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四):望山楚墓竹简 曹家岗楚墓竹简

基本信息:编著: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冈市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63321内容简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先秦楚国故地,今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出土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发现的这类简册,大约有30多批、10万字以上。此合集收录 ...

• 煌煌·巨唐:七至九世纪的唐代物质与器用

基本信息:编著:深圳博物馆 深圳望野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62188内容简介:  本书撷取165件唐代文物,是深圳望野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联合举办的同名展览的图录。本书图文并茂,呈现了唐代的金、银、铜、玉、瓷、陶、琉璃等等不同材质器皿的美以及时代特 ...

• 埋藏学视角下的考古发掘

  埋藏学最初由叶菲列莫夫(Efremov)在1940年提出,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由最初在古生物学的应用扩展到了第四纪地质学、古人类学、动物考古学及旧石器考古学中,最近开始有学者尝试应用到历史时段考古中。埋藏学侧重关注生物、人及人的创造物的死亡或废弃、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和掩埋的整个过程,而考古发掘的对象则都受到了埋藏过程的影响,因此, ...

• 米友仁《云山得意》全卷呈现,台北故宫展“笔歌墨舞”

“笔歌墨舞—故宫绘画导赏”近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展出。澎湃新闻获悉,展览集中展示从唐至民国的26件书画作品,包括传宋赵令穰的《水村图》、米友仁《云山得意图》、元代倪瓒的《紫芝山房图》、方从义的《云林钟秀》、 沈周的《庄周梦蝶》写意册等。米友仁《云山得意图》(局部)古画发展如一部精彩的交响乐章,借着人物、花鸟、山水等画科的典范风格 ...

• 赏供石珍品与文人画石,上博将推新展“高斋隽友”

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欣赏天然石的审美传统,陈列于书房雅阁的文房供石更为历代文人所青睐,是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中的经典与精华。澎湃新闻获悉,4月29日至6月28日,“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上海博物馆展出。据悉,此次展览除展出著名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赠供石外,展览另从上博原有收藏中遴选出供石珍品及文人画石名迹共襄盛事。知 ...

• 《四川文物》2020年第2期目录

考古中国 四川会理县李家坪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会理县文物管理所(4)重庆市大足区锅盖坡宋墓清理简报/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14)研究与探索  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二层台墓研究/秦博(23)妀善鼎年代与国别质疑——兼谈箕国灭亡时间/马超(36)成都博物馆藏东汉陶仙山插座初探/张倩影 王煜(43)越南 ...

• 魏泓《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出版

魏泓《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出版  堂内小编 中古史研究 3天前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副标题:十二种唐朝人生  出版年:2020-4  页数:420  定价:88  ISBN:9787220111037作者简介魏泓(Susan Whitfield),国际知名的敦煌学家,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DP)负责人,代表作有《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 ...

•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第二辑)

基本信息:作者:武仙竹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1日ISBN:9787030626837内容简介:本书是重庆高校市级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设有科技考古、文物保护、考古新发现、国际考古四个栏目。本辑收录31篇发掘报告 (简报) 及论文。内容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 ...

• 我们在桥头远望——义乌桥头遗址发掘记

  我们在桥头远望,时间之河,流淌过9000年。  这座叫“桥头”的村落,浸没成时光的渡口。斗转星移,沧海变迁,安静等待着被发现的机缘。  发现,不及遇见。作为考古学者,我素来认为遗址是对我们的馈赠,说发现,总有高看自己的嫌疑。遇见桥头遗址,阐释了这种不期而遇和有所注定,如今回首这个过程,欣然庆幸之外,更多的是虔诚和敬畏。  2012年 ...

• 什么是考古学的真实?

  「考古学以研究物质遗存见长,但最终研究的还是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的认识深受其所在社会背景关联的影响,所以,有关真实的维度上还需要考虑社会背景关联。」  什么是考古学的真实?  考古学的目的是要探索人类真实的过去,它之所以能够区分于神话、传说、宗教、或是八卦,就在于考古学能够得到更可靠的有关过去的知识。过去一两百年考古 ...

• 居于南土——长江流域商周时期建筑的考古学观察

基本信息:作者:郭明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2月印次:1ISBN:9787030643971内容简介:  商周时期是中国建筑的奠基时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建筑个体差异较大,与黄河流域比较而言,长江流域建筑形制较少,结构简单,制作粗陋;在建筑结构技法、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表现出 ...

•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得与失

————————————————————————————全文阅读《元君庙仰韶墓地》的得与失(作者:朱乃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

• 爱斯基摩起源之谜及其考古学研究

 1576年,英国航海家马丁·弗罗比舍尔远航至加拿大巴芬岛,并将一位爱斯基摩人带回英国。自此,生活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巴芬岛的爱斯基摩人为欧洲社会所知,他们在寒冷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强烈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俄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多家学术机构对俄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民族开展了史称“研究探 ...

