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故宫六百年|杨原:穿越回清朝,紫禁城里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2020年对于故宫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紫禁城建成600年,从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至今,也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故宫从一个戒备森严的皇家禁苑变成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六百年过去,故宫没有说出的秘密仍有很多,无数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被深藏在故宫的高墙之后。北京社科院满学所助理研究员杨原先生的《如果故宫会说话》一书于2020年4月出版 ...

• 考古博物馆策展断想

  考古机构该不该拥有自己的博物馆,这本来不应该是问题,但多年来都存在争论。有人觉得,考古单位集中力量发掘就行了,发掘品应交给博物馆管理。但考古人中也不乏主张考古机构应该有自己博物馆的专家。多年前,由于职业的经历,我曾思考过考古和博物馆的关系,在2013年,还策展了全国第一家虚拟考古博物馆。鉴于我国很多省、市、县公立博物馆藏品展品以 ...

• 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

  核心阅读  考古遗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经过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源越来越稀缺。这要求我们在考古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获取最详细的考古信息,甚至利用较少的考古资源,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精细化的发掘和研究  5月下旬,我们来到河北行唐的故郡遗址。已经记不清这些年往返故郡多少次了,从二号车马坑的5号车厢到现 ...

• 宿白集: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基本信息:作者:宿白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0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5月印次:1ISBN:9787108065650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 ...

• 暗龛重见天日

△慈云寺塔2019年,赣州福寿沟等6处遗迹上榜“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使赣州国保单位总数达28个。与福寿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慈云寺塔作为第六批国保单位,也备受关注和热议。最引人关注的,是慈云寺塔内15年前发现的南朝至宋代珍贵文物有了新动态。这批文物堪称微缩版“敦煌文物范例”,当时受损严重,面目全非,如今“疗伤”归来,揭开面纱 ...

• 莫高窟428窟佛塔形制渊源考

王敏庆 文博研习社 2019-03-28敦煌莫高窟428窟后壁上的五塔组合式佛塔造型奇特,在北朝的佛塔样式中是独一无二的。文章通过对佛塔的形制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该塔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即套用了犍陀罗带有四根三宝柱覆钵塔的形式结构,在具体塔样上又借鉴了北齐皇家石窟带庑殿顶式塔檐的单层覆钵塔,并将其浓郁的西域风格改造为汉式风格。428窟五塔组 ...

• 滇文化瘤牛形象研究

摘要:滇文化与印度河文明的瘤牛形象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很难说哈拉帕文化对滇文化产生过影响,但不排除公元前4世纪左右,云南由印度引进瘤牛后与当地普通牛杂交的可能。根据考古学、文献资料以及遗传学以mtDNA 的研究成果,云南很可能就是中国最早引进瘤牛的地方。瘤牛传入中国的路线不大可能从北方传入,但有可能从印度、东南亚进入云南。由于横断山区高 ...

• 考古界:浙江省宁波慈溪横河乌玉桥明史琳墓发掘简报

浙江省宁波慈溪横河乌玉桥明史琳墓发掘简报浙江省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15年1月,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横河镇乌玉桥行政村在桃园自然村西北建设村落公园时,发现一处古代墓园(图一)。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1月至5月对该墓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该 ...

• 许永杰:考古报告是考古人可以传世的学术著作

文博系统评聘职称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有评委不认可考古报告为学术成果的情况。我在选编《三水集——许永杰考古文存》的最后,舍弃了几篇由我执笔的考古发掘报告。原因不是我认为此类文章不属于考古学论文,而是因为发掘报告虽为个人执笔,但却是集体成果。 前辈考古学者是把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当做考古学论文的。1987年出版的《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 ...

• 【民族考古】西周跽坐人形铜灯小考

【作者简介】杨勇伟,山西博物院。【摘要】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了一件形制怪异的青铜器,一个作跽坐状的铜人,头顶有一个铜盘的造型,尺度不大,制作非常别致,这种形制的器物在西周时期还未出现过,其又与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它是一件青铜灯具吗?但是青铜灯具的发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其到底是何器物,在青铜器时 ...

• 【民族考古】“跽”式体姿:三星堆文化中的通神仪式探析

【作者简介】李为香,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摘要】跽的姿势,虽然与跪相似,但它具有神秘仪式的意味,一般用于甚为神圣的祭祀仪式空间里。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国祭祀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祭献神灵的姿势可以称为跽。考古资料中的跽式人像表明,在巫王时代,巫师以“跽”通神,表达出敬忌不安、严肃神秘的内心情态。跽式体姿是三星堆古蜀国巫 ...

