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论西安北周粟特人墓和瀱宾人墓的葬制和葬俗

  论西安北周粟特人墓和瀱宾人墓的葬制和葬俗  选自《考古》2008年第10期 王维坤  200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首次在西安市北郊发掘了一座北周时期的粟特人安伽墓。2003年6月和2004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该处先后发掘了同属于北周时期的粟特人史君墓②与康业墓③。2005年9月,西安市北郊南康村村民在基建工程中,又发现了一座北周时期的商 ...

• 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

  略论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墓  选自《考古》1990年09期 齐东方  双室砖墓在西安地区发现的两千余座唐代;墓葬中所占数量极少。这类墓葬规模宏大,设施复杂,随葬品精美。根据墓志或其他能考证身份的遗物可知墓主人均为高官、显贵。将西安地区所出唐墓统一比较,即可看出双室砖墓集中出现于唐高宗至睿宗时期,但大多数时代相近、地位相似的人并未 ...

• 明代西安下马陵方位变迁考——兼论董仲舒墓所在地之争

  明代西安下马陵方位变迁考——兼论董仲舒墓所在地之争  选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7卷第3辑贾三强(西北大学文学院)  [提要]拙文详考了明代西安下马陵从城南胭脂坡处演变为地处城内今和平门内西侧的过程,并且指出,正德初年陕西提学王云凤曾组织民力修筑城南下马陵和董子祠。嘉靖三年(1524年)陕西巡抚王珝与巡按御史喻茂坚首设城内 ...

• 陕西高陵出土的东汉建和三年朱书陶瓶

  陕西高陵出土的东汉建和三年朱书陶瓶  选自《文物》2009年12期 刘卫鹏(咸阳市考古研究所)  2005年东汉建和三年朱书陶瓶出土于陕西省高陵县后被咸阳市渭城区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征集。陶瓶青灰色侈口平沿方唇溜肩稍折斜直腹平底。口径7.4、底径8.3、最大径11.5、高24.1厘米(图一)。陶瓶的腹部和肩部上面朱书有大量镇墓文字并画有道符(图二~四 ...

• 全真祖庭陕西户县重阳宫的石刻造像

  全真祖庭陕西户县重阳宫的石刻造像  选自《文物世界》2008年04期 张方  陕西户县重阳宫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炼成道之地。元初全真教被奉为国教,风行于中国北方,重阳宫更是被尊为“祖庭”,地位显赫。在其极盛时有道士达万人,建筑规模极其宏大,众多高道在此修炼、传道,以至仙逝,因此也就留存下来大量宝贵的道教石刻艺术资料。提起重阳宫的石刻艺术, ...

• 陕西高陵麦张村遗址调查简报

  陕西高陵麦张村遗址调查简报  选自《西部考古》第六辑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内容摘要:麦张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药惠管委会麦张行政村麦张自然村北约100米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为研究当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分布以及与杨官寨等遗址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前言  麦张 ...

• 陕西高陵县宝诗佳公司汉墓发掘简报

  陕西高陵县宝诗佳公司汉墓发掘简报  选自《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摘要:200年3月,为配合陕西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宝诗佳公司的基本建设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在其宿舍楼地基内发掘清理了两座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因它们位于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墓园范围之内,故它们的发掘对于研究阳陵陪葬墓园的历史沿革等相关问题有一 ...

•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马家湾遗址南邻渭河,北界泾水,西接梁村塬,向东不远即为泾渭汇流处(图一),位于渭河北岸二级阶地,行政区划属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泾渭工业园西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厂区内。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在该厂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近15000平方 ...

• 陕西高陵县益尔公司秦墓发掘简报

  陕西高陵县益尔公司秦墓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2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在配合高陵县益尔公司基建考古工作中,钻探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66座古墓葬。3月至11月,我们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000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房址5处、陶窑5座及数量众多的灰坑等,清理 ...

• 陕西高陵杨官寨环壕西门址动物遗存分析

  陕西高陵杨官寨环壕西门址动物遗存分析  选自《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胡松梅1王炜林1郭小宁1张伟1杨苗苗2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一、前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遗址北起雷村、南至韩村、西自杨官寨村西、东达徐吾村 ...

• 陕西高陵新出土《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

  陕西高陵新出土《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  选自《中国书法》2005年02期  高陵县位于陕西省中心地带,为秦川腹地,是西安之望邑,十三朝故都的门户,贵为省会属地,古有「陆海」美誉。高陵之名始见于周代。《释名》「土山曰阜」。《尔雅》大阜日陵』。上古之时高陵地属古雍州,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三五。年),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境内有 ...

•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高陵属西安市辖县,因县南有奉正原,形体高隆,状若丘陵而得名,县内有渭、泾两大河流。杨官寨遗址行政区划属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图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3年进行考古调查时首次发 ...

•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初步研究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地处泾河下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所罕见中心聚落遗址。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已发掘17678平方米。遗址内的文化堆积主要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和半坡四期类型。前者重要遗迹就是遗址北区发现的庙底沟期完整的聚落环壕 ...

• 陕西户县南关春秋秦墓清理记

  陕西户县南关春秋秦墓清理记  《文博》1989年02期 曾发展  陕西省户县城关公社南关大队位于一处面积很大的仰韶文化和西周、东周文化相叠压的遗址上。该遗址南顶滂河、北至县城,“长约1500米,东界南关中学,西临涝水,宽约1000米。范围包括南关大队的姬家堡、崔家堡等村。1957年该遗址以“崔家堡周代遗址”命名,同年5月31日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 ...

