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丁和|《德藏新疆壁画》系列赏析(三十三):后山北区摩耶窟——克孜尔第224号窟
图文版权属九璞十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德藏新疆壁画——克孜尔石窟”系列
以此篇暂告段落。
承前启后,下期将推出特别篇幅——
“作者问谈”
由丁和先生分享拍摄研究壁画的经历与心得
后续敬请期待
“库木吐喇石窟”与“森木塞姆石窟”
克孜尔后山区石窟群
(横屏欣赏)
最后我们清理了两座石窟。其中一个也许是最早期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这群石窟中最精美的。这个精美的洞窟,当我们打开时,立面空空的,在窟壁上,则长了厚厚一层(大约有一英寸)雪白的像泥一样的霉菌。我带着一些中国的烈性酒,这种酒没有一个欧洲人习惯喝,我们用一块海绵沾着它来清洗窟壁。在那天晚上,也许是因为我用这种酒擦洗窟壁的原因,我发了高烧,头非常的疼。
—— 勒柯克《新疆地下文化宝藏》
33
第224号窟
时代:约公元7世纪。后山区。窟口方向南偏东。中心柱窟。前室平面方形,平顶。主室平面方形,主室及甬道均为券顶。德称“后山北区摩耶窟”。
此窟的壁画内容、风格、布局与克孜尔石窟第205号窟十分接近,故此二窟都被称为“摩耶窟”。本窟绘画多用金粉、金箔贴敷,表明它很可能由王室贵族所建。石窟废弃后在新疆宗教大变革时,遭到严重破坏,有金的地方都被剥掉,故本窟壁画多是斑驳残破、漫漶不清。(参见《丝绸之路流散国宝 克孜尔石窟壁画》第208、220页)
第224号窟平面、剖面及主室北壁立面图
德藏壁画洞窟中归位标示
▼ ① 佛与众天神
(宽141cm 高229cm)
原处于前室东壁,是流散至海外的唯一的前室壁画。右侧佛祖仅剩上半身。在佛的头顶上面有两个圆形(其中一个已经残缺),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太阳神和月亮神身穿盔甲,分别与一协侍僧侣坐于其中。佛祖右上方白肤色的带有喙的天神为金翅鸟。其中还有金刚、夜叉、武士等。以上天众集合起来是为佛的护法神,即“天龙八部”。
▼ 局部:太阳神、月亮神与僧人
▼ 局部:蓝肤色夜叉
▼ 局部:蓝发绿眸的夜叉
▼ 局部:金翅鸟
▼ 局部:绿肤色夜叉
▼ ② 弥勒说法图
(宽245cm 高110cm)
(横屏欣赏)
原位于主室南壁门道上方半圆端面,绘为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祖的接班人,弥勒说法图通常绘在主室前壁门道上方的弧形面上,与正壁佛祖的塑像、壁画相对,表示出两者的继承关系。
▼ 局部
▼③ 手持绿剑的青年
壁画出自主室券顶东侧。
▼ ④ 坐姿青年
残片出自主室券顶菱格壁画。
▼ ⑤ 带胡须的婆罗门教徒等众听法人
(宽50cm 高71cm)
原位于主室西壁,是大型说法图中的听法人物。这一窟的壁画大部分是1913年9月被巴图斯割去的。
▼ 壁画在洞窟中归位示意图
▼ 局部
(横屏欣赏)
▼ ⑥ 第一次经典结集
(宽218cm 高180cm)
壁画原出自东甬道外壁,绘为第一次经典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后,大迦叶为确定佛的学说,在阿阇世王的支持下于王舍城召集了第一次结集。参加结集的有500名阿罗汉。而阿难由于还没有达到阿罗汉修造,被大迦叶逐出了集会。大迦叶让阿难解释内心痛苦,帮助他达到阿罗汉的等级。不久,阿难如愿修成阿罗汉,回到集会现场。他奉大迦叶指派,开始为众人诵读经典……
图中飞翔的头部残缺的人物为大迦叶,他正飞往王舍城组织结集。画面右部描绘了阿难说法的情景。
“第一次经典结集”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但在佛教壁画中,此题材绘画十分稀少,就目前所知,龟兹地区仅在克孜尔石窟有此内容的壁画。
▼ 局部:说法的阿难
▼ 局部:大迦叶(残缺)
▼ 壁画在洞窟中归位示意图
▼ ⑦ 引路者
(宽30cm 高20cm)
这幅残片是西甬道内壁“阿阇世王骑马游园”中的引路者——大臣行雨。他面向阿阇世王,以右手指路,左手牵着马绳。
这幅壁画和下图的“执华盖的侍者”由格伦威德尔在1906年从窟中揭取。
▼ 局部
▼ ⑧ 执华盖的侍者
(宽16cm 高27cm)
西甬道内壁“阿阇世王骑马游园”中执华盖的侍者。他站在地面上,将华盖高举过骑在马匹上的阿阇世王头顶。
▼ ⑨ 王、王后和大臣
(宽70cm 高38cm)
这是三幅人物上半身残件的拼合。原位于西甬道内壁。
这是“阿阇世王灵梦入浴”中的三个人物。左一是阿阇世王;中间是王后;右一是行雨大臣。
▼ 局部
▼ ⑩ 大臣行雨和执华盖的侍从
(宽97.5cm 高48.5cm)
出自西甬道外壁。画面右端的蓝色宽条带表示河流,应是恒河。背景是华丽的宫殿城门。这是“阿阇世王及众臣恭送佛祖渡河”的场景局部,画面的其余部分残失。
▼ 局部
▼ ⑪ 焚棺
(宽302cm 高323cm)
出自于后室前壁。画面最顶部是绘于券顶的飞天。上部原绘有十一位举哀王侯,现已残损,尚有四身人物形象可以分辨。这其中左边的白衣人和右边的黑衣人似乎在极度悲恸中举刀自残。下部绘有焚棺。棺上烈火熊熊,左面的一个黑肤色比丘正在缓缓放下棺盖。此人应该是佛大弟子迦叶,但是将迦叶绘于佛头处而不是脚下似乎是一个特例。棺盖的头上有一个龙头。天神们或哀悼祝颂或帮助焚化。棺前地面上的僧人可能是佛的弟子。他哭天抢地,这种表现显示他是个修为尚浅的比丘。
▼ 局部
▼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陈列现状
点击了解
“龟兹”
“克孜尔石窟”
编 者 按
本赏析将系列展示流失海外,现
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新疆壁画
精品与残件。图片由摄影家丁和先生赴德
国柏林,以及新疆各地石窟拍摄整理。
邀您穿越时空隔阂,
探索西域石窟的精奇与绝美。
欲了解“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之背景
请点击“蓝字”参阅
文字来源:
丁和摄著《德藏新疆壁画》
鸣谢:
新疆龟兹研究院 吐鲁番文物局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图片:丁和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丁和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