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古文字研究——黄天树学术论文集

基本信息: 作者:黄天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010201696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黄天树教授古文字研究相关论文28篇,包括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重论关于非王卜辞的一些问题、甲骨形态学、甲骨卜辞中关于商代城邑的史料、说殷墟甲骨文中的方位词等。

• “良渚文明丛书”首发

7月6日,随着“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名字一夜之间为世界知晓。良渚古城遗址是东亚地区首个入选世界遗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入选将大大推动世界对于中华文明“上界”的承认与理解,开创中国历史书写的新纪元。   “良渚”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有着怎样丰富的内蕴?近日,面向大众的通俗普及类读物“良渚文明丛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首发,深入浅出地帮助更多的 ...

•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遗址调查与发掘

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王城、外郭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而它外围的水利系统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同时它开创了中国史前水利史研究的新领域。文章描述了利用遥感(RS)与GIS现代技术手段对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遗址进行的深入调查与发掘,旨在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依据。

• 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居住基址具有外廓城的性质;大型营建工程普遍运用草包泥堆筑工艺;西北部山系存在一个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既能削减山体的季节性洪峰,又可利用为运输通道。目前,考古部门已建立了遗址信息系统 ...

• 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发掘报告(2009-2011年)

基本信息: 编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5685 内容简介:   本报告是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三次正式发掘的考古报告,为进一步认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的修建、损毁、性质及相关器用制度、工艺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 黑漆地戗金花卉人物漆盒浅析

 1972 年,江苏省江阴县长泾公社泾东大队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当时由于墓葬损坏严重,收集到部分文物,其中出土的两件黑漆地戗金花卉人物漆盒,装饰华美,工艺水平极高,是明代漆器中的佳品。   漆盒作十五棱菱花形,盖与盒身大致对称,上下扣合。一件高8.4、盒面直径8.4、腹径12、底径9 厘米。另一件高8.5、腹径12、底径9 厘米。漆盒盖面开光戗刻人物庭园小景。一件描绘庭园中置一书案,案上摊放书卷,配以镇纸、砚台等文房用 ...

• “美人踏上歌舞来”——关于上博藏丝绸之路古艺毯

上海博物馆前不久举办的“马丁·波斯特博士捐赠中国古代艺毯”仪式上,接受中国古代艺毯捐赠共45件,加上2017年上海博物馆曾接受李汝宽家族捐赠地毯,上海博物馆收藏李汝宽家族和德国马丁·波斯特(Martin Posth)博士捐赠共计135张毯类。结合此前捐赠地毯和馆藏明墓出土地毯的研究成果,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于颖撰写了《美人踏上歌舞来:上海博物馆藏丝绸之路艺毯》一文,对波斯特博士的藏品加以初步介绍,探讨栽绒毯兴 ...

• 爵未必就是“饮酒器”——作为礼器的爵及其历史演变

在西周及其前的青铜器中,三足、圆腹、侈口,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尾,流根处于沿上或立两柱,腹侧设一鋬的爵较常见,当今有关的著作中多称之为“饮酒器”或“温酒器”,这种看法也已为一般人所接受,知名学者孙机从器型,文献记载等方面考据,认为它却大有可商。在西周及其前的青铜器中,三足、圆腹、侈口,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尾,流根处于沿上或立两柱,腹侧设一鋬的爵较常见。此器之名虽系宋代金石学家考定,但已为晚出的鲁侯 ...

• 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

良渚遗址于1936年发现,迄今已经历83年,四代考古人的努力。1959年夏鼐先生命名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作为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得到认可,到今年刚好是良渚文化命名60周年。1986年以来陆续发掘了反山、瑶山、莫角山和汇观山遗址,提出良渚遗址群的概念,2006-2007年良渚古城的确认使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进入都邑考古和全方面考古的新阶段,我们对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认识也更加立体化了。良渚文化的研究 ...

• 重新认识额济纳居延遗址

90多年前,在中国北部边疆额济纳沙漠里,出土了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从此居延之名蜚声海内外。居延遗址群面积广大、历史悠久、文化遗存种类繁多,从当今行政区划来说,分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而以黑城、大同城、甲渠塞等为核心的重要遗存均位于额济纳旗。

• 北宋龙泉窑纵论

北宋时期是龙泉窑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龙泉窑瓷器从无到有、从诞生到走向繁荣。据目前考古资料,在窑址之外,考古工作者仅在墓葬和少数遗址中发现了北宋龙泉窑瓷器。窑址出土的北宋龙泉窑瓷器为探讨这一时期的产品种类、胎釉、装饰技法、装烧技法等方面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墓葬和遗址出土的北宋龙泉窑瓷器则提供了产品运销、器物功用等方面的信息。本书共 ...

• 《敦煌研究》2019年第3期(总第175期)目录

【2018敦煌论坛论文选刊】莫高窟第246窟研究…………………………………………………………… 陈菊霞(01)大同云冈第5、6窟图像构成分析………………………………………………王友奎(17)出土简牍所见汉代敦煌民族及其活动………………………………… 杨富学 刘源(32)【石窟考古与艺术】 有关早期佛教美术考古的两个问题…………………………………………… ...

