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刘威:从随葬三足盘类型看二里头文化器用传统

〔内容提要〕根据二里头文化墓葬出土三足盘的器形特征,将三足盘分为A、B两型,两种类型的三足盘都流行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但在口径及通高的平均尺寸上表现出较大差异。随葬这两种类型三足盘的墓葬,在墓圹尺寸及葬俗上似乎也反映出墓主身份与等级差异,这两种器用传统可能代表了两类不同的器用人群。  二里头文化三足盘最早发现于洛达庙遗址,时称簋 ...

• 内蒙古辽代考古综述

  内蒙古地区为辽(契丹)统治的腹心地区。辽设五京,内蒙古分布有二;皇陵五,内蒙古更据其三。还散布有大量的古城遗迹——投下州、奉陵邑、边防城等遗迹俱全,中、小型聚落遗址更是不可胜计。另外辽代墓葬数量众多,经过清理和发掘的数以百计,出土相关遗物近万件(组)。在内蒙古以往获得的10 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关于辽代考古的发现占据5 项, ...

• 解密 | 山西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出土铜盒化妆品的新认识

   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垣曲北白鹅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两周之际高等级墓葬九座,出土文物标本500多件,初步认定该处墓地为召氏家族太保匽中(燕仲)一支在东周王畿内的采邑公共墓地。尤为特别的是,M4、M6及M9三座女性贵族墓中发现七件微型长方形或车形铜盒,造型小巧精致,为目前同期墓葬中一次性出土最多者。其中,M4铜盒出土 ...

• 郭明:牛河梁遗址墓葬分期再讨论

〔内容提要〕上层积石冢阶段是牛河梁遗址发现墓葬最多的时期,这些墓葬间应存在埋葬时间早晚的差异,通过对墓葬特征的分析试图确定墓葬年代划分的标尺。分析表明,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墓葬在石棺的砌筑、死者的头向等方面存在规律性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墓葬的分期,新的分期结果将为社会分化和群体关系的讨论提供时间框架。《 ...

• 山东高唐出土元代宣使李处贞墓志考释

山东高唐出土元代宣使李处贞墓志考释*裴一璞(聊城大学 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关键词】蒙元初期;高唐李氏;李处贞;阎复【摘 要】山东高唐县出土元代李处贞墓志通过对墓主李处贞生平事迹的记载,涉及蒙元初期的名臣、官制及汉人世侯的作用及影响。志文《全元文》阙载,可补其阙,有关严实家族及李璮之乱的内容为研究世侯政治活动提供了史料 ...

• 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涞城东遗址唐墓发掘简报

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涞城东遗址唐墓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 安新县文物管理所2(1.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 安新 071600)【关键词】雄安新区;河北安新;涞城东遗址;唐墓【摘 要】2018年3月,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在对安新县涞城东战汉遗址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7座古墓葬,分别编号为2018XALM1—M7。同年8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为河北省文物考古 ...

• 陕西铜川新区未来城明墓发掘简报

  2010年3月,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对铜川新区未来城小区内的几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其中M9墓葬不仅结构较特殊,而且出土器物较丰富,在当地近年来发现的明代墓葬中尚不多见(图一)。现将相关情况简介如下:一、墓葬形制  M9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砖室墓,总长12.36米,方向155°。由墓道、过洞、天井、封门及墓室组成。  墓道位于墓葬南侧,开口距地表0.45米 ...

• 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

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关键词: 秦汉新城,坡刘村,战国晚期,秦墓摘要: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古墓葬发掘中,清理了2座并穴合葬形式的竖穴土圹墓。墓葬中出土铜、玉、铁、漆木器、玻璃等遗物共155件(组),其中铜器有“十九年”“二十六年”“公”等刻文。初步判断墓葬时代为战国晚期,墓主属于秦 ...

• 楼兰地区新发现的“斗量封”小考

楼兰地区新发现的“斗量封”小考田小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楼兰“官律所平”斗量封    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织,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新疆考古研究所以及吉林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罗布泊楼兰地区综合考察在楼兰地区新发现一件铜器。这件铜器发现后备受瞩目,因其 ...

• 2010 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发掘简报

2010 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郭店镇工业园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107国道西侧, 郭店镇远大钢构厂位于郭店镇工业园区希望西路西侧,豫04 公路北侧。(图1)2010 年9 月,为配合郭店镇远大钢构厂的建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钻探与发掘。图1 发掘位置示意图  此次考古发掘范围内地层堆积简单且不 ...

• 浙江德清东坡岭战国墓发掘简报

东坡岭位于浙江省德清县阜溪街道北部丘陵地带,是一处海拔高度14.1米的岗岭(图一),其周围为德清原始瓷窑址密集分布区,其中的下漾山、弯头山、亭子桥等9处窑址于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2008年,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先后发掘德清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发现龙窑遗迹,出土大批商周原始瓷器遗 ...

