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夫山鼎王世考
善夫山鼎于解放前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北歧山一带,其铸器年代,首行文字记载明白:“佳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日本学人白川静定为夷王器,国内专家多断为宣王器,尤以朱捷元文字较详。朱文云:“此鼎的年代,据我们的看法:一,其造型和纹饰与毛公鼎相类,郭沫若院长定毛公鼎为宣王时器。二,本器纪年为卅又七年,西周各王在位年数,试从第四代的昭玉算起,为昭王五十一年 ...
善夫山鼎于解放前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北歧山一带,其铸器年代,首行文字记载明白:“佳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日本学人白川静定为夷王器,国内专家多断为宣王器,尤以朱捷元文字较详。朱文云:“此鼎的年代,据我们的看法:一,其造型和纹饰与毛公鼎相类,郭沫若院长定毛公鼎为宣王时器。二,本器纪年为卅又七年,西周各王在位年数,试从第四代的昭玉算起,为昭王五十一年 ...
殷商人的始祖诞生神话,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所述极简,语焉不详。后有多种典籍涉及或补充这一神话,内容完整而为人们熟知者,当属《史记殷本纪》。其文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 ...
一、历史上的“磁州窑”磁州窑历史悠久。原为宋代北方民间瓷窑,后因其器物烧制精细、别有风采而部分被宫廷选用。磁州窑制品的前期是由唐白瓷转化而来,到宋(即10世纪——11世纪)风格逐渐形成,在北方民间广为流行。考古发掘发现磁州窑遗址七处,以贾壁窑址年代最早,是隋代一处专烧青瓷的瓷窑。属于宋、金、元时期的窑址有观台、东艾口,冶子、彭城、申家庄、青 ...
我国与外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张骞开拓了通往西域之道,开创了中外往来的新局面。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细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西汉政府在西边建立亭障。据《史记大宛列传》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这促进了西汉和葱岭以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 ...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陶瓷之国,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发明了真正的瓷器。今天,我国国内保存着一大批古窑址,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列入了一批瓷窑遗址,其中宁波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则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1、上林湖窑址的基本概况上林湖位于慈溪县城东南11公里处,坐落在群山主峰 ...
从距今20,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我国便已出现了掩埋死者的意识观念。在死者的周围撒红色的赤铁矿粉,表明这具尸体不是自然力的掩埋。到了新石器时代,则出现有墓坑的公共氏族墓地和葬式各异的墓葬。但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墓葬虽然内部结构变化显著,从小型的竖穴土坑墓发展到拥有多重椁棺的大墓,从随葬简单的陶、石、玉器 ...
《中国文物报》1989年7月7日第26期和8月18日第32期分别刊登了丁一、徐明同志的《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对话》和何弩同志《也谈“民族志考古学”的定义和方法》两篇文章。前者主要谈了民族考古学的性质、方法和产生的背景,后者则真对前者把民族志考古学认为是“考古学与民族学结合的产物,是在考古学研究中,融进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考古学中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
我们可爱的祖国,是世界六大文明古国之一。就人生不可须臾离的陶瓷而论,中国陶器几乎有万年的历史,奥地利化学家麦尔司博曾赞颂我国是世界陶器的母邦,并非溢美虚誉之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由陶器而精制瓷器,成为中华民族一项伟大发明,博得了瓷都的荣誉。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陶瓷器大量发现,从事专门研究者岂止千人万人?他们亟欲了解古今论 ...
一、文书的出土早在上世纪末,吐鲁番文书已闻名于世。那时正当列强肆意凌辱中国之时,一些外国“探险家”先后乘机来到新疆从吐鲁番地区盗去大量文物(包括出土文书)。其中比较知名的如俄国的克列门兹、柯兹洛夫、奥登堡,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德国的格伦韦德尔、勒柯克,日本的橘瑞超等。所谓“斯但因文书”、“大谷文书”等都包含不少吐鲁番文书,据已发 ...
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西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北宋、辽及南宋、金相对峙,在动荡的局势下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研究西夏历史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深入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夏史籍多已散佚,这一无法挽回的损失给西夏史的 ...
