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应更关注泉州的商港风物遗存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古代城市,由于政治、经济、地理、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类型。不同的城市类型有其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模式,开展城市考古或城市历史研究,研究者也须对不同类型的古代城市有所认识,基于不同类型的历史城市或城市遗址,其城市要素的先后排序也有所 ...

• 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修订本)

基本信息:作者:李崇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出版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532597246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曾在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实地调查了许多佛教遗迹,并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专题论文集,就是对地面佛寺与石窟寺在印度的发生与发展,和它在中国的流布与演化所做的初步探索。目录前言 1一、印度寺塔: ...

• 夏商周考古学(第二版)

基本信息:编著:井中伟 王立新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版次:1出版时间:2020年8月印次:1ISBN:9787030657350内容简介: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夏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该书第一版出 ...

• 丝路探险——1902-1914年德国考察队吐鲁番行记

基本信息:作者:卡恩·德雷尔 著,陈婷婷 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8月印次:1ISBN:9787532595396作者简介:  卡伦·德雷尔博士,印度语言文化研究者,常年于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梵文。2001年任职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负责管理德国四次中亚考察获取的大量文档与图片资料。先后发表多篇有关德国考察队和格伦威 ...

• 夏都二里头:最早的“中”国丨刘庆柱

刘庆柱接受《洛阳日报》专访拍全家福,辈分最高的人位于画面中间……当代中国人为何热衷于求“中”,这种对“中”的认同又从何而来?问题的答案,从二里头遗址中可窥见一斑。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接受本报专访,讲述二里头遗址对“中”的追求,以及这种求“中”理念如何一脉相承传至今日,形成国家认同的民族基因。01 ...

• 新出土赵弘燮墓志铭相关问题考证

新出土赵弘燮墓志铭相关问题考证王琨 马建民   王琨,男,1985年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邮编 750001; 马建民,男,1983 年生,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教授,邮编 750021。    赵弘燮 墓志铭 清代 宁夏    赵弘燮是清初宁夏籍名将赵良栋次子,历任山东按察使、河南巡抚、直隶巡抚、直隶总督等职。赵弘燮去世后,其子赵之壁请求汪 ...

• 牛來穎:唐代驛路與券食之制

唐代驛路與券食之制 牛來穎涼州在河西四鎮中居於最東端的位置,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之自兩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時期不僅是軍政中心,也是經濟往來的通道。西出都城長安,一個個驛站,承接著過往的使者、官員、將士、行旅,一路向西,涼州作爲通往西域的重要節點,發揮著交通樞紐的作用。 一、京城西面關與驛路2016年,“唐蕃古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 ...

• 《成都考古发现》20年

《成都考古发现》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策划的年度考古报告集,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报告集的出版是在国家文物局领导宋新潮先生的提议和支持下,于2001年开始编辑出版,开创了国内考古报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成都考古发现1999》系该报告集第一本,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撰写了序言,至今已连续编辑出版了20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每年发掘 ...

• 赵延梅 | 榆林市汉画馆新入藏墨描汉画像石简述

1  2012年至2013年,陕西省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从榆林境内征集了一批墨线描绘物像细部的汉画像石。2018年6月,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确定其均为珍品。其中三组是墓门五石组,共15块,墓门三石组3块,均为二级文物;5块墓门五石组和1块横楣石为三级文物。这批画像石的入藏不仅丰富了陕北汉画像的题材内容,而且为研究陕北汉画像石制作 ...

• 河南巩义甫新花苑秦人墓M57、M58发掘简报

  河南省巩义甫新花苑小区位于巩义老城区杜甫路与新华路交叉口西北部,巩义市宾馆南部,北宋皇陵管理处以西,永厚陵以东。2013年9月至10月,为配合甫新花苑小区项目建设,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域内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墓葬77座。其中M57、M58保存较为完整,墓葬形制特殊,出土随葬器物颇丰(图一)。现将两座墓葬资料简报如下。一、M ...

• 故宫六百年|这些玻璃画原来是为了乾隆朝的“蒙古包”装修

玻璃画是一种由西洋传入的工艺种类,可作建筑装饰之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保存了一批(103块)规格和装裱相同的玻璃画,作者通过大量的档案爬梳、实物分析,并借鉴科学成分检测结果,认定其最初为乾隆朝用在为宴请蒙古贵族而临时搭建在紫禁城内的“玻璃蒙古包”上,装饰位置为蒙古包的窗户和槅扇门上,此项研究解决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玻璃画是用油 ...

• 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距今约5000年前,满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黄河中游聚合,文化碰撞,社会变革,华夏文明在这里绽放。从4300年前开始,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两岸,河汾之东,陶寺人夯土建都;陕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筑城。双城隔河遥望,南北呼应,并峙数百年……  近日,“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亮相山西博物院,陶寺和石峁两大遗址出土文物同场展出 ...

