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考古资料所见汉代“烧烤”风俗丨李欣

一 前言汉代的饮食风俗绘制出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的一幅多彩画卷,荤素结构缤纷多彩,烹饪技术五花八门。以肉食为例,中原地区富人贵室“椎牛击鼓”,中家“屠羊杀狗”,贫者“鸡豕五芳”,肉类来源多种多样,烹饪方式除了蒸、煮、煎等以外,烧烤风俗也值得关注。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曾记录了一则案例,讲到宰人(司膳食的职官)进炙于君,炙肉中有三寸 ...

• 王家葵《瘞鶴銘新考》出版

《瘞鶴銘新考》王家葵 著定價:62.00元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0年6月 【作者簡介】王家葵,醫學博士,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研究本草歷史、道教文獻、書法金石。代表著作有《神農本草經研究》《陶弘景叢考》《養性延命錄校注》《近代印壇點將錄》《近代書林品藻錄》《玉吅讀碑》等。【內容簡介】本書為藝術史研究著作。位於鎮 ...

• 云冈石窟历代名称考释丨韩府

云冈石窟历代名称考释韩 府 云冈石窟自北魏开凿以来,已历时一千五百余载,纵览此间之古代文献、遗存碑铭及近人文章、土民口传,其名称竟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灵岩寺、武州山石窟寺、恒安石窟、北台石窟、云冈洞、大庙等等,不一而足。倘若不加以审订辨证,规范厘定,极可能在研究中出现张冠李戴等错误。因而,对目前所能见到所有名称逐次进行考释,有助 ...

• 高青陈庄遗址M35、M36 出土青铜器腐蚀特征初步分析

  摘要:高青陈庄遗址M35、M36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黑色锈蚀等特殊的腐蚀现象。本研究在对这两个墓出土青铜器腐蚀现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典型的腐蚀特征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相应的科技检测分析。得知,这两个墓葬土壤中可溶性硫酸盐的含量很高;青铜器中含有大量的S;其黑色腐蚀产物为铜硫化物;闪亮颗粒物为结晶良好的铜硫化物,晶粒为平行的板片状集合体; ...

• 学术文摘丨标准化的多样性: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话语和“去地方化”进程

《东南文化》2020年第2期标准化的多样性: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话语和“去地方化”进程 燕海鸣 解立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实践是世界遗产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并且呼应“文化多样性”诉求的一个产物。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于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方面体现出对应着“文化多样性”而表述的“哈尼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被统合进中华文明多元 ...

•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与祆祠的社会功能丨荣新江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与祆祠的社会功能  一、萨保与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 我们知道,中古时期中国的祆教,是由胡人传入中土的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个变种。正如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一样,祆教入华之初,应当只是胡人内部的一种宗教信仰。因为中古时期入华的所谓胡人,实际上主要是以粟特人为主的伊朗系人种的各个民族,他们往往是以商团的形式进入中 ...

• 中古乐工围绕平城的流动迁移与聚合丨夏滟洲

2019年第06期  夏滟洲  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中古(3—9世纪)城市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座处于游牧与农耕过渡地带的城市,边塞要冲,中原地区的北大门。秦时始建城邑,两汉时期,为一个普通县治。三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动荡混乱阶段,平城沦为塞外牧场,为同样起源于东胡的乌桓、鲜卑所据,延 ...

• 【民族考古】“寄葬”及其对考古学研究的启示

民族学与人类学"Temporary Burial"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rcheology Research【作者简介】陈星灿,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现任所长、研究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专职教授。傅宪国,现为中国社 ...

• 【民族考古】石寨山墓地性质新探

A New Probe into the Nature of Shizhaishan Cemetery【作者简介】蒋志龙,吉林大学考古学博士,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对昆明东南约40公里的晋宁县石寨山墓地进行了首次发掘,从此时到1960年曾先后对该墓地进行四次发掘。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金质滇王之印,引起文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滇王金印和伴出的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

• 【民族考古】关于云南金莲山墓地的初步认识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Jinlianshan Cemetery in Yunnan Province【作者简介】蒋志龙,吉林大学考古学博士,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敬,吉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教授。【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G006)资助。 金莲山为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澄江坝子东边的一座小山,海拔1806米。澄

• 【民族考古】关于我国南方棉纺织历史研究的一些问题

Some problems on cotton textile history research in southern China【作者简介】 容观琼,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考古学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解放后, 关于我国南方棉纺织历史的问题, 一直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报刊上 发表过不少文章。最近, 我细读了钟遐同志《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一文, 颇受启发。可贵的是

• 【民族考古】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 ——鲜卑遗迹辑录之一

Northeast, Inner Mongolia Xianbei Monuments——Xianbei Recorded One of the Relics【作者简介】宿白,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中华民族是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中原地区主要是汉族相互融合。这些已经和中原地区民族相

• 【民族考古】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Discovery and Preliminary Study of Xianbei Stone Room【作者简介】米文平,著名鲜卑史研究专家,原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但石室位置究在何处,多少年来,中外学者屡有考证,诸说纷纭,迄无定论。近一年来,我们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对大兴安岭北部丛山密林中的嘎仙洞,经过多次调查,反复考证,终 ...

