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山窑、繁昌窑、萧窑——聚焦安徽瓷窑址考古发掘新收获
聚焦安徽瓷窑址考古发掘新收获烈 山 窑 发现北宋北方窑系最大体量窑炉烈山窑址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处于濉河的支流雷河岸边,西距雷河1公里左右,东靠烈山脚下。2017年9月,该地发现一处古窑址。2018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分为三个区域,Ⅰ区金元窑址区域、Ⅱ区唐代晚期至北宋窑址区域和Ⅲ区汉代窑址区。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
聚焦安徽瓷窑址考古发掘新收获烈 山 窑 发现北宋北方窑系最大体量窑炉烈山窑址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处于濉河的支流雷河岸边,西距雷河1公里左右,东靠烈山脚下。2017年9月,该地发现一处古窑址。2018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分为三个区域,Ⅰ区金元窑址区域、Ⅱ区唐代晚期至北宋窑址区域和Ⅲ区汉代窑址区。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
记者7日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获悉,济南市济阳区对两座大型汉代画像石墓的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悉,其中的一座墓葬是济南迄今发现的最大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 据介绍,这两座汉墓位于济阳区济阳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西,是2018年底群众在池塘清淤过程中先后发现的,经勘察,初步确定为汉代大型砖室墓。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济阳区博物馆,对墓葬进行了近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
8月5日至6日,由吉林大学—故宫博物院张忠培考古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主办的“中国考古学:人类·文化·生业·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2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会。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等出席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是吉林大学—故宫博物院张忠培考古 ...
图为甘肃简牍博物馆效果图。 甘肃省文物局供图 摄 中新网兰州7月31日电(记者冯志军)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项目开工奠基仪式31日在兰州举行。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主体四层建筑的该馆计划于2021年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届时,“汉简之乡”甘肃目前大量“藏在深闺”的珍贵文物,将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 简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甘肃简牍具有出土时间最早、国内外影响最大、内容最为丰富、学科建设实力最强、研究 ...
日前,“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在内蒙古美术馆精彩亮相。展览通过25件阿拉善珍贵岩画实物、30幅岩画拓片及60枚居延汉简,再现了古代阿拉善地区的智慧、文明与艺术。分布广、数量多 勾画“北方民族的历史画卷”阿拉善,历来为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交会地带,历史上许多民族活跃于此。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历史遗存丰富,文化脉络绵延不断
敦煌文化研究与翻译国际研讨会8日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敦煌:世界文化包容互鉴、融合发展的见证与标识”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交流。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表示,敦煌文化是丝路精神和世界各文明交流的典范,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财富,更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我们应当深入探讨敦煌文化,不断发掘其内在价值,为新时代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参考。各国专家
原标题:甘肃夏河县人类下颌骨化石: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向前推进12万年 新华社兰州5月3日电(记者张文静)我国科学家联合多名境内外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件人类下颌骨化石经鉴定为丹尼索瓦人。 这一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整整向前推进了12万年。 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日前,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寻找最美文化遗产守护人”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通过行业、社会以及媒体的联动,深入寻找、发掘和宣传一批执著坚守、无私奉献的基层文化遗产守护人的先进事迹,推广典型经验,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参与文物安全工作,持续营造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氛围,进而为文物事业的发展助力。线索征集活动从7月开始到12月底结束,采用网络、随手拍、电话报名和社会推荐等 ...
7月22日,四川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发布,成都市中心东华门街附近,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从战国到明代的多处重要遗存,被命名为东华门遗址。据了解,这片挖掘出土的古代遗存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旁边的东华门街,地层深度大概3-7米。虽然,目前挖掘面积仅为22000平方米,但是据考古确认,其涵盖的历史遗存包含了公元前311年成都建城以后,到明王朝灭亡共2000多年的历史。东华门遗址考古发掘领队 易立:这个遗址是我们从2013年一直到现 ...
进入暑期旅游高峰,为进一步做好暑期旺季游客服务工作,更好满足游客参观要求,陕历博决定延长暑期开放时间。从7月25日-8月25日期间,陕历博的开放时间调整为8:30-19:30 ,停票时间延长至18:00。为打击“黄牛”,保证更多观众参观,2019年1月30日起陕历博实行全新票务模式,通过采用所有门票全部网络实名制、分时段预约等方式,解决了以往观众长时间排队、“黄牛倒票”、高峰期展厅拥挤等问题。有参观意向的观众可提前7天通过微 ...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波士顿华埠乞臣街(Hudson St.)6号城市考古挖掘已进入第四周,但接连遇阻,进展远远滞后。挖掘团队发现,原址房屋被推倒的残砖全部堆积在选址所在的后院,填埋物深约1.21米,前三周工作全部在清理砖头和废弃物,再往下挖到六英尺又遇油地沾和混泥土隔离板,由于华埠区域是填海而来,隔板下若全是海水,挖掘将在此提早结束。波士顿市府考古学家巴格力29日表示,截止目前,该团队发现的绝大部分是被推倒 ...