• 河南禹州市崔张汉墓发掘简报

崔张墓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梁北镇崔张村西北部,北距禹州市区约5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 34°06′04.9″,东径 113°26′05.8″,海拔112~130米(图一)。图一 崔张汉墓地理位置示意图墓地分布于三峰山之东峰东南坡的梯级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陈口西沟由北向南贯穿而过,将墓地自然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其范围北至陈口村南地界,东临东山头预制板厂和省 ...

• 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的科学研究

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的科学研究赵灵委1, 2, 陈海龙3, 赵虹霞1, 董俊卿1, 李青会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 上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北京 100049 3.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摘要:彩陶文化作为新石器时期的重大发明, 改变了远古先民的审美方式, 而著名的仰韶文化 ...

• 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游牧民器物研究

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游牧民器物研究*吕恩国摘要:洋海墓地的发掘,在许多领域都有引人注目的发现,还有一些不易保存或较特殊的器物种类,如搅拌棒、木箭端(箭笴打磨器)、木旋镖、小觽(角锥)、皮射韝、化妆棒与画眉石、冠饰、带扣、钻木取火器等,因在别处发现较少,故而目前研究并不充分。从洋海墓葬出土的成套骑射、狩猎用具及丰富的毛纺(编)织物、 ...

• 内蒙古隋唐考古综述

经过东汉末年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动荡和迁徙融合,隋唐重建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内蒙古隋唐考古工作主要围绕隋唐王朝北疆的州县、羁縻府州城址及周边墓葬而开展,此外还对一些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和发掘研究。一、城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地区隋唐城址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最早始于

• 安阳北朝贵族墓葬初探

安阳北朝贵族墓葬初探——以近年河南安阳地区考古发现为视角张鹏展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北朝自公元386 年北魏建立始,至公元581 年北周灭亡止,前后共195 年,其中东魏、北齐都定都于邺城。东魏政权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汉化胡人所建。邺城位于河北省南部的临漳县境内, 是北朝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其遗址范围包括今 ...

• 金寿福|循着夏鼐先生的足迹——记中国在埃及的首次考古发掘

     2018年1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联合考古项目在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首次派出考古队在埃及这个富有考古资源的文明古国进行发掘。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欧美许多国家一直在埃及各地进行数目众多、规模巨大的考古活动。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与埃及息息相关。如今,中国考古人员终于登上这块催生和检验考古理 ...

• 代表委员专访 | 王瑞霞代表:自上而下完善文物保护机构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文物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2020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解决机构建设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当前,事业单位新一 ...

• 丁雨|启门的诱惑:宋金墓葬启门题材研究反思

作者:丁雨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3期妇人启门图(图源:《白沙宋墓》)启门题材是近二十年来宋金墓葬装饰研究中的热门对象。按常理推想,这样一个吸引了众多学者、经过了反复讨论的题材,它的内涵、变化似乎早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存在一些经典的论断,但总体上,研究者对这一题材的解读仍存有较多分歧。  郑岩曾 ...

• 宋代铸造的“唐镜”:仿古和逐利下的宋代工艺美术个案

自1945年梅原末治《唐镜大观》著录两面“永徽元年”铜镜以来,考古出土和文物征集发现多件带有“贞观元年”“贞观十六年”“永徽元年”“上元二年”“大和元年”等唐代年号的铜镜。这些铜镜因有明确的纪年,在唐代铜镜艺术研究中曾被作为标准器对待。但这些铜镜在造型、铭文书体、纹饰等方面,皆与唐代铜镜有异,而与宋代铜镜相合。本文对5种8件带有唐代年 ...

• 特别策划 |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助力乡村振兴

左: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中: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右: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乡村 ...

• 文物保护亟须科技发力

近30年前,从事地质工作的苏伯民被选入敦煌研究院,成为了一名“壁画医生”。借助科技力量更好地守护千年石窟,是他和同事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每年两会都会带来聚焦文物科技的建议。3月5日,亮相今年两会首场“代表通道”的他再次呼吁,希望国家在“十四五”科技规划中,将文物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 ...

• 年轻人为什么爱敦煌?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给记者讲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2019年2月,敦煌研究院举办了一次面向孩子的研学体验活动。其中,有来自北京的姐弟俩。活动结束时,敦煌文化给两个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姐弟俩把积攒的零花钱捐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后来,孩子的母亲再次来到敦煌,也要为文化保护事业尽一份力。近年来, ...

•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代玉彪:切实做好再现巴文化融入汉文化历史景观的冬笋坝发掘工作

  冬笋坝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是我国最早确认并发掘的巴文化遗址。冬笋坝遗址最早一次考古工作是20世纪50年代由冯汉骥先生带队发掘,出土的以船棺葬为代表的一批战国至西汉墓葬对探索川渝地区巴文化特征与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2020年9月—2021年2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启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新发现,冬笋坝再度引起学界 ...

