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荣新江|丝绸之路上的于阗

摘要: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的和田,古代孕育了一个西域的强国——于阗。它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以其所出产的美玉闻名遐迩。但于阗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仅仅是玉,还有大乘佛教、丝绸……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一、两汉到唐宋于阗与中原王朝关系史概说根据考古、文献和语言资料的综合研究,于阗的早期居民应当是塞人(又称斯基泰人)。1984年,在和田洛普县山普拉乡,考古工作者发掘了 ...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的和田,古代孕育了一个西域的强国——于阗。它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以其所出产的美玉闻名遐迩。但于阗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仅仅是玉,还有大乘佛教、丝绸……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


一、两汉到唐宋于阗与中原王朝关系史概说


根据考古、文献和语言资料的综合研究,于阗的早期居民应当是塞人(又称斯基泰人)。1984年,在和田洛普县山普拉乡,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批墓葬,碳14测定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其葬俗和随葬物品与楼兰地区发现的塞人遗迹、遗物有某些相似之处,头骨特征与帕米尔塞人相一致。有的死者头上戴着一顶不太高的尖顶毡帽,与西文史籍中记载的尖帽塞人比较相近。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塞人在西域分布很广,从天山北麓的伊犂河流域,西南经帕米尔高原到克什米尔的罽宾,都曾是塞人的领地。从地理位置上看,天山、帕米尔一带的塞人应属于古波斯磨崖碑铭中的戴高尖帽塞人的范围。于阗的塞人正是这个分散的塞人大家庭中的一员。语言学的材料和研究结果表明,于阗早期居民操印欧语,更具体地说,是操印欧语系伊朗语东支的塞语。


然而,于阗处在东西交通干道上,东面的月氏、汉人,西面的印度、大夏人,都可能来此定居;而沿和田河北上抵龟兹范围,与所谓“吐火罗人”相邻;南入山岭,则和诸羌作伴,土著的居民中也很难不杂入其他血统。


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随着西域各城邦王国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原统一的汉王朝国力的蒸蒸日上,在抵抗北方匈奴压迫的共同心理和意识驱使下,西域各国和汉王朝首次建立了正式的联系,而此举的完成应归功于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公元前2世纪,以阴山山脉为根据地的匈奴势力最强,打败河西走廊的另一强悍游牧民族月氏,迫使大批月氏人西迁;匈奴又把势力申进塔里木盆地,控制了沙漠周围的绿洲王国;同时,不断侵扰中原王朝的北部边境,新立的汉朝只好采取“和亲政策”,并且每年入贡缯絮、金币,但并未能阻止匈奴南下劫掠。于是,汉朝在经过六、七十休养生息,积累了一定的国力后,前140年即位的汉武帝积极准备对匈奴的战争,他希望联合被匈奴击走的月氏为盟友,于是派遣张骞于前138年西行联络月氏。张骞等人经过匈奴控制的地区时被捕,被留禁了十余年,后乘机逃跑,在阿姆河流域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已在此安居乐业,没有东向报仇之意了。张骞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他走访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了解了周围五、六个大国的情况,开通了中国和中亚各国之间的直接交往。


前126年,张骞返回汉朝,首次带来有关于阗的消息:“大宛在匈奴西南……,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扞罙、于寘(即于阗)。于寘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这是汉文文献中关于于阗的第一条确切记载,说明于阗当时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政体。


前119年,汉武帝在联络大月氏失败后,为了断匈奴之右臂,听从张骞的建议,派他率领一个三百人的使团,前往游说在伊犁河流域强大起来的乌孙,来共同打击匈奴。这次出使,张骞“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便遣之他旁国”。张骞在游说乌孙昆莫的同时,“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波斯帕提亚王国)、身毒(西北印度)、于寘、扞罙及诸旁国”。张骞虽然没有得到乌孙的承诺,但“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正是由于张骞的副使首次访问了于阗王国,于阗从此时开始与汉朝建立了正式的外交联系。