• 【民族考古】红山文化“玉巫人”的发现与“萨满式文明”的有关问题

The Discovery of Hongshan Culture "Jade Witch" and Some Related Issues of "Shamanistic Civilization"【作者简介】郭大顺,河北张家口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辽宁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 红山文化有没有玉人,这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虽然有几件玉人形象的传世品被列入红山文化,但

• 【民族考古】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n the Xiongnu people inNei Monggol in recent years【作者简介】田广金,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一、前言 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见记载,但不系统;或出于民族偏见贬之过甚。现代的一些研究匈奴史的学者,虽然作了努力,但大都未能摆脱文献记载的束缚,而且把匈奴史

• 【民族考古】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he huns 【作者简介】乌恩岳斯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一、发现与研究概况 匈奴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是个有相当影响的古老民族。关于匈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较多的记载。司马迁是匈奴同时代人,他在《史记·匈奴列传》中首次详细记述了匈奴人 ...

• 苏伯民代表: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就文物保护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物保护一定要依靠科技”。“总书记的讲话重申了文物保护在整个文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事20多年一线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苏伯民,一直关注着文物保护科 ...

• 《敦煌研究》2020年第2期(总第180期)目录

【石窟考古与艺术】敦煌壁画僧人所坐榻形高座和椅形高座………………………………………………杨森(01)麦积山瑞应寺清代小型纸像牌水陆画的用途………………………………………夏朗云(11)《贞元六年造窟功德记》与唐西州宁戎窟寺…………………………………………夏立栋(18)杭州七宝山仁王寺摩崖造像调查及相关问题………………………………………赖 ...

• 苏伯民代表 牢记嘱托 弘扬莫高精神守护文化遗产

苏伯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虽然简短,但对发展文物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苏伯民代表表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2019年8月19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介绍,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 ...

• 刘玉珠:“云展览”开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服务新形态

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战“疫”,凝聚起磅礴力量。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必将承载人们更多的期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文娱部推出原创访谈栏目“两会‘艺’起聊”,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分 ...

• 贺云翱委员:履职尽责 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全国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作为来自文博界的委员,贺云翱每年两会都会提交多个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今年两会,贺云翱带来了关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建设“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增加专业考古机构、加强黄河明清故道保护管 ...

• 两会特别策划|加强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兼具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既超越时空又超越国度,既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民意接受度高。近年来,以精品文物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两会期间委员们关心的话题之一。更大力度促文物活起来、走出去习 ...

• 两会特别策划|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为人民生活添色彩

新冠肺炎疫情中“关上门”的博物馆主动作为,在线“打开窗”,积极在线上为公众提供“云端文化盛宴”,向社会传递大爱,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坚定信念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两会期间,博物馆“云展览”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并就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建言献策。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今年1月以来,受 ...

• 代表委员专访|安来顺委员:激发博物馆新的文化潜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已经波及到文化艺术领域,也将带来博物馆生态系统的深刻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在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时说道。新冠肺炎疫情给博物馆带来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 ...

• 番禺一都会也 ——《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序

  广州,汉称番禺。《史记·货殖列传》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汉书·地理志》亦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在这两部官方正史中,相沿述作“都会”的,概不足十。所谓“都会”,一般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便利的交通,既是区域性的政治中心 ...

• 文物研究|黄泗浦遗址出土两件陶球形器性质小议

  2009年12月,南京市博物院在对黄泗浦遗址J5进行清理时,发现了两件灰陶球形器,均为泥质灰陶,整体近球形,圆拱顶、扁鼓腹、中空、平底。胎体较薄,素面无饰。J5②:2底心与拱顶中心各有一位置对应的小圆孔,上壁残可见一长方形条状孔。底径10厘米,最大径12.7厘米,高8.4厘米,长方形孔残长3厘米,宽0.3厘米。J5②:1底部无孔,唯拱顶中心似可见小圆 ...