• 李最雄先生生平

李最雄先生考察遗址现场-九十年代李最雄先生,1941年11月23日生于甘肃兰州,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60年9月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1991年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保存科学博士学位,也是我国第一位文物保存科学博士。1964年10月就职于甘肃省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工作,主要从事砂岩石窟风化及防风化加固研究以及青铜器、木器、丝绸等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期间担任保护技术部副主任。1985年1月调入敦煌研究院, ...

• 古代文明(第13卷)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6月印次:1ISBN:9787532592456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了14位学者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涵盖的时代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秦汉,再至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有对考古学文化的观察,对青铜器、漆器、玉器的研究以及对于城市布局和规划的研究,对学界 ...

• 西周木屐考

全文阅读西周木屐考(作者:冯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19年第6期)

•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探析

全文阅读北魏莲花化生瓦当探析(作者:王飞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9年第3期)

• 考古视角的中国海洋文化

在考古学的视野下,中国既是一个传统的大陆性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海洋性国家,主要原因是它拥有悠久而丰厚的海洋文化创造。大体上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是靠海吃海。大海拥有各种水生动物,是沿海人民的重要饮食来源之一,为此,在中国沿海区域的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河北及山东半岛、庙岛群岛、辽东半岛等地,几乎都发现过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贝丘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大量来自海洋的鱼类和贝类等生物遗骸,年代最早的达 ...

• 唯寄歌舞寓长安:陕西古代音乐文物展

基本信息:编著:西安音乐学院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2月印次:1ISBN:9787551819497内容简介:  本图录为陕西古代音乐文物精华萃集,集中呈现了陕西出土的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缤纷绚丽的乐舞文物。目录前言第一单元 赫赫宗周 钟磬乐悬第二单元 始皇帝都 舞殿歌台第三单元 丝路起点 乐汇长安第四单元 东方都会 恢弘华章结语

• 说爵

————————————————————————————全文阅读说爵(作者:孙机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文物》2019年第5期)

• 简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机制

全文阅读简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机制(作者:戴向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新果集(二)——庆祝林沄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8年)

• 青铜时代的中国西化

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马家窑文化的那一把青铜刀开始,到二里岗文化开国之鼎的出现,过了好几百年,期间,兴起了齐家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也就是从龙山大文化里,青铜时代便已萌芽,但在那个以“文化大联合”为基础的“合众国为一国”的文化中国里,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玉文化。青铜文化进入时,既有文明的冲突,以暴力打进来,也有一个在对玉文化的融合中逐步成长和逐渐取代的过程。

• 海昏侯墓所见"羽人"考

海昏侯,是近两年的研究热点,学术成果呈井喷状涌现。大家就刘贺的身世、海昏侯名称的缘由、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笔者在关注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墓中文物中多处出现了羽人图像。就已发表过的资料看,明确的有三处:出土的漆盒上有两处(图一、图二);铜当卢上一处(图三)。

•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钱币选录

从南越国宫署遗址自1975年至2006年多次发掘的钱币资料中挑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标本汇集成册,选录标本共145件,其中10枚为银锭或银块。 经初步整理,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各类钱币共计3318枚,可以辨识确定钱名的有2720枚。从时代上看,最早的为战国时期,主要包括秦代、西汉、东汉、新莽、三国、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或农民起义政权历史发行的货币,还有越南后黎朝和西山朝的钱币,时间跨越2200多 ...

•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04月印次:1ISBN:9787030609960内容简介: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披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小白礁北侧水下24米。该沉船遗址的发掘是国家水下文化遗 ...

• 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帷帐复原研究

全文阅读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帷帐复原研究(作者:张昌平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考古》2019年第4期)

• 陈伟驹:华南地区新旧石器过渡文化研究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进行发掘,揭开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序幕。这次发掘使得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到,中国也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而在此前,很多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甚至是人种都是西方传播过来的。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无可辩驳地粉碎了这样的论调。从此,中国有了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1930年,李济和梁思永等学者又在山东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了一个以磨光黑陶为特征 ...

• 徐昭峰:东周王城的文化内涵及现代启示

 以东周王城为主要载体的城市考古研究,就是揭示东周时期以王城为核心的建城史、东周史、外交史、经济社会发展史和东周时期的礼仪文化史。研究以东周王城为代表的古代城市及城市文化,就是研究其深邃的文化内涵,研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历史文脉。  在我国的都城考古序列中,西周和东周都城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近些年,围绕丰镐遗址和周原遗址进行的调查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洛阳地区的东周王城遗址一直未进行系统 ...

• 杨博:青铜礼器的器用内涵与学术价值

 商周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的“礼”有两种呈现方式:作为仪式规程的“礼仪”与作为物质载体的“礼器”。礼器是举行仪式的主要道具,在具体的仪式场景中,所用礼器的种类、数量、置位及排列组合方式等皆有与礼仪相对应的规则,我们称之为“器用”。先秦时期“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习俗,为我们提供了用以“复原”历史场景的丰富资料,而通过对礼器器用组合的深 ...

