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让古遗产“活起来”,西安这么做……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西安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创新文物工作思路,加强城市考古、大遗址保护、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城市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反哺城市、惠及人民。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局部 ...

• 中肯联合考古探寻郑和足迹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纪念日。六百多年前,中国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由27,000余人、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曾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拉开了人类大规模远洋航海活动的序幕。2010年,中国政府使用援款启动了中国-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联合考古项目,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和马林迪的陆上与水下文化遗存、遗址、遗物进行系统 ...

• 闸口白塔:吴越佛塔的“缩微模型”

在中国漫长的佛塔建造史中,吴越砖石佛塔毋庸置疑占有一席之地,在唐宋之间,扮演承先启后的重要角色。吴越佛塔之所以重要,主因是其以砖石塔身模仿木构装修样式,这也是长期以来研究吴越砖石佛塔建筑的重点,其中制作最为精致、难能可贵的实例,当属杭州闸口白塔。长期以来学界对吴越砖石佛塔的研究多着眼于仿木构,将其看作填补唐宋交接之际木构建筑史空 ...

• 看西汉最大的金印,南越王墓重磅文物来沪

南越国是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割据政权,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与起点。澎湃新闻获悉,近日(7月1日),位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广州南越王博物院,推出“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展出154件/套出土文物,囊括目前世界唯一的完备丝缕玉衣,西汉最大的金印、汉代唯一的龙钮帝玺等,展览展示了南越国独具特色的岭南风貌与航海文化。展览 ...

• 湖南醴陵发现东汉中晚期窑址 填补湘东地区早期青瓷窑址空白

  考古人员近日在湖南省醴陵市左权镇永兴村石坑组易家山西北坡发现一处窑址,通过对比分析,初步判断该窑址的建造年代为东汉中晚期,距今约1900年。这是在湘东地区首次发现东汉时期印纹硬陶和青瓷窑址。易家山窑址考古现场。  今年4月,醴陵市醴陵窑管理所工作人员在对渌水流域进行窑址调查时,发现一处被破坏窑址。为进一步弄清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 ...

• 天然古茂,台北故宫“书法导赏”褒斜道刻石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澎湃新闻获悉,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专题陈列展“笔墨见真章——故宫书法导赏”迎来换展,更新的重点展品包括汉《开通褒斜道刻石》、魏王远《石门铭墨拓本》、汉《石门颂墨拓本》、宋欧 ...

• 预告丨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中国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讲座第四期,将于2022年7月11日(星期一)19:30准时上线直播。本场讲座,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孟原召,为大家带来《中国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内容介绍中外之间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由来已久,汉代已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抵达印度、东南亚地区的海上航线。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 ...

• 《风雨归牧》是否出自李迪之手?“国宝聚焦”新展有答案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台北故宫“国宝聚焦”迎来换展,继上期展出明代仇英的《秋江待渡》后,此次专门呈现的是宋代李迪的《风雨归牧》,这幅画描绘的是两位牧童在风雨中赶牛返家的情景。《风雨归牧》是否出自李迪之手?为什么它的绘画风格好像与阎次平画派有关?宋代画牛的名家之间也会相互模仿学习吗?此次展览围绕着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一的解答。《风雨归牧 ...

• 西子湖畔并赏荷花与荷主题文物,浙博展“一一风荷举”

夏日赏荷,于杭州人而言,寻常亦风雅。初夏时节,寻“小荷才露尖尖角”,仲夏时节,观“新荷漫沼叶田田”,盛夏时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秋霜时节,可“留得残荷听雨声”,甚而风中、雨后亦有“叶有清风花弄影”“碧玉罗盘弄水晶”……水乡荷塘,碧叶风翻,芙蓉红艳,风景的烂漫与情意的缠绵都在此处相通。澎湃新闻获悉,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一一风 ...

• 看一部古代钱币小史,罗伯昭捐赠展亮相国博

罗伯昭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与方若、张叔驯并称“近代泉家三杰”。澎湃新闻获悉,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策划了罗伯昭捐赠展览,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展出,展期预计三个月。罗伯昭捐赠的钱币通古贯今,兼及中外,品相极精,版别丰富,与其他泉家捐赠的文物共同奠定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钱币类藏品的基础。1957年 ...

• 还原70余考古现场,国博回顾考古百年

为庆祝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近日,“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呈现。展览共选择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从陆、海、空不同维度以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考古案例来展示国博考古成果。1921年几乎与仰韶遗址发掘同时,在河北钜鹿开始的古城发掘,揭开国博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博考古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 ...

• 五百文物讲述意大利之源,国博展古罗马文明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世所公认的历史古国,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澎湃新闻获悉,“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于7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云集了503件古罗马文物,以此讲述当时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展览现场,《胜利女神与胜利纪念物浮雕》,公元1世纪 大理石罗马国家博物馆藏 ...