• 南诏的窑及窑业生产

  南诏时期的窑址发现数量并不多,迄今仅发现有大理天井村窑址、大理苗圃山窑址、太和城南窑址及五指山窑址,且大多为砖瓦窑。  1987年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在大理市东郊天井村清理一座砖瓦窑。窑址地处缓坡,开挖于生土之上,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室、烟道几部分组成。操作间外宽内窄呈八字形,拱形窑门高1.7米;窑室进深2.9、横宽3.9、残高2—2.5米 ...

• 南岛语族起源与中国东南沿海考古——访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焦天龙

  焦天龙,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夏威夷大学教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200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师从中国考古学前辈安志敏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和巴尔-约瑟夫(Ofer Bar-Yosef)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食物生产的起源、经济考古学理论及其 ...

• 介于历史学和考古学之间——历史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

  在欧洲的学科门类划分中,发源于历史哲学的考古学,长期被认为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为历史研究提供材料来源。考古学的发展侧重于文物的挖掘,侧重于物质的建构和重现,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进化背景之间存在壁垒。基于这种认识,美国考古学界率先开展了“破壁”性的尝试。于是,美国的考古学遵循了另外一条发展路径,逐渐成为一门同人类学紧密相关 ...

• 筒形器遗痕暴露先民复杂的社会层级

  核心提示  筒形器是目前已经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数量非常多的陶器。此前,人们更多地关注红山先民制作这种陶器所要表达的意图。不久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构成》,取得这一成果耗时近7年,从筒形器上留下的制作者痕迹还原历史,让人们看到了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层级关系, ...

• 北方民族考古(第8辑)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 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030628336内容简介:  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4 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 ...

• 安志敏日记(全5册)

基本信息:作者:安志敏整理者:安家瑶 安家瑗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520162678作者简介:    安志敏(1924~2005),著名考古学家。1924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47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史学系。1948~1950年任燕京大学历史系助教。1949~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2年为北 ...

• 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基本信息:编著: 首都博物馆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0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4月印次:1ISBN:9787030643391内容简介:  2019年9月-11月,由21家文博机构协办的“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共展出反映中国织绣历史概貌的文物170余件(套),不乏常见于历史和工艺美术史教材中的“教科书级”文物。目录有关“锦 ...

• 与考古学家的深度对话来了!《求索—考古学人访谈录IV》出版

编者按:  从纵马天山驰骋到踏遍三湘求索;从陇山才子到耄耋老人;从学贯东西到结缘科技;从见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传奇见证者到拥有七窍玲珑心奏响狂想曲的多面手.......  近日,由王巍主编,乔玉执行主编的《求索-考古学人访谈录IV》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本集访谈录包括丛德新、高大伦、郭伟民、韩建业、李季、李文杰、齐东方、王吉怀、王立新 ...

• 凤阳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全二册)

基本信息:编著: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62546内容简介:  明初营建凤阳明中都时使用了大量的石雕刻纹饰构件,其规格最高,创中国都城石雕刻艺术之最。本报告对至今尚保存在凤阳明中都皇城内的石雕刻遗存和征集的大量流散的明中都建筑上的石雕刻艺术遗存进行了分类整 ...

• 考古材料的真实性问题:废弃过程理论研究及其启示

————————————————————————————————全文阅读考古材料的真实性问题:废弃过程理论研究及其启示(作者:李彬森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东南文化》2020年第1期)

• 瑶山7号墓出土玉牌饰造型研究——兼谈龙首纹上的菱形纹及相关问题

全文阅读瑶山7号墓出土玉牌饰造型研究——兼谈龙首纹上的菱形纹及相关问题(作者:曹 峻 上海大学历史系;原文刊于《东南文化》2020年第1期)

• 全国人大代表王巍:“云考古”让文物活起来

  在特殊时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富有特殊意义。“疫情”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代表、委员在小组讨论中频频提及,议案、提案中不少与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直接相关,有的针对疫情实践思考如何重构行业发展模式,还有结合实际进展审慎思考后提出的补充性建议。▲ 王巍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 《宗教研究》|李小斌: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的再探讨

  《宗教研究》2015秋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的再探讨李小斌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依据寺内现存碑文与西壁题记,可知为金大定七年1167绘制完成。西壁为佛传故事,东壁绘制有鬼子母故事北壁则有五百商船海上遇难场景和舍利塔院,南壁仅稍间绘制有佛、菩萨供养人像(图1)。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绘制的佛传故 ...