昨日北京市文物局开展了“爱满京城 相约幸福”七夕主题活动,共有17家市属博物馆开设了夜场,延长闭馆时间,让市民可以在博物馆中度过一个特别的七夕之夜。首都博物馆昨晚延时至20点闭馆,当晚,首博在民俗、玉器和瓷器展厅为观众奉献七夕乞巧民俗讲解,带领观众赏析馆藏文物,同时以馆藏玉器“白玉鸳鸯柄圆盒”为创作灵感,让100对预约情侣夫妻在礼仪大堂同心协力创作“鸳鸯和合”彩沙绘画。0博物馆
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等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国家文物局供图“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至2019年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始着手沉船的整体保护。考古发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 ...
位于山东济南的济阳区近日发掘出一大型汉代画像石墓。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共清理墓葬两座,均为汉代画像石墓,并发现大量画像和画像石。▲ 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共清理墓葬两座。记者7日采访获悉,该汉墓位于济阳区济阳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西,是当地民众于2018年12月中旬在池塘清淤过程中发现。经现场勘察,考古人员初步确定其为汉代大型砖室墓。后经
“考古中国”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两项重要考古成果徐秀丽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等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并主持会议。“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至2019年,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
8月6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共选取了171件展品,以2012年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像精品为主体,是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修复成果的首次系统性展示。“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开幕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党委书记单威、副馆长刘万鸣,文
2019年7月20日至21日,为期两天的中国人民大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话与融合”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与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共同协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以及剑 ...
近日,“幽燕长歌——燕国历史文化展”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大厅开展。展厅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伯矩鬲”“克罍”和“堇鼎”,它们都是国家一级文物,“伯矩鬲”更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跟秦陵彩绘铜车马一样,有着相同的“待遇”——均属国家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此番诸多珍品联袂亮相,得以让中外观众一饱眼福。
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通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中随州枣树林墓地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情况。会议邀请了李伯谦、刘绪、刘庆柱、孙庆伟、姜波、王光尧等6名专家现场点评。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领导与枣树林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发掘团队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发掘成果由项目负责人郭长江副研究员 ...
记者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该院最新的研究显示,重庆三峡地区鎏金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经达到一个高度。 这项研究课题名为《三峡地区青铜器鎏金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组历经3年,对重庆三峡地区出土鎏金青铜器群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系统整理,多角度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近期通过专家验收。 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结论包括,鎏金铜器在重庆三峡地区流行时间较长,其中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晚期是鼎盛时期;鎏金铜器主要流 ...
记者从6日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获悉,“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在2019年对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 据介绍,“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目前已开始着手沉船的整体保护。 专家表示,“南海Ⅰ号”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 ...
在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又一处曾侯墓地的发掘情况正式向媒体公布。 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墓地,因1976年曾侯乙墓的发现而为世人熟知。这次公布的是枣树林墓地2018-2019年发掘的情况。在这里,又发现两位曾侯和夫人——曾侯宝及夫人芈加、曾侯求及夫人渔。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中国建筑师提出的“巴黎心跳”方案当地时间8月6日,巴黎圣母院屋顶线建筑设计竞赛主办方GoArchitect公布比赛结果,中国设计师提出的方案获得冠军。据GoArchitect官网消息,在巴黎圣母院屋顶线建筑设计竞赛中,中国建筑师Zeyu Cai和Sibei Li凭借方案“巴黎心跳”(Paris Heartbeat)赢得冠军,其余五个入围总决赛的队伍分别来自加拿大、英国(2位)、
2019年7月25-26日,“广域万象:人类航海的维度与面向”中国航海博物馆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奥地利、日本等多个国家的近60位专家学者莅临参会。与会专家围绕海上丝绸之路、航运贸易与管理、海洋区域社会、水下沉船考古、海关海防及海图史、中外文 ...
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等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并主持会议。国家文物局第三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至2019年,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 ...
2002年,地处湖南武陵山腹地的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38000多枚秦简,填补了秦朝史料佚缺,最大限度地复活还原了秦朝县政情况,学界认为其价值可与殷墟甲骨、敦煌文书媲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局、湘西龙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今天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里耶秦简博物馆收藏的175件(组)里耶秦简,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35件(套)秦代文物 ...
