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沄文集》自序
从我在《考古》1963年第8期上发表《越王者旨於赐考》一文到现在已经有55年了。 1962年,和张亚初一起到吉林大学,做于省吾先生的甲骨文金文专业研究生,于先生就要我们一个月交一篇学习古文字的短文。到了第二年,还要我们在教研室同于先生、姚孝遂、陈世辉还有同时学习古文字的王健群一起,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讨论。现在翻阅当时的学习笔记,第一篇 ...
从我在《考古》1963年第8期上发表《越王者旨於赐考》一文到现在已经有55年了。 1962年,和张亚初一起到吉林大学,做于省吾先生的甲骨文金文专业研究生,于先生就要我们一个月交一篇学习古文字的短文。到了第二年,还要我们在教研室同于先生、姚孝遂、陈世辉还有同时学习古文字的王健群一起,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讨论。现在翻阅当时的学习笔记,第一篇 ...
考古学与人类学,一个关注过去,一个聚焦当下,但从研究理念、问题意识乃至田野经验来说,却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之处。就人类学的学科架构与传统而言,社会-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生物/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乃人类学的四大分支领域,共同构建出关于人类的整体认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坚持人类学四大分支教学与科研的学系, ...
考古学与人类学,一个关注过去,一个聚焦当下,但从研究理念、问题意识乃至田野经验来说,却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之处。就人类学的学科架构与传统而言,社会-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生物/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乃人类学的四大分支领域,共同构建出关于人类的整体认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坚持人类学四大分支教学与科研的学系, ...
考古学与人类学,一个关注过去,一个聚焦当下,但从研究理念、问题意识乃至田野经验来说,却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之处。就人类学的学科架构与传统而言,社会-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生物/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乃人类学的四大分支领域,共同构建出关于人类的整体认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坚持人类学四大分支教学与科研的学系, ...
基本信息:编著: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31893内容简介: 本书是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系统报告,主要对千佛寺摩崖造像各窟龛形制、造像内容、题记等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开展了造像分期研究,并 ...
基本信息:编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嘉兴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64366内容简介: 马家浜遗址第二次发掘自2009年11月8日开始,至2011年1月12日结束。本书除了第二次发掘以及相关多学科的专题研究,还刊布了马家浜遗址第一次发掘的相关资料。目录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基本信息:编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63345内容简介: 本文集是中国南方先秦考古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集,包含21篇研究论文,主要讨论印纹陶、原始瓷、玉石兵器、铜器等器物的发展与演变,研讨吴越文化、古舒国的文化传播、变迁等议题,均为原创,尚未发表过, ...
————————————————————————全文阅读安徽临泉宫庄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作者:程至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杨玉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史前考古;张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张居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 ...
全文阅读论春秋时期的楚墓人殉(作者:印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三代考古·八》2019年11月)
————————————————————————————————————全文阅读东都洛阳武则天明堂初探(作者:韩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6期)
李零曾是“古文字迷”,觉得板上钉钉的文字最重要,后来他发现,文字是小,考古是大,尽管考古里好像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王瑞对李零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从他们参加的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19年6月19—25日进行的陇东、宁南学术考察说起,这些行车途中、考察间隙及归来之后的对话,勾勒 ...
基本信息: 编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030635594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丛书的第14集,收录9篇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和5篇研究论文。报告内容涵盖杉龙岗遗址,羊舞岭遗址,汤家大屋遗址,商顶坡、赵家庄楚汉墓,易俗河镇西汉墓,南 ...
内容提要:从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墓群中,取到了45个木材样品,借助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和鉴定,共有6个种属,分别属于侧柏属、双维管束松亚属硬木松类、麻栎属、蒙古栎、槭属和青檀。通过分析,东大杖子居民是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木材,具有材尽其用的特点。对不同形制的棺椁,同一形制棺椁不同部位用材的分析为墓 ...
基本信息:作者:孟凡人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8月印次:1ISBN:9787516163481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介绍和论述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城、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 ...
发现思想力 成就影响力 近日,2020未来教育论坛暨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大变局下的未来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演讲中表示,人文是永恒的,教育一定是从过去走向今天,面向未来。教育一定能够从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汲取力量。▲图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发表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2020 ...