• 定山寺复建研究

摘要:定山寺复建定位为六朝郊野古寺,强调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因势利导。塑造礼佛参禅空间的清幽、静寂。关键词:定山寺 寺院复建 ABSTRACT:The project of rehabilitation work for theDingshan Temple is positioned at an ancient temple of the Six Dynasties atcountryside an

• 方广锠主编:《佛教文献研究:敦煌遗书与佛教研究专刊》(第三輯)出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9-11页数:352定价:88.00装帧:平装ISBN:9787559819215  作者简介  方广锠,江苏邗江人,1948年生于上海。先后在新疆沙湾县乌拉乌苏乡、新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亚所、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插队、学习、工作。中国佛教文献研究 ...

• 百兽率舞: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动物纹装饰综合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邵会秋 侯知军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4月  印次:1  ISBN:9787532595150  作者简介:  邵会秋(1979—),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学系,2002—2007年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2007年博士毕业留校 ...

• 论辉县孟庄商城的年代

  摘要:辉县孟庄商城为10余万平方米的小型城邑,平面近长方形,其二里岗文化遗迹遗物丰富。本文根据《辉县孟庄》发掘报告,比较了遗址房基、水井、灰沟、灰坑、墓葬等五类遗迹在各时期的分布情况,认为孟庄商城在二里岗下层二期已经作为城邑被二里岗文化的精英使用,在二里岗上层一期、二期持续使用,殷墟时期则失去了城邑的功能和地位。    一、问 ...

• 从考古角度看中国古代对鼠的爱恨

从考古角度看中国古代对鼠的爱恨 中国古代对于鼠的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同时兼具爱、恨、惧、藐视、敬畏多种情感,同时赋予了鼠“神”与“盗贼”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身份,这看似凌乱的情感其实具有统一内涵。古人爱而敬的是脱离鼠这一现实动物的符号,因为其代表着丰收、创世、礼仪、祖先崇拜等诸多美好而神秘的意义,但古人对现实中的鼠又避之不及,以至 ...

• 福州福寿宫——中国伊朗宗教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霞浦摩尼教研究》(编号:14XZS001)阶段性成果。   (敦煌研究院 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30)     内容摘要:福寿宫原名明教文佛祖殿,始建于北宋,后屡经修复。关于该寺院的宗教属性,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争议。一种意见认为该寺为摩尼教寺院,但更多的人持否定意见,将之归类为道教寺院。争 ...

• 杨富学 盖佳择 | 李白《上云乐》景教意蕴探蠡

内容提要:李白乐府名篇《上云乐》是否含有景教意蕴,学术界颇有争论。揆诸文本并结合葛洪《太清金液神丹经》、西安所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敦煌景教文献与开封犹太人碑刻等相关文献中的旁证,可知“道”与“大道”可指异教法门,“元气”为景教士借用之道教术语,女娲、盘古之名为西方神灵的音译或意译,而李白的身世决定他接触景教士的机会极多,故 ...

• 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近些年来,社会上兴起了“古史”热,专家“打擂台”,民众寻根问祖,政府举办各类祭祀炎黄等先祖的大典,越来越热闹。这大概和现在中国的崛起背景有关,也算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吧。可热闹归热闹,关于“古史”的认识仍然南辕北辙,难有共识,或全盘否定,或完全相信,甚至有好事者将其放大到西亚、埃及甚至全球。究其原因,是绝大多数人对于传说 ...

• 西藏阿里曲踏墓地及加嘎子墓地可见残留物的科技分析

  摘要: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的秸秆、糠麸等,且青稞的可能性较大;加嘎子墓地的食物遗存是由稻米和麦类作物(主要来自青稞)碾磨成粉后制作而成, ...

• 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刘瑜梅 郑君雷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8月ISBN:9787306066497内容简介:深入研究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史迹点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阐明并论证广州海丝史迹对海上丝绸之路整体价值的贡献,为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直接有力的学术支撑。主要内容包括:南越王墓及南越国宫署遗址/光孝寺/怀圣寺及光塔、 ...

• 杨富学 单超成 | 高昌回鹘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制

摘要:吐鲁番炎热干旱,主要靠地下水灌溉,特别适宜葡萄的种植。早在2500年前,吐鲁番已有葡萄种植,此后历久不衰,9世纪中叶以后为回鹘所继承。在吐鲁番出土的百余件回鹘文世俗文书中,与葡萄园有关的就至少在24件以上,彰显出高昌回鹘时期葡萄园种植经济发达,斯时吐鲁番一带葡萄种植非常普遍,既可以租佃,也可以买卖,除了官府、寺院拥有大量葡萄园外 ...

