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

  自人类出现以来,99.9%的时间都以狩猎--采集为生。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逐步暖化,人类开始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从此,人类社会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在西亚、北非、印度河流域和中国发展出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代文明的中心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对周边地区施加影响,也引发了相应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交互。  距今6000年前后,进入全新世大暖期的盛期,气候和环境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

• 西藏托林寺白殿壁画建成高精度数字档案

  两幅高约4米的大型西藏托林寺白殿壁画日前现身苏州唐仲英基金会的展厅,壁画气势恢宏、色彩浓烈,画中尊者和佛母所着服饰的花纹、佩戴的珠宝和手持的法器线条精美,纤毫毕现。  这是浙江大学数字化考古团队根据高精度数字档案复制的托林寺白殿壁画局部。得益于浙江大学和阿里地区文化局、札达县文物局联合组建考古团队进行的数字化采集工作,观众们第一次能够在千里之外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这颗藏地文化明珠。  “壁画呈现 ...

•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之后的路怎么走

  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到52项。虽有观点认为目前我们已过了拼世界遗产数量的时代,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才是重点,但拥有与悠久历史和多样性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世界遗产数量,依然激发着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成为世界遗产,意味着申报过程中提炼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广泛认同。2015年7月,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之后,我陆续遇见了一些在海龙屯、永顺老司城和唐崖土司城周边长大的新朋友,都异口同声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没想到 ...

• 简论汉长安城之郊

——————————————————————————————————全文阅读简论汉长安城之郊(作者:刘振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5期)

• 考古所见盆盆罐罐的背后

  在我国很多考古发掘中,发现数量最多的恐怕就是那些“破破烂烂”的陶片了。这些古人丢弃的生活垃圾,在普通人眼中价值不高,却被考古学家视为珍宝,整天摸来摸去,爱不释手。更有趣的是他们竟然还能用这些“破烂”来研究历史和文化,做出高大上的学问来,实在是不可思议。这些盆盆罐罐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信息,其原理是什么样的,它对研究历史和文化到底有没有作用,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怎样把它们隐藏的信息发掘出来 ...

• 从出土遗物看商时期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

———————————————————————————————全文阅读从出土遗物看商时期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作者:豆海锋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4期)

• 唐东都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宅院出土经幢研究

——————————————————————————————————————————————————————————————————全文阅读唐东都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宅院出土经幢研究(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韩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6期)

• 从珠子角度看新疆"拜火教"遗址考古的疑问

  2013年至201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对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者根据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的一些特征,认定该遗址属于“拜火教”遗址,年代约为距今2500年。  根据发掘者随后发表的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章提供的资料,特别是该遗址出土的古代珠子等资料透露的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5年第2期;巫新华:2013年 ...

• 在中国发现拜占庭金币

  自19世纪末以来,我国境内5至8世纪的墓葬或其他遗存不断发现来自西方的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媒体争相报道,民间收藏兴盛。其中,拜占庭金币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了学界关于中国与拜占庭之间经贸交流的认知,对以丝绸之路为通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交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依据。一方面,金币携带着鲜明的拜占庭货币形制特征,以至于无论多少次转手,无论各地如何仿制,都可以追踪到拜占庭的源头 ...

• 拜占庭金币的东方之旅

自上而下分别为查士丁尼一世金币、查士丁尼二世金币、利奥六世金币的正背面  本期主持:陈志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全球视野下的拜占庭金币研究  主持人语:拜占庭金币在旧大陆所有文明区的发现对拜占庭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金币及其仿制品附带的多种信息中,学者们可以深入探讨拜占庭经济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拜占庭帝国与各个古代文明区的经贸关系和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与文化 ...

• 蒙古国出土拜占庭金币的学术意义

 2011年,蒙古与哈萨克斯坦两国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布尔干省巴彦诺尔县索伦布姆巴加尔地方发掘了一座7世纪古墓。在大量随葬品中,集中发现了41枚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虽然考古学家们并未发现能够确定墓主身份的墓志铭和其他文字性古物,但从古墓的唐代形制和墓道开口朝向南方,以及墓道两侧壁画大多为唐代风格和内容推测,墓主人可能是唐初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突厥贵族,这一推测还从墓室门框下方发现的汉字得到佐证,推测为参加古 ...

• 肩水金关汉简《齐论语》的整理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有竹书《论语》,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确认该书为失传一千八百年的《齐论语》。现已公布《齐论·智(知)道》篇首章,释文为:“子智道之暀],念国之虐”见于《诗经·小雅·正月》“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衡门之下”见于《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简四、简五虽出土于不同地点,但从文意与字形来看,应属同一章,或可缀合。简四、简五“必富”章,章首冠以“子曰”,当属 ...

• 边塞纪功碑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燕然勒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战功纪念刻石的记载。历经近2000年,我们终于找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这表明“燕然勒功”起源的地方也找到了。  纪功碑这种方式,不只限于对战役的纪念,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在完成一件事功之后,总是希望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后代,来彰显自己完成的巨大功德。在伊朗(波斯)、埃及、印度等地,会发现世界各个文明古国都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功德记录在 ...

• 陆韧:明朝的国家疆域观及其明初在西南边疆的实践

明朝建立以来,其统治者的国家基本认识与传统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在对国家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国家疆域观,成为明朝处理边疆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从陆疆的角度看,由于明代北方边境始终处于与北元以及后来的鞑靼、瓦剌对峙形势下,因此,明朝的国家疆域观主要体现在处理西南边疆危机和治理西南边疆的实践中,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一、明朝的国家疆域观明朝的国家疆域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明朝的国家基本认识;二是在国家基本认识 ...

• 王柯:万里长城的内外——成立期的中华帝国与夷狄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秦王赢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他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在此之前,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王”,甲骨文中“王”写作,仅仅是通过一把表示刑杀的斧头来象征最高权力。与“王”只强调权力不同,“皇帝”则是明显地神化了最高统治者。“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1);“帝,谛 ...

