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城墙试“还原”

摘要:  在悠久的历史中,伴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历经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汉魏洛阳城,只有部分城墙遗址保存至今。那么,汉魏洛阳城城墙的原有形态和构造,是什么样的呢?  走向  修建城墙,要综合考虑山川河流走向、地势高低和周边环境等因素。  根据考古发掘,汉魏洛阳城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其中南城墙已被洛河水冲毁。该城靠邙山、临洛河,按照古代文献的说法,总体地势较平,但相对南北高、中部低。因此,东西 ...

 在悠久的历史中,伴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历经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汉魏洛阳城,只有部分城墙遗址保存至今。那么,汉魏洛阳城城墙的原有形态和构造,是什么样的呢?

  走向

  修建城墙,要综合考虑山川河流走向、地势高低和周边环境等因素。

  根据考古发掘,汉魏洛阳城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其中南城墙已被洛河水冲毁。该城靠邙山、临洛河,按照古代文献的说法,总体地势较平,但相对南北高、中部低。因此,东西城墙整体上较为平直;南城墙虽不复存在,但应该是沿河而建的;而北城墙,有一段比较好玩,居然拐了一个弯,变成了南北走向。为什么呢?有人认为,这一段城墙应该是史料“谷水径洛阳小城北,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中的洛阳小城的城墙,换句话说,原有的城墙实际上仍然是平直的。除此之外,因为此处靠近邙山,地势会出现一定起伏,再加之城的西北角有“阿斗坟”的存在,都可能使城墙走向发生改变。

  墙体

  汉魏洛阳城的城墙均为版筑夯土墙,城墙的厚度并非完全一致。其中,北城墙相对较厚,25米至30米,东城墙约14米,西城墙约20米。城墙高度不太清楚,但是根据残留城墙尚可在7米以上,可以推测当时城墙应在10米以上。

  为什么城墙厚度还不一样呢?引人猜测。有学者认为,因为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南城墙临河,易守难攻。而北部和西部则防守难度更大,为加强防御,才增加了西墙和北墙的厚度。特别是北面,城墙外地势较高,进攻者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因此北城墙最厚。另外一种说法是,城北出现山洪概率较大,加厚城墙是为了防洪。据史料记载:公元328年8月,刘曜“攻石生于金墉,决千金堨以灌之”,以人造洪水攻城,但最终城墙未被毁坏。因此,城墙厚度不一,主要还是出于军事防御和防灾的需要。

  城门

  据史料记载,汉魏洛阳城在东汉和曹魏时期,有城门十二座,北魏定都后,在大城西北开辟承明门,至此共十三座城门。但是,这十三座城门并非是平均分配到四面城墙上的:东面三座城门,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旄门;西面三座城门,自南而北为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北面二座城门,自西而东为夏门、谷门;南面四座城门,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还有承明门。学者发现,在雍门以北五百米处,还有一座城门遗址,这应该是北魏修建的西阳门,因为“太和中以故门(雍门)邪出,故徙是门,东对东阳门。”因此,也可认为汉魏洛阳城曾有十四座城门。

  那么,汉魏洛阳城的正门又是哪一个呢?东汉时期,应以南门为正门,因为都城整体上是坐北朝南的,著名历史学教授杨宽先生指出:“东汉洛阳主要宫室是南宫和北宫,南北纵列,以南门为正门。”而在南城墙的几座城门之中,最主要的是偏东的平城门。东汉文学家蔡邕曾说:“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可见,平城门是皇帝祭祀时才使用的。平城门属卫尉管理,设有司马主管,秩千石。“这里所设官员的级别和待遇均高于其他城门,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更凸显出了该城门的尊贵,因此成为正门也就不足为奇了。”(石中玉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汉魏洛阳城遗址
关键词:

汉魏洛阳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