• 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谈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总书记还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 ...

• 线上展览 | “丝路琉光--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

今年是西安博物院建成开放15周年,2022年5月18日特别推出了“丝路琉光--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展。自开展以来,精美的古代玻璃器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今天将带您一起走进虚拟空间,去感受下玻璃艺术所呈现出的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和长安地区的多彩文化吧!看线下展览01游虚拟展厅02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

• 破解“边界”难题,京津冀加强长城遗产保护利用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的长城,多修建于明代,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其中京津冀段长城早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三地近年出台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建设方案。7月5日上午,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签订仪式在线成功举行。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签订《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的联 ...

• 北京一拍卖公司拍卖西周青铜器被查处

根据公安部门线索通报,近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和北京市文物局密切配合,对北京市某拍卖公司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案进行查处。经鉴定,两件涉案文物中“西周晚期郑羌伯青铜鬲”为三级文物、“春秋早期伯荀父青铜鼎”为一般文物。该案为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行使文物市场行政执法职能以来,查办的文物市场“第一案”,被文化和旅游部、国 ...

• 《田野考古概论》课程纪要——2022年辽上京“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系列报道(二)

  2022年6月29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隆重开班。当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实训班班主任董新林研究员,为实训班学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的全体队员讲授了本次实训的第一课《田野考古概论》。  董新林老师授课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考古调查和勘探 ...

• 湖南发现14座东汉至唐代墓葬 揭示丧葬风俗变迁

 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自今年3月启动湖南耒阳禁山墓群考古发掘工作以来,至今发现东汉至唐代墓葬14座,已发掘墓葬8座,包括6座东汉墓、1座东晋墓和1座唐墓,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等文物标本130余件。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耒阳禁山考古队队长陈斌介绍,6座东汉墓均为砖室墓,其中3座墓葬可能为同一家族墓地,但在埋葬习俗方面存在差异。  考 ...

• 2019年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考古综述

2019年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考古成果丰硕,总量达到350篇(部) 以上,研究格局呈现出新趋势。墓葬的发现与研究仍然是本时段最主要的内容,曹魏墓葬、南朝墓葬砖画、唐墓壁画是值得注意的几个亮点。都城的发现与研究方面,新公布的资料不多,但数十年的积累推进了研究的深度,尤其在北魏洛阳城的复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手工业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处于萎缩状态 ...

• 讲座纪要|徐龙国:西汉铸钱与上林三官

编者语:此篇报道由云南大学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沛雯同学整理,谨致谢忱!其他公众号此前以“原创”形式推送过相关的讲座报道,由于公众号形式有限,故前述作者无法更改,特此声明!2021年6月6日下午两点半至五点半,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联合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与文物评估中心在校师生及部分外系学生,在东陆校区文渊楼405教室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

• “青铜器与文明交流——第三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摘要分享

  2022年6月28至2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青铜器与文明交流——第三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在国博召开。此次论坛由国博研究院、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合作承办。出席“第三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的学者及嘉宾合影  此次论坛邀请海内外青铜器研究领域的36位学者,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紧紧 ...

•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全国政协书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暨“周周论学”活动发言摘登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6月14日,全国政协书院举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暨“周周论学”活动,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交流,并 ...

• “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 考古所行政联合党支部主题党日学习活动纪实

  6月30日下午,考古所行政联合党支部主题党日学习活动在西裙楼组织召开,本次主题党日学习活动由考古所党委委员、行政联合党支部书记刘国祥同志为大家带来题为《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的主题讲座,支部宣传委员吴海燕同志主持本次学习活动并组织大家讨论发言。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 ...

• “青铜器与文明交流——第三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

  2022年6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青铜器与文明交流——第三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在国家博物馆召开。此次论坛由国博研究院、馆刊编辑部与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合作承办,邀请了海内外研究机构、博物馆和高校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围绕“青铜器与文明交流”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论 ...

• 台北故宫“亚洲织品展”更新:针线间的交流与想象

织品服饰一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品味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染织工艺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贸易交流、民情风俗等不同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亚洲幅员辽阔,织品文化多元:印尼的“宋吉”与“伊卡”是苏门答腊岛及峇里岛最具特色且珍贵的织物;中国的丝织品远销海外,“丝路”横越欧亚大陆;波斯自古以织锦、羊毛织毯闻名于世,不少符合波斯品味 ...

• 朱玉麒:三寸丁谷树皮与西域丁谷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史学论坛第十九讲 纪要2020年11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论坛”第十九讲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5号楼B117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三寸丁谷树皮与西域丁谷山”,由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主讲,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付马主持,历史学系暨西方古典学中心助理教授林丽娟评议。朱玉麒教授从西域历 ...