• 陈粟裕:丝绸之路与“蚕种东来”

  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由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将“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的使用时间远远大于这一年限,但是如他所言,丝绸是勾连这条道路的重要货物,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遗址点多有丝绸的发现。而最早运用图像表现丝绸传播故事的则是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的“蚕种东来”木板画。  故事与图像  “蚕种东来” ...

• 杨蔚青:关于历史城市景观(HUL)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本文作者:杨蔚青  摘要:201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通过的《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建议书》是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新成果。对《建议书》进行 “中国化”的解读和运用,对我国当今的城镇化进程和历史城市景观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研究、思考的基础上,本文建议用“风物”一词作为历史城市景观(HUL)中“景观”一词的中国化表述;认为可以从“千城一面”现象中寻求中国历史城市景观保护的启示和文化遗珍;以及如何 ...

• 郭画晓:胡风影响下的洛阳唐代女俑

  本文作者:郭画晓  所谓“胡风”,是指胡族、胡人的风俗习惯及风尚、风格。“胡人”是我国古代中原汉民族对北方和西方异族的通称。先秦典籍中最早出现的“胡”是在《周礼·冬宫·考工记》中。据《周礼·冬宫·考工记》记载:“粤无镈、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东汉人郑玄注释:“此四国者不置是弓也。……胡,今匈奴。”《史记·匈奴列传》“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则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 ...

• 徐金星:关于洛阳白马寺的几个问题

本文作者:徐金星  位于汉魏洛阳故城西约1公里,今洛阳市老城东约12公里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所创建的第一座佛寺,是源于南亚次大陆古印度的佛教,在中华大地,周、孔、老、庄之邦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白马寺之于中国,正如竹林精舍、祇园精舍之于印度,故有“中国第一古刹”、中国佛教“祖庭”、“释源”之称。“祖庭” ,意为祖师之庭院;“释源”意为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这就使洛 ...

• 李德方:日本熊山古塔与唐前期佛塔类比研究

(法政大学大学院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所 日本 东京 102-8160)  摘要:熊山古塔是一座奈良时代的、用片石修砌的、平面呈方形的多层土塔。该塔的分段清晰,周壁平直,基座上的第一级塔身设“四方龛”,此当是对唐初多层方塔的仿效。该塔用碎石垒砌,塔体阶梯式,无叠涩出檐,此当是对古坟时代晚期方坟的继承。熊山古塔既见唐风又具地方文化色彩,可称“唐塔 ...

• 汉代铜镜钱纹分析

铜镜是古人的照容用具。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其后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除实用外,铜镜还发展出其他的功能和文化意义。 汉代铜镜的形态为圆形具钮,以钮为中心设计纹样装饰,因而纹饰一般具有对称分布的特点。 除了装饰性,镜背纹饰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密切相关,时代特征也比较鲜明。 因此,镜背纹饰的研究不仅为判断铜镜年代提供依据,也是探讨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重要 ...

• “十朱''钱小考——两晋货币流通之一侧面

有一种面文为“十朱"的圆形方孔铜钱,传世典籍与诸家泉谱均未收录,国内收藏界因2008年嘉德秋拍出现一枚,才逐渐给予关注(图1)。此后陆续又有几枚十朱钱现身各地拍卖会,经检索、汇总相关信息,初步得出如下认识:十朱钱在形制与重量两个方面,体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首先,从外观来看,已经发现的十朱钱基本保持同一时代风格,钱文书写与形制特点如出一辙;其次,这些十朱钱的直径基本保持在29mm左右,钱体厚度则在1.7一1.8mm ...

• 凤、鸾、练鹊与翟鸟辨析—从“西夏双凤花草纹金碗”谈起

近日在文物整理时,笔者得以近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房古城遗址出土的“西夏双凤花草纹金碗”(图一)。该碗敞口,浅腹,喇叭状小圈足,口径10.7、高3.5厘米。原报告中称其“碗心錾刻凤凰团喜纹,内腹刻三枝花,分别为芍药、牡丹和西蕃莲。沿下刻缠枝牡丹纹一周。圈足的外沿又刻有忍冬纹一周。”

• 唐代的臂钏与指环

关于唐代装饰品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钗簪、梳篦、耳饰、颈饰等首饰领域,对臂钏和指环虽偶有涉及,但由于其发现零散,尚无全面的梳理。本文以科学考古发掘和刊布的材料为基础,试对唐代臂钏和指环的形制及相关问题作一简要考察。

• 殷墟考古90年:陶器的发现与研究

陶器是殷墟出土最多的文物。综合殷墟90年考古的出土陶器所见,殷墟陶器分普通陶器、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多类,以器类计共有20多类,广泛出于当时的生活和手工业生产场所以及墓葬中。普通陶器和白陶大多为本地生产,硬陶、原始瓷和釉陶可能产于南方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殷墟陶器从文化风格角度看有14组以上,据此可进一步探讨殷墟文化的内部构成以及形成、变化过程,也可探讨殷墟文化与商文化其他类型、商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 ...