• 考古一线的她:用17年坚守诠释热爱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女考古工作者郭明坚守在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遗址,用行动诠释对考古事业的热爱。田野考古现场。图片来自郭明  郭明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田野考古发掘领队,目前从事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她长期驻扎在牛河梁工作站,对红山文化有深入研究。田野考古现场。图片来自郭明  谈及与考古结缘,郭明说,“就 ...

• 苏伯民:科学家与莫高窟的“化学反应”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面对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77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使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新锐的科技,古老的文明。人们在这位身材清瘦 ...

• 青年考古学家(第1辑)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67182内容简介:  本刊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全院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编纂的学术年刊,收录青年学子的论文共计14篇,内容涵盖学理学史、考古研究、营造工艺、科技文保等方面。该刊秉承严谨 ...

• 宿白集: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基本信息:作者:宿白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1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3月印次:1ISBN:9787108069443内容简介:  本书近30万字,配有数百幅照片和线图,分西藏、甘青内蒙古、内地(北京、杭州)三大部分来考察藏传佛教遗迹,可见出汉藏文化交流历史的全貌,是迄今为止关于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收集资料完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

• 浙江新昌千佛岩南朝龛像———南朝忏法流行的实物例证

-------------------------------------------------------------------------全文阅读浙江新昌千佛岩南朝龛像———南朝忏法流行的实物例证(作者:李裕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2021年第2期)

• 石峁文化的命名、范围及年代

------------------------------------------------------------------------全文阅读石峁文化的命名、范围及年代(作者:孙周勇 邵晶 邸楠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8期)

• 让更多的考古成果惠及于民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去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做好考古工作、历史研究和 ...

• 王巍代表:开展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一直以来十分关注我国考古事业发展,他提交了“关于支持开展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议案。  “一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考古人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艰辛探索,敬业奉献,薪火相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王巍说,百年考 ...

• 张剑葳|如何缓解石窟寺考古人才断档之痛?

石窟寺,首见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中国的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几十年来,中国石窟寺研究与保护取得斐然成绩。但石窟寺考古人才却渐现断档之势。本期推出的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撰写的文章:如何缓解石窟寺考古人才断档之痛?▲云冈石窟

• 《中国宝塔》出版!中国宝塔研究开山扛鼎之作

  中国塔建筑,欧洲人习惯称之为宝塔,需专辟领地全面阐述。究其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将其列入不同的建筑类别,并视为优秀的艺术品和宗教文物,以品别其中的兴味。自1909年考察中国建筑归来,我便着手从事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宝塔都格外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接着便展开了专门细致的研讨。这也符合本研究领域的核 ...

• 延伸阅读 | 崔金泽:重建、复建与再建——看待中国文物古迹物质性再造问题的新思路

编者按今日起,“顽石会不会点头 ——考古视角下的中国古建筑巡礼”线上展览将在公众号平台陆续推出,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聚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将“建筑见证历史”的命题延续到中国的大地上,在与西方迥异的文化传统下,探索建筑价值与历史的关联。作为延伸内容,我们特推出比利时鲁 ...

• “有銎斧”还是“空首斧”——从socketed celt的翻译谈起

近读《夏鼐文集》(2017年版),新收录一篇汉译短文《中国的有銎斧》(Socketed celts in China),原文发表于英国《古物》杂志1939年第1期,后被增补进《夏鼐文集》中,原文有插图(图一)。读后总觉得将socketed celt译作“有銎斧”还不够精准,似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图一   对于该英语词汇的汉译,有必要先从各自的语境去分别厘清其原意。先讨 ...

• 段宏振:漳河型先商文化起始的标志器——北羊井遗址组合绳纹陶鬲

20世纪70年代,邹衡先生在论证太行山东麓一线考古学意义上的先商文化时,曾着重指出冀南地区的漳河型遗存是商文化的原始形态,也是较为纯粹的商文化。后来李伯谦先生又将漳河型纳入到下七垣文化系统之中,考其性质属于二里岗下层早段先商文化的直接前身。  漳河型在先商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多年来漳河型遗存的考古工作也多有一些发现,但关于漳 ...

• 国家起源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基本信息:  主编:谢维扬 赵争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7月  印次:1  ISBN:9787547517239  内容简介:  2015年11月14日至15日,“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此次研讨会在对世界范围内国家起源和发展个案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中国国家起源与世界 ...

• 李裕群:浙江新昌千佛岩南朝龛像——南朝忏法流行的实物例证

  剡溪石城山龛像位于浙江省新昌县西南南明山。龛像分为弥勒大佛龛(即宝相寺)和千佛岩(即千佛院)两处,是南朝最重要的石窟造像之一。宝相寺依山而建,现有五层木构高阁,连接山崖龛像。据文献记载,梁时大佛雕造完成后,即修三层台及佛阁。现存阁内崖面开一敞口形大龛,形制与南京栖霞山南朝无量寿佛大龛类似。千佛岩位于弥勒大佛龛西北,两处相距30 ...