新疆,是个好地方。既有壮美的自然风光,也有多彩的历史文化。楼兰古城、尼雅遗址、阿斯塔那古墓群、北庭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石窟……新疆各民族共居共生,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明,留存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遗迹及珍贵文物,充分展示了新疆与祖国内地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
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等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并主持会议。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至2019年,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 ...
记者8月5日从省考古工作培训会上获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和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签署了联合考古的框架协议,约定从今年10月起的未来5年里,对越南国家级遗址——桐荳遗址展开考古发掘。该遗址和三星堆年代相近,之前出土过与三星堆文物相似的陶器。这也是省考古院第二次赴越南展开考古。越南北部等地曾出土了和三星堆出土文物极其相似的玉戈、玉璋、玉环、玉璧等礼仪用具。图为三星堆出土的玉璋。 吴晓铃 摄 上世纪80 ...
经过三年考古发掘,考古专家首次在新疆河湖边缘地带发现距今3000年的青铜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迹。今年7月底,该遗址主体部分已经全部呈现。巴里坤海子沿遗址 张建刚 摄考古专家首次在新疆河湖边缘地带发现距今3000年的青铜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迹。 张建刚 摄 海子沿遗址位于巴里坤县海子沿村,距离巴里坤湖仅1公里。考古人员于2017年6月初启动了对遗址的全面发掘。发现距今3000年的青铜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迹,这也是迄今为止 ...
图为莫高窟第249窟中的壁画“野猪群”(西魏)。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记者徐雪)敦煌研究院近日从石窟壁画、敦煌文献、馆藏文物中梳理归纳出与动物有关的绘画故事,反映出了上千年前的敦煌,工匠们已经利用画笔,叙说动物的故事,他们批判涉猎、屠宰,乃至一切伤害动物的行为。 敦煌研究院称,在莫高窟420窟里绘于隋代的“驼队”。骆驼不像猴子,可以逗趣解闷,但它们是丝路上最忠实的动物,任劳任怨又不 ...
原标题:雷台汉墓铜车马仪仗:汉代“凉州兵团”的艺术缩影 武威雷台汉墓外放大复制的铜车马仪仗 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铜车马仪仗(局部) 武威雷台汉墓墓道 讲述人:董洪作家、历史文化学者 今年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50周年。甘肃出土过不少的车马实物,其中比较闻名的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葬、甘谷战国秦人墓葬等地方都出土过车马。在多辆车马中,以武威雷台汉墓铜车马仪仗最为完整庞大。它们不仅是数量最多的汉 ...
经过近8年的发掘,湖北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的发掘,从聚落形态揭示了屈家岭社会发展水平;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其功能分布、社会形态、生产水平等均被不同程度揭示…… 3月29日,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揭晓,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的考古发现也为 ...
8月1日,洛阳市“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的营员们在曹魏大墓考古工地参观。 当日,河南省洛阳市“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的70余名营员走进曹魏大墓考古工地、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通过参观体验近距离感受真实的文物考古工作,领略古都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洛阳市“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的营员们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观看工作人员修复壁画。洛阳市“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近日举办新闻发布会称,由内蒙古与蒙古国联袂举办的“大辽契丹——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已在蒙古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一个月,吸引10余万人次观众前来参观。 “这是内蒙古首次在蒙古国举办大型历史文物陈列,而此前中国多个考古机构与蒙古国同行联手,围绕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融碰撞展开多项合作,中蒙文物考古领域合作已成为两国人文交流新亮点。”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陈永志说。 早在2005年, ...
7月22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腊甸遗址的最近考古发掘成果:发掘面积共1万平方米,共清理遗迹200个,其中发掘的墓围中埋葬一个或多个墓葬的新型石板墓在云南属首次发现。这次腊甸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完成,标志着云南境内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腊甸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江边乡龙街村委会腊甸村,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2019年2月至7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楚雄州博物馆、元谋人博物馆 ...
随州义地岗古墓葬保护区考古发掘再获重大发现。7月28日,春秋早期曾侯求夫妻墓被成功发掘,考古专家称,其价值巨大,当地仿西安“秦兵马俑坑保护”钢构大棚已初步搭建。 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考古专家后加升告诉记者,继当年义地岗抢救性发掘曾侯舆、曾侯丙墓、曾侯宝夫妻墓,跻身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后,因担心重蹈当年古墓被城市建设施工以及盗墓分子利用闹市民宅打洞盗掘之覆辙,今年正月初七过后,湖北省市考古队就展 ...
