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 使高昌记:公元10世纪末的高昌回鹘社会和新疆风光

和开放进取的唐朝相比,相对内向的宋朝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联系比较淡泊,但依旧有少数人有幸一窥西域面貌。公元980-984年间,代表宋太宗回访高昌回鹘的王延德就是最著名的那一位。他留下的记录《使高昌记》,不仅呈现出当时的蒙古高原和吐鲁番盆地情况,也让后人了解西域多元文化时代的黄昏,他在吐鲁番和库车看到了丰富的唐代文化遗产,还亲眼目睹了西域地 ...

• 茶的故事:丝绸之路上最经久不衰的产品

丝绸之路以中国出产的丝绸贸易而闻名。但相比丝绸本身,瓷器与茶叶这两个后来居上的名牌才更具有生命力。以至于当丝绸生产方式被中原以外的国家掌握后,瓷器与茶叶,继续吸引着无数来自各地的商人,络绎不绝的来到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贸易,由此得以存续到近现代。【1】丝绸虽好但早已不是秘密▲从中原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早在丝绸被 ...

• 流沙坠简:从出土文书看古代西域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虽然楼兰和尼雅等小国最终归属了汉朝,但是他们在经济和文化上与希腊和印度世界的关系更为紧密。根据出土的佉卢文简牍,我们可以窥探塔里木盆地周边的楼兰国和尼雅国。精密的绿洲农业今天的尼雅遗址纪念碑在经济上,出土佉卢文较多的是更为有名的楼兰国。在公元3-5世纪之间,当地正在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时期。国内的土地理论上都是由国王赐予,然后赐给 ...

• 帝国遗民:马其顿帝国在亚洲留下的希腊殖民者后裔

公元前323年6月10日,马其顿帝国建立者亚历山大大帝死在了帝国的亚洲核心巴比伦城。他留下的遗产不仅有到那个时代为止,幅员最广阔的帝国版图,也包括数以万计扎根亚洲的希腊殖民者。这些人将在此后的数百年里,活跃在远离本土的他乡,成为古希腊文化在实际上的最后坚守者。旧瓶装新酒的希腊化帝国亚历山大一手打下的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依靠当世第一 ...

• 古希腊罗马人传说的丝绸之乡,竟然不是当时的秦汉帝国

古典时代,东亚的丝绸远销中亚和欧洲,并引起了当时罗马帝国贵族们的浓厚兴趣。大约从公元1世纪开始,罗马人笔下就出现了被称为丝绸之乡的赛里斯。不少当时的作家,都在自己的地理学与博物学著作中,提到了这个神秘的国度。因此,有很多人将赛里斯认同为差不多同时的秦汉帝国。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古典时代的众多记载内容,结合当时的地理与历史资料。我们 ...

• 卡塔尔里亚尔之战:惨遭亚述帝国屠灭的古代犹太盛世

卡塔尔里亚尔之战:惨遭亚述帝国屠灭的古代犹太盛世 原创 米南德 历史心发现公元前13-11世纪,历史上的第三批印欧征服者族群,因气候变迁而大举开启了对外扩张进程。由此造成的所谓黑暗时代,不仅摧毁了立国小亚细亚半岛的赫悌帝国,也间接打击了南方的古埃及与亚述帝国。随即,整个近东世界都陷入到为期200多年的所谓黑暗时代。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因混 ...

• 古国康居:汉朝西域战略的最大对手

在汉朝与匈奴的长期争霸战中,曾有许多分布在西域或中亚的大小国家被牵涉进来。康居无疑是最为特殊的那个。虽然占据非常不错的地理位置,也拥有相当充沛的自然资源与适龄人口,却总给人留下参与感不足的直观印象。事实上,康居不仅是不折不扣的中亚霸主,还曾数次站在汉朝的对立面上。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称得上汉朝西域战略的最大对手与助力。至于看似低 ...

• 西域小唐朝的灭亡:于阗佛教王国的最后盛世和毁灭

和田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中的于阗守护神开头随着强大的吐蕃帝国的崩溃,于阗的尉迟家族趁势复国。不久之后,远在中原的唐朝崩溃,但是之后无论是中原还是其他地区,还是有一些势力自称唐的余绪或者继承者。除了南唐或者后唐,在西域还有一个小政权,也自称唐朝的继承者。于阗国王尉迟僧乌波继位后仍声称“唐之宗属”,因此改名李圣天。他在位时间是公 ...

• 集安出土高句丽文物集粹(一)

前言1877年,关月山在通沟(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发现了好太王碑,开启了实物研究高句丽历史的新时代。迄今,高句丽遗存为世人所认识、研究已经历史130余年。其中,集安市是高句丽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高句丽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130余年来,在集安境内通过征集、采集、发掘等渠道陆续获取了大量的高句丽时期遗物,这些遗物现今主要收藏于集安市 ...

• 浅探唐代女性的佛教信仰——以唐代墓志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  本文以唐代墓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于其中涉及唐代女性佛教信仰的内容作了简单梳理和概括,并分别从唐代女性的佛教信仰主体、信仰缘由、信仰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唐代女性的佛教信仰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呈现。  关键词:唐代、佛教、女性、墓志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两周(三)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两周(二)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 ...