• 考古视域中的“古国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有面积最大的史前农业区。在这片农业区内曾散布着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农业村落。为了维持再生产,这种血缘组织自形成之后就长期保留下来,成为数千年中国的社会基层。公元前4000年之后,原本因环境而自然分群的血缘村落之间出现了新的政治内容,即整合聚落群为一个更大的社会实体,我们认为这就是文献所谓的“国”。有迹象表明,古国产生 ...

• 让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璀璨绽放

“希望通过努力,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我们积极的贡献。”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  铿锵有力的话,是苏伯民作为人大代表,作为“壁画医生”的心声,也道出 ...

• 杨富学 包朗 | 从霞浦本《摩尼光佛》看摩尼教对佛教的依托

摘要:《摩尼光佛》是新近于福建霞浦发现的宋代或宋元之交摩尼教文献之一,由长达83页的文字组成,主题在于请福和度亡。文中反复唱举大圣那罗延佛、苏路支佛、摩尼光佛、释迦文佛及夷数和佛等,从外表看,应为佛教内容,但由表及里仔细分析却发现这些颂赞中保留了摩尼教的高度独立性,其中举唱的五佛,释迦文佛、那罗延佛和摩尼光佛都与佛教存在着直接或间 ...

• 杨巨平|文明的流动:从希腊到中国

 古代希腊和中国作为欧亚大陆两端的伟大文明,在古代有无接触,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从现有文献与考古资料来看,二者有可能通过中亚获得一些相似的传闻。  希罗多德《历史》中提到的最东面的民族是伊赛顿人。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他们可能大致活动于乌拉尔、里海以东,锡尔河之北,或到达伊犁河上游,甚至中国敦煌以西的

• 孔德翊、马立群: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问题探析丨202102-47(总第1578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规则的改变和遗产审查机制更加严格,西夏陵遗产要想在众多的申报遗产中脱颖而出,需要从申遗文本编制、突出普遍价值的凝练、现场考察等各个环节以近乎完美的状态赢得国际组织认可,才有可能从众多的申报项目中一跃成名,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在目前形势下,确定统一的申报遗产名称、选定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具 ...

• 孔德翊 马立群:西夏陵申遗背景与策略探析丨202103-16(总第1591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推进,西夏陵申遗进入了关键阶段。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客观形势的变化,全面准确的阐述西夏陵遗产的价值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西夏陵在陵址的选择、布局以及陪葬等诸多方面,将国家统治中心、王权秩序、君臣关系等思想文化因素结合到一起,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一面。

• 略论殷商政治势力范围丨江俊伟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20期,2019年12月,第1─40页,作者江俊伟。原文为繁体,本公众号版经由繁简字转换软件制作而成,如内容与原文有出入,请以原文为准。如需引用或转载,务请查阅原文并说明出处。作者简介:江俊伟,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暨研究所博士。  摘要殷商政治势力范围的研究已 ...

• 古DNA揭示山东人群跨7700年演化:母系遗传结构具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3月5日发布消息说,利用高效的古DNA捕获技术,中国科学家合作团队首次对时间跨度近7700年的山东人群(距今9500-1800年)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早期山东人群已拥有东亚南、北方人群母系遗传特点,晚期受到其他地区影响,丰富了山东人群母系遗传结构的多样性。距今9500年到1800年前山东人群 ...

• 【边疆时空】李 硕 | 汉长城西端新发现城址与敦煌汉简中的大煎都侯障

摘要:斯坦因曾在汉长城最西端终点处发现三座城址,后来再未见著录。笔者结合卫星照片与实地踏勘,发现实际有两座城址,位置与斯坦因所记有一定距离。结合附近烽燧出土的汉简,考证其中一座城址可能是西汉宣帝之后的大煎都侯障治所,即敦煌汉简中的大煎都侯障,由此可以对汉长城最西端的防御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 【文保先驱】郑孝燮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想

  “……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在中华大地上的世界遗产蕴藏的和生发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才真正是永恒的和无法衡量的。——郑孝燮随笔《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2004年  ”谨以此文纪念文化遗产保护先驱郑孝燮先生诞辰105周年。郑孝燮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1916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二),郑孝燮出生于辽宁沈阳。他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

• 延伸阅读 |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编者按3月8日起,“顽石会不会点头 ——考古视角下的中国古建筑巡礼”线上展览将在公众号平台陆续推出,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聚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将“建筑见证历史”的命题延续到中国的大地上,在与西方迥异的文化传统下,探索建筑价值与历史的关联。作为延伸内容,我们特推出著名建 ...

• 杨 爱 国:东汉时期道教参与丧葬活动的考古学证据

东汉时期道教参与丧葬活动的考古学证据杨 爱 国提 要:东汉时期的早期道教对死亡采取了自然主义的态度,以解除文、道符、升仙图像等方式积极参与了当时的丧葬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丧葬礼俗的内容,给了人们一种新的心理安慰方式,扩大了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东汉时期道教与丧葬礼俗关系的研究不容忽视。关键词:东汉;道教;丧葬活动;解除瓶近年来 ...