 敦煌发现的汉代丝绸


然而,汉武帝时,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仍然很强,驻守西边的匈奴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居北道焉耆、危须、尉黎之间,征收赋税,役使西域城郭诸国。汉朝在河西走廊设四郡,立两关,站稳脚跟后,自武帝天汉二年(前99),开始和匈奴在西域较量,争夺的焦点是匈奴进出西域的通道和粮食供给地——车师人所居的吐鲁番盆地。经过将近40年的五次反复争夺,宣帝神爵二年(前60),汉朝取得决定性胜利,“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汉朝以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今布吉尔),统摄西域三十六国,于阗由此正式成为汉朝的属国。《汉书·西域传》记其具体位置是,“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表明了它与汉朝中央政府及西域都护的从属关系。


据《汉书·西域传》,当时的于阗,东邻扞弥国、精绝国,东南有戎卢国、渠勒国,西通皮山国、莎车国,北隔沙漠与姑墨国相望。“其王治西城。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从人口兵员看,于阗属于南道大国。而且从这段简短的记录中还可以看出,在汉朝西域都护的统领、监护下,于阗有自己的国王,并设官立职,既有侯、将、骑君一类的军事将领,也有城长、译长一类的文职官员,已经形成了一套军政结合的国家组织,进入了文明的世界。


西汉末年,中原内乱,汉朝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匈奴再次强盛,于阗也得以独立发展。据《后汉书·西域传》,东汉初年,于阗王广德乘势兼并渠勒、皮山二国,其最盛时,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均服从于阗。明帝永平十六年(75),抗击匈奴的主帅奉车都尉窦固派遣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于阗等国的帮助下,彻底平定了西域南道与汉朝敌对的势力。班超又以于阗为经营西域的基地,永元六年(94),班超进而平定焉耆、危须、尉犁三国,西域五十余国均向汉纳质内属,成为东汉属国。十三年,班超还京,任尚继任都护。任尚处事严峻,引起西域各国不满,围攻任尚于疏勒。殇帝延平元年(106),东汉召回任尚。安帝永初元年(107),罢西域都护。不久,汉朝势力全部退出西域。北匈奴乘机又把北道车师等国收归所有,与此同时,贵霜也借机再次把势力伸进塔里木盆地。永建二年(127),东汉派班勇率军击降焉耆,“于是,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十七国皆来服从,而乌孙、葱岭已西遂绝”。显然,葱岭已东的大国均已归属于汉,而葱岭西的贵霜等国则与汉隔绝。


公元2世纪中叶,东汉逐渐无法控制西域。从175-220年间,汉文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西域的记载。这时,月氏南下,匈奴西徙,东汉内乱,也正好为西域诸大国的独立发展创造了机会。东汉时于阗的户口是“户三万二千,口八万三千,胜兵三万余人”,较西汉时大为增加。2世纪末,在汉朝和贵霜的共同影响下,于阗王曾打制一种钱币,铭文一面是汉文重量单位,一面用佉卢文记王名,名“汉佉二体钱”。至三国初年,史载“南道西行,且志(末)国、小宛国、精绝、楼兰国皆并属鄯善也。戎卢国、扞罙国、渠勒国、穴(皮)山国皆并属于阗。”此时于阗兼并周边诸国,版图扩大,人口更多。

汉佉二体钱


魏文帝时,于阗国王山习曾向曹丕献名马。于阗与鄯善、焉耆、龟兹、疏勒并为西域大国,晋朝封其国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前凉建兴二十三年(335),张骏遣杨宣伐西域,于阗遣使入贡。前秦灭前凉后,于阗向前秦遣使朝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利延率众西逃,攻入于阗国,杀死国王并百姓数万人。吐谷浑走后,于阗复国,但势力已衰。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457),于阗遣使入贡,并纳女于文成帝为夫人,号“仙姬”。献文帝末年(468-470),柔然攻袭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援,北魏以道远未出兵。柔然退后,于阗又隶属于西方强国嚈哒,纳贡物。太和末(495)、景明中(502)及其后,于阗又与北魏往来。梁天监九年(510)以后,于阗还不断遣使南朝,曾向佞佛的梁武帝萧衍献外国刻玉佛。北周建德三年(574),于阗进贡名马。


