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吐鲁番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座谈会
5月6日至7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陈同滨教授一行,对我地区丝路申遗筹备工作进行督查指导。经过现场调研后,5月7日上午在吐鲁番地委召开丝绸之路(吐鲁番段)申遗工作座谈会。 座 ...
5月6日至7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陈同滨教授一行,对我地区丝路申遗筹备工作进行督查指导。经过现场调研后,5月7日上午在吐鲁番地委召开丝绸之路(吐鲁番段)申遗工作座谈会。 座 ...
3月23日上午,省文物局在局二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陕西省“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会议由文物处副处长贾强主持,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议首先传达了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和新疆召开的丝路申遗会议精神: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调整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跨国联合申报世界 ...
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 2012年3月25日印发省文物局召开陕西省“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 3月23日上午,省文物局在局二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陕西省“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会议由文物处副处长贾强主持,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 ...
渭桥遗址厨城门一号桥出土的石构件(央广网记者 雷恺 摄) 央广网西安1月12日消息(记者雷恺)记者今天(1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渭桥考古队队对坐落于西安市未央区北部渭河南岸河滩渭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已经发现3组7座渭桥,其年代最早为战国晚期,最晚为唐代。 渭桥遗址厨城门一号桥航拍鸟瞰图(央广网记者 雷恺 摄) 2 ...
赵荣局长听取汇报赵荣局长指导景区文物保护和发展方向 2012年1月11日,赵荣局长带领局办公室、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同志等赴乾陵调研大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 赵荣局长一行实地考察了乾陵北司马门、南司马门、神道遗址、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遗址。考察结束后,在北司马门遗址调研活动中,赵荣局长首先与当地文保员进行交谈 ...
樊丽沙 张海娟2011-08-06 12:10:16 阅读755 次作者提供,原载《甘肃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自1908年黑水城文献面世以来,经过多年发展,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已发展成为具有专门研究领域、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学问。由 ...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陈凌 以中国为起点的古代丝绸之路是联接东西方的大动脉,对世界文明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国际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热点。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提出到丝绸之路所经的中亚国家开展考古工作的设想,得到了院领导的积极肯定和重视。在随后的数年中,考古所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 ...
刘修兵 2010-03-05 中国文化报本报讯 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政府3月4日在北京签订了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文化部部长蔡武,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董保华、顾玉才、宋新潮等出席签约仪式。单霁翔、李鸿忠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湖北省副省长张通主持仪式。国家文物局和湖北 ...
“一棵树”烽燧房屋遗址挖掘现场 中广网兰州1月3日消息 敦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于日前完成。这次文物普查收获颇丰,新发现重要文物点24处在这些重要文物点中最有价值的是3处汉代烽燧和1处汉唐古墓群,有较高的考古价值。这次文物普查的重大收获再一次展现出了敦煌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厚重。 A、发现重要文物点24处 敦煌市第三次 ...
金塔红沙小墩烽火台 金塔尖山子段长城遗址 本报金塔讯(记者董开炜)记者近日从金塔县博物馆了解到,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塔县博物馆在金塔县北山一带发现15段总长26公里、保存较为完好的汉长城遗址,和3处烽火台及城障遗址。这一发现使得金塔县成为酒泉市境内现存汉长城遗址最多的县区,并填补了全国文物界的一项空白。 一个问号 金塔北线汉长城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天山网讯(记者韩晓怡 金浩摄影报道)“没有食物的时候,就吃牙膏,牙膏含在嘴里清爽冰凉,可以提神儿。没水时,就喝铁锈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淡然地说着他的考古经历,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5月4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伊弟利斯· ...
千年敦煌写经孤本一本千年敦煌写经孤本已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失传,然而,一次偶然机会,一位上海老教授在南京博物院库房查找佛经时意外地找到了它。近日,《佛说三十七品经》敦煌写经卷入选国家级珍稀古籍名录。敦煌国宝意外现身“全世界有5万多册敦煌写经卷,我亲眼看过3万多册,战火等各种因素让很多敦煌写经卷都消失了。《佛说三十七品经》我原来也只是看过目录,以为经文已经消失了,没想到却在南京博物院意外找到了它。”作为全 ...
