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现 | 浙江海宁达泽庙遗址揭露成片史前聚落
达泽庙遗址位于浙江省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发现于1988年,1990年曾进行小规模发掘。为配合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自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宁市文保所,对工程涉及的遗址南部区块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 发掘共历经五个阶段,总体自西向东、由北往南推进。2016年5至12月进行第一次发掘,2017年2至6月和12月至 ...
达泽庙遗址位于浙江省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发现于1988年,1990年曾进行小规模发掘。为配合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自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宁市文保所,对工程涉及的遗址南部区块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 发掘共历经五个阶段,总体自西向东、由北往南推进。2016年5至12月进行第一次发掘,2017年2至6月和12月至 ...
坝顶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大青山蜈蚣坝坝顶之上。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中段,蜈蚣坝顶部山势平缓,海拔高度达1660米,遗址即坐落于这片平缓山地的中部,西侧为乌素图沟,南望呼和浩特平原。坝顶遗址及所在蜈蚣坝航拍图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后来有学者陆续做过调查,但对其性质一 ...
2020年11月6日至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承办的“第七届成都创意设计周”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应执委会邀请,敦煌研究院参加本次活动并举办“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设计成果展”。展览现场“敦煌研究院创意设计成果展”主要分为敦煌石窟高保真复制壁画展示、多种材质创意画展示、互动游戏深度体验、学术著作、精美画册、纪录片 ...
2020年11月3日,敦煌研究院第63、64期“敦煌读书班”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敦煌文献研究所一楼阅览室分上午、下午两个时间段如期举办。第63期“敦煌读书班”的第一场讲座分别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导刘屹教授进行主持和评议。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导张泽洪教授作了题为《从P.2865太上洞玄灵宝五 ...
“2020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会场2020年11月9日—11日,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研究》编辑部承办的“2020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敦煌研究》编委和敦煌学界专家、甘肃省委宣传部领导,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近40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纷纷对《敦煌研究》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和启发性的宝贵建议。研讨会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分别由敦 ...
2020年10月30日下午,西北大学王建新老师应邀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师生带来了题为《丝绸之路考古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详细介绍了西北大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工作和学术成果,并分享了许多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本次讲座由尤悦老师主持。 王老师以西北大学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20年来的考古工作为主线,详细介绍 ...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山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沙梁子村揭露一处距今约2000年的西汉中晚期疑似大型粮仓建筑基址。据了解,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单体夯土高台建筑。 这座大型沟槽式夯土高台建筑基址,位于一座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西汉城址中部,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21米,是一座残存面阔1 ...
11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淄博市临淄区文化和旅游局、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手工业考古·临淄论坛——以城市手工业考古为中心”暨《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首发式,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隆重举 ...
2020年11月5日晚,鸡叫城遗址考古队系列讲座之三“聚落中的空间分析”在澧县鸡叫城遗址考古队驻地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海副院长主讲(图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主持(图二)。湖南省考古文博系统多位工作人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实习的全体师生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图三)。 讲座开始前,郭伟民所长简要介 ...
2020年10月22日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7期)学术讲座“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发掘与中商青铜铸造技术探索”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毓灵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郎剑锋教授担任主持。 何老师的讲座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何老师首先简单梳理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脉络,介 ...
宋六陵二号陵考古发现皇陵下宫?宫殿建筑院落遗址完整! 宋六陵考古再次引起全国各地宋文化研究专家的关注。前日,一批专家、学者来到现场踏看宋六陵考古重大成果,对宋六陵考古新的发现予以高度肯定。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考古人眼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各个时段的历史在绍兴都有重要的发现,例如史前时期的河姆渡文 ...
2020年10月18日下午,长风论坛(鳌山026期)之“X—CT技术在考古与文物研究中的应用”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丁忠明副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丁老师以X—CT技术在上海博物馆的应用情况为例,阐述了该技术无损、直观、准确的优势。丁老师进一步指出X—CT技术主要用于 ...
2002年,湖南里耶39000多枚秦代木简的出土,成为载入史册的重大考古发现。2010年10月28日,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成立。2020年11月7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共龙山县委和龙山县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里耶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和里耶秦简博物馆承办的“鼎立千秋——鼎与简的对话”展览在里耶秦简博物馆开幕。这是首都文博人送给里耶秦简博物馆成立10周年的 ...
近日,山东德州,一在建工地做基建时发现一处东汉末年的古墓,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据专家称,这种带壁画的砖石墓葬在德州乃至山东都很少见,对于研究东汉墓葬有重要的意义。在建工地发现古墓年代为东汉晚期今年5月份,德州市德城区某在建工地内发现古墓。“当时看到挖出来了砖,而且砖上还有彩绘,我们就觉得好像挖掘出古墓了。”工地负责人孙先生介绍说 ...