粟特及后裔墓志铭文书写的程式意涵 ——以三方墓志为样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李鸿宾) 汉地出土的粟特人及其后裔书写的墓志铭文的内容、行文格式,是人们据以判定其文化属性或族性是否转变的主要根据。由于人数无法抗衡周边众多的汉人而将他们的发展与衍变确定为“汉化”的趋势,也是众多研究者专注的中心,于是,不加分辨地将其视为“汉化”的转 ...
考古学领域是一个常说“不”字的行业,像“考古不是挖宝”“考古不是挖墓”“考古不是挖帝王陵”“考古不怕吃苦”等,都是考古人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中国考古学的奠基者和掌门人之一夏鼐先生生前曾反复强调:“我们评价一项田野工作的好歹,不应该看挖出来的是什么,而是应该看怎么去挖的。”他还说,我们不是“为考古而考古”,而是为了要阐明古代社会发展 ...
摘要:凤鸟纹卣的形制演变表明,晚商时期安阳郭家庄M160 卣和宁乡黄材出土的戈卣是其前身,而其更早的源头还在殷墟文化时期的兽面纹短轴提梁卣。通过比较年代明确的晚商和西周早期凤鸟纹卣,我们可以梳理出该类卣装饰风格以及一些细部的演变,明确西周早期青铜器夸张的风格。以这些认识比照安阳孝民屯铸铜作坊相应的陶范,可定位出陶范的年代属于西周早期 ...
开化墓群位于山西太原晋源区开化村东北,汾河西畔,地处太原西山东麓丘陵地带,东南距晋阳古城北城墙约2.5公里,西南距著名的开化寺蒙山大佛约3公里。开化墓群位置示意图太原周边发掘的陶俑墓数量不少,但或被盗或发表资料有限,限制了我们对该类陶俑墓葬俗的了解,开化墓群北齐墓葬相对集中,历年发掘的该墓地陶俑墓资料发表相对全面,有望弥补这一缺憾。 ...
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 内容提要:新疆早铁器时代初期所出现的铁器并不是本土所产,而是来自西亚、中亚,这与青铜器时代——早铁器时代的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民族的相互迁徙、融合、入主新疆有一定的关系。铁器最初从西亚进入中亚地区以后,在一段时间内,铁器文化并未在 ...
内容摘要:北魏平城“一人二龙”图案已发现多例,其构图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一人居中,处于主导或控制地位,二龙则头相对、足相抵、尾相连,构成圆环,处于辅助或被控制的地位,主要见于云冈石窟、葬具、日用饰品的装饰图案。该图案作为北魏平城与中亚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是以平城当时流行的佛教题材对“一人二兽”进行改造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社会佛教的发 ...
主持人语: 墓葬壁画对古时流行的丧葬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图景有较为直观的呈现,本期[史学]栏目的两篇文章以北朝墓壁画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因素。其中,《门吏的神格化》一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较为具体地考察了北魏前期武士壁画神格化的进程,探讨其形象的源头与流变,其中一类杂糅天王、护法诸天图像的护法神式武士形 ...
石堂,一般习惯称为石椁,又称为石室,是中国古代一种模仿木构建筑的石质葬具。影响久远。追朔其源流,石堂源于东汉,北魏开始流行,东西魏和北齐、北周延续使用,直到隋唐,仍兴盛不衰。北朝流行的还有棺床,流行范围超越石堂。棺床主要为石质,也有砖质、土质甚至混合使用的。有的棺床作为石堂一部分,有的单独使用,其形制和装饰也多不相同,既有共性, ...
专辑魏晋南北朝石刻与历史研究 1981年4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清理了唐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合葬墓(编号C7M27)。该墓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北麓,西距伊水约1公里,北距隋唐洛阳城的南城墙约8公里。由于历时久远,地面已无任何遗存。该墓资料发表以后,学界多有关注。或就墓志、或就其中的随葬器物深入探讨,推进了相关问题的认识。惟 ...
