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开创世界一流的考古学研究之路——访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吉林大学位列其中。据悉,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双一流”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2016年以来,吉林大学考古学已经连续两轮列 ...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吉林大学位列其中。据悉,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双一流”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2016年以来,吉林大学考古学已经连续两轮列 ...
2021年,史前考古重大发现频出,精彩一如既往,更逢中国考古学百年华诞,社会关注度陡升,频频“跨界”和“出圈”,直冲热搜榜首。当此重要时间节点,回首中国史前考古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确立中国的史前基础的百年历程,品味入选和入围的2021年史前考古新发现,首先,当然是赞叹“这盛世如你所愿”,随后,也引发出对中国考古学研究本身“跨界”和“出圈” ...
------------------------------------------------------------------------全文阅读废墟上的足迹——徐光冀先生访谈录(作者:徐光冀 沈丽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薛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在人类发展史上,位于世界东方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直备受瞩目,但西方社会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出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研究员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独家访问,详细解读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他表示,百年中国考古学,特别 ...
2021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迎来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华诞,还被称为“考古大年”,这一年全国各地经过审批的考古发掘有1700多项。2022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揭晓“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揭晓6项“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这些发现填补了研究空白,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文明风采,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考察云冈石窟时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到6世纪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 ...
摘要:检视裴李岗文化遗存40余年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发现科技手段已经渗透到包括文化年代、聚落环境、生业经济、体质特征、食物结构、技术工艺、意识形态等在内的多个领域,极大推动了裴李岗文化的研究进展。但是,就各领域的具体工作和研究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科技考古与田野考古人员共同努力,在今后的交流合作过程中 ...
中国史前彩陶经考古研究确证本土起源之后,出土大量精美彩陶的甘青地区彩陶文化,是由中原传播而来还是当地起源发展形成?对此学界长期以来颇具争议,也备受关注。资料图:考古学家王仁湘研究员做彩陶研究相关学术报告。孙自法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在众多遗址上发现发掘彩陶、修复研究彩陶、描绘大量彩陶纹饰已有30多年,他最 ...
从稻作农耕到青铜器和铁器东传日本列岛、从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跨海到鉴真东渡、从遣唐使求学大唐到抗击疫情守望相助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一直备受关注。 2022年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从考古视角看,中日两国古代交往交流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50年来,双方在考古领域有什么合作研 ...
夏文化铜爵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夏文化和夏王朝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只有在大的历史视角、宏观的视野下探讨和研究夏文化,才能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追根溯源、客观认识、全面阐释。中原地区是古代华夏空间的地理中心,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及其文明诞生在中原地区,有着必不可少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原因。中原地 ...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1期内容提要:唐代高僧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详细描述了当时南亚佛教僧侣的日常生活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出于对戒律的关注,义净仔细考察了当地的计时系统,即日影测量与水漏计时。此类具体而微的对古代印度计时体系的描述,在汉文佛教文献中甚至于汉文传统文献中是独一无二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关于“洛州无影 ...
唐代龜茲白寺城初考劉安志敦煌所出四件張君義文書中,有兩件是張君義立功的公驗,分別記錄了張君義在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五月、六月參與救援被突騎施包圍的安西的兩次戰爭。此事不見史載,值得重視。兩次戰爭又包含若干次小規模戰役,都詳細標明了作戰地點,如破連山陣、臨崖陣、白寺城陣、仏陁城陣、河曲陣、故城 ...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1期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化问题的持续升温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相关历史遗址的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中,13~14世纪蒙古帝国研究再度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与新出材料关联最密切的考古—艺术史方向也随之成为当前该研究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亮点之一。因此,最近十多年来,已 ...
2021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3月31日揭晓。无论是最终上榜的10个项目,还是止步于终评的10个项目,都是2021年度全国1700余个考古项目的代表。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中国样本抹掉“莫维斯线” 皮洛遗址出土的阿舍利技术体系组合 图片来自中国文物报社 该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 ...