• 厦门市博物馆藏日本回流明代田坑窑素三彩瓷

  中日两国的陶瓷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明代福建漳州田坑窑生产的素三彩瓷,便是中日瓷器交流中的一个特殊品类。明清时期,从福建外销至日本的瓷器有青花、青瓷、白瓷、蓝釉、酱釉、五彩、素三彩瓷等,品种繁多,相较于青花、五彩等瓷种,素三彩瓷以外销为主,因而国内存世量不多。福建生产的素三彩瓷传入日本,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他们称其为“交 ...

• 一帽以蔽体 :昙花一现的羃

(mì lí)作为一种独特的古代帽饰,在历史上延续了近 500 年。但由于古代服饰不易保存,羃䍦的具体形象并不为人所知,1990 年唐代燕妃墓壁画中侍女手捧羃䍦形象的发现,为认识羃䍦提供了可靠依据。羃䍦是 3~8 世纪时流行的出行帽饰,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晋代,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 ...

• 武威文庙桂籍殿“文教开宗”匾额小考

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的武威文庙,素有“陇右学宫之冠”的美誉。在武威文庙桂籍殿的外廊檐下,悬挂着上起清康熙五十七年(1695)的 “万世文宗”,下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的“文教开宗”,共44块木质匾额。这批制作精美,书艺精湛,内涵博大匾额,展现了武威尊师尊教、文化昌盛的历史过往,见证着武威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位于桂籍 ...

• 2021年,重走两河流域(上):拉卡、摩苏尔 、萨迈拉

【编者按】作为人类古文明发源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使各个文明相互战争数千年,你争我抢,但总体来说还是一脉相承的整体。然而由于近代战争的割裂,行走于这个区域手续非常繁琐,走通美索不达米亚整个腹地更是困难,不仅需要不同的签证,还需要不同势力的许可证,手续复杂,局势多变。本文作者李亚楠是战乱之后少数有幸去过两河流域全部两个国家、四个区域 ...

• 2021年,重走两河流域(下):巴比伦 、巴士拉、巴格达

2021年,重走两河流域(上):拉卡、摩苏尔 、萨迈拉【点击图片查看详情】【编者按】作为人类古文明发源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使各个文明相互战争数千年,你争我抢,但总体来说还是一脉相承的整体。然而由于近代战争的割裂,行走于这个区域手续非常繁琐,走通美索不达米亚整个腹地更是困难,不仅需要不同的签证,还需要不同势力的许可证,手续复杂,局势多 ...

• 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探索述略

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田野教学是北京大学考古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自1957年在河北邯郸开始田野考古实习起,北大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建立的“北大模式”影响深远。《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将解决考古学术问题的重 ...

• 真正遇见“最早中国”,陶寺文物呈现于二里头

中国考古百年|在陶寺遗址中寻找尧舜【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尧舜禹汤,是指古代中国历史中帝王的统称,,分别是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商王朝都城的遗址已经考古确认,那么尧舜禹的都城在那里?在寻找唐尧与夏禹都城的过程中,陶寺遗址与二里头遗址逐渐进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视野,结合遗址考古与大量发现,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分别是尧都与夏都,也与“最早中 ...

• 抽丝剥茧 一窥古老文明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丝绸不只在人的衣着中担当重要角色,在礼仪、信仰、科技以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也都发挥了极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丝绸在中国的出现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依据考古发现,距今8500年左右的河南贾湖遗址已发现丝蛋白;距今7000至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双墩文化和半坡文化已发现蚕的图像或蚕蛹雕刻;距今5300年左右,北到渤海、南到 ...

• 从古物学到古典考古学

罗塞塔石碑文 图 / 逄群从古物学到古典考古学//// 欧洲是现代科学考古学的诞生地,在科学考古学之前的古物学和古典考古学则标志着欧洲考古学的兴起,对古物学和古典考古学这两个阶段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审视今日欧洲考古学的逻辑体系。 古物学的滥觞 一般认为,欧洲考古学源于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的先民对“过去物质遗存”的兴趣。与中国 ...

• 邵阳市鸡笼村壁画墓考古发掘情况简介

01前 言邵阳市经开区数控机械产业园项目位于邵阳市经济开发区昭阳片区鸡笼村,占地面积423亩。项目临近沪昆高速邵阳东互通出口,西距邵阳市中心城区约9公里。项目地点位于邵阳市大兴路、白马大道、东互通联络线、宝隆路范围内,附近已有三一智能生态汽车城等项目,故项目建设具备良好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现项目处于前期施工阶段。(图一)图一 邵阳市 ...

• 山东长岛大型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

近日,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烟台市博物馆、长岛综合试验区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在进行田野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面积约 2 万平方米。 这处石器制造场位于山东长岛综合试验区北长山乡北城村东海岸坡地,地理位置为 37°57'54.3"N,120°43'41.7"E。制造场剖面厚度约 5 米,在剖面的中上部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两周(一)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 ...

• 中国考古百年 | 内蒙古考古一百年:发挥北疆考古优势,讲好民族交融故事

  2021年,适逢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回顾中国考古学过去100年走过的路,回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瞻望未来,我们才能更有信心、目标更加明确,走好未来的道路。自1954年正式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其前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内蒙 ...

