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藏经洞面世120周年,他们齐聚大漠献智敦煌学

摘要: 11月7日,“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研究院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15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文物研究、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模式研究、丝绸之路多宗教多民族文明交融与文化互鉴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研究等议题,总结敦煌学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和 ...

11月7日,“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研究院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15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文物研究、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模式研究、丝绸之路多宗教多民族文明交融与文化互鉴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研究等议题,总结敦煌学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经验,为推动敦煌学发展献智。

论坛开幕式 李果繁 摄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介绍,一百二十年前,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是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学术史的一件大事。藏经洞发现的五万多件文物以及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敦煌石窟所构成的敦煌文化进入了国际学术的视野,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敦煌学,极大地拓宽了时人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的认识。

回顾藏经洞发现一百二十年来的历史,回首一百年来敦煌学发展的历程,赵声良表示,一代代敦煌学先贤为了国家的民族文化事业,克服各种艰苦条件,或负笈西洋,辗转抄写带回敦煌文献,以供国人研究;或放弃国外的安逸生活来到敦煌,在沙漠中开辟石窟保护研究的事业;很多前辈学者即使在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却仍然无怨无悔,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学术研究工作,并精心培育出敦煌学的后备人才。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致辞 李果繁 摄

“由于他们的坚守和不断开拓进取,为我们今天敦煌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声良说,当下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时代在召唤敦煌学者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不断深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认为,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大力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脉络,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是敦煌学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次论坛的举办将在“敦煌学”学术研究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国强表示,一百二十年来,在全世界敦煌学者苦心孤诣、深入研究下,流失各地的藏经洞文物逐步被整理、刊布、出版,基本揭示了藏经洞文物有什么、是什么及其珍贵价值。特别是在国家的高度支持和重视之下,国内学者团结一致、奋起直追,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命运,形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研究局面。

王国强说,敦煌研究院作为世界最大的敦煌学研究的实体单位,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作为联系和团结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机构和研究学者的重要堡垒,要继续充分发挥好平台作用,凝聚作用,共同谋划、携手并进,推进敦煌学的持续繁荣发展。甘肃省委宣传部将大力支持,与敦煌学者一道,紧抓机遇,推进敦煌学在新时代再上新台阶,绽放新光彩。

据了解,藏经洞即莫高窟17窟,其在1900年6月22日被道士王圆箓发现,并挖出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些文物体现了千年间多元文明荟萃、交融的结晶,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其中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敦煌藏经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