• 朱玉麒:从燕然山到大成殿——西北边疆平定的纪功碑

二〇二一年度二〇二一年度北大故宫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场2021年4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先生在故宫博物院第二会议室作题为“从燕然山到大成殿——西北边疆平定的纪功碑”的讲座。讲座由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此次讲座由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研究室承办。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研究人员 ...

• 讲座回顾 | 焦南峰:《方国、王国、帝国——秦陵形制演变的考古学观察》

  2018年10月13日上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在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一场题目为《方国、王国、帝国——秦陵形制演变的考古学观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任萌副教授主持。焦南峰研究员讲座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秦人简史、秦陵和陵墓形制的组成要素;第二部分讲述了秦陵的考古学简史; ...

• 讲座回顾 | 焦南峰:《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

2018年11月18日上午,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第六十四期特邀西北大学特聘教授、陕西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在我院二楼会议室举行了题为《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院长段清波教授主持。焦南峰研究员讲座伊始,段清波院长提出:在十年以前,我们对大型遗址的概念还很缺乏。西汉帝陵的发掘是全国性数一数二的大型考古发掘,是对文献记 ...

• 焦南峰:西汉帝陵祔葬墓再探

2022年4月12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二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五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作主题报告,题目为:“西汉帝陵祔葬墓再探”。第十二期邀访学者包伟民、包慧怡、陈文龙、杜华、谷继明、姜守诚、梁云、刘清华、刘文飞、陆一、罗鸿、欧树军、王明珂,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 ...

• 山西发现西周时期倗国中等贵族墓 出土楚公逆短剑

5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发现一座西周中期偏晚的倗国中等贵族墓,出土有楚公逆短剑,对研究楚公逆的年代具有重要价值。铜方座簋俯视图。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该墓葬出土的铜车马器。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横水西周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以北约800米处,2004年至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前 ...

• 《洗砚池晋墓发掘报告》首发式在市博物馆举行

挖掘机“捅”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3年的4月30日,在临沂市洗砚池街,王羲之故居公园扩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当施工人员在开挖大雄宝殿东配殿地基时,微微感觉到土层有些异样,在基槽东北角挖出数块青砖,当挖掘机继续向下开挖时,脚下土层突然露出一个洞口,部分青砖掉入洞内。待朝洞里望去,隐约可以看见一些形状各异的器皿。就在这样一次巧合中,洗 ...

• 风采|破冰——丛冬梅与新疆古籍保护事业

十五周年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在古籍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值此15周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各古籍保护单位对15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展现各地古籍保护风采,以期促进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作者/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 苗慧  作为新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创者,丛冬 ...

• 2022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拉开序幕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东北部,是丝绸之路新北道沿线一处唐至蒙元时期重要城址。自201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连续四年对古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整理工作,清理出包括唐代院落遗址、高昌回鹘时期浴场、佛寺遗址和高昌回鹘至蒙元时期景教寺院遗址等多处重要考古遗存。为深入了解城内重要遗迹的 ...

• 又有新进展!蒙古境内鲜卑贵族墓地

蒙古国达尔罕乌拉省洪格尔县鲜卑贵族墓地后续进展✪ 刘斌 博士 |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据蒙古国TIME时报6月27日报道,尔罕乌拉省洪格尔县鲜卑贵族墓地共发现19座墓葬,其中13座是贵族的,5座是平民的,1座是祭祀的(尚不知道区分标准-编者注)。此次发掘两座墓葬,较大一座墓葬,形制为带有封土的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封土直径1 ...

• 北魏吕续墓 惊现石椁

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为配合大同市上华琚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位于大同市开源街北、永泰南路东,智家堡村西北的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北魏时期墓葬67座。其中,发现了大同市目前唯一的一座浮雕彩绘带前廊仿木石椁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墓葬形制M57,长斜坡墓道方形石椁墓,坐北朝南,方向185° ...

• 申遗动态 | 十年申遗再上新征程 九省(区)齐聚赤壁共襄盛举——万里茶道《赤壁宣言》发表十周年座谈会暨申遗工作现场会成功召开

6月30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咸宁市人民政府主办,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赤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万里茶道《赤壁宣言》发表十周年座谈会暨申遗工作现场会在湖北赤壁成功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致辞,湖北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湖北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主任段 ...

• 蒙古境内发现迄今最大鲜卑墓

✪ 刘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  近日,蒙古国达尔罕乌拉省洪格尔县发掘一座鲜卑墓葬,这是蒙古境内发现最大的鲜卑贵族墓葬。此次发掘由乌兰巴托大学考古系第二团队负责人伊德尔杭盖博士领导,该校师生参与发掘。墓葬带有封土,斜坡墓道,土雕墓门,目前发现有人骨,动物骨髂,铁器和铜器碎片,发掘开始于6月6日,目前仍在进行中。   ...