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古代城市沿革情况和保存状态的不同,中国古代城市遗址可以分为两大类:古今重叠型城址和荒野型城址。今年入围“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唐代以后的3项成果恰好包含了两个城市考古类型。“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中的州城遗址;“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和“安徽凤阳明中 ...
一、引言性别考古学(Gender Archaeology)发轫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促使女性意识觉醒,随之而来的是西方世界的三次女权主义浪潮,引起了西方学界对于考古学性别问题的反思。一方面,女性考古学者意识到自身在学科研究和职业发展中遭受了不公正对待,要求学界正视女性群体的贡献和价值,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另一方面, ...
党志豪:都护领西域,而今何处寻?无论最终“花落谁家”,西域都护府的存在都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党志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全文字数:2207西域都护府是汉朝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西域都护为治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设立标志着新疆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对西域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发挥了主导 ...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因病于2022年3月26日凌晨在北京逝世。本文系段晴教授为其2022年即将出版的《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一书自序,首发于公众号“三联学术通讯”,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段晴(1953-2022)壹时光真是不等人。仔细想来,对新疆洛浦县山普拉乡出土的五块氍毹的关注,其实始于2010年之前。一天傍晚,我突然接到新 ...
著名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因病于2022年3月26日凌晨在北京逝世。段晴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她毕生致力于中古伊朗语、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印度学、佛教学、丝绸之路文献和梵文贝叶经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享誉国际学界。2022年3月30日上午,段晴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澎湃新闻经授权 ...
摘要:在克孜尔石窟大部分纵券顶中心柱窟和部分纵券顶方形窟主室前壁上方半圆端面上绘制有“菩萨说法图”。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此外,在克孜尔石窟个别中心柱窟主室正壁龛内正壁主尊位置也出现了菩萨坐像,学界也认为是弥勒菩萨。我们在研究龟兹佛教“菩萨观”的过程中,着重探讨了部派佛教对弥勒菩萨的定位和态度 ...
编者按《北大史学》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辑为第22辑,“海洋史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号”,收录文章14篇。各篇文章围绕海洋史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历史进行研究,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度、东非等国家和地区。作者既有本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也有已经初步经受学界检验的优秀青年学者。即日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官微将陆续推出专辑文 ...
出自《史记》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典故令人印象深刻,在真实历史上,战国秦汉时期的秦人与楚人、秦地与楚地、秦文化与楚文化之间演绎过怎样的“爱恨情仇”?最新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之一的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相关研究,或让后人从中略窥一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19日接受中新社 ...
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花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1月刊卷首语通天河流域发现的古岩画 岩画是指古人在洞穴内壁、山体崖壁或独立岩石上彩绘、线刻、磨刻、雕凿的图画。它是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历史的最早形象“记录”和“陈述”。迄今,在全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史前岩画,中国则是世界上保存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20多 ...
李渊诸子之间手足相残的悲剧故事,既揭示了李世民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其兄弟们的罪恶。这位最后的胜利者,成功打败了当时最有经验的将军,并对他的军事对手们的想法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但也正是这位最后的胜利者,曾经是宫廷阴谋中最无助和最绝望的受害者,直到最后一刻才被他的支持者的赤胆忠诚和慷慨激昂所拯救。当时,李世民确实很晚才意识到自己的 ...
海昏侯刘贺墓园(原称“墎墩汉墓”)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至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考古发掘。国家文物局派遣考古与文物保护专家组现场指导,广泛接纳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利用当今最新科技手段,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取得重大成果。专家们认为,海昏侯刘贺墓园的考古是 ...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也是北宋名臣韩琦现今传世的唯一法书。该卷正在贵州省博物馆“清平乐——《韩琦楷书信札》及宋代文人风韵展”展出(至4月10日)。韩琦书法端谨沉着、从容大气,细观其字出颜入柳,取法两家,筋骨具在,是书者在技法上经过数十年的淬炼,达到相当造诣的书法呈现,再加之人品性情使然,使得字字有力,从容气度自然 ...
讲述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唐炜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回望中国考古百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些年是发展最快、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黄金时代,考古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以我所在的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为例,它的前身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中国水下考古的国家队,编制仅有30人。2020年 ...