• 平顺金灯寺:宝龛倒沉,万佛之影下映,它是中国石窟造像尾声的巅峰

据康熙年间的《平顺县志》记载,金灯寺始建于北齐,隋、唐、五代、宋、元历代重修,原名宝岩寺,到元代泰定年间改称金灯寺。石窟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现存石窟开凿年代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历时60余年。金灯寺石窟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

• 新考证|傅山是何时入祀乡贤与三立祠的?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文庙初为祭祀孔子的庙宇建筑,但早已发展成为宣扬文教的重要场所。作为文庙重要附属建筑的名宦祠与乡贤祠,也同时成为地方祭祀的重要场合,对于扬善惩恶、劝风引俗、稳定社会,乃至教化百姓、扶风辅政、崇德报功等方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其中,乡贤祠在扶翼圣门彰显人伦、激励后人追崇和化民导俗等方面,教化 ...

• 款彩漆器: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这是一种很漂亮又很“跨界”的艺术品,它远看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近看花纹线条却是立体的,有高有低,好像木刻的印板。它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款彩漆器。若说雕漆气质雍容而沉静,那么款彩便绚丽而灵动。连《髹饰录》的作者黄成都忍不住用“倩盼之美愈成焉”形容运用了金银的款彩作品。图1 清康熙 款彩庭院人物纹十二扇小屏风(图片来自佳士得网站)款彩 ...

• 从文震孟文集,看到“一位奇人与两位帝师”

文震孟是明代吴门画派知名画家文徵明的曾孙,天启二年状元,做过崇祯皇帝的老师。其弟文震亨则著有《长物志》,影响深远。二人的舅舅周秉忠又是个奇才,是画家,仿古瓷艺家,同时还是造园高手。在点校文震孟《药园文集》时,本文作者循着线索“帝师周公寔予母氏之曾祖”,由此展开考证,得出文母的曾祖周诏是嘉靖皇帝之师的结论。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当 ...

• 从万年之源的上山文化开始,看浙江考古

浙江地处东南一隅,面向大海,钱塘江是这片土地的母亲河,虽然陆域面积仅10.55万平方公里,浙江却是中国岛屿最多、海岛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从天目山到雁荡山,从太湖跨钱塘江到瓯江,布列着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以及沿海半岛和岛屿等丰富地貌,历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富于创造力的文化精神。从 ...

• 拓青铜器!解密古法全形拓!

司母辛鼎‍,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安阳殷墟大司空M539鸮卣鸮尊,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现在的普通人,唯一能和这些青铜器接触的机会,就是去博物馆,隔着玻璃看一眼实物。但是在清晚期和民国时期,有一群人,他们很会“玩”。“海宁六舟上人剔灯图”局部,现藏浙江省博物馆那时候西洋照相术还未普及,他们却为喜爱的青铜器“拍摄影像 ...

• 中国古建屋顶的秘密

屋顶脊饰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然而在文化和艺术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它却备受学者冷遇,几乎没有专著出版。1924年,德国人爱德华·福克斯的《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一书出版,这是国内外专门研究屋顶脊饰的第一部专著,从建筑、文化、宗教、艺术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屋顶脊饰。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海外 ...

• 布达拉宫换装!这座伟大的宫殿是如何建成的?

近日,西藏布达拉宫开启一年一度“换新装”工程。工作人员将牛奶、蜂蜜、藏红花、白灰等材料混合,经过滤后对布宫墙体进行喷涂,人力难以抵达的地方由专业人员在空中喷洒涂料,将这座宏伟宫殿的墙体粉刷一新。布达拉宫是如何建成的?本文经微信公众号“可视化星球”授权转载可视化星球-建筑-No.001你的心中是否藏着一个美好世界是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还 ...

• 国宝会说话!古代天珠讲述的秘密

它来自西藏阿里地区的曲踏墓地这是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墓地图一 “虎牙”天珠这颗天珠的珠体原本为半透明的白玉髓,2000多年前的工匠运用当时的高科技——蚀花工艺在白玉髓珠的表面进行了人工装饰,从而使珠子看上去具有了“黑”(深褐色)白相间的纹饰。如图一所示,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成深褐色,其间有乳白色相间的纹饰,乳白色纹饰为:在珠体两端分别 ...

• 留住“帝国”的记忆:“罗马”特展周边广受好评 苏博西馆文创展现新面貌

随着苏州博物馆西馆“十个盒子”的盛大开启,10月1日当天就迎来八千余人次进馆,形成全民观展的文化盛况。西馆定位“立江南,观世界”,除了常设文物展继续深耕本土文化,国际合作馆的开幕展更是联合大英博物馆举办“罗马:城市与帝国”特展,多角度地展现古罗马的历史,让观众有机会走近人类最为经久不衰的文化之一。“罗马:城市与帝国”特展 海报苏州博 ...

• 观展|上博新展——一段由考古讲述的传奇故事

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鼓励考古工作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考古对于探索未知,揭秘本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博物馆举办考古展,则是考古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公众视野的 ...

