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大深度解读|陈建立:当前中国冶金考古的特点和趋势
今年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和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这两个冶铸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围。此外,在2019年,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安徽阜南迎水寺、湖北黄陂郭元咀、宁夏彭阳姚河塬、京山苏家垄、河南荥阳官庄等几处与青铜生产有关遗址的发掘也取得重要收获,为未来工作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现就有关发现的学术意义及当前冶金考 ...
今年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和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这两个冶铸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围。此外,在2019年,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安徽阜南迎水寺、湖北黄陂郭元咀、宁夏彭阳姚河塬、京山苏家垄、河南荥阳官庄等几处与青铜生产有关遗址的发掘也取得重要收获,为未来工作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现就有关发现的学术意义及当前冶金考 ...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中,龙山时代的发现有三个,石峁遗址雄踞西北高地,平粮台和西孟庄遗址扼守东部平原,正合中国早期王朝诞生之前东西对峙的天下大势。新发现除了彰显龙山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高度和新特征,让人强烈感受到第一王朝喷薄欲出的天下躁动,更有力推动我们以“中国相互作用圈”,即“最初的中国”的视角,深刻反思赋予中原地 ...
▲ 图一 大英博物馆藏东汉六博釉陶俑六博是我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弈游戏。相传起源于夏,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也有一些相关记载。六博盛行于两汉时期,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于汉代六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梳理,探讨六博的基本形制、规则、发展流变及其文化内涵等,主要有劳榦、杨宽、崔乐泉等学者的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19-12页数:630定价:188.00装帧:平装ISBN:9787520356510作者简介:刘再聪,1967年生,甘肃白银平川人。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敦煌学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 ...
作者: 師永濤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副標題: 一部富有煙火氣息的唐代生活史 出版年: 2019-12 頁數: 304 定價: 58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11737656 內容簡介:這是“一部富有煙火氣息的唐代日常生活史”,完整再現了一千四百年前唐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本書嘗試拋棄當下生活史寫作中對於衣食住行等分門別類寫作的 ...
【作者简介】陈江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学术顾问,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教授。一 多年以来,画像石、画像砖一类文物已成为当代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生产以及民俗的重要实物依据。这当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卡西尔说:“宗教艺术与神话想象给予我们一个远远超出我们人类经验范围的超验世界的诺言和希望,而它本身却始终停留在人间,而且是太 ...
【作者简介】 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汉画像石资料的不断发现。学术界对汉画像石除了整理拓片、出版图集、对面像石的内容、雕刻技法、分期进行综合性研究外,对画像石中出现的某些图像,如针灸图、手工业图、农耕图、九头人面兽、执棒图等也作了专门的考证、研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笔者受这些研究启发,对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进行了 ...
【作者简介】蒋英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代,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主义的基础是农业”。这个时期,随着牛耕技术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推动着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来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更加趋于成熟。西汉晚期,土地兼并逐步加剧,以致形成东汉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豪强地主经济膨 ...
绘制3D藏宝图、金银文物上演变形记、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运动轨迹……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刘志岩近日告诉记者,从2016年至今约有5万件文物出土,这不仅是科学考古发掘的成果,也是多学科“黑科技”合作的结晶。 地球物理探测绘制3D藏宝图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一首关于江口沉银的民谣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流 ...
一如往常,到了斯里兰卡曼泰港遗址发掘工地的休息时间,有人拾来一堆干柴,架起锅开始烧水。人们围坐在树荫下,拿出五颜六色的塑料杯分享着醇正的锡兰红茶。 通常有人会带来一包饼干,饼干配红茶,再佐以周边满眼的翠绿,让每日抬头看天、低头看地的考古发掘,似乎也“精致”起来。 古时候的“海上丝绸之路”离现在有多远?不过向下发掘一尺的距 ...
基本信息:编著:李龙彬 马鑫 邹宝库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205098469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辽阳地区壁画墓从1918年发现伊始至2014年发现的所有壁画墓的分布概况、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及墓室壁画内容。通过对壁画墓及壁画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说明了辽阳地区汉魏晋时期壁画墓遗存的文化风 ...
全文阅读茂县及岷江上游地区在古蜀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作者:朱乃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20年第1期)
这一讲是概论性质的,给大家做一个科技考古的全面介绍,便于大家在这几天听课时,思路更加清晰,领会更加全面。 英国的考古学家伦福儒先生写的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自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以后,成为欧美的高校中学习考古学的教科书。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数次再版。2014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陈淳老师 ...