来源:《西域研究》2001年第4期内容提要:本文对自先秦以来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关系进行概述,旨在说明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无论对于西域文化或是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泛指我国西部的疆域,包括天山南部与北部地区、中央亚细亚、阿富 ...
一、李济的预言 1927年1月,梁启超给正在哈佛大学学习考古学的儿子梁思永的信中说:今天李济之回到清华……他们演说里头还带着讲“他们两个人都是半路出家的考古学者(济之是学人类学的),真正专门研究考古学的人还在美国——梁先生之公子”。我听了替你高兴又替你惶恐,你将来如何才能当得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这个名誉,总要非常努力才 ...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夏代及其存续的时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元前三千二、三百年前中国文明便已兴起,黄河、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的先民们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建立了神王之国。此后,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经历了神王之国—王国—帝国的发展道路。夏、商、周三代处于王国阶段。商、西周王朝又 ...
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崇高使命,也是我国学术出版指明的方向。学术出版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之间互为依托和支撑: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是学术出版的根和魂,没有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学术出版无从谈起;学术出版又具有一定的知识整合、学术规范与思想传播的功能,能够启迪学术创新,促进知 ...
为什么要在考古学领域提出一个“手工业考古”的分支学科?手工业考古研究内容有哪些?如何推动相关研究?城市手工业考古有何独特之处?手工业考古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能发挥什么作用?白云翔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办公室受访后留影。孙自法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在中国 ...
动物纹样是殷商和西周初期青铜装饰艺术的典型特征,它于商朝安阳时期发展到高峰,但兽面的造型,至少双目和轮廓,在商代中叶的青铜器上已相当突出。它甚至可能同东部海岸一些史前时代的黑陶和玉器装饰图案有联系。至商代晚期(安阳)和西周初期,动物纹样已变得极其复杂多样。容庚所罗列的动物纹样有:饕餮纹、蕉叶饕餮纹、夔纹、两头夔纹、三角夔纹、两尾 ...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之际,重温李济先生对于盗掘及文物收藏的态度,不仅可充实对百年历程的回眸,也有助于引起各界关注当下文物收藏的乱象,应该不是无谓之举。李济先生对盗掘及文物收藏的一般态度,集中见于《李济文集》卷五《学术杂谈》,在门生故旧的回忆录中也有若干记载。今择要叙述于下,以便读者观览、省思。一、考古大敌:靠古董吃饭的古董商 ...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网推出“文艺星开讲”2022两会特别版系列策划,邀请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委员,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建言献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
“考古发掘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工作。考古发掘成果可以延伸历史轴线、活化历史场景、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对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近4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自豪地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以来,吉平聚 ...
丰京遗址为西周都城遗址之一,大部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辖区内,小部分属于西安市高新区辖区内。遗址分布在沣河西安的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村、曹寨村、新旺村、大原村和冯村等自然村,现存总面积约8.62平方公里。大原村制陶遗址位于丰京遗址西南的大原村西南台地上。2012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大原村西南考古勘探时 ...
石窟遗址是依山势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古代寺庙建筑,单个石窟的平面一般呈长方形、马蹄形、方形等,有时中部有中心柱。石窟是佛教建筑与佛教文化发展、演变的载体,内部往往装饰有雕凿或泥塑的佛像,中心石柱雕造有佛龛与佛塔,内壁往往绘制有表现佛像或佛教故事的精美壁画等等。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历朝历代受到了高 ...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一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七十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艰辛探索、敬业奉献、薪火相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 ...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开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建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可“一刀切”,而是在“轻重之间”“方寸之变”中拿捏平衡,方能更好助推中国大运河焕发新生。 千年大运河流淌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还有绵延不绝的文脉。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跨度最大、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深耕考古领域多年,从2018年开始,每年两会袁靖的提案都围绕着考古工作展开,涉及田野考古津贴、考古取费、考古人才培养、考古前置、考古数据库等,不遗余力地为考古事业发展“鼓”与“呼”。今年的两会也不例外,袁靖将提交六项提案,其中四项提案事关考古事业。 进一步加强科技考古 强化科技考 ...