李仲立教授调查证实:秦直道曾经过甘肃发布时间:1989-07-21 作者:武国荣本报讯秦直道确曾经过甘肃。这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庆阳师专历史系教授李仲立率领的秦直道考察队日前在陇东子午岭林区实地考察结束后得出的结论,从而解开史学界一个疑团。起陕西淳化(今旬邑县),终内蒙阴山(今包头市北),绵延1800余里的直道,是秦大将蒙恬于始皇35年(公元前212~210年 ...
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对话发布时间:1989-07-07 作者:丁一 徐明徐明:当前我国考古学界一部分青年考古工作者对我国考古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他们针对四十年来我国考古学中依赖于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仅仅着重于古代遗物的分类分期;或者至多根据摩尔根、恩格斯的论点粗浅地探讨一下古代社会非物质文化这种局面颇有看法。他们认为,中国考古学应该走向多元化,即可以 ...
古代随葬半镜习俗散见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周厚强在考古工作中,对随葬半面镜的现象,很容易被忽视过去,而误被作为残镜的现象处理。其实,用半镜随葬是古代流行的一种特殊的随葬风俗。据现有考古资料,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用半镜随葬的现象。1986年6月,在湖北孝感市田家岗战国秦漠墓地,发掘了一座战国墓葬,出有两面半铜镜,其中一面四山纹镜,一面半为蟠螭菱 ...
墓棺漆画考古的新成果──评《固原北魏墓漆棺画》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蔡全法《固原北魏墓漆棺画》一书为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该书对墓葬及随葬品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和深入的研究,内容分为“漆画棺墓的发掘和清理”、“棺板漆画”、“漆画棺墓的时代和旌属”、“漆画的艺术特征”和“髹漆工艺特点”五部分。这是一部学术研 ...
宁夏西吉发现奇特的汉代压胜钱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李怀仁本报讯 宁夏西吉县偏城乡高崖村曾出土一枚造型奇特的压胜钱。压胜钱由一枚“大泉五十”圆钱和两枚“货布”布币构成。“大泉五十”居首,两枚“货布”并排居下。“大泉五十”下部外廓,左右分别由4条铜条连结在下排的“货布”布首顶端。两枚“货布”的肩下部又由长2厘米的2条铜条相连结。压胜 ...
古代草原上的独特葬俗──漫谈契丹人的络尸葬发布时间:1989-06-09 作者:侯峰契丹是我国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在他漫长的生活轨迹中,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尚。契丹“络尸葬”就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对此夷地异俗记载少,只有南宋文帷简《虏廷事实》粗略地描述:契丹贵族葬俗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网络其手足 ...
高昌阴氏的由来──读《高昌主客长史阴尚宿造寺碑》札记发布时间:1989-05-26 作者:王素本世纪初,普鲁士探险队的格伦韦德尔等到吐鲁番,获得了一方《高昌主客长史阴尚宿造寺碑》。后来,日本的内藤虎次郎、池田温和我国的周肇祥等先生撰文对此碑的时代作了研究。池田温先生认为此碑刻于曲氏高昌时代。笔者则认为,碑中所述阴氏家族的迁徙情况,为史籍所不载, ...
汉代西部长城屯戍体系简论发布时间:1989-05-26 作者:李均明汉长城横跨中国北部,东起辽东,西至敦煌。其东段大多沿袭秦长城旧址,西段则多筑于汉武帝时期。西段长城大多修筑在地广、人稀、民族矛盾相对激烈的地区,兵员部署与后勤供给均受一定制约,因而汉代建立了特殊的屯戍体系,即军事守御与屯垦开发紧密结合,由候望系统、屯田系统、屯兵系统有机地组合而成 ...
青海出土双马青铜钺发布时间:1989-04-28 作者:李汉才本报讯1988年7月,青海省湟中县共和乡前营村村民柳全录,在自家院内距地表7米深处发现一件青铜钺。该钺刃长8.5厘米,銎长11厘米,重374克。銎呈椭圆形,銎脊上有直立的双马造形,马头朝同一方向,其中一马头已断残。銎中部及一端分别开有相互对称的16个正方形孔和16个长方形孔。刃身部有一直径2厘米的圆孔,边 ...