摘要:“古蜀文明”即“三星堆文明”,形成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00年~前1500年之间。三星堆文明形成时期的代表性文明因素主要有3种:一是以三星堆城址城墙为代表的本土文明因素,二是以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因素,三是以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甘青地区文明因素。后二者是通过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就已经形成的岷 ...
苏鲁豫皖地区汉代画像石椁墓研究王传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以往对于画像石椁墓的研究,多是对地市级区域内发现的研究,或是在对汉墓或画像石墓的研究中兼及画像石椁墓。另外,虽有涉及苏鲁豫皖地区画像石椁的综合研究,但年代已略显久远。近年来,随着一批新材料的公布,特别是《鲁西南汉墓》《梁山薛垓墓地》和《萧县汉墓》等发掘报告的出版 ...
“胡人”是对活跃于北方、西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的统称。两汉时期“胡人”的指称不断发生着变化,汉代早期主要指匈奴人。匈奴单于在向汉庭遣使时曾自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1]。随着汉庭与西域诸国交往的增多,西域诸国亦被称为“胡”。为了区别于匈奴的胡,汉代将西域诸国称为“西胡”[2],其体貌特征“深目,多须髯”。画像石上所见的高鼻、戴尖顶帽 ...
【摘要】本文重新探讨了自殷商到汉代翼兽的形象,其所代表的远程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和吸收外来的影响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关键在于仅欣赏及模仿外表还是接受意义且内化成自己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首先涉及到接受者内在文化传统是否深刻及成熟。文化传统长久的文明更加趋向于保留自己的文化,不易因外来因素而变化。可是,所有古文明经过长期 ...
汉唐时期,国力强盛,能够控制河西走廊以经营西域。汉唐时期的边疆敦煌与长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状况,一些本籍敦煌的人士流寓关中,或关中人士曾任职敦煌,他们曾经的生活印迹通过文献保留了下来,比如碑石、墓志和其它文献。在东汉,最有名 者 如 陕 西 合阳出土的《曹全碑》,记录不见于史册的敦煌效谷人曹全家族的事迹较详。在唐 ...
考古笔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酿一方美酒。隋唐大运河故道流经的濉溪县位于安徽北部,地处北纬 30°中国白酒黄金带和淮河流域名酒产区带。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1℃—16℃,平均降水量约 920 毫米,适合酿酒所需微生物的培育和生长。淮河名酒带所出名酒包括河南的汝阳杜康、商丘林河大曲、鹿邑宋河,安徽的古井、金种子、口子窖、皖酒、迎驾贡、明光 ...
基本信息:作者: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出版时间:2019年8月1日ISBN:9787559633699 内容简介:《金颜永昼: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专题》是一本以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举办的“金颜永昼——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展”展览中相关展品介绍为主的图录。书中选取了辽阳、沈阳两地以及周边出土的辽金文物,器物类型丰富,造型多样,制作精美。编者通过 ...
西域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感一直很强,有时候强悍到了一种让人可怕的地步。西域往往与北部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有着莫大的关系。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只要草原民族足够的强大,最想要抢夺的地方一定有西域,因为这里太重要。西域的位置沿着河西走廊的西北方向,一直进抵玉门关。玉门关连接着两条道路,这两条西域南北通道,几乎构成了西域一地的大致范 ...
镇墓兽是中国古代一种随葬明器,多为有角、恐怖怪诞的神兽形象,并与底座相组合,其质地有木质、陶质、铜质、石质、瓷质等。先秦时期,镇墓兽仅见于楚国墓葬中,多为漆木质,称为楚镇墓兽,是中国古代镇墓神物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汉、三国、两晋时期,镇墓兽分化为两类,一是兽形或人兽同体的镇墓兽,二是人形镇墓俑。隋唐时期,镇墓兽出现了第二个高峰, ...
自2020年5月5日起,我们将陆续刊发由付强先生撰写的青铜器普及性文章,相关推送已获授权。 第一节 青铜器的产生与出现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古代人和现代人是非常不同的。古代很多民族认为,人类从古至今的社会发展一直在循环进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与发展,促进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特别是达尔 ...
一、引言就建筑技术角度而言,高台建筑是夯土与木构架相结合,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个土台上的建筑形式。其主体为敦实的夯土台(间或辅以承重的夯土墙),墙内无专为承重用的木柱,而是围绕夯土墙内外加壁柱,如未央宫椒房殿、工官官署、少府、武库、南郊礼制建筑群(图一、图二)、杜陵寝园等,不同规格等级的建筑皆如是,诚可谓土木混合之建筑。我国 ...