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以来,吐鲁番学与敦煌学合称为敦煌吐鲁番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敦煌学早已成为显学,而学界对吐鲁番学的研究还相对不够。近年来,吐鲁番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呈现喜人局面。 摸清家底 茁壮成长 百余年来,吐鲁番出土了大量文献,这些文献内涵丰富,堪称古代丝绸之路 ...
大遗址之“大”,不仅仅是指面积大。以现在遴选出的150个大遗址作为骨干,串起来就能看到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 大遗址将成为博物馆之外更直接见证我们悠久文明的现场对话人:孙庆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安 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遗址与规划部主任)王 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 俯瞰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应天门遗址。资料图片 ...
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我和同门3位伙伴一起来到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实习,实习主要内容为田野考古发掘和后期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我曾常常幻想穿越与古人跨越千年的会面,此次实习让我感受到了埋头于书本和俯身于墓葬的距离之远,但也感受到了今生现世和与土壤融合为一体的历史的距离之近,远离城市喧嚣,身处旷野静谧,这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考 ...
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端于1921年10月的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已走过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中国考古学迎来了黄金岁月,大发现新发现不断涌现,考古学研究成果丰硕。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中国特 ...
来源:“边疆时空”微信公众号刘全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敦煌学、中西交通史研究。发表各类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课题。摘 要:《史记》《汉书》的编纂者,对于《大宛列传》《西域传》还是有期待的,他们 ...
来源:《西域研究》2008年第3期内容提要无论是正史“四夷传”还是地理博物类小说所记载的西域地区,都存在着小人国与女儿国这样的特殊国度。小人国的传说既有西南地区僬侥国的史实依据,也深受小大之言等俳词传统的影响;女儿国的传说既有西藏地区东女国的现实投影,也反映了印度传说的流播与接受;西域地区的特殊性使得这些传说在此地汇聚。这些传说除了 ...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内容提要汉籍记录的黄头回纥居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缘至阿尔金山脉北麓一带。10~11世纪,在喀喇汗王朝东进的大潮流下,客观条件不支持河西地区的回鹘人反其道而行之,退守沙州西南进而发展成黄头回纥。和田出土鲁尼文木牍文记录10世纪时期佛教徒撒里在塔里木盆地北缘一带活动,米兰出土Or.8212/76鲁尼文文书记录米兰一带有撒 ...
来源:“文汇学人”微信公众号 我不止一次亲耳聆听侯灿先生申明楼兰考古的重要性。新疆考古对于中国十分重要,而楼兰是国际瞩目的焦点。斯文赫定、斯坦因一言九鼎的时代过去了,楼兰考古研究,该听听中国的声音了。这是侯灿先生无数次强调的主旨,作为新疆的第一部考古报告的撰写者,侯灿先生满怀自信。侯灿先生主笔的楼兰考古报告《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 ...
摘要:武威南山是吐谷浑王族墓地所在,是吐谷浑灭国之后的“先茔”地。之所以选择凉州南山为其王族“先茔”,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吐谷浑人的“旧居之地”,有较为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民众基础。而这些吐谷浑王族墓均位于山梁上的选址特点、夫妇异穴合葬习俗等,都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鲜卑文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吐谷浑本民族的文化属性。武威南山地区是唐代吐 ...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马丽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新丝路学刊》主编。政治学与外国语言文学跨专业博导、区域国别研究方向博士后导师。主要致力于国际关系、国别与区域、中国人文外交及全球丝路学研究等,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1部,主持课题30项。摘 要 ...
摘要: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引发的最大关注,仍然是三星堆文明的来源及其与域外文明的关系问题。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来比较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古文明之间的异同,可以观察到高大的青铜立人像所表达的“偶像崇拜”观念,青铜、黄金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风貌,用“权杖”表达权力、威仪、崇信的权势象征意义,“万年之长”的古史传世神话系统等 ...
