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考古拓片师:不漏掉任何历史细节 为考古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拓片室内,“70后”拓片师戴福尧正手握自制的红色拓包,不轻不重地在覆盖于石碑表面的宣纸上拍打,伴随她灵巧的动作,碑文逐渐清晰显露出来。拍打一遍后,她紧了紧拓包内的羊毛,又蘸上浓黑墨水,开始第二遍拍打过程……“拓印一块这样的石碑,通常需要反复拍打四五遍才能完成。”戴福尧正为即将拓印的文物上纸。 王磊 摄  从 ...

• 唐朝皇家梵香来自何方?中国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揭开谜团

  法门寺作为唐代皇家寺院,其地宫内供奉的香料缘自本土还是来自何方?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不过,因香料难以长期保存,遗址少有实物出土,对其成分、来源的分析工作更是开展较少,相关谜团一直待解。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故宫博物院与法门寺博物馆组成的研究团队,最新完成对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三类香料样品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初步揭晓 ...

• 湖南永州东安县后背山清代墓群发掘简介

  后背山墓群位于永州市东安县宥江桥村,西南距县城约3公里,地处湘江一级支流紫水河北岸山间盆地中的一处石灰岩山坡西侧。为配合永新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永州市博物馆、东安县文旅广体局等单位于2022年上半年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布设5mX5m探方27个,发掘面积675平方米。清理墓葬25座,出土各类器物60余件,取得了 ...

• 国际古迹遗址日聚焦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4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称:全球1/3的世界自然遗产和1/6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教科文组织重申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古迹和遗址充分纳入气候行动和战略的承诺。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遗产与气候”。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指出:这些年国内时常出现极端降水,此前应对雨患经验较少的北方也饱受灾患。去年,河南、山西等地强 ...

• 日本“大安寺”特展,呈现奈良时代的木雕佛造像

“大安寺的一切:奈良时代的佛与祈祷”展览现场。 视频来源:奈良电视台(01:40)奈良大安寺是日本第一座由天皇下令建造的官方寺院,前身为飞鸟时代的百济大寺,后迁至平城京(日本奈良时代首都)成为大安寺,与兴福寺、东大寺、药师寺等并称南都七大寺。近期,特展“大安寺的一切:奈良时代的佛与祈祷”在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通过佛像、佛画、佛器及建 ...

• 从巴蜀到吴越,看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从长江上游的巴山蜀水到下游的江南水乡都保存着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澎湃新闻获悉,“5·18国际博物馆日”临近,“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将于明天在福建博物院开幕,展出长江流域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百余件文物,其中半数以上为一级文物,系统展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历史光辉和璀璨成就。长江流域是中国铜矿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早在夏商之 ...

• 展示荆楚千年文脉,湖北考古博物馆开放在即

五一前夕,陕西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公众试运行,引起广泛关注。澎湃新闻获悉,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湖畔的湖北考古博物馆也将于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后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建成后将集考古出土文物的保管、展示、研究与传播于一身,致力服务荆楚文化、长江文化研究。“千年文脉——长江文明展·湖北”将作为湖北考古博物馆举办的首个展览,于近日向公众 ...

• 518国际博物馆日|看看博物馆都有哪些直播

在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8日在武汉举行。主会场开幕式将采用线下启动、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届时,将公布“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品牌推介活动结果,“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也将在湖北省博物馆揭幕。此外,腾讯微信视频号、央视频、文博圈等联合发起见证 ...

• 国际博物馆日将至,中国主会场聚焦早期乐器文化

澎湃新闻获悉,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8日在武汉举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的力量”这一主题,主会场设在湖北省博物馆,主会场开幕式将采用线下启动、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届时,将公布“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品牌推介活动结果,“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也将 ...

• 六十年考古 半世纪传薪——追忆父亲苏秉琦

  苏秉琦先生与夏鼐先生并称考古学界的“苏夏二公”,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作为考古教育家、考古理论家、考古思想家和考古实践家,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他87岁时完成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以60余年的考古生涯为主线,回顾了在实践中探索考古学科理论和方法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反映了中国考古学的成长历程和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方面的主要 ...

• 【会议预告】第二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一、致与会人员尊敬的领导嘉宾:您好,2022 年第二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因疫情原因,将于 2022 年 5 月 14 日在线上召开。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与地点会议时间:2022 年 5 月 14 日上午 9:00- 下午 17:50会议地点:青岛主会场会议方式:腾讯会议会议号:763-345-450会议二维码:(二)演讲嘉宾报告提交:演讲嘉宾根据自拟题目,请于 5 月 1 ...

