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丁和|《德藏新疆壁画》系列赏析(三十一):航海者窟——克孜尔第212号窟
图文版权属九璞十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克孜尔风光
冬雪中的克孜尔石窟
结冰的湖面
克孜尔石窟
后山区石窟地貌
木扎特河
克孜尔石窟后山区
本赏析将系列展示流失海外,现
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新疆壁画
精品与残件。图片由摄影家丁和先生赴德
国柏林,以及新疆各地石窟拍摄整理。
邀您穿越时空隔阂,
探索西域石窟的精奇与绝美。
欲了解“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之背景
请点击“蓝字”参阅
31
第212号窟
约公元5世纪。后山区。由僧房窟改建而成。平面纵长方形,纵券顶。因窟中的亿耳本生故事图被认为是“一个水手在海上航行发生的故事”,故德称“航海者窟”。
第212号窟平面、剖面及主室北壁立面图
德藏壁画洞窟内复原归位标示
▼ ①亿耳本生
(宽692cm 高70cm)
(横屏欣赏)
原位于东壁上部。故事内容由左至右:图一,亿耳单腿跪、双手合十,表现其先世供养拜佛。图二,亿耳与商客犯险采宝。海中有大波浪、摩竭大鱼,海边山峦叠嶂。图三,采宝归来,四人夜宿旷野,亿耳告知同伴将另宿别处以防贼道。此时天上有圆月和星辰,风神和蛇象征着风雨。图四,亿耳被商客弃而不顾,驱驴、掐指做盘算思考状。图五,城外立一人,城墙头上有一群瘦骨嶙峋的人,作乞讨状。此处画家将经上所说的两座饿鬼城合绘为一座。图六,一男一女共相娱乐,两边各有一树,树上皆有一人,注视这对男女。左树下卧一驴,右树下恶狗食人肉。图七,亿耳池边擦身洗浴,发现宝堂,向内眺望。图八,床上有一男一女,床下二饿鬼,右侧跪一女子,汤镬内蹲一人,后立一人,前有一身骨架,一女子面向汤镬作吃食状,她的背后有一只食草羊。是女子告诉亿耳,因她生前常供养佛僧,故死后受福,床下二恶鬼是他的丈夫和儿子,二女是儿媳和婢女,他们生前不修善业,故受此恶报。亿耳深感人生无常,决心出家修道。
这幅壁画也是出自于叙利亚画家的手笔。在画面内发现过一行用龟兹文书写的题记。“据德人解读,题记的大意是:画家鲁玛卡玛来自叙利亚,他作完这幅画后,画了彩色圆圈,作为这幅画的标志。从译文的语气看,题记并非是画家本人的手笔,而是由一位熟识情况的后人题写,以此表达对画家的垂念。”(《克孜尔石窟探秘》,第163页)
▼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陈列现状
▼ 局部 之一
(横屏欣赏)
▼ 局部 之二
▼ 局部 之三
▼ 局部 之四
▼ 局部 之五
▼ 局部 之六
▼ 局部 之七
▼ 局部 之八
▼ ②《冥想的僧侣》
(宽35cm 高56cm)
出自东壁下部。僧人盘腿而坐,头微微低垂,眼神呆滞似乎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中。在他眼神所及之处有一悬空出现的白骨骷髅。“这幅图描绘的是僧人进行‘不净观’的情景。佛教禅修观想,有多种观法,‘不净观’是克止淫欲的方法之一。‘不净观’要求观像者,将自己的肉体观成白骨,并从足一直观到骷髅,公约19个程序。这幅图就是经过这个程序达到最后观骷髅的情景”。(《丝绸之路流散国宝 克孜尔石窟壁画》第205页)
▼ 局部
▼③《饰边》
(宽74cm 高37cm)
这是一幅绘有骷髅的卷草纹饰带,出自于东壁中部。此类卷草纹饰带在两壁的长卷式故事下方,贯穿整个壁面。此图是其中一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人头骷髅居于中央。前面的本生故事和戒律故事属于观想的内容,通过观故事内容达到消除欲念与执着,增添善行与积累功德。这些骷髅属于观想中的“不净观”内容,通过集中精神,专心视观,达到破除贪欲的目的。(以上出自《丝绸之路流散国宝 克孜尔石窟壁画》,第204页)
▼ 局部
▼ ④ 激流中的游泳者
(宽40cm 高38cm)
探险队在窟内地面的尘土瓦砾中发现了这幅残片,并推测它属于坍塌的穹隆顶。这可能是落水者的形象。
▼ 局部
▼ ⑤ 婆罗门教徒头像
(宽38cm 高34cm)
这是在地面坍塌的壁画中发现的另一幅壁画,也可能是出自穹隆顶。它描绘了一位居于草庐中禅修的婆罗门教徒。
第212号窟洞窟现状
点击了解
“龟兹”
“克孜尔石窟”
文字来源:
丁和摄著《德藏新疆壁画》
鸣谢:
新疆龟兹研究院 吐鲁番文物局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图片:丁和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龟兹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丁和在龟兹洞窟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