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 《虢国夫人游春图》到底是张萱还是宋徽宗的作品?

今天的很多美术史著作,都把《虢国夫人游春图》放到唐代绘画中来讲,好像宋徽宗只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临摹工作者,他的工作是尽量忠实地传达出一件已经丢失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面貌。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出现:《虢国夫人游春图》到底是谁的作品?是唐代张萱还是北宋徽宗?这是一个多重作者的特殊案例。唐代以及唐以前大画家的作品,经过学者的研究之后发 ...

• 发现那个东方人:蒙古征服下的“鞑靼人肖像”

1440年前后,意大利画家皮萨内洛(Pisanello,约1395—1455年)在故乡维罗纳圣安娜斯塔西亚教堂佩勒格里尼礼拜堂(Pellegrini Chapel,Sant'Anastasia)拱门上方绘制了一幅《圣乔治与公主》(St.George and princess)(图1)。壁画主题取材自“金色传奇”(Legenda Aurea),讲述了卡帕多西亚人圣乔治在前往利比亚省锡莱纳市的路途中,用长矛刺死了威胁当 ...

•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无先例可循,一个新起点

这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2022年10月摄)。新华社 资料图11日清晨,随着“探索一号”科考船抵达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宣告顺利结束。历时20余天,21个潜次工作,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考古调查。神秘的古代沉船,历经500多年等待后,与深海考古队相约在万顷碧波之下。开启深海考古新篇章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陆坡约1 ...

• 多巴胺穿搭风!兵马俑的衣着有近20种色调

夏日炎炎,帅哥靓女们换上了靓丽的夏装,尤其是近期“多巴胺穿搭”刷屏各大网络平台。“多巴胺穿搭”是指通过色彩缤纷、多样化的穿搭,来调动人们的正面情绪,促进快乐因子多巴胺的分泌,给人传达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简而言之,就是把快乐穿在身上。其实古人的穿搭配色也很厉害,陕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博物馆保存的文物中也因穿搭时尚多次冲上 ...

• 寻访千里淮河的人文精神:“淮河流域系列寻访活动”纪行

千里淮河起源于河南南阳的桐柏山区,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逶迤千里、蜿蜒东去的千里大河滋养了一片大地,也孕育了无数人文艺术奇迹,至今仍保存着众多文化遗产。澎湃新闻获悉,“2023爱我中华·淮河流域系列寻访活动”第一期近日在河南南阳的桐柏出发。这是由文汇报社与上海万联文化携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沿淮市县在上海商会等承协 ...

• 一碗茗糜好消暑,看唐人如何吃茶粥

中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文人爱作诗,也爱喝茶,于是诞生了大量茶诗。通过这些诗词,千百年后的读者们可以一窥茶史,同时也得以还原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唐代茶文化兴盛,上至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下至平民百姓,田闾之间,嗜好尤切。而至夏日,唐人则会吃茶粥来消暑。“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从王维、储光羲等人的诗中,可知 ...

• 《敦煌学记》略记

  长期以来,敦煌很“热”。自然而然,关注敦煌学的人也多。然而,深究起来,何为敦煌学、其内涵与外延囊括什么,非长期研习的学者难以道明。笔者以为,向读者普及敦煌、普及敦煌学,是吾辈学人在对敦煌做深入研究的同时,所肩负的任务之一。实际上,社会各界对敦煌学普及读物的需求也客观存在。如潘絜兹先生《敦煌的故事》,虽然只有5万多字,但自1956 ...

• 黄文弼:楼兰国历史略述

  楼兰国创始于何时,记载缺乏,无可征信。但其名称之初见于中国载记者,以汉司马迁《史记》为首。汉文帝四年(公元前一七六年),匈奴冒顿单于遗汉文帝书云:“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按当作三十六国,‘二’字恐误),皆以为匈奴。”此为记录楼兰名称之始。然此时汉朝对西域诸国情形尚不明晰。汉朝之首认识西域诸国始于张骞。张骞在汉武帝建 ...

• 故宫博物院:做中华文化会客厅

  故宫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承载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月15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共同主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在故宫文华殿开幕。图为展出的佛教故事石雕艺术品。李韵摄/光明图片  故宫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至少反映出明清两朝近500年里 ...

• 凌家滩遗址考古发现——揭示古老文化的生动面貌

  从器物考古到聚落考古,再到科技考古、多学科考古,35年14次考古,为我们勾勒出5000多年前凌家滩先民的生活图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写下重要篇章。图①:凌家滩目前发现最大的宽体玉璜。图②:凌家滩发掘出土的陶器。图③:凌家滩发掘出土的玉人。以上图片均来自吴焰、李俊杰   5月7日,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同一天,第二届 ...

• 王建新:丝绸之路考古为何需要东方视角?

 西北大学在丝绸之路考古方面有深厚积淀,深入中亚十余年,积极同中亚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经过长期努力,最终确认了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取得了中国科学家在中亚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助力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  丝绸之路考古为何既需西方视角,也需东方视角?国际合作 ...