• 中国学者“云聚”云冈石窟“论道”民族融合

 中国学者11日在山西云冈研究院围绕“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办专题研讨会,旨在深挖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  当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山西大学、大同大学的专家学者从历史纵深围绕民族融合展开主旨演讲,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

• 首届“环境考古•江南研究生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

  考古学与地理学等学科的学科交叉促进了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近年来,考古学者和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学者交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了一批具有交叉学科思维的环境考古学研究人才,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为搭建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环境考古学发展,2022年5月7日,以“环境考古”为主题的“环境考古·江南研究生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这 ...

• 卡霍基亚的地下景观 ——探索北美第一座原住民城市的建筑

  2022年5月5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邀请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Grant Stauffer博士为师生带来题为“卡霍基亚的地下景观——探索北美第一座原住民城市的建筑(Cahokia’s Hidden Landscape: Prospecting for Earthworks in North America’s First Native City)”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教授主持,圣路易斯华盛顿大 ...

• 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按下“重启键”

  10日记者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最核心设施之一的弧形梁恢复加工,标志着因疫情影响而按下“暂停键”的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正式重启。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最核心设施之一的弧形梁恢复加工现场 图片来自上海市文旅局  上海市文旅局介绍,5月9日晚间,在浦东新区的一家加工企业内, ...

• 山西发现春秋晚期卿大夫墓 出土成套编钟乐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0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洪洞县发现春秋至清朝时期墓葬9座,从出土器物分析,其中一座春秋墓葬的墓主人级别或为当时的卿大夫。墓葬出土编钟乐器组合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南秦墓地属于南秦遗址的一部分,南秦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即被发现,其范围包括了南秦村、永凝堡及坊堆三处遗存,上世纪80年代曾在 ...

• 因疫情“暂停”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近日重启

澎湃新闻从上海市文旅局获悉,5月9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最核心设施之一的弧形梁恢复加工,标志因疫情影响而按下“暂停键”的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正式重启。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是本年度上海文化旅游领域最重要项目之一, 于今年3月2日正式启动整体打捞和考古工作。“弧形梁”是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最 ...

• 动物考古揭开5000年前“良渚人”的餐桌美食

澎湃新闻获悉,5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古平台推出了“良渚的动物世界展”,该展全面、系统整理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近三年来,动物考古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揭示了5000年前“良渚人”的餐桌美食。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钟家港古河道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钟家港遗址出土的骨制品、良渚文化动物群、考古学家如何识别家猪、被良渚先民“偏爱”的鹿科 ...

• 贵州首次以考古方式探究屯堡文化

  9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屯堡考古队完成对安顺羊边城遗址测绘及安榨城遗址调查工作,这是贵州首次从考古的角度,对屯堡及相关遗存展开系统考古工作。周必素(右一)对采集到的遗物和考古人员进行探讨。 应腾 摄  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中原、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明朝初年,全国推行卫所制度,以此加强中 ...

• 陆慕元和塘古窑遗址取得重要发现

  日前,陆慕元和塘古窑遗址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历经前后两个阶段、近一年时间的深入挖掘,该处明代金砖窑址群已出土明代金砖、宋代陶灯等文物70余件。昨天,记者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获悉,新近发现的“陆慕窑炉”、晾坯区、大型沉淀池、沿河砖路等,独具江南特色,对探源苏州文明、研究江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该处遗址系2020年市考 ...

• 徐闻寿人地墓葬考古发掘

徐闻寿人地墓葬考古发掘(GDKG-2021-081-FJ11)项目背景2021年10月,本院收到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徐闻县南山镇二桥村村民在农田中修建蓄水池时发现古墓的情况报告,派遣工作人员赶往现场。确认其为两座汉代砖室墓后,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提出抢救性发掘申请,对墓葬进行清理,发掘面积300平方米。项目地点湛江市徐闻县南山镇工作内容2座墓葬发掘进场 ...

• 中塞合作项目“巴契及周边文化景观”申遗材料已提交教科文组织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3859141427310919692022年1月31日,塞尔维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巴契及周边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 中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试行开放

  中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28日对公众试行开放,建立起考古知识体系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使考古知识不再“典藏”在“象牙塔”中。展出的文物。阿琳娜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以考古学的学科发展为主线,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等的专题博物馆。  ...

• 鸡叫城遗址考古新收获

 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的鸡叫城遗址,以其科学的田野考古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入围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鸡叫城遗址考古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9年再次启动,经过连续3年发掘,收获颇多。  洞庭湖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是通过考古构建的。早在距今50万年前就有人类分布于洞庭湖及周边。考古发现了湘北澧水类群和湘西潕水类群两个旧石器文化序列。 ...