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 昨日记者从敦煌市相关部门获悉,前不久,敦煌市博物馆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敦煌玉门关西南约60多公里处新发现一汉代烽燧遗址,因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一棵树”,故称之为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当地文物部门立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枚保存完整的封检,字迹清晰,上下两端及左下角题写纪年。此发现为敦煌历 ...
本报讯 (记者 呼延思正) 我省甘泉县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期摸底中,新发现两处唐代、宋代佛教石窟。 唐代石窟位于洛河南岸临河的悬崖峭壁上,西距著名的秦直道方家河遗址约500米。石窟为单体窟,窟门呈竖长方形,高约1米,两侧雕刻有力士造像。力士身体健硕,肌肉突显,头戴宝冠,身着裙袍,手持法器,怒目而立。该石窟开凿于崖壁中部,下距河床、上 ...
12月25日,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目前中国有48处遗产地列入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预备名单,其中新疆有12处。 自治区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丝绸之路(新疆段)入选的有12处遗产地(含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工作人员说,丝绸之路(新疆段)最初拟认定的遗产地为11处(含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9月,国家文物局 ...
高空航拍照片显现的乾陵下宫影像。 近期来,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乾陵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对乾陵主陵之外区域展开考古调查,通过对乾陵地区遥感资料的深入研究,于乾陵南部区域的航空照片上,又发现一组清晰的地下建筑遗址影像,可以确认其为乾陵下宫遗址的平面结构影像。这是唐代众多帝陵中第一处比较明晰展现出的下宫布局。 关于乾陵 整体平面布局备受关注 乾陵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之作,乾 ...
马达汉新疆考察国际研讨会及野外考察述要发布日期:2013-06-05作者:许建英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8月20日至9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办、新疆社会科学院协办的“马达汉新疆考察国际研讨会”,分别在芬兰赫尔辛基和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中、芬学者于乌鲁木齐会议后联合赴南疆,沿着马达 ...
【龙虎网报道】西安电据西安晚报报道,记者从陕西省旬邑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人员最近在旬邑县境内发现一座秦汉时期高等级宫殿建筑遗址。遗址对研究汉甘泉苑的范围以及秦汉宫观苑囿的建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据介绍,遗址位于旬邑县排厦乡沟老头村附近,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出土遗物中以绳纹瓦片最多,瓦当包括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文字瓦 ...
8月2日,与会代表在准备演示材料。当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在新疆吐鲁番举行。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新华社记者 沈桥 摄
5月中旬,经过考古人员2个多月的科学勘探试掘,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玉官岩埋藏地下千年的秦汉至宋元特大古舜帝陵庙遗址,终于向世人初现“面容”。由市委宣传宣传部与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永州古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研究课题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大的、最古老的“三皇五帝”陵庙遗址。 ...
华夏经纬网1月13日讯:如今繁忙的深圳蛇口赤湾港区,早在唐宋时期已十分活跃,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港口。这是日前深圳考古学者经大量调查考证后得出的结论,为深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新的证据。据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杨耀林研究员介绍,唐朝以来,广州对外贸易日益繁盛,深圳作为广州海外交通的重要门户,对外经 ...
9月12日至10月12日,南朝鲜清州博物馆举办中国瓷器特别展览会,把在南朝鲜出土的中国瓷器收集到一起,为研究中国对南朝鲜瓷器文化带来的影响提供了条件。这次展出的展品中,有从汉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共计83件。其中有第一次公开展出的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中国白瓷灯盏。该灯盏出土于南朝鲜武宁王陵、武宁王陵建造于公元529年。展出时,灯盏上还 ...
中国文物报讯 历时三年之久的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最近胜利结束,并取得显著成果。为此,陕西省文物局召开表彰大会嘉奖在文物普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副省长孙达人、省文物局局长王文清等领导向宝鸡市等四个先进文物普查队和127个先进个人颁发了奖品。在这次文物普查中,由120多名业务骨干组成的文物普查队,足迹踏遍陕西省的山山水水、村村 ...