• 冯骥才:中国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1900年6月22日,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 ...

• 明代宁夏境内的长城丨罗丰

[按]本文为《宁夏明代长城——固原内边长城调查报告》前言,原标题作《铲山筑土建重关——明代宁夏境内的长城(代前言)》,作者罗丰,注释略。2007年-2011年,国家文物局安排开展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宁夏境内长城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成果,宁夏所组织调查人员按时代、长城分布情况,编写了多卷本宁夏长城调查报告。本报告 ...

• 修斌 陈琳琳:大谷光瑞与日本敦煌学

  一、大谷光瑞和大谷探险队  1930年陈寅恪说“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之时,敦煌学已有30年历史,其开端无疑是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藏经洞面世,开启了世界敦煌学的大门,随后几年,介绍和研究渐渐升温,在辛亥与民国交替,明治与大正更迭前后,敦煌学在中国和日本同时形成热潮。说到日本敦煌学特别是早期敦煌学,人们能想起一串日本 ...

• 基建考古 | 考古勘探验收工作的几点感悟

一直以来,江苏省按照《考古发掘项目检查验收办法(试行)》的规定,对考古发掘工作进行验收;从2017年国家文物局《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发布以来,江苏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也开始按照工作规程进行验收。两年多的考古勘探验收工作,感悟颇多。勘探工作面广量大人手少任务繁重按照《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文物等行政部门 ...

• 文物研究 | 黄泗浦遗址出土两件陶球形器性质小议

2009年12月,南京市博物院在对黄泗浦遗址J5进行清理时,发现了两件灰陶球形器,均为泥质灰陶,整体近球形,圆拱顶、扁鼓腹、中空、平底。胎体较薄,素面无饰。J5②:2底心与拱顶中心各有一位置对应的小圆孔,上壁残可见一长方形条状孔。底径10厘米,最大径12.7厘米,高8.4厘米,长方形孔残长3厘米,宽0.3厘米。J5②:1底部无孔,唯拱顶中心似可见小圆孔痕 ...

• 吴越之迹:江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变迁

基本信息:作者: 付琳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 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561577486内容简介:  本书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研究角度分析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良渚到吴越等古扬州华夏化的文化演进、交流互动与谱系关系。阐述了聚落视角下的遗址景观,稻作农业文化积淀催发国家文明火花,良渚文化早期国家的社会结构 ...

• 圆桌|从文徵明《五瑞图》谈江南文化和菖蒲奇石

5月17日至19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一件馆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图》,并在这三天围绕这一馆藏,开启名为“存天雅集·博物赏识”系列的线上直播与线下雅集。这一幅《五瑞图》曾为刘海粟先生的收藏,画面左上方有三枚刘海粟印章。画面中可见古柏、奇石、灵芝、萱草和祥云,这些祥瑞元素代表着中国人为国泰民安及个人平安、幸福、健康的祈福,尤 ...

• 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地位丨高凯

高 凯摘 要:南北朝时期存在相当严重的性比例失调问题。形成该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社会性的因素,又有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恶劣等因素造成的地域性差异。与产生性别失调的原因有关,北朝妇女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远较南朝上层贵族妇女为高;在军事地位上,南北朝妇女具有等量齐观的特点;而在文化地位上,南 ...

• 孙闻博:汉代边地胡骑的使用——基于新获史料与传世文献的再考察

汉代边地胡骑的使用——基于新获史料与传世文献的再考察孙闻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摘要:边兵构成中,胡骑的使用引人瞩目。秦迄西汉,随着胡人内附渐多,政府相关管理存在臣邦向属国的调整变化。西汉后期以降,胡兵在边郡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且以凉州较为突出。东汉王师出征,军队构成也多出现胡兵为主的情形。汉廷对胡骑使用的原因,除以往总结外,既 ...

• 曾磊:飞狐道与汉代军事交通

飞狐道与汉代军事交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曾磊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苏轼《次韵滕大夫三首》之一《雪浪石》诗说太行山“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其势能与岱岳一争雄尊。巍巍太行山确实 ...

• 石峁骨簧的音乐历史意义丨方建军

摘 要:陕西神木石峁皇城台古城遗址出土的20多件乐器骨簧,是21世纪音乐考古的重要发现。以往中国古代音乐史专著和教材均缺乏对簧的撰述,今有石峁及山西、辽宁、内蒙古和北京等地出土的簧,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填补和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内容。目前考古发现的簧主要分布于北纬34度线以北区域,可能与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有 ...