• 【民族考古】谈“跽坐俑”及其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张维慎,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摘要】某些权威工具书和文博考古类的图书、展览中,常常把席地而坐时的正常坐姿“端坐”(正坐)误为“跽坐”。古人席地而坐,正常情况下的坐姿是两膝著地,臀部压在双脚后跟上,这就是坐,又称跪坐、正坐、端坐、安坐。在坐姿的基础上,把臀部抬起,腰部挺直,使大腿同上身成一条直线,两膝仍然贴在席上, ...

• 郭旃:“丝绸之路申遗概念文件”和“丝绸之路申遗主题研究”

  1  源起  世界遗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组建国际合作平台协力保护对人类有着共同意义和价值的历史性文明创造、杰出自然景观和代表性区域的成功项目,蔚然成事业,并促进和加强着当代人类的相互了解、理解、交流、交融,相互尊重、借鉴与合作,不同族群和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和平共进。  随着事业发展,人们的视野和认知不断扩展与深化,世 ...

• 高句丽之战与唐朝的东亚战略

据说,大约从公元前一千年初叶开始,古代朝鲜半岛的诸部落就已经和中原政权有所接触。此后,秦消灭了包括北方燕国在内的各诸侯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由于燕与古朝鲜接壤,大量燕国遗民便逃亡到古朝鲜。公元前109年,西汉征服了朝鲜半岛西北部,在当地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和玄菟四郡,其管辖范围包括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和辽东的一部分。此 ...

• 这位荷兰人,把三代人的收藏托付给了上海博物馆

今天(8月6日),“荷浦珠还——荷兰倪汉克新近捐赠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将集中展示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Mr. Henk Nieuwenhuys)近年来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贵文物54件。在2008年、2018年和2019年,倪汉克先后三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其收藏的中国陶瓷、青铜和牙雕文物等,总计一百五十余件,年代自商代至明清 ...

• 考古博物馆探索与实践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按照党中央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要求,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自2019年3月启动展陈大纲策划,7月开始展厅装修改造建设,至2019年12月完成建设与布展 ...

• 为神绽放还是为礼歌唱 ——从仰韶时代的神采飞扬说开

  仰韶时代的彩陶究竟是为心中的神而绽放,还是为古代的礼而歌唱?这历来是中国考古学研究聚讼纷纭的课题之一。因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解释先秦文献就存有不同的体系,有讲治统、道统和制度的正史,也有讲传说、巫觋和神话的故事。  一百年前,中国考古就是从彩陶出发开始自己奋斗的历程。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彩陶文化重见天日,数千年前,睿智的先民将 ...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基本信息:主编:卜宪群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7月印次:1ISBN:9787520361729内容简介:  本书分总论、中国考古学编、中国古代史编、中国近代史编、世界历史编、中国边疆史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编七部分。以中国历史研究院下属六个研究所现有学科为基础,系统总结新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学科发展状况、取得 ...

• 中国古代舍利地宫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高继习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541482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编年排列与类型学分析,将已发表的中国古代舍利地宫分为竖穴类、横穴类及舍利孔类三种形制。南北朝时竖穴类地宫占据主流。隋仁寿三分舍利,为石函加筑了砖石护圹,地宫空间继续扩大。横穴类地宫滥觞于662年建成的 ...

• 论滇文化器物上的猴装饰

————————————————————————————全文阅读论滇文化器物上的猴装饰(作者:杨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2020年第7期)

• 孟图神庙考古:复原神之圣域

 2018年1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的考古工作者,在卡尔纳克的孟图神庙遗址举行了一场简单却意义深远的开工仪式,中埃历史上首个联合考古项目正式启动。2020年初,中埃联合考古队完成了第二季度的田野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遗址概况与研究现状  孟图神庙遗址坐落于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的北部,与阿蒙主神庙和穆特神庙共同组 ...

• 李水城:考古视角—人类早期制盐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人类是从何时开始制盐的?这个问题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人类靠取食动物的肉、血、奶等满足身体所需的盐分,不需要额外再补充盐,而且也不会制盐。即便进入全新世以后,世界上仍有很多狩猎-采集民族不事农耕,也不制盐,有些民族甚至不怎么吃盐。  在人类历史早期,尽管还不会制盐,但大自然有天然的馈赠。在中国山西 ...

• 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探索——以洛阳为例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杨亮在“2019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演讲者∣杨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明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生态文明 ...

• 《海运太仓》绪论

 绪 论  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娄江与长江河口交汇处,是一座因海运而生、因海运而兴的濒江临海的港城。“江海要津”历来是发展海港型城市的绝佳位置,天然的地理优势是太仓成功的第一步。  自汉唐至明清,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港口缓慢由西北向东南转移,港口的变迁实际上反映的是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宋末元初,由于海岸线的不断东移,位于吴淞 ...