• 最初的中国:星汉灿烂与千里壮游

  相隔1000余公里的凌家滩和红山文化在玉器上表现出的深度相似是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的坚实证据。牛河梁(左)和凌家滩(右)墓葬中随葬的玉人。出土地点相距千里,但深度相似,同样双腿弯曲,双臂回收,双手放在两肩,双目紧闭,凝神进入致幻状态,与神灵沟通  距今6000年,中国史前时代迎来灿烂的转折期。  北起西辽河,南到长江,从西部的黄土高原 ...

• 石家河遗址与中华文明

  长江中游地区最大史前城址聚落  今天的讲座是与大家交流一下,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方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馆员,武汉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课题组组长、中华文明探源之石家河项目负责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两周专委会副主任,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主持的京山苏家垄遗址 ...

• 用科技“打捞”历史——从我国南海水下一千五百米发现古代沉船说起

  深海考古具有技术门槛高的鲜明特点,正是由于我国深水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深海考古事业发展具有了技术支撑,从设想最终变为现实。①②③图① 完成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正在回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图② 在沉船遗址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新华社发图③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 ...

• 凤舞盛世:吐蕃金冠与海外文物所见唐代凤鸟纹饰

  在中国的各类古籍以及古代传说中,凤鸟都以其吉样的寓意被奉为“鸟界之王”“百鸟之长”,就如《史记》中记载“凤凰来翔,天下明德”,凤与中国的“龙”图腾一样,在历史上具有神秘色彩,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凤鸟纹以其多样的形式、生动传神的造型、强烈的装饰性以及浓郁的文化特色,自古以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图腾,其纹饰在中国的美术图案中比比皆是 ...

• 大松山墓群:一部埋藏地下的“黔中通史”

  贵州黔中地区,地处贵州乃至中国西南腹地的交通枢纽位置。从汉代开始,就有汉文化分别经南夷道、赤水河、乌江三条通道南下,在黔中地区汇集,再继续往南和西南方向延伸。后来,随着政治中心南移,从元代开始,东西向湘黔滇古道开始形成,黔中地区的交通枢纽位置更加凸显,成为东西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大松山墓群出土的明 ...

• 辽上京遗址: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证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在草原上建立的都城遗址。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更迭,雄伟壮观的都城虽然不复存在,但站在这里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盛世繁华。辽上京宫城西门遗址局部(东-西)  辽上京城始建于公元918年,初名皇都,公元926年扩建,公元938年改称上京,为辽五京之首。城址平面略呈“日”字形,由 ...

• 石峁遗址:韬玉而山晖 文明之肇启

  驱车沿毛乌素沙漠南缘一路疾驰,途经秃尾河,而后随蜿蜒山路爬升,入眼是满山恣意生长的榆树,以及更远处黄土地貌的沟壑纵横。  盘山公路尽头的山顶台地上,钢结构的玻璃遮罩盖着青褐色乱石块堆垒出的高大城垣,这便是石峁遗址的外城,距今4300年前后、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至此始展露一隅。峁,当地方言里意思是“山丘”。石峁,既是 ...

• 高江涛:4000多年前“最初的中国”长什么模样?

  21世纪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经过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最初中国”的形成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深处晋南地区的陶寺遗址,被学界认为是“最初的中国” ...

• 作物的故事︱嘉果西来:浅谈葡萄传入我国的时间与路线

葡萄口味甘美,可鲜食可酿酒,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现代植物学的分类体系中,葡萄属植物可分为欧亚种、东亚种与美洲种三大种群。今天我们所栽培与食用的葡萄大都是从欧亚种葡萄(Vtis Vinifera)的野生亚种(ssp.sylvestris)驯化而来,称之为欧亚种栽培葡萄(ssp.sativa),即葡萄。早期希腊语中,葡萄作“βóτρνς”,伊朗语中作“buδawa”。葡 ...

• Silk Roads | 大草原与“丝绸之路”

中亚是多种文化相遇的十字路口,但也曾有过与世隔绝的时期。一部《中亚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表明,尽管存在意识形态藩篱,当地居民之间彼此相连的历史和文化血脉依然共同铸就了中亚地域特性。C.埃德蒙德·博斯沃思C. Edmund Bosworth担任采访英国历史学家曼彻斯特大学阿拉伯研究荣誉教授与M.C.阿西莫夫共同编纂《中亚文明 ...

• 寻访淮河流域的古韵与人文: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是的南北分界线之一。在淮河流域,有一句老话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起源于河南桐柏山区,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逶迤千里、蜿蜒东去的千里大河滋养了一片大地,也孕育了无数人文艺术奇迹,至今仍保存着众多文化遗产。澎湃新闻获悉,“淮河流域系列寻访活动”启动仪式4月27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举行。这是由文汇报 ...

• “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遇见千年独乐寺

独乐寺位于河北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下同),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是目前全国所存不多的辽代遗构之一。日本学者关野贞在1931年巧遇独乐寺后发表论文称独乐寺建筑许多关键的特征都与大同华严寺、善化寺以及应县木塔有很多相似之处。梁思成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 ...