麝香之路:7-10世纪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 沈 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伊斯兰史料与藏汉文史料的梳理,结合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对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进行研究。吐蕃输往中亚的商品主要是麝香,因而这条商路又被称为麝香之路。动物皮毛、盾牌、盔甲、金银器等吐蕃商品也在伊斯兰世界非常知名。中亚输往吐蕃的商品包括金银器、织 ...
五德终始的政治学说,发端于先秦,定型于汉代。西汉末年以后,汉居火德,遂成不易之论,此乃文史常识,无待烦言。中古世乱,一统局面被打破,政权转移既速,民族纠葛、华夷之别复掺杂其中。争正朔、明法统,就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魏以土德承汉,晋以金德继魏。东晋偏在江东,号称正统,南朝四代,遂各以运次相承:宋居水德,齐居木德,梁 ...
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墓之中,楚镇墓兽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三百多年间,是楚文化丧葬礼仪的一种代表性器物。考古学家认为:“镇墓兽是最具特征的楚器。”被孙作云誉为“带有世界性价值的文物”,影响后世一千多年。镇墓兽在汉代以后的发展脉络相对是非常清楚的,经历了由兽形到人兽同体形再到神人同形的发展过程,直到隋唐时期的镇 ...
作者简介:李孝聪,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休教授。摘要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海上交通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地图对地理要素反映的直观性,因此与文本相比,能更为清晰的展现联系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演变,甚至贸易往来。不仅如此,这些古地图还清晰的反 ...
编者按 文物和考古,这两门学科的关注对象、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等都有很大不同。《白沙宋墓》则是成功结合田野考古与文物研究的一个范例,是“通过田野工作,结合文献史料,最大限度地展示当时社会生活真实面貌的力作”(孙机语)。这里推送扬之水评介宿白《白沙宋墓》及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的文章,以纪念2月1日逝世的宿白先生。 细节的 ...
中国西藏网讯 吐蕃王朝兴起和建立于青藏高原,随着与中原地区及周边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增进,其经济文化发展逐步达到相当水平。金属制作工艺是吐蕃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吐蕃金银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经常作为向唐朝纳贡的礼品见诸史料记载。从金属器物的种类及装饰纹样上,可感受到吐蕃时期多元文化的并存互通。图为青海都 ...
把不同的领域联系起来,这可以称为跨界。马尔沙克如果只是把研究局限在银器领域内,对粟特银器的定义很可能还不清晰,正是在不断地将研究对象与同时期其他种类文物的联系与比较中,他的研究才有了充分的证据和说服力。 1971年,马尔沙克(B.I.Marshak)教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粟特银器》(中译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此书令我们认识到 ...
齐梁之际,由于南朝内部权力斗争不断恶化,沿边的豫州、梁州相继投附北魏。南镇北降,直接对南北对峙的军政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以往相关论者间有及之,无需赘言。不过,豫、梁二镇举州降魏,其中所涉人员甚众,包括地方州镇文武官员、僚佐及其宗族成员,其中多有具备一定的学术文化修养者。在南北社会长期分裂的时代背景下,汉族士人皆以南朝为 ...
作者长期关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演变,曾发表过讨论饕餮纹的文章,本文主题则是讨论另一种青铜纹饰。宋代学者曾把这种纹饰归入云雷纹的一种,近代以来,学者对它有各种命名,如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2009年,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为理解这种纹饰提供了新线索,从器形、纹饰、铭文三方面证明,这种纹饰应改叫山纹、山形纹或连 ...
中国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当代国内艺术、设计、色彩等领域深受强调色彩科学认知的西方色彩学说、方法等的影响,而对于注重于色彩精神作用的中华色彩文化的观念、成果等知之甚少,相关研究,尤其有影响的成果鲜见。中国色彩事业若想在世界色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赵燕林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馆员,研究方向:考古绘图和美术史。一三兔藻井图案的研究焦点 莫高窟的藻井图案是敦煌壁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其中,隋唐时期(589~907年)的“三兔共耳”藻井图案一度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三兔共耳”藻井图案中绘制有三只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奔跑且相互追逐的兔子,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 ...
刊登于《人民日报》8月28日12版收藏副刊。洞窟是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不同的洞窟有不同的功能。龟兹地区的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龛窟、异形窟等,其中中心柱窟最具特色。它源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塔庙窟,在保留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龟兹当地砂岩的结构特点和中亚、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形成了印度所没有的龟兹型 ...