• 带着公众走近考古、“触摸”历史

  考古是个小学科,但不是一件小事情。  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史,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智慧的民族。然而,历史已逝、物是人非,现代人要想准确地读懂历史并非易事。尤其在今天,快速的生活节奏让普通大众无暇甚至无心去深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种情况下,以通俗方式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便显得十分必要。  这样的认知让我意识到大学 ...

• 考古路上,能吃苦才可得真知

  我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段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岁月。20世纪80年代,我考入郑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后进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随导师邹衡学习夏商周考古。学术理想从此萌发:为探索中国历史与考古研究尽微薄之力。此后,我便潜心于夏商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回首治学之路,我深感做学术是对品格的锤炼,能吃苦是其中重要一关。  记得20 ...

• 揭开文化谜底,探究中华文明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书写山东考古的四十年

  了解过去,才能更清晰地认识现在。将尘封在历史尘埃中的遗迹挖掘出来,让古代文明穿越书本直观地呈现在大众眼前,这正是考古的魅力所在。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华夏大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面貌,经济生活等一幕幕生动的历史画面便有了载体。山东近代考古学研究的序幕是由1928年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所揭开的,自此以后,大汶口文化 ...

• 资源与社会:以商周时期铜器流通为中心

基本信息:作者:黎海超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8月印次:1ISBN:9787030646705内容简介:  本书以商周时期铜器资源为中心,首先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学研究,然后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分析,以“形”“工”“料”结合的思路全面复原了商周时期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其他类别的资源,参考考 ...

• 考古所见古代新疆地区的东西方文明交流

基本信息:编著:李肖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46705内容简介:  古代新疆(或西域)虽是亚欧各大文明的边缘地区,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汇聚之地。亚欧各大文明与西域本土文明相互碰撞、交融后,塑造出多元的文化面貌,造就了此地独特的发展轨迹。本书收录了与 ...

• 赤峰二道井子聚落的形制布局与社会关系探讨

全文阅读赤峰二道井子聚落的形制布局与社会关系探讨(作者: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栗媛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系;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4期)

• 阴山汪古景教图像的初步研究

全文阅读阴山汪古景教图像的初步研究(作者: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郑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研究生;原文刊于《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8期)

• 陈胜前教授主讲《考古学的天地》

  10月21日19:00-20:00,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陈胜前教授在公共教学三楼3409开讲,为2020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考古学的天地》。历史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吕学明,党委副书记白洁老师出席讲座。来自历史学院的2020级硕博新生、明德书院的2020级强基班学生,以及历史学院2018、2019级学生近三十人齐聚一堂,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共同领略考 ...

• 《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重审内陆亚洲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亚洲内陆边疆地区视为一个草原文化的整体。然而,在20世纪末尤其是过去的二十年里,考古学研究对这一观点重新审视并提出了挑战。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人群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的。他们有的是政治群体,有的是以宗族为主干的群体,有的是生活在同一地域内,或是以经济为纽带的群体。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群体生活在中原王朝的边缘,人群的内 ...

• 李旭丨大理喜洲白族严家“永昌祥”等

大理喜洲商帮是云南迤西商帮的后起之秀。他们主要布局于历史上的“蜀身毒道”,也即现在所谓的“西南丝绸之路”——由四川成都起始,南下经邛崃、雅安、荥经、汉源,翻越大相岭,经大凉山西昌、会理,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楚雄和大理地区,再西行过澜沧江进入云南保山、腾冲、德宏,出境到缅甸,再经由缅甸到印度。这条道路历史久远,可与北方的丝绸之路相 ...

• 汉代西王母图像与西方女神像之关系及其背景

汉代西王母图像与西方女神像之关系及其背景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王煜)(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系,唐熙阳)汉画像中有大量关于西王母图像,对其的研究已经是考古学、艺术史、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关于西王母图像与西方女神像的关系尤其引入注目,许多学者都作过一定程度的探索1。但目前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某 ...

• 徐中舒 |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囊者余友余永梁先生在《甲骨文例後記》中,謂商代文化頗受外來影響。其所持之理由,多本於安得生之《甘肅考古記》。更由安氏之言,推及甲骨文字: 最初似從索米特克。索米特克爲東方文字之源,巴比倫、埃及、阿利安、希伯來、阿拉伯文字,均自此來。甲骨文與索米特克相似者頗多,如鳥、人、山、水、圍等,均似,與甘肅辛店期彩色陶甕花 ...

• 张勋燎丨唐代关于石鼓文的研究及其评价

唐代关于石鼓文的研究及其评价  张勋燎  ❄本文原载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年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284-292页。带有大量铭文的“石鼓”,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先秦铭刻材料。石鼓文的研究,是金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唐初以来,已经有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过去论述整个石鼓文研究发展史的文章相当不少, ...