• 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

基本信息:编著: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51136内容简介:  2015~2017年,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内三号建筑基址开展发掘工作,共发掘2500平方米,发现了东周、两汉 ...

• 考古视角:人类早期制盐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全文阅读考古视角:人类早期制盐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作者:李水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

• 栾丰实|尹家城·丁公·两城镇——山东大学田野考古理念发展的心路历程

  摘要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自1972年创立以来,始终把田野考古实习作为本科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实习发掘过的遗址中,以尹家城、丁公、两城镇、北阡和大辛庄等最具有代表性。其中前三处有比较多的共同特征,例如: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文化堆积比较厚,各种遗迹十分复杂,发现有城址、壕沟或大型墓葬等重要遗迹,是一定区域内的高等级中心聚落遗址。这三 ...

• 张良仁教授谈“汉代崖墓开凿技术的来源:一种假说”

  2020年7月19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14期)之“汉代崖墓开凿技术的来源:一种假说”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张良仁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和马清林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张良仁教授提出我国汉代崖墓的开凿技术是外来的。他认为,在考古研究中,我们既要考虑我国文化本地起源的可 ...

• 李春林 | 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的地势因素

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的地势因素文 图 / 李春林 隋大兴城自营建到开皇三年(583 年)三月隋文帝自故汉长安“移入新都”,历时不足一年。其时隋朝初创,南方陈朝尚在。隋文帝革故鼎新,锐意进取,《隋书·礼仪志》载 :“高祖受命,欲新制度”。新都城大兴的规划布局和营建,是隋文帝革新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历史影响深远。 隋文帝对新都大兴选址非常 ...

• 庄程恒:五星入地:江苏溧阳北宋李彬夫妇墓与五星镇墓葬俗

本文原刊于《文博》2020年第2期  感谢庄程恒老师赐稿!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内容提要:本文以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出土的五星俑为中心,讨论了五星镇墓葬俗与汉代镇墓观念的渊源关系。作为汉代五行观念的延续,李彬夫妇墓出现的五星俑,在佛教星曜图像流行和世俗星命观念的影响下,以神格化的五星形象代替了抽象化的五星原型,体现了五星镇墓在唐宋时 ...

• 庄程恒:庆堂与净土——晋南金墓中的婴戏图像及其双重信仰

本文原刊于《美术学报》2014年第4期感谢庄程恒老师赐稿!引用时请注明出处摘 要:婴戏图像是金代墓葬的重要装饰主题之一,通常以童子戏花、童子戏绣球和儿童乐舞(社火表演)等形式出现在墓葬的各个装饰部位中。本文试图以晋南地区金代墓葬为中心,将婴戏图像置于墓葬整体空间中进行解读,探求它与仿木结构、墓主像之间的关联,并结合当时世俗阶层对死后 ...

• 金沙太阳神鸟: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它来自三千年前的古蜀,从泥土中一波三折地被翻找出来,它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它就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成都金沙遗址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太阳神鸟金饰就是从金沙遗址出土的“国宝重器”,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时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只有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才能欣 ...

• “由物及人”是考古学家的最美梦想

  在阅读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人与事时,经常会看到许多著名考古学家都有过一个学术梦想——“由物及人”,即试图通过考古发现的“物质”遗存去实现研究“人”的目的。张光直先生说过,他当年之所以会报考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目的就是要去研究“人之所以为人”;20 世纪50 年代,在考古学教育做得最好的北京大学,师生们就发起过考古学如何“由物及人”的 ...

• 四十不惑,松茂竹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78 年山西大学考古专业首次招生,至今已逾四十年。四十多年来,山西大学考古专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过程,正在向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  1978年的金秋,考古专业的大学新生们怀着远大理想,意气风发地跨入校门,开始了在山西大学学习考古专业的全新航程。完成学业后,他们迅速成为全省上下文博事业的顶梁柱,有 ...

• 沙发考古随笔

基本信息:作者:陈淳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7月印次:1ISBN:9787100184205内容简介:  “沙发考古”源自美国的armchair archaeology,意指理论考古。但在中国,考古学又叫锄头考古学,是动手动脚找材料的体力活。因此,“沙发考古”到了中国,又叫纸上考古,指坐在书斋里的笔耕。然而,如果考古只限于挖土、辨 ...

• 北庭和高昌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孟凡人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5月印次:1ISBN:9787100177023内容简介:  本书以研究北庭和高昌地区汉至回鹘时期的历史、历史地理和考古为主。北庭研究,论述了乌孙两迁前后的活动地域变化及与北庭地区的关系;车师后部史、山北六国和车师六国问题;唐北庭都护府建置沿革和历任刺史都护节度使编 ...