• 专访|科研与流行的对话——来自北联大师生的一场“考古成果秀”

9月24日上午,以“百年考古,文化北京”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开幕式上,北京联合大学师生带来的一场动态服装秀惊艳四座,收获好评无数,弘博网小编在现场也受到很大触动。那么,这样一场精彩的服装秀是怎么实现的呢?忠于历史,科研与流行的结合近些年,“汉服热”的潮流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戴着中国传统衣 ...

•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茶与茶具

大唐盛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化现象。唐代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形成,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对世界多地有着深远影响。唐代是我国饮茶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加拿大学者贝剑铭(A.Benn)认为,尽管很早就有人食用或者饮用茶树的叶子,但直到唐代,茶才从众 ...

• 清代粉彩瓷器有哪些工艺?与古彩、珐琅彩有何异同?

清康熙末年(一说康熙中期),景德镇窑成功烧造粉彩瓷器,至雍正皇帝时期粉彩瓷烧造技艺精湛纯熟。粉彩瓷是继五彩、珐琅彩之后,出现的又一重要陶瓷成果。粉彩是彩绘陶工艺发展到清代的产物,吸收了汉代铅釉陶和唐代三彩陶在色釉中加入铅粉的方法,并借鉴了西洋铜胎画珐琅工艺。秀美华贵的粉彩瓷,以其独特的色彩和魅力跻身景德镇“高温颜色釉、青花、青花 ...

• 蔚为大观 颐和园福寿文化玉器集中亮相

9月28日,颐和园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并举办“园说Ⅲ——中国福寿文物展”。福寿文化是颐和园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颐和园含福寿文化的玉器约占其玉器总量70%,数量庞大、种类多样。颐和园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皇帝为母祝寿而修建的,当时园子里有大量福寿文化玉器。后由于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劫掠,留存玉器锐减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 中国与阿富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阿富汗,地处中亚腹地,是连接东亚、西亚、南亚、中亚的交汇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陆路交通和文化的枢纽地区,是“丝绸之路”这条贯通东西方大动脉的要冲地区。历史上,中国与阿富汗一直保持着交往;新的世纪,两国立足教育和人文交流,积极深化合作。(一)中阿两国历史上的往来交流在张骞的西行大夏之前,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历史都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 中国与土耳其:亚细亚两端的世界图景

土耳其横跨欧亚、三面环海,北临黑海,东临爱琴海,南临地中海。中国位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土耳其位于丝绸之路的终点,历史交往源远流长。现如今,土耳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与土耳其交往历史罗马时期,安纳托利亚成为历任罗马统治者“征服东方”的经略之地,半岛东部建立的行省称为小亚细亚,成为今天 ...

• 良匠造佳器 妙巧曲如规——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工艺特点兼谈清初金漆髹龙纹凭几

故宫博物院现存明清家具5300余件,是目前国内外收藏中国古典家具数量最多、质量等级最高的博物馆。这些家具采用名贵材料制作,主要有紫檀木、黄花梨、红酸枝、楠木等,还有少部分铁梨木、鸡翅木以及一定数量的漆家具。家具按品种分为床榻类家具、坐具家具、承具家具、存储家具、屏蔽家具和照明类家具,其风格特点分为明式、清式和少量清末民国。其中明式家 ...

• 武义县金温铁路外迁工程工地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金温货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区,起自金华地区东孝站,途经丽水到达温州市,是联通浙江省内外的关键运输路径。金温货线(金华南至武义东段)电气化改造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改基础(2016)1536号)中的项目,金华南至武义东既有线全长34.5km,位于金华市境内,分现状电化改造段和武义外迁段,其中武义外迁段用地77.6387公顷。途经武义县3个乡 ...

• 展览|“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展览今日开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带着些许禁忌与神秘的墓葬,是世人好奇却又不愿深究的话题。所以墓葬考古的正确打开方式又该是怎么样的呢?从理性且客观的角度看来,墓葬是比较常见的考古遗存类型,它可以被视作是人类处理死亡的方式与对待死亡的态度的载体。如果在学术中再带一些浪漫的遐思,墓葬考古便是打开一条终点未知的通道,引领大家进入到一个值得重新审 ...

• 考古人 | 田建文:38载扎根基层一线,为山西考古事业留下传奇!

三次选择,成就一段考古传奇2021年9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下发《关于在全省文物系统开展向田建文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学习田建文“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的考古情怀”“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田建文,男,1965年生,山西襄汾人,中共党员。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扎根基层一线从事考古工作至 ...

• 考古人 | 追思:“好人”考古不含糊

这几天,刘绪先生的音容笑貌就像铭刻在我的脑海中一样,久久不能离去,想起1980年9月,北京大学,他读硕士,我读大学本科,我们相识后,得到他指教、关心、关怀的一幕又一幕。1982年8月中旬,我们班在翼城、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考古实习,我打前站就在刘绪先生家吃饭,那时他家还在太原;实习由邹衡先生负责,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就可以作为实习老师 ...

• 女 官 极 简 史

2013年,电视剧《陆贞传奇》热播,陆贞从普通宫女一步步晋升为高阶女官的故事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你是否也对女官的历史感到好奇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古代女官吧。宋 佚名《宫女图团扇》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先周其实早在先周时期,女性就已经参与到了政治活动当中。《诗经·大雅·绵》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 ...

