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SERINDIA | 吐火罗人迁徙和吐火罗文书

摘要:   大月氏人迁徙:  黑海—阿尔泰山—阿富汗最近北京故宫展出的“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吸引了许多热爱丝路的观众。大月氏人从张骞时代就为中国人所熟知,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文化隔绝和阿富汗的战火,中国人又似乎对大月氏文化彻底陌生。神秘的大月氏民族,在匈奴单于以月氏王人头为饮器之后,举族含泪西迁至阿富汗境内的吐火罗斯坦,并在那里建立了贵霜王朝,灿烂的犍陀罗佛像和月氏王黄金宝藏就在那里诞



  大月氏人迁徙:

  黑海—阿尔泰山—阿富汗


最近北京故宫展出的“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吸引了许多热爱丝路的观众。大月氏人从张骞时代就为中国人所熟知,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文化隔绝和阿富汗的战火,中国人又似乎对大月氏文化彻底陌生。神秘的大月氏民族,在匈奴单于以月氏王人头为饮器之后,举族含泪西迁至阿富汗境内的吐火罗斯坦,并在那里建立了贵霜王朝,灿烂的犍陀罗佛像和月氏王黄金宝藏就在那里诞生。而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大月氏的张骞,是最早来访吐火罗斯坦的汉人。

历史上匈奴、大月氏、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都是从中国西域绿洲和北方草原崛起,进一步西迁到欧亚各国的。笔者从事吐火罗语言和人种研究四十年了,在此回顾一下大月氏人迁徙和吐火罗文书近百年来的发现。

古希腊史学家、中国汉唐史书、波斯阿拉伯史学家,都曾多次提到“吐火罗”“睹货逻”“吐火罗斯坦”这样的词汇,所指的地区在今天阿富汗境内。目前国际学界广泛认同吐火罗人与中国史料中的大月氏人有关。北大林梅村教授认为,是古希腊人把“大月氏人”称为“吐火罗人”。 

黑海周边地图

从考古发现来看,吐火罗人起源于里海和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公元前2300年迁入阿尔泰山南麓,形成“切木尔切克”文化。《汉书·西域传》里谈到大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而汉代祁连山指的是新疆天山东麓,大月氏王廷就在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所代表的苏贝希文化,就是大月氏文化。

笔者在研究吐火罗人起源时提出假设,发表多篇论文认为早在三四千年前就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高加索人种居民,以楼兰美女为代表人种,以罗布泊古墓沟为代表遗址,就是大月氏人。两者之间有人种、语言、文化上的关联。从2000年起,由伊迪利斯·阿布杜热苏率领的新疆考古队多次进入罗布泊沙漠,找到了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1902—1946)到访过的孔雀河下游小河墓地。2010年复旦大学人类学家韩康信和吉林大学合作发表英文论文,分析了小河人种的颅骨和DNA样本。由此学界认识到,小河文化也属于大月氏文化,是阿尔泰“切木尔切克”的大月氏人南下塔里木盆地时形成的新聚落。


  吐火罗文书的发现:

  拉近中国、中亚、地中海

吐火罗语是一种古代中亚民族的语言,文书写本却发现于中国境内,这种语言竟然属于远在地中海的印欧语系西支。吐火罗语百年来的重新发现和研究,拉近了中国、中亚、地中海的文化距离。我们知道,丝路流传的梵语、佉卢语、于阗语、粟特语、帕提亚语、中古波斯语都属于印欧语系的东支。相比之下让人惊异的是,虽然吐火罗语曾经流行于中国西域,但是这种语言实际上属于印欧语系西支,特别接近意大利语和凯尔特语。特别是吐火罗语有“k”“ĝ”“ĝh”的后缀,有些词与希腊语、拉丁语有相似的发音和意思。  

于阗语文书,用南道婆罗迷文书写,出土于丹丹乌里克。于阗语属中古伊朗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德国的格伦威德尔、俄国的克兹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日本的大谷光瑞等所带领的多支探险队在中国新疆、甘肃等地多次考察发掘,清理出一种之前从未见过、如今已经消亡的印度—欧罗巴语言文书。最早在新疆获得这种不知名语言文书写本的,是俄罗斯考察者别列佐夫斯基和俄国驻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著名印度学和佛学家奥登堡(1863—1934)在1892年的圣彼得堡首次发表了该语言写本的残页。1900年德国学者恩内斯特·鲁曼在圣彼得堡的沙俄《帝国科学院学刊》上发表论文,根据文书中残存的梵文语句,分析出了这个文书是一段佛经残片,当时鲁曼将之暂时称为“喀什噶尔语”。