• 全国首次发现完整汉代画像石祠堂

内容提要: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文物部门清理出两座汉代石祠C1、C2。C1保存完整,呈“凸”字形结构,前室后龛,内部刻满画像。经研究,这是第一例经考古发现、且配置构件完整无缺的汉代小祠堂。其独特的平面布局,抱鼓石形建筑风格,在全国皆是首次发现,填补了汉代祠堂研究的空白。关键词:淮北、汉代、画像石、抱鼓石、小祠堂2019年元月,淮北市文物局根 ...

• 赵中男:明初下西洋的停止及其原因

    摘要永乐末年三大殿突然发生火灾,朱棣被迫暂停下西洋。原因至少包括永乐时期南征北讨、迁都建陵等活动消耗空前,远航总体上得不偿失,明朝的综合国力严重下降,无法长期支撑连续远航之举。仁宗全面停止下西洋,一方面是顺应开拓向守成的时代转折,实施务实稳定的“仁宣之治”,另一方面也是重用辅政集团、与父皇朱 ...

• 【学术研究】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高星① , 袁宝印 ② , 裴树文 ① , 王惠民 ③ , 陈福友 ① , 冯兴无 ①①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③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银川 75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 40472016)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2006CB80

• 故宫六百年鉴赏⑫|不仅是文同倪瓒,看宋元名家写竹与逸格

在“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之际,元代吴镇《墨竹谱》这些天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聚焦”展出。由于被传统文人赋予了“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象征,竹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导始,到元代已成为极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从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画竹”与墨笔写意的“写竹”之分。元代墨竹名家甚多,高克恭、赵孟睢⒗钚b、顾安、吴镇、倪瓒、王蒙 ...

• 宝翟映珠翠:北宋后妃命妇礼衣与《清平乐》中的女子盛装

电视剧《清平乐》已经迎来的大结局,宋代文学、审美、文化在剧中一一展现,文人世子的博学广文、书法创作彰显个人风采,宋仁宗的仁政、公主的情感和崔白的那张《双喜图》都引发当下对历史的回顾、艺术的探究。而在剧中众多女性形象也颇为引人注目,无论是宋真宗皇后刘娥、宋仁宗的曹皇后、张贵妃,以及福康公主都展示了大宋的风范,剧中她们的服饰也显示了 ...

• 为中华文明探源再添新证——我科学家确认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这一带有哲学意味的话题或许有了新答案。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对外发布了一项关于华夏族群探源的重要科研进展:经过八年艰辛探索,利用古DNA技术解析古代人类样本的基因组,科研团队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历史面纱。相关成果已于5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 ...

• 创新新时代大遗址保护与发展(代序)

 大遗址是指遗址或遗迹等遗存本体与其相关联的环境载体共同构成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综合性景观场所。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与实践结果,是该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深层文化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表层文化的集合反映。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角度来说,大遗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民 ...

•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增订本)

基本信息:作者: 水涛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 2020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2月印次:1ISBN:9787100173537内容简介:  本论集的重点是研究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文章大体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新疆地区和甘青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第一部分为新疆地区,共15篇论文,主要探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的新疆早期文化的类型、分布、渊源和总体发 ...

• 试论邳州梁王城遗址发现的西周墓葬——兼论铜山丘湾社祀遗迹的年代

——————————————————————————————全文阅读试论邳州梁王城遗址发现的西周墓葬——兼论铜山丘湾社祀遗迹的年代(作者:李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0年第1期)

• 黍、粟炭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

————————————————————————————————全文阅读黍、粟炭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作者:王 灿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厚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原文刊于《东南文化》2020年第1期)

• 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芒康、察雅考古调查与研究报告

吐蕃时期是佛教在西藏初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历来为国内外藏学界所关注。但由于朗达玛灭佛及之后千余年来的人为和自然损坏,吐蕃佛教造像存世极少,而且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较少。  西藏昌都市芒康和察雅两县,在吐蕃时期佛教的引进、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成为朗达玛灭佛后吐蕃佛教僧侣的避难所以及后弘期佛教下路弘传的源头 ...

• 遗产观察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何阐释和转化其核心遗产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散落着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其中,大遗址作为最为宏伟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物质载体。这些满天星斗的大遗址不仅是古代先民不断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物保护与城镇发展之间矛盾 ...

• 视点 | 工程总承包制度下对文物保护工程的启示

"在2019年5月征询意见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0年元旦前一日印发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该《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明确了工程总承包的范围、项目发包和承包的要求,以及工程总承包单位条件,项目实施要求和总承包单位的责任。文物保护工程是特殊类型的 ...