• 宋治民丨论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及其相关问题

  论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及其相关问题  宋治民❄本文原载于《考古》1993年第8期。河南省南阳地区新野县的樊集发掘汉墓47座,除10座以外,其余37座都使用了画像砖,属于画像砖墓。这批墓葬虽然都属于中、小型墓,且多已被盗,出土器物也无精美者,但是这批墓葬本身的特点和它的画像砖,在汉代考古研究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在新野及南 ...

• 童恩正丨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

  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  考古发现及其研究  童恩正❄本文原载于《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近十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考古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发掘地区上或出土文物的内容上,都填补了一些过去的空白。其中尤以战国至秦汉的遗物出土较多,在西南地区大部分民族历史中,它大致相当于铜器时代的鼎盛阶段。这些 ...

• 冯汉骥丨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

  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  冯汉骥  ❄本文原载于《考古》1959年第8期,后收录于冯汉骥:《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14-118页。王建墓内发现玉大带一条(“大带”系根据鈕尾上的自名),发现时在中室棺中与银钵、银盒(二个)、银猪等放置在一起。此大带、银盒及银猪等,大概均系棺中殉葬之物,盗墓者收集起来准 ...

• 徐中舒丨古代狩猎图象考

古代狩猎图象考  ●   徐中舒 ●  ❄本文原载于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后收录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李懿选编:《徐中舒文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86页。由于出版年代较久远未查到原文图版,故在此插入相关图片仅做 ...

• 沈从文:蜀中锦

 作者 :沈从文  编者按:近日,“长乐未央——历代锦绣珍品特展”正在四川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展出。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蜀锦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和织造技艺传承,特别刊发沈从文先生撰写的相关文章,以飨读者。蜀江锦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蜀锦织造活态展示区谁都知道“蜀锦”是指四川成都织造的花锦,可是蜀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历史发展中,每个 ...

• 秦人称霸西方后发生了什么?丨郭物

秦人建国和扩张的过程中曾与西戎发生了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关系,考古工作者可以从双方城址、墓葬和出土器物中发现多种文化交融的现象。西戎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但考古学家对这些半牧半农的人群却知之甚少,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墓地的发掘逐步揭开了西戎一支的神秘面纱,自2006年开始发掘以来,马家塬墓地迄今已发现66座墓,2座祭祀坑,墓地中心是M6 ...

• 故宫600年︱故宫与世界的对望:书写中国视角的全球史

2020年9月1日,为了庆祝紫禁城建成600年,“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文华殿开幕。文华殿是观察中国历史从王朝社会转向近代的一个窗口。1914年,经末代状元张謇等人呼吁,在朱启钤主导下,由金城和美国美以美会教士福开森参与谋划,从退还庚款中拨出20万元成立了古物陈列所,这是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展出地点就设在紫禁城 ...

• 杂志精选|| 光影魔术 文物摄影中的透射光应用

光影魔术 文物摄影中的透射光应用文 图 / 王琎 摄影是保存文物资料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考古文博领域的宣传、研究和数字化上应用广泛。与普通摄影不同, 文物摄影少了些花哨和炫技,更注重文物本身的真实和特点。即便如此,通过光影的变幻,仍能使我们更 深刻地够领略到文物的神奇与魅力 , 特别是文物摄影中的透射光应用可以让人们发现被忽略的细节。使用 ...

• 世界遗产土耳其以弗所案例浅析——兼论考古遗址的价值阐释| 遗产撷英

图/哈德良神庙遗址,来源:世界遗产网站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2015年,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土耳其的以弗所(Ephesus)被准许列入名录,为世界遗产宝库又增添了一处绚丽多彩的考古遗址。  图/以弗所地理区位图  遗产概览    以弗所位于土耳其西的伊兹密尔(Izmir)省沿海,这不仅是爱琴海与安纳托利亚 的交界点,也是欧 ...

• 【边疆史地】青格力|新发现阿尔山摩崖回鹘蒙古文题记释读

【摘 要】:内蒙古阿尔山市地区新发现摩崖回鹘蒙古文题记,其中出现 “tngri γajar-un bičig”(天地之文) 的文字内容。从回鹘式蒙古文书写特征、内容可判断该题记写于13—14世纪。从题记所处位置以及年代信息等看,也有与蒙古帝国前期相联系的可能性。

• 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

全文阅读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作者: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

• 每月一讲——浅析滇东南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

 滇东南所属的行政区划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州东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市,南与东南亚国家越南接壤。州境地处喀斯特山原,跨越珠江和红河两大流域。区域内河流、溶岩洞穴发达,动植物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古代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该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2011年以前除麻栗坡小河洞的材料为小规模试 ...