• 清代画图调研报告

在现存清代历史文献中,除大量的文字史料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以图像形式出现的史料,如舆图、纪事图、记实图等;19世纪中叶照相技术出现后,又留下不少关于事件、人物和事物的照片。在此,暂统称为“画图”。画图在历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郑樵在《通志》中就已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显然,画图可以用其生动具体的形象,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宋元以来,学人编有不少“ ...

• 贾平凹: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讲好西安故事 为建设丝路文化高地作贡献

西安日报 2017年08月15日 版次: 04 专版  贾平凹鼓励青年作家向柳青学习,深入生活为人民写作。(记者 雷县鸿 摄 资料图片)  贾平凹对西安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 (记者 雷县鸿 摄)  贾平凹是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腊月·正月》《浮躁》《土门》《秦腔》等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贾平凹是当年陕西文学“东征”的主将,他和陈忠实等一起,在全国掀起了陕西文学的热潮。  他在西安求学、工作、创作,是在西安工作生 ...

•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基本信息:作者:上海博物馆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6月印次:1ISBN:9787547915134内容简介:  上海博物馆著的这本《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选出100件重要展品,向人们全面生动地再现了人类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除了展现人类出类拔萃的工艺和艺术才能以及呈现美丽精致的物品本身之外,展览中更突出那些看似最微不足道、实际却在讲述非凡故事的展品。比方说一枚小小的石质 ...

•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

基本信息:作者:王银田 等 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7月ISBN号:9787030525352开本:16开页数:324版次:1作者简介:  王银田,1957年生,山西大同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先后就职于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系,现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考古、辽金考古以及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研究。编著有《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等著作,在 ...

• 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

基本信息:作者:陕西省文物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4月印次:1ISBN:9787560440309内容简介:  《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是对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的平面记录。书的内容分为秦始皇与秦王朝、“地下王国”——秦始皇陵、“神秘军团”——兵马俑、世 ...

• 秦汉长城的建筑与汉民族的形成

《东南文化》1995年第一期 陈江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长龙,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东西相距一万余里。这项伟大的古代建筑工程,是历经我国几个王朝的修筑而告竣的,由于其工程之艰巨,历史之悠久,举世罕见,故被誉为世界的一大奇迹。而对长城的研究,也就被视为一项专门学问,即“长城学”。目前,对长城的研究,还只偏重于长城本身,如有关长城的遗存、历史、沿革等方面的研究,而对长城自身之外的研究,除了从战争 ...

• 明代陆路丝绸之路及其贸易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杨富学  内容提要 有明一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深为学界所瞩目,而与之并驾齐驱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却常被忽略。其实,明代西北地区的丝路贸易并不比海路逊色。作为明朝西域政策的一部分,陈诚等多次出使西域,与西域诸藩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东西方交往频繁,商业贸易隆盛,明政府与西域各地方政权间的“贡赐”关系稳固发展,往来次数繁多,贡赐规模巨大,丰富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 ...

• 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诞生21项新世界遗产(一)

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诞生21项新世界遗产(一)自然遗产介绍Introduction of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2017年7月2日于波兰克拉科夫开幕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7月12日落下帷幕。在本次会议上,共有21项新的世界遗产诞生,同时批准了5项遗产的扩展或调整。至此,《世界遗产名录》上的遗产项目已达1073项。安哥拉及厄立特里亚更是首次有遗产入选。此外还有一项遗产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同时有三项遗产不再被列 ...

• 【帕特里克·格迪斯和街区有机改造】—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第三讲

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班CEIB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raining2017年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的第三讲,我们跟随建筑师Benjamin Tindall的脚步,考察苏格兰城市规划理论家帕特里克·格迪斯(Sir Patrick Geddes)在爱丁堡这座城市留下的足迹。❶PART I建筑师Benjamin Tindall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心在爱丁堡的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建筑师Benjamin Tindall位于爱丁堡城堡附近的建筑事务所。▼爱丁堡街道景观事务所

• 【世界遗产中心谈爱丁堡老城的保护】—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第二讲

应伊琼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班CEIB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raining2017年的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第二讲是在老城区中的爱丁堡世界遗产中心(Edinburgh World Heritage)办公室展开的,由该中心的负责人Adam Wilkinson先生为大家讲述。❶PART I爱丁堡历史城区的保护压力爱丁堡的老城区(始建于15世纪)与新城区(始建于18世纪),作为爱丁堡的历史城区共同列为世界遗产,面积约为135平方公里。其中 ..

• 【爱丁堡新城(New town)规划】—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第一讲

IRCAHC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班 CEIB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raining ▼ 爱丁堡旧城鸟瞰 其实爱丁堡新城的规划(最早由James Craig 主持) 到2017年已经有250年历史。到19世纪中叶完成。不同的阶段记述了自启蒙运动和后启蒙运动时期在新古典主义建筑和城镇规划两个方面的变化,以及,总体来说,历经五个发展阶段的经典的爱丁堡,是英国古典城市设计中最大的地区。 ▼ 从Cal ...

• 认识中国——马戛尔尼使节团的“科学调查

一 前言:Rasselas王子的疑问1759年英国文豪Samuel Johnson(1709—1784)在他惟一的小说《阿比西尼亚王子Rasselas传》中借主人翁之口提出一个“大哉问”:王子问:欧洲人借由什么变得如此强大?为何他们这么轻易便能造访亚洲和非洲,进行贸易与征服,亚洲人和非洲人却无法侵略他们的海岸,在他们的港口设殖民地,并对他们的君主发号施令?同样的风能将他们带来,应该也能带我们过去那边。Imlac说:王子,他们的确比我们强大,因为 ...