古代的各种帷帐,以 幄帐为尊,其式原是仿自宫室建 筑,即所谓“四合以象宫室,王所 居之帷也”。《释名·释牀帐》:“幄, 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 是幄以象屋而得名。《汉书》卷 二十二《礼乐志》录《天马》歌云 “照紫幄,珠熉黄”,颜师古注:“紫幄,飨神之幅也,帐上四下而覆曰幄。”△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幄与帷帐或曰
导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有两块画像石,原是中国古代围屏石棺床的组成部分。画像主题、艺术风格和所用材质,表明它们源自北魏时期的洛阳。石板上的人物与景致形象精炼,饱含线条之美,自由率真的表达,摇神荡意,魅力十足。21世纪以来,围屏石棺床在中国艺术史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有相当多数量的石棺床在过去20年间陆续通过科学发掘被发现,它们均出 ...
2005年,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古墓群中出土了有“侯羊”和“王”字样的丝巾残片,立即引起轰动,至今仍被时时提及,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此物对丝绸之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丝巾上的字符缺乏研究,至今不见有人去专门解读过。 丝巾残片长44厘米,宽25厘米,至少有三组循环纹。 这个古墓的发现纯属偶然,一辆卡车从名叫“故如甲木”的苯教寺庙 ...
Golden Mask, Copper Wire Network and Zuzhou Shishi【作者简介】陈永志,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内蒙古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摘要】本文汇总了辽代墓葬中出土的金属面具、金属网络的实物材料,分析目前学术界有关契丹人金属面具及金属网络的几种学术观点,认为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的根源是契丹人固有的“死不墓”丧 ...
作者: 姬慶紅等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 頁數: 224 定價: 68.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20336376 內容簡介: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作為歷史上經陸上絲路來華又從海上絲路回國的歐洲人,是東西方共同關注的重要人物,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馬可·波羅來華問題研究》在梳理馬可·波羅 ...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愈加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古镇、历史文化名城等保护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难题。如何让古建筑保护与人文生活交汇融合,如何让古建筑在城乡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今天我们对话学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周学鹰,阐释个中奥秘。周学鹰教授考察古建中记者:您 ...
【作者简介】张博,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博士。【摘要】阙作为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通常立于门前甬道的两旁,它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之一。汉阙建筑所蕴涵的文化特性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其建筑造型和材质上的体现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在传统建筑与其环境上的体现,它为 ...
【作者简介】宋艳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摘要】西周时阙为宫廷建筑物的一部分,是悬挂法律条文的地方。汉初,萧何营建未央宫时,只建了北阙和东阙,依据的是厌胜之法,应与汉高祖采取水德之制有关。北阙一直是西汉时期吏民上书、请愿、庭争、请罪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到了东汉,北阙的重要性被南阙取代,究其原因,应与东汉实行 ...
【作者简介】 姜生,长江学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汉墓建筑及画像石艺术中,有许多建制雄伟的“阙”。本文认为,汉阙非独为汉代建筑艺术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早期道教所追求的仙界的象征符号和人仙两界交通的神学媒介。【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宫阙;神仙;象征符号;神学媒介 汉墓建筑及画像石艺术中,有许多建制雄伟的 ...
图书基本信息介绍 【新书推荐】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右而别称“山右”,又称“晋”或“三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铜是人类最早认识与治制的金属古人因之称其为“吉金” 本期推荐的《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呈现了山西青铜器完整的文化发展脉络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让我们跟随山西大学陈小三老师的笔触一 ...
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2015年发掘简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关键词:宁夏隆德县 沙塘北塬遗址 齐家文化 客省庄二期文化  沙塘北塬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沙塘镇北侧的渝河二级台地上,312国道和青兰高速分别在遗址的南北两侧穿行(图一)。1984年宁夏第一次文物普查、全国第 ...
基本信息: 作者:刘建国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20357630 作者简介: 刘建国,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考古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多视角三维重建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1966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 ...
摘要: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不同时期的古代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一批黄金面具,这和文献记载青藏高原古代部族中所流行的为具有高贵身份的死者制作“金鼻银齿”用以覆面的情形十分相似。但进行考古学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黄金面具的形态不尽相同,可以分为“整体型”“拼合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各自所蕴藏的文化意义也可能存在差别。这些黄金面具和古代中 ...
龟兹,西域一个古代辉煌王国的名字。充满神秘,令人向往。这里遍布古代遗址,流传着一个有又一个传奇故事。这是一座经历战争烽火的城池,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着历史变迁。真没想到,今年新疆新和县还原建设的通古斯巴西古城即将竣工,耗资五亿元的复古工程,这在新疆还是首次。尽管还没有看到通古斯巴西古城国家古遗址文化公园正式落成,但还是目睹 ...