• 李天纲:徐光启如何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丨讲座实录

如果要在中国寻找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人物,那必定当是徐光启。这位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不仅通晓天文历法、数学测量,还精通水利农业和军事科技等。尤其在中西方文化翻译方面,他与欧洲传教士之间的交流合作,除去我们熟知的《几何原本》外,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他就已经翻译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也就是徐光启的《灵言蠡勺》 ...

•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三人谈

  仰韶文化博物馆 资料图片1921年10月,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 ...

• 茅海建:重走张库大道与西伯利亚大铁路

近代学术转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学问不再局限于书斋,那些来自现场的鲜活经验,成为解答历史奥秘的钥匙、理论创新的温床。通过“现场”栏目,我们希望呈现给读者书斋之外的学术场域。无论是张库大道,还是西伯利亚大铁路,都是在历史上意义重大的道路。对历史研究者来说,最幸运的事,大概就是有机会能重返历史现场,站在实地想象当年。本期“现场”栏目 ...

• 安特生:开启中华文明探源之旅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值此追昔抚今之际,我们既要怀念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披荆斩棘,成就卓著的考古学家,也要怀念外国一代又一代的热爱中国,献身汉学的考古学家。本公众号推出此文,来纪念发现仰韶村遗址、启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安特生。一百年前,以发现仰韶文化为标志的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宣告了“中国无 ...

• 蔡哲茂:夏王朝存在新证──说殷卜辞的“西邑”

夏王朝是否存在,在民初古史辨时代受到强烈质疑,夏王朝的开国始祖禹更被认为是具有天神性的神话人物,而不被承认是实际存在的人君。  本文讨论武丁时代卜辞中“西邑”一辞的出现,是作为受祭的对象,正与传世文献《礼记・缁衣》“西邑夏”相合,而且《尚书・太甲》及《清华简・尹诰》、《清华简・尹至》,也有“西邑夏 ...

• 焦天龙:古代沉船上的中国外销瓷

  中国水下考古已经成为了解我国与世界早期海上贸易的重要领域之一。过去的20年里,考古工作者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了20多次水下考古重大发掘,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重新看待中国古代海洋历史和文化。随着国内外对这些新发现的空前关注和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瞩目,一些最先进的博物馆已相继建成,旨在研究和展示 ...

• 郑建芳:邾国故城新发现陶文概述

一、邾国陶文发现与出土邾国,是山东境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诸侯国之一。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蔔迁于绎",在今邹城市峄山之阳建立了邾国国都。鲁顷公十七年(前256年),邾国被楚所灭。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邹城治所由此迁到铁山之阳后,故城才逐渐荒废。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1100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

• 葛思康:《朝元图》中西王母图像研究

  目前,只有三幅《朝元图》的西王母像,两幅为元代壁画、一幅应该为北宋末的画轴。宋代以前或元代以后,没有这种画的记录或存在。本文主要研究为什么西王母的图像在这个短时期进入《朝元图》的构图。因为《朝元图》跟道教仪式有密切关系,作为道士向神灵的进表对象和存想天宫的工具,所以提到西王母在道教仪式上的角色和位置的经文,不仅表明一个相同的 ...

• 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唐卡艺术

黑水城遗址在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原是西夏重要的城镇,藏传佛教也曾在那里兴盛一时。1227年成吉思汗的军队抄掠该镇,城镇被毁。这一事件遂成为断代的依据,以唐卡为主的黑水城出土所有绘画作品都产生在这一历史事件之前。

• 仰韶文化为何被称为中国考古学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时期是古史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农业的成熟、人口的集中、早期城市的出现、社会阶层的分化都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与此同时,在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良渚文明、石家河文明以及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 ...

• 王十梅:神鸟栖头冠 匈奴牧河湟

上孙家寨村在内蒙古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距西宁市14公里,北川河静静地从村子旁边流过。1973年,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182座汉晋时期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具有匈奴文化特征的文物,鸾凤铜熏炉盖就是其中的一件。青海省博物馆研究员柳春诚先生通过多年研究对这件鸾凤铜熏炉盖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这件熏炉盖,很有可能是一顶头冠,柳春 ...

• 李梅田| 北朝石棺床的使用场景与画像配置

北朝石棺床的使用场景与画像配置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编者按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的《北朝石棺床的使用场景与画像配置》一文是对北朝石棺床使用场景、画像石棺床形制与画像配置等问题的讨论。石棺床在墓室中起到营造礼仪空间的作用,可分为床榻式、围屏式、双阙围屏式三种形制,后两类带有围屏的石棺床上,围屏画像有四种配置方式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 中国与新加坡:相遇东南亚海上十字路口

中国与新加坡:相遇东南亚海上十字路口千百年来,新加坡作为港口的形成、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时间节点基本相当,从初具形态到如今享誉国际的转口港,新加坡与中国的联系也在一来一往中不断加深。而两者相同的情感、文化渊源也为彼此关系锦上添花。今后,两国关系必然会焕发新的生机。(一)中国与新加坡交往历史新加坡是处于“一带一路”地理沿线上的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 中国与沙特阿拉伯:改变世界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中国与沙特阿拉伯:改变世界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历经唐、宋、元三代的900年间,阿拉伯帝国与中国之间在政治、商贸方面形成了开放而密切的交流关系。公元1500年前后,双方的政治和贸易交流几近停止。1990年以来,中国与沙特王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双方全面合作迎来发展的新时代。(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交往历史在唐朝的文献中,阿拉伯帝国被称为“大食”, ...