• 施展:历史哲学视域下的西域-中亚

一、边疆何以构成问题?新疆古称西域,这两种称呼都内含着一种边疆性。但是,何谓“边疆”?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被理解。“边疆”身份的意涵,在古代与现代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我们理解新疆—西域问题时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在古典帝国的视野下,世界秩序首先不是一种政治秩序,而是一种文明秩序。帝国是文明之道德理想的世俗担纲者,其眼中的世界秩序呈现为一种中心—边疆—蛮荒的差序格局。帝国中心区是文明的至高点,“边疆”既 ...

• 韩建华:试论北宋西京洛阳宫、皇城布局及其演变

公元960年春,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 , 建立北宋。北宋继承了后周的政治衣钵,仍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洛阳在北宋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甚至宋太祖时期几近取代东京成为首都。宋太宗以后,洛阳“因山陵在焉”,仍不失其政治地位。宋真宗以后,西京因帝王不再巡幸而地位衰微。宋徽宗重修西京城,洛阳迎来再次辉煌。宫城规模是都城动态变化的反映,从考古学探讨这种变化是都城考古的重要课题。北宋西京城在隋唐旧城的基础上改 ...

• 从《嘉兴绳技》看唐代中印文化交流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空前畅通和佛教的大举东传,印度幻术也源源不断进入华夏,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幻术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传奇小说集《原化记》中收录了一个《嘉兴绳技》的故事,描写了一场神奇的幻术表演“通天绳技”。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由中国魔术师创造的魔术,通过海路流播到欧洲”(P434),其实这是一个从印度传到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古老幻术。一、嘉兴绳技:一场神奇的幻术表演《嘉兴绳 ...

• 突厥的叛乱与安北都护府南迁

自贞观三年(629)至永徽元年(650),唐王朝相继击败北部边疆的东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车鼻汗国,于其故地遍设羁縻府州,任用各部落首领为诸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在漠北铁勒诸部地区设安北都护府,在漠南突厥诸部地区设单于都护府,至于期间由燕然都护府到安北、单于都护府的变化过程,诸书详记,兹不赘叙。这两个地方最高军政机构的职责是“掌所统诸 ...

• 路上的美国史︱上帝的开凿、西进运动的起点:坎伯兰隘口

叶山来源:澎湃新闻在多数人眼里,坎伯兰隘口(Cumberland Gap)似乎是个默默无闻的地名。谈到美国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想到诸如詹姆斯敦、列克星敦、费城、波士顿等地,而对于坎伯兰隘口和经过它的那条“田纳西荒野之路”知之甚少。实际上,坎伯兰隘口对美国历史的影响完全不亚于上述的任何地点。甚至可以说,没有坎伯兰隘口,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坎伯兰隘口及荒野之路示意图坎伯兰隘口在美国的位置联通大西洋和中部大平原的纽 ...

• 侯仁之先生与沙漠历史地理研究

摘要侯仁之先生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全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他多次深入沙漠地区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对沙区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学科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演变规律,而且也为今天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以及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他的学术思想及业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关键词:侯仁之; ...

• “西安省”考 ——兼论“大陕西”和“小陕西”

在阅读清朝原始的官方文件档案时,发现存在一个“西安省”,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不同的地域,有时代表陕西省会西安府城,有时却是通行的陕西省的别称,这点在《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清史稿·地理志》等以及前人的著述中均未提及,故撰写此文披露、考证,并兼及论述清朝各省会的不同称谓。一、三种省会的称谓众所周知,清朝存在一个“陕西省”,省会是西安,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个“西安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

• 《蜀道与三国历史考论》序言

马 强,男,陕西汉中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西南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历史地理、中国地理学史及其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等。地处秦岭、大巴山之间的汉中乃我国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名地。历史上汉中曾有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人物在这里留下文治武功,也曾因历史的风云际会发生过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而使入载史册,这使得凡治中国史的中外学者都对汉中这一地名并不陌生,每每对汉中称赞有加。褒 ...

• 敦煌壁画中的施身闻偈本生故事

婆罗门施身闻偈的本生故事见于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卷一四。故事讲述释迦前生为婆罗门时,在雪山修行,帝释天变身罗刹前来考验,说出上半偈,婆罗门为了听取下半偈,愿意以身施舍给罗刹吃,因此他来世能在弥勒成佛之前成为释迦牟尼佛:“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善男子,我修如是难行苦行时,释提桓因等诸天人,心大惊怪。……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 ...

• 敦煌本P.t.993《僧院图》与莫高窟城城湾遗址

敦煌遗书P.t.993是一幅描绘风景的线图:山谷中,小河边,在佛塔与树木环绕的台地上,有一处类似佛寺的建筑院落,内有藏文题书。上世纪80年代初,法藏敦煌遗书缩微胶卷即收此图;法国学者拉露目录作“山屋图”;1996年,日本与法国联合举办“丝绸之路大美术展”中展出此图,日本出版展览图录说明作《僧院风景图》,认为系敦煌地方寺院的印象之作;虽然也提到藏文铭文,但未作译解,只是据其说明该画受到吐蕃影响云云。笔者较早注意 ...

• 敦煌壁画中的水井图像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文明之国,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凿井就是其中之一。水井在古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先秦的《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地处戈壁沙漠的敦煌也不例外,敦煌壁画中就绘有当时的水井图像及相关情景。莫高窟北周第296窟窟顶北披东段绘《福田经变》,依据佛经画了“立佛塔”、“植果园”、“施医药”、“修桥”、“造井”等场面。在“造井”画面中绘一方形的水井,突出地面的井台 ...

• 《华严经》与华严图像

《华严经》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有三个译本:(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本,称《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译80卷本,称《八十华严》;(唐)般若译40卷本,称《四十华严》。此外,传译该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据(唐)法藏《华严经传记》所载,至唐时止,这类别行译本有35部之多。在中国隋唐还出现弘扬华严思想的华严宗。《华严经》的主要内容是七处九会,即释迦在7处说法(第一处菩提场、第二处普光明殿、第三处 ...

