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丁和|《德藏新疆壁画》系列赏析(三十二):未生怨窟——克孜尔第219号窟
版权属九璞十景 转载请标明出处
饶宗颐先生题《德藏新疆壁画》
编 者 按
本赏析将系列展示流失海外,现
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新疆壁画
精品与残件。图片由摄影家丁和先生赴德
国柏林,以及新疆各地石窟拍摄整理。
邀您穿越时空隔阂,
探索西域石窟的精奇与绝美。
克孜尔石窟 一
克孜尔石窟 二
欲了解“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之背景
请点击“蓝字”参阅
32
第219号窟
时代:约公元7世纪。后山区。中心柱窟。现存主室、甬道和后室。主室平面纵长方形,与甬道均为券顶。德称“未生怨窟”或“阿阇世王窟”。
第219号窟平面、剖面及主室北壁立面图
德藏壁画洞窟内复原归位标示
▼ ① 建筑前的华盖
(宽62cm 高32cm)
判断应出自于东甬道外侧壁的因缘佛传故事中。背景为宫殿楼宇的顶部,前有一顶华盖。这应该是撑在阿阇世王头顶上部的华盖,王则跪在佛的脚下。画面右端可以分辨出佛头光与身光残迹。
▼ 局部:华盖
▼ 壁画在洞窟中归位示意图
▼ ② 未生怨王与贵族侍从
(宽94cm 高134cm)
出自西甬道外侧壁。“这幅壁画应是描述未生怨王与大臣行雨伴送佛渡恒河的故事。事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中国石窟 克孜尔石窟(三)》,第236页)图中共五个人物形象。上排的三个人物从左到右分别是王后、未生怨王和大臣雨行。王头戴三珠冠、双手合十,神情肃穆虔敬。身后的王后手托花盘供养。其余几人或跪或拜,动作夸张。
▼ 局部之一:未生怨王
未生怨王
即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古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主,父名频婆娑罗,释迦牟尼同时代人。十六岁弑父继位,兼并四邻诸国,建统一印度之基。初反对佛教,宠任释迦之敌提婆达多为臣,肆行暴戾;尔后皈依佛教。依佛教传说,其母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之必害其父,因之名曰未生怨。后因杀父囚母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即平愈,遂归依佛法。
▼ 局部之二:人物腿部特写
(横屏欣赏)
▼ 局部之三:贵族眷属
▼ 局部之四:大臣雨行
▼ 局部之五:贵族眷属
▼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陈列现状
▼③ 具有头光的人物残片
德国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标签显示此壁画出自“未生怨窟”。在《新疆佛教艺术》一书的《库车地区石窟寺群现存印度——伊朗风格壁画目录》里编号IB9239,具体原所在位置不明。
▼ 局部
洞窟现状
主室正壁及甬道
主室东壁
券顶西侧券腹
券顶东侧券腹
从右甬道望向主室
东甬道绘有卷草纹的道楣及甬道券顶
石窟后山区
点击了解
“龟兹”
“克孜尔石窟”
文字来源:
丁和摄著《德藏新疆壁画》
鸣谢:
新疆龟兹研究院 吐鲁番文物局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图片:丁和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丁和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 End -
欢迎转发
为西域文化传播同出力
九璞十景 | DHJP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