• 我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传说,还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中华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是事关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2004年正式启动,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证实了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 ...

• 以更生动的方式讲好“海昏”故事——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综述

 考古是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考古的意义,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惊世文物,而是要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这是对中华文化最大程度的解读、还原和传承,也是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游客络绎不绝  欣赏编钟表演、3D一键“换汉服”、“昌邑长安VR游”、文物巧克力……刚刚过去的双节长假,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 ...

• 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基本信息:作者:陈胜前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108068767内容简介: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 ...

• 李艳峰丨汉晋时期中国一罗马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文化想象

摘要:从历史人类学“向下研究”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汉晋时期中国—罗马丝绸之路开辟及其文化想象。文献分析表明,汉晋时期中国—罗马双方在财货需求和政治建功推动下共同开创了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交往通道,此时的罗马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制度健全、城邦文明发达、商业兴盛的大帝国,但是两国之间的直接交往交流依然较少,汉晋史家以传统见 ...

• 寻找“世界岛”:近代中国中亚认知的生成与流变

后 记本书的写作,缘于笔者在认知层面的关联性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区域问题的重新思考。人是生活在区域中的。在进行了数年关于拉铁摩尔及其相关议题的研究之后,如何更好地理解时代语境下的区域问题,成为笔者在充分理解“人的问题”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连接区域,中亚在历史和当下 ...

• 中国洪水与治水故事:范型神话或历史传说

本文已刊于《史林》2020年第4期。作者:郭静云,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立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如需转载或引用,务请注明出处及作者。目录一、大洪水灭世而创世神救世复苏神话之普遍性二、中国神话中洪水灭世的范型故事三、夏禹之前尧舜三苗时期的水患和治水传说的纪录索隐(一)古神庙文献碎片:鲧治水神话剖析(二)虞舜水患及治水记录(三) ...

• 张倩影、王煜 ▏成都博物馆藏东汉陶仙山插座初探

摘要:成都及周边地区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有一种明显为仙山造型的陶质插座,倾向于为摇钱树的树座。其整体的三山、平台、洞穴造型及其上较为丰富的人物、羽人、伏羲、女娲、西王母形象应是当时观念中以昆仑、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信仰的表现。将其制作为专门的丧葬用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丧葬文化中的神仙信仰成分和超越死亡的升仙愿望,另一方面也再次印证了 ...

• 杨富学 许娜 秦才郎加 | 鄯善敦煌吐蕃僧人饮酒习俗考析

  西域是葡萄酒的故乡,这里有着悠久的酿酒与饮酒的历史。《史记·大宛列传》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天山北麓,从一座距今2000年的古墓中发掘出一套酿酒器具,其中有球形青铜壶、扁形陶瓷发酵器和木制压榨葡萄的工具等。2 ...

• 李清泉 | 红峪村元墓壁画的 “画中有画”形式再思

2008 年4 月发现于山西兴县康宁镇红峪村的一座元代至大二年(1309)壁画墓,以其精美的壁画而为人注意【1】。尤其特别的是,该墓墓室内部的绝大多数壁画内容竟以“挂轴”的形式出现,充分显示出一种画中有画的艺术趣致;其中,有些画面还配有题诗,更是反映了当时墓葬装饰的诗意化表达趋势。相关问题,王玉冬、郑岩等学者已有专门的论述【2】。与以上学者 ...

• 宋杂剧演出的文物新证 ——陕西韩城北宋墓杂剧壁画考论

  【内容提要】以往发现的北宋戏曲文物多见于河南、山西而不见于陕西,因此,韩城盘乐村北宋墓杂剧壁画的发现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就杂剧壁画本身而言,其所展示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数最多、场面最大、色彩最艳、表演最生动、画面最完整的有乐队伴奏的宋杂剧演出图景,对于进一步研究北宋杂剧的演出结构、脚色行当、音乐伴奏、表演及其剧目具有极高的文 ...

• 建筑学报 | 冯棣 文艺 查红叶 | 掩门人——西南崖造之崖墓图像与原境研究 | 2018年3期

掩门人——西南崖造之崖墓图像与原境研究冯棣文艺查红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掩门人”  中国西南郪江金钟山Ⅱ区一号崖墓,其轴线末端墙体上浅雕出一个门框,门框内左门扇紧闭,右门扇虚开,一着交领装男子从门缝侧出上半身向屋内探视。探出的头部贴着门,左手伸出扶住门扇,身体其余部分隐于门后(图1a)。此处 ...

• 拓跋鲜卑的“魂人”习俗

两方墓志再现拓跋鲜卑“魂人”习俗□段锐超两方出土的北朝墓志——北周《裴智英墓志》与北魏《奚真墓志》,明晰了两个习俗词语——“魂人”与“尸”,还原了一个湮没于历史深处的鲜卑习俗。“魂人”一词,传世史料原为孤例,所指向的习俗晦暗不明,以至于一向以点校质量为学界称誉的中华书局《魏书》点校本(1974年版)也不免千虑一失,误施标点,将“魂人 ...