内蒙古发现西汉疑似大型粮仓建筑基址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山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沙梁子村揭露一处距今约2000年的西汉中晚期疑似大型粮仓建筑基址。据了解,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单体夯土高台建筑。疑似大型粮仓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这座大型沟槽式夯土高台建筑基址,位于一座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西汉城址 ...
2020年10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0年秋季学期第三次研究生学术讲座在考古楼A座101教室如期举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曹兵武研究员以《物的意识形态化与文化遗产的价值》为题,为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分为文物保用与文化遗产、从自然与文化双重适应看遗产、文博考古揭示的物的意识形态化过程和遗产价值及 ...
11月7日举办的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往年有些不同。 “因为需要严加防控疫情,今年我们没有邀请国际友人参会,但是聚集了国内在敦煌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这样一场学术交流盛会促成的思想碰撞,将给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巨大的助推力。”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这样评价。敦煌研究院门前常书鸿塑像。 ...
宅家上网,就能观赏大量高清敦煌藏经洞文物原貌,里面还包括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文物。11月7日,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通过“数字化回归”。近年来,如何 ...
120年前,敦煌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的无意发现,使得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画始见天日。藏经洞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保存了公元4至11世纪的写本刺绣、绢画、法器等各类文物近6万件,“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可谓是“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并很快进入了国际学术的视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是中国近代学术史 ...
11月7日,“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冯志军 摄中新网甘肃敦煌11月7日电 (记者 冯志军)“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7日在敦煌莫高窟开幕。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共话敦煌学发展,共 ...
11月7日,“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研究院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15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文物研究、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模式研究、丝绸之路多宗教多民族文明交融与文化互鉴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研究等议题,总结敦煌学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和 ...
论坛现场宾朋满座。新甘肃客户端敦煌11月7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 苏家英) 今日上午9时,“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正式启幕。此次敦煌论坛由敦煌研究院、敦煌吐鲁番学会主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资助,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百余篇。此 ...
2020年11月3-5日,2020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会员大会、2020年度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大会在重庆同地召开。2020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会员大会代表合影2020年度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大会代表合影协同平台会议现场2020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平台”)会员大会暨理事会于1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重大意义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 ...
千年古城常州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骚客们诗赋吟咏、心向往之的胜地。近日,“晋陵风雅——常州画派精品展”、“龙城纪盛——《康熙南巡图》文献研究展”在常州美术馆举办,展出的作品除代表恽南田在山水、花卉蔬果不同题材杰出造诣的数件重要文物,也有其书札。两个展览,或挖掘常州大运河文化基因,展示学术成果;或整合、选取常州明清以来文化、艺术名家传 ...
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是哪一条?答案是:中国的大运河。11月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170件/套展品,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和互动项目,系统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全面系统展现大运河及其衍生出 ...
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为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是山东省发现的最大北朝遗址。1983年,该遗址出土了大批金铜造像、白陶佛像、石佛造像等佛教遗物,其质地之繁,出土数量之多,纪年铭文之全,价值之高,在国内极其罕见。澎湃新闻获悉,这些深藏于博兴博物馆极少出外展出的佛造像近日终于走出博兴,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 ...
新华社重庆11月5日消息,记者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了解到,在近日完成的重庆奉节白帝城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最新发现了一批汉代、六朝、晚唐五代和南宋建筑遗存,发现了不同时期遗存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为探讨历代白帝城的空间变迁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历史上曾先后建立过捍关、江关、白帝城 ...
作为在世界遗产地杭州良渚举行的202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媒体沙龙11月5日在良渚遗址公园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学院教授张颖岚、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沈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等作为 ...
东方今报11月7日消息,位于河南新郑的“考古圣地”裴李岗遗址又有新发现。最新研究确认,遗址面积可达5万至6万平方米。更加准确的新的测年结果表明,裴李岗遗址距今8200-7700年,延续时间约500年,是区域内使用时间较长的中心聚落。11月6日,记者来到裴李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了解裴李岗遗址新收获,感受三万年前人们的生活遗迹。本文图片均来自东方今报最 ...
逸笔草草,简淡水墨间,一仙人(或谓禅宗散圣),宽衣大肚,步履蹒跚,如行云雾间,尽脱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气,这就是宋代梁楷的名作《泼墨仙人》,这类中国减笔画作其后也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禅画与美学。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国宝聚焦”展呈现了宋代蔡襄《书尺牍》册和梁楷《泼墨仙人》册。展期为三个月。“国宝聚焦”展每期仅展两件 ...
120年前被无意发现的敦煌藏经洞,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并很快进入了国际学术的视野,持续成为国际显学。由于藏经洞文献文物随后被盗与大量流失或遗失,敦煌也被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澎湃新闻获悉,在昨天落幕的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 "2020 敦煌论坛 : 纪念藏经洞发现 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 ...