• 光致茂美:浙江出土宋元青白瓷

基本信息: 编著:浙江省博物馆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14922301 内容简介:   青白瓷创烧于五代末北宋初,以景德镇湖田窑所产具代表性,是南北制瓷技艺有机融合之产物。宋代文献赞青白瓷“洁白不疵”,誉称“饶玉”。入宋以后青白瓷质量精进,生产繁盛,形成了庞大的瓷窑体系,可谓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壮丽图景。本次展览是继“ ...

• 李新伟:初心未改,乐在其中

  【爱国情奋斗者】  5月底的北京,天气还不算太热,阳光也没有那么酷辣,一派盎然生机。来不及欣赏初夏风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匆匆背上行囊,远赴位于中美洲地区的科潘,这已经是他第十次来到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  科潘,是玛雅文明著名的城邦,被称为玛雅世界的雅典,包括洪都拉斯的科潘河流域及危地马拉的牟塔瓜河流域中部。  这里曾经见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成就。宏伟的金字塔神庙、 ...

• 云南洱海地区出土青铜时代金属器的技术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员雅丽 李晓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20339865 内容简介: 本文对洱海地区出土的100多件青铜时代金属器的成分、金相组织、夹杂物以及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洱海地区金属器的技术特征。通过与邻近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综合技术分析结果,深入探讨了这一地区金属制作技术的传播、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 ...

• 邾国故城遗址田野考古取得重大进展——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王青

  邾国是山东地区周代的重要诸侯国,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历代考证,邾国是陆终氏的后裔曹安建立的。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邾文公卜迁于绎”,即春秋中期偏早,邾国将都城迁到了“绎”,地在今山东邹城市峄山南麓的邾国故城遗址。  邾国与鲁国南北紧邻,两国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诞生地,邹鲁成为山东古代文教兴盛之地,历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2015年以来,山东大学联合邹城市文物局在邾国故城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 ...

• 孙庆伟:开创考古学新气象新格局

编者按:当前,北京大学正在为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院系和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 新闻中心推出特别策划“院长访谈”,邀请北大多位院系掌门人畅谈院系建设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简笔勾画北京大学“双一流”创建征程,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北大各个学科的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的娓娓讲述,来了解考古学院的教学科研、人 ...

• 江建新:明代瓷器史上不书年款的“空白期”何以并非空白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汇集国内外28家机构收藏和出土的280余件器物,全面揭开长期笼罩在“空白期”瓷器上的神秘面纱。“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经授权刊发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所撰的此文,结合《明史》、《明英宗实录》等文献, ...

•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这5年|陕西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包括陕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7处遗产点在内的33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年来,陕西践行国际承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大遗产保护管 ...

• 科技考古学科发展的思考

  谈及学科发展,首先需明确何为学科?《辞海》的解释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这样的解释含糊不清且不够贴切,难以悟其要领。  利用网络检索并经思考、整理,初步认识到,学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应该说,学科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划分者的主观意识。按照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 ...

• 考古学参与传说时代古史探索的论理

全文阅读考古学参与传说时代古史探索的论理(作者: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遗产》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 河南洛阳王圪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全文阅读河南洛阳王圪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作者:钟华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吴业恒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鸿亮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文刊于《农业考古》2019年第1期)

• 徐州汉墓出土凤鸟纹玉器赏析

徐州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凤纹玉器,或与龙纹相结合的龙凤纹玉器。本文以徐州地区汉墓中出土的凤鸟纹玉器为对象,对其形制、风格等作进一步介绍与赏析,分析这一时期凤鸟玉器的艺术特点与时代特征,以便揭示凤鸟纹的演变过程,发挥装饰花纹在器物断代上的重要作用。凤鸟纹是中国古代器物中常见的纹饰,除了运用在青铜器、漆器、金银器上,在玉器上也盛行。与龙纹一样,凤鸟纹出现的年代也较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将鸟 ...

• 山西兴县麻子塔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2008年4月,山西省兴县康宁镇麻子塔村村民在耕地时发现地中有一座被盗墓葬,随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派人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周边进行细致的钻探,发现有5个形制与此墓相同的墓葬,推测它们可能为家族墓地。其后,对这些墓葬中唯一有壁画的一座(M1)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搬迁保护。现将该墓葬发掘情况报告如下。墓葬位于山西省兴县康宁镇麻子塔村希望小学西北1000米的黄土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8°21′05.1″、东经110°05′5 ...

• 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

考古领域是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来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的领域之一在这些成就中, 又以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最为突出。这些发现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人们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视野, 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动摇和改变着过去对西藏远古文明的一些传统认识。 随着西藏石器时代考古不断取得的新进展, 一个重新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阶段正在到来。毫无疑义, 四十年来西藏考古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 ...

• 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问题早在1925年安特生先生在《甘肃考古记》提出“甘肃远古文化六期说”时就涉及到了,但他将早期序列颠倒了。后来夏鼐先生在《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首次提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对马家窑文化渊源问题的研究也就由此展开。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以往多着眼于文化内涵的异同,包括典型陶器型式,彩陶花纹图案的演变,房屋窑穴、经济类型的类比上等,论证精辟,且多达成共识,本文不再赘述,而是想从“石岭下类型” ...