• 敦煌唐宋时期的文字游戏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保存有一些敦煌唐宋时期的文字游戏,如S.5644《方角书》、S.5648《四角诗图》、S.3835《离合字诗图》、P.3351v《十字诗图》、P.2555中的谜语、P.3597、BD.07278中的重出字与叠字诗、P.3160等写卷中的鸟形押、P.2794、S.328《伍子胥变文》中的“药名诗”及S.4508中的药名曲子词等。对于这些敦煌唐宋时期的文字游戏,曾有学者从考证或文学等角度探讨或介绍过,如梁梁先生的《〈方角书一首〉试析》、李正宇 ...

• 中国摩尼教研究论著总目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Mani)于公元3世纪创立的宗教,它的主要教义是明暗二宗和前、中、后三际论。作为一种“世界宗教”,它曾西传罗马和北非,东传中亚和中国。尤其是在8世纪传入回鹘后被奉为国教,对古代回鹘历史文化曾产生深刻影响。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灭亡及随后的会昌灭法后,使摩尼教受到双重打击,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摩尼僧呼禄法师潜入东南沿海地区继续传教,影响及于福建、浙江等地,成为民间秘密宗教,在五代宋元时期, ...

• 敦煌壁画与客家围屋

内容摘要:敦煌与福建南北相距几千里,却有着相似的移民迁徙历史,将中原文明带向周边,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史。其中南方的客家围屋成为了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独树一帜。巧合的是在相距几千里的敦煌石窟中,竟然保存有盛唐时期的客家围屋图象,充分证明了围屋形式的大概起源时间以及在中原或南方的建筑样式,或者就是南方建筑样式而被通过古丝绸之路的旅行者带到敦煌,留存在了壁画中,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一条 ...

• 敦煌北朝时期的弥勒下生信仰与图像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所以在图像上就有菩萨像和佛像之分,菩萨像就是现世在兜率天宫的形像,佛像则是未来成佛后的形像,前者多为交脚坐像、思惟坐像,属于上生图像,后者多为倚坐像,属于下生图像。一般来说,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中,主要流行上生信仰,但一些佛教文献和造像题记显示在这一时期下生信仰也是流行的。一、南北朝时期的下生信仰文献资料较早的下生信仰资料可以追溯到5世纪初,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卢舍 ...

• 敦煌研究院苏伯民:我享受着壁画修复工作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敦煌市境内的217省道是通往敦煌研究院的必经之路,省道两旁放眼望去,是无边的荒漠和戈壁,几乎见不到绿色;偶尔有几间一层平房,成了来往车辆的临时 ...

• 曾江等:丝路文化与天府文化的交汇

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的巴蜀文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在更广阔文化背景下审视巴蜀地域在丝绸之路文化中的作用,特别是探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关联、天府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  一带一路的西部枢纽  巴蜀地区是我国古代丝绸的起源地之一,对深入开展四川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相关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研究员认为,中国是丝绸文明的始源国。中华丝绸文明是整个中华文明起 ...

• “世界屋脊”与“中央之国”-穿越帕米尔高原: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

一 一八三八年二月十九日下午,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之后,在印度海军中服役的英国人约翰·伍德(John Wood)中尉终于到达位于帕米尔高原腹地的萨雷库里湖(Sir-i-kol),他认为,他已经达到了此行的目的—寻找奥克瑟斯河(Oxus)的源头。在三年后出版的探险记里,伍德称当地人把这片区域叫作Bam-i-Duniah,意谓Roof of the world。这就是“世界屋脊”这一概念的由来。 奥克瑟斯河就是阿姆河(Amu Darya),中国古称乌浒水或妫水,汉 ...

• 唤醒远古尘迹 体会百味人间——西北大学东天山考古队侧记

西北大学东天山考古队在考古现场。  “我们站在墙边看着最后一点火星也消失在水柱之下,救火的男生突然感慨到‘墙这么高,我刚才是怎么穿着拖鞋跳过去的?’”东天山考古队队员宋鸽回忆道。  东天山考古队自2001年起就在开展以东天山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像往年一样,今年新疆巴里坤县的海子沿村迎来了由西北大学师生组成的东天山考古队,但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大火却发生在一所民房内,而宋鸽回忆的正是处于着火民房东侧的东天山考 ...

• 我从宿白师学版本

  宿白先生长期从事历史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范围较广博,专长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宋元考古、佛教考古和古代建筑,是当今我国在历史考古学上的一位集大成者。先生既重视考古学的实践,又重视历史文献的研究和两者结合,对于文献的研究,先生常说,对于出土文物而言,历史文献可以帮助你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线索和根据。先生对中国古代印刷术和古籍版本学也颇有成就,199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先生的《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

• 陕西钟山石窟3号窟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有关陕西省子长县钟山石窟的论著主要见于1980年靳之林《延安地区石窟艺术》,1982年靳之林编著的《延安石窟艺术》、齐天谷《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1983年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延安宋代石窟艺术》,1985年王子云编《陕西古代石刻(1)》,1992年王新录《钟山石窟的风化及保护初探》,1996年重庆出版社编《中国石窟雕塑精华·陕西钟山石窟》,1998年韩伟《陕西石窟概论》,2000年李凇《陕西古代佛教艺术》,2001年韩伟主编《中 ...

• 敦煌壁画中的《斗鸡图》探析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中,保存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斗鸡图》,对于这幅敦煌壁画中的精品画作,长期以来虽然关注的人很多,但多为一般性的简单介绍,为此本文试图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一斗鸡是一种竞力性游戏,也是一种角抵类游戏,其游戏性表现在一个“斗”字,即把两只雄鸡放入场中,使之互相啄斗,区分胜负。在中国,斗鸡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春秋时代,《春秋左 ...

• 谈文化遗产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

  2017年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意见》,阐述了传承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意见》提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这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发挥文化遗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   ...