• 作为五谷之首的小米为何如此重要?|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1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五届会议宣布2023年为“国际小米年”,旨在强调进一步认识小米的营养和健康价值,以及小米在恶劣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以促进可持续种植和消费。  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地理、气候环境独特,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敖汉大地上,到处是以粟、黍为 ...

•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天下龙泉的起点

  龙泉青瓷被誉为“天下龙泉”“青瓷之最”,从南宋开始一直到明代中期,始终是我国海外贸易的最大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和见证。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整的航运体系及独特的节点位置,有望为我们还原龙泉窑扎根处州、畅销天下的诸多细节。北宋晚期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 图片来自温 ...

• 走进洪都拉斯探寻玛雅文明

  3月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签署两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关系翻开崭新篇章。近年来,中国与洪都拉斯在考古合作领域也取得不少积极成果。遗址出土的翡翠卡威尔神头像。图片来自李新伟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在玛雅文明的著名城邦——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中洪联合考古队 ...

• 记者实地探访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团队文物发掘过程——一件文物的发掘之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

• 马特博博耶夫:明铁佩古城遗址为何被称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地处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丝绸之路中点位置。近年来,中乌两国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不少重要发现,再次印证了连接东西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交流与互鉴之路。  日前专访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教授、中乌联合考古队乌方负责人博基容·马特博博耶夫,听其讲述乌中考古学者如何揭开这座中 ...

• 东晋南朝失去关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已断为何还能与西域有联系

作者:城郊牧笛声编辑:莉莉丝自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王朝开始与西域诸国往来。众所周知,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域的联络,依靠的是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关中地区的长安,由河西走廊通往中亚,共有两条道路:一条出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梨靬,或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 ...

• 西西里远征:帝国与远征的必然性

公元前415年6月,雅典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远征西西里岛。雅典远征西西里以惨败收场,前去的士兵和舰队基本被歼灭,将军尼基阿斯和德谟斯提尼都战死在西西里,阿尔喀比亚德则流亡在外。修昔底德曾明确表示西西里远征是雅典的重大决策失误,因为远征的决定明显违背了伯里克利为雅典制定的战争策略,即在战争期间只要不扩张帝国,雅典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不仅于 ...

• 盛唐线描里的“浓丽丰肥”——新见椁壁屏风线刻画研究

近年来隋唐石刻类文物遗存层出不穷,珍品屡现,包含了墓葬类、宗教类、建筑类等各种藏品,有许多是前所未见的精品,目睹之后尤能体悟其深蕴的历史气韵,带给学术界既有研究价值又有图像价值,还给艺术界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价值。令人审美惊鸿一瞥的是,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收藏展出有一套引人瞩目的椁壁线刻画,不仅有着穿透千年岁月的画匠描摹诉说,而且记 ...

• 作物的故事︱小麦在中国:技术调试与饮食融入

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小麦是从哪里来的。——法布尔小麦原产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考古证据显示,它在距今大约4500-4000年前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与绿洲通道两条不同路径传入中国内地。春秋时期就已被人们视作“五谷”之一,唐代中后期的两税 ...

• 蒙古征服之后:社会变迁的北方之路

“在中国历史中,北方民族多次南下,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但是没有一次像13世纪初蒙古征服华北那样具有灾难性。……蒙古人的入侵导致了旧社会秩序的瓦解。”在蒙古征服造成毁灭性破坏之后,华北地区的人们如何重建他们的社会?他们的努力如何改变、影响随后几个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力量?本文选摘自《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王锦萍 ...

• 古人能吃什么冷饮

冷饮可以说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里的“刚需”之一,夏日炎炎自不待言,即便是冬天也不乏有人大啖冰淇淋。这不禁令人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古代中国人有没有冷饮可食呢?解暑妙方所谓“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暑气多夭,寒气多寿”。如今一到盛夏,就有人感慨自己的命是空调给的。古人没有空调,日子自然更为难过。比如汉代的王充在《论衡·言毒》里就说:“ ...

• 火药帝国:火药技术在亚洲的发展与应用

霸主土耳其1450年至1540年间,许多国家都在生产用于大炮的铜炮管;其产量之大、涉及地域之广,使有位历史学家称这段时间为“第二个青铜时代”。不仅是欧洲、奥斯曼帝国、印度和中国在大规模地铸铜,到1650年,朝鲜、日本、暹罗、波斯,以及许多其他地方也在间或生产枪支,特别是西非著名的青铜铸造中心贝宁。而又因为青铜合金即铜与少量锡的合金,这两种金 ...

• 二里头考古背后有哪些“黑科技”

  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公认的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综合运用各领域科技考古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遗址之一。参观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观看展出的陶器 新华社图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 ...

• 亚欧大陆两端的青铜文明

  面积相近的中国与欧洲,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并在青铜时代孕育出各自的青铜文明。前者奠定了东亚文明的根基,后者则成为西方文明的直接源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对两地青铜文明进行对比分析,是把握东西方古代文明以及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课题。安徽阜南台家寺出土龙虎尊 图片来自作者  时空格局  公元前2000年前后 ...