• 中国古代器物的生产传统、装饰以及流通——2022制器尚象学术论坛综述

以“中国古代器物的生产传统、装饰以及流通”为主题的“2022制器尚象学术论坛”于2022年6月11日在线召开。项目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召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练春海,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孙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荣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鹏,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聂菲,厦门大学教授张闻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亚莎,华东师范大学 ...

• 元代倪瓒画过的狮子林,680岁生日快乐!

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狮子林是元代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晚年曾专门为之题诗作画。从天如惟则的肇建,到黄氏家族的修建,再到贝氏家族的扩建,在狮子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先后曾是僧众参禅悟道的丛林、文人赋诗作画的名胜、帝王流连忘返的园林、世家生活起居的旧院。可以说,一座狮子林,融合了元明清及民国等各 ...

• 成都武侯祠新发现8通清代碑刻,此前被藏入墙体

媒体聚焦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发现的清代石碑。华西都市报图一面看似斑驳朴素的庙墙里,隐藏着文物。2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公布,在位于文物区中轴线上的武侯祠诸葛亮殿新发现8通清代碑刻,丰富、印证了武侯祠的人文历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已有近1800年历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马萍在当天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在今年2月的武侯祠博物馆陈列提升工程中, ...

• 台北故宫“巨幅名作”,呈现《重修山河堰碑》墨拓

宋代《山河堰落成记》又名《重修山河堰碑》,是陕西汉中地区分布在褒斜古道南端的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的104种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块碑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建水利被淹,国务院将这104种摩崖中的十三种碑刻评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同时将岩石切割后收入汉中博物馆,后来称为《汉魏石门十三品》。《重修山河堰碑》碑刻就是其中之一。澎湃新闻获悉, ...

• 文明探源新期待:牛河梁5000多年前建设蓝图待揭秘

 “红山先民的领导者踏勘了这处山岭,安排规划在这里即将修建的建筑群,此后有专职人员根据山坡的地势情况,提出具体建筑方案,进行施工设计,最后有更多的负责人指派众多的红山先民运土、搬石,展开具体建设。”  6月的辽西大地仍感微凉。站在位于努鲁儿虎山脉绵绵群山间的牛河梁遗址,贾笑冰向记者描绘着眼前这片土地5000多年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 ...

• 2022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在巴林左旗举办开班仪式

  2022年6月29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开班仪式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党政综合楼七层会议厅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的全体队员,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徐州博物馆( ...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都兰出土唐元纺织品文物

  30日,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日前,该所历经一年有余,实施完成所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并通过验收。此次项目保护对象为8件唐代织锦和1件元代织金锦袍服,均为青海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重要墓地出土珍贵文物,其中一级1件、二级1件、三级7件。元代袍服片银面料。 图片来自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后的元代袍服。 图片来自青海省文物考古 ...

• 三星堆8号祭祀坑铜神兽、神坛或可与3号祭祀坑铜顶坛人像拼对

  “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兽、青铜神坛和3号祭祀坑出土的被称为‘奇奇怪怪’的铜顶坛人像或可拼对。”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副主任郭汉中29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透露,根据器物断口处的联系,目前文保中心专家已用电脑合成了3件器物拼对为一体的图片。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兽。 张浪 摄  指着并排放置的三件器物,郭汉中解释道,“青铜神坛上层的 ...

• 跨越两汉到明清 嵊州国道527二期工程沿线考古成果喜人

  2022年6月,嵊州国道527二期工程沿线考古发掘工作进入扫尾,经过为期7个月的考古发掘,考古队在该项目范围内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1200多件。  此次发掘缘于国道527二期建设工程,属于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嵊州527国道甘霖至长乐段工程项目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石璜镇和长乐镇,长乐江北侧。路线全长19.3公里,占地面积约 ...

• 河北赵窑遗址新发现

  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日前在邯郸赵窑遗址发现了商代火炕,这一发现将我国使用火炕的历史从西汉提前到了商代。  “火炕是我国北方居民的取暖设施,此前我国有关火炕的最早记录是2006年在保定徐水东黑山遗址发现的西汉火炕,此次赵窑遗址五号房址发现的则是商代火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魏曙光说。  赵窑遗址 ...

•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发现夏代早期大型祭祀遗迹

  “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在夯土建筑上发现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牲数十具、动物牺牲数具以及其他大量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和遗物。通过对瓦店龙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学研究,祭祀建筑的开始使用为瓦店龙山文化二期晚段,鼎盛期为瓦店龙山文化三期早段,到瓦店龙山文化三期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