• 陕西户县贺氏墓出土大量元代俑

  陕西户县贺氏墓出土大量元代俑  《文物》1979年04期咸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陕西户县元代贺氏墓包括贺賁、贺仁杰、贺胜等三座墓,位于户县秦渡公社张良寨大,队村北约500米处,距县城十公里。在津河之西,终南山之北。三墓自西北向东南成一直线(图一)。1978年4月陕西咸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户县文化馆夹同进行发掘。西北墓内出石墓志一合。志 ...

• 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

  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    《文物》 1975年10期 陕西省文管会秦墓发掘组    宋村座落在陕西省户县东南15公里的秦岭脚下,北距沣西西周遗址15公里。这里是一个面积很大的仰韶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东周相叠压的遗址。范围包括宋村公社的宋村.大良、黄堆等村。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沣河上源的一支——太平 ...

• 陕西户县现存两尊北朝佛教石刻及相关问题

  陕西户县现存两尊北朝佛教石刻及相关问题  《文博》2010年01期党小娟,杨金玮,王冬梅  摘要:通过对户县现存两尊北魏、北周时期佛教石刻的介绍,谈陕西境内北魏、北周时期佛教造像的几个相关问题,分别从遗存情况、遗存少见的原因、艺术特征对隋唐佛教造像的影响以及造像的保护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北魏北周佛教造像  一、户县 ...

• 陕西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相关问题讨论

  陕西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相关问题讨论  《社科纵横》2012年11期史冬游(兰州大学)  【内容摘要】陕西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其内容反映了阔端在陕甘藏等地区实行的宗教政策。该碑立于凉州会谈之前,阔端因政治所需,在所辖地区实施优待的宗教政策,而宗教政策的宽容与优待,导致元朝时期出现百姓混入僧籍以逃赋役的现象,僧侣恶劣事迹也 ...

• 陕西户县兆伦汉代铸钱遗址调査报告

  陕西户县兆伦汉代铸钱遗址调査报告  《文博》1998年03期陕西省文保中心兆伦铸钱遗址调查组  1994年初,据当地群众毛明玉、伺甲斌二先生提供线索,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文物调査研究室对位于户县兆伦村的一处铸钱遗址进行了初步踏勘。1996年,又对该遗址展开考古调查,证实该处为一规模很大并保存较好的汉代铸钱遗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现将调査情 ...

• 陕西蓝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陕西蓝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考古》 1988年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    泄湖遗址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泄湖镇东北黄土断崖上。遗址东南距蓝田县城10公里,西北至西安市约30多公里,西离瀟河约1公里。地处西安经蓝田通往商洛地区的公路旁,交通十分方便(图一)。该遗址面积大堆积厚,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多层次堆积 ...

• 陕西蓝田华胥老冢湾秦昭襄王墓调查

  陕西蓝田华胥老冢湾秦昭襄王墓调查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调查西安—蓝田—商州高速公路沿线文物遗迹期间,读《蓝田县志》载:“秦昭襄王墓,位于华胥乡老冢湾村南,占地面积10亩。”《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芷阳”。据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载:“《旧志记》在县西三十里,今地名老冢湾”[1]。《中国文物地 ...

• 陕西蓝田人研究综述

  陕西蓝田人研究综述  《历史教学》1980年08期香港中文大学游学华  蓝田猿人俗称蓝田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HomoerectusLantianensis),是我国生存年代较早的原始人类,其年代经古地磁法测定,证明早于北京人而晚于元谋人。  1963-6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工作队在陕西蓝田一带进行调査发掘工作,先后发现了猿人化石、石 ...

• 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简报

  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简报  《文物》1959年08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4年我会配合基建工程在西安郭家滩进行了古墓葬的发掘清理。兹将较特殊的隋大业六年龙泉敦煌二郡太守姬威墓简介于后∶  一、墓葬形制∶分墓室、墓逍两深分,墓室为近方形的土洞,长4.1宽4米,北偏西4度,顶被破坏,似呈拱形,残壁高2.05米,底距地表深16米。西部置石棺 ...

• 西安凤栖原唐郭仲文墓发掘简报

  西安凤栖原唐郭仲文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东兆余村北、高望堆村东发掘汉代、十六国时期及唐代墓葬共30座,其中唐郭仲文墓(编号为M1)南距东兆余村约300米,西距高望堆村约1000米(图一),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壁 ...

• 西安丰镐遗址发现的车马坑及青铜器

  西安丰镐遗址发现的车马坑及青铜器  《文物》2002年12期 王长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研究员)  1972年秋至1975年夏,西安市文物考古小组参加了丰镐遗址的发掘清理工作,主要发掘地点在铜网厂南的宿舍楼与配件厂车间基建区,共清理80余座西周墓葬和3座车马坑。这里后来又陆续发现了许多西周时期铜器与车马器等。现将发现的车马坑与征集的铜器等 ...

• 陕西蓝田水陆庵泥质彩绘壁塑风化机理与加固技术研究

  陕西蓝田水陆庵泥质彩绘壁塑风化机理与加固技术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03期  陕西蓝田水陆庵内现存约300余平方米的明代泥质彩绘壁塑,是陕西省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壁塑群之一。  1991年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对水陆庵壁塑保护技术进行了前期研究。通过对水陆庵壁塑保存现状、风化机理和加固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科学研究,査明 ...