•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一隅,面向大海,钱塘江是这片土地的母亲河,虽然陆域面积仅10.55万平方公里,浙江却是中国岛屿最多、海岛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从天目山到雁荡山,从太湖跨钱塘江到瓯江,布列着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以及沿海半岛和岛屿等丰富地貌,历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富于创造力的 ...

• 第一炉香,从战国飘来

近日,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炉香》上映,许多网友直呼“诈骗”,表示第一炉香变成第一炉钢。电影口碑扑得轰轰烈烈。豆瓣评分截图电影究竟是好看还是难看暂且按下不表,然而熏香与香炉,在中国的确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古人用香,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当时的人们把焚香作为供奉神明和辟秽清洁的手段。可以说,熏香在诞生伊始就带有祭祀基因 ...

• 百年考古记|“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故里访两汉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的一曲大风歌,唱出了汉王朝的千古风流,也蕴藏了两汉四百多年的万千气象。自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学家们在徐州及周边地区发现与挖掘两汉王侯宗室陵墓近40座,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这也使得如今的徐州有着“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 ...

• 珠峰画作遗扶桑 常书鸿八访日本

2021年10月10日日本《圣教新闻》在“叙说绘画”栏目中推出为艺术的秋天增添色彩的专题:欣赏画家常书鸿夫妇的杰作《珠穆朗玛峰》。该巨幅绘画陈列展示在东京牧口纪念馆一楼大厅。并特别报道:画家常书鸿与妻子的《珠穆朗玛峰》。报道称,巨幅油画《珠穆朗玛峰》是画家常书鸿1992年88岁生日那一天完成的。画作尺寸高约3.2米×宽5.3米,夫妇的签名在左下角。 ...

• 在仰韶文化发现地,看到中国考古百年的筚路蓝缕

100年前,渑池县仰韶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成了仰韶文化发现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100年后,一座占地约2800亩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呈现在世人眼前。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10月17日在三门峡市举办,仰韶村也再次汇聚世人目光。澎湃新闻获悉,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新石器时代(六)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 ...

• 西岩绝唱——云冈石窟第38、39窟雕刻特点(一)

  「来源: |云冈石窟官微 ID:ygskwx」  坐落于大同城西十六公里处武州山南麓的云冈石窟,  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佛教艺术宝库,  是公元五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丰碑,  距今已1500余年。  其规模巨制,镌刻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座,大小窟龛254个,  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石窟,大多开凿于文成帝时期,即今第16-20窟,亦称 ...

• 谁是随州曾侯乙?

这是一个不见于史册记载的名字1977年湖北随州(当时为随县)一单位扩建厂房偶然让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墓葬重现人间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反复铭刻着一个人的名字“曾侯乙” (曾侯乙镈bó钟铭文,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曾侯乙?谁是曾侯乙?学者们遍查史籍却一无所获可就是这样一座“无名之辈”的墓葬却出土了各种器物和竹简达1 ...

• 被低估的中国艺术珍品:汉唐之间的石刻线画

时至今日,在中国美术界仍然存在着西洋画法与中国画法的区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除去强调神似、意境、气韵等理论上的不同之外,从绘画技法上来说,恐怕最主要的就是以线描为主。即画师们使用丰富多样的毛笔线条来表现各种事物形象。因此,古人不仅在绢帛纸张上留下了大量历代绘画作品,还发展到在石刻中也出现了用线条表现的艺术品,汉唐 ...

•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 | 商朝人哪里来的?

商王朝存在了500多年,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还有甲骨文。但是,商朝人长什么样子,大家想不想知道?考古学家也想知道。01 商朝人长什么样?最早安阳出土的甲骨带到学术界的时候,很多人想问:这些甲骨是什么样的人刻出来的?当考古队到了安阳,把人骨头挖出来,大家想,喔,甲骨搞不好是他们刻的。但是这些人骨头不带皮肉,就是一堆骷髅,你也不知道那 ...

• 莫高窟 | 285窟:窟顶四披,满天诸神,如登仙界

  285窟的窟顶是最具看点之一内容。窟顶为覆斗顶,莲花华盖式藻井,四周饰以卷草,垂幔铺于四披,藻井四角有兽头衔珠流苏。整个窟顶遍绘佛教与中国传统神仙形象,空处填满云气。《庄子》有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说此窟顶正是其真实写照。    躺在285窟,仰望窟顶,满天诸神,萦绕眼前,如登仙境。窟顶东披上部正中:伏羲女 ...

• 中国青铜时代,藏了多少秘密?

1976年,安阳小屯村西北的一片高地,河南省考古队正在进行发掘工作。 这日复一日的挖土工作,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现场总是安静中带着几分紧张。某日,凝固的空气终于被一声高喊打破。 “不好,冒水了!” 时任考古队队长的郑振香听闻此言,立马跳入了发掘坑。观察后,下令发掘的探杆继续在坑水里往下探。突然,这探杆杵着不动了。 探铲被慢慢提了上来。 ...