• 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全文阅读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作者:朱乃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

• 二里头都邑的两次礼制大变革

全文阅读二里头都邑的两次礼制大变革(作者: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 张友来老师: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

 2020年7月23日上午,受首都师范大学邀请,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张友来先生为首师考古夏令营的同学们作《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研究》专题讲座。张友来先生长期关注古玉研究鉴定,在利用高新技术分析古玉加工工艺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此次讲座吸引了来自3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与其中,并在答疑环节与张友来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

• 高星老师: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热点问题探讨

 2020年7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星老师为首都师范大学暑假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同学带来了一场题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热点问题探讨”的精彩讲座。讲座开始,高老师表示他的分享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也希望与同学们一同探讨交流。讲座内容包括从人的由来到人的生存发展再到人的迁徙扩散和交流,分为四大部分:人之由来-直立行走 ...

• 都兰吐蕃古墓中的树元素及宗教内涵分析

树是人类早期萨满文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元素,它常常和鸟等元素呈组合形式出现在世界各地 的符号系统中,是古代人类在理念里表达世界图示、构建意义世界不可或缺的要件。它在人类世界 观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常被用来表达世界的中心。这和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息息相 关,如果按照宗教理论的探讨,认为对自然的恐惧和困惑产生了宗教,那么心理上 ...

• 研究|都兰吐蕃墓群的发掘研究概述

-----都兰吐蕃墓群的发掘研究概述  ་都兰吐蕃墓群的发现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我省的考古老前辈们在英德尔羊场旧场部和香加的科肖图发现的,于1957年12月13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将两处吐蕃墓群时代定为唐代(吐 蕃),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以来,青海省考古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向许新国同志颁发考古发掘领队资格证书后, ...

• 青海海西都兰等处吐蕃墓与吐蕃文化之关系再探讨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青海都兰等地陆续发现了不少吐蕃时代的墓葬,但因盗墓猖獗,损毁严 重,只有部分墓葬在盗墓贼破坏之余得到了专业考古发掘。墓葬出土的文物亦流散、分藏各地,甚 至被海外博物馆收藏。虽然难以知道都兰吐蕃墓出土文物之全貌,但已知的文物也提供了众多的历 史信息。国内学界曾掀起研究都兰墓的热潮,发表了系列研究文章,解释 ...

• 关于都兰县热水乡血渭一号大墓的族属与年代

作者:许新国   在敦煌古藏文书P.T1042卷子中,记述了吐蕃的丧葬仪轨,也有反映吐蕃时期赞普陵墓基本面 貌的内容。该卷子称呼陵墓建筑各组成部分时,使用了以下几个词语。即墓地和坟场(地面上的, 强调的是“范围”),整个陵墓建筑(包括地下的,强调的是“建筑”);四方墓室,在赞普大葬以前 停厝尸体的场所以及建于陵墓之上用于祭祀的建筑等。 ...

• 【学术研究】宁夏海原石砚子汉墓发掘简报

宁夏海原石砚子汉墓发掘简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海原石砚子墓地清理了10座汉墓,虽大多经历盗扰,但仍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出土器物以陶罐、壶、灶、铜镜、带钩、车马器、五铢钱等器物为主。在随葬器物和体质人类学上都表明石砚子墓地的居民是深受汉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影响的一群混合人群,对研究宁夏地区汉代的墓葬习俗以及民族融合具有重 ...

• 青铜器研究有十个课题丨李学勤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物最重要的門類之一,備受學術界和藝術家的珍視。由於青銅器多有銘文, 與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等密切相關, 過去的研究者常有側重, 對器形、紋飾、功能、工藝等方面注意較少。近年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漸多,才使以考古學方法為基礎的青銅器研究成為主流。和所有考古遺物的研究一樣, 分期是青銅器研究的一項基本工作。在分期的方法論上, ...

• 考古学的中国梦丨俞伟超

近代科学范畴内的中国考古学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经过三、四代学者的努力,现在已对各古文化的谱系、基本面貌、历史特点有了大致了解;对于这些古文化在全人类文化进程中的位置及其价值,亦已开始思考;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中,必将能把中国境内的古文化在全人类文化的谱系树上加以定位并作出准确评价,成为未来人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共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

• 浅谈平城宫遗址展示利用的兴衰 | 我们的足迹

  2015年8月,CNHCI团队对日本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现代建筑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平城宫遗址是我们此次考察的重要遗址之一。平城宫是平城京的中心、天皇居住地的宫殿,其文化价值重大,日本学者对该遗址进行了长期、系统、详尽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并先后对遗址上重要建筑进行了复原等大量的展示利用工作,基本展示出了平城宫遗址的总体布局。由于前期 ...