• 青海玉树发现二十一个古岩画群

玉树岩画 资料图片  “玉树岩画应该加紧申报世界遗产。”参加“玉树岩画国际论坛”的沙特阿拉伯岩画专家马吉德·汗介绍了沙特岩画申遗的经验和做法,他认为玉树岩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完全符合申遗的条件和要求。  日前,在青海西宁召开的玉树岩画国际论坛上,国内外多位教授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研讨。2013年至2016年,玉树州沿通天河流域先后进行了13次岩画调查工作,在通天河境内的勒池、昂拉、章玛、智隆、塔琼、 ...

• 揭秘古人的“餐盒”

导语:青铜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小型木制容器,这有助于科学家拼凑出早期人类的演化历程。一具青铜时代的人工制品出土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海拔2650米处。摄影:ARCHAEOLOGICAL SERVICE OF THE CANTON OF BERN撰文:Sarah Gibbens  在2000年至4000年前,途经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早期欧洲人或许弄丢了午餐,却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重要线索。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迅速消融,数千年前人类使用的器具得以大量显露出来。2012年在瑞士西部伯 ...

• 《圣经》中迦南人的后代在哪里?且看DNA检测怎么说

导语:科学家发现,在今天的黎巴嫩人体内,延续着3700年前的古老基因。研究抽取的几个迦南人样本,原本被埋在这些大陶土罐里。供图:DR. CLAUDE DOUMET-SERHAL撰文:Kristin Romey  7月27日发表于《美国人类遗传学》的一篇论文表示,从基因遗传上说,超过90%的现代黎巴嫩人都是古迦南人的后代。  这项研究得到了维尔康基金会的资助,完成了古迦南人的基因测序。研究样本来自5具遗骸,3700年前,这些遗骸被埋葬在古代港口城市西 ...

• 路上的美国史︱“一号公路”的前身:波士顿邮路

叶山 来源:澎湃新闻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有着非常发达的公路网络。其中,成立于1926年的美国国道系统(US Routes,也叫编号公路系统)及其下辖的道路联通了美国本土48州的几乎每一个重要城镇,总长度超过了25万公里,在美国的交通运输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国道系统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成员,其中包括它的1号公路。这条路北启缅因州美加边界的肯特堡,南到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岛,和大西洋海岸相伴而行,全程约3 ...

• 从“何谓中国”反思边疆问题:作为自由通道的西域—中亚

施展 来源:澎湃新闻一、边疆何以构成问题?新疆古称西域,这两种称呼都内含着一种边疆性。但是,何谓“边疆”?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被理解。“边疆”身份的意涵,在古代与现代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我们理解新疆—西域问题时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在古典帝国的视野下,世界秩序首先不是一种政治秩序,而是一种文明秩序。帝国是文明之道德理想的世俗担纲者,其眼中的世界秩序呈现为一种中心—边疆—蛮荒的差序格局。帝国中心区是文明 ...

• 日本学者看明清王朝:上田信《海与帝国》“导读”

过去几年,若要我推荐一本给一般读者看的明清史著作,我一定会说卜正民的《维梅尔的帽子》,但现在,随着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这书在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我终于有了新的推荐名单。要理解《海与帝国》的特色,我们首先要认识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丛书的制作动机。这套出版于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五年,是为了庆祝讲谈社创立一百周年而制作,至今已相隔十二年。其实,类似的丛书,讲谈社此前已经出版过数次,在一九 ...

• 路上的美国史︱南方的母亲路、独立战争的生命线:大马车之路

叶山 来源:澎湃新闻从殖民时代到美国建国初期,有一条从费城通往南方地区的路,在交通、战争以及文化发展上,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大马车之路(Great Wagon Road)——美国南方的母亲路。大马车之路的北端起点,在宾夕法尼亚的最大城市费城,因此它也被称为“通往费城的马车之路”。从费城出发,大马车之路向西,经过兰开斯特和约克,在葛底斯堡以西钻进了阿巴拉契亚山,然后折向南方,沿着蓝岭山和阿勒格尼高原 ...

• 豆海锋:从出土遗物看商时期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

考古发掘所获古代遗存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比较不同区域的考古遗存,可以获得区域间文化互动的重要信息。文化互动研究是探索考古学材料背后人群迁徙、交往的重要视角。以往学者对此多有探讨,如张光直先生提出的区域文化“互相作用圈”概念 ,就从较大时空框架内对区域间的文化交互关系的有益探索;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区系类型”理论 在强调区域内文化谱系研究的同时,各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与互动也是重要的考察对象;李伯谦先生 ...

• 新疆坎儿井起源之争

坎儿井作为一种水利设施,曾经对新疆经济开发贡献巨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自19世纪末期,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多种观点,争论至今。目前关于其技术起源,主要包括汉代关中井渠说、波斯说、本土自创说;始凿年代方面则有史前说、汉代说、唐代说、明代说、清代说等,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汉代关中井渠说  清末学者陶保廉首倡此说。1891年,他跟随其父新疆巡抚陶模来到新疆。在1897年刊行的《辛卯侍行记》中,他 ...

• 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谈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浙江在线8月1日讯(通讯员 蒋天铮 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8月5日,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博导葛剑雄,将在浙江图书馆做客人文大讲堂。他带来的题目是:延续还是创新?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之前,葛剑雄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他提出“丝绸之路”不是中国的商贸之路,它是中亚、波斯商人往返中国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罗马的商路。中国人自古只有天下观,没有世界观,认为自己处于“天下之中 ...

• 海上丝路的一抹晚霞:明清时期的外销瓷

 大航海开辟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双方及其商贸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瓷器贸易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瓷器、丝绸、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常见的中国外销商品。与宋元时代中国瓷器主要销往东南亚、西亚北非不同,明清时代海上丝路,远销欧洲的中国瓷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推算,18世纪流入欧洲市场的中国瓷器应在1亿件以上。不仅 ...