1907年突厥学家、释读西域文书的大学者穆勒(1863—1930)在柏林发表论文,根据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题记判定了这个佛经残片的内容,并且将这一前所未有的语言重新命名为“吐火罗语”。但是当时学界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语言可能属于和田塞语。1908年梵学家艾米尔·西格(1866—1951)和威尔海姆·西格林(1880—1946)进一步发表论文支持穆勒的判定,论证了吐火罗语是一种独立的印欧语言。

1931年,西格、西格林和舒尔茨共同出版了《吐火罗语语法》。1948年,法国学者费辽扎刊布了吐火罗语的医学和占卜文书。民国时代的学者冯承钧(1887—1946)将法国列维和伯希和的四篇论文译介为中文,促进了中国的吐火罗学研究;中国学者王静如(1903—1990)也发表了吐火罗文有关的西域史地论文。1987年,冰岛学者希尔马森(1946—1992)在雷克雅未克创办了世界唯一的吐火罗语研究专业刊物《吐火罗语和印欧语研究》;1992年希尔马森去世后该刊并没有停刊,欧亚学者一直积极投稿,该刊在丹麦继续编辑出版。


  吐火罗写经:

  鸠摩罗什时代的佛经之源


就像近代法国学者商博良破译了古埃及文字,欧洲学者重新发现了小亚细亚的赫提提文字一样,吐火罗语的重新发现石破天惊,对欧亚丝路的解读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吐火罗语B文书,公元7世纪,新疆出土

1940年代,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西格教授研治吐火罗语;1943年发表论文通过《福力太子因缘经》(或《国王五人经》)吐火罗写本和汉文写本这些平行异本的比较研究,来确实吐火罗语原文的涵义。1974年,新疆焉耆锡克沁发现了44张即88页吐火罗语A写本,乃是用散韵相间的文体写成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该写本现藏新疆博物馆)。季先生在研究中获得突厥语学者耿世民(1929—2012)、德国学者温特尔(Werner Winter, 1923—2010)和法国学者皮诺(Georges-Jean Pinault,1955— )的帮助,终于在1998年出版了英文专书,这是中国学者在吐火罗学上取得的重大成果。

吐火罗文书多与佛教有关:包括阿含经、律藏、论藏、比喻谈和本生经、佛赞、佛教戏剧等,多属说一切有部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此外还有医学文献、忏悔文、世俗文书、洞窟题记、石壁铭文、双语文书(吐火罗语B与梵语、印度俗语的合璧文书),摩尼教文书等。吐火罗语文书共约一万两千件,今天在海外收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艺术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远东所等地。

吐火罗语有两个分支:流行于焉耆地区的吐火罗语A和流行于龟兹地区的吐火罗语B。早在1913年,法国学者列维(1863—1935)就发表论文,把吐火罗语B命名为“龟兹语”(出土文书主要在5—10世纪之间);英国剑桥的语言学家贝雷爵士(1899—1996)提出了将吐火罗语A命名为“焉耆语”(出土文书主要在7—10世纪之间)。当年讲吐火罗语的地域在西域北道:西起库车(龟兹,Kuča),焉耆(回鹘语Karašhär,梵语Agni)居中,东到吐鲁番。现存吐火罗语文献一万二千件中,A文书约二千件,B文书约一万件,大多是残片,更见珍贵。

新疆库车龟兹石窟前的鸠摩罗什雕像


法国皮诺教授指出,十六国时期的高僧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母亲是龟兹王妹,吐火罗语是他的母语。佛教由印度传入汉地的旅程中,4—5世纪,鸠摩罗什时代的龟兹曾是欧亚丝路佛学中心,吐火罗语写经也曾是此后汗牛充栋的汉文佛经之源。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的佛经名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早期就有吐火罗语写本。在鸠摩罗什、佛图澄、法显的时代,吐火罗语佛经在中国新疆和河西走廊流传。鸠摩罗什在译经上的巨大成就,亦可多少归因于其吐火罗母语背景;吐火罗语在语言学上的创造力,可以视为鸠摩罗什范式。

大月氏人迁徙的考古证据,吐火罗语文书的解读,更进一步让欧亚学界共同认识到中国、中亚、地中海之间千年来密切的文化血脉。


本文文字选自《丝路艺术》总第三期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 徐文堪(Xu Wenkan)


《丝路艺术》编委,美国亚洲学会会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刊名:丝路艺术

英文刊名:SERINDIA

出版方:漓江出版社

定价:45.00元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403/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3009


《丝路艺术》总第三期

阿富汗专题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徐文堪

更多信息...

丹丹乌里克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