• 西域都护府的考古探索之路

  西域都护府是汉代设立于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是汉朝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重要举措,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西域设置校尉、组织屯田、建设烽燧亭障,维护西域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汉书·郑吉传》)。郑吉作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并护丝绸之路南北道,“中西域而立莫府”,代表中央 ...

• 中国瓷器研究在西方的肇建:以19-20世纪之交为中心

16世纪以来,中国的外销瓷成为了欧洲贵族和富商所追捧的器物,并形成了“中国风”的热潮。到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科学主义精神的兴起和中国本土瓷器的大量外流,以英法两国为主的欧美学界开始了对中国瓷器的系统化研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学者们集中关注于瓷器的定义和分类等问题,并提出了“元青花”“过渡期”和“空白期”等沿用至今的概念。本文通 ...

• 莫高窟第169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及其相关问题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一部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的密教经典。进入21世纪,敦煌壁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逐渐成为国内外敦煌图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敦煌壁画中目前发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共8铺,包括盛唐4铺,晚唐1铺,宋代3铺。其中莫高窟第169窟前室北壁发现的宋代一铺,虽然内容不多且有残损,但仍然为研究敦煌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佛顶尊胜陀罗尼 ...

• 斯石不朽 兹山永固——读《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

  2023年1月21日,即农历大年三十下午,当我收到洛阳龙门石窟研究员杨超杰寄来的新作《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时,既感到意外,又觉得亲切,见书如见人,这才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一书,为杨超杰、陈莉、朱佩三人合著。全书包括序言《龙门石窟纪年造像概说》、凡例、图版目录、正文、索引等五个部分。共计30.9万字, ...

• 热水墓群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为先科研长擎 建设丝绸南道上的考古遗址公园

 “都兰”系蒙古语,“温暖”之意,是羌人的发祥地、吐谷浑人的龙兴宝地、丝路南道上的繁盛重镇。都兰县热水墓群属唐代中早期吐蕃、吐谷浑大型墓葬群,承载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座沉睡地下的文化宝库,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都兰热水墓群自被发现起备受关注,“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度全国十 ...

• 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让文物“开口”讲述云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程

  石寨山大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由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共同组成,遗址分布总面积800多万平方米,核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石寨山大遗址是环滇池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滇文化遗址,是实证云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史实遗存。2021年,石寨山古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大遗址。2022年,河泊所遗址入选 ...

• 吉琨璋:三千年前晋侯鸟尊诠释“晋”从何处来?

  山西文物久负盛名,出土文物中又以商周青铜器尤为耀眼。其中,最大亮点当数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山西博物院文物共有53万件(套),晋侯鸟尊缘何成为镇馆之宝?又如何诠释“晋”从何来?  鸟尊问世竟是源自一场“劫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古墓葬、古文化遗址、古建筑遭盗掘破坏,盗坑累累。  晋侯墓地也未逃脱厄运,9组19座晋侯 ...

• 这规划、这引水——瞧,5000年前的石家河古城有多先进!

  30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因山势而建,南北相连、独具匠心;3条水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可防洪蓄水、灌溉农田。记者22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最新成果,新发现的大型城址及城内水利系统,将进一步深化对石家河古城以及长江文明的认识。  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界前辈严文明、赵辉、张弛等在石家河开展系统考古发 ...

• 中乌联合考古——秉承丝路精神 探寻丝路明珠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外合作考古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兹别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是东西文明交汇融通的重要节点。费尔干纳盆地地处锡尔河上游,水草丰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自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献就已记录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坐落于此的明铁佩古城遗址,更是被称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

• 徐森玉先生与上海博物馆的古籍事业

徐森玉(1881—1971)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目录版本学家、文物鉴定家。70年前,在当时的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先生的主持下,上海博物馆正式成立。他身体力行参与文献的征集,促使《萝轩变古笺谱》《王文公文集》等古籍藏入上海博物馆;在其逝世后,家属还将家中所藏文献全部捐献于上博。正是在徐森玉等为代表的几代上博人的努力之下,上海博物馆的古籍、碑 ...

• 张骞在大夏见筇竹杖之谜

“邛竹杖”,即筇竹杖,因产于蜀地的古邛都国而得名,筇,邛地所产之竹也。中国现今存世最早的竹谱类著作晋戴凯之《竹谱》就曾提到:“竹之堪杖,莫尚于筇。”筇竹杖出现在大夏,可能是宗教或信仰的原因。用筇竹制成的杖或有其神圣性——若是权杖,象征身份与地位;若是神杖,则用以祭祀以通神。本文选摘自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 ...

• 兰花: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清雅脱俗的兰是我国传统名花,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唐代杜牧诗有“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清代郑板桥题兰诗则有“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在书画名作中,兰花也是历来画家喜爱的主题,如宋代赵孟 ...