作者=朱天元在今天的公共媒体中谈起二里头和夏朝,许宏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对于这位自1999年开始担任二里头考古队长,二十年徜徉、耕耘在考古现场的考古学者来说,他是幸运的。资讯爆炸,媒体信息碎片化的当下,他有足够的机会与平台向公众分享他在田野现场中的发掘、实践后不断构思、扩容的新理论,使大众更深刻地理解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早期中国在世界文明 ...
▲桥头遗址“器物坑”H150 《中国文物报》2019年11月29日刊登的陈胜前先生《应从遗址废弃过程考察遗物的集中保存现象》一文,从“遗址废弃”的角度对中国考古遗址中出现的“器物坑”现象作了分析与判断,重点提到了上山文化桥头遗址。中国东南地区上山文化的发现,得到考古学术界重视,但除科技考古作了较有深度的介入,对这一考古学文化现象进行具体研 ...
《西域文史》第十三辑出版
《中国古代舆图调查与研究》导言 李孝聪 《中国古代舆图调查与研究》论文集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舆地图调查、整理与研究的结项成果之一。为了明确这项研究的设计背景、预设目标和研究意图,在引介本项成果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地图研究的历 ...
一 《马可·波罗游纪》在记述中亚“巴达哈伤大省(the great province of Badascian)”时,提到一种巴剌思红宝石。书中描述道: 在该省或王国中出产一种名为巴剌思(balasci)的红宝石,美丽而昂贵。巴剌思得名自其产地巴达哈伤。它们产自大山的岩石之中,并且我要告诉你,当人们希望采掘它们时(他们将)遍历困苦,因为他们要费尽周折[V
丝绸之路新探索:考古、文献与学术史 荣新江、朱玉麒 主编 凤凰出版社 2019年11月 序 言 本书是2018 年10 月13-15 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冯其庸学术馆共同举办“北京大学丝绸之路文明高峰论坛”的论文合集。 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渊源悠久。早在京师大学堂创建伊始,经由中国西北与东南海疆的丝绸之路,就备受关注。京师大学堂 ...
作者: 刘蔚 / 汉龙工作室策划、设计、制作 / 刘文锁 / 胡锦州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 刘文锁/肖小勇出版年: 2000-10页数: 327定价: 26.80致读者 前言 第一章 达玛沟一带的遗址 第一节 喀达里克的寺庙遗址 第二节 喀达里克遗址出土的遗物 …… 第二章 尼雅遗址 第一节 重返尼雅河尽头附近的遗址 第二节 西北废址群 … ...
西域考古时代的到来 荣新江 按:本文编入荣新江著《敦煌学十八讲》第六讲“于阗、龟兹、楼兰、高昌宝藏的争夺”,有增补。 清末民初敦煌宝藏的流散,并非偶然,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西域古物争夺战的继续,也是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中国宝藏的必然下场,清朝连皇家园林圆明园都不能保有,更何谈远在西陲的古物和敦煌藏经洞宝藏了 ...
古希腊与古代西域壁画技法材料对比及创化研究 郭君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摘要:古希腊与古代西域壁画不仅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更加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中多重文化交流融通的基因密码,而文化艺术交流融汇的密码则隐藏在古代壁画技法材料的背后。一方面以古代希腊壁画和中国古代西域壁画为对象进行技法材料对比研究,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用当 ...
语言与图像是我们描述世界的两种方式。陈述莫过于文字,展示还是图像。朱存明的《汉画像之美》对汉画像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从图像理论上进行深度解读,不但让读者尽览汉画像所展示的汉风神韵,还能使读者透过汉画像艺术,明晓一个道理: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这在汉代得以确立并且走向成熟。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系统完整的文字记载历史,这是 ...
地处游牧区至农业区过渡地带的山西,堪称诸民族汇聚最密集地区之一。史书记载,东汉以来,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不断有大批南匈奴人降附汉朝,被安置于今山西境内。如东汉末南匈奴三万余落(户)来降,曹操分为五部,“皆家于晋阳、河涧之滨”;内附者除匈奴外,还有乌桓降民。据谭其骧先生研究,山西境内设七八个郡,都有匈奴杂居,北部诸郡,甚至“胡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庆捷,于2015年11月初在上海博物馆以“丝绸之路与古代山西”为题做了讲座,他在讲座现场提到:“山西和丝绸之路的关系由来已久,先秦就有明确的物证。然山西与丝绸之路保持最密切关系的时期,莫过于北朝。北朝山西与丝绸之路的关系,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对全国乃至隋唐都有极大影响。 有人也许会问,山西地处华北,远离西陲, ...