7世纪初,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势力强盛,霸有西域,于阗也臣属于西突厥。628年,统叶护被杀,西突厥汗国衰落,对西域的控制力也逐渐削弱。贞观六年(632)于阗王尉迟屈密首次遣使至唐,献玉带,受到太宗款待。十四年(640),唐灭吐鲁番盆地的高昌王国,势力开始进入西域。十八年(644),从印度取经回国的玄奘,途经于阗,受到热诚的招待,并被护送至唐境。二十年(646),新立的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向唐请婚,太宗令其割让龟兹、于阗等西域五国为聘礼,反映了唐朝希求占领西域的意向。二十二年(648),唐攻破龟兹,于阗王伏阇信惧,派其子驱驼慰劳唐军。唐行军长史薛万备率五十骑至于阗,伏阇信随万备入朝,被唐朝拜为右骁卫大将军,数月后返国,留子弟宿卫。高宗永徽元年(650),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乘太宗去世之机反叛唐朝,控制了整个西域。经过几番攻战,唐朝最后在显庆二年(657)消灭了贺鲁的势力,西突厥各部及其所控制的西域各国全都归唐,唐朝正式掌握了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域各国的宗主权。翌年,唐将安西都护府自吐鲁番盆地的交河城迁到龟兹国都,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把唐朝的军事镇防系统推行到塔里木盆地,以期牢固掌握西域的腹心,并切断南北游牧民族势力的联系。


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统治秩序并没有因此而稳定下来。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国开始向西域扩张,与西突厥余部弓月等连兵,数次击破于阗,战火连年不息,《旧唐书·音乐志》记龙朔元年(661)在东都洛城门随唐高宗观乐的于阗王,大概就是避乱而暂居中原的。咸亨元年(670),吐蕃先占于阗,继而攻陷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唐罢安西四镇,吐蕃取得了全面胜利。上元元年(674)末,于阗王伏阇雄击走吐蕃,遣使入朝。唐朝以于阗为毗沙都督府,分境内为十个羁縻州,伏阇雄因击吐蕃之功受封为毗沙都督。其后,西突厥余部又与吐蕃联合,仪凤初(676—677)再次攻占四镇。调露元年(679),唐朝再立四镇,并以碎叶代焉耆,以加强对西突厥余部的控制。武周初年,东突厥复兴,与唐对敌,吐蕃乘机大举进攻西域。垂拱二年(686),唐朝被迫再次放弃四镇。长寿元年(692),唐将王孝杰率军收复安西四镇,并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措施,即征发汉兵三万人镇守四镇地区,汉军由镇守使统领,由此大大增强了四镇抵御外敌的能力,使唐朝有效地控制了西域。在此后的将近一百年内,虽然西域个别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侵袭,但安西四镇的建置和各个镇守中心,始终没有动摇,于阗也在唐朝的统治下发挥着它的作用。


调发三万汉军戍守安西四镇,也是唐朝军事体制由行军向镇军转化的结果。敦煌写本《沙州图经》卷三(P.2005)记,开元二年(714)前后的于阗镇守使是“游击将军、守右玉钤卫西州蒲昌府折冲都尉、摄本卫中郎将、敦煌郡开国公张怀福”,说明其时只以折冲都尉兼任镇守使。开元六年(718),唐朝设四镇节度使(其后或称安西节度、安西四镇节度),完善西域地区的防戍体制,于阗等四镇实际已从“镇”上升为“军”,但仍合称四镇。安西节度副使往往驻扎于阗,在安西四镇中的军事战略防御体系中,于阗仅次于安西都护府的首府龟兹。于阗军及其下属的閵城、坎城、胡弩、固城、吉良、皮山、杰谢等镇,构成完整的军事镇防体系,使于阗成为唐朝在塔里木盆地南沿的一个坚固堡垒。