• 陕西蓝田县出土(害夫)叔鼎

  陕西蓝田县出土(害夫)叔鼎  《文物》1976年01期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蓝田县草坪公社草坪大队社员在山坡上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西周铜鼎。省博物馆与县文化馆派人前往现场进行了了解,此鼎出自农耕土下坚硬的岩石层,未有任何其它发现。现将此鼎情况介绍如下,  鼎通高51,口径49、最大腹围154、耳高16厘米,重23公斤。口微敛,沿外折,腹较浅 ...

• 陕西蓝田县出土弭叔等彝器

  陕西蓝田县出土弭叔等彝器  《文物》1960年02期段绍嘉  1959年6月间,蓝田县城南约五华里寺坡村北沟道中陆续发现一批西周靑铜彝器,据初步了解共有十六件。计鬲六、殷六、盨二(一残缺仅存破盖)、壶一、钟一,其中四鬲、四殷、二盨一壶,在掘出后曾展转运往西安,由陕西省和西安市文管会及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协助蓝田县文化馆悉数收回,现存省博物 ...

• 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西魏纪年墓

  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西魏纪年墓  《考古与文物》2006年02期阮新正(陕西省蓝田县文管所)  1997年8月27日,蓝田县冯家村乡营坡砖瓦厂在推土过程中,于距地表深约10米处,推出一座西魏土洞墓。蓝田县文管所闻讯后,立即派人对其进行了调査,但该墓已遭破坏,出土之物已遭哄抢。经调査,残存的墓室深1.2、宽1.2、高0.8米,墓呈东南一西北向。出土文物被 ...

• 陕西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

  陕西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  考古2010年第8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蓝田县五里头村位于蓝田县城西北2∙5公里处。2005年冬村北一座古墓葬被盗掘出土大批精美的瓷器及青铜器。2006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队对该区域内被盗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截止2009年12月田野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历时3年发现了一座家族墓园共清理北宋墓葬29座 ...

• 陕西蓝田泄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蓝田泄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  1986年春,我们对陕西清水流域以庙底沟类型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比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得知蓝田县泄湖遗址有较丰富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战国时期堆积①,为了进一步搞清渭水流域东邪庙底沟类型的内涵特征,决定发掘泄湖遗址。  1986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J987年 ...

• 陕西蓝田泄湖遗址

  陕西蓝田泄湖遗址    《考古学报》 1991年0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    一、遗址概况    泄湖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泄湖镇,属于西安市蓝田县泄湖乡泄湖村。东南距蓝田县城10公里,西北离西安市30余公里。泄湖乡是西安经蓝田往商洛的交通要道上的大镇,镇南是公路,镇北即泄湖村,遗址分布在村北的黄土台地上(图一)。     ...

•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姚大全1,邵晶2,陈安国1,郑海刚1  (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710061)  摘要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 ...

• 陕西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和意义

  陕西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和意义  《文物》1965年01期 汤英俊 计宏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硏究所1964年和有关的科学硏究机构,大专院校与生产部门协作,在蓝田地区进行了综合性的地质考察工作,收获很大,各个单位都取得了可贵的成果。我们在此着重谈谈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和意义。  1963年这个硏究所的工作同志在离西安43公里的蓝田县满 ...

• 陕西骊山小型秦墓祭位坑的勘查

  陕西骊山小型秦墓祭位坑的勘查  考古2002年第1期  (―)墓侧小坑及布局  几年来在田野考古调查中发现骊山一带一批小型秦墓的左侧都有小土坑,因为这些小土坑较小浅,且又在墓之外,在田野钻探和墓葬清理时,都容易被忽视。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骊山一带秦人墓葬群计有10余处,每一处都有数十座墓。除秦始皇帝陵园一些小型墓群外,比较大的有秦 ...

• 陕西临潼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临潼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  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渭河北岸的临潼县油槐公社白家大队,1956年由黄河水库考古队调査发现。1974年西安半坡博物馆曾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査和试掘,确定为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堆积①。1981年秋我队对该遗址进一步作了复査,发现这个遗址文化堆积单纯,保存较好 ...

• 陕西临潼博物馆新征集的青铜器

  陕西临潼博物馆新征集的青铜器  《文物》1982年09期  陕西临潼县博物馆近年征集到若干青铜器,择要介绍如下。  饕餐纹铜鼎一件。通耳高21.5、口径17、腹深7.5厘米。平沿,口呈椭圆形。方拱形立耳内敛,三柱足内收。器身作鬲形,矮平档明显。底上有烟熏痕迹。腹饰三组以云雷纹填底的饕餐纹。兽面两侧附饰夔龙纹(图一、二)。此器系1981年3月由马 ...

• 陕西临潼的北朝造像碑

  陕西临潼的北朝造像碑  《文物》1985年04期 临潼县博物馆 赵康民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来,至北朝、隋、唐,可以说是已达鼎盛阶段。此时,修寺建庙、刻经造像蔚然成风。据《临潼县志〉〉记载,仅临潼一县之地,就曾有佛家十院四十二寺。历年来,常常发现铜铁造像和石刻造像碑。1973年8月,纸李通灵寺遗址附近发现鎏金铜造像窖藏一处,出土 ...