丝绸之路上的弓月城与弓月道 刘子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唐代弓月城位于今伊犁河流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自唐朝在东部天山的统治中心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沿天山北麓向西,经过弓月城,通达西突厥的核心腹地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进而到达繁荣富庶的粟特地区,这是唐代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弓月城与北庭、碎叶一样,都 ...
内容简介· 唐长安大明宫不仅是唐朝著名的宫殿群落,而且是中国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宫城范例。它建成于唐高宗时,一直沿用到晚唐,唐朝许多重大的决策都是在这里作出的。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照文献与遗址材料的研究成果,书中附有大量精致的插图(其中有不少作者第一次公开出版的珍贵手绘图),生动地再现了部分宫殿与宫苑面貌。 目录 序 第一章大明宫的创建与 ...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自公元220年东汉亡至公元589年隋统一全国,共经历370年。这时期的考古学特征是:地方特色比较浓厚,过渡性比较显著,不少遗迹遗物凸现出军事需求,而反映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更为引人注目,佛教遗迹保存较多,佛教雕刻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墓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沈睿文) 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墓位于该市秦州区石马坪文山顶,距市区约1公里。1982年6月,天水市上水工程指挥部施工时发现,经天水市文化馆清理、整理,1992年发表发掘简报1。其墓志文书以朱砂,因已无法辨析致墓主及年代不清,综合石棺床屏风画的诸种因素,发掘者认为墓主是一有身份的贵族阶级,墓葬年 ...
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论“周制”、“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性(此文为《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流变研究》一文的摘要)俞伟超商周秦汉的埋葬习俗,可以汉武帝前后为界限,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成熟形态即通常所谓的“周制”,“汉制”是后一阶段的典型形态。“晋制”的出现,又标志着另一种新形态的最终形成。经济基础的变更, ...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赵化成商周时期,王及诸侯方国国君(或包括夫人、宗族成员在内)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公墓制度。这种“集中公墓制”是阶级、国家产生之初级阶段君权确立但还带有氏族遗痕的一种墓地形态。“集中公墓制”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发生变化,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
魏晋时期丧葬礼制的承传与创新韩国河东汉末年,天灾兵祸并行。至曹魏建国,中原一片荒凉,经济上的凋敝,加上掘墓之风盛行,曹操不得已下诏行令薄葬。东吴偏安,较中原少见左右南北冲杀,经济复苏较快,故薄葬少取。蜀汉仍保持原有风貌,无大改观。西晋建国,时间虽短,但上层贵族聚敛有方,行一朝奢侈之风,丧葬虽有简约,遗令“素棺、敛以时服”者多见, ...
六朝陵墓装饰中瑞兽的嬗变与“晋制”的形成霍 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在他的一篇论文提纲中首次提出将商周秦汉以来的墓葬制度划分为“周制”、“汉制”、“晋制”三个发展阶段的设想。他认为,约从三国两晋时期开始,除河西等较为边远的地区仍大体沿用东汉后期的旧制外,许多身份极高的贵族之墓开始向单室砖墓演变,墓形制度从此进 ...
从考古志到考古学 —兼谈历史考古研究方法论问题李梅田1988年,美国历史考古学创始人狄兹(James Deetz, 1930-2000)在纪念泰勒(Walter Taylor)的学术成就时,讨论了编年史、民族志与考古学的关系,第一次提出“Archaeography”一词,意指对古代实物遗存的客观记录与文化描述,类似于历史学家所做的编年史(historiography)、民族学家所作的民族志(e
从“归纳”到“解释”:汉唐考古研究的趋势韦正 顾颉刚先生在《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一文中说:“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在什么样的时代里各人就会不期而然地感觉到什么样的问题”。2016年4月23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了“类型 空间 作品——中古墓葬考古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野”学术沙龙,本文是笔者尝试对沙龙主题所作的理解。 对照上述顾先 ...
历史考古学重在何为 白云翔 一 “历史考古学”,又称之为“历史时期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本分支学科之一。 夏鼐先生等指出:关于考古学的分支,“从研究的年代上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也有人主张在两者之间加入原史考古学而成为三大分支,但从实际意义来说,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不如前两者。史前考古学的
萨珊银币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功能孙莉本文原载于《考古学报》2004年第1期,第35-54页。 公元3世纪初,波斯萨珊王朝在伊朗高原西部建立,之后便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并持续到亡国为止。萨珊货币以银币为主,也有少数金币和铜币,但其制作的时间和数量极为有限。由于萨珊货币制作精美、规范,随着萨珊王朝的强大和扩张,它不仅是萨珊国内的法定货币,还 ...