唐朝于阗神山堡(麻札塔格)


天宝十四载(755),唐朝爆发安禄山叛乱,于阗王尉迟胜亲自率五千兵赶往中原赴难。敦煌写本《天宝十道录》记于阗有“户四千四百八十七”,新旧《唐书》称于阗“胜兵四千人”,则尉迟胜所率应当包括驻于阗的汉军和出自本地的番兵,显然于阗的精锐部队至此已随之而去。此后,于阗在尉迟胜弟尉迟曜的统领之下,和唐朝的镇守军一起,抗击吐蕃的进攻。经过三十多年的坚守,大约在9世纪初叶,于阗被吐蕃占领。


842年,吐蕃赞普郎达磨被刺身亡,统一王国迅速崩溃,其在西域的统治也随之瓦解。目前由于史料的缺乏,关于9世纪后半于阗王国的情况尚不得而知,据敦煌发现的属于10世纪的于阗文和汉文文书,以及中原五代、北宋的一些记载,可以推测吐蕃势力退出于阗以后,于阗获得了完全的独立,尉迟氏王族掌握了实权。现将已经确知的10世纪于阗王的在位年代及其年号表列于下:


李圣天   Viśa’ Sambhava  同庆 912—949

天兴 950—963

天寿 963—966

尉迟苏罗  Viśa’ Sūra      天尊 967—977

尉迟达磨  Viśa’ Dharma    中兴 978—982

此外,还有个别王(如Viśa’ Sangrāma)的年代不明。


从901年开始,于阗王国与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政权建立了联系,于阗王李圣天曾娶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女为皇后,两地交往更为密切。938年,李圣天又遣使后晋,晋高祖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李圣天与曹氏所生之子从德,曾长期在敦煌居住,967年即位为王后,仍与中原、沙州保持密切的交往。由于此时疏勒已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占领,并向东方伸张势力,自970年开始,于阗佛教王国与疏勒的穆斯林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初,于阗攻入疏勒境内,取得了胜利,并俘获一头“舞象”,准备进贡给宋朝。但于阗孤立无援,敌不过西方穆斯林的强大攻势,大约在1006年前后,于阗佛教王国终于被黑韩王朝消灭。此后,于阗的人种和语言逐渐突厥化,宗教信仰也转变成伊斯兰教了。


二、于阗是丝路南道的交通枢纽


张骞开通的东西交往的官方道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其大致走向是:东起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从楼兰分南北两道,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埃及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于阗位于丝路南道,是东西往来干道的必经之地,同时经皮山向西南,则为去印度的捷径,而沿于阗河向北,则到姑墨,与北道连接。


唐朝在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汗国,平定西域以后,“开通道路,别(列)置馆驿”。《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安西入西域道”条以及卷四十《地理志》西州条保存的道路记载,可以说是唐朝在西域地区“开通道路”的实录,是盛唐时期西域“官道”或“驿路”的基本情况:


①自〔西〕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两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经礌石碛,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又四十里至焉耆界吕光馆。又经磐石百里,有张三城守捉。又西南百四十五里,经新城馆,渡淡河,至焉耆镇城。

②自焉耆西〔百〕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

③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

④乃西北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祝之误)境之葫芦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度乏驿岭,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罗斯城。

⑤自拨换碎叶(后二字衍文)西南渡〔思〕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

⑥自拨换南而东,经昆岗,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疎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

⑦于阗西五十里有苇关,又西经勃野,西北渡系馆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一曰碛南州。又西北经苦井、黄渠,三百二十里至双渠,故羯饭馆也。又西北经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镇。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六百里至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

⑧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于阗东距且末镇千六百里。

⑨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修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艳典为镇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艳典所筑。又西经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经悉利支井、祅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阗东兰城守捉。又西经移杜堡、彭怀堡、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阗。