中国文物报讯 兰州市博物馆在市辖榆中县和平乡菜子山村西沟社农田边,发现一块明代肃王府养马碑文。此碑圜首形,碑座全埋在土里,碑身高173厘米,宽81厘米,厚13.5厘米。碑的一面竖书楷书大字“肃府官滩四至碑”,另一面行书小字共10行,行20余字不等,共250余字。主要记述“党家山官滩一处,东至泉山、南至石门山唐母坟、西至柴沟牧地、北至挂车巷,原系本府牧养进 ...
据英《泰晤士报》报道,都柏林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考古学家们最近在爱尔兰朗德福郡的沼泽地区的泥炭层中,发现了一条五千多年前用木头铺成的道路。这条由榛木枝和白蜡树枝铺成的道路,是连结两个新石器时期洞穴地点的通道。领导这次发掘工作的巴里拉夫特里教授说:『考虑到形成泥炭所需的时间,这条道路肯定有至少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加文)
8月2日至6日,环太平洋国际先史学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市召开。美国、中国、苏联、加拿大、日本、南朝鲜、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澳大利亚等太平洋沿岸的十七国参加了会议,600余位与会考古学者和人类学者分别就22个主题发表了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讨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环太平洋国际考古学学术大会。这次学术会议上,中国及南朝鲜学者的成果最为引人注目。南朝鲜 ...
中国文物报讯今年8月,宁夏自治区文管会在泾源县果家山发现一处大规模秦汉遗址,出土大批板瓦、筒瓦、陶水管和砖等建筑构件。在深沟T2内出土有3种规格大板瓦和3种规格的筒瓦。特别是在深1.5~1.8米处发现一条东北西南向排水管道,系灰陶质,相互扣合呈圆柱状,每节长47~49.5厘米,外径18厘米,管内淤泥中含有许多细小木炭屑。水管下部铺垫细土,两旁有石块拦护,上 ...
中国文物报讯最近,我国首座古船博物馆——蓬莱古船博物馆落成。该馆位于蓬莱阁下,为仿古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一三○五平方米。展厅主要陈列一九八四年在古登州出土的大型古代沉船,同时还展出了在登州港出士的朝鲜李朝瓷器、日本宽永铜钱以及国内历代的陶瓷器、船用铜炮、铁炮、石碇、木碇、铁锚等历史文物。(袁晓春)
据土耳其《每日新闻》报道,不久前,在小亚细亚半岛阿格瑞山下,发现了一座距今6000年前的葡葡园遗址。据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葡萄园。土耳其中部从古至今一直是葡萄的产地,同时也是古代赫梯帝国的国土。赫梯帝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公元前14世纪达到极盛时期。近几十年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已出土许多赫梯时期的珍贵 ...
印加帝国是12世纪在南美洲兴起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到16世纪初被西班牙殖民者消灭。虽然印加帝国已经消失了几百年,但考古学者最近发现,当年他们修建的一些高地大道(部分段落)今天仍在被人们使用着。这段大道从现在的哥伦比亚南部一直延伸到智利北部的丘陵地带。现年35岁的智利考古学者卡罗吉洛桑托洛是这条古道的专门研究者。他介绍说,这条主干道还有几条支道 ...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记者王兆麟)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咸阳市郊发掘出我国迄今已知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木桥遗址。有关专家认为,这一重大考古新发现,对了解我国古代桥梁史和建桥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并对研究西汉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丝绸之路”均具有重要价值。这座古桥遗址,位于咸阳市西南9.5公里的钓台乡王道村南。自1986年起,考古工作者共发掘 ...