• 揭秘唐代岳州窑胡俑:源自唐三彩 形象多为打工仔

  胡俑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陪葬俑,汉魏晋南北朝墓葬中偶有发现,如:湖南衡南县的东汉墓葬中出土过一件青铜胡人牵马俑;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胡俑出自隋唐墓葬,尤其是盛唐墓;宋及以后几乎不再陪葬胡俑。胡俑陪葬品从少有到大量再到几乎不见出土,与沙漠丝绸之路的兴起、繁荣到衰退密切相关。西汉政权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理西域事务,开辟丝绸之路。东汉重视对西域的经营和与中亚欧洲的往来,遣使往大秦(古罗马 ...

• “西域探险之父”与他在亚洲的狗

《我在亚洲的狗》,让我想起很多往事,也勾起我对斯文·赫定的怀念。喜爱探险,参透生死,偶像崇拜一直离我很远。有趣的是,在探险史中徜徉,看到无数愁肠百结的故事,惊讶一次次历史性的发现,感受坚定的毅力,体察刚健的人格,终于被一个人迷住,此人就是斯文·赫定。从《我的探险生涯》、《游移的湖》,到《丝绸之路》、《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我几乎读遍了斯文·赫定著作的中译本,并与杨镰一道往新疆探寻斯文·赫定建功立业的 ...

• 申遗背后的故事:拿什么守护你 我们的世界遗产?

  编者按:7月初,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成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在世界遗产拥有量上名列前茅。申遗成功带来喜悦与自豪之余,民众对这两处世界遗产的探知欲愈发强烈。近日,鼓浪屿迎来“暑期热”;而有统计显示可可西里旅游热度更是暴涨两倍以上。与之同时,申遗成功后如何进行保护也成关注焦点。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申遗工作的参与者、历史文化学者以及当地居民,听他们讲述 ...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7年5月27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批准号:12@ZH014)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公布了项目课题组近三年以来,在蒙元帝陵资料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此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主办,“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承办。来自中 ...

• 吴哥窟考古又有新发现 2米高造像头部仍清晰

  7月底,考古学家在柬埔寨著名历史遗迹吴哥窟发掘出一尊约2米高、60厘米宽的造像。考古学家表示,这是2011年吴哥窟出土两尊佛像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法新社8月1日报道,据柬埔寨吴哥窟古迹管理机构发言人龙谷沙介绍,该机构及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的专家在7月底的考古行动中发现了这尊埋在地下约40厘米处的造像。  这尊造像为沙石材质,其四肢已经残破,身体上的雕刻和头部依然清晰。考古学家推断,出土造像的位置很可能是1 ...

• 印度河文明可追溯到8000年前,比此前认为的要早2500年

图片来源:Omer Saleem印度河文明可能比我们此前想象的还要更古老。印度的一群科学家近日使用碳定年技术对动物遗骸以及陶器残片进行了测定,得出的结论是:印度河流域在8000年前可能就已经出现了人类聚落,比人们此前认定的还要早2500年左右。这一发现也许会让覆盖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地区的印度河文明的古老程度超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古埃及文明。“我们研究发现,(印度河文明的)这些古迹的历史可以追踪到8000年前,而这一发现 ...

• 康震:文化地理视野中的诗美境界 ——唐长安城建筑与唐诗的审美、文化内涵 2017-03-20 12:53

文化地理视野中的诗美境界——唐长安城建筑与唐诗的审美、文化内涵康震本文发表于《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内容提要:唐长安城是唐朝的国都,是唐长安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唐朝国家意志的象征,长安城是唐代审美理想物化形态的典范,也是唐诗创作重要的人文环境。唐诗不仅承载着长安城的建筑思想与审美文化,也成为不断充实、拓展长安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正是在承载与拓展的过程中,在与周边文化地理环境、都城建 ...

• 《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序

王尚义先生所著的 《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历史地理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是值得历史地理学者重视的方面。通过作者在这方面的实践,提出了有关这个领域的理论,并非一般的泛泛之谈。所以此书是一本有价值的作品,是值得向历史地理学界推荐的。作者在全书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创建 “历史流域学”的构想,并且统计了近20年以来有关流域问题的论著,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29年中,公开发表的这类论文达13000 ...

• 学术会议|“历史时期中国北方边塞地带的人群、生计与社会进程”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第一号)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可以订阅哦________先生(女士):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界对边疆民族问题,尤其是对“新清史”研究的持续关注,从周边看中国、从汉与非汉民族多元互动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时期的中国,渐为学界重视和推崇。无论是站在社会史的立场,还是从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中国北方边塞地带的人群、生计与社会进程等问题进行研究,都是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毋庸讳言,这样的研究既是区域

• 新知 | 鼓浪屿监测工作小记

摘 要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个“从胃到头,都非常满意”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屿之声监测团队。一个由文物保护、测绘、信息化领域的专家、遗产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们,联合鼓浪屿岛民们,一共180余人共同组建的庞大而且强大的工作团队。图/团队部分成员台风来了1国际专家没来,来了台风2016年9月14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当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将于9月15日凌晨在厦门市翔安区沿海登陆,这将是1949年以来

• 杨建华:国外关于欧亚草原史前时代晚期的综合研究评介

杨建华 丝绸之路考古 国外关于欧亚草原史前时代晚期的综合研究评介杨建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容提要:本文比较分析了近年来三本主要的欧亚草原历史与考古的综合性著作,克里斯汀的著作涉及的时空范围最为广泛,是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的。作者把各地之间的文化交往看成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重视亚洲本地文化的发展;帕尔辛格的著作主要是亚洲草原,对陶器等器物比较关注,对铁器时代早晚有明确的划分, 并且讨论了考 ...

• 谁在害怕“地狱岛”的真相 二战是带血的“世界文化遗产”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曾骙日本军舰岛,曾是埋葬二战劳工的地狱。图为二战期间日本强掳中国劳工的部分证据。图为军舰岛。图为韩国电影《军舰岛》的剧照。资料照片  【鸣镝】  【编者按】  7月初,一部名为《军舰岛的真相》的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连续播放了一周,片中揭露了二战期间日本强征劳工在军舰岛上进行奴隶劳动的真相。7月26日,一部名为《军舰岛》的韩国电影上映,日本强征劳工的罪恶历史再一次摆到了 ...