• 陕西临潼发现秦墓

  陕西临潼发现秦墓  《考古》1965年05期  1964年7月,在临潼县城北发现竖穴墓一座。我馆知道后,立即派人进行了淸理。该墓葬因已经破坏,墓顶结构及深度已不详,墓穴为南北方向,长2.53、宽1米。墓壁用单砖砌筑,墓底用碑横平铺一层。  墓中仅存骨屑数块,随葬品有陶签两件,残整各一(图一)。墓壁和墓底所用砖有大小两种,小砖长27.5、宽14、厚 ...

• 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

  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  《文物》1977年08期 临潼县文化馆  1976年3月上旬,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发现了一批铜器。我们闻讯后即赴现场进行调査,发现铜器出土地点是一处周代遗址,面积约二万平方米。遗址位于零口街西北一公里的南罗村南、西段村东,在东距零河半公里的二层台地上(图一)。  遗址耕土层下即为周代文化层,灰土堆积不厚,内含西周及 ...

•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考古》1975年05期西安半坡博物馆姜寨遗址发掘队  1972年春,我们曾对姜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墓葬区进行了发掘①。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内涵,于1972年秋和1973年春又对该遗址居住区作了两次发掘。第二次发掘开探方16个,第三次开探方33个,合计发掘面积1230平方米(图一)。这两次发掘,共发现仰韶文 ...

• 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

  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  华夏考古2001年第1期刘莉 阎毓民秦小丽  陕西临潼康家遗址是龙山时期的村落遗址,面积约19万平方米。自1981年以来,曾进行过多次发掘气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本文将分析1990年夏秋两季发掘中出土的动物遗存。  1990年发掘是在遗址的中南部进行的,发掘10x10米探方1个(T26)。康家遗址T26的龙山地层 ...

• 陕西临潼康桥义和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记

  陕西临潼康桥义和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记  《考古》1965年09期  康桥义和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是1964年春发现的(见《文物》1964年5期56页),现将该遗址出土遗物报导如下。  义和村位于康桥镇之西约2公里,遗址在村东北约100米的一块高地上,南边有石川河(漆水)由西向东流过,西边有一条千涸的水沟。遗址高出河床约20米左右,地面比较平坦。高地 ...

• 陕西临潼零口北牛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临潼零口北牛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6年0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临潼区文化局  为配合西(安)延(安)铁路复线扩能工程临潼何寨至零口火车站铁路建设项目,本着坚持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两利方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随即组织人员对此段工程进行考古调査,发现该线路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北牛遗址,随后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现简报如 ...

• 陕西临潼零口遗址M21发掘简报

  陕西临潼零口遗址M21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5年03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陕西西安临潼区零口村遗址零口村文化墓葬中的M21,以其骨骼所受到的严重损伤,引起了广泛关注①。本文对M21的概况、骨骼损伤及颅骨的人类学特征等简报如下。性别、年龄鉴定和形态观察汲测量的标准均依据《人体测量方法》②和《人体测量手册》。  —、概况  零口村遗址 ...

• 陕西临潼零口汉墓清理简报

  陕西临潼零口汉墓清理简报  《文博》2004年0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94年10月一1995年12月期间配合临潼一渭南高速公路修建工程而抢救性发掘的陕西省临潼县零口村遗址,以其第二期遗存即零口文化遗存而受到学界重视气该遗址还清理出汉代墓葬4座,编号为Ml、M2、M5、M6,前两座保存较好但墓道大部在探方之外故未能全部清理,后两座发现时已被严重破 ...

• 陕西临潼零口遗址第二期遗存发掘简报

  陕西临潼零口遗址第二期遗存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零口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零口村的东北部,西南距临潼县城18公里,东北距渭南市14公里,南依秦岭北麓的黄土台塬,北向渭河冲积的关中平原。108国道从遗址南边穿过,陇海铁路叠压于遗址之上。零河由南向北,将遗址分割为两部分,在距遗址4公里处注入渭水,白家村遗址 ...

• 陕西临潼县博物馆收藏的四枚汉印

  陕西临潼县博物馆收藏的四枚汉印  《文物》1986年02期 林泊  一“蓼万"铜质贴金印  1983年钱峪公社社员在西安第二炮兵学院施工中,在一残存的汉墓墓坑中,发现此印和纯白透明玉琀一枚。  印为正方形。爬行龟纽(图一)。印边长1.7、厚0.6,纽高1、通高1.6厘米。龟纽造型生动,两后腿与龟尾相连,前腿中间实体,昂首,口,眼、颈、爪均有刻纹 ...

• 陕西临潼县骊山西麓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陕西临潼县骊山西麓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1996年12期临潼县文管会  临潼县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30公里处,骊山横贯该县南部。1987年秦东陵工作队进行调査时,在骊山西麓的冲积扇形山坡上发现了部分原始文化遗存。1988年临潼县文管会在文物普査中又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査。两次调査共发现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且多分布在山麓中有沟河冲积的中下游 ...

• 陕西临潼县新出土几枚汉代印章

  陕西临潼县新出土几枚汉代印章  《考古》1993年11期  1988年临潼县城关镇上陈村村民凌高娃在给砖厂取土时,拣到“骑部曲将”印一枚。印作铜质,印面为正方形,通高1.5(带钮)、边长2.3厘米,阴文篆刻“骑部曲将”四字(图一,1;图二,1)。  张武印系1988年县文管会在新丰火车编组站一完全破坏了的汉墓中清理出的。铜质,龟钮。印面正方形,通 ...