山西位于中国的中北部,黄土高原的东部,北接内蒙古草原,是古代游牧区与农耕区交错接壤的地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9),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复杂是指在原有的汉代版图上,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涌进许多新的民族,民族之间互相争斗,矛盾 ...
摘要: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北朝至元代墓葬中出土的伏听,进行考古类型学与分区分期研究,认为伏听的分布与人群的迁徙有关,这与中古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李唐建国,唐代士族的中央化、官僚化,五代北方人口的南 ...
作者: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 凤翔县博物馆 编著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3-9页数: 398定价: 268.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报告ISBN: 9787030386151《秦雍城豆腐村战国制 ...
《狩猎图》壁画本体 辽 80×90厘米古代壁画保护不易丰富的古代壁画遗存,是华夏历史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用形象艺术的智慧和语言记录珍藏着无数的文明档案,许多堪称解读东方文化的密码,是史籍文献的重要补充甚至 ...
山西寺观建筑数量巨大,壁画内容驳杂。寺观附近往往还有戏台、文庙、学校、市集等等,其实也是整个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立足点在民间,宗旨也是为民众服务,安置其情绪,引导其思维,规范其行为,以血缘而组织 ...
基本信息:作者:杨博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3ISBN:9787532591060内容简介:本书从史学的角度,对出土文献中战国楚竹书的史学价值做了钩沉与探讨。首章,在学界既有的史书类文献分类的基础上,对楚 ...
蝙蝠洞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委会境内羊龙潭水库西南约1.1公里处的废弃采石场内,遗址原为一处完整的洞穴遗址,但其洞顶、洞口和洞穴前部现已遭破坏。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航拍图2019年4月,在 ...
基本信息: 作者:王思渝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32594320 作者简介: 王思渝,20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 ...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遗址考古研究 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实现高分辨率影像采集、获取影像机动灵活、获取影像覆盖范围广、成本低、易操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遗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这里以青台遗址为例, ...
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便有吟唱。而南北朝墓葬中的“皿花”图像已经超出了早期质朴的审美观,完成了从“形”到“质”的升华,从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皿花”图像是南北朝时期墓 ...
摘要: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贵族墓葬为切入点,对南京明代贵族墓葬出土的明代发簪的题材、工艺以及影响其制作的社会因素等进行的综合性研究。目的在于明晰以贵族群体为代表的贵族阶层所使用发饰的流行样式和 ...
2018年5月,为配合太原东二环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晋中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晋中市榆次区什贴镇龙白村抢救性发掘了13座墓葬(图一),其中有4座为金元时期墓葬,其余为明清时期小型土洞墓。金 ...
东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技术大发展的时期,鎏金、错金器物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错金银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普遍,与这一时期钢铁的出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青铜器鎏金工艺于战国时期萌芽,汉代得到充分发 ...
本文转载自《环球人物》2020年第2期“大国小康”栏目的《有人生活的乡村才有乡愁》。《环球人物》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是中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综合时政期刊之一。刊载于《环球人物》的采访 ...
中国、韩国和日本有着共同的造纸传统和类似的纸质遗物,都面临着迫切的保护修复等问题。近期,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举办了以“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为主题的研 ...
上世纪90 年代青州七级寺遗址出土了一件一佛二菩萨背屏式造像,没有明确纪年。关于其年代学界存有争议,本文作者将其时代定为北魏,有些学者则将其定为东魏。作者试图通过排比青州地区背屏式造像,梳理、总结该地区 ...
如果要评选2019年哪家文博单位最火,那一定是敦煌研究院,最火的文博人一定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2018年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樊锦诗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1月4日,《中国文物 ...
本年度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共接受院内外赠送图书327册,其中中文图书235册,外文图书92册。受赠目录如下:院内部门和个人:院办公室、科研处、编辑部、甘肃省恒真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
一、遗址概况和工作经过 中初鸣遗址位于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西南距良渚遗址群约18公里。该地区地势较低,水网发达,毗邻现在的苕溪和京杭大运河,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据民国(1932年)《德清县新志 ...