• 帕拉格·康纳 著《超级版图》-中国的"一带一路"为何完胜美国"亚洲再平衡"?

  帕拉格·康纳,新美国基金会资深研究员、混合现实研究所所长,风靡TED的主讲人。       中国的"一带一路"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洲际基础设施投资倡议。它被美中政策基金会主席、前美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沙·W·小弗里曼称为一项完胜美国"亚洲再平衡"的国家战略。       全球战略家帕拉格·康纳在其新书《超级版图》中不仅回答了,为何"一带一路"完胜"亚洲再平衡",他还告诉我们,中国的"一带一路 . ...

• 商子雍专访:新丝路 要在文化遗产中找到支撑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丝路沿线国家发展贸易的枢纽。丝绸之路不仅在历史上为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作出了贡献,如今它将再次以新的纽带带动沿线国家经济互动,开辟新的经济引擎。在这新一轮的变革中,西安当有何作为?我们采访了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安市文联原副主席商子雍先生。西安要珍视所拥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记 ...

• 夙夜孜孜沉潜贵 朝夕默默惟苦吟——记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

杭侃学习时报宿白,字季庚。1922年8月3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兼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首任系主任,兼北京大学学术委员,同年担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美国洛杉矶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2000年出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著 ...

• 一带一路”上的文物:从人文交流的历史深处走来

开栏的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为此,光明智库、光明网 联合邀请相关智库专家,录制“‘一带一路’光明谈” 系列视频访谈,侧重从文化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解读。访谈文章和视频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持续推出,并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开辟同题专栏,摘录精华观点。具体实施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网理论部 负责。【“一带一路”光明谈⑩】“一带一路”上的文物:从 ...

• 陈振濂:帛书与帛画

信息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陈振濂帛画《夔凤人物图》  由丝绸、丝缂沿革史,想到了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几件著名的“帛画”“帛书”。以丝帛作画,是比在岩壁上、在陶罐上作画更考究、更奢华的选择。中国绘画史上,曾经有专家持从“岩画时代”走向“帛画时代”的观点。但实际上若论帛画之有“时代”,或许过于夸张了些。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看看帛画描绘的瑰丽世界  帛画的材料是丝绸。汉代以前,当时将绸字写成“由”,称呼 ...

• 刘连香:墓志材料对于北魏史研究的价值

刘连香澎湃新闻:您的学科背景是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为什么后来的研究方向为石刻学?刘连香:这要从我最初的工作单位说起。我本科毕业之后就职于洛阳古代艺术馆,即洛阳关林,该馆的文物收藏只有石刻,所以最初只能被迫以馆藏石刻为基础进行研究。然而我对石刻日久生情,石刻便成为自己后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澎湃新闻:为什么关林这座明神宗时期修建的“关帝庙”竟会有如此丰富的古代石刻遗珍?刘连香:关林的石刻来源比较复杂,它的 ...

• 耗资2.5亿的“空中花园” 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以色列海法的巴哈伊花园(Bahai Gardens),被称作空中花园,是一个年轻宗教的圣地,宗教和建筑的历史都不长,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8年把以色列海法市的巴哈伊圣地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评价其不仅具有普世的精神价值,在建筑风格和设计上也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巴哈伊花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与近代宗教有关的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巴哈欧拉于1891年亲选此处作为 ...

• 伊琳娜·波波娃: 编写俄文《中国通史》的“长江学者”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记者 李龙飞有这样一位俄罗斯女性,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唐代历史、敦煌学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她参与了俄罗斯科学院组织的俄文10卷本巨著《中国通史》的编写,并被中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为外籍讲座教授。  这位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便是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伊琳娜·波波娃。  7月11日正值西安酷暑,但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树荫下,依然有几分 ...

• 俄藏黑水城金代《西北诸地马步军编册》新探暨重命名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范学辉作者简介:范学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收录一件被编者定名为《西北诸地马步军编册》的汉文文书图版,①并附有俄罗斯学者孟列夫对该文书所作的简单考释,在判断其为“西夏写本”与介绍文书样式之外,主要是汇总了文书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和军兵种名。②2006年,杨浣刊布《黑城〈西北诸地马步军编册〉考释》一文,③订正了孟列夫“西夏写本”说等重大失误,将 ...

• 夏鼐文集

基本信息:作者:夏鼐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5月印次:1ISBN:9787509787083内容简介:  《夏鼐文集》共五册,是全面反映夏鼐先生毕生学术研究成果的一套集子,收录了夏鼐先生各个时期的文章共213篇200万余字,文章来源于夏鼐先生发表于各时期的文章、课堂讲义及其家属提供的自存手稿,其中部分文章是首 ...

• 新疆与中亚承兽青铜祭盘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意涵——从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墓群考古发现圣火坛中卵石数目谈起

巫新华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一、火坛中卵石数目的发现  2013~2014年,我们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墓群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亚欧大陆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的明火入葬火坛。我们从其中相对完整的9件木火坛中分别发现了14、15、8、10、8、46(白、黑各23)、14、1、27枚卵石并在1件陶制火坛中发现了10枚卵石。(图一、图二)。图一 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的木火坛图二 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的陶火坛  在对火坛中的卵石进行分 ...

•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思考

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包括11个点段,全长110公里,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完整性。大部分河道基本维持了当初的功能,但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显露。水环境方面主要存在污染风险控制不足、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低下、水体自净能力差和水环境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防洪防灾方面主要存在主体设施不达标、防范能力不足等问题,由于外河钱塘江、太湖水位较高,以及排涝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大运河防洪防灾压力较大。 ...