2019年7月2日上午9: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10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举行,讲座由李裕群研究员主持,巴基斯坦白沙瓦伊斯兰学院犍陀罗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纳西姆·汗教授(Prof. Dr. Muhammad Nasim Khan)带来了题目为“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上游佛教岩画”的学术讲座,巴基斯坦白沙瓦伊斯兰学院犍陀罗研究中心郭凤妍博士承担本次讲座翻译。主持人 李裕群研究员 纳西姆·汗教授 ...
2019年7月30日上午,“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论坛在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主办,敦煌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承办。来自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的议题是“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
7月31日,从镇海区文保所获悉,镇海区澥浦镇息云寺山以西一带发现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息云寺山遗址,经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认定,时代跨越南朝唐、宋元、明清至近现代,距今约有1500年左右历史,佐证了历史文献对澥浦沿革的记载。
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成立于 2008 年,由文博教研室发展而来,隶属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下设考古学教研室、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教研室,并有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辅助机构和科研平台,以及考古科学与信息技术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文博技术工作室、体质人类学标本室等实验 ...
哈通社/努尔-苏丹/7月31日—首都努尔-苏丹将建立«博佐赫»国家历史文化自然保护区。 努尔-苏丹市市长阿勒泰·阔勒格诺夫在其Instagram账号上公布了这一消息。 消息称,阔勒格诺夫近日与文化和体育部部长阿克托特•拉伊穆库洛娃会面。会谈期间,双方签署了有关开发«博佐赫»国家历史文化自然保护区的联合计划。 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对«博佐赫»古城进行复原重建,并建立一座考古遗址公园。 此外,双方 ...
2019年7月24日 ,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编制“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保护管理状况报告协调工作会议在西安圆满闭幕。会议代表合影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首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 ...
暑期的热烈来袭,预示着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教育推广部最忙碌的时候已经到来。今年夏天教育推广部来了5个分别来自美国、意大利和国内(台湾)的高校志愿者,他们的到来更加丰富了暑期教育推广课程。五位志愿者中,王立峰和曹缘就读于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研究所。得益于两岸间的文化交流——敦煌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台北系列讲座,作为讲座工作人员的他们,对大漠里的敦煌充满了好奇,因此便利用暑假时间来到敦煌研究院实习。他们利用吐 ...
2019年6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博士研究生特尔巴依尔、硕士研究生恩和巴雅尔分别从俄联邦哈卡斯共和国、中国北京出发,前往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与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艾尔根敖包墓地考古队汇合,提前前往鄂尔浑省艾尔根敖包墓地建设考古基地。6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与蒙方领队奥德巴特尔研究员赶到工地,安排2019年度艾尔根敖包墓地第二期考古发掘的相关工作。艾尔根敖包墓地地理位置示意 ...
7月20日下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邀请浙江大学教授孙英刚,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赵艳,收藏家、独立学者何平在北京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行了一场学术沙龙,主题为“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明珠——犍陀罗”。最近几年,三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犍陀罗地区,对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今年4、5月赵艳的《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与孙英刚、何平的《图说犍陀罗文明》分别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三联书店出版,似 ...
日前,浙江宁波象山渔山列岛海洋考古调查项目圆满完成。 2019年4月至7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及山东、福建、广东、江西、海南等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的队伍在象山县渔山列岛展开了历时90天的渔山列岛海洋考古调查工作。此项目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 ...
为配合溆浦马田坪茅坪110kv变电站建设项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5月至6月,于溆浦县马田坪茅坪坳变电站建设项目用地内发掘战国至西汉古墓葬20座。图一 本次考古发掘位置示意图图二 墓葬分布位置航拍照 一、墓葬发掘概况 本次发掘共发掘古墓葬20座,其中战国墓13座,西汉墓4座,未出随葬品墓葬3座。 本次发现的战国墓均为竖穴土坑墓,由于原始地表被早期基本建设所破坏,现各墓葬墓坑残深约0.4至2.3米不等。 ...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创造出了一套玉礼器系统,而玉璧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玉器。濒临太湖的浙江省湖州市近日出土了一件玉璧,据专家研究,这是当地出土的最大的良渚玉璧。 记者从湖州市文物部门获悉,这件玉璧是7月初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出土的。当地当时正在进行土地复耕工作。经省市文物专家鉴定,它确属于良渚时期的玉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研究员说,这件玉璧应该制作于距今4300-46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晚 ...
伊朗考古课程第十二讲公元前二千纪至前一千纪的伊朗○讲座纪要“伊朗考古:从旧石器时代到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开设的课程,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教授、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法兹里教授(Hassan Fazeli Nashli)主讲。课程主要在介绍伊朗概况、环境及伊朗考古学史的基础上,按照时间序列,系统介绍旧石器时代至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