• 历史中的兔子:早在三国时期就用兔毛制笔

  从“玉兔捣药”到“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兔子已经陪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中国古代,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2023年新春之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吕鹏,聊聊历史中的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山西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兔尊  兔鼠分道扬镳于6200万年前  《诗经》已记载兔肉食用方式  虽然在大众看来,兔子毛 ...

• 中国的家兔从哪儿来?

  虽然已经知道目前最早的兔形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青铜兔尊出现于晋代,但是中国的兔子究竟从何而来?在近日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吕鹏告诉记者,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定论。唐代的陶质生肖兔俑。图片来自受访者  中国的家兔起源说法不一  在目前全国数百处出土动物遗存的遗址中,发 ...

• 让尼泊尔文化瑰宝重焕生机——中国“文物医生”修复九层神庙建筑群的故事

  站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巴桑塔布尔塔的最高层,可见远处大朵的白云飘浮在绵延的山脊上,山巅的斯瓦扬布纳特寺看去十分清晰。往下望去,小贩们在杜巴广场上热闹地摆着摊,身穿雪白校服的小学生从胡同里跑出来嬉闹。一阵清风吹过,屋檐上的风铃清脆叮咚。修复后的九层神庙木刻。图片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杜巴广场与其他六组历史遗迹和建筑群共同构成加 ...

• 古代粟特钱币反映多元文明互动

  粟特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者的铭文中,粟特(Sug(u)da)作为古波斯的东方行省之一,承担着缴纳赋税和服兵役的义务。在西方古典文献中,这一地区被称为“索格底亚那”(Sogdiana)。《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和《汉书·西域传》记载的“北道西逾葱岭则出 ...

• 走进殷墟,感受中国考古

  1928年,考古人在洹河边的小屯村铲起一抔黄土,揭开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此后数年间,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的惊艳亮相,确认殷墟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中国信史向前推进近千年。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内修复的陶器 麻翛然摄  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社科院考古所)召开线下汇报会 ...

• 青铜文明:王朝的诞生

  三星堆又上新了。2020年启动发掘的三星堆遗址四号坑里,出现了三个从未见过的“小铜人”。“小铜人”造型奇特,膝盖跪地,双手合十举在耳侧,很像是祭祀仪式中某个瞬间的定格。他们眉头紧锁,屏气凝神,如在通灵。左:戴尖帽铜立人像,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右:扭头跪坐铜人像,三星堆遗址4号坑出土。本版图/四川考古研究院  保存最完整的那个铜人 ...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非护臂辨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并发掘一处墓地(95MNI),其中M8为夫妻合葬墓,墓主遗体保存完整,身着华丽的锦服保存完好如新。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一块色彩鲜艳的锦护臂(M8:15),此即震惊中外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资料图片  “五星”织锦系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其历史文物和科学艺术价 ...

• 保护长城的年轻人

  巍巍万里长城,历经千年风雨。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需要世世代代保护好、传承好。  近年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长城保护与研究的力量日益壮大,其中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甘坐“冷板凳”,用丰富的专业知识、饱满的青春热情投入长城保护工作,让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焕 ...

• 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辽上京,见证中国百年考古历史的仰韶村,享有“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美誉的乾陵……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泥河湾等19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琉璃河等32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至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这彰显了我 ...

• 镌刻在葳蕤鸟羽上的缱绻情思

  人有“制器尚象”的传统,鸟很早便是制作器物时模拟取材的对象,或许是那羽翮飘飞、于天空中划下一道优美弧线的片刻,能够带给人无尽的超脱自由之感。那种徜徉的宁静、对于未知的想象,深深触动过先人,不会随着风远云逝而消失,反而在一代代人的记忆基因里烙下印记,成为我们民族自古以来不变的精神诉求。  秦汉器物多有塑作鸟形的,鸟形器所模仿的 ...

• 考古重现北宋东京州桥

  州桥是北宋东京城中心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州桥及汴河位置的确定,为东京城提供了可靠的时空坐标,对研究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明代州桥复原图。图片来自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宋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的重要时期,州桥石壁代表了宋代浮雕艺术水平,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北宋石刻壁画。  州桥遗址的发掘,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 ...

• 复旦通识·遇见敦煌丨一个敦煌画师的自我修养

【编者按】: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写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织“遇见敦煌”系列,邀请校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以专业的视角、平实的语言,尝试 ...

• 复原“天空的艺术” ,再现敦煌藻井里的色谱

敦煌藻井,是一种位于石窟顶部中央的图案画。敦煌的藻井多达四百余顶,绘制十分精致。藻井通常由各个时期的佛教主题艺术图案组成,因此也常被人称作“天空的艺术”。近日,《敦煌藻井》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杨东苗、金卫东扎根敦煌艺术30余年,将百余幅藻井图案精心复原绘制。两位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这些藻井就像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 ...

• 文物里的“玉兔精灵”:在博物馆看生肖文化

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每种生肖都具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到了近现代,生肖更多作为春节的吉祥物。农历新年降至,全国各大博物馆也应景地推出了以生肖为主题的展览,如上海博物馆兔年迎春展、河南博物院的生肖文化展、山西博物院的癸卯年生肖文物(图片)联展、辽宁博物馆生肖 ...