• 西安东郊韩森寨元代壁画墓

  西安东郊元代壁画墓  文物·2004年第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1年7~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东郊韩森寨九街坊黄河机械制造厂12号住宅楼基建工地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元代壁画墓(M1)。现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位于12号楼基西边缘。考古人员闻讯赶到现场时墓葬已部分遭到破坏。从现存部分看,该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构 ...

• 西安东郊西汉墓出土一批裸体陶俑

  西安东郊西汉墓出土一批裸体陶俑  《文博》 1985年03期  1984年3月下旬,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城东的新安砖厂清理了一座西汉墓。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南北残长4.80、东西宽2.90、现存深度1.50米。从墓内遗迹分析,该墓有棺有椁,墓壁有板灰痕迹,墓底有椁槽。清理出一批陶俑,均放置在棺椁之间,出土时多已断裂。通高40厘米左右,面部扁平,身材修长, ...

• 西安东郊元墓散乐壁画考论

  西安东郊元墓散乐壁画考论  《中华戏曲》 2009年02期 赵亭人  2001年7月至9月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东郊汉森寨九街坊黄河机械制造厂12号住宅楼基建工地发掘了一座元代壁画墓,并在《文物》2004年第1期上发表了《西安东郊元代壁画墓》的发掘报告,其中的一幅《散乐图》为研究元代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和元代散乐在西北地区的流行提供了不可 ...

• 西安发现唐郑乹意及夫人柳氏墓

  西安发现唐郑乹意及夫人柳氏墓  《收藏界》 2012年07期 关林  2012年5月27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长安区郭杜产业园进行发掘时,发现一座葬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间的夫妇合葬墓,该墓出土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陶俑、铜镜、铜钱等器物百余件。  此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南朝北,由墓道、3个天井、3个过洞 ...

• 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

  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  《文物》 2001年0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北周安伽墓的发掘,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为了早日将资料公布,我们先编写了这份简报O由于资料正在整理认识之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对资料的解释及研究当以以后出版的报告为准。  一 墓葬形制  安伽墓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北约300米处,西距汉长安城遗址3.5公里 ...

• 陕西临潼油王村发现秦“半两”铜母范

  陕西临潼油王村发现秦“半两”铜母范  《中国钱币》1987年04期 张海云  1983年9月,在临潼县韩峪乡油王村西南的基建工地上,距地表约一米多深处发现了一件秦代铜质“半两"钱母范。  这方钱范,平面近似长方形,三边基本平直,一边两角为折肩,后有2厘米长的柄。钱范全长30厘米,前宽10厘米,后宽10.2厘米,厚1.75—2厘米,内槽深约1.1厘米,钱 ...

• 陕西临潼邢家村发现唐代鎏金铜造像窖藏

  陕西临潼邢家村发现唐代鎏金铜造像窖藏  《文物》1985年04期 临潼县博物馆  198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武屯乡邢家村社员在村外一,二百米处取土时,于距地表1.3米深处,发现一处鎏金铜造像窖藏。当地政府随即电告我馆,由我馆将出土造像及用收蔵。  这一窖藏,计有完整造像297件(图一)残像42件,零星背光4件,足床24件,残片54件;其中最高的23,5, ...

• 陕西庞崖马陵两遗址的出土文物

  陕西庞崖马陵两遗址的出土文物  《考古》1984年01期 临潼县博物馆  1980年8月,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在渭南地区开展了文物普査试点工作。临潼队由巩启明、卫迪誉、洪巧玲、赵康民四位同志组成。对分布在全县范围内的十九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和其它文化性质的古遗址、古墓葬等,作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并征集、釆集了一些文物和标本。这里仅就庞崖、 ...

• 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之兽类骨骼

  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之兽类骨骼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04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硏究所)  一、引言  硏究的经过和半坡遗址的简介  西安东郊的半坡,曾经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村落。在这里,人类长期地和自然界艰苦地斗争,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仰韶文化。除了许多文化遗物,将有专刊发表外,还有一批科学上的材料,同样地被保 ...

• 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

  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  《考古》1963年08期 梁星义 冯孝堂  今年年初,在长安县澧西公社马王村和扶风县法门公社齐家村出土两批铜器,现分别报导于下:  澧西的铜器出于马王村车站东约40米的断崖上,是当地社员挖土时发现的。从残存的情况观察,这里原是一座墓葬。墓为南北向,残留部分为墓的西北角。墓口距地表1.5米,底部略大,深3米,有 ...

• 陕西西安出土西周时期人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陕西西安出土西周时期人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杨楠邵金陵刘呆运  【摘要】目的:了解西周时期人的下颌骨形态学特征探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下颌骨的演变趋势。方法:选取保存完整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少陵原西周墓地发掘的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前)人下颌骨标本共56例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为20~60岁。采用数显游标卡尺及0 ...

•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  《考古》2000年0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  圜丘,又名圆丘,元代以后也称作天坛,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中国是礼仪之邦,自有史记载至清王朝覆灭,礼仪制度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子祀天祭地更是一整套礼仪制度的重中之重。在40余年中的隋唐长安城的考古与研究中,礼仪建筑是 ...

• 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

  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  朱捷元秦波  一  陕西西安在隋唐时是全国经济、文化的外文化交流的集中地。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里多次发现过隋唐时遗存下来的波辩萨珊朝银币,这是古代中国和波斯友好往来的实物证据之一。  近几年,在陕西长安、耀县又出土了两批现报导如下:  1965年12月,在长安县王家庄公社天子峪国清禅寺附 ...