• 保护 | 贵州省纳雍县穿青木房价值分析

居住在贵州省纳雍县的穿青人的族源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公众对穿青人了解较少,学界也尚未给予穿青传统村落和民居足够的关注。而“木房”是典型的历史较悠久的穿青民居,是穿青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是承载穿青文化的建筑遗产。故本文在把握穿青木房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木房的价值,以期为穿青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穿青 ...

• 保护 | 文旅融合背景下盐池神庙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盐池神庙,简称池神庙,位于山西运城城区之南、盐池之北的卧云冈上。池神庙历史悠久,创建于唐大历十三年(778),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唐大历十二年(777)盐池秋霖之后“池生瑞盐”,唐代宗赐盐池为宝应灵庆池、封池神为灵庆公,第二年建庙设像,“容卫毕备”。以后各代,出于财政税收因素的考虑,中央王朝也不断封神修庙。池神庙遗产的文化特色 ...

• 活化利用 | 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创意活化:梅州客家华侨建筑的变身

在岭南广袤的大地上,凝聚广府、潮汕和客家族群智慧的华侨建筑,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粤的灵山秀水之间,是各地推介特色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侨乡四处散落着各具特色、饱经风霜的华侨建筑,它们既承载了一代代华侨的故园情怀,也是当地一笔不可忽视的历史财富。侨建民居对建筑修饰的细节讲究,如精细的木雕、砖雕、石雕、灰雕、剪磁等传统手工艺 ...

• 加强文物保护 赓传文明薪火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对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二十年光阴荏苒,总书 ...

• 为千年历史注入时代新动能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也进入到出差的常态化模式。这支平均年龄30多岁的队伍,却要与过去几百几千年的光阴打交道。  每一次文物数字化的过程,浙大团队不仅通过数字档案,将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更完整地留给下一个时代,他们还在思考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时代新动能。在保护和利用中,激发文物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 ...

• 万寿岩“新生”

  “面纱”从洞口缓缓揭开。  福建省博物馆退休职工陈子文须发已白,手指前方:“就在左上角的那片探方下,我们第一次发现人工石铺地面。”  石铺地面来自4万年前。洞穴里居住的古人类搬来砾石,铺地防湿。“室内装修”遗迹留存至今,世所鲜见。更为久远的人类印记在同一座山里被发现——人类在福建的活动历史因此被提前至距今约18.5万年。  福建 ...

• 万寿岩遗址保护:守住中华文明的远古记忆

 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约1公里处,一座石灰岩孤峰兀然挺立。这里就是国内罕见的史前遗存——万寿岩遗址。  它是一个窗口,让今人在这里洞察到我国东南沿海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轨迹;它是一座桥梁,架起了海峡两岸古人类迁徙的线路,并实证了清晰的两岸同源关系;它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建设辩 ...

• 新冠疫情引发考古学新关注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有专家表示,疫情防控将是一场持久战。这促使考古学者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从而重新梳理研究方向。  考古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模式  考古学通过考古发掘获得实物资料,研究古代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发现和保护重要文化遗产,教育启迪后人。考古学者一直苦苦思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什么?在中华文 ...

• 中国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刘卫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030647061作者简介:  刘卫红(1982.11-),男,博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活用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参与国家 ...

• 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

基本信息:编著: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030638731内容简介:  本书从广州地区1953年至2016年发掘的1500多座两汉墓葬中,筛选出土珠饰的242座墓葬,收集的珠饰数量多达21303颗,从珠饰出土信息、材质鉴定、工艺特征,再到珠饰的类型学研究等诸多内容均囊括其中;并附上 ...

• 西安沙河沟遗址新发现石制品的考察与研究

王小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沙河沟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燎原村东北(图一),地处灞河右岸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8′45″,北纬34°15′23″,海拔高度483米。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邻近的蓝田新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此发现有疑似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2016年8月,我们对这一地点进行了复查,确认其为一处 ...

• 周旸:对一件南宋女子时尚单衣的抽丝剥茧:从考证主人到文物修复

▲ 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距今800多年前的福州南宋黄昇墓葬曾出土一批随葬品,尤以精美绝伦的丝绸衣物居多,为人们揭开了南宋贵族女性奢华生活的一角。本文以这件低调奢华的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为主线,从出土过程到考证墓主其人,到文物保护修复这一抽丝剥茧的过程,考证出了大量文物背后的信息。▲ 中圹为男性墓 ...