全文阅读中原腹地以北地区的“过渡期”遗存蠡探(作者:常怀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三代考古·八》2019年11月)
基本信息:作者:徐苹芳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32594313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徐苹芳先生为海内外学者所作序文、书评、师友杂识,以及对历史 ...
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文明历史印迹的直接物证,保护修复文物古迹就是努力减少这些历史印记由于岁月或人为造成的磨损蜕化,或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 文物建筑维修既要有科学态度,也要有人文理念。 ...
工业是支持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迄今为止的许多工业考古实践至少可以证明以下事实:一、人类的生产力主要是由工业所代表的。考古学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揭示出人类迄今经历过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 ...
2014年5月10日,我所在的单位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受托组织举办《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文本专家评审会。张忠培先生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就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做了长篇发言。与会专家还有 ...
路国权博士最近出版的学术著作《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版),主旨是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指导下,研究东周青铜容器的区系历史,划分不同时期青铜容器各类、型、式的 ...
石窟寺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体系之完整,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类型: (1)石窟寺是传承脉络最清晰,关联性最密切 ...
有一个成语叫“坚如磐石”。石窟寺虽历经千年,丰韵犹存,可在遇到柔韧的水、尖利的风以及热胀冷缩、虫咬蚁蛀的交相侵凌,年深日久,也要被渐渐磨蚀掉、淘空了。这大概就是另类的“滴水穿石”、“风沙走石”吧。 ...
陈国科 甘肃静宁人,工学博士,文博副研究馆员,现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总支委员、第二党支部书记、副所长。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在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获 ...
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揭晓了2019年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自2002年论坛设立起,我们的评选标准始终明确,那就是重要的学术价值、先进的考古理念和科学的考古手段。此次评选出的考古项目,无疑都 ...
基本信息:编著:《考古现场保护概论》编写组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4373内容简介: 受国家文物局的资助,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文博系统科 ...
基本信息:作者:苏荣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3294221内容简介: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 ...
基本信息:作者:刘未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32594443作者简介:刘未 男,1979 年生,辽宁辽阳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
基本信息:作者: 孔德铭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27988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代发展序列为线索,以安阳市区、安阳所辖区县(市)和河南省直管县滑 ...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联合考古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624703内容简介: 本报告涉及的调查范围大体为洛 ...
全文阅读先秦时期水晶制品初探(作者:唐锦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东南文化》2019年第5期)
全文阅读曾侯乙墓漆箱文字补证(作者:李零 北京大学;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9年第5期)
全文阅读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人类迁移活动的研究(作者:赵春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9年第3期)
摘要:本文以浙江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的一双环编足衣为研究对象,从技术的角度对足衣的编织工艺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比西方同时期相关实物、图像及文献中的织物组织结构异同,发现此种编织技术与西方早期手工针织 ...
基本信息:作者:谢生保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版次:1出版时间:2019年7月印次:1ISBN:9787226054482内容简介:《敦煌壁画史迹故事》是一部艺术文化普及类读物。史迹故事是有关佛教产生流传中的历史事件、圣迹、造 ...
基本信息:作者:李仰松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2140内容简介:本文集共收录作者李仰松教授文章21篇。文集第一部分是考古发掘与调査,共9篇文章。 ...
基本信息:编著:王金华 郭桂香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32593835作者简介:王金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 ...
图书信息 作者:贺云翱 钱 洁 主编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5月导语蜿蜒百里的秦淮河是南京城的母亲河。 发源于句容和溧水的秦淮河在江宁方山处合二为一,经明 ...