• 活化利用 | 滋养文化气质 守望古道初心 ——云南沙溪古镇遗产保护与利用观察

茶(盐)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之间,犹如世外桃源一般静谧幽深。沙溪镇寺登街2001年,沙溪古镇寺登街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101个濒危遗址之一;2006年,沙溪寺登街和剑川古城西门街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 ...

• 韩国河 | 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

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韩国河本文原载于《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周礼·地官·大司徒》说“以本俗六安万民……二曰族坟墓。”郑注曰:“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追。”这就是说商周时期存在一种族葬制或称为族坟墓制度。而《汉书》、《后汉书》中常讲“丧归旧茔”、“归茔”、“丧还乡里”等等(杨树达),说明两汉时期(至魏晋)存 ...

• 徐苹芳 |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徐苹芳本文原载于《考古》1981年第6期,后收入氏著《徐苹芳文集——中国历史考古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第114-131页。水涛、贺云翱、王晓琪编著:《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406-418页。中国古代墓葬,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在地面上筑坟丘以后,发展到 ...

• 李如森 | 汉代家族墓地与茔域上设施的兴起

汉代家族墓地与茔域上设施的兴起李如森本文原载于《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王仲殊)。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然而,若干座墓葬聚集在一处的墓地,则始于 ...

• 李伯谦 | 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

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李伯谦本文原载于《考古》1997年第11期。 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南略偏西,地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的中部(图一)。自1992年至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目前除附属的车马坑尚待揭露,附近地段尚需进一步勘探外,整个墓地已基本发掘完毕。墓地东西长约150米,南 ...

• 秦大树教授: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行动——出土中国瓷器调研篇

  2020年7月22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受邀做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夏令营,带来了《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行动——出土中国瓷器调研篇》的精彩报告,与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和研究所的百余名师生与学者分享了中国陶瓷考古走向世界的历程与发现。  肯尼亚地处非洲东部,濒临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环印度洋贸易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大 ...

• 朱光华老师:考古所见中国古代治玉业

  7月23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朱光华副教授以《考古所见中国古代治玉业》为题,从古代治玉业研究的途径、中国古代治玉业的工艺流程、中国古代治玉业的演进三个方面,为考古夏令营的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治玉手工业的考古学研究理路。  第一部分研究治玉业的三条途径中,最为根本的是从历史文献着手。我国的治玉业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于治 ...

• 郭长江老师: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发现和研究

  在2020年7月25日下午,郭长江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发现和研究”主题讲座,内容主要包括有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的位置与布局情况、墓葬形制与墓葬组合、出土青铜器铭文与铭文释读、文物保护情况和单位合作、墓地与居址的关系研究以及考古收获与学术意义六部分,对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探讨。   ...

• 陈北辰老师:手工业考古背景下的曾国考古(1978~2020)

  在2020年7月25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北辰老师带来了《手工业考古背景下的曾国考古(1978~2020)》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包括以下三点:1)1978年至2020年间,曾国考古的基本情况与主要收获;2)“曾国之谜”的相关研究;3)曾国考古中所见的手工业考古案例和主要的研究手段(其中包括金属冶炼、范铸法和失蜡法铸造工艺、铭文加工方式等)。   ...

• 东方考古第16集

基本信息:编著: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030642745内容简介:  丛书以中国东方地区和东亚地区考古学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16集收录22篇研究论文和2篇发掘报告、鉴定报告,内容涉及聚落考古、动植物 ...

• 袁泉老师:陶瓷考古的发展理路与研究维度

  2020年7月22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泉副教授给夏令营学员们分享了题为《陶瓷考古的发展理路与研究维度》的专题讲座,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袁泉老师的讲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引领大家从陶瓷考古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再思、古陶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陶瓷考古研究方法展望等方面梳理了陶瓷考古的发展路径与观察视 ...

• 王小甫丨香丝之路:阿曼与中国的早期交流——兼答对“丝绸之路”的质疑

  摘要:公元1世纪中写成的《红海周航记》记载,阿曼—提(今卡拉奇)航线是中国蚕丝产品向西转输要道,乳香等阿曼特产以及从阿曼转口的其他域外物品亦经此道传到中国。由这些早期的传播交流,遂有1世纪“甘英使大秦”促成阿曼(蒙奇、兜勒)遣使中国建立国家关系。阿曼是古代丝绸之路海陆两道联通路网的交通枢纽;和罗马金币一样,阿曼乳香、中国丝绸都 ...