• “滇王玉衣”名称及相关问题驳正

摘 要:云南省博物馆藏一组玉片,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大墓,名之“滇王玉衣”。揆诸史料,无论是从数目、工艺、面积还是出土状况来看,其与汉代敛葬玉衣都存在显著差异,然与文献中记载的“鳞施”高度相似。本文对石寨山6号墓出土玉片的产地及定名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其为滇国本土所制,且坯片部分宜称“鳞施”而非“玉衣”。“鳞施”的出现,是 ...

• 试析滇西高原青铜文化中的鸡、马信仰——兼论“金马碧鸡”的起源

摘 要:滇西高原青铜时代墓葬中出土的鸡形饰杖首和铜马俑是该区域存在鸡、马信仰的物质反映,其中鸡信仰是滇西高原青铜文化中固有的传统,而马信仰则可能与盐源青铜文化有关。随着文化与族群间的交流和互动,新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原本来源于不同区域的鸡、马信仰逐渐整合为一个整体,由此衍生出了云南地区古老而著名的“金马碧鸡”传说。关键词:云南青铜 ...

• 【民族考古】宾福德、过程主义和中国考古学

【作者简介】徐坚,上海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2011年4月11日,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 1931-2011)教授因心肌梗塞于密苏里州克尔克维尔去世。在哀悼他的突然辞世时,世界考古学大会盛赞宾福德“以一己之力,激起考古学的一场知识运动”,“其乐观主义和学术热情足以影响了数代考古学家”。早在1999年年底,《科学美国人》杂志就称,宾福德是“ ...

• 【民族考古】喀左铜器群再分析:从器物学模式到行为考古学取向

【作者简介】徐坚,上海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燕山以北,自潮白河和滦河到大、小凌河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自蒙古高原依山麓坡地东下而最终进入朝鲜半岛丘陵地带的游牧文化和自东亚大陆地区腹地向北和向东北扩散的农耕文化的汇合构成了这个地理单元最主要的文化交融和碰撞。然而,商和西周时期的这一地区几乎失载于同时期文献 ...

• 【民族考古】滇池地区青铜文化漆器管窥——以羊甫头为中心

【作者简介】徐坚,上海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摘要】1998~2001年,昆明羊甫头墓地发掘出土了一批漆器,是迄今为止滇文化墓葬出土漆器的最大一笔。本文以此为个案,借助情境分析方法,初步界定滇文化漆器的时代风格和地域传统。羊甫头漆器表明滇池地区青铜时代存在独立的漆器制造和使用传统,但是,羊甫头漆器的使用方式并未广泛见于其他滇文化墓葬区,表 ...

• 【学术研究】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带有刻划痕迹的石制品

认知和象征性思维被视作现代人行为的重要特征,而带有刻划痕迹的遗物往往成为鉴别认知和象征的标志,甚至是语言出现的证据。近年来,在非洲、欧洲、近东勒凡特地区甚至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带有刻划痕迹的骨、石制品,赭石、鸵鸟蛋皮等遗物。但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与象征性行为相关的考古材料,包括串珠、装饰品、埋葬行为、带穿孔及刻划 ...

• 中国考古百年 | 孙庆伟:考古学新百年亟需加强四种能力建设

   自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算起,现代考古学扎根中国大地已历百年。雄关漫道真如铁,回望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历程,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考古发现取得丰硕成果。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中国考古学的新百年,新时代的考古人要赓续前贤,继往开来,不断提升学科能力建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

•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重任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以下简称“9·28”重要讲话)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令人鼓舞,将长期引领中国考古学发展、中华文明研究、中国历史文 ...

• 达克玛与纳骨瓮:中古琐罗亚斯德教葬俗的传播与演变

达克玛与纳骨瓮:中古琐罗亚斯德教葬俗的传播与演变  张小贵(暨南大学历史系)一般认为,早期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实行独特的天葬习俗,将死者尸体运至露天高处,任由鸟啄犬食、风吹日晒,然后将剩余之骨收集处理。后来,该教建有特制的建筑物以供曝尸,这种建筑由石墙围绕,呈圆形露天,内有层级的平台,中央有井用以收埋骨殖,这就是达克玛 ...

• 代表委员专访 | 贺云翱委员:广泛开展公共考古 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我的21份提案中有18份被采纳。”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作为来自文博界的委员,贺云翱自履职以来,一方面做好提案,另一方面加强履职实践,参加与文物事业发展有关的调研工作,很多高质量的提案落地见效。今年“两会”,贺云翱把更多的提案聚焦在了考古工作上。1982年,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 ...

• 代表委员专访 | 张自成委员:完善文物执法制度建设

“要从制度上补齐短板,从体制机制上完善文物执法的制度建设。”文物行政执法是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长期关注的问题,今年两会,他提出提案,建议切实推进国家文物督察试点,加强文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     “国家文物督察试点是落实中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 ...

• 代表委员专访 | 袁靖委员:加强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引导和支持力度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发展,文物科技的许多方面逐渐进入深水区,由于基础研究薄弱而带来的科学化水平较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今年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引导和支持力度”的提案。提 ...