• 河姆渡见证稻作文明发展

  4月18日,“发现文明:考古学的视野”系列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河姆渡文化与稻作文明的摇篮”展开深入交流。良渚反山墓地M12出土的六件琮 图片来自方向明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73年首次被发现于浙江宁波的河姆渡镇而得名,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

• 安阳小八里庄遗址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2年5月2日上午,安阳市文物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师范学院等科研机构及高校专家、学者,组织召开安阳小八里庄遗址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现场考察及集中讨论等形式,就小八里庄遗迹、遗物,对比国内同时期典型遗址文化属性,对遗址的文化内涵、范围、价值 ...

•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二十年

  2022年4月20日15:30,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三十九讲在公共教学一楼12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二十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教授,讲座由魏坚教授主持,韩建业教授担任评议。魏坚教授主持讲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 ...

• 河南黄河河道汉墓群为寻找平侯国方位提供新线索

  墓葬为何被置于黄河水中?他们是谁?又从何而来?……经过持续考古发掘,河南洛阳孟津黄河河道汉墓群考古工作日前取得阶段性进展。  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墓葬群出土器物及丧葬习俗呈现明显的非洛阳本土特征。考古人员结合史料判断,或与文献中记载的西汉平侯国高度相关。  2020年12月,随着黄河进入枯水期,水位持续下降,河南洛阳 ...

• 《虎峰山麓 寺隐茔藏——曾家虎峰山村考古成果展 》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开幕

  近日,《虎峰山麓 寺隐茔藏——曾家虎峰山村考古成果展》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开幕,展览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沙坪坝博物馆承办。展览展出了曾家虎峰山村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成果,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考古发掘工作的原貌。《虎峰山麓 寺隐茔藏——曾家虎峰山村考古成果展》 新华网发  真实的考古发掘工作是 ...

• 马王堆汉墓出土纺织品新发现文字,填补研究空缺

澎湃新闻获悉,湖南省博物馆近日首次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未整理纺织品进行系统性清库,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中,最新发现有织入的文字等,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缺。 据悉,这是首次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里有织入的文字,是典型的篆隶,体现了汉初高超的纺织品织造技艺。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街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 ...

• 多图|上官婉儿墓志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近日,我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4月28日将面向社会试运行,馆内将首次展出上官婉儿的墓志。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时期有“巾帼宰相”之名的内舍人,她的墓志内容补充了她在唐隆政变被杀后,由太平公主礼葬的相关信息。而且考古发现上官婉儿墓室被严重损坏,可能是因为唐玄宗认定她是太平公主一党,进行了“官方毁墓”。

• “黑科技”如何辅助古陶瓷鉴定

作为一家海内外驰名的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自1952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收藏、保护、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为己任,且尤重文物研究与保护的传承,七十年传承,文脉在兹。《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与上海博物馆独家合作推出的系列报道“70年看上博”,本期关注的是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科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在文物研究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

• 讲座纪要丨秦为大鸟,垂头中国——从秦文化的独特性看秦统一的必然性

  2022年4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办《秦汉考古与文明八讲》系列讲座《秦为大鸟,垂头中国——从秦文化的独特性看秦统一的必然性》。本讲座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梁云老师主讲,举办地点位于北京大学考古楼A座101教室。图一 梁老师与战国时代列国地图  讲座一开始梁老师便提及秦国能够在经过春秋战国后最终统一中国,与其文化的独特性有 ...

• 线上会议 | 玉学玉文化学术研讨会

  从通天祀神的灵物,到禀赋王权的礼器  从比德君子的佩玉,到怡情养性的把玩  30多位学者,3场专题论坛  从玉器、玉料、考古、科技、艺术等方面  讨论玉学玉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  见证考古与文明、玉器与文化、  传播与地域、科技与哲学间的脉络与未来。  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博物馆、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长沙博物 ...

• 太原晋阳古城遗址内发现隋代瓷窑遗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晋阳古城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称:2021年,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队在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处隋代瓷窑遗址。据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韩炳华研究员介绍,这是晋阳古城开展考古工作60年来第一次发现的瓷窑遗址,也是山西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址。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西依龙 ...