摘要:河南郑州大河村、偃师灰嘴和渑池仰韶村出土了三件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带流陶壶,流口部均施有小孔,显然具有过滤功能。根据对灰嘴出土标本的淀粉粒和植硅体残留物分析,我们认为这件带流壶用于过滤米酒,包括黍和大米;酿造方法很可能是利用发芽的黍和稻谷进行糖化。壶底部的外壁有烟痕,说明该器用于温酒。这三件带流壶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滤酒壶,有时与制作精美的陶杯共存。这些新器形的突然出现可能是受到大汶口和屈家岭文
一 绪言 《释名·释宫室》曰:“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障卫也。”[1]从建筑功能来讲,门具有连通内外、摒卫门户的作用。西汉南越王墓是目前可知最早设置有石质墓门的墓葬。墓门设于前室和主室,每道石门均由两扇门扉以及门楣、门框、门槛、门墩和顶门器组成。门扉上装饰有铜质铺首衔环,左扇门扉上还残留有当时所绘的云气纹。[2]西汉中晚期至东汉,随着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盛行,石质墓门的使用群体逐渐扩大
叶舒宪: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修订本)基本信息书名: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修订本)著者:叶舒宪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丛书名: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出版时间:2019-07-01页数:252字数:206千字书影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四重证据法”,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
按照丰京遗址五年考古工作计划和创新工程总体目标,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丰镐队工作围绕发现的曹寨水面和曹寨西河道周边进行钻探,并对曹寨——大原村河道进行了发掘。 钻探区域位于曹寨村西和村北。钻探面积约16.7万平方米。共发现遗迹灰坑115个,其中有108个为西周灰坑;晚期坑155个;墓葬214座,其中有15座西周墓;西周水井3座;晚期陶窑2座。2014年钻探遗迹分布图 曹寨——大原村河道发掘共布探沟4个,发掘面 ...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 / 主播:安妮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VX对话框回复:地图京畿之地(2) 秦岭与渭水在中国中东部的山脉中,秦岭几乎是最“厚”的一条山脉。这样的山势,使得秦岭很适合做一个安全的“靠山”,同时还可以阻止北方冷空气南下。对比秦岭和淮河的纬度,你会发现中国的南北气候分割线,在秦岭一线其实是向北偏移
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如何获得水资源、利用水资源、趋利避害构成古今人们居住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人们选择居住地点,如何规划聚落,尤其是大型聚落,如城市的一个因素,正如《管子·乘马》所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近的如元大都,水系包括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水系,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体系和排水系统。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沣西遗址通过大面积钻探,发现曹寨古水域、曹寨南至大原村西古河道和大原村东古水池等水系遗存并进行局部解剖。本文检视考古资料,认为古河道的始建年代可以在西周初期和晚期之间讨论。古河道、古水池可能构成水利系统,为丰京南部腹地提供稳定水源。古河道的弧形形状、入水口和出水口的设计,反映了当时掌握的水利技术。古水池在汉代被重新利用。 2013—2016年,中国社
浅谈考古地层学——以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为例李 进(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考古地层学作为田野考古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论,在田野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为例,对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作用,与考古类型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增强对地层学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服务。 关键词:考古
印度・中国・日本的弥勒信仰与美术——兜率天的菩萨像及其源流 泉武夫 著 ;李银广 译(日本东北大学,日本,980-8576;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广州,510006) 起源于印度的弥勒造像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国,至北凉时期开始出现交脚形弥勒,形成了中国早期弥勒像的主流。约隋唐时期开始被中国化,变成结跏趺坐乃至倚坐像。原本作为交 ... ...
历史书上说的三代,就是遥远的夏朝、商朝、周朝。周朝的灭亡,距离当前已有2250年;商朝的灭亡,按照比较通行的年表,距今约3000年;夏朝的灭亡,距今约3600年;而夏朝的建立,离现在竟有四千一二百年了。想想我们—个人,连自己儿童时期的事情有时都记不清楚,曾祖父以上先人的名字也常说不出来,夏、商、周三代离我们真是太远了,就像银河系以外的星云、星系一样。然而三代又好像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对于秦汉以来
四川清代墓葬建筑雕刻装饰中的戏曲图像何雅闻 罗晓欢四川墓葬戏曲图像雕刻源起 四川地区戏曲图像雕刻可以追溯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百戏乐舞雕刻。在该地区汉代的石棺上我们可以看到,棺身和墓室两侧都有简单的雕刻,剔地浅浮雕与阴线刻结合的方式最为常见,人物服饰较为简单,有的在演奏乐器,有的在进行乐舞表演。这些雕刻图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生平生活,或者也可将其理解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再现和身后世界的延续。◇
考古揭示的早期城市化信息闻 白(苏格兰奥克尼群岛布罗德加的尼斯遗址)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不难想象,当代城市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诸多因素,都深深根植于古代文明。这也是上海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以“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考古学视野”作为论坛主题的初衷。事实上,中外考古学家近些年持续进行的很多考古项目,都可以作为“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案例进行分享,客观上也为我们当前城市化过
本文已订正网络上流传文档之错误。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敬请注明。 作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满城县文物保管所 【关键词】河北满城;荆山遗址;汉墓;发掘简报 【摘 要】2005年8—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满城县文物保管所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对满城荆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汉墓8座。墓葬分布较集中,出土遗物的种类和数 ...