• 以色列出土拜占庭时期纪念不知名殉道者的教堂

这幅鸟图腾镶嵌画躲过了公元6世纪一场毁坏马赛克画的破坏偶像主义浩劫。(图片来源:Assaf Peretz,由以色列文物局提供)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纪念一位不知名殉道者的古老教堂,其上的动物马赛克画已遭破坏。这座颇具规模的教堂上刻有希腊语铭文,上面写着它是献给一位“光荣的殉道者”,但是却没有道明这位殉道者的姓名。在这座教堂建 ...

• 那些在异国他乡的龟兹佛像和壁画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来自西方的探险家沿中国古丝绸之路寻访发现了许多人造石窟,并在天山和昆仑山脉发现不少寺院遗址。探险队成员对发现的大量艺术珍品和文献感到惊讶,并且他们的发现立刻就震惊了全世界。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曾经是一个连结中国和中亚之间的要冲之地, 并且有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公元1世纪佛教开始传入新疆,经历了2个世纪后达 ...

• 梁思成: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

梁思成(1901-1972),先后于美国宾州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他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和历史文物保护事业。195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北京举办敦煌艺术展,时任所长常书鸿邀请梁思成先生撰文介绍敦煌建筑,作者撰成此文,发表于1951年出版的《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五期。我们特此转载,以 ...

• 河西走廊 | 拉梢寺石窟

河西走廊石窟分布图”渭河上游中华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已发现的“武山人”头骨化石推断早在三万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1987年武山县鸳鸯镇苟山村狼叫屲遗址出土的武山人头骨化石通高21.5cm,横阔13cm武山一条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陆路丝绸之路对外经济、文化进一步开拓、交流、发展佛教在各地区的传播开窟造像成为上至皇 ...

• 佛教在西域的兴衰

近百余年来,由于东西方的考古学者不断在新疆及中亚一带从事探险,先后在新疆境内发掘许多文物古迹以及西域古代语文,如龟兹语、于阗语、吐货罗语、粟特语等所写的佛典断片。一八九〇年,英国鲍尔(Hamilton Bower)在库车附近发现梵文写经,经英国学者霍宁(Rudolf Hoernle)考证,断定是第四世纪及五世纪的梵文《孔雀王咒经》的古写本,这是西域古代语发 ...

• 这些出自阿富汗的造像,让人有些触动

图片:石语梵行来源:石作

• 百年考古记|发现六千年前上海“第一房”“第一人”

考古界早年曾有“上海无古可考”之说。然而,随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的崧泽遗址在1957年的发现,这一上海乃至太湖地区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也是第一个以上海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曾发现“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房”和“上海第一人”四个上海之最,展现了上海这片土地上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场 ...

• 浅井头西汉墓壁画

  1992年8月,洛阳轴承厂特精分厂在挖污水处理池时发现1座两汉空心砖壁画墓(编号CM1231)。此墓位于洛阳市郊浅井头村南。南为158,632厂,北为744厂,正处于汉代大型墓葬区。同年10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派员前往发掘清理。并会同洛阳古墓博物馆将此墓搬迁。《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发表于《文物》1993年5期。此墓还出土五铢铜钱223枚,成串放 ...

• 论汉昭帝平陵从葬驴的发现

论汉昭帝平陵从葬驴的发现王子今  关键词:驴 汉昭帝 平陵 文化交流 动物考古 交通史  摘要:汉昭帝平陵2号从葬坑发现驴骨,不排除驴作为帝后宠物的可能。这是最早的数量集中的驴进入中原社会生活的实体证据。大约战国时期,驴被中原人看作"奇畜",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可见片段迹象。关于"驴"的知识,汉初已在社会初步普及,然而"驴"的大量 ...

• 纪念中国考古100周年暨西阴遗址发掘95周年(四)丨 田建文:西阴村史前遗存第二次发掘

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存的首次发掘是在1926年10月15日至11月初由李济先生主持进行的①,这是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考古工作,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6年是西阴史前遗存发掘70周年和李济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考古界先辈们的不朽功绩,为西阴遗址的深入研究增添新的实物资料,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力量于1994年10月12日至1 ...

• 纪念中国考古100周年暨西阴遗址发掘95周年(六)丨 戴向明:百年仰韶考古发现与研究简议

河南渑池仰韶村1921年发掘照中国百年考古始自仰韶遗址的发掘。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由此开启的中国史前考古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简要梳理仰韶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可以反映中国考古学,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在不同时期研究取向,研究内容、方法和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一、1921年受北洋政府聘请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主持发 ...

• 山西博物院藏北齐壁画保护修复入选全国“十佳”

山西博物院北朝壁画大展《壁上乾坤》再延期!!!山西博物院恢复开放 “壁上乾坤”继续展出至五月底【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狩猎图】在高低起伏的山丘间,有一名男子骑在马上,右手持一张大弓,左手拉满弦,正在瞄准前方奔跑的野羊,他的身后是慌张逃跑的两只鹿,其中一只背上中箭,血流不止。一位骑着白马的士兵紧追不舍,准备放箭。转自山西博物院网 ...

• 国博最新展出大足石刻造像赏析

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通过82件(套)展品,近百张文物图片,以及多个多媒体视频,展示了大足石刻的发现过程、基本概貌、石刻特色以及研究保护成果。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统称,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两 ...