• 历史学者有责任纠正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丨李学勤

      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有时候只能说命该如此。事实上,我们走哪条路常常不是由你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一些必然的和偶然的外部事件构成。可是尽管如此,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自觉,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要求。  如何有自觉的意识和要求呢,了解历史就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国家,拥有五千 ...

• 【典藏·青铜】张英菲 |北方与滇地动物纹饰牌关系

对中国青铜器的关注,通论类书籍通常将其放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礼器”和礼乐制下“明上下,区尊卑”的等级象征意义之中。其中内蒙古、河北、宁夏等地出土一批与中原青铜文化有所区别、具有浓厚草原文化特色的动物纹青铜饰牌,与云南地区出土的与之极其相似的动物纹青铜饰牌引起了广泛关注,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 罗二虎 | 东汉墓“仙人半开门”图像解析

东汉墓“仙人半开门”图像解析 文 | 罗二虎“启门图”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常见图像,因图像中常见一女性站在门内,故又被称为“妇人启门”。这类图像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但由于在不同墓葬中或载体上出现时其画面构成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在进行命名和释读时研究者多有歧义。除了用“启门图”这种纯客观的描述性命名外,不同研究者还有各种命名,如进 ...

• 李凇 | 走回图像——从两个汉代实例看读图的误区

走回图像——从两个汉代实例看读图的误区 文 | 李凇(北京大学)【摘要】本文是美术史方法论和美术史个案结合的文章。本文以两个汉代艺术史的个案为例,即山东画像石中的所谓“风伯”和铜镜中的所谓“华盖”,辨析了中外著名学者对图像的误读,在方法论层面剖析了误读的原因,称这种误读为“超级诠释”。笔者以一种“三段式”铜镜的图 ...

• 李清泉 | 粉本与宣化辽墓壁画的制作

  绘画史上,画家使用粉本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对于民间画工,粉本历来都被视为绘画创作所不能缺少的基本依据。《历代名画记》记隋朝著名画家杨契丹曾与田僧亮、郑法士同于京师光明寺画小塔,“杨以簟蔽画处,郑窃观之,谓杨曰:‘卿画终不可学,何劳障蔽!’杨特托以婚姻,有对门之好。又求杨画本,杨引郑至朝堂,指宫阙、衣冠、车马曰:‘此是吾画本也 ...

• 李清泉 | “一堂家庆”的新意象 ——宋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

内容提要 :本文以宋金时期墓主夫妇对坐像表现模式的成因与意义问题为焦点,透视唐末以迄于宋金之际墓葬艺术的风气变动。这项研究使我们获得以下认识:一、墓主夫妇对坐像作为宋金墓葬装饰中的核心题材,其表现形式,因袭了一个8世纪中叶后墓葬当中作为“灵座”而出现的“一桌二椅”的装饰惯例;而叠加在“一桌二椅”壁面砖雕装饰上的墓主夫妇像,作为“永 ...

• 李清泉 | 墓门与“天门”——陕北东汉墓门画像主题考

内容摘要:陕北地区东汉墓葬画像内容在墓门部位的集中出现,反映出当时人对墓门的普遍重视;墓门画像的图像内容,与巴蜀地区东汉石棺画像、鎏金铜牌饰画像中流行的“天门”主题完全一致,从中可见两地造墓者都企图借视觉表现手段将“墓门”装扮成“天门”的集体意识;这一主题的中心意旨,是象征墓主人已通过天门,来到了西王母所在的那个不死的世界。原刊 ...

• 罗布泊腹地的旅人:72天科考随记

探寻“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变迁阅读体验如同散文与游记一般的科学考察笔记《罗布泊腹地的旅人:72天科考随记》魏东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8月内容简介本书以科考历程为主线,通过大量照片和文字,记录了作者在罗布泊参加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经历。其中不仅包括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及意义的描述,也包括对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地区 ...

• 敦煌、云冈、龙门 | 三大石窟掌门人论道石窟保护研究

2020年是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2000年11月30日,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成果发布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于10月18—20日在洛阳龙门东山宾馆举行。20日下午,敦煌、云冈、龙门三个石窟研究院院长与嘉宾齐聚洛阳广播电视台2号演播厅,以学术沙龙的方式,论道石 ...

• 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19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 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8月印次:1ISBN:9787030658647内容简介:  2019年10月,泉州城考古工作队正式开始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本书报告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19年度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概述了泉州南宋南 ...

• 文旅观察 | 丝路遗产的文旅融合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由我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我国新疆地区,横跨中亚、西亚,连接欧洲的陆上通道,也被称为丝路,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之路、合作之路和繁荣之路,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顺利入选世界文 ...