以上《新唐书·地理志》保存的文字,据考为贞元年间(785-805)的宰相贾耽所撰《皇华四达记》的片段,而《皇华四达记》依据的应当是唐朝中央政府保存的文书档案。这里把这些片段记录按照道路的顺序略做调整,可以清楚地把道路的走向区分为若干段落:①西州至焉耆,②焉耆至安西(龟兹),③安西至拨换,④拨换至碎叶,更西到怛罗斯城,⑤拨换至疏勒,⑥拨换至于阗,⑦于阗至疏勒,疏勒至葱岭,⑧于阗至兰城、且末,⑨沙州至兰城乃至于阗。


《唐会要》所说的“列置馆驿”,也是唐朝灭西突厥汗国、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后的一项重要措施。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在上述《皇华四达记》中,记录有西州、焉耆间的吕光、新城馆;拨换、疏勒间的济浊、谒者、葭芦馆和疏勒、于阗间的羯饭馆,总计六所。事实上,西域地区的馆驿绝不止上面提到的六座。


上述《皇华四达记》提到拨换、于阗间的神山等地名,没有说到它们的行政单位。但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和田出土汉文文书《唐于阗诸馆人马给粮历》(编号MIK III-7587)提到草泽馆、欣衡馆、连衡馆、谋常馆四个馆名,总名之为“神山已北四馆”。据Hedin 24号文书,神山称“堡”,在今麻札塔格,这里是扼守和田河路的主要据点,作为军事堡垒之外,也应当有馆驿之设。

《唐于阗诸馆人马给粮历》


这些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安西都护府的西迁龟兹,意味着唐朝一系列政治、军事、交通、运输体制的直接导入西域地区,而唐朝的馆驿制度有一整套促进交通往来,提供食宿、马匹等交通运输的功能,这些隐含在馆驿名称背后的内涵是可以根据唐朝的制度推导出来的。

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和田麻札塔格出土《唐别奏康云汉文书》(M. Tagh. 092背,现编号Or. 8212/1557)文字如下:


(前缺)

1  别奉(奏)康云汉  作人石者羯  都多 [

2  奴伊礼然  奴伏浑  马一疋  驴[

3  牛叁头  揄论都督首领弓弩[

4       ]左右觅战  胡数浑  马[

5       ]  连衡监官王瓒  欣衡监官□□[

     (后缺)


“连衡”、“欣衡”均见于上述《唐于阗诸馆人马给粮历》中,是沿和田河所设的馆名。这件文书正是一个粟特商人康云汉带着随从作人和奴隶以及牲畜等,经过拨换与于阗间的馆驿时的记录。可见,安西都护府作为整个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保障了其辖区内商人的往来和正当的贸易活动,如有违规的行为,将受到追究。


三、玉石之路


于阗自古以来就出产美玉,而且于阗玉很早就传入中原,古人所谓“昆山之玉”,指的就是于阗玉。玉石或加工成品的玉器一直是于阗对外交往中的主要输出品。


考古资料表明,大约在距今6000至5000年前,于阗玉已零星传播到黄河上游地区甚至长江、汉水流域。距今3000年前,于阗玉开始大量流向中原,商周王朝墓葬中的玉器,相当多地使用了于阗的玉料,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其中相当部分为于阗玉,并以青玉为主。


张骞通西域以后,于阗玉石更加大量地输入中原。《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据此,汉代仍然是采用于阗的玉石原料,进行加工,制成玉器。当时玉器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多彩,比如河北满城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有随葬玉器78件,多属于阗玉,其中有玉璧、环、圭、璜、笄、带钩、佩、九窍塞、玉人、印章、玉饰等。

至少从西晋时开始,皇帝嫔妃中的贵人、夫人、贵嫔,其服饰中所佩戴装饰品,都有于阗玉。而皇帝或国王的印玺也用于阗玉,后凉吕光“遣使市六玺玉于于寘(阗),至是(按指400年)六月,玉至燉煌,纳之郡府。”


