阿富汗,不曾想过在这里能见到其他国家那样的美景,更多的,是到这里看看战争后的人民,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然而这世间的许多美丽,就因这不期而遇方显深刻。

巴米扬于阿富汗,相当于一张很重要的名片。因为在那个小小的巴米扬镇上,曾经有过一座世界第三大的佛像,而使它更加让这个世界牵挂的是,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用了三天的时间,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石窟群。这样的一个伤口,不仅成为了阿富汗苦难的一个代表,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处痛苦。

于是我鼓足勇气决定前往,当地朋友都建议不能坐汽车去,因为沿途可能会有塔利班组织,他们喜好绑架外国人,虽然内心很想看一看真正的塔利班什么样子,但出于安全考虑,还是选择了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乘坐飞机前往。在经历了史上最严安检,获得了一张没有姓名没有航班只手写了座位号的登机牌后,经过了半个小时飞行,我顺利抵达这个期待已久的小镇。机场很小,一间小破屋就承担了所有的工作,能够想像,在条件如此艰难的阿富汗,这样的一座机场,或许当初只是为了巴米扬大佛而建。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聪明与智慧,但同时也不能低估人类的愚蠢与野蛮。如这一片废墟的巴米扬大佛,你无法想像在几千年前古老的人们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是怎样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修建出如此宏大的工程。而同时更无法想像当年的塔利班是抱着怎样愚蠢野蛮的心境用3天时间将这片人类遗产轰炸成废墟。

848387915edead2.jpg

阿富汗巴米扬谷中佛像被炸毁后空洞的石窟(图片来源:新华网)

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市境内,深藏在兴都库什山脉里。曾经屹立在巴米扬石窟群中的两座大佛,一尊凿造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峡谷因丰富的佛教洞窟遗址及曾经高达53米的石雕佛像而与中国敦煌石窟、印度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地。

巴米扬大佛离城镇非常近,步行就能抵达,远远望去,在那片荒芜的山脉里深深凿出了长约400米的石窟,黄色与红色交际出一片荒芜中的壮阔。慢慢走近,石窟变得越来越大,也感觉到自己慢慢变得渺小。我一步一步踩着黄土,如同踩着这沉睡的历史,走进那尊早已不见痕迹的大佛遗址,内心变得沉重。

终于,我站在了这尊曾经是世界第三大的佛像脚下,抬头望去,早已空空如也。虽然不见佛像,但从那庞大的石窟佛洞可以看出它曾经的庞大与气势。不知道是为了继续保护还是重建,人们在大佛的空洞里搭起了高高的铁架,四周都是散落的一些碎石,看着这些零零散散的古老石头,无法知道它们曾经来自于大佛的哪个部位,但它们的存在就如这里的空空的石洞一样,告诉世人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散落在这片土地。我轻闭双眼,想像着巴米扬大佛昔日的气势,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大佛脚下抬头仰望,如同仰望自己内心一样,平静而安详,而小镇的人们,在大佛周围安然地生活着。

而再次睁开眼,眼前只是一袭黄土。没有人再来朝拜,没有人会再感叹祖先的伟大,没有人再在这里寻回内心的安宁。更多的,是记得塔利班的野蛮与荒谬。我只是看着这伟大而不可再生的遗产,内心无比难过。以任何理由的暴虐和破坏都是人性恶的表现,更何况以宗教之名。

这是阿富汗的苦难,亦是世界的伤痛。

巴米扬大佛,如同阿富汗一样,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牺牲品。在它身上千疮百孔的伤痕,亦如这个国家遭受的苦难一样,让人触目惊心。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会如何,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如同这里的人们每天晚上入睡时祈祷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一样,希望明天的太阳永远照耀在这片土地,晒干眼泪,抚平伤口,为它疗伤,给它温暖,让它幸福。

曾经无数次想象过这样的一副画面,一边是黑白色的满地荒芜的贫困,一边是色彩艳丽的大美风光,当两幅景象交叉在一块,将是怎样强烈的反差而触动人心。而在阿富汗巴米扬,满足了我对此所有的幻想。

a92ae7a5ee9a57b.jpg

如此风光,震撼人心。(图片来源:齐鲁网)

在距离巴米扬镇100公里外的地方,有一片据说好似人间仙境的地方,叫做班达拉米亚湖。在中国,感受过西藏纳木错湖的神圣,目睹过新疆喀纳斯湖的广阔,见识过四川九寨沟的美丽,所以对阿富汗的湖并未抱太大期望。但还是决定要前往一看,因为不想自己的阿富汗之行只留下满目的苍夷。

汽车驶出巴米扬小镇,大片大片的黄色映入眼帘,我开始变得兴奋,这是我喜欢的颜色。这尘土一样的黄色,在太阳的照耀下似乎泛着光,让我有种穿越千年的感觉。汽车跌跌撞撞驶出小路,开到了一条笔直的大路上,我瞬间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一条看不到头的悠长公路直插天边,两旁是土黄色的山丘和戈壁,更远处一片片雪山忽隐忽现,在湛蓝的天空下一朵朵白云盛开,最后金色的阳光将这一切色彩再次点缀,我的心一下子变得无比辽阔。我喜欢的元素都在这里会聚,而汽车一路前进没有看见一辆车,放佛置身于一部只属于自己的公路电影,散不尽的青春,看不完的风光,在路上的人生。

阿富汗吗?这是那个曾经无数次在电视里看到的充满着战乱、贫穷、伤痛的国家吗?

或许,有些地方,只有你亲自到了,才会知道它是不是你心中的模样。

汽车继续前进,翻过一座座山峰,眼前的景色依然精彩地变化着。突然,在经过了一片如同沙漠一样的景观后,眼前出现了一片湛蓝色的湖水。或许,这片蓝得如梦幻的水面并不足以让人惊艳,但它偏偏出现在一片白黄的自然地貌里,远远望去,像极了柔软沙子慢慢深入湖水,我已经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的风光,震撼人心。

17172b523827c77.jpg

湛蓝色的湖水(图片来源:齐鲁网)

如果以为这就是故事的高潮,那就错了。班达拉米亚湖,指的不是一个湖,而是六个湖连在一起形成的湖泊群。这些美丽的湖泊由岩石缝隙中渗出的富含矿物质的水组成,因此会呈现多种颜色。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冒着踩到当年战争时埋下的地雷的风险,一一前往,领略了这几个湖的精彩。这六个湖,大小形状各异,色彩不尽相同,蓝色、绿色、蓝绿相见,让你身处一种色彩的玩笑当中。最精彩是这几片湖都处于这一片看似荒芜却胜似天堂的黄色山丘、戈壁之中,让人的内心在这一片美景中变得辽阔安宁。

怎样的民族,怎样的人民,才配得上拥有如此绝美的风景。

当我站在那高高的山丘,俯视着脚下这几颗如宝石一样美丽的湖泊时,我落泪了。我不知道是因为这眼前动人心魄的大美风光,还是这片美丽背后人们遭受的种种苦难。或许,我只是想用眼泪将此时此刻记住,这片生于战乱之地的人间仙境。

回到巴米扬的时候,看着这里的人民,内心有些难过。他们,拥有着世间极致的美景,也遭受过世间震撼的伤痛。这样的落差,这样的天堂与地狱,是否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足够坚强到面对以后的每一次寒冬。而这里的美丽与伤痛,又什么时候可以让更多世人安全地前来目睹、瞻仰和惊叹。


查看全部评论(1)


分类信息

巴米扬大佛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