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从巴米扬到敦煌——古今交融重放光彩

摘要: 巴米扬与敦煌重山阻隔,古往今来,遥守相望。本是世界两大佛教文明的中心,却有着彼此不同的命运。巴米扬与敦煌,在遥望中相守,在动荡中相惜,都有过逝去的容颜,但因佛法而共生共存。今天,敦煌仿佛听到了巴米扬的召唤,文明之光再次绽放。2017年9月12日,由阿富汗信息文化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株式会社)黄山美 ...

巴米扬与敦煌重山阻隔,古往今来,遥守相望。本是世界两大佛教文明的中心,却有着彼此不同的命运。巴米扬与敦煌,在遥望中相守,在动荡中相惜,都有过逝去的容颜,但因佛法而共生共存。今天,敦煌仿佛听到了巴米扬的召唤,文明之光再次绽放。

2017年9月12日,由阿富汗信息文化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株式会社)黄山美术社联合主办的“丝路秘宝——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品”展,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极具神秘传奇色彩的阿富汗文物,首次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敦煌展出。王院长在开幕式上介绍道,“阿富汗文物宝藏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与互鉴中兴盛与繁荣,展示了古代阿富汗人民的智慧与非凡的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的发展表明:光明终将冲破黑暗,文明必将战胜野蛮,交流开放也必须取代封闭保守。希望我们的共同努力,迎来丝绸之路的复兴,并在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交融中重放光彩,造福人类。”(此段文字引自院网站报道)

阿富汗珍宝展览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探究丝绸之路文化历史源流,加深对以巴米扬石窟、龟兹石窟和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佛教遗址的了解和认识,学习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演变,敦煌研究院定于2017年11月19-26日在莫高窟举办“从巴米扬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

此次研究班共邀请到国内外知名学者8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前田耕作先生、东京艺术大学特任教授井上隆史先生、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研究员、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主任张元林研究员、龟兹研究院苗利辉研究员、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孙志军副研究员、敦煌研究院毛铭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研究员邵学成博士),举办专题讲座8场,专题介绍2场。吸引了来自国内多个省市、自治区、港台地区乃至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的高等院校、文博界、宗教界、艺术界的老师和硕、博士生以及相关研究人员185人,学员基本情况统计如下:

年龄分布:(50岁以上19人;30-49岁127人;30岁以下39人)

性别比例:(男:70人;女:115人)

学员类型:(高校教师60人;科研院所研究人员42人;硕、博士生28人;社会爱好者55人)

从巴米扬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为期7天,课程安排紧张有序;授课教师精心授课,课程内容丰富新颖,讲座效果得到学员们的一致认可;学员们上课期间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热情饱满,提问积极。此次研究班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院属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



以下摘录部分学员感言:


“衷心感谢敦煌研究院组织的这次活动,辛苦各位老师的周到安排!这一片土地沉静旷达,相信在这里的每一位敦煌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信仰;而来这里的每一位学员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但都怀着对敦煌的向往热爱前来。此行获益良多。祝愿研究院越办越好,敦煌的千年文明能有更广泛的传承。” 

——边静毅(自由职业者)


“希腊印度阿富汗,文明交流需互鉴。勤力学问人不老,八十四岁犹耕田。前田耕作先生八十四岁讲座中气十足,精神甚佳。人活着要有理想追求,此一例也。”

——张琦彬(广东正大方略律师事务所律师)


“知识太多,这次估计傻半年”

——熊双平(陕西新美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敦煌再次成为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新起点”

——黄载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感谢敦煌研究院,活动太赞了”

——陈可(北京星空间璀璨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签约艺术家)


“向神往的敦煌致敬!向敦煌研究院致敬!向敦煌学的老师们致敬!你们给与了我很多营养”

——白雪勇(长江师范学院 主任)


“几位老师都让我们学到太多东西了,在这里我们要深深感谢各位老师,也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荣梅(兰州文理学院 讲师)


“梦幻一般的敦煌一周,毕生难忘!感恩并致敬研究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创造这次参加研究班的机会以及所付出的所有劳动,感恩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同学们相聚敦煌。在敦煌,在莫高窟、榆林窟,在国际、国内顶尖级学者的倾情奉献中,感受壁画的绝美无言与戈壁滩的默默坚韧,重新认知东西方文明的共存共融,在我佛慈悲的注视下反省自己种种愚痴之处,每天很累很有收获。难忘本次敦煌之行!正如邵学成老师所言,敦煌是个神奇的地方,叫人不舍得离去,暂时离去,还会再来,期待大家敦煌再相聚!一定会再来、再来。所谓梦牵魂绕,就是这样的吧,这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木有的一种感觉啊”

——张玲玲(华北科技学院 教授)


“我们已登上回乡的列车,一切顺利。短短七天,却心有不舍。感恩敦煌研究院给我们的学习观摩机会!感恩敦煌研究院的精心安排,让我们每一天都过得那么充实丰满,这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让我久久回味,慢慢消化。感恩各位老师精彩翔实的讲座,感恩您们多年的坚守付出... 感恩每天早出晚归为我们提供后勤保障的张通林老师以及其他叫不出名字的老师们,感谢您们,让我们的生活学习有条不紊...  感恩!感恩! 感恩这方土地,感恩先圣。” 

——黄诗尧(重庆上水环境设计公司设计师)


“感谢敦煌研究院的一切努力,感谢张先堂副院长的关怀,张通林老师一直陪同、全程照顾。赵声良副院长、张元林老师、孙志军老师、苗利辉老师、毛铭老师、邵学成老师的精彩演讲,为我们展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人类文明。研究院精心安排参观这么多石窟真品,让我们亲睹当时人们刻绘在崖壁上的精神信仰、生活状态,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构想。前田耕作先生和井上隆史先生非常细致的为大家介绍了阿富汗考古的过去与现状,以及未来保护阿富汗遗址的方案,由衷地感到敬佩和感动。作为一名学员,深深感到自己还有很多功课需要补习,需要多多开阔眼界,所以回去之后会继续密切关注敦煌研究院的学术活动。其实从这些灿烂的文明遗迹和为之奉献终身的前辈学者的身上我感知到强大的信念,一种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强烈的生命体验让我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可以参与做些非常有意义的事业,因此欣喜而又沉重,学术研究特别是艺术考古这条路是非常艰苦的,但是敦煌研究院已经为我们呈现了众多的成果,积极踏入国际学术研究的队伍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开拓”

——张柘潭(南京大学哲学系 博士)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巴米扬

最新评论


敦煌莫高窟

关键词:巴米扬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