• 商周城市形态的演变

本书以商周时期的城市作为主体研究对象,整合了相关的文献、考古与古文字资料,以“长时段”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基础,对商周时期城市的起源、分布、形态与功能的演变进行了分专题研究。中国早期城市的源起除了政治因素外,经济交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商周城市形态的四大主体要素中,城墙等防御设施是城市的基础,政治性建筑固然位于城市形态的核心位置,但手工业作坊遗址与市场则越来越成为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形态上越 ...

• 灼烁重现:15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特集

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此次大展,以上海博物馆收藏品和大量窑址考古发掘瓷器及标本为主,并向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海内外26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借展藏品和出土器物。其中除了正统到天顺的皇家官瓷外,还有这一时期与分封藩王相关的产品和民窑瓷器。从品种和质量看,很多产品并不逊于宣德、成化朝的瓷器。希望通过此次艺术性、学术性、探索性兼具的展览,对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瓷业发展情况和具有时代特 ...

• 王炜 张丹华:商代墓葬中的饮食遗存

利用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古代饮食的复原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王仁湘等学者在此领域中取得的成果更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众。本文从丰富的商代墓葬资料出发,试图复原数千年前的“商朝滋味”。目前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商代墓葬超过2万座,出土了为数不少与饮食有关的器具,部分器具中还保留有食物遗存,通过分析饮食与墓葬时代、地域、等级等方面的关系,可以为我们认识商代的饮食习俗与礼仪提供吉光片羽。

• 从黑水城星曜曼荼罗看汉藏夏之间的文化勾连

1931 年,聂历山利用西夏文文献《圣星母中道法事供养根》,判定并阐释黑水城遗址发现的星曜曼荼罗。而该仪轨所据的根本文本之一当为《诸星母陀罗尼经》,从敦煌藏经洞所见大量汉藏文本到黑水城、武威等地陆续发现的西夏文异译本《圣曜母陀罗尼经》,提示该信仰在河西这个文化汇流的核心地带的重要性。对比西藏与内地的材料,重新解读西夏图像,对于汉、藏、夏等文化相互之间的关联,对于多维度的影响以及河西的自身创造,无疑会有 ...

• 湖南史前白陶初论

湖南史前白陶主要发现于环洞庭湖平原地区以及湘江、沅水中上游的岭北山区,时间大多集中在距今7500~5500年左右。南、北两区白陶既有鲜明的共同特征,又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但二者都是本地生产的。就目前材料而言,南区(岭北山区)作为湖南史前白陶发源地的可能性更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多地起源的可能。该类白陶应与彩陶、玉器相若,当属礼器性质,而且,不同地区生产的白陶可能蕴含不同内容。

• 我国考古学具备更好发展的条件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或用文字记载,或以神话和传说等方式口头传承。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历代史家为记述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不懈努力,留下了珍贵的学术遗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其中也包括推动我国考古学发展。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研究历史。考 ...

• 南稻北粟:中国农业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分为两条源流:一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以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考古发现揭示,在中国可能存在着第三条独立的农业起源源流,即分布在珠江流域地区、以种植芋头等块茎类作物为特点的热带原始农业起源。  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社会经济演变过程。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过程 ...

• 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

基本信息: 编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香港承真楼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4月 印次:1 ISBN:9787030610706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2016年“商周青铜器暨铸造工艺研究研讨会”国内外参会学者的论文13篇,内容主要涉及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如陶范技术﹑青铜矿冶遗址调查与研究﹑某区域的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成分分析等方面。这些议题对于推进商周 ...

• 马蹄寺石窟

甘肃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佛教传播和石窟寺的开凿首先在这一地区兴起并向中原内地传播,因此甘肃石窟成为中国石窟寺艺术兴起、发展乃至衰落全过程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及永靖炳灵寺、庆阳北石窟寺等著名的石窟寺外,现今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群作为北朝以及晚期石窟寺的重要代表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考察和研究 ...

• 秦汉帝国南缘的面相:以考古视角的审视

基本信息: 作者:刘瑞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月 印次:1 ISBN:9787520332910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传世文献和60余年秦汉帝国南缘地区考古资料重新梳理的基础上,凭籍地理信息系统,将各类考古资料置于变化的秦汉郡国进行研究,揭示出不同郡国、不同类型墓葬和遗物在不同时期的分布特点与传播区域;揭示出不同等级人士墓葬特征和随葬物不同。 ...

• 闲事与雅器—泰华古轩藏宋元珍品

基本信息: 编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泰华古轩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3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0870 内容简介:   本次展览的280件(套)器物,时代从唐至明纵跨近千年,其中大部分为宋代(包括北宋、南宋和金代)的器物,材质以瓷器为主,也有金、银、铜器、漆器、石器、玛瑙等;器类又以茶、酒器为主,又有花器、香器与文具,这些不同功能用处的器 ...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

基本信息: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班次:1 印刷时间:2019年4月 印次:1 ISBN:978-7-5325-8959-3 (本书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规划增补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近年新入藏墓志的汇编,收录自南北朝迄明清墓志228方,大多数盖 ...