由广东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主办的“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6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该展共展出172件/套精美文物,向观众讲述千年唐蕃古道的故事。“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展出的文物 陈骥旻 摄 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从唐代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的官道,被誉为沟通汉藏两族人民友好 ...
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在通过数字化方式加速回归,首个由中方主导的数字化回归项目正在筹备之中。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11月7日于敦煌莫高窟举办的“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介绍,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计划开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项目。这一项目将通过国际合作,系统调查整理海外收藏的藏经洞文物。在对 ...
日前,“龙行万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龙泉青瓷”展览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展,来自首都博物馆、浙江博物馆、福建博物馆等国内11家博物馆的253件套龙泉青瓷,首次在海南集中展出,再现了大航海时代下龙泉青瓷的海上万里航行之路。 该展览分为“青瓷出龙泉”“青瓷行万里”“青瓷传古今”三个部分,通过龙泉窑分布与特征分析、出水与出土龙泉 ...
从敦煌研究院获悉,该院在做好所辖六大石窟保护利用的同时,将全面加强石窟考古研究,力争2035年之前完成六处石窟考古报告的出版,并承担中国其他重要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工作,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的申报与建设、川渝石窟群的保护利用做出贡献。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的游人如织。王斌银 摄 作为在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 ...
北京加大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文物保护力度,先后在白浮泉、玉河故道、路县故城等9处遗址点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其中,在路县故城遗址周边首次发现了大规模的冶炼手工遗存。 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7日开幕,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带最新考古成果。 他说,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的考古成果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是祖先留下的珍贵物质 ...
苗儿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毛里湖镇樟树村12组,澧水右岸一个当地人称苗儿岗的岗地上。该山岗东临澧水,南北皆为水塘,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面积约7.3万平方米。遗址西北距津市县城约19公里,东南距毛里湖镇(原保河堤镇)约4公里,东距澧水最近约164米。 2019 年10月中旬至2020年1月,为配合安乡至慈利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 ...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东控荆楚,西扼巴蜀,历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先后建立过捍关、江关、白帝城、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关等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的重镇。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庆市博物馆、白帝城文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均对遗址做过调查和试掘,为遗址的保护奠定了基础。1998年至今,为配 ...
从1998年至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已持续23年对重庆市白帝城遗址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5日最新消息,2020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持续对白帝城遗址子阳城遗址进行成片发掘,再次取得重要收获。子阳城皇殿台遗址全景。图片来自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东控荆楚,西扼巴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亚蓉先生近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高研院会议室做了题为《沈从文与古代服饰文化》的专题报告。王亚蓉研究员曾经担任知名作家、文物学者沈从文先生助手,长期协助沈先生的研究工作。报告不仅介绍了沈从文先生开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历史机缘,及其在方法论层面的贡献;也结合实验考古的经典案例,畅谈了自己对于沈先 ...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于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强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在此,从考古研究、保护工程等七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整体情况。(一)关于考古研究全面开展了石窟寺考古调查。先后在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东 ...
2020年10月,汨罗市长乐中学校舍建设时发现一件兽面纹铜铙,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后会同汨罗市文管所展开了考古勘察。 长乐中学地处汨水北岸的海螺山,西部为汨水从幕阜山余脉奔腾而出形成的冲击扇小平原,海拔高度57米,与汨水常年水位高差约20米。铜铙出土地点位于校区北部的旧宿舍楼东北角。宿舍楼处在海螺山两座丘陵之间的小谷地,20世纪80 ...
为都墓地位于玉龙雪山北麓大具坝的一处南北向台地上,当地人称“中梁子”,西北距金沙江约2.5公里。2020年5月,大具中学球场范围内由于重建和村民取土,有若干石棺石板暴露于地表。6月玉龙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勘探,确认墓葬年代为青铜时代。7月上旬,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为都墓地发掘项目,对球场建设范围内涉及墓葬区域进行了科学细致的 ...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阐明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为深入开展考古文博工作注入强大动力,为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 ...
10月30日,在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大型红烧土块遗迹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发掘。据了解,本次发掘采取分段揭露的方式,即每隔10米左右布一条长30-40米、宽2米的长探沟,以了解宏观布局。同时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意见,揭露至红烧土层面即停止下挖,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论证后,研究后续工作思路。本次发掘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2019年8月和2020年5月,总书记先后在考察调研敦煌和云冈石窟时,对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近日,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 ...
作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结晶的石窟寺,规模数量宏大,艺术形式多样,价值内涵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2019年8月19日、2020年5月11日先后两次考察调研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就石窟寺保护利用发表重要论述,为开展石窟寺保护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推动交流互鉴、坚定文化 ...
5月11日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时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好、利用好”。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省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推动云冈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
11月7日,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旨在纪念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这一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重要文化遗产发现120周年,总结敦煌学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经验, 推动21世纪敦煌学的更大发展。 论坛开幕仪式 大会共邀请150多位资深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