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父亲节|释迦牟尼的背影

摘要:   “我给不了你世间的财富,但我能给你出世间的宝藏。”         如果你的父亲,你刚一出生,就离开你和母亲只身远行。在你的童年中,未曾受到过他的任何庇护。当他第一次出现在你面前,你已成长为少年。你会怎样面对他,又会如何看待他的离开?  这样的戏码假如出现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必是闹得沸沸扬扬,那位“缺席”了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的父亲,恐怕将遭到众人强烈的非议。  但如果这位父亲,是为了“大家”安


 


 “我给不了你世间的财富,但我能给你出世间的宝藏。”

     如果你的父亲,你刚一出生,就离开你和母亲只身远行。在你的童年中,未曾受到过他的任何庇护。当他第一次出现在你面前,你已成长为少年。你会怎样面对他,又会如何看待他的离开?  这样的戏码假如出现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必是闹得沸沸扬扬,那位“缺席”了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的父亲,恐怕将遭到众人强烈的非议。  但如果这位父亲,是为了“大家”安乐而放弃“小家”之欢呢?

 是父亲,更是佛祖

  在麦积山石窟第133窟一组名为“罗睺罗授记”的造像面前,我们见到了另一维度的选择和放弃——

  佛窟中央,站立着高达3.1米的佛祖释迦牟尼像。在他轻轻抬起的右手下方,站着另一尊高1.44米的造像,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

罗睺罗授记-麦积山石窟第133窟

  这组造像被称为罗睺罗授记,表现佛祖预言罗睺罗未来也能成佛的场景。

  这里的佛祖用慈祥柔和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孩子,他将左手抬至胸前,右手伸向罗睺罗头顶,似乎要抚摸儿子。罗睺罗双手合十,站在父亲右前方。他微微颔首,面带含蓄的笑意,仿佛在表达对父亲的问候。

佛与罗睺罗-麦积山石窟第133窟

  我们的宋代工匠,颇有心思地将画面定格于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令罗睺罗生出些“近父情更怯”的意味。细观佛祖此刻的表情,并不像我们寻常在别处见到的那般一味庄重严肃,塑匠更注重表现慈悲与怜爱这些情感,使佛陀成为一位威严悲悯的长者。

佛与罗睺罗-麦积山石窟第133窟

  儿子罗睺罗的神态中也展现出克制情感的一面,“站在我面前的,既是父亲,更是佛祖。究竟是要像个孩子一样渴望父亲,还是应像个弟子那样致敬佛祖?”这大概是罗睺罗内心曾经的困扰,最终他选择低下头去作一名弟子。

  

  是孩子,也是佛子

  罗睺罗是悉达多王子和耶输陀罗的儿子,释迦族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孙。刚刚出生第七天,悉达多便离开王宫出家修行,六年中克服种种障碍,最后在菩提树下圆满成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说法-莫高窟第217窟

  罗睺罗七岁那年父子相见,这是悉达多觉悟成佛后第一次返回故乡。他为教化亲族而来,对世俗的权力已无半点兴趣。想必佛陀一定意识到,未来迦毗罗卫国的王位会由儿子罗睺罗继承。

罗睺罗认父-阿旃陀石窟

  然而,如果将世间的王权财富和出世间的觉悟解脱相比较,哪个更值得留给自己的孩子呢?

  在经典的记述中,佛陀并未陈述自己带走儿子的动机和思考。罗睺罗在初次面对陌生的父亲时,竟然感受到不可抑制的亲切感。后来,他静静地跟在父亲背后,离开了热闹的国都,进入森林中的修行地。佛陀则请舍利弗收儿子出家,请目犍连为儿子剃度。

  就这样,罗睺罗成了僧团中的一名小沙弥,走上了自己的觉悟之路。从这天开始,罗睺罗的修行便从未离开过父亲的教诫。

  初出家的罗睺罗孩子气尚未褪去,当一些宰官、长者、居士来探问佛在什么地方时,他总是喜欢捉弄别人。佛祖在竹林精舍,他骗人家说在耆阇崛山,并以此为乐。佛祖知道后,如是训导儿子:“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结果谁也不爱护你、珍摄你,到了命终的时候,还要堕在三恶道中。”

  释迦牟尼为菩萨、弟子说法-莫高窟第112窟

  罗睺罗和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一个流氓将沙子投进舍利弗的钵内,并用木棍打破罗睺罗的头。但两人并不理睬,径自离开。罗睺罗平静地来到河边,用净水洗涤身上的血污。佛祖赞许地说:“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

  佛经记载,罗睺罗二十岁那年深入禅定,成就觉悟。他从不表现自己,只是默默认真修行,因此被称为“密行第一”。

    他记得当初释迦的背影和自己目光的追随,成就了一瞬间的永恒,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

    而对诸多曾质疑这对父子的人来说,罗睺罗和释迦之间的信任和默契,何尝不是一种大音希声的辩白。他们从未要向世人解释证明什么,却于无心间定义了另一种“父子情深”。

(来源:敦煌研究院)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王舍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