唐初,于阗“国出美玉。贞观六年(632),遣使献玉带,太宗优诏答之”。于阗王尉迟胜“天宝中入朝,献名玉、良马,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安史乱后,河西路阻,于阗美玉更加难求。《新唐书·于阗传》特别用一定篇幅记载了一件遣人求玉的事情:“初,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胯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及还,诈言假道回纥为所夺。久之事泄,得所市,流死恩州。”因为于阗玉及瑟瑟等宝物极为名贵,卖掉可获巨利,朱如玉见利忘义,竟报称被回纥夺走,想蒙骗了事。不料事泄获罪,客死他乡。


五代时期,于阗玉仍然是于阗王国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敲门砖。在与中原王朝隔绝多年以后,938年于阗使臣马继荣一行在吐蕃统治以后第一次到达中原,携带着进奉给后晋王朝的玉团和玉制品,以及其他西域土特产:


[天福三年]九月,于阗国王李圣文(天)遣使马继荣进玉团、白氎布、牦牛尾、红盐、郁金、碙(硇)砂、大鹏砂、玉装鞦辔、(革+胡)(革+录)(革+长)靬、手刃(刀)。


石敬瑭对于从遥远的西域而来的于阗使臣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即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并派遣供奉官张匡邺等出使于阗。等到张匡邺一行从于阗回归时,李圣天又遣都督刘再昇至晋,“献玉千斤及玉印、降魔杵等”。重量达到千斤的玉石,不是一个小数,可见于阗国王李圣天为感谢受封大宝于阗王而进贡给后晋的是一份大礼。


960年,宋代建立,于阗很快就遣使前往宋朝通好,其敲门砖仍然是玉器。太祖建隆二年(961)十二月四日,“于阗国王李圣文(天)遣使贡玉圭一,盛以玉匣”。乾德三年(965)十二月,“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等遣使来朝,进马千匹、橐驼五百头、玉五百团、琥珀五百斤”。其中五百团的玉多半应当来自于阗,重量也非常可观。


开宝二年(969),于阗国遣使直末山至宋廷,“言本国有玉一块,凡二百三十七斤,愿以上进,乞遣使取之。〔于阗僧〕善名复至,贡阿魏子,赐号昭化大师,因令还取玉”。按,969年在位的于阗王是尉迟苏罗(Viśa’ Śūra),为什么他不让使臣直接带这块大玉石入宋进贡,而希望宋朝派使者去取呢?或许他想仿效其父李圣天的故事,希望宋朝能派遣使者前来册封,兼取玉石。但宋朝没有做出积极的反映,只是让再次来朝的于阗僧人善名去把玉送来。


善名是否把这块大玉送到宋廷,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位名叫法藏的于阗僧人,却在玉石东渐上做出了贡献。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发现的舍利塔铭文称,开宝三年(970),于阗僧法藏去西天取经,获得“释迦形像、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随后入宋,进奉给宋朝“白玉三百九十斤、细马参匹”。如此数目的进奉,说明他不是一个寻常人物,或许和善名一样,代表的是于阗王国。


张世南《游宦纪闻》言:“国朝礼器及乘舆服御,多是于阗玉。”《宋史》卷一二二《礼志》:“安陵中玉圭、剑佩、玉宝等,皆用于阗玉。”可见,宋廷的礼制仪式中,离不开于阗的玉石,所以,宋朝也派人到西边去寻玉。“太平兴国二年(977)冬,遣殿直张璨赍诏谕甘、沙州回鹘可汗外甥,赐以器币,招致名马美玉,以备车骑琮璜之用”。这位使者并不尽力,只是从甘州回鹘和沙州归义军那里去倒卖,所谓“赐以器币”,实际就是一种贸易。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于阗

作者:荣新江

更多信息...

于阗

关键词:于阗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