萨珊式金银多曲长杯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齐东方 张静本文原载于《考古》1998年第6期,63-73页,图版陆。一器物名称及发现与研究3世纪至8世纪,伊朗高原流行一种平面大体为长椭圆形并呈多曲瓣状的杯,由于这一时期伊朗高原主要是萨珊王朝统治,长椭圆形多曲瓣状的杯就成为萨珊王朝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皿之一(图一)。在西方文献中,它们被称为Lobde dish, ...
近年中国出土的萨珊朝文物夏鼐 本文原载于《考古》1978年第2期,第111-116页。中国和伊朗都是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两国人民,很早便有友好往来。贸易方面,互通有无,文化方面,互相交流。公元前二世纪末,中国的张骞出使西域。他的副使,就曾到过伊朗。伊朗国王也派遣使节,随同汉使来中国。当时中国史籍称伊朗为安息,一般认为是阿萨西王朝(公元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年第2期面对新挑战的世界遗产: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序吕 舟完成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文稿的时候,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缓解,而世界许多国家仍在与这一世界性的疫情进行着顽强和艰苦的斗争。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几个月中,人们既感到了整个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息息相关,也感受到了在疫情中相互支持、团结一 ...
天子和诸侯混战的东周最终被强秦终结,中国历史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此时的矛,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秦代青铜兵器在风格上遗存了浓厚的战国风味,但在规格上却更加整齐划一。 在秦始皇陵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无数战国至秦代的兵器。尽管战国末期铁制武器并不稀少,但秦陵中出土的绝大多数兵器均为青铜制品,估计因铜质武器较为精美,更适合配给陵寝中的 ...
上海博物馆新展“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于今天正式对外展出。此次展览缘于长期致力于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与宣传的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的一批供石捐赠。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藏石纪事》分“研山集”、“追寻青州石”、“昆明石记”、“古石识别与欣赏” 四个部分来记述其20余年间的一些藏石经历与体悟,篇幅所限,“澎湃新闻·古代艺 ...
上海博物馆新展“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今天开幕,并于明天正式对外展出。此次展览缘于长期致力于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与宣传的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的一批供石捐赠。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藏石纪事》分“研山集”、“追寻青州石”、“昆明石记”、“古石识别与欣赏”四个部分来记述其20余年间的一些藏石经历与体悟,篇幅所限,“澎 ...
2016年起,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了养心殿保护性修缮项目,同时开展对室内陈设字画、钟表瓷器、家具等文物的研究。作者参与了养心殿贴落画的课题,得以有机会仔细研究这些画作的张贴位置、画风特点以及表现内容等。本文着重探讨了原贴于三希堂内两幅金廷标的贴落,以下拟对画作定名、图式来源、表现意涵等展开讨论。一 画作定名造办处活计档记载:“ ...
谷雨前后,吴中牡丹竞相开放,江南的春天即将以绚烂收场。在沈周看来,故乡的牡丹最为出众,他直白地赞美道:“南都根本元气壮,此花盛德当推王。”春的消逝也因牡丹而不留遗憾——“不须千万朵,一柄足春风。”本文以传世的沈周人生不同时期所绘的牡丹图卷为线索,记述了沈周不仅自己栽植牡丹,更常往苏州城中寺院欣赏牡丹,表明艺术家对牡丹的欣赏与喜爱 ...
有学生在网络课堂发问:老师,在没有或缺少文字的史前和夏商周时期,考古学家主要依据考古遗迹遗物来试图重建古代社会历史,这当然很重要。可是秦汉及以后的历史时期已经有了大量文献,还需要考古学吗?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和文献记录的历史相比会有大出入吗? 这样的提问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我的答复如下。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创造 ...
基本信息:编著: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030630360内容简介: 本文集共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简报、学术论文等文章15篇,既有《新乐遗址发掘报告》首发式暨“东北新石器考古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又有反映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配合城市基本建设、主动性 ...
全文阅读沈阳苇子沟白虎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作者:付永平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全家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袁文明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西部考古(第17辑)》2019年第1期 )
摘 要:以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类型学,对器物的分期和谱系的研究是复杂多样的。器物形态随时间的演进呈现一定的规律,是类型学对器物划分的依据,而其规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技术传承乃至文化崇尚、政治形态和宗教信仰诸因素的作用。基于以上基本认知,新时代考古类型学应当重视揭示器物类型型式划分所蕴含的内在原因,即重在探讨物与人、物与社会、物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9-11页数:359 定价:68.00装帧:平装 ISBN:9787305194412作者简介:刘兴林,山东莒县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古代钱币”“先秦两汉农业考古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考古发掘 ...