• 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报告

  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报告  《考古》1987年0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  1983年秋至1984年夏,我队在长安县沣河西岸的客省庄发掘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基址,编号为四号夯土基址。这座夯土基址位于客省庄西南,马王村之北,西临客省庄砖瓦窑厂,南距马王村小学北墙约45米。  1981年,我队在夯土基址南面的土壕内 ...

•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的发掘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的发掘  《考古》1964年09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5年11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长安县沣西张家坡村附近,进行了遗址的钻探和试掘。叁加工作的有唐金裕、杭德州、杨正兴、张汉英、何世武、张景云、雷文汉、马志超,以及中国科学院考古硏究所的胡谦盈等同志。工作自11月27日开始,至1956年2月8日结束,共计工作6 ...

• 陕西长安洪庆村秦汉墓第二次发掘简记

  陕西长安洪庆村秦汉墓第二次发掘简记  《考古》1959年12期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长安县洪庆村,距今西安市东约15公里,东临骊山与华淸宫相连,西隔灞河与霸陵原遥遥相望。陕西省文管会在这里进行了词次重点的发掘,第一次在1953年冬,地点在村之西南部;第二次发掘在1955年春,除継续1953年发掘的地区外,又在村之南部进行发掘(第二次发掘的墓号前 ...

• 陕西长安鄠县调查与试掘简报

  陕西长安鄠县调查与试掘简报  《考古》1962年06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  1957年秋我们曾到长安、鄠县境内进行调查。调査范围南至终南山,北到渭河,东临皂河,西至涝河(图一、二)。后于1959年秋又在这两个县进行了一次复查。前后两次一共发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45处,属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遗址21处,西周遗址31处。  为了探索 ...

• 陕西长安南礼王村出土壁画的微生物类群鉴定

  陕西长安南礼王村出土壁画的微生物类群鉴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年01期 郭爱莲杨文宗  摘要对陕西长安南礼王村出土壁画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细菌、霉菌数量儿乎各半,放线菌一种。主要微生物类群为霉菌类8个;细菌类群7个,一种链霉菌。  80年代初,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西安南毗邻的长安县南礼王村唐代韦氏家族墓地进 ...

• 陕西长安清华山卧佛调查

  陕西长安清华山卧佛调查  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 范培松张建林张在明王勇  清华山卧佛地处秦岭山北麓,位于陕西长安区滦镇南直线距离6.5公里的清华山顶上,地理坐标东经108°50′,北纬34°01′,海拔1263米。四周环山,有一崎岖小路北通山下。清华山孤峰兀起,北望关中平原和西安市区清晰可见;西北方可见净业寺和草堂寺;南面为群山环抱;东南方向可见相 ...

• 陕西长安区出土1000年前人牙齿形态的研究

  陕西长安区出土1000年前人牙齿形态的研究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8年02期孟勇 邵金陵 刘呆运 李海涛 肖丹  [摘要]目的:通过对距今1100~1300年前古人牙齿形态的测量了解当时的牙齿形态特征以探寻牙齿形态演化趋势。方法:观察记录了62具陕西长安区出土1000年前人骨架的牙齿共纳入631个。其中上颌328个下颌303个。分别测量其冠长、牙冠横 ...

• 陕西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园遗址田野考古新收获

  陕西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园遗址田野考古新收获  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历经4年的发掘于今年6月底我院完成了位于长安区神禾塬上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内的战国秦陵园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图一)。  该战国秦陵园遗址处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郊神禾塬西北部地势高亢潏河环北、滈河居南正对秦岭山脉。陵园由兆沟、夯土陵墙围绕“亞”字形 ...

• 陕西长安隋宋忻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

  陕西长安隋宋忻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1994年0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  1990年2月初,华光公司长安分公司在长安县韦曲镇东街原砖厂进行基建施工时,于北崖下发现一座隋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立即派人于2月5.日至10日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清理结果作以简报。  一、墓葬保存状况及清理收获  墓葬座北朝南, ...

• 陕西长安县沣西大原村西周墓葬

  陕西长安县沣西大原村西周墓葬  考古2004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  陕西省长安县沣西地区的张家坡至大原村之间的高地是西周墓葬集中区,井叔家族墓地即位于此。1998年春,村民在井叔墓地西南约300米处大原村北的低地开挖现代墓穴时发现古墓,我们随即在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钻探。  大原村北的低地是早年取土形成的,埋葬较浅 ...

• 陕西长安县出土西周吴虎鼎

  陕西长安县出土西周吴虎鼎  《考古与文物》1998年03期 穆晓军(长安县文管会)  1992年,长安县黑河引水工地出土一件铜鼎。闻讯后,县文管会即派人追回。鼎现存长安县文管会办公室。  一、出土情况  吴虎鼎出土于县城南约2公里的申店乡徐家寨村南。徐家寨村西为神禾原,东为少陵原,滴河从南而来,在村南折而西流。黑河引水工程从其南穿过。吴 ...

• 陕西蓝田发现罕见的文物

  陕西蓝田发现罕见的文物  《考古》1964年06期  1963年11月,因赴蓝田参观猿人化石出土地点,有机会到蓝田县文化馆。在该馆见一陶器,上端凿一孔。高19、底宽11、顶宽6.4、底厚8、顶厚4厘米。一面磨平,一面带有孤度,两侧平直,实心,重约1650克。平整的一面刻划有“将行内者”四字,字体为篆书(图一)。据文化馆雷同志谈,此物系1959年修建蓝田 ...