• 文化—生态交错带: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环

  20世纪末,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在论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时提到,中国存在面向内陆与面向海洋两大板块。此后,学界更多在微观上深入,而很少研究讨论中国史前文化的宏观格局问题。宏观上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可以分为四个板块:西北内陆(其中还可以分为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以及沙漠戈壁绿洲三个小板块)、东南腹地(其中又包括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

• 姚崇新:考古学家做图像研究的基本原则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海外的影响,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我国艺术史研究逐渐趋热,除了传统的美术史界外,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对图像资料的兴趣越来越浓,《美术史研究集刊》《艺术史研究》《艺术学》《艺术考古》《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形象史学研究》(现已改为《形象史学》)等相关刊物的相继问世即是明证,而且前两种刊物已成为海峡 ...

• 【论文】喻梦哲|鸠摩罗什舍利塔之建造背景与艺术特征

芥子可纳须弥——记鸠摩罗什舍利塔之建造背景与艺术特征一 草堂寺沿革    草堂寺创立于十六国姚秦时期,今址东临沣水,南对终南山圭峰、紫阁、大顶诸峰,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史载后秦国主姚兴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译经,其道场内有堂以草苫顶,以故得名。罗什以首次完整译出大乘般若经典著称,隋代吉藏法师据其所译《中 ...

• “皇后的天堂”,唐武惠妃石椁线刻画与盛唐宫廷艺术审美观

2010年从美国追索回归的唐武惠妃石椁,作为盛唐皇后级别的安栖所,造型丰富、精雕细琢的宫廷女性线刻画像曾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其石椁内壁共有10幅画屏雕刻了21名宫廷女官、女侍以及宫女,除了一幅刻石有3名女性外,其余每幅都是2名女性形象,是一种新版盛唐女性图画。虽然画师、工匠都未知姓名,但他们显然熟悉外来艺术的创作,采用刀凿和绘画相结合 ...

• 古来征战几人回?——考古发现还原唐朝士兵戍边生活

  1200多年前,唐朝士兵是如何在“大漠孤烟直”的边塞戍守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与初步研究,正在解开这一谜团。  这一烽燧遗址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中。去年9月到今年6月期间,考古学者在此展开考古发掘。  “出土遗物和碳十四测年表明,烽燧遗址修筑于唐代,是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 ...

• 古路心语┃博兴北营遗址发掘手记

  北营遗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北营村村北,因被小清河应急防汛工程占压,需要进行考古发掘。接到任务的第二天中午,我们就到达了北营村。那是4月9日,下着大雨,气温很低。顾不上吃午饭,我们就沿着泥泞的田间小道来到遗址,初步确认占压区满足发掘条件,及时将现场情况向上级负责人做了汇报。返回村子已是下午三点,简单吃了点东西后,我就立 ...

• 裂变、撞击和熔合—苏秉琦文明起源三种形式的新思考

全文阅读裂变、撞击和熔合—苏秉琦文明起源三种形式的新思考(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 严文明论良渚

基本信息:编著:良渚博物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655929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关于良渚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和重要讲话13篇,内容涉及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意义、大遗址保护等重要课题,并附有严文明先生的题词 ...

• 洪水与历史建筑导则

《洪水与历史建筑导则》(Flooding and Historic Buildings )出版:Historic England 英格兰历史建筑和古迹委员会出版时间:2015年5月

• 遗产利用

《遗产利用》原著:Laurajane Smith翻译:苏小燕、张朝枝出版: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1  

•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珍宝柜:对收藏史的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珍宝柜:对收藏史的贡献》(Art and Curiosity Cabinets of the Late Renaissance: A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Collecting)作者:Julius von Schlosser出版:The Getty Foundation出版时间:2021年1月

• 罗比住宅保护管理规划

《罗比住宅保护管理规划》( Frederick C. Robie Hous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编者:Celeste Adams出版:The Getty Foundation出版时间:2019年5月下载链接:http://t.cn/AikTC7xP

• 博物馆及行业人士受新冠病毒冲击报告

《博物馆及行业人士受新冠病毒冲击报告》(Museums, Museum Professionals and COVID-19)出版:ICOM出版时间:2020年5月下载链接:http://t.cn/A62fFaDM

• 全球重启旅游业指南

《全球重启旅游业指南》(Tourism and COVID-19 Priorities for Tourism Recovery Global Guidelines)出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出版时间:2020年5月下载链接:http://t.cn/A62ND4b3

• 文化旅游指南:后疫情变革的机遇

《文化旅游指南:后疫情变革的机遇》(Guidelines for Sustainable Cultural Tourism: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Change Post Covid-19)作者:Brian Smith Matthias Ripp出版:世界遗产城市组织(OWHC)出版时间:preprint下载链接:http://t.cn/A6yYUwFx