生于道光年间沈曾植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动荡的大变革,在新旧交替之间,他横跨史学、地学、律学、佛学、诗学等各领域,其学术心得,以收藏题跋、随笔签识、逐条批注等方式记录在一册一册的书中。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沈曾植旧藏书籍、碑帖甚多。这些或朱或墨的蝇头小字看似未成系统,然细细品读,常给人豁然开朗的棒喝之感。日前,《澹宕璨然:海日楼旧藏古籍碑帖 ...
中国考古界开始认识史前时期的黑陶文化,是在1928年。那年春天,吴金鼎先生在山东济南东约二十五英里,属于历城县的龙山镇旁边的城子崖地方,发现了第一个黑陶文化的遗址。龙山镇旁边有一条武原河,城子崖就是武原河河旁的一个台地。当吴金鼎先生向作者报告他的这个发现时,恰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考古组正预备在山东做点田野工作。作者随吴君到他所发现的 ...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大遗址作为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大遗址保护好、利用好,有助于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以后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在进一步民族化的过程中,既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具有不同的地区风格。各地的石窟造像和四川、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出土的石刻造像都是如此。而近年山东青州地区不断发现大量石刻造像就是具有地区特色的代表性作品。青州造像既与中原不完全相 ...
距今四五千年前或更早,中国不同区域间已有普遍的文化交流;至迟在距今4000年前,中国史前互动圈也已与北亚、中亚互动圈交汇在一起。“穿越”回史前发现,文化互动是多元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与中亚、北亚间横跨大陆式的互动使欧亚草原变成一条贯通的交流走廊。这种国家间的“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的特质,更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源动 ...
17世纪初,在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四大洲的寓言》中,老虎作为亚洲的代表,一个文化中的“他者”形象出现在了欧洲美术中。大约200年后,在东方主义的感召下,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杰罗姆,浪漫主义雕塑家巴里均塑造过很多以老虎等野兽为题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浪漫主义作品。然而,无论是“四大洲”的寓言式表达,还是19世纪的东方主义,其本质都是以 ...
从1921年10月河南渑池仰韶村等遗址的发掘到2021年10月,中国现代考古学整整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这100年中,中国考古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百年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最初发掘个别史前和历史时期的遗址,到形成旧石器 ...
最近一则关于东亚考古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据报道,2021年在韩国忠清南道的武宁王陵的入口处,出土了一块墓砖。这块有着莲花纹案的墓砖引人注目的是,在侧面刻有七个汉字:“造此是建业人也。”武宁王陵是百济第25代王武宁王及其妃子的陵墓。在1971年修建古坟群排水设施时偶然发现。陵墓出土的墓志云:“宁东大将军百济斯麻王,年六十二岁,癸卯年五月丙 ...
中国青铜时代的终结,也就是铁器时代的开始,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谁或是哪个阶层首先采用冶铁技术?为什么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铁器才开始较大规模的适用?青铜礼制是如何被终结的? 就像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国一般,迅速与中国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以及政治构建等结合起来,尤其是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之后,一个庞大的社会新兴阶层有了表达的平台,不仅 ...
楼兰是西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国,不论从西域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史来看,还是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处的位置来讲,楼兰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楼兰又是西域诸王国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彻底消失的一个西域大国。对于今天的学术界,特别是关注生态环境对人类影响问题的考古、地理、环境、历史、气候等多个学科的学 ...
2022年1月20日下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科研周系列专家讲坛的第五讲题为“大遗址——中国百年考古与保护历程的重庆观察”,主讲人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研究馆员。 讲座首先从大遗址的基本概念展开。袁东山回顾了大遗址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并分析了大遗址保护的时代背景,指出大遗址的概念不是一个学术的概念,而是从遗产保护和 ...
菩萨保佑上次说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西洋记》,是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了了燃灯佛下凡投胎为碧峰长老辅助郑和顺顺利利抵达西洋的故事。关于《西洋记》,鲁迅曾有评价说:“所述战事,杂窃《西游记》、《封神传》,而文词不工,更增支蔓,特颇有里巷传说,如《五鬼闹判》《五鼠闹东京》的故事,皆于此可考见,则亦其所长矣。”季 ...
