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纪要 | 从孔雀河走向昆仑山 |《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系列课程

摘要: 课程介绍本次讲座为王炳华先生《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系列课程的第三节,属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课程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讲座课程。课程教授方式采用讲座形式,鼓励到场同学针对讲座内容参与讨论。2018年10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访问学者王炳华先生在考古文博学院为师生带来《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系列讲座的第三 ...

课程介绍

本次讲座为王炳华先生《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系列课程的第三节,属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课程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讲座课程。课程教授方式采用讲座形式,鼓励到场同学针对讲座内容参与讨论。

2018年10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访问学者王炳华先生在考古文博学院为师生带来《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系列讲座的第三讲——《从孔雀河走向昆仑山》。

王炳华先生讲座现场

王炳华先生首先回顾了第二讲中提及的在罗布淖尔孔雀河水系发现的青铜时代文明,认为这些考古学文化属于一支强力入徙的“塞人”。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冰期导致全球温度下降了2度左右,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欧洲北部地区居民无法维持正常的游牧生活,大量居民向低纬度地区迁徙,形成一场较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其中就有一支人由欧洲经由高加索地区、中亚两河流域、天山峡谷于公元前2100-2000年来到了新疆最东部的罗布淖尔地区。

“塞人”移民迁居路线

这批“塞人”在孔雀河水系活动了差不多有500年左右的时间(2000-1500BC),又离开孔雀河谷,再次走向远方。王炳华老师结合自己2000年纵穿孔雀河谷的思考、2002年在喀尔曲尕的采风经历以及孔雀河流域的考古学现象,指出在这500年间,由于当时居民不加节制地攫取资源,使得当地的生态因为超负荷而很快遭到破坏,孔雀河流域陷入荒漠化。即使孔雀河水仍然流淌,但是近水的河滩已经没有可供采伐的树木,可供猎食的动物也在迁往远方。环境日益恶劣,再寻找一处宜居的地理空间的想法便出现在孔雀河居民的脑海中。

王炳华先生进一步推论,由于孔雀河上游、塔里木河下游不少地段是近乎邻接的,因此在离开孔雀河河谷之后,孔雀河居民便沿着塔里木河往西走,一步步进入塔里木河尾闾地带,进而转入克里雅河流域,沿着克里雅河继续往南走寻找更好的生存舞台。塔里木河与克里雅河汇流点处的克里雅北方墓地就是这一路线的有力证明。该墓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现象和小河墓地完全一致,小件金属器增多,与小河墓地是一脉相承又相对进步的同类考古遗存。生活在此的居民也与小河居民具有一致的种族特征、物质生活、埋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该墓地的测年结果在距今3300年前后,说明小河居民在距今3500年前,离开孔雀河谷,晚后200年左右停居在此。王炳华老师指出目前这一逻辑推论仍需要更多的证据,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去今3000多年前的塔里木河故道上,搜寻、发现相关的考古文化遗址。

克里雅河北方墓地

目前考古学取得的成果,尚不能充分揭示克里雅河北方墓地人群在距今3300年前,为什么又一次迁离家园,又走向了何方。但在克里雅河中下游、昆仑山北麓的诸多绿洲居民中,却可以从遗传学、文化人类学角度,捕捉到不算太少、颇富个性的民俗文化资料,能清楚感受到曾经在小河、北方墓地居民中存在的人种遗传特征、服饰、饮食文化、甚至埋葬习俗。王炳华老师以达里雅博依为例介绍了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相关资料:居住方式及葬俗都与孔雀河流域考古遗存相似;人体特征表现出欧亚人群交融的特征,与小河和克里雅北方墓地的居民类似并且存在血缘关系;语言方面,其居民对“达里雅博依”的解释为“沿着河道走”,也揭示了这一批居民对生存地点的选择。

王炳华先生介绍达里雅博依文化人类学资料

王炳华先生进一步联系到和田地区发现的“和田塞语”文献,认为古代和田沿昆仑山一线,在某一特定时段,塞种人确实曾经存在。他们进入这片地区的时间可能相当早,逐渐成为了古代和田地区居民的民族成份之一。将这一语言学现象与上述考古文化中显示的青铜时代曾有印欧人种东徙进入孔雀河谷,继又转进克里雅河下游,并缘克里雅河南行的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分子生物学的现象联系,认为与这一古代印欧人(包括塞人)迁徙存在关联,是可以成立、并不勉强的。直到公元10世纪才因伊斯兰势力进入,才改变了这片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生态。但在不少比较偏僻的沙漠绿洲中,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消除。达里雅博依绿洲居民中的诸多文化生态,可以算是一个例证。

最后,王炳华先生分析了克里雅河及昆仑山北麓古代人类遗存带给我们的启示:人类定居在一个地方之后,对自然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索取是一种本性,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如果一味不加节制地索取,必然会招致灾难。考古工作如果能够将这个过程生动地恢复出来,对人们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高度凝练的哲学思想是有帮助的,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必要的,这也是考古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而要想复原这一过程,破解这些历史谜团,多学科的协作必不可少。

炳华先生回答同学提问

讲座听众

文章代表作者学术观点,学院提供信息分享平台,欢迎学界内外讨论交流。


文字:陈婷、李睿璇

图片:李睿璇

编辑:商晨雯、李凯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