• 活态遗产与可持续的旅游业:遗产,旅游业和酒店业国际会议

《活态遗产与可持续的旅游业:遗产,旅游业和酒店业国际会议》(“Preceedings” of the Heritag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THIC2020)编者:Lorenzo Cantoni, Silvia De Ascaniis, Karin Elgin-Nijhuis出版:瑞士卢加诺大学出版时间:2020年4月下载链接:http://openarchive.icomos.org/2370/1/HTHIC2020_Pr

• 危机中的文化遗产:欧洲水平的文化遗产研究–气候变化和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1. 名称:《危机中的文化遗产:欧洲水平的文化遗产研究–气候变化和数字化时代的挑战》(Cultural Heritage in Crisis: Cultural Hritage Research at European Level Challenges in Tim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Digitalization)编者:Uta Pollmer出版:弗劳恩霍夫国际管理与知识经济中心出版时间:2020年4月下载链接:http://openarchive.icomos.org/23

• 纸与笔的蓝图:世界遗产的困境

  纸与笔的蓝图:世界遗产的困境  本文原发表于《读书》杂志2020年第5期,经授权全文转载。  二〇一九年七月六日,我国“良渚古城遗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五十五处,追平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良渚申遗成功后,国内有考古学者表示:“国际学术界 ...

• 清代赵之谦《异鱼图》的“奇趣”与海洋生物

赵之谦的《异鱼图》因其描绘的内容和方式突破了十九世纪传统艺术史的普遍经验而成为一种“奇趣”,但究竟如何解释这种“奇趣”的来源,却已经超出了图像学与风格学的范畴,需要从晚清的现实环境和学术潮流中寻找线索,因为毕竟画家仅仅是赵之谦的一重身份,他同时还是学者与官僚。而且,如果我们将赵之谦的“奇趣”创造置于他的视觉经验和当时公、私收藏的 ...

• 关于考古报告编写的一些思考

  2017-2019三个年度,笔者作为实习带队老师带领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本科与研究生在黑龙江省抚远市亮子油库遗址实习。发掘过程中,我们曾发现一处形制奇特的堆积,该堆积呈黄白色,属汉魏时期。起初我们根据表面形制判断其应为两个存在打破关系的遗迹,即南部的长条形遗迹打破北部椭圆形遗迹,但平面上却难以将二者分开;不得已进行解剖,剖面上也显示其 ...

• 石窟寺研究(第十辑)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龙门石窟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52096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一本全国性专业刊物,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每年发行一辑。本辑为第十辑,收录石窟研究、保护相关论文 ...

• 不惑集—山西大学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

基本信息:编著: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55523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山西大学考古专业历届校友和任教老师所撰写的二十七篇学术论文论文研究范围广泛,既有目前考古文博学界重点关注的文明起源研究,又有考古学具体研究方法及相关个案研究,涉及考古学理论、史前 ...

• 贵州观音洞遗址石制品剥片技术辨析

全文阅读贵州观音洞遗址石制品剥片技术辨析(作者:李锋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李英华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高星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 ...

• 何驽:石峁皇城台与美索不达米亚“塔庙”对比分析

陕西神木石峁城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颠覆了学术界对于河套地区龙山时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传统认识。石峁城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内城190万平方米,外城约210万平方米。皇城台位于内城的中部偏西侧,坐落在一处独立的山峁上,顶部平坦开阔,南、西、北三面沟壑环绕,仅东南部有山体马鞍部与外界相连,封闭性与防御性显而易见。 ...

• 郝春文、游自勇等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十六卷)出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2020-7页数:564定价:69.00元装帧:平装系列: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一编ISBN:9787520162067  作者简介: 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任历史学院院长,兼任历史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点负责人。曾出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等学术著作十多 ...

• 陈淳教授《沙发考古随笔》出版

作者: 陈淳 著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2020-7页数: 398定价: 65.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光启文库ISBN: 9787100184205  作者简介:   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贾兰坡。1992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学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考古学 ...

• 龙山时代河套与晋南的文化交融

  摘要:龙山时代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在以往有关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宏观思考中,来自北方的作用始终受到相对忽视。近年来,石峁、碧村等新的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时代的北方社会表现出高度的发达,其对处于中原腹地的陶寺等重要遗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河套与晋南两地出土陶器、玉器及葬俗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旨在说明两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及两 ...

• 马明志||石峁遗址文化环境初步分析 ——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格局

    【作者简介】马明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摘 要】 本文将石峁遗址早年工作和近年发掘的陶器划分为A、B、C三组。A组陶器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早期,文化内涵为永兴店文化,以宽弧裆的正装双鋬鬲、圜底瓮等为典型器类。B组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阶段,是A组陶器的后继者大口文化,以尖角裆的 ...