扁壶是陶瓷器中造型较为特殊的一种。从瓷器正式烧成的东汉开始,造型纹饰各异的陶瓷扁壶历朝都有烧造。但不同时期、不同造型的陶瓷扁壶,其出现都各有所自,体现了不同的渊源。本文拟对各类陶瓷扁壶的源流进行系统梳理。 一陶瓷扁壶的概况笔者曾根据陶瓷扁壶的造型及纹饰变化将汉代至明清的陶瓷扁壶分为六期,为行文方便,将分期结论复述于下。 第一期时间 ...
论唐代敦煌与伊州的交通 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敦煌,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不仅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也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敦煌与伊州的交通,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诸多特征。因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的出现,远比仅靠传世文献进行研究的地域拥有更多证据,历史面貌因 ...
在众多传世及考古发现的文物中,经常可以见到龟形或以龟形为器物基座的现象,发展至后代即龟趺。这种表现形式与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礼乐宗教制度等紧密相连。中国人对龟的喜爱与崇敬由来已久,深具渊源。可能与其上隆下平的外形、长寿的特点及其颇有出世之风的性格有关。龟常被想象成为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还被推封为鳞介之首与龙凤并称,即所谓“鳞、凤、 ...
基本信息:作者: 邢义田出版社: 中西书局(原百家)ISBN: 9787547516287出版时间:2019年11月内容简介:《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上、下册)汇集了作者研究秦汉简牍、画像的25篇学术文章。虽然都是由单篇论著组合而成,但是各个部分自成体系。整体编排上,全书分别从文化流播、简牍释读、简牍画像的文献互证三个角度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三 ...
商人对青铜器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青铜鼎在青铜器组合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周人对青铜器的贡献在于确立了青铜簋与青铜鼎的匹配地位。在商代,簋的数量有限,而且簋类器中始终缺乏大器。此时的青铜簋又小又矮,通高大部分在20厘米以下,口径不过20厘米左右,如果将它与鼎配置,有点不相称。这一局面,在西周早期有了改观,其标志是方座簋的出现。 在青铜方座簋 ...
2019年12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向世人展现了鲜为人知的古芮国的晚期历史。考古现场的全景式呈现、精美的青铜礼器、华丽的金饰品、金戈铁马、车辚马萧、钟鸣鼎食、金玉交辉向世人诉说着古老芮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笔者将有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进行整合,并借助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期望能够触摸到三千 ...
内容提要:2003-2004年殷墟孝民屯揭露了成片的晚商墓葬,鉴于资料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本文试对其进行分区研究,探究其所反映的族氏组织情况。以往主要依据墓葬的空间聚集程度,对墓地进行区组划分。观察孝民屯墓地,我们认为墓向、随葬陶器组合等葬俗特征也应是划分墓区的重要依据。因此,依据墓葬的空间分布与葬俗特征,对孝民屯墓地原有的分区方案进 ...
内容摘要:后妃身份尊贵,有机会接触到最时新、最难得的工艺美术品。她们并不直接进行设计和制作,但其审美判断形成于既有的、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其选择仍能代表官府审美趋势,属于时代精英文化的一部分。宫中妇人借助显赫地位对特定样式起到展示宣传作用,以促成其流行。宫闱时尚传递到社会,容易成为一时风潮。本文借宋代后妃的几则故事,管窥嫔妃与时 ...
故宫藏潘宁本瘗鹤铭再鉴——兼论水前本的问题王家葵 今存瘗鹤铭拓本,通常以故宫博物院藏潘宁本为最早。因为拓本上钤盖有“游似”朱文印(图1),潘宁将其订为“宋拓神品”(图2),题跋说: 此乃石沉江水时宋拓本,后山阳张力臣所图仰面石六行,即存此三十字,较今出水拓剥落稍异,盖后又重加修剔,似更清楚,但无此神充气足。黄培翁品为第一,断珪 ...
2013年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丰乐乡三坝村发掘了一座魏晋墓(编号M1),最近公布在《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1期,墓中出土的买地券和镇墓券引起了我的注意。据简报介绍,买地券与镇墓券皆为皆为长方形薄木板,柏木质,单面朱书文字,行草书(图一)。其中买地券(M1:27)长25.6、宽5、厚0.3厘米。 图一(左买地券;右镇墓券)释文如下: 咸熙二年十二月 ...