• 刘庆柱:黄河文化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9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应邀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做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王小蒙研究员主持。  刘庆柱先生以《黄河文化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为题,讲述了对黄河文化的解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证据链条。他首先从世界范围内分析了大河及大河中游与世界“四大文明”关系;再从黄河之于“江河”的“中” ...

• 刘明罡 李潇: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间的金银流通

  本文原刊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第6期,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间的金银流通  摘 要: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中亚各国,几经兴废,北宋时期虽有所恢复,但随着西夏、金、西辽帝国的相继兴起,至南宋时因重重阻隔不再是沟通东西方的主要商路。中原汉地的对外贸易也由陆地转向了海洋。原本流入中亚各国的 ...

• 好书推荐 |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8、9)

基本信息山西省文物局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9月人类对文物艺术品的收藏由来已久,从私人收藏、欣赏、研究,发展到创办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走过了悠悠数千年的漫长道路。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物质基础,妥善保护和管理博物馆成品,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其用途,使之更好地为公众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应当是博物馆以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藏品管理工 ...

• 罗泰、许宏、饭岛武次 为什么共同推荐这本书——《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基本信息:作者:(日) 冈村秀典 著,陈馨 译,秦小丽 校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ISBN:9787532595884内容简介:  本书是冈村秀典的代表作,许宏先生称之为“一部全景式解析中国文明形成的力作”。作者以考古材料为依托,以文明形成全景化的视角,对中国文明形成中最重要的两项因素:农业和礼制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很好的系统性,又关注 ...

• 埃及古珠考(全二册)

  基本信息:  作者:夏鼐著,颜海英 田天 刘子信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0月  印次:1  ISBN:9787520111058  作者简介:  夏鼐,1910—1985年,浙江温州人。著名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和埃及学的奠基人之一。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学博士。中国科 ...

• 出塞归汉 | 张磊: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与日本大阪美术馆藏《明妃出塞图》的几个问题

  8月22日,“出塞与归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国丝新猷资料馆举行。相关链接:“出塞与归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国丝举办本文为吉林省博物院从事书画研究和书画鉴定工作的张磊老师的会议发言,题为“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与日本大阪美术馆藏《明妃出塞图》的几个问题”。其他参会学者的研讨会发言,将 ...

• 【民族考古】中国早期国家进程关键阶段述论——以二里头文化为视角

A Review on the Critical Stages of China’s Early National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rlitou Culture【作者简介】于孟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四川盆地商周时期墓葬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3CKG017)。 中国历史进入龙山时代,考古发现的城址大

• 【民族考古】国家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态

The Origin of State and the Early Types of State【作者简介】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摘要】国家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的问题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老课题,也是社会科学领域中迄今为止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的老大难课题。至少在两千多年以前,一些处在已经形成的国家之中的有心人,面对不同的国家形态,就试图对这类问题加以解答,比如古希腊的 ...

• 一部笑的考古学 | 《古罗马的笑:演说家、弄臣和猴子》出版

  书 名:古罗马的笑:演说家、弄臣和猴子 著 者:玛丽·比尔德 著 译 者:王迪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作者简介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古典学教授,因其突出的学术贡献于2018年受封爵士。研究方向为古罗马史、政治史、宗教史、艺术史、

•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

◎作者: 马雍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2020-8页数: 428定价: 69装帧: 平装ISBN: 9787100186728————————————————『唐史资讯』所刊登书讯,皆为已正式上架图书。※唐史資訊 Studies in the Tang Dynasty▄ ▄ ▄  作者: 马雍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出版年: 1990-6-1页数: 253定价: 15.20元装帧: 平装ISB

• 萨曼王朝与中国的交往丨马雍

萨曼王朝与中国的交往作者简介:马雍,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文章来源:《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5期。关于萨曼王朝与中国皇室通使和联姻之事,多年来中外史家众说纷纭。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阿拉伯古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进行了考订,对历史的真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最后指出,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萨曼王朝是最先施加 ...

• 《读书》新刊 | 陈胜前:为什么夏是一个问题

编者按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一书出版后,使得夏问题在2018年颇受热议。其间,虽有各种声音,但对知识生产背景和考古学边界的角度,推进不足。陈胜前此文,不纠结于“夏”是否存在,而是将它充分问题化,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包含了对考古学术界的整体反思。为什么夏是一个问题文 |陈胜前 (《读书》2019年2期新刊)中国考古学研究的 ...

• 湖南商周青铜礼仪及相关问题探索

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术界感兴趣的课题,特别是在炭河里城址发现之后,更成为学界同仁非常关注的热点。迄今为止,学界关于湖南商周铜器的研究论文和专著达数百篇,参与学者数十人,涉及内容从单件标本的年代、产地、制造工艺、装饰艺术,每一类器物的演变序列、文化属性,上升到铜器群整体的宏观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湖南商周青铜文明、 ...