• 尹吉男:关于淮安王镇墓出土书画的初步认识

  李在《米氏云山图》及其局部  利用考古出土物来研究美术史,曾经成功地解决过早期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早期画迹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艺术发展的概况。重要的墓室壁画或石窟壁画,也可以反映出当时宫廷绘画的一鳞半爪。  有关顾恺之、吴道子画壁的记载,说明了文人画兴起前文里相通,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绘画样式。但随着文人画 ...

• 梁云《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

以往对《史记·秦本纪》的阅读和理解,都是借助《史记》三家注,但传世文献因为记载的缺环、不详、矛盾或其他原因,总是给后人理解历史的全貌带来很大的阐释难题,谜团重重。20世纪逐渐发展成熟的考古学,在“证经补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书作者以考古资料为《史记》作“第四家注”,很好地示范了“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方面的重大优势。 西垂有 ...

• 商城考古研究 | 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复原研究

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发掘工作始于1997年,截止到1998年对其正殿(由主殿、东配殿和西配殿构成) 及东庑、西庑的大部分进行了发掘清理,但由于南庑等部分基址被现代水利设施等占压,未能全部完成。2012年—2014年,为了配合偃师商城宫城复原展示工程,我们对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揭露和复查,并将当年未能完成的南庑、南门塾等部分进 ...

• 失落的希腊古城

图里亚古剧场的管弦乐池,图片来自希腊文化部古希腊城邦图里亚,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尽管它曾处于周边强势的斯巴达等阴影之下,依然凭借自身努力发展起来,并成为区域中心之一。图里亚地处今麦西尼亚州的卡拉马塔郊区,曾在古希腊的古典时期达到顶峰。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们直到21世纪的前十年才了解其古代遗迹的存在。2007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使 ...

• 泉州桥文化

桥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之一。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建成不计其数的桥梁,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泉州以海外交通发达著称于世,从南朝开始,泉州已有与外国往来的文献记载,唐朝时泉州发展为我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是泉州海外交通的空前繁荣时期,为了适应货物转运 ...

• 518特辑 | 重视研究、深化交流,博物馆如何助力“海丝”文化的传播?

海路迢迢,人来人往,诉说着商道上古往今来的故事。借助不断进步的造船工艺和港口的发展,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共同开辟出联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迅速传遍了全世界,与此同时,乳香、象牙、琥珀珠饰等舶来品也随之落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不仅繁荣了市场,同时也传播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以“和平合作、 ...

• 国家与文明 | 严文明:不懈的探索——严文明先生访谈录

国家与文明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学派师 ...

• 国家与文明 | 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

  国家与文明  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 ...

• 遗产大会观察|世界遗产上游程序历程回顾与发展分析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以专题策划栏目形式发布于期刊《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年第2期。清源对各篇精华内容进行摘编分享,论文原文请见期刊。世界遗产上游程序历程回顾与发展分析钟 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知兰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游程序作为世界遗产中心、咨询机构近年来推进的一个为世界遗产项目服务的、较新 ...

• 孟宪实:论玄武门事变后对东宫旧部的政策——从《张弼墓志》谈起

專輯魏晉南北朝石刻與歷史研究作者简介  孟宪实,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敦煌民间结社研究》、《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等论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历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一.问题的提出  武德 ...

• 雷闻:龙角仙都 ——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转型

專輯魏晉南北朝石刻與歷史研究作者简介 雷闻,1972年1月生,陕西省旬阳县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政治制度、礼制与宗教史、敦煌吐鲁番学,曾参与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及新获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主要代表作是:《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三联 ...

• 孫東波、楊芬:走馬樓三國吴簡吴昌長朱表盗米案初探

三国吴简研究走馬樓三國吴簡吴昌長朱表盗米案初探孫東波、楊芬(長沙簡牘博物館)《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有一份與吴昌長朱表盗割官米有關的簡册。該簡册有相對應的簡牘揭剥位置示意圖,内容相對完整。綜合哂媒野?D、簡文内容、文書格式、書寫風格、編痕等信息,對相應簡册作出有意義的編排整理,能够解决一些單純依賴簡文難以搞清楚的問題,這種 ...

• 孙英刚:武则天的七宝——佛教转轮王的图像、符号及其政治意涵

专辑魏晋南北朝石刻与历史研究 作者简介:孙英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古史、佛教史的研究。代表作包括《神文时代》、《隋唐五代史》、《犍陀罗文明史》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强调通过方法的革新、史料的挖掘、领域的拓展,来 ...

• 冯培红: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

作者简介:冯培红,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敦煌学、丝绸之路与内陆亚洲史研究。著有《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等书,并在《历史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6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7)。承担国家社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