• 日韩艺术中的兔:是捣米的月兔,也是爱之神

兔是十二生肖之一,对应地支中的卯,汉字“卯”是模仿敞开大门的象形文字,卯月象征着万物冒地而出的春天气息。就兔子本身而言,因其机智、活泼的形象在各国深受喜爱,也经常被用于艺术创作中。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兔子皆象征月亮,艺术家持续创作与之相关的作品,从琳派、圆山四条派,延续至浮世绘皆可见月兔的形象。日本则因为“因幡之白兔 ...

• 七十年前的上博与上图,都是从这一地标建筑出发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先后迎来了建馆七十周年。“从这里出发——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建馆70周年联展”1月18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展。有意味的是,上海历史博物馆所处的正是上海历史建筑——原跑马总会大楼,而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也正是从这一建筑起步的。展览展出的68件/套珍贵馆藏文物和史料,为观众讲述了以原跑马总会大 ...

• 汉镜上的“中国”铭文

  在中国铜镜史上,两汉堪称铸镜巅峰时期。其中,部分汉镜纹饰法天象地,别有意趣,且铭文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今天的讲座,我们主要围绕铸有“中国”铭文的三面汉代铜镜略做梳理。霍宏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镜鉴学。著有《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古钱极品》,合著《洛阳两汉彩画》《洛 ...

• 玉兔迎春 考古学者与您一起追寻兔的足迹

  嘉宾: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  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北京:前门大街增添各类兔年新春装饰 图片来源:CFP  1.中国的兔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的兔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 ...

• 三只兔子三只耳:丝路文化融汇的见证

  一只兔子两只耳,三只兔子几只耳?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给出另类答案: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形成了“三兔共耳”的独特造型,乍一看就是,三只兔子三只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有吉祥、完整、无限的寓意。三阳开泰、三生万物、三生有幸等词语为人熟知,三兽纹、三雁纹、三鱼共首纹等纹样广泛出现在秦汉时期的漆器、瓦当,甚至更 ...

• 舌尖上的考古现场,探秘中国人的本味之源

(图文转自:“央视科教”公众号)

• 边疆考古重现古丝路上的交流传奇

  近日,第四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在线上举行,考古学者围绕新疆、内蒙古、甘肃、西藏、四川,以及东北、华南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作了四十多场精彩的报告。边疆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国家地区有着密切的互动,往往还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第一站。许多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故事,尘封千百年后,陆续在边疆考古中重见 ...

• 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的意义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近七万号敦煌写本文献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交流交融的结晶,也是丝路文明最宝贵的实物遗存。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少原本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写卷断裂成了一块块残卷或残片。通过类聚缀合,人们在分裂的残卷断片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破碎的文句、断裂的丝路文明被重新连接在了一起。   ...

• 封泥的发现与出土——从金石学到考古时代

封泥是一种与早期印章相伴而行的衍生物,作为2000年前的遗物,封泥被重新发现和研究只有两百年的历史,而真正在博物馆中作为展品展示则是近三十年的事。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慰祖主持编纂团队历经六年收集、编撰而成的15册《中国古代封泥全集》日前出版。该书是目前为止资料最为丰富、体系最为周备、历史跨度最长、学术信息最为立体的封泥专题整理项目。 ...

• 2022年埃及境内主要考古新发现

  埃及是世界闻名的考古大国。今年是埃及学诞生200周年,同时也是图坦卡蒙墓发现100周年。我们在纪念与回味历史上著名的考古大事件之余,仍需关注埃及每年涌现出的大量考古新发现。在埃及从事考古发掘的团队一方面为来自埃及旅游与文物部(MoTA)系统和埃及各高校(以开罗大学为主);另一方面则来自具有相关资质的外国考古机构。它们以多种形式与埃及官 ...

• 我们的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合浦汉墓

“我们的广西”丛书是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组织实施的大型复合出版工程“我们的广西”的重要成果,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统一策划和实施,集团旗下六家出版社通力合作,创造了大型丛书出版的新模式。丛书共30本,系统总结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全面反映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的成功实践,集中展示了广西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 ...

• 新发现的天水仙人崖明代壁画:玄奘取经,观音救难

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唐僧师徒遇到危难,总是找观音菩萨帮忙?“玄奘取经,观音救难”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常识。实际上,这一看似简单的常识背后蕴藏着延续千年的文化基因。天水仙人崖石窟华严殿内一组明代中期的西游记与水月观音壁画组合,是现存唯一一例明代此类图像的组合,具有重要的艺术史价值。近年,我们在天水仙人崖石窟华严殿内新发现了一组 ...