• 两会在即,这三位文博大咖在关注什么?

苏伯民:让文物保护插上数字化和技术的翅膀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一直关注的重点。在致力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保护研究,推进敦煌文物数字化的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准备了关于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让敦煌经验惠及更多的文物古迹。在莫高窟洞窟前的广场上,苏伯民代表给记 ...

• 《敦煌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185期)目录

【石窟考古与艺术】青藏高原的藏王陵与藏后陵——敦煌古藏文《松赞干布本纪》残卷人物与葬地之二…………………………林梅村(1)饰耳佛像……………………………………………………………………………李静杰(15)榆林窟第33窟营建年代与功德人辨析…………………………………陈菊霞 李珊娜(29)炳灵寺大明碑若干问题研究……………………………………… ...

•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遇新题 “文物医生”吁建基础研发平台

“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技术研发有序推进,一大批濒危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但面对大量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苏伯民是为数不多直接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 ...

• 全国人大代表苏伯民:让文物保护插上数字化和技术的翅膀

央视网消息:继续来看《履职答卷一年间》系列报道。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一直关注的重点。在致力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保护研究,推进敦煌文物数字化的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准备了关于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让敦煌经验惠及更多的文物古迹。在莫高窟洞窟前的广场上,苏伯民 ...

• 长江中游的史前时代

基本信息:作者:于淼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1月印次:1ISBN:9787307218987内容简介:  近100年来,考古学家杰出的工作成果揭示出史前社会丰富的文化面貌,成为历史最客观的例证。本书以长江中游地区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为基础,在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史之多维视角下,梳理与展示长江中游地区史 ...

• 鄂尔多斯长城

基本信息:编著: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53246内容简介:  本书是鄂尔多斯长城资源调查队在完成调查后所写的一部专著,内容翔实,研究独到。全书共分九章,内容涉及鄂尔多斯自然及历史的基本状况,战国、秦、隋、宋、明不同时期长城的修筑背景及原因,各时期长城 ...

• 公元前三千纪马家窑文化东向传播的考古学观察

-----------------------------------------------------------------------全文阅读公元前三千纪马家窑文化东向传播的考古学观察(作者:魏坚 常璐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8期)

• 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身体力行书写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篇章

  “前年走完江西到贵州一线,去年我们从川甘交界处出发到兰州,沿着宁夏进陕西,最后到达延安,就这样我们走过了当年长征的路程。”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讲述着他去年跟随全国政协考察团重走长征路的历程。  在沿途考察交流中,贺云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长征沿线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还是发展相对较缓慢的地区,如何通 ...

• 海宇升平日之章:北京画院藏《三阳开泰图》研究

“三阳开泰”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祈愿颂词,将这样的吉祥祈愿物化为可视之图像时,古人自然而然会把与“阳”谐音的“羊”联系起来,由此在宫廷节令画中,有出现三只羊的情形,以表述“三阳开泰”之意。中国古代绘“三阳开泰”吉祥寓意的画作,相较于山水花鸟作品而言,并不多见。本文作者所收集到的17幅童子与羊的画作中,除北京画院藏《三阳开泰图》和北京 ...

• 【魁阁学社】 石刻所见宋代四川移民——以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为中心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重庆涪陵白鹤梁上保留的历代题刻以两宋题刻数量最多,占全部题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南宋题刻又是北宋的两倍半,南宋题刻又以南宋初期高宗时的最为集中,占南宋题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题刻时代数量分布的不均衡性,不是白鹤梁题刻独有的现象,川江水路上的重庆云阳龙脊石、川陕蜀道要冲上的陕西 ...

• 【魁阁学社】宋元四川山城的类型——兼谈川渝山城堡寨调研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宋元之际四川地区的山城,是存世数量较多、保存状态尚好、文化价值很高的特殊时期的城市遗址。这些山城城址的等级类型,有制司、路、府州军监、县四级,而以府州为主;城址的地理类型,有山顶、半岛、岛洲、复合四类,其中山顶类又分为平顶、斜顶、凸顶、凹顶诸型。鉴于目前宋元四川山城城址的 ...

• 【魁阁学社】战国时期的成都城——兼谈蜀国的都城规划传统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绪论 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历史悠久,号称两千年城市名称未改,城市位置没变的大型都市。根据古文字的材料,该城的得名至迟可以追溯到战国晚期。根据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成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应当开始于战国之前;而根据考古发现的新材料,成都主城区出现都邑规模的遗址,还可以追溯到商代 ...

• 【民族考古】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叶灿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9XNL010)。【摘要】细石叶工艺起源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发现与研究在迅速增加,但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一直缺乏探讨。本文重新梳理细石叶工艺的基本 ...

• 【民族考古】浅谈西亚地区早期农业起源问题 ——以羊与麦为例

【作者简介】肖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朱宏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摘要】西亚地区是世界三大农业独立起源地之一,考古遗址的发掘状况分析,西亚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后旧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0~公元前12500年),或在前新陶器时期晚期(约公元前9500~公元前8500年)已发展较为成 ...