• 现代人起源假说及扩散路线

 2022年4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系列讲座第四讲在考古楼A座101教室举行,本院长聘副教授李锋老师作为主讲人,以《现代人起源假说及其扩散路线》为题,围绕现代人起源的假说、现代人扩散与交流的南方路线、北方路线等话题展开了讲述与讨论。  讲座伊始,李锋老师首先对“现代人”的概念进行了厘定:学术意义上的“现代人”通常 ...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未整理纺织品首次清库 发现新刺绣纹样

  从湖南省博物馆获悉,近期,湖南省博物馆首次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未整理纺织品进行系统性清库,最新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里有织入的文字等,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缺。  湖南省博物馆21日完成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系统性清库,将仓库内未入账的所有文物有序编号,共清理出藏品21000余件。其中,纺织品库19000余件,漆木器库1700余件。喻燕姣( ...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 ...

• 6枚西汉简牍记录“全民阅读”历史变革

  湖南益阳市兔子山遗址出土的6枚西汉时代简牍,记载了从“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到“民间借书、献书、藏书成风”的一次历史变革。  自2013年益阳兔子山遗址发掘以来,考古发掘领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一直在对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简牍进行系统性研究。近日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6枚简牍,在兔子山遗址7号井出土,经过清洗,发 ...

• 西藏昌都发掘一处汉唐时期石棺墓葬

  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2021年,西藏藏东发掘一处东汉至唐代墓地。  昌果吉墓地位于西藏边坝县边坝镇,海拔4020米,分布面积约万余平方米,2017年4月调查发现。  据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祖军介绍,为了对怒江上游地区石棺墓遗存的形制、特征与文化内涵进行了解与研究,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两级文物保护研究所与边坝县文化局 ...

• 重大发现: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额头有贴金残留

  直播现场,高丹(左)介绍卢舍那大佛  4月13日下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主办的“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在奉先寺举行第三场直播。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陈列展示中心研究人员高丹为网友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大像龛在选址 ...

• 龙门石窟唐代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塔基遗址  4月16日,在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主办的“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的第四场直播在龙门石窟唐香山寺遗址举行。直播中,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了唐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让我们有机会一睹“龙 ...

• 五代至宋:“丹书铁券”是如何从免死金牌变成儿戏的?

“免死金牌”是民间对“丹书铁券”的俗称。所谓铁券,是古代帝王赐给大将勋臣以保证其本人与家族世代享有朝廷优渥待遇以及免罪等特权的证书。因其证书如版,用铁制成,故名“铁券”。铁券上的文字,一般用朱砂写成,或者在其上刻字而镶嵌以黄金,故亦称“丹书铁券(铁契)”、“金书铁券”等。铁券形制铁券的形制,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六尝有颇为详细 ...

• 山西晋阳古城首次发现隋代瓷窑遗址

“晋阳”又被称作中国的“庞贝城”。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区晋源镇,自1960年代考古工作开展以来至今已有60年。2021年,晋阳古城考古队第一次发现了瓷窑遗址,据判断其年代或为隋代。 该窑址是山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址,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晋源区晋源镇,西依龙山、天 ...

• “地下文物看陕西”,陕西考古博物馆开放倒计时

澎湃新闻获悉,陕西考古博物馆历经10余年建设,即将于4月28日迎来试行开放。作为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将以考古学学科发展为主线,以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遗迹遗物为展示对象,向公众展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现场保护、实验室修复、文物考古学研究及反映考古学科发展史。展出的4218组文物中九成以上为首次对公众展出。陕西考古博物 ...

• 汉文帝霸陵出土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含鎏金车马器、刑徒俑等

记者4月22日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获悉,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承办的《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调陈完成,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江村大墓也就是汉文帝霸陵考古出土的23件(组)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回顾了西汉帝陵百年考古史,呈现西汉帝陵百年考 ...

• 陕西考古博物馆将试行开放

  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近日在陕西西安正式建成,将于4月28日对公众试行开放。陕西考古博物馆展览现场。郑重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集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文物保护、教育展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考古研究机构,是以考古学学科发展为主线,以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遗迹遗物为展示对象,向公众展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现场保护、 ...

•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系列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发展的目标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 ...

• 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学术研讨会召开

4月18日,为响应2022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主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遗产与气候”学术研讨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发来致辞,由协会秘书长闫亚林代表宣读。宋新潮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既是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气候变化国际议题的积极响应,也是中国遗产领 ...

• 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首播,展现考古工作者平淡生活中的精彩

  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芒果TV自制的关于丝路文化、考古相关文化工作者的人物纪实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4月20日首播,本片共10集,以丝绸之路上古今连结的坚守奋斗精神为核心,记录和丝路有关的考古者、守护者、传承者、研究者、传播者们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映射他们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的动人精神。本日播出的是第一集《田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