据古史记载,蒙古统帅苏布坦巴戛图尔在远征钦吉斯汗和巴德时,曾在一种特制的、箭头射不穿的金属小库中休息。不久前,日本考古学家在南朝鲜釜山市附近进行挖掘工作时,发现了用金属封闭的两轮马车。据描述,其形状类似古老的蒙古“装甲运输车”。通过对金属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含有钨和钼的合金钢。其外壳相当坚固,甚至步枪子弹都射不穿它。(徐开顺)
作者:钟山译自美《考古》1989年5—6月号伊朗比希斯顿山上有一处刻于公元前519~518年前的古代波斯国王达利尔斯的浮雕和碑刻。整个石刻位于225英尺高的悬崖上,长59英尺,宽23英尺,上面用古波斯文、爱奥尼亚文和艾伦密特克文三种文字记载了达利尔斯成为国王的历程。由于石刻位于悬崖峭壁之上,使人难以近距离地观察。1835年至1847年,美国军官享利C洛林森曾冒 ...
中国文物报讯据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近日公布:甘肃武威出土的一尊西夏铜炮,经有关部门研究鉴定,是至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火炮。西夏铜炮的出土,把金属管形火器的铸造历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这尊铜炮及炮内遗存的火药和铁弹丸,是1980年5月出土的。铜炮长100厘米,重108.5公斤,由前膛、药室和炮尾三部分组成。整个铜炮造型简单,制作粗糙,除口沿外,其余部分 ...
中国文物报讯 最近,山西省忻州地区文物复查队宁武分队,在位于管涔山区的宁武县汾河上游一带发现了多处石刻石窟寺。这批新发现的石刻和石窟寺规模较大,最早刻(凿)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晚至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其石刻部分主要有宋摩崖碣石、明摩崖题记、元大德二年(1298年)摩崖造像群等;石窟寺部分包括宁化万佛洞、李家沟千佛洞、青龙山天花洞、黄松沟螺 ...
中国文物报讯 五月上旬,云南省蒙自县红寨乡群众传出一条新闻:黄家山石场炸出龙骨来了!这消息立即引起了县领导机关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注意。经考古发掘确认,这些『龙骨』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物,藏『龙骨』的地方是旧石器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南方人类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个遗址是一年前红寨乡村民路宏建在黄家山石场采 ...
中国文物报呼和浩特讯 特约记者王晓华报道: 历时八年之久的内蒙古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这次共普查出15000余处文物遗存。为此,内蒙古文化厅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和举行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剪彩仪式。自治区党政军负责同志千奋勇、许令妊、方威海出席大会并向35个先进集体、77个先进个人颁发了锦旗和证书。自1981年以来,内蒙古文博战线在 ...
发布时间: 作者:萨海特遗迹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南约600公里处,靠近尼泊尔的国境线。过去这里一直被传为公元前5世纪左右舍卫城富豪须达为释迦说法建造的道场——祗园精舍。不久前,和印度政府共同进行调查的日本关西大学学术调查队宣布:萨海特遗迹是大规模的佛教遗址,可以确认为祗园精舍遗迹。19世纪以后,英国等考古学者们曾进行过发掘,但遗迹的全貌不明 ...
中国文物报讯 由文化部文献研究室中国北方沙漠化与人类社会课题组承担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沙地的科学考察工作于不久前在内蒙古敖汉旗结束。这里一项利用考古学手段研究探索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课题。该课题组深入到位于科尔沁沙地的哲里木盟和赤峰市的十个旗县,行程共5(000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深入沙漠腹地调查了大量的 ...
中国文物报讯 4月下旬内蒙古奈曼旗韦莲苏乡牧民戴忠恒在放牧时,发现一批被风刮出的金银器物,他当即跑到乡文物管理领导小组报告。文保领导小组一面向旗文物部门汇报,一面派人保护现场。旗文物干部赶到时,这批文物保护完好,无一损坏。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批辽代窖藏珍贵文物,其中有金佛像,金龙饰件、金耳坠、金叶、金手镯等。金佛像高10厘米,重94·5克,系錾刻 ...
中国文物报讯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于去年10月开始,对分布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内东、西、南三面的土埂堆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试掘工作,获得重大成果。考古发掘表明,这些土埂是相当于商代早期蜀国修筑的城墙,从而确认三星堆遗址为蜀国早期都城遗址。这次发掘面积共400平方米。城墙均为五花土夯筑。城墙横断面为梯形,墙基宽40余米,顶部宽20余米。墙体由主城墙(墙 ...