• 陕西蓝田发现李自成永昌元年“三水县信”

  陕西蓝田发现李自成永昌元年“三水县信”  《文物》1959年05期  陕西博物馆保存一方1957年蓝出县城北出土的铜印,印正方形,长宽各6.9厘米,厚1.4厘米,椭圆柱柄,长7.1匣米。正面刻“三水县信”四个方体篆文,边缘宽0.7厘米。背面柄右阴刻“三水县信”四楷字,柄左阴刻“礼政府造”及“永昌元年拾贰月,两行楷书。左侧阴刻揩书“安字壹百号”五字 ...

• 陕西长安县沣西新旺村西周遗址1982年发掘简报

  陕西长安县沣西新旺村西周遗址1982年发掘简报  考古2012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  1982年年初,陕西省长安县沣西新旺村的村民在村南土壕取土时,挖出西周窖藏铜鼎2件。当年春季,我队即在新旺村村南约150米处出土的铜鼎土壕边布方发掘,共开探方6个,编号为SCXT1~T6,发掘面积216平方米。秋季继续发掘,布探方8个,编号为SCXT151~T15 ...

• 陕西长安县沣西新旺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

  陕西长安县沣西新旺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  《考古》1992年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89年,我队在冯村砖瓦厂取土区内发现很多有加工痕迹的骨角料。为了抢救文物,我队于1990年秋在此处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这次发掘的具体地点位于新旺村西南约650米处,紧贴冯村砖瓦厂北取土区的东边。共开4X5米的探方两个,在挖到西周文化层后,为了统一 ...

• 陕西长安县王曲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陕西长安县王曲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考古》 1981年01期 冯其庸 周红兴    1964年11月至1965年5月,我们在长安县王曲公社北堡寨村东的一个土坑内,发现了一些陶片和石器。1965年4月间,我们又进行了调查和釆集工作,获得了陶片数百片和近二十件完整的或复原的陶器,以及多种石器、骨器与蚌器等,同时还发现了多处文化堆积和一座大型周 ...

• 陕西长安县小苏村出土的铜建筑构件

  陕西长安县小苏村出土的铜建筑构件  朱捷元 黑光  1974年1月,在长安县纪阳公社小苏村附近发现一批铜建筑构件(图一)。原物是在该村东南100米处的黄土坑内出土,距地面深为1.6米。和铜构件同出的还有秦代绳纹瓦残片等。小苏村在西安三桥镇的西南3公里,东南距阿房宫遗址中心的阿房宫村有1.5公里左右。小苏村南1公里为大古城村,在大古城村及其东面 ...

• 陕西长安新旺村、马王村出土的西周铜器

  陕西长安新旺村、马王村出土的西周铜器  《考古》1974年01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处  一  1973年5月,在长安县洋西公社的新旺村和马王村,各出土一批西周铜器。一批在新旺村北,一批在马王村西。这两批铜器,都是农民在取土时发现的。  在新旺村北,解放前有一王姓族坟地。近年以来,农民在坟地南面起土,平整土地,在坟地南坡距村73米处发现了一个 ...

• 陕西长安县新旺村新出西周铜鼎

  陕西长安县新旺村新出西周铜鼎    《考古》 1983年0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沣京遗址范围内的长安县沣西公社新旺村,曾多次发现西周铜器,1982年元月又出土两件铜鼎。    新旺村、冯村、东石榴村和曹家寨之间,是一块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约1500米的平坦高地,比客省庄、马王村、张海坡一带的廓坞岭稍高,基本上与之平行。高 ...

• 陕西长安羊元坊商代遗址残灰坑的清理

  陕西长安羊元坊商代遗址残灰坑的清理  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0年4、5月份,我们在长安县搞考古调查时,发现羊元坊村东北约400米处是一内涵较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村办砖瓦厂正在从遗址的西部  边缘取土,已有多个灰坑被破坏殆尽,我们及时对一个残灰坑进行简单的清理,获得了较多的残陶器和骨器、石器、卜骨等。结合遗址采集的其 ...

• 陕西长安张家坡M170号井叔墓发掘简报

  陕西长安张家坡M170号井叔墓发掘简报  《考古》1990年0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  1985年春,我队继上一年发掘了M157号井叔墓①之后,又发掘了井叔家族墓地的其它几座墓葬,M170号就是其中之一。这座位于井叔家族墓地的最东侧,是一座单墓道的甲字形墓。其西侧是另外2座单墓道的甲字形墓,M168号和M152号墓,三墓并列。其东是一座马 ...

•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  《考古》1965年09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  1964年10月上旬,我们淸理了一座西周墓。这座墓位于陕西长安县沣西公社张家坡村东北。由于当地群众取土,墓已有三分之二被破坏了,仅存的三分之一,是墓的东南角部,九件铜器出土于东南角的南边。  墓的形制,是长方形竪穴墓。墓口距地表1.2、墓底距地表3.5 ...

• 陕西周至大秦寺塔记

  陕西周至大秦寺塔记  《文物》2002年06期李崇峰(北京大学副教授)  陕西周至(原作盩厔)大秦寺,因与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即景教)关系密切,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1933年4月,向达先生曾专程考察了大秦寺,并刊布《盩厔大秦寺略记》,详细记录了当时大秦寺的状况。2001年10月,笔者再访大秦寺,发现上世纪30年代向达先生记述的大秦寺殿堂已经 ...