建康在六朝历史中的地位我本人对六朝建康缺乏研究,但在平素读史研习时,还是深感六朝建康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也有一些心得可以借此机会略陈一二。在整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南北关系贯穿于中,一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至今也仍显得有些薄弱的课题或领域。江南地区和江东政权对于北朝各个方面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北朝政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常青是我的师兄,我们同是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宿白先生的学生。常青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艺术,从事石窟艺术研究三十余年,已出版14种专著、100余篇中英文研究论文。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北魏) 资料图片 近日我收到了他的新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石窟简史》,翻阅之后,感觉这确实是一部用心 ...
【作者简介】王希隆(1950—),男,甘肃兰州人,民族学博士,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民族史等。夏晔勇(1982—),男,湖南攸县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少数民族史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以同志 ...
预防性保护概念的最早提出主要是针对博物馆文物环境的控制,其后扩展至博物馆文物的宏观决策、场馆建设、展厅与库房设置,以及对文物采取的整体环境、保存展示小环境的控制,甚至到文物提取、包装、安全保卫措施等。概括地讲是指通过评估博物馆和档案馆藏品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藏品未来的受损或退变。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 ...
摘要:百年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继往开来,有必要进行总结,思考与分析还需要完成的任务,展望未来可能取得的突破。从理论的视角的考察更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要旨。总结百年中国考古学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科学考古学的学科体系的形成、中国史前史时空框架的建立、史前史上若干重大问题的解释、考古学应用体系的发展。反思当前中国考古学 ...
摘要:安特生1921年发掘仰韶村遗址,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梁思永1931年主持发掘后冈遗址,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苏秉琦1981年发表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1985年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理论”,改变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这些直接影响中国考古学发展和进步的主流事件,都是从东北开 ...
考古学其实是一个学科群贺云翱 考古学是一门现代科学。 科学是什么?学术界认为,“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考古学作为一种知识系统,当然符合这个关于“科学”的定义。 ...
作者简介王学理 1960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主持秦都咸阳、秦始皇陵园兵马俑、汉阳陵考古发掘。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计2100万字、论文200余篇。一、踏上寻觅霸陵之路1966年1月,我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西安东郊白鹿原上姜(江)村一组汉代从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有长方形的37个椁坑,在陶棺或砖栏藏具中分别放置着陶俑、陶罐 ...
黄克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乐山大佛病害的根本和首要任务是治理水的问题,包括雨水和大佛背后的渗水,这是大佛病害的万恶之源,否则始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水害治理的难点在头部,因为它的病害严重,又是众人关注的一个重点。水害的治理涉及众多专业:考古、美术、历史学科以及自然科学里的地质、地理、建筑材料、探测技术、生物气象学 ...
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的首发式。经过为期三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终于出版了。此时此刻,作为这部书稿的组织者、主编,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部在中国考古学百年史上文字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参加撰写的学者最多的集体项目!回顾三年多来的艰辛历程,我感慨万千,心中充满感激之情。 我们于 ...
中华大地上农业的萌芽,时段可以追溯到新仙女木期及其之后的回暖期。降温事件对于中国北方古人的冲击要远大于南方古人,因此我们就先来了解北方古人面对降温事件所开展的“生产自救”活动。本文作者:波音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曾任《世界遗产》、《大科技》、天和网等媒体主编,出版十多部历史类、科普类著作。在农业产生之前,古人获 ...
大邑商,是商王朝对自己都城的称呼,寥寥三个字中无不流露着商代先民对这片土地的自豪与挚爱;也充分表达了自称“小邦周”的周王朝能够以小博大的自豪与敬畏,著名的何尊铭文就曾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三千余年后,作为一个数年游学于殷墟的考古专业学生,我也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回想以往在殷墟的实习生活,一切犹如昨日,殷墟学问“ ...