• 河套地区史前时代靠崖式窑洞初步研究

河套地区史前时代靠崖式窑洞初步研究唐博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75)  【关键词】河套地区;史前时代;靠崖式窑洞;灶址  【摘要】河套地区史前时代发现的靠崖式窑洞建筑遗址多达19处,居址数量达400多座。文章根据这些居址的形制特征,将其分为三型、两个阶段,通过对房屋形态、门道、房屋面积、地面墙面的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

• 尔冬强:沿丝绸之路回望江南田野,寻根江南和吴文化

“如果在文化上寻根,吴地就是我精神的原乡。”——尔冬强七月初,江南的梅雨季节已进入尾声,翻滚的热浪里氤氲蒸腾的水汽滋养着吴地文化。长时间关注江南文化变迁的著名摄影家、历史影像学家尔冬强先生在位于苏州的黎里古镇推出了一个特别的展览《文化自觉:尔冬强江南田野调查文献展》。展览呈现了尔冬强集三十年之功所记录和收集的江南图像与文献学珍贵 ...

• 李文儒:几度兴废太和殿

太和殿的设计建造、基础、结构、造型、装饰、空间、角度色彩……无论从哪方面看,尤其是与蓝天白云的关系,其视觉效果,确实完美地实现了造一座人间天上的“天子的宫殿”的目标,确实也足以如此这般地激励和抚慰它的使用者,诱导和威慑它的跪拜者。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皇帝们把自己装扮成“天子”,把自己显示和行使绝对权力的地方装点成“天上的宫殿” ...

•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扬州八怪”系清代活跃在扬州的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家群体。他们文学修养较高,多数题画诗中用典较多、词义隐晦。近日,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安徽省美协副主席滋芜《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近日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历十数年,广查典籍,结合文字学、训诂学、 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统计学等方法,专门研究了扬州八怪的题画诗 ...

• 世风与需求: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

明代嘉万时期(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既是明代经济的空前繁荣期,也是书画收藏家相对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世风主要是崇奢黜俭,与奢靡之风紧密相连的是有闲阶层的长物之好。受世风影响,书画的礼品功能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到极致。在人事红尘的交际应酬中,书画不仅是中介物,更是代价品。它们在宴饮雅集时妆点气氛,在人际关系中扮演角色。世风影响需求, ...

• 北魏平城佛教艺术与后秦长安的关系

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属北魏前五位帝王的功德窟。北魏统治者能聚集如此财力与智慧来营造这项巨制,是与其在北方兼并战争中所获得的人力、物力、财力分不开的,其中来自原后秦首都长安地区的工匠与佛教神祇人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十六国后期的后秦长安是北方的政治与佛教中心,其佛教来自西域,主要继承发展着西域大乘佛教因素。在甘肃永靖炳灵 ...

• 张忠培先生的玉器玉文化研究理念——《张忠培论良渚》读后

全文阅读张忠培先生的玉器玉文化研究理念——《张忠培论良渚》读后(作者:许永杰 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20年第4期)

• 叶家山M111出土的商代铁援铜戈

全文阅读叶家山M111出土的商代铁援铜戈(作者:张天宇、张吉、陈建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黄凤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建立为本文通讯作者;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20年第2期)

• 辽东半岛在东北亚早期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以考古学为视角

  辽东半岛三面环海,地处欧亚大草原东端,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原地区经胶东半岛或辽西走廊和东北亚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是中亚、西亚经欧亚大草原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东西交流的必由之路,这奠定了辽东半岛在东北亚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通过系统研究,笔者初步建立起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即距今约7000年—距 ...

• 从头骨形态学和古DNA分析探寻公元3-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

——————————————————————————全文阅读从头骨形态学和古DNA分析探寻公元3-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作者:张雅军 张旭 赵欣 仝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人类学学报》网络版2020年7月21日)

• 磨制石器研究方法与实践

 2020年7月21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钱益汇教授为参加考古夏令营的同学们作题为《磨制石器研究方法与实践》的主旨报告,来自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钱老师的讲座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磨制石器的发展与演变,磨制石器的生产系统,磨制石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三方面,第二部分以灵宝西坡的石器工业、海岱 ...

• 石器打制技术

  2020年7月21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李文成老师为夏令营同学作题为《石器打制技术》的报告,来自30余所高校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课程讲座。  李文成老师从石器加工过程的相关产物、旧石器时代的技术模式、中国更新世石器技术与文化特点、石器技术与人群互动和石器技术之外的问题五个方面展开讲座。  李老师认为可简单的将石器加工过程划分为剥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