• 孟宪实:丝绸之路是世界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孟宪实  丝绸之路开启了早期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贯穿欧亚大陆的通道就是丝绸之路,它是当时联结人类主要文明体系的桥梁,也是文化成果交流的最重要通途。丝绸之路的意义,正在于它是早期世界一体化的实现渠道。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早期人类的一体化。  对中国而言,丝绸之路把中国与世界联结在一起,从此中国成了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开始有机会贡献于整个人类社会。与此同时,中国也有机会接触世界,分享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 ...

• 陈波: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会成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积淀

亚心网讯(文/记者 闫小芳 图/记者 吕伊晗)7月19日,2017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新疆)践行之旅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维泰大厦举行,来自疆内外的近300名专家、学者、设计师以及企业家前来参加。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波出席此次活动并发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定位与推进策略》主题演讲,他从优势条件、规划架构、推进策略、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内容阐述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将会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积淀。从优势 ...

• 巫新华:新疆丝绸之路和新疆的丝路文化需重新认识

亚心网讯(文/记者 闫小芳 图/记者 吕伊晗)7月19日,2017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新疆)践行之旅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维泰大厦举行,来自疆内外的近300名专家、学者、设计师以及企业家前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出席此次活动并发表《新疆的丝路地位与文化底蕴》主题演讲,他从动物崇拜下的丝路文化以及收复新疆、丝路的天山情怀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巫新华介绍,龙文化是动物崇拜,它是用 ...

• 论早期秦文化的来源与形成

论早期秦文化的来源与形成发布时间:2017-07-2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梁云点击率:693全文阅读论早期秦文化的来源与形成(作者:梁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原文刊于:《考古学报》2017年第2期)

• 中国彩陶文化起源新论

——————————————————————————————————全文阅读中国彩陶文化起源新论(作者:王仁湘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7年第3期)

• 东南亚和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全文阅读东南亚和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作者:周玉瑞 李英华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1期)

• 《华烛帐前明:从文物看古人的生活与战争》序言

  近十几年来,考古文物的发掘与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材料,扩充了历史研究的版图,也拓展了人们的历史文化视野,让我们对人类过去的生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王国维在将近一个世纪前提出的历史研究新方向,要结合地下文物与历史文献,过去是以夏商周三代为研究重点的。大约一个世纪过后,春秋战国以降的考古发现往往更令人惊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南越王墓、北魏司马金龙墓、唐李贤墓、法门寺地宫、赤峰 ...

• 《看见美好:文物与人物》自序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朋友一再督促我把此前的杂文找一下,结个小集子。其实我在论文之外的写作并不多,这次所收勉强凑了这些长长短短的、杂七杂八的文字,共20篇,虽然不是谨严平正的论文,但大致不出我的专业范围。  我年少时沉迷于画画,读书不够,也没有做过作家梦。后来画没有学成,学了考古。考古学的训练讲求章法规矩,所以我未能在辞章上用工夫。大学毕业后,我枯坐于门庭冷落的博物馆,除应付各种杂务,也胡乱翻书,偶然 ...

• 世界遗产大数据 (2017年版)

更多世界遗产资讯,请关注微博@爱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WHC)网站对于世界遗产有相当多维度的数据统计,刚刚结束的2017年世界遗产大会上,公布了最新一批21项世界遗产,WHC网站的统计数据又有了更新,特摘录部分整理并分析如下:世界遗产中心并没有将世界遗产按照严格地理意义上的大洲来统计,而是按照旅游组织的一般分法将成员国分成了如下几个大区域:非洲(AFR)、阿拉伯国家(ARB)、亚太国家(APA)、欧洲及 ...

• 吕舟:国家历史身份的载体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与挑战

图/平遥古城微信号 mobiheritage在今年7月2日至12日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问题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转发吕舟教授在今年稍早时发表的一篇关于世界遗产及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发展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972 年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之后,世界遗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资源保护、文明间对话、国际治理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平台。世界遗产保 ...

• 奉使辽金行程录(增订本)(欧亚备要)

奉使辽金行程录(增订本)(欧亚备要)  SHAPE  \* MERGEFORMAT 赵永春 辑注 内容简介:本书是赵永春教授关于宋辽、宋金官方出使往来的“语录”和“行程录”等原始记录文献的辑注。五代两宋时期,每逢正旦、辽金皇帝生辰,都要遣使祝贺;宋朝皇帝死亡,要遣使辽金告哀;还要遣使将死去皇帝的部分遗留物馈赠辽金;辽金皇帝死亡,要遣使吊祭;新皇帝即位,要遣使告诉辽金;辽金新皇帝即位,要遣使祝贺;临时有事需要 ...

• 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

葛承雍丝绸之路考古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葛承雍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的交流十分频繁。由于丝绸之路的昌盛和经商、战争等原因,大批中亚粟特人移居长安,形成了自己的聚落区,散布在礼泉坊、布政坊、崇化坊、普宁坊、靖恭坊等坊里,并建立了粟特人所信奉的祆祠、景寺、摩尼寺等“胡寺”,从而使外来宗教在唐帝国的首都得以传播。多年来,中外学者对长安出土的粟特人墓志史料进行过仔细的爬梳,对居留长安的粟特人宗教信仰及 ...

• 文化遗产巡礼:冰岛草皮屋

导语:1000多年前,维京人将草皮屋的建筑技术带到了欧洲。在冰岛的葛劳姆农场,乌云笼罩着一栋草皮屋和一座教堂。摄影:jpique,Getty Images撰文:Gulnaz Khan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数千年间,草皮一直被欧洲和北极圈内的民族当作建筑材料。在冰岛,这些绿色屋顶的房屋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9-11世纪期间,也就是维京时代的鼎盛时期,随着挪威和英国定居者来到冰岛,草皮屋技术也随之出现。这里与他们之前生活的环境不同, ...

• 新华网:国家文物局局长谈世界遗产:别把申遗成功当“政绩”

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在申遗的道路上已走过30余年。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我们应如何看待世界遗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下一步,我国该如何应对即将实行的新的国际规则?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  世遗数量增加 责任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