摘要:通过对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500BP)高山古城遗址出土人骨和牙齿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个体层面上先民的生活史,以及断奶行为、生活方式等重要信息。人骨同位素数据(δ13C:-19.6‰~-18.0‰)表明,该人群主要以C3类食物为食,这应当与当时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相关。然而,该群体的个体牙本质序列的同位素数据(δ13C:-19.6‰~-15.0‰ ...
按语 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值此疫情期间,我们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 受中国联 ...
二、桥的这边与那边:送葬习俗的变动与往生图像的生成人们基于什么来想象死后的情景呢?人们对死后情景的想象,自然不会超越基于现世生活经验而形成的生死观。而人们普遍的生死观,也总是会以某种相应的表达方式,固化为一个时代的丧葬习俗,包括送葬仪式。所以说,丧葬习俗和送葬仪式的变迁,正意味着一个时代生死观念的变迁,其中必然透露出人们对来世状 ...
01基本信息 编著:陈松长主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ISBN:9787532655137 定价:1880.00元02内容简介 本卷主要收录有关秦代法律类简牍274枚,根据内容及简的形制不同共分为五组。分红外编连图版、红外正背单简和彩色图版及附录等内容。本卷是继《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伍)之后的又一以收录秦代律令为主的卷 ...
作者: 韓昇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20-1 頁數: 205 定價: 98.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108067104 內容簡介:正倉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機構,原是日本於8世紀中葉在奈良建造的東大寺附屬倉庫。東大寺是日本建造的全國佛教總寺院,規模宏大,其倉庫用於收藏寺院珍寶器物。後來,篤信佛教的聖武天 ...
《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 (共4册) (宋)李诫 著/陈明达 点注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0年3月 陈明达先生是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营造学社的主要成员之一、尤其以宋《营造法式》研究享誉国内外。此书是陈先生在其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以万有文库本《营造法式》(小陶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几种重要版本,详加对照、校雠并眉批大量研究心得和 ...
摘要:关于高昌回鹘时期的棉花种植,汉文史料记载甚少,幸吐鲁番出土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对此多有反映。棉花种植是高昌回鹘普通家庭的副业,在粮食作物之外,有余田有余力的家庭会种植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棉花在高昌回鹘民间的借贷文书中也频频出现,人们还以之缴纳赋税。回鹘棉花为籽棉,随着回鹘人在中原的活动,逐步东传至内地,与岭南地区传来的木棉 ...
全文阅读也谈叶家山曾侯墓葬的排序问题(作者:陈丽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2期)
————————————————————————————————全文阅读上山文化居址流动性分析:早期农业形态研究(作者:徐紫瑾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
书名:再见经远——2018中国水下考古“经远舰”调查工作纪实报告书号:978-7-5618-6615-3作者:张瑞 著装帧设计:平装彩印纸书定价:79.00 本书以2018年中国水下考古“经远舰”调查工作经过为主题,通过作者亲自拍摄的大量现场工作照片和工作日志详尽描述记录了此项目水下考古工作的全视角完整流程,并对水下考古工作中涉及的相关设备、工具的使用、改 ...
引言 桥,本是现实当中用以渡水的一种设施,古亦谓之“隄”,或“梁”。如《尔雅注疏》:“堤谓之梁(注:即桥也;或曰:石绝水者为梁。)。”可以说,它的出现和存在,本身就体现了人对克服、跨越空间地理环境中所存在的阈限和隔阂的一种努力。由于桥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各种各样的桥,也便在历来的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大量的反映和描绘。比如 ...
国家与文明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学派师 ...
2020年初,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周学鹰教授著述的《楚国墓葬建筑考——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于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疫情不断侵蚀世界的大背景下,静心做好本职工作、夯实学术研究是周教授作为学者以身作则的表现,也为广大学子带来了新鲜的学术干货。 本书作者周学鹰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 ...
敦煌的版画和印刷品是中国古代集手工业经济发展、印刷科学技术及版画艺术为一体的杰出的文化巨作。敦煌本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印刷品《金刚经》(图90)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纪年的印刷品,现在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是镇馆之宝。图片中右起是扉页,后面是全文。还有捺印西方三圣(图91),使用的是硬板子,尺寸十公分。这种印刷形式叫捺印,这里面有更小的 ...
同为历史学家,罗新与罗丰既是多年老友,也在专业领域上彼此惺惺相惜。罗新对罗丰的固原口音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偏爱,这股透露着原始的粗粝和广袤的生机的腔调与罗新自己“刻意避开公路,走沟底河边小路”行为的初衷一致,因为“这样更接近古人的路线”。 两人因此一同踏上了蒙古国的考察之旅。在出发前,大家群情激昂地认领写作任务,罗丰也斩钉截铁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