• 陕西周至县八云塔地宫的发掘

  陕西周至县八云塔地宫的发掘  考古2012年第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八云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城,原名瑞光寺塔。《陕西通志》及《广两曲志》记载,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敕建瑞光寺,后因兵患寺毁。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建为崇明寺,后寺毁。明代初年复建瑞光寺,明永乐六年(1408年)又修葺一次,并改名为善胜寺。清代之后又复 ...

• 试析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

  试析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  《文博》2010年03期 梁勉(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本文以西安地区出土的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入手,指出不同时期乐舞图的特点。关键词:唐墓壁画乐舞图特点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国内民族之间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音乐、舞蹈艺术方面,也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代继承周、秦 ...

• 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

  西安安国寺遗址的密教石像考  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80期)金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内容摘要:安国寺20世纪50年代出土的一批密教石像,至今对佛名有多种称说,较为混乱。本文重新考证佛名.简析教理和风格并考证其雕刻时代。  1959年西安市西北隅出土了一批残损的石雕佛像,共11尊。据考证,这一带原是唐长安城长乐坊故地。此地当 ...

• 西安灞桥发现十六国墓首次惊现彩绘铠甲俑群

  西安灞桥发现十六国墓首次惊现彩绘铠甲俑群  《收藏界》2012年01期  2011年11月26日下午5时许,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王村一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接到报警后,洪庆派出所立即派出当天值班的六名民警及时赶赴现场,一方面对现场及时进行保护以防止哄抢文物等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立即对周围的工人进行走访、调查,查找有无文物流失。 ...

• 西安半坡博物馆遗址图的测制

  西安半坡博物馆遗址图的测制  ——一次使用超低空垂直摄影技术的尝试  《测绘通报》1987年05期 赵培洲 宋德闻沈燿成  一、方案的设计  保存在半坡博物馆展览大厅中的半坡遗址是一个复杂而不开阔的考古发掘现场,分前、中、后三厅,最大的相对比高为5.5m,平均约1.0mo图件精度要求平面中误差±1.5cm,高程中误差为土lcmo由于遗址地面不准设置仪器 ...

• 西安半坡发现战国以来的墓群

  西安半坡发现战国以来的墓群  《考古通讯》1957年01期  在1956年,经过二个多月在半坡的探墓工作中先后发现战国以来的古墓葬580多处,其中战国墓占116座。有的地段墓葬分布很密,在长32,宽28米面积以内即发现了古墓45座,其中战国墓41座。平均20多平方米就可发现墓一座。曾试掘了16座战国墓,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长方竖井,没有土洞,死者就放在 ...

• 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

  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  《科学通报》1955年07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石兴邦)  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达河东岸约800米左右的一个河谷阶地上。这是一个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它的范围南北约200粕东西也在100米左右。1962年冬季,西北文物淸理队发现了这个遗址。1954年秋季,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

• 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孢粉分析

  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孢粉分析  《考古》1963年09期 周昆叔  西安市半坡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最典型和保存最完整的一个⑴。遗址位于沥河东岸约800米左右的一个河谷阶地上,阶地高出河床约9米。遗址范围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00米,文化堆积层平均厚约3米⑵。  1962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硏究所送来上述遗址中一个剖面的28块 ...

•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地学解析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地学解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第29卷第3期戴宏 丁华屈茂稳刘文红  摘要:以地学背景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地学背景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关系。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渭河地堑内的西安凹陷,地学背景对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体现在新构造运动奠定了文化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区域水系及地貌结构 ...

• 西安半坡遗址祭祀坑析白物成份分析研究

  西安半坡遗址祭祀坑析白物成份分析研究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张慧,李玉虎,黄四平,王小芳  摘要:基于半坡遗址遭受可溶性盐分的侵蚀,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对其可溶性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用XRD对遗址土样的矿物成份也进行了分析,得出遗址表面析出的白色物质主要是硫酸钙晶体。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 ...

• 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考古通讯》1956年02期 考古硏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  1955年7月,我们开始半坡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工作。这一次发掘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建设工程的进行,另一方面是在去年工作中尙有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或不淸楚的地方,希望通过再一次的发掘,能够得到较全面鲛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工作,从7月到9月集中力量作墓葬区域的 ...

• 西安半坡遗址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探讨

  西安半坡遗址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探讨    李秉成(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摘要:目的讨论最近1000年来的植被和环境制定治理黄土高原及其水土流失的战略方针预测未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方法通过对西安半坡遗址大围沟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讨论该区植被的演替。结果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 ...

• 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

  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6年12月为配合西安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顶益制面厂(XDY)与西安三菱公司(XSL)基建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厂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勘探和科学的清理其中发掘属于北朝时期的墓葬5座分别编号为XDYM205、XDYM217、XDYM23、XDYM25、XSLM57。  通过发掘发现这5座北朝墓葬皆为有斜坡 ...

• 西安北郊北康村汉墓清理简报

  西安北郊北康村汉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位于西安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米旗饼业公司,2000年9月在新建生产车间基础时发现一批汉代墓葬(图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随即派人进行了清理。米旗饼业公司在北康村西,龙首原北,汉代长安城以东这是汉代墓葬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此次共清理了15座墓。现简报如下:  一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