长阳汉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东北部,距长阳镇2.5 公里,西为京石高速公路(图一)。2011 年6 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房山区分中心住宅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现的3 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1 位于发掘区的中西部,西邻M2。南北向,方向178°,开口于④层下。墓口距地表深5.5 米,墓底至墓口深1.18
摘要:大甸子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遗存,包含有居址、墓地两部分。大甸子墓地共清理804 座墓,出土420 件彩绘陶器,具有较高的考古与艺术价值。根据图案内容,可将大甸子彩绘陶器纹饰分为卷曲纹、动物面目纹、几何纹、特殊纹样四大类。大甸子彩绘陶器数量多寡、组合关系、纹饰种类的变化等具有标志墓主人生前社会等级、地位、身份等功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大甸子遗址位于内
彩陶遗存是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调查时发现的,时至今日已接近百年。彩陶遗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伴随了整个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对中国史前文化乃至文明起源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彩陶与中国考古学彩陶遗存揭开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序幕,是已被认识的最早的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中国考古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研究古老物质遗存并揭示历史演进规律的科学。它与中
中新社北京1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丛德新研究员表示,边疆考古大有可为,中国近年来在边疆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互动交流、共同推动华夏文明发展等方面,取得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边疆考古研究室承办的“新时代边疆考古的现状与展望”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考古学专家学者相聚一堂
作为从事田野考古所必须遵循的行业手册,在2009年颁布施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附录一《野外作业技术要点》第三点《考古发掘》中(下简称09版),对考古遗迹单位的编号符号有明文规定:“探方和遗迹单位符号一般应采用其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的大写字母表示,如:T-探方(沟);H-灰坑;F-房屋;M-墓葬;G-沟;J-井;L-路;Y-窑;Z-灶;Q-墙。”而此前早在1984年,在由文化部颁布
一、晋南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现最为丰富的地区。这里有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与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人类发展历史。在华北北部泥河湾有距今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沿着太行山向南及晋南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还有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及细石器遗存,它们与华北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徐水南庄头遗址(1000~8800BC)、北京东胡林遗址(8700~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研究员刘西诺文 / 刘西诺(中央民族大学 云南省博物馆 )摘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由于复杂特殊的地貌和丰富的资源,处于几个不同文明(中、印、东南亚、藏)之中的一个中间过渡地带并受到周围文明的互动影响同时保留着独特的区域特色,决定了它的自然封闭和对外交流的频繁,表现在其经济、文化、宗教及货币等形态上。本文以南方丝绸之路早期出土海贝及外国材料中
贺兰山岩画举世闻名,青铜峡岩画是贺兰山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子门沟、四眼井、芦沟湖的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岩画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造型艺术形式。从远古狩猎时代开始,一直到近代原始部落延续了数万年之久,是一部人类生存连续性的篇章。特别是岩画的那种夸张变形的造型艺术,既是艺术的形象,又是现实真实反映,还是思维、文化、心理的记录符号。青铜峡岩画是贺兰山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岩画作为人类生存活动记录的
摘要: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凤冠已经成为了传统女性礼服的标志性象征。但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模拟自然的“花树”才是中国女性礼服冠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凤冠”则源于常服冠。本文以新近修复成功的隋炀帝萧皇后冠饰为例,考证中古时期后妃花树冠花树、钿、博鬓组合模式的真正形态,及其形成与演变过程,并探讨花树冠与凤冠的不同概念与使用。2013年,隋炀帝杨广和萧皇后墓在扬州被发现,成为当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