“一世”缘起 我出生在殷墟遗址核心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殷墟”陪伴了我整个童年。人们常使用“一片甲骨惊天下”来形容这个村庄,但她也有自己的名字--小屯。常年参与殷墟遗址发掘的技工人数,通常可达数百人,而我的父辈们便是这些技工中的普通一员。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便是爷爷带我到考古工地上玩耍,还有那座神秘的“城堡”--安阳工作站。(中国社 ...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惜,更好传承发展。请您谈谈对总书记相关讲话的理解和认识。 宋镇豪:2014年5月30日,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中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 ...
唐“安西四镇”最早设置时间辨周伟洲作 者作者周伟洲,1940年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梳理唐宋史籍有关贞观二十二年破龟兹后移西州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始置安西四镇等记载的基础上,分析了1980年前后学界不同认识,最后认为上述唐宋史籍,应源于宋以后散佚的唐代诏敕,基本可信,但因太宗去世及高宗即立,四镇的设置 ...
何为“权力”?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中,权力存在的理由和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存在于经济中:权力被认为是对生产(工具和劳动)手段和力量进行控制的结果,因此最终表现为“一种具体的占有,就像一种商品那样可以被支配、转移、掌握或转让”。在对这一理论的许多批评者中,福柯(Michel Foucault)最有力地反驳了权力在本质上是被动的和受压抑的观念:“权 ...
布里格斯: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系教授,自1984年以来一直参与康扎草原的长期生态学研究项目。他曾在国家科学基金会担任生态学项目主任,专攻景观生态学,人与环境的动力机制和遥感。编者按考古学是一门从物质遗存来研究古代人类历史、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的学科,而生态学则关注影响人类或其他生物个体和种群外部因素的学科。考古学与生态学是在20世纪 ...
七十年传承,文脉在兹。作为一家海内外驰名的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自1952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收藏、保护、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为己任,且尤重文物研究与保护的传承。《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与上海博物馆独家合作推出的系列报道“70年看上博”,本期关注的是古代陶瓷的研究与发展。上博古陶瓷收藏在1952年建馆时呈空白状态,通过几代上博人的 ...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百年之庆。中国考古学从最初为寻找中华文明的渊源而“热”,历经多年“冷”寂之后,又在重塑民族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再次受到社会关注。冷热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学术与社会的双重变迁,也不禁让我想起30多年来,自己考古生涯的“小曲线”与这条学科发展的“大曲线”相依相伴的历程。跌宕起伏的曲线,也是一种别样之美。 我在 ...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整个世界的运行节奏,大到国际政治与经济,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受其冲击,改变了原有的轨迹。高校教学培养方式也深受疫情影响,在线教学、云课堂成为这两年的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其中,考古学因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性,教学与实践形式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往,配合教学进度,各高校考古专业会 ...
2021年9月,国际期刊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刊发了我院靳桂云教授作为共同作者的研究成果“Understanding crop processing and its social meaning in the Xinzhai period (1850–1750 cal BCE): a case study on the Xinzhai site,
石窟寺考古的多重意义贺云翱 佛教考古是一门世界性学术,其中尤以石窟寺考 古更为著名。中国是世界上保存石窟寺及相关 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据统计,全国现有石窟 寺 2155 处,此外还有佛教摩崖造像遗址 3831 处,两者合 计达到5986处。如果再加上古代佛寺遗址、佛教造像碑等, 佛教文化遗产数量更是极其庞大。云冈石窟第三窟造像 中国的石窟寺不仅 ...
1993年8月8日上午9:00到下午7:00,曹兵武和戴向明二同志以“中国考古学思想变化过程”为题,对俞伟超先生做了一次专访。从中国考古七十余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代考古工作者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追求,而在这些不同的理想与追求中,则蕴含着某些我们学科和人类文化中共通和永恒的东西。兹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题记问:有两个原因促成我 ...
苏秉琦自述,他至今六十年的研究过程可分为两段,前三十年主要精力花在两个方面:一是绕出两个怪圈,即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和把社会发展史当作全部历史;二是找到新的起点。其中第二阶段可以1975年开始提出区、系、类型学说为起点。苏秉琦认为,自己在这二十多年中又走出了两步:一是从宏观角度,围绕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用区系观点选择田野工作重点并做 ...