遗址区域分析法发布时间:1989-04-21 作者:陈星灿遗者按:“遣址区域分析法”是西方考古学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手段。尽管它还不够严密,但在发掘信息、拓宽视野方面却能给我们不少启发。故特译如下,以飨读者。“遗址区域分析”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喜格斯和他的同事维他一芬韧提出、试图重建考古遗址周围的经济的一种方法。所谓“遗址区域”是指包括 ...
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综述发布时间:1989-04-21 作者:苏德荣有明一代共有五十位亲王封藩建国,所以藩王墓也遍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各王府所在地方,但多数被盗挖破坏,或被夷为平地。解放后,配合建设工程,先后发现、发掘和清理了一批明代宗室墓葬,出土了一批数量观、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建国以来,被清理、发掘而出于 ...
营城子汉代壁画墓散记发布时间:1989-02-03 作者:吴青云出大连沿旅大北路西行约30里,便可到达位于沙岗子村南著名的营城子汉代壁画墓所在地。这座砖室墓,不仅以其独特的墓室结构吸引着中外游客,而且由于墓内存有东汉时期绘制的壁画,从而引起了参观者的浓厚兴趣。这座墓葬发现于1931年。整个墓室侧视呈“山”字形,由主室、套室、前室、后室以及东侧室等组成 ...
《中国文物报》1989年01月27日 星期五 第三版谈云冈石窟之开创年代发布时间:1989-01-27 作者:温玉成著名的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究竟开创于何年,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一种意见倾向于开创在兴安二年(四五三年);另一种意见倾向于开创在和平元年(四六○年)。此外,金代人曹衍在皇统七年(一一四七年)所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 ...
中国文化是多源的。生活繁衍在我国南方的先民百越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并能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古代文化相媲美。这是月前结束的,在江西鹰潭参加“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六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97位专家、教授从历史、地理、考古、民族、气候、体质人类等不同学科中研究得出的结论。一、百越分布地域百越各族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为:句吴东临海滨、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史金波、白滨和宁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员吴云峰三位同志,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足迹踏遍了西北和华北各省的西夏故地,访问了二十多个博物馆、文化馆和考古队,终以坚强的毅力和辛勤的劳动,完成了《西夏文物》的编著,并由文物出版社于1988年3月出版。西夏是在我国北宋时期由当时的少数民族党项羌为主体的地方封建政权。西夏 ...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先人对陶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基础之上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其间白陶、釉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生产,对瓷器的发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白陶是以化学成份与高岭土相似的粘土作原料,经过1000℃左右焙烧而成的陶器。因为高岭土的含铁量分别为1.59%至1.72%,所以呈白色。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从龙山文化时期已开始利用高 ...
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就,为研究原始社会史,特别是为研究中国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使命,除了发现和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外,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新石器时代文化资料去研究有关的社会历史问题。例如,探索农业和制陶、纺织、冶金等手工业的起源;探索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的起源;探索村落的发展和城市的 ...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著名的中国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就把考古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在注重文献史料的同时,开始对古代烧瓷遗址进行调查,开拓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瓷器的科学断代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陶瓷发展史的基础。一方面,要对古代烧瓷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这是为了能够弄清各窑烧瓷的历史以及烧造器物的特征,以便正确划分其 ...
秦统一政权的建立及统一的措施,在青铜器上也有着充分的反映。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秦都咸阳进行了勘察,例如1974年发掘了咸阳第一号宫殿遗址,在宫殿附近发现了制陶、铸铁和冶铜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在宫殿中心区的一处断崖上,南北长150米,东西宽60米的冶铜遗址内,有陶范,有总重量在千斤以上的、而大部分被烧熔的铜器,可辨认出的器物主要有建筑构件、度量衡器、 ...
在当今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中国考古学界完全应该利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国考古学信息库,以便对我国的考古学研究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本人就建立中国考古学信息库这一设想,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有关专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要学术成果。就我国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