• 沟通欧亚的“瓶颈”:新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地图的框架里,占据着全国六分之一陆疆面积的新疆地处西北一隅。但如果以整个欧亚大陆作为背景去看新疆,它所占据的似乎又是一个相当中心的位置。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它恰好坐落在上述这片地域空间的中心地带,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它作为沟通东亚与西亚乃至欧洲陆上经济-文化及政治联系的瓶颈地区所拥有的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

• 从刘黑马家族墓出土俑看元代汉军世侯的社会生活与丧葬文化

西安近年考古发掘的元代刘黑马家族墓,墓主为刘黑马、刘元振及夫人郝柔、刘元亨、刘天杰,是迄今陕西地区发掘规模最大的元代家族墓地,出土文物众多,尤其是细泥灰黑陶俑和明器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真实反映了元朝时期汉军世侯的社会生活、丧葬文化。

• 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

2004年跨湖桥文化和2006年上山文化的命名,突破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原有的认识框架,前河姆渡文化的视窗打开了,学术界开始关注钱塘江上游地区。在习惯的表述中,往往将这段延长了的历史,称之为早期新石器时代。无论这一指称是否符合一般性的定义,对浙江或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而言,这是一段陌生而重要的历史的源头,廓清这个源头,将会加深对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理解。对这一点,学术界并没有异议。

• 明止堂中国字砖馆藏“东汉蜀画像砖”拓片释疑

前不久,南京金陵图书馆举办了一场以“画像砖”拓片为主的藏品展览,其中的一件展品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该展品说明:原砖出土于四川省德阳市黄许镇,是东汉时期的画像砖。此拓片,纵长25厘米、横长44厘米(图一),为明止堂中国字砖馆收藏。拓片的释义为:“仙人骑鹿,后面羽人追随,请求赐仙药”。

• 无轮神车——汉画神灵出行图景

有轮有箱,方谓之车。何谓车?一般词典的解释是: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当然这是人乘之车,如果是神呢? 那就不见得是如此了,众神之车,不仅可以不在陆上,而且也是可以没有轮子的。神嘛,自然不同于人,至少人对神应当乘坐什么样的车,是帮助神们做过精心设计的。 人可以造出神来,帮神造出车来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我们在汉画上,就看到了这样的图景,那些传说中的神仙们,不用在路途奔走,出行中驾着飞天车舆,快乐奔 ...

• 邵晓峰:古墓宋家具研究——郎中的身后理想国

如今都市里的大医院通常从早到晚均是人满为患,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生们忙得团团转,将许多病人从病魔、死神那里挽救回来,功德大矣! 那么,古代的医生是如何忙的?他们希望死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呢?几年前出土的一幅宋代壁画告诉我们一位宋代郎中的身后理想国。

• 西欧身后的倒影:乌克兰的民族建构与认同

2014年乌克兰首都基辅发生暴乱事件撰文 | 《经济观察报·书评》王子琛对普京及其支持者而言,一个独立的乌克兰民族的概念很可能是令人生疑的。至少俄罗斯的新沙皇用“历史的正义”来表述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而重新并入俄罗斯的历史事件。也许他们会相信乌克兰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1654年哥萨克人领袖赫梅尔尼茨基向沙皇陛下宣誓效忠。而在此之前,乌克兰则几乎没有赢得过多少独立的时光。长达三百年的时光足以制造民族构建 ...

• 延安出土的这些汉代陶灶图像,原来与升天成仙有关

近几十年来全国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灶明器,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洛阳地区、江汉地区、陕县地区和临沂地区。1990 年代末以来,在陕西延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出土了较多陶灶,按材质可分为施釉泥质红陶灶和彩绘泥质灰陶灶两类(图一)。这些陶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极具地域特色,笔者从当地博物馆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且未公开发表的陶灶作一介绍,并对其种类、年代、工艺及其图案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灶 ...

• 军事铭文所见西周仁本思想和刑德观——从霸伯、霸仲诸器谈起

————————————————————————————全文阅读军事铭文所见西周仁本思想和刑德观——从霸伯、霸仲诸器谈起(作者:黄益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2期)

• 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

基本信息: 编著:河南省文物局 河南博物院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4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8525 内容简介:   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在卢森堡国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举办。该展览汇集了河南省出土文物精品145件(组),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一直延续至公元12世纪,包括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及陶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妇 ...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总序

  在《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即将付梓之际,主编陈淳教授嘱我为序,我欣然同意。这主要因为长期以来,我十分钦佩陈淳教授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对科学研究的持续激情、对真理探索的不断追求、对考古学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真知灼见、对传播国外考古学思想与成果的积极贡献。  陈淳教授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考古学研究生,他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贾兰坡院士攻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其后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

•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

基本信息:作者:埃尔曼·塞维斯(Elman R. Service) 著,龚辛、郭璐莎、陈力子 译,陈淳 审校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5月印次:1ISBN:9787532591909作者简介:  埃尔曼·塞维斯(1915-1996)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新进化论代表人物之一。1941年于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49~195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任教。1953~1969年任职于密歇 ...