• 【民族考古】考古发现与民俗学研究二三事

【作者简介】刘昭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摘要】考古发现的新资料之于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已久为人们重视,对民俗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该文以梁祝故事、承负与重丧、乌鸦的传说为例证,论述和探讨考古发现与民俗学研究的关系问题。认为出土的明代梁祝故事的石刻可以弥补以往研究资料的不足,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的重丧禁忌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文献中极为丰富 ...

• 【民族考古】红山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索秀芬,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红山文化遗存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1906- 1908年,日本人鸟居龙藏三次进入热河省,在60处地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在红山后发现了史前遗存,采集有陶器、大型石器和细石器等, 把细石器命名为“蒙古式石镞”。1921 年6- 7 月, 瑞典人安特生( J. G.Andersso n)和加拿大人步达生( D. Black)发掘了 ...

• 【民族考古】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

【作者简介】郭大顺,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墓葬有许多引人瞩目的特点。只葬玉器,不葬或基本不葬陶、石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牛河梁遗址已正式发掘的积石冢共4个地点,它们是第二、三、五和十六地点。 牛河梁第二地点(编号牛2)为多冢组合,东西一线铺开四冢一坛,一、 ...

• 【民族考古】鸠杖与汉代敬老习俗

【作者简介】张从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像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西汉帛画和画像石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执杖老人的出现。综合目前所见执杖形象有三类:一类是老人执杖,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中老妇执杖(图1);一类是门吏执杖,如临沂庆云山石椁画像(图2);一类是历史文化名人执杖,如老子、孔子等(图3)。所执之杖一般为直杖,也有曲杖。帛画 ...

• 【民族考古】敦煌“放妻书”研究

【作者简介】刘文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摘要】敦煌文书中有一类汉文离婚契约,年代上属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可统称作“放妻书”。本文对此试作研究,从基本格式、时代与内容几方面分析,讨论了与此时期有关的婚姻法和离婚问题,并就财产关系方面与尼雅和穆格山等地出土的相关文书略做比较,以说明其间之异同。【关键词】敦煌;放妻书;离 ...

• 阿富汗考古首次发现“财宝神”:犍陀罗图像学中的新例证

文丨邵学成 戴怡添国际学界一直持续关注阿富汗的文化复兴进程。2019年7月,阿富汗国家考古局重启了首都喀布尔北部地区考古工作,在库姆·扎尕尔(Khum Zargar)遗址相继发现佛塔和祭坛,引起学界的关注。该遗址位于迦毕试省(Kapisa)南部,在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考古学者曾对其进行过简单发掘,初步判断为4世纪贵霜时期佛教寺院。2021年1月,考古工作者 ...

• 杂志精选|| 印度洋畔有所思

印度洋畔有所思— 文 图 / 徐峰— 2019 年 5 月 14—20 日,我和同事白莉老师等受邀前往西澳大利亚的珀斯(Perth)进行文化交流。对于澳洲,国人多知悉尼、墨尔本,对西部的珀斯则不太了解,孤陋寡闻如我,甚至没有听说过,是这次去才知道珀斯。临行前,简单浏览了有关珀斯的信息,发现她有“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之称。如此调侃,主要是因为其距离澳大 ...

•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Ⅰ》序

  在经历了数月的疫情之后,余西云教授告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即将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要代表中国考古学会感谢,感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办这次会议,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和论文集的出版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我还要感谢在教学和科研都非常忙碌的时候能够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并提交研究论文的各位同人。  ...

•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Ⅰ

  基本信息:  主编:王巍 余西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030672117  内容简介:  2019年,中国考古学会在武汉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本文集收录论文22篇,会议报道与综述2篇,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

• 卢亚辉:唐邹鸾昉墓志疏证

  内容提要:邹鸾昉墓志是新近刊布的石刻资料,通过该墓志可知《朝野佥载》记载的邹骆驼、《两京新记》中述及的邹凤炽,原型均为邹鸾昉墓志中的邹炽。邹炽作为巨商,与康婆、郭君祖上等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参与李唐建国事,后置邸隆政坊,其父邹宝、祖邹敬分别被追封为洛阳县令、冯翊郡守。邹炽子邹鸾昉曾在许王李孝的府中任职。    一、邹鸾昉墓志及 ...

• 朱青生 ▏中国艺术史概念的重新建构

  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一直受到历史学的影响。艺术史的概念建立于对“图”的关注和认识,与一般的文明的概念有所不同,图—词—物三条路径共同构成文化整体研究的不同方面。古代侧重于通过文字和文献来研究历史,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引发了文献与地下出土物质材料双重证据的研究范式,现代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视觉和图像来研究问题,增加了考察文明 ...