•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二里头古都的面积都在300万平方米左右,是目前发现的商代以前最为宏大的聚落遗址。本文结合早期中国历史文化格局的变迁,拟对这三处超大型中心聚落的结构功能、统治和影响范围、形成和衰亡背景等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藉此对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有所助益。 一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良渚聚落群。虽然其中的某些遗 ...

• 文博场所开放夜游成效初显 持续化常态化发展需考量

2020年4月起,世界遗产地龙门石窟推出“夜游龙门”活动,让游客在晚间领略石窟造像的别样风采;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龙门石窟推出“古都新生活·潮涌新龙门”金秋文化艺术季系列文旅活动,“夜游龙门”持续升温。据悉,新推出的“夜游龙门”在避免过度彩化亮化、充分尊重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背景、注重文物保护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采用轮廓灯和基础照明的方 ...

• 学术 | 林圣智:墓葬、宗教与区域作坊——试论北魏墓葬中的佛教图像

本文原载于《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二十四期,2008年 前言墓葬中的任何装饰或图像往往具有特定的功能,其制作的目的,与如何安顿死者身体与灵魂等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墓葬图像的主题往往会牵涉到他界的表现与生死观的问题,因此就这层意义而言,墓葬图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宗教性。关于利用墓葬图像来研究生死观、死后世界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在汉代的帛画、壁画 ...

• 学术 | 张雪芬: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龛楣浅议

杨大眼龛位于龙门古阳洞左壁上层,编号第228龛,是古阳洞中最早开凿的像龛之一。其龛为外尖拱形龛楣、内圆拱龛,龛内造一佛二菩萨。主尊佛像结跏趺坐于束腰叠涩方座上,波浪状肉髻,面部清秀,双耳垂肩,双肩略宽厚,着袒右袈裟,袈裟一角披覆于右肩外,双手于腹前持禅定印,造像整体保持了浓郁的云冈特征,但主尊头光内雕刻一结跏趺坐佛,面相圆润,双肩 ...

• 沉没海底千年的大唐宝藏重现!十六位海内外学者专业解读「黑石号沉船」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大唐宝船:黑石号沉船所见  9-10世纪的航海、贸易与艺术  📚上海博物馆×上海书画出版社公元826年的冬天,一艘满载大唐奇珍异宝的阿拉伯商船正驶向波斯湾,劈风斩浪。然而起航后不久,它便不幸沉没在印尼爪哇海域的黑色大礁石 ...

• 学术前沿|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网络:总督

(伊朗苏萨遗址的法国考古中心)   该系列讲座课程由复旦大学研究员吴欣博士与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研究员Wouter F. M.Henkelman 博士联合进行网络教学。旨在引导对波斯文明感兴趣的研究生学习如何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理解和探讨古代文明。   该讲座将以阿契美尼德帝国为例,以世界文 ...

• 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的主要考古发现

  “陇东”的地理空间指的是今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庆阳两市。“陇东北朝佛教造像”指在这一区域内保存下来的一大批以石窟寺为主的佛教造像。自1987年《陇东石窟》出版,学术界开始将陇东视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其佛教遗存的内涵及特征。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逐步推进,陇东佛教考古的资料不断丰富,特别是其中的北朝佛教造像尤为学界所关注。  早在十六国时期 ...

• 上图观止︱陈先行说善本:如何鉴定北宋版刻?

本文整理自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创办的“观止讲堂”,由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讲解善本古籍。陈先行,1951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溧水。1973年入职上海图书馆,从顾廷龙、潘景郑先生习版本、金石之学,长期司事古籍编目与版本鉴定。曾为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访问学者,编著(包括与人合作)有《中国古籍稿抄校本 ...

• 川大考古60年|西南考古学奠基人冯汉骥小传

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由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于1960年创建,至今已有60年。在长期的考古教学、科研与实践过程中,为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的考古文博事业培养了大量中坚力量,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风格与学术特色,在中国西南考古(包括西藏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尤其是宗教考古、美术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方法论)等领域具有深厚的传统和强劲的实力,近年来也致力 ...

• 重读“黑石号”(上):沉船何来,亮点何在

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此沉船打捞物品的相关情况,在“黑石号”文物来上海博物馆展览之际,分别从“黑石号”的发现及相关情况、“黑石号”出水陶瓷器的亮点、“黑石号”瓷器与长沙窑产品贸易、绿釉与白釉绿彩器相关研究、“黑石号”陶瓷器与扬州港方面 ...