• 故宫藏画里的“围炉煮茶”:竹炉汤沸火初红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农历冬月二十九,冬至。冬至,是进入隆冬的标志。在这个愈发寒冷的节气里,约三两好友围炉煮茶是最合适不过的,既暖身又为清冷的生活环境,增添几分情致和雅趣。“围炉煮茶”古已有之,苏东坡有“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之句,杜耒诗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 伊特鲁里亚的墓葬壁画:从贵族生活到宴饮、狂欢

伊特鲁里亚的墓葬壁画,尤其是南部沿海城市塔尔奎尼亚(Tarquinia)的彩绘墓,无疑是伊特鲁里亚文化最重要与最具表现力的遗迹之一。作为伊特鲁里亚独特的“地下博物馆”,它们展示了地中海地区最壮观的前罗马时期古代壁画大观。伊特鲁里亚墓葬壁画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图像志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还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连接大 ...

• 沉船考古与展示利用

  水下考古工作不同于陆地考古,有更大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必须充分综合考虑气象、海流、水文等多种因素。关键技术的研发,对水下考古产生了很大助力  圣杯屿,形如一只平放的酒杯。与鼓浪屿等岛屿相比,圣杯屿稍显默默无闻,处在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杏仔村东南部海面上。  2022年秋,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公元1271至13 ...

• 红海上的丝路记忆

  自古以来,红海就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道,也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交汇点。位于红海东岸、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沙特阿拉伯塞林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经行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与友好关系。历史上,塞林港曾与通往麦加的吉达港、通往麦地那的吉尔港并称红海“三大港”。岁月流逝,塞林港昔日的热闹与繁华逐渐衰 ...

• 开元通宝:通宝钱制新纪元背后的暗流涌动

唐朝的开元盛世,四方来朝,流光溢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刻,也是众多文学、影视作品的灵感源泉。当时的钱币——开元通宝,是不是也跟盛唐一样华丽厚重呢?它跟唐玄宗有什么关系呢?跟开元盛世有什么关系呢?上海博物馆历代钱币馆,唐朝钱币,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继承了自秦半两以来的东方钱币设计,造型外圆内方,直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3.98 ...

• 这处窑址群,见证宋代青瓷业一次重要“变迁”

 河北的定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东部的越窑、浙江西南部的龙泉窑,它们都是宋代著名的瓷窑。而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考古工作者在当地的宋代窑址中发现分别具有上述四处瓷窑风格的瓷器残件。这处名为沙埠窑的遗址群见证了宋代青瓷业的转变。在“过渡·转变——黄岩沙埠窑考古成果展”上,部分沙埠窑瓷器标本与北宋其他瓷窑的瓷器标本对比展出。  “过 ...

• 云阳大地坪:一粒史前水稻的故事

  这粒沉睡了5100年的稻谷,揭示出长江流域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广阔场景,描绘出峡江地区遥远的史前生活画卷——  2003年春夏之交,云阳大地坪遗址出土了几块古老的陶片,它们粗陋破碎,毫不起眼。这几块四五千年前的厚胎陶残片,原本属于原始陶壶或陶罐的一部分,在数千年的沉睡中,这些陶壶、陶罐失去了它们大部分的躯体,仅残存下这些小块,在化为尘 ...

• 简牍再现秦至西汉早期的律典

  作为秦汉统一帝国运行的重要制度支撑,律令典章高度发达。刘邦军至咸阳,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刑法志》叙武帝时律令繁富时说:“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不过,如《隋书·经籍志》所称“《汉律》久亡”,后人只能通过史书中的引述窥其点滴。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散见残律条,透露古律再现的曙光。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出土简帛记述的秦汉时代

  《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竹木简牍和缣帛是中国古人在纸张普及之前采用的主要书写载体。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藉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墨子·兼爱》说,虽然我们与古代的先圣六王并非“并世同时”之人,既不能亲耳听见他们的声音,也不能亲眼看见他们的容貌,但却能够获知他们亲身践行“兼相爱、交相利”的情形,原因就在于相关事迹被 ...

• 考古还原青藏高原丝路的样貌

  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出土大量来自唐朝、中亚和西亚的丝织品、金银器,以及各类宝石珠饰,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道”曾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西藏阿里曲踏墓地出土的蚀花玛瑙珠。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甘肃天祝县吐谷浑王族墓地、青海都兰热水墓地、乌兰泉沟墓地和西藏当雄吐蕃墓地 ...

•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实证千年商港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部,该遗址真实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近日,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上,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2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以此推进古港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深度 ...

• 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的故事

  经过中埃考古学家4年来的携手合作,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向公众呈现更为清晰的图景。共同探寻文化宝藏,让古老文明跨越时空对话,成为考古工作者为中埃友谊、中阿友谊添砖加瓦的最佳表达。赴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参与发掘和研究,是中国考古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又一座里程碑。孟图神庙遗址群出土的宝石饰品及残件。    位于埃及 ...

• 东瀛大佛,宋钱熔造:宋代货币的域外流通、走私与重熔

历经劫难的镰仓大佛日本镰仓大异山高德院供有一尊阿弥陀佛大铜像,习惯上被人称为镰仓大佛。大佛盘坐,净高11.3米,算上台座则高达13.35米,重约121吨。作为仅次于奈良东大寺卢舍那佛像的日本第二大古佛像,镰仓大佛更为完好地保留了造像当初的风貌。大佛最初还有表面镀金,但经过岁月洗礼现在几乎消失殆尽。大佛圆脸如同满月,两眉下垂,两目半闭,鼻梁高 ...