中国文物报讯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最近结束了对通海县海东贝丘遗址的发掘,初步制定这是云南一处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贝丘遗址距杞麓湖约300米,文化层厚达4米,由于数十年来人为的破坏,到现在遗址仅存约3000平方米。此次发掘面积372平方米,出土遗物较完整者约百件,其中有石斧、石镯、石镞、石拍,陶器有单流罐、双流 ...
不久前,一九八七年底在叙利亚境内古美索不达米亚王国遗址出土的六百块楔形书泥板被美国和丹麦考古学家破译。据与美国耶鲁大学联合进行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学学者约瑟夫.艾德姆介绍,这些楔形书粘土泥板是在叙利亚北部与土耳其及伊拉克边境交界的古代泰尔·莱伦王国的苏伯特·恩利王官(原意为神的住地)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个距大马士革东北的六百公里的城邦王 ...
高句丽王朝是公元前37年,在现在的辽宁省集安县一带建立的。这个王朝的第十九代王名安(公元391一412年),死后隘为好太王,陵寝在今集安县县城以东不远,是一座大型王陵。闻名于世的好太王碑即是这座王陵的墓碑。此碑自一百多年前被关月山等人发现,至今海内外不断有学者研究讨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好太王陵早年就已被盗掘一空,且无详尽的史料记载,留 ...
中国文物报讯 7月31日至8月7日,沉睡千年的唐代开元四大铁牛先后在山西省永济县古蒲州城西门外50余米处的黄河滩淤泥中出土问世。唐开元四大铁牛是国家稀有的珍贵历史文物,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永济县志》和《蒲州府志》记载,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在蒲州城西廓外,黄河岸侧,蒲津两岸,开东西门,各铸一铁牛,故称为“唐开元四大铁牛 ...
中国文物报报讯 7月31日至8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经过友好协商,分别签订了《关于合作进行南海沉船考古调查发掘的意向书》和《关于合作进行南海沉船考古调查的协议书》,就中日两国合作进行广东南海沉船的调查发掘工作达成协议。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难救助打捞公司联合在我国南海水域进行勘探作业中,意外地在广东省台 ...
本报讯 1988年9月,内蒙古阿左旗文物工作者,在腾格里苏木通户山高岭地上,发现汉代石刻题记一处。石刻长1.2米,宽1米,中部已风化剥落,只剩右上方和下部,残留文字19行,120余字。题记记叙了汉武帝到光武帝年间对匈奴征 战的重要史实。距石刻数十米处,尚存一石砌烽火台,台长15米,宽13米,残高5一7米。地表散落有泥质灰陶器碎片,纹式为绳纹。与题记应属同时代遗存 ...
本报讯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乡发掘了85座卡约文化墓葬,出土铜刀、铜戈等近百件。卡约文化是瑞典人安特生1923年至1924年间在青海湟中县卡约村和下西河首次发现并命名的。它是继承铜石并用的齐家文化发展起来的,属青铜时代。其上限在商周之际,下限至秦汉。考古工作者认为,卡约文化是河湟之间独特 的土著文化,是羌人的遗存。这次发掘的 ...
本报讯甘肃敦煌莫高窟防汛抗洪工程建设项目经过七年的兴建,目前已初具规模。在国家及地方防汛抗洪指挥部门的关怀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着手修建西水沟莫高窟段防汛抗洪工程,现己完成西水沟大桥南北端 莫高窟段一千六百米的防洪堤、西水沟南北端的小石墙及西水沟大桥以北引水渠等九项单项工程。(史学英)
近几年来,萍乡市博物馆在文物调查和配合农田基本建设中,先后清理出土了三座有确切纪年的砖室墓葬。其中东汉二座、东晋一座,三座均为青灰色花纹砖船蓬式券顶墓,多为坐北朝南向,出土器物也极为丰富。东汉永元十五年墓是1975年在萍乡上栗城下村由农民烧砖取土发现。封门被挖破,墓内堆满淤泥。此墓分前后两室,前为甬道,后为墓室,全长3,7米,宽1.5米,前室高2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