• 古都辉煌①|从诞生到衰亡,古代都城经历了什么?

提起古都,你会想到哪座城市?是坐拥紫禁城的北京,浸润在六朝烟雨的南京,见证大唐繁盛的西安,亦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洛阳?这四大古都背后有哪些故事?什么因素决定历朝历代定都格局?随着王朝兴替,古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百多处古都,每个时期的都城史和文明史密不可分。本期问吧邀请到了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席会东,共话历史古都的辉煌 ...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新石器时代(五)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 ...

• 历经残破 重现精彩​ ​▎秦陵石质甲胄保护修复记

  (摄影 张天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园K9801陪葬坑出土石质甲胄的保护修复”,入选“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第一次站在石质甲胄面前的人大多会被古代匠人的工艺所震撼很难想象这些铠甲在出土时是多么的凌乱、残破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用双手重现了将士们披甲戴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情景K9801陪葬坑发掘现场作为首次发现的秦代 ...

• 巫新华:新疆石门子岩画与早​期西王母

位于新疆呼图壁县的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规模弘大,人体造型优美,是亚欧草原独一无二的青铜时代大规模摩崖石刻岩画,此一岩画经过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被认为或与西王母信仰的起源有着一定的关系。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与西王母起源”研讨会专家实地考察现场该摩崖岩刻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王炳华先生已有2部学术著作出版。此外,学界研究关注的论 ...

• 贺云翱:考古学成就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之上

考古学成就建立在 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之上贺云翱 考古学成就的取得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包括考古学从业者的专业训练和专业机构的设立、国家法律支持、必要的公共财政和设施保障等,但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离开这个条件,也许连考古学是否可以存在都会成为问题。 研究资料的“物质性”和“地下性”是考古学的最大特征 ...

• “觉”的盛宴 献给永恒\n——论东安王娄睿墓壁画的艺术传达

生命短暂 死亡永恒墓葬壁画在完成的那一刻,已经标志着将进入无限期封闭的沉寂空间。也许现代的人们很难理解,古代这种“黄泉下美术”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尤其是水准极高的艺术精品,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便是其中之一。东安王娄睿墓壁画局部20世纪80年代,娄睿墓壁画的面世曾轰动历史界与艺术界。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其《太原北齐娄睿墓参 ...

• 现场|孟庆延:河西十二时辰

近代学术转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学问不再局限于书斋,那些来自现场的鲜活经验,成为解答历史奥秘的钥匙、理论创新的温床。通过“现场”栏目,我们希望呈现给读者书斋之外的学术场域。2020年秋季,文研院第九期邀访学者在驻访交流中,受到敦煌研究院丁得天老师的启发,萌发了对河西地区石窟寺的考察计划。得到文研院的学术支持,考察很快成行,10月16-24 ...

•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云南滇中地区的贝丘遗址综述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的中国考古学为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全国各地纷纷发起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云南考古已近百年,元谋人化石地、晋宁石寨山滇王墓等重大发现,向我们展示了红土高原波澜壮阔的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画卷。改革开放以来的江川李家山青铜时代墓地等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田野 ...

• 中国考古学者百年追寻:仰韶文化从哪来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10月17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视觉中国供图10月15日,河南博物院展出的彩陶双连壶,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出土。视觉中国供图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而百年考古的发轫点,则是距今7000-4700年、延续时间长达23 ...

• 五台山上寺与窟

五台山在传说中最早是仙人的居所。在慧祥的《古清凉传》中引用《仙经》的记载:“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五台山从“神仙紫府”变成了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是关于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诸菩萨住处品》中就有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为文殊 ...

• 一千多年前,法显是怎么在阿富汗旅行的?

漫长而凶险的丝绸之路,以及围绕着它同样漫长又纷繁复杂的历史,多少国家和文明的兴衰与它密不可分。而作为它的起点和终点,我国的古代旅行家们对它的探索和记载就更多了,从张骞到法显,从玄奘到杜环......到了元朝,还有中世纪走得最远的中国人巴琐玛。在《丝绸之路大历史》这部书中,作者郭建龙着重挖掘了这些中国传世史料中的传奇故事,通过人物故事和 ...

• 居延汉简:汉代书法的繁荣

二〇一二年五月,在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张德芳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联络简牍研究专家和书法家近五十人,沿丝绸之路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名为『简牍之旅』的考察活动。我们从兰州出发,途径武威、酒泉、额济纳旗、嘉峪关、敦煌,历时十天,行程近四千公里。其中重点考察的地方是额济纳旗和敦煌,尤其对额济纳旗简牍出土地的考察最为全面详实,对居延汉简的前世 ...

• 朱浒:汉晋“舍利”图像考

汉晋时期,流行着一种榜题为“舍利”的神兽,最初见于东汉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后又发现于西晋敦煌佛爷庙湾彩绘砖画墓。近年来,西高穴村二号墓中发现了两处带有“舍利也”“舍利禽”榜题的图像,为我们识别此类神兽身份提供了新的图像依据。研究发现,“舍利”图像大量存在于山东、苏北、陕北等地的汉画像石中。舍利兽是构成汉代神兽祥瑞体系的重要成员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