• 中国建筑史家夏南悉:中国的塔——从域外到中国

2022年11月7日至28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南悉(Nancy S. Steinhardt)教授围绕中国的塔展开系列演讲,全面梳理塔由一外来建筑蜕变为中国古典建筑之代表的全过程。讲座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主任谢一峰副教授筹划和主持。夏南悉教授是享有国际盛誉的中国建筑史家,数十年来致力于此,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她对各个时段的中国古代建 ...

• 打捞沉睡700余载的“海丝”遗珍:宋元海上商贸盛况重现

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点水面,水下考古队员从大型作业船上跳入水中。 本文图片 新华每日电讯700多年前,一艘满载陶瓷的中国商船在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沉没。这场浩劫,将一段历史封存海底,等待着后人唤醒。直到十多年前的一场台风过后,掩埋了700多年的元代海船重新走进人们视线。经过多次水下调查,今年9月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 ...

• 至简至美,古代陶瓷史上的“中国白”

陶瓷中的“中国白”至简至美,承载着臻于化境的历代审美追求。白瓷的诞生晚于青瓷,滥觞于北朝贵族,经隋唐两代进入皇家视野,到了宋代,定窑白瓷一度冠绝五大官窑。元代,民间烧造的白瓷就随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船只远销海外,罕见的“卵白釉”成为元代官用瓷器的代表。明代永乐年间,“甜白釉”被奉为稀世珍宝,德化白瓷至今仍是“中国白”的代名词。陶瓷是 ...

• 图坦卡蒙墓发现百年|是文物宝库,也是外交雷区

今年是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和他来自英国和埃及工作团队发现图坦卡蒙墓的100周年。然而,图坦卡蒙宝藏在被发现的那一刻就成为了20世纪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20世纪20年代埃及政府为维护陵墓的所有权而进行的斗争,到70年代和80年代轰动一时的展览,促成了埃及与西方世界的和解。英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着由英国驻开罗高级专员公署职员整理的“卡纳 ...

• 唐朝墩古城:丝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址地理坐标为东经89°35′21.3″,北纬44°01′44.3″,海拔698米。城址西距唐北庭故城遗址约30千米,南距天山主峰博格达峰前的汉代疏勒城遗址约40千米,北距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约20千米,东距巴里坤湖约260千米。得益于天山北麓的山前降水和融雪水,天山北麓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形成了一 ...

• 昔格纳黑至阿萨纳斯的商队路线

A.A.塔热克耶夫博士,以哈萨克斯坦西部草原地带考古为主攻方向。现任克孜勒奥尔达阔尔库特阿塔国立大学考古与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克孜勒奥尔达地区的考古研究与抢救性发掘。

• 武威天梯山石窟

武威天梯山石窟【作 者】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编著【形态项】 456【出版项】 北京:文物出版社 , 2000.09【ISBN号】7-5010-1220-2【中图法分类号】K879.290.4【原书定价】350.00【主题词】石窟(学科: 研究 地点: 武威市) 石窟【参考文献格式】 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编著. 武威天梯山石窟.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09.内容提要:武威天梯山石窟即著 ...

• 苏州文庙宋碑:度吾已不可为

苏州文庙平江图碑(一)四大宋碑苏州文庙位于苏州市中心人民路45号。北宋景祐二年(1035)时任知苏州的范仲淹创建州学,并将州学与文庙合在一起,此后范仲淹之子范纯礼曾有拓建。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苏州文庙毁于兵燹,“荡然无遗”。绍兴十一年(1141)知平江府(苏州)梁汝嘉重建府学及文庙,淳佑年间有屋宇213间,明清时地逾150亩,号称东南诸学宫之 ...

• 时隔150多年,“长江口二号”古船重见天日

“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桅杆最先浮出水面。 编辑 陆林汉(00:41)2022年11月21日0时许,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近3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几天后,长江口 ...

• 故宫藏画里的寒林:木叶尽脱,荒寒萧瑟

农历十月二十九,二十四节气的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小雪时节,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这一时节前后,上海多条景观道路开启“落叶不扫”模式,北京故宫的银杏开始化作金色的雨,告别这个明媚的秋天,山川林木开始呈现木叶尽脱、寒林萧瑟的景象。在中国美术史上,十至十一世纪,北方画家间有一 ...

• 美索不达米亚与希腊世界的接触和影响

自19世纪亚述学兴起之后,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达百余年的研究,让西方人在经历知识和信仰的文化震动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起源,重新认识古希腊、希伯来文明与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而近年来,关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展也在国内多地与观众见面。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出版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一书聚焦 ...

• 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百年耕耘、薪火赓续

  安阳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是甲骨文的发现地,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试验田。  “殷墟考古已经走过了90多年,在各方努力下,殷商文化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不断深化,殷墟的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11月10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