何伟俊一、引言在我国文物体系中,纸质文物作为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印刷术的承载体,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其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创新成果,对古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纸张发明以来,我国两千多年来所积累的纸质文物可谓浩如烟海,据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如果综 ...
以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发掘和命名为发端,中国现代考古学从1921年至今已历经整整百年沧桑岁月。《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新书发布会上,陈星灿研究员主持专家学者交流发言环节。孙自法 摄 百年考古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未来有何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这一 ...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肃金昌三角城遗址,时代约当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沙井文化。它是迄今所知河西地区最早的城邑遗址,也是这一地区唯一的一处先秦时代城邑。 一 我们可以把这座城址放在当时整个东亚地域历史文化发展的大的时空框架中来考察。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城与筑城的记载不绝于书;至今仍耸立于地面 ...
按:浙江大学中古史教授孙英刚在其个人微博表示,其北大硕士同窗、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罗汉(N. Harry Rothschild)于本月10日去世。罗汉,美国著名汉学家,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与中国唐史学者交流广泛,在中国发表论文《启母之神化与武曌的政权》(收入《武则天与神都洛阳》一书)、《从西方文学来看武曌“无字碑”的含意》(载《乾陵文化》第三辑) ...
江村大墓(霸陵)外藏坑挖掘现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潘文捷编辑 |黄月国家文物局本月14日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了甘肃、河南、陕西的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之一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颠覆了元代以来流传的谬误。传统观点认为霸陵在西安市灞桥区毛窑院村东南的凤凰嘴。但据2015年9月8日的《西安晚报》披露: ...
20世纪初以来,国人尤其是学术界对基于传世文献构建的传统史观开始反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打破偶像、重估传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风尚。同时,为适应建设现代学科的新要求,1928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下设考古组,专门从事考古工作。傅斯年先生在研究所成立宗旨书中,提出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喊出了“我们不是 ...
1996年至2011年,在长沙五一广场及其周边地区,考古相继出土了六批竹木简牍。1996年的走马楼三国吴简和1997年的九如斋东汉简是最早的,2003年前后又出土了走马楼西汉简和东牌楼东汉简。2010年的五一广场东汉简和2011年的尚德街东汉简更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图①:长沙郡太守发往临湘县廷的下行文书,形制为合檄(部分)。图②:五一简中的保任文书。图③: ...
杨博考古学和历史学(狭义历史学,即文献史学),是历史科学的两个独立的主要组成部分。夏鼐先生早年即曾将二者比喻作“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习总书记指出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需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那么新形势下二者的融合如何体现?“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首要任务又如何理解?一、历史学与考古学 ...
季羡林先生曾在《敦煌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谈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他指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 ...
北周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 文 / 樊锦诗 一 534年,北魏分裂为两部分。高欢拥立孝静帝,建都邺城,史称东魏。魏孝武帝离开洛阳,西入长安,不久,宇文泰毒死孝武帝,于535年另立元宝炬为帝(文帝),改元大统,建立与东魏抗衡的西魏政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受禅”建立了北周,至581年杨坚代周,北周政权共二十五年。北周的政治体制与西魏是完全一 ...
有关两汉诸侯王、列侯陵墓的考古资料已较丰富,并不断有新的发现。对于汉代王、侯陵墓制度的综合研究早已展开,并渐趋深入。笔者曾就汉代王、侯陵墓的地面建制(1)、形制(2)等问题进行过肤浅的研究,本文拟对王、侯陵墓的外藏椁问题展开讨论。为了说明外藏椁的起源与发展,文中还涉及到了商周时期的贵族大中型墓葬以及秦汉皇陵。通过对中国古代陵墓(殷 ...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贺云翱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进步与知识的进步直接相关,为此,“知识创新”既是文明诞生的基础,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知识”包括“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体系但它都以智慧劳动为核心;知识又分为“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两大领域,“知识创新”既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深入认识和重新发现,更包括对“未知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