• 捕捉火花:“苏秉琦学术思想”研读笔记

  基本信息:  作者:郭大顺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8265  内容简介: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引领和指导着中国考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郭大顺师承苏秉琦先生,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得苏秉琦先生的指导。在日常的工作汇报、书信来往或聊天中, ...

• 郭晓涛:北魏洛阳城一号房址瓦文中“■主”再考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北魏洛阳城一号房址瓦文中的“主”含义,首先,“”和“隤”为通假字,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应该与军幢制体系下的“部隤”相关。其次,“主”具体类似于军主或者幢主。具体到北魏洛阳城一号房址,主应该是参与建设的广大匠兵徒之中的基层组织管理者。    北魏洛阳城一号房址发现于1963年,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有刻文或者戳印的瓦 ...

• 郭沫若 | 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一、王兴之夫妇墓志近年,在南京郊外及其近境出土了几种东晋时代的墓志。其中以《王兴之夫妇墓志》(图版伍)与《谢鲲墓志》(图一),最有史料价值。 王兴之墓志、王兴之妇宋氏墓志《王兴之夫妇墓志》(图四、五),以今年(1965年)一月十九日出土于南京新民门外人台山,一石两面刻字。一面的刻字是:君讳兴之,字稚陋。琅耶临沂都乡南仁里。征西大将军 ...

• 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古调查—粟特时期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察队, 先后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中亚国家的24个重要文化遗产点和13个博物馆进行了考察( 图一) 。其中铜石并用时代至后贵霜时代的文化遗产点已经报道,现将粟特时期的文化遗产点介绍如下。粟特( Sogdiana) ...

• 晋、楚青铜艺术的交流 ——以东周青铜器“龙身凤”纹样为例

  “晋”  “楚”晋、楚青铜文化的交流具有多元性,本文以龙身凤纹样为例,  探讨晋、楚青铜文化交流的方式:  晋、楚龙身凤纹自成体系,  风格演变具有相似性;  龙身凤纹样最早兴起于三晋地区,  楚地龙身凤纹受三晋影响并有所创新,  秦地发现的龙身凤纹样应属于楚式风格。晋、楚是春秋大国,晋系、楚系青铜器影响深远,青铜器所反映的 ...

• 中国古代屈肢葬俗研究

屈肢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解放三十多年来,在调查发掘报告中,描述某一遗址这种葬式特点的比较多,追论它的渊源比较少;如果联系到某一特定地区和族别的话,则又忽视其普遍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为什么要实行这种葬俗的问题还没有提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作出研究。   本文旨在论述我国古代屈肢葬俗的分布和特点,追溯它之所以存在的渊源,希望从一个侧面的 ...

• 马车在商代战争中的作用不大丨刘一曼

“车”字与殷墟出土的车殷墟已陆续发现近百座车马坑,从中清理出二三十辆比较完整的马车,还清理出多条车辙。将考古发现有关车的遗迹和甲骨文金文车字的形体相对照,能使我们加深对商代车子结构和用途的认识。图7,甲骨文车字甲骨文的车字(见图7),车字形体有好多个,我选了这四个。图8,金文车字金文的车字,就是商代铜器铭文中的车字,也有好几种形态(见 ...

• 深度好文|博物馆如何高质量发展?

关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李耀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 ...

• 杨富学 | 《乐山堂神记》与福建摩尼教 ——霞浦与敦煌吐鲁番等摩尼教文献的比较研究

一、引言 2008年10月以来,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摩尼教文献、文物与古遗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副所长、黄夏年研究员、陈进国博士和郑筱筠研究员等专家的系统调查与研究,确认为古代摩尼教遗物。承蒙发现人之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1003~1059年)第29代裔孙林鋆先生和张凤女士之美意,将部分资料转交于我,嘱托研究。结 ...

• 杨富学 杨琛 | 研究述评:波斯摩尼教在中土的道化

摘要:自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甚至几度濒临禁绝。因此,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行华化就成了摩尼教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在摩尼教之佛教化、道教化和民间化三个方面。过去,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摩尼教的佛教化问题,因为摩尼教所尊崇的五佛中本身就有释迦牟尼佛,摩尼教的义理与仪式等都有受到佛教深刻的影响。至于摩尼 ...

• 劫掠丝绸之路:从斯文·赫定到斯坦因的中国寻宝历程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好书,可读性很强,而且语言简练优雅。——《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本书是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故事,讲述了高难度的冒险、间谍、忠诚、背叛、伪造、贪婪和偶尔的宽宏大量。它也涉及勇气、远见和意志。作者笔下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阵容……他写的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华盛顿邮报》    那些喜欢生动的探险者的 ...

• 专访 | 刘成老师谈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发展30年

2019年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下称“文保专业”)设立三十周年。三十年开拓创新,三十年砥砺前行,西大文保专业从创立到闻名,走过了难忘的卅载春秋。我院团委在西大文保专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有幸采访到刘成老师,请他讲一讲过去三十年的故事。本文根据刘成老师采访实录整理,以敬过去,以望未来。个人简介刘成,男,1964年4月生。西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