• 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墓葬、文化与社会

————————————————————————————————全文阅读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墓葬、文化与社会(作者: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19年第4期)

• 莫高窟:作为社区文化中枢的遗址博物馆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聚焦于博物馆在社区中作为活跃参与者的新角色。不同于过去功能单一的机构,当今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变得更具有交互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现今扮演文化中枢角色的博物馆,是创造力与知识相结合的场所,也是与观众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的平台。为此,敦煌研究院特别策划致敬“莫高精神”先进事迹展、“敦煌石窟艺术进校园”、“守护文化圣殿”文物保 ...

• 著作导读|考古学中的公众参与

  《考古学中的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rchaeology)作为“遗产问题”(HeritageMatters)的系列丛书之一,由纽卡斯尔大学的国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ICCHS)的Suzie Thomas和Joanne Lea主编。全书主要探讨了国际上公众考古学的应用,探索了目前影响其实践的因素;通过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和理论家描述的一系列国际案例研究,讨论了不同的公众和社区如何与其考古遗产进行互动等问题。    全书正文共分为4部分16章。分 ...

• 试论盛期陶寺文化的和合思想

全文阅读试论盛期陶寺文化的和合思想(作者: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8年第4期)

• 阿斯塔那Ast.vi.4号墓出土的两件木俑——十六国时期服饰研究

1915年1月,斯坦因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北部,发掘一处古墓。这批墓葬的年代基本为公元4世纪末至8世纪初,虽然墓葬大都曾经被盗扰,但仍然发现大批服饰碎片、绢画残片和其他随葬品。 其中出土了一些雕刻较粗糙的木俑,性别有男有女,面部和衣饰都经彩绘。其中一对侍女木俑(编号为Ast.vi.4.03-04)保存完好,图案清晰。03号木俑高约22.5厘米,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图一,1);04号木俑高约26.4厘米,现藏于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 ...

•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豆卷

基本信息: 作者:张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5月 印次:1 ISBN:9787030466167 内容简介:   青铜容器器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对觥、盉的研究,而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研究青铜容器器类,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先后有爵、方鼎、盨等器类的专门研究。本书对青铜豆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特点、原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 奋力谱写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保护利用进行战略谋划、整体部署,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文物事业持续保持向上态势。  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的实践证明:加强党对文物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资源,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律制度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格局;推动文物国际交流合作, ...

• 刘庆柱:为历史寻找物化载体

  2019年初,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90卷本、总计1500多万字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完成了这部写作时间跨越30个年头的大部头著作,刘庆柱、李毓芳这两位考古人终于卸下了一副重担。刘庆柱近照 刘陆摄  “厚度有多少呢?几乎是我俩的身高之和,3.1米。”一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他便介绍起这部对我国古代军事管理史、汉字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一头银发下,当年透过放大镜看见这批 ...

• 都兰热水23号墓出土的古藏文胛骨释读《夏查那违约赔偿契书·董布卜辞祈文》

羊胛骨作为藏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播工具和书写材料,在吐蕃时期,用羊胛骨占卜吉凶的书写文本已非常成熟,行文于吐蕃时期的敦煌出土法藏PT1047号《吐蕃羊骨卜辞》和英藏ITJ763号《羊胛骨卜》古藏文写本是一篇成系统的羊胛骨占卜文书,具有吐蕃官方已经规范化的卜辞公文特征。诸如此类书写有古藏文的羊胛骨,在新疆若羌以及青海省乌兰县等地出土过。其中在新疆若羌县米兰吐蕃戍堡出土的古藏文胛骨较为完整,上面的古藏文内容是占卜 ...

• 《唐昭容上官氏墓志》笺释——兼谈唐昭容上官氏墓相关问题

2013年8~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发掘了唐昭容上官氏墓,出土墓志一合,志主即唐代著名女诗人、政治家上官婉儿。墓志记载了上官昭容的世系、经历、死因、葬地等具体信息,是有关上官昭容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对墓志文本的释读,指出上官昭容的葬礼与墓葬被毁都与太平公主有关,解释了考古发掘情况与墓志文字的对应关系。

• 中原地区走向文明的门槛 ——太平庄M701期遗存的认知问题

1958年~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发掘了老官台墓地和泉护村遗址。泉护村发掘过两次,第一次,1958年9月10日至12月10日;第二次,1959年3月16日至5月31日。主持者分别为高明、杨建芳和白瑢基、李仰松四位先生,张忠培先生则是至始至终,并作为《华县泉护村》主要撰稿人之一,另一位是杨建芳先生。太平庄位于泉护村西南不足一公里,1958年秋调查发现M701,12月进行了清理,《华县泉护村》有详细记录,属于泉护一期文 ...

