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虽残美依旧——麦积山石窟壁画

摘要: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最开始修建是在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 ...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最开始修建是在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现在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麦积山石窟各个时代的造像特色非常明显,麦积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麦积山石窟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现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在艺术造型和特点上,泥塑生动优美,石雕技艺精湛,壁画古朴素雅,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这种“形神兼备”的传统技法,充分体现了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宋新风的民族艺术魅力,不愧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赋予作品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麦积山石窟现存六世纪中期以后北魏晚期、西魏、北周至隋代的佛教故事和经变画、在我国绘画史及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型佛本生故事,有睒子孝养盲父母、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等。大型经变画有维摩经变、西方净土变等。这些佛教故事画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特别是经变画,经历了由炳灵寺西秦石窟始现的图解形式的简单画面到大幅表现较复杂、多种内容的过程。127窟形制不大壁画内容却特别丰富,为麦积山诸窟之冠。窟中所画《西方净土变》,人物和建筑众多,构图严谨,气势宏伟。是中国石窟中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净土变。这一时期的壁画中的人物服饰趋于世俗化,人物形体修长,面容削瘦清秀。画法古拙,色彩强烈,风格独特。北周洞窟数量也较多,出现了以绘为主、绘塑结合的“薄肉塑”新形式。

以下图文整理自敦煌壁画全集麦积山部分。

| 麦积山石窟壁画 |

薄肉塑飞天 北周 第四窟上壁

所谓“薄肉塑”是指运用浅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彩绘而成的具有浮雕效果的壁画。也就是说,一幅画里既可以看到立体的雕塑又可以看到平面的绘画。麦积山第四窟的薄肉塑即是将飞天脸部以及手、脚等全部暴露在肌体外的部分由一层薄泥塑出,其余彩绘而成。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加丰满、有立体感。

佛传 北周 第4窟顶平棋内

窟顶平棋内壁画大部分毁于地震,现存五副,较为完整,其内容可能为佛传故事。

伎乐天 北魏 第156窟左壁

窟内左壁菩萨背光上保存了北魏时期的装饰图案和数身伎乐天,这是其中的一身,造型丰满,袒露上身,穿束腰裙,双手抚琴,神情自然。

供养人 北魏 第78窟佛坛右壁

第78窟是北魏早期洞窟,佛坛上塑有三世佛,佛坛下有一组供养人壁画,供养人均带幞头,穿袴褶,束腰带,穿皮靴。墨书榜题有仇池镇等几字,从服饰看,这些供养人应是仇池镇氏人,也具有鲜卑族未改制的衣饰特点。

供养人 北魏 第90窟左壁

供养人画于正壁龛楣左上方,面部色彩脱落,形象模糊,身穿深色交领短袍,腰束带,脚穿乌皮靴。

供养人 北魏 第90窟佛坛左壁

面部模糊不清,穿深色交领袍,腰束带,双手合抱于腹部,露出未绽放的花蕾。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右壁

窟内正中佛坛上有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墨书题记,佛左右两侧的壁画被后人涂抹,但仍可见楼阁、婆罗门、仙鹤和跪于佛两侧的比丘,此为须陀须摩王如山沐浴遇飞翅鬼的故事。此为画中的飞翅鬼,形象古怪,身体枯廋,肩生羽翼,身穿交领紧身短袍,两腿八字形站在两座山巅。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正壁左侧

正壁佛左侧画须陀须摩王故事。古人曾说: 无信不立 ,信用是成功的基石。人可以没有金钱名位,却不能没有信用。钱财用完,再赚就有,一旦失去信用,就算花上千金万银也买不回来。谈到守信,《大智度论》有一则须陀须摩王宁舍身命也要坚守信诺的记载。须陀须摩王一生精进持戒、说真实语。有一天早上,须陀须摩王带领一群宫女,准备到花园游玩。才出城门,就遇上一位婆罗门上前求乞,须陀须摩王允诺婆罗门回程时,再行布施。一行人入园嬉戏没多久,天空突然飞来一只名叫鹿足 的双翅鸟,倏忽而下,将须陀须摩王叼走。宫女们见状,无不惊慌恐怖,啼哭号恸,更惊动了城内城外,顿时整城陷入一片哀凄中。鹿足王擒走须陀须摩王后,腾跃虚空,迅速飞回栖息地,将王安置在先前被叼来的九十九位国王当中。鹿足王看到哀伤涕泣的须陀须摩王,忍不住问: 你怎么哭得像个小孩子?人生,有生必有死,有合必当离,你应该学习放下。 须陀须摩王说道: 我不是怕死,是怕失信。这一生我从没有打过妄语,今早出城时,曾经答应一位婆罗门,回程时必当布施,不料世事无常,这下我可能要辜负他了。鹿足王说: 我允许你回去履行诺言,七天之后再回来,如果你没有回来,我这力大无比的翅膀,要把你捉回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须陀须摩王应诺,随即回到国,心愿达成后,立太子为王,同时向聚集的万千人民忏悔: 由于我的智慧不够,没能把国家治理好,请大家原谅我。现在,这个身体已经不属于我了,我要离开大家了!谁料举国上下都叩头慰留: 希望国王能继续关心、庇荫我国,您不用担心鹿足王会找上门,我们会准备铁舍和军队奋力抵抗的。就算鹿足王是神仙,我们也不怕!须陀须摩王听后,再三告诫大家不可鲁莽行事,并说出一偈表达自己的决心: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

须陀须摩王随即出发,前往鹿足王的住处。鹿足王远远看见他回来,欢喜地说:你确实是个诚实无欺,坚守信诺的人。常人多半爱惜生命,而你却放弃脱逃的机会,回来履行承诺。 须陀须摩王说: 说实语者,才像个人;打妄语者,非人也! 鹿足王闻之信心清净,说道: 你说得太好了。现在我决定把你和九十九位国王放行,让你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须陀须摩王信守承诺,救了自己与九十九条人命,诚实守信的功德利益,于焉可见。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左壁

须陀须摩王故事中的须陀须摩王拜辞鹿足王。鹿足王,鹿足,梵名Kalma^s!apa^da ,音译迦摩沙波陀、劫摩沙波陀,又作斑足、驳足。据贤愚经卷十一载,过去世中有一波罗奈国,其王名为波罗摩达,一日游山林,与狮子交而生一子,其形似人,唯足有斑,故名斑足。及长,具雄才猛志,继承父位。后以嗜食小儿肉,为民所捕,遂化作飞行罗刹,止住山间。尝欲取一千王之肉,当斑足捕得九百九十九王已,最后捕得须陀须摩王时,因受其感化而悔悟,遂不再食人。

供养飞天 北魏 第114窟左壁龛内右侧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王舍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