• 重返作品:郎世宁《平安春信图》的创作及其他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并题有乾隆诗作的《平安春信图》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一幅关键作品,与养心殿西暖阁西壁贴落及另一幅“双胞胎”挂轴具有共同的核心图像。这组画作近年引起学者们的热切关注,研究者对其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解释。本文的目的是重返作品本身,注目于画作的形式、比例、色彩等方面,并发掘与创作过程有关的档案材料。同时,作者以《平安春 ...

• 专访丨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关系”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物保护在文化的发展、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10月20日,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说:“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三个方面,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必须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做旅游开放。”赵声良说:“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 ...

• 吴健:“数字敦煌”让文物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10月13日,由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主办的“启航·数智新经济”系列论坛开讲,第四期围绕“数字如何赋能文化新业态”主题进行探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在研讨时表示,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走出敦煌、跨出国门,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文物传承保护的远大目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 ...

• 让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课堂落地开花

博物致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 ...

• 公众考古学(第一辑)卷首语

  卷首语Ⅰ  对考古学而言,我们赶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考古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融入社会,走近大众。尤其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书刊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无处不见考古的身影。在学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的中国考古学大会,还有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新发现、新成果云集, ...

• 淅川马川墓地战国秦汉墓

基本信息:编著:河南省文物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462022内容简介: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淅川马川墓地战国秦汉墓的考古发掘报告。本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介绍了马川墓地192座战国秦汉墓的发掘成果,从墓葬形制、规格、年代及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

• 行疆探微:边疆考古与美术考古文集

基本信息:作者:冯恩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532597406内容简介:  本书是冯恩学有关边疆考古与美术考古研究论文选集,收录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考古观察、我国东北与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三个问题、蒙古国出土金微州都督仆固墓志考研、东北平底筒形罐区系研究、耶律羽 ...

• 论游凤七器—关中地区先周时期铜器群探索之二

全文阅读论游凤七器—关中地区先周时期铜器群探索之二(作者:李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4期)

• 昆仑山新考

昆仑山新考(宋亦箫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昆仑问题困扰了学术界很久,历代学者也不遗余力地予以探求。归纳起来,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昆仑的地望,二是昆仑的源头,三是昆仑的语义。这些研究虽多至汗牛充栋,但仍有不少值得修正和补充的地方,笔者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浅见,认为“昆仑”首先是一个神话概念 ...

• 罗泰:我为什么要研究青铜时代

学 术 自 述我半个多世纪前出生在当时的西德,在那里读到大学二年级。从1981年起,我主要生活在美国,2004年加入美国国籍。我们家和中国原先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而且和大家普遍猜测的相反,我根本不是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1878—1966,20世纪30年代曾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的后人,他只是我五服之外的一位远亲,我 ...

• 青铜催生了中国丨许宏

新亚文化的中国通史大师课课程、游学营都办得不错,现在又出版了《中国通史大师课》丛书,大司马已经阅读一部分,可以打破不少刻板印象,特别向大家推荐。我们特地挑选了许宏老师讲述的青铜器的传播及其与中国文明的关系,这一章冲击力颇大,许宏老师亦将有专门讲述青铜之路的新书《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出版,敬请大家期待。请输入标题 ...

• 重庆渝中区太平门遗址发掘简报

重庆渝中区太平门遗址发掘简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太平门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白象街与四方街交汇处西南侧,地处渝中半岛长江左岸的一级阶地之上,北部紧邻老鼓楼衙署遗址(图一),是重庆“九开八闭”老城门中的重要开门之一。地理坐标为北纬29°33′18.3″,东经106°34′43.3″,海拔202米。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

• 推介中国考古学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

  9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把我国的考古工作从“一项重要文化事业”提升到了“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这样一个崭新的高度。  中国埃及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贾笑冰认为,这一提升,是2016年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 ...

• 郭大顺丨礼出红山 --牛河梁“坛庙冢”祭祀建筑遗址群再解读

1986年7月25日,一条关于辽宁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的新闻报导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这条报导说:“辽宁西部山区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说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还讲到“这为夏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进而又说到“这种‘坛庙冢’三合一的建筑遗址,有点 ...

• 罗丰 | 中国之前的中国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  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对中国考古学史来说除去王懿荣在药铺的龙骨上发现甲骨文这件震惊中外学术界的大事外,还有一件事则与真正的“龙骨”本身有关。德国驻华使馆的哈伯勒(K.A.Haberer)将在北京搜集到的一批“龙骨”也在一八九九年运回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研究这些化石后认为,这里面大约有九 ...

• 沙发考古随笔

基本信息作 者:陈淳出版发行:商务印书馆书 号:ISBN 9787100184205出版日期:2020年7月定 价:65元作者简介 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贾兰坡。1992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学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旧石器时代 ...

• 开创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丨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王巍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讲话。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和提出明确要求,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作为一项文化事业,而且把考古工作看作“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