• 贾兰坡:“北京人”考古发现的领军人物

贾兰坡,是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初,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的练习生,23岁的贾兰坡奔赴北平房山周口店,开始了他此后为之奋斗一生的古人类考古事业。1936年,在他的主持下,考古团队在周口店接连发现3具“北京人”头盖骨,连同发现的骨器、石器以及用火的痕迹,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北京的文明史至少在60万年前就已经发端。同时,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人是由猿进化而来。贾兰坡的考古发现,是20世 ...

• 武陵山区崖葬的分布及族属探讨

武陵山区是土家、仡佬、苗、侗等各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的崖葬文化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与环境的典型“剖面”。武陵山区崖葬多是土家族、仡佬族或苗族祖先的遗存,其分布与喀斯特环境和江河走向密切相关。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是武陵山区崖葬文化特点,它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渗透的产物。

• 薪火相传探尧都——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四十年历史述略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的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是考古探索、推动“尧舜禹传说时代”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因此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历来受到海内外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2018年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正式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四十年来,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跌宕起伏,饱经风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与突破,也 ...

• 2018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揭晓

  5月31日,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18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由白云涛、白云翔、柴晓明、董新林、黄元、李让、潘路、潘守永、钱春峰、魏崇、杨璐、张广然、郑军等评审专家组成的终评评委会,根据《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章程》,在认真审看样书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评议和投票推荐,从入围终评的49种图书中评选出2018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11种。 ...

•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盘卷

基本信息: 作者:张婷 刘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5月 印次:1 ISBN:9787030466129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整理青铜盘资料,充分吸取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青铜盘的型式、演变、区域分布、组合变化等方面作全方位考察和研究,并试图总结出关于中国古代青铜盘产生、发展、消亡的基本途径、规律、特点及其原因。

• 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已进入王国文明阶段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自青海发源,流经云南、西藏、甘肃、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至上海汇入东海,全长58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该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农业发明较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过考古工作者60年的辛勤耕耘,已经确定,距今5000~4300年前,以浙江良渚古城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已率先进入了王国文明阶段。那么以湖北、湖南为重点的长江中游地区,地理条件并 ...

• 科学地探寻夏朝与最早中国

人们把自然科学称为硬科学,社会科学为软科学,这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精确和客观,并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科学活动主要是评估某观察对象不确定性的范围,因此大体是一种或然性研究,它绝不会侈言“真理”。考古研究的物质性从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科学研究,而且它要比其他社会科学更难,置信度更低。因此,考古分析大多枯燥乏味,单凭直觉和常识所下的结论常为人所不屑。如果考古学在力所不逮的情况下刻意地提高自己的期望值,便会出现 ...

• 学术丨图解画像石壁画中的汉代乘车礼仪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在地铁里、公交车上还随处可以看到礼让老幼病残孕专座,也可以看到禁止车内吸烟、禁止抛物等标识。而在汉代,乘车虽不及如今便利,但乘坐者需要遵守的礼仪可谓繁复。同时由于个体身份的差异,其礼仪也迥然不同。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画像砖、画像石中可窥知一二。汉代马车的乘坐者,由于其性别、身份、职业、年龄等的不同,在礼仪上也会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属于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御礼规范。贾谊 ...

•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壶卷

基本信息: 作者:裴书研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5月 印次:1 ISBN:9787030466174 内容简介:   青铜容器器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对觥、盉的研究,而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研究青铜容器器类,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先后有爵、方鼎、盨等器类的专门研究。本书对青铜壶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特点、原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 江苏连云港韩李宋墓发掘简报

2014年4月,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朝阳镇韩李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宋代石室墓,该墓形制特殊,随葬品较丰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位于韩李村朝阳水库东北侧的坡地上,西南距朝阳水库约100米,东北距新县水库约350米,坐标北纬34°40 31.1 、东经119°17 44.6 ,海拔20米(图一)。现场迹象表明,该墓已遭盗掘。墓葬开口层位不详,墓室内有厚约40厘米的盗掘回填土。墓顶石板已被 ...

• 商代王畿与成汤庙 ——《太行山成汤庙碑刻资料集》读后

由山西传媒学院蔡敏编辑出版的《太行山成汤庙碑刻资料集》,是太行山成汤庙中的碑刻资料与碑石不存但有幸在方志等文献中迻录下来的碑文的合集,其中有的是作者焚膏继晷梳理资料所得,也不乏多年持续实地考察,从颓垣败草中抢救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编者蔡敏在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读硕士、博士期间,按照该所的办学基本要求,即坚持田野调查,善于把文物资料、民俗资料与文献资料三者结合起来一并研究,所以她的两篇毕业论文都 ...

• 论春秋楚墓随葬车马制度的特点

————————————————————————————————全文阅读论春秋楚墓随葬车马制度的特点(作者:印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8年第4期)

•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卣卷

基本信息: 作者:马军霞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5月 印次:1 ISBN:9787030466143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青铜卣的专著。青铜卣是商周青铜礼器中比较重要的盛酒器之一,常常出土于规格比较高的墓葬之中;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东北到辽宁,西北至甘肃,西南达广西,东边至山东;它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二里岗上层已经出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繁荣发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