• 杨富学 王朝阳 | 海外元代畏兀儿人研究述评

  摘要:蒙元时期的畏兀儿人为蒙古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一个多世纪来,研究不辍。相对而言,海外学者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加上国外学者精通多种语言,而且拥有国内难得的资料,推出了数量丰富而学术价值甚高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畏兀儿家族及其变迁、宗教活动、文化素养、畏兀儿与蒙古关系等多个领域。 ...

• 杨富学 | 突厥佛教杂考

    提要:本文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结合地下出土资料,对突厥佛教之兴衰历史与基本特征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指出佛教在突厥中的传播始于6世纪下半叶佗钵可汗统治时期。当时,来自北齐的僧侣惠琳、宝暹、道邃、僧昙及来自印度的高僧阇那崛多、波罗颇迦罗蜜多罗等都曾于突厥弘扬佛法,除此之外,粟特佛教亦对突厥佛教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由于佛教 ...

• 杨富学 | 酒泉文殊山:回鹘佛教文化的最后一方净土

      摘 要:由于蒙古豳王家族的庇佑,河西地区的回鹘佛教文化得以持续流行。学界一般确认酒泉文殊沟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是时代最晚的一件回鹘文文献,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却证明此说不确,酒泉文殊山万佛洞发现的回鹘文题名,有的甚至比这一文献时代更为靠后,证明至少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止,河西西部酒泉至敦煌一带地区仍然存在着回鹘 ...

• 杨富学 | 回鹘观音信仰考

        作为一种流传极广的宗教文化现象,观音信仰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而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遗憾的是,学术界对于这种现象的重视似乎主要局限于中原汉族地区和西藏地区,对周边少数民族古往今来的观音信仰状况却关注不多。例如,今天新疆维吾尔族与甘肃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古代回鹘人信奉观世音菩萨 ...

• 杨富学 王书庆 | 敦煌文献P. 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 ——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一、舍利与舍利塔舍利是梵语Sārira的音译,又作舍利子,汉译为灵骨、身骨、遗身,是人往生后经过火化而遗留下来的结晶体。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所结成的珠状物,在佛经中称作舍利子。舍利子的形状千差万别,既有圆形,也有椭圆形,更有莲花形,甚至还有的呈佛或菩萨状;其颜色也呈七彩斑斓,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也有的似水晶,光彩照人,而且 ...

• 杨富学 王红梅 | 回鹘文文献所见藏密十六佛母考

摘要:在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吉祥胜乐轮曼陀罗》写本残卷中,有与藏密十六佛母/金刚天女有关的内容。该写本详细地描述了十六位金刚天女之名号及特征,以及观想十六金刚天女之修持法。她们可归入供养天女之列,用于坛城中,应是随着坛城供养法同时传入西藏的。关键词:藏传佛教、佛母、回鹘佛教、回鹘文文献、吐鲁番佛母,本指释尊的生母摩耶夫人和养母( ...

• 杨富学 张海娟 | 陕西凤翔紫荆村屈氏蒙古遗民考原

摘要:陕西省凤翔县紫荆村屈姓人世代相传其源出蒙古,且保持着诸多颇具蒙古草原游牧民族色彩的习俗。近几十年来,凤翔屈家山遗址相继出土“屈术之茔”墓碑、纪事砖、画像砖等文物多件。根据这些出土物,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当地民间口头资料及风俗,可以考见,凤翔屈氏源出蒙古札剌亦儿氏木华黎家族,概为木华黎堂兄弟哈失之后裔;该家族于窝阔台四子合剌察 ...

• 杨富学 张田芳 | 元代柳中佛教神圣地位的呈现与成因

摘 要:元代畏兀儿高僧智泉(回鹘文写作Čisön或Čisuya,Čisuin)为敦煌册子本Or.8212-108回鹘文《说心性经》的作者,其名见于该文献的尾跋和哲理诗中,但对其生平事迹,学界知之甚少,仅知其活动地点为大都的gao lenhua寺,即今北京高粱河畔之元代皇家寺院——大护国仁王寺。随着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献的整理刊布,关于该法 ...

• 杨富学 | 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补说

内容提要:福建摩尼教开教者呼禄法师一般被视作中古波斯语xrwhxw’n(呼嚧唤)之音译。然呼嚧唤为摩尼教低级官号,不具授徒资格,且官号不能与“法师”二字搭配使用。“呼禄”实为回鹘语Qutluγ(吉祥)之音译。福建各地发现的摩尼教八字偈语,与回鹘文献所见一致,而不同于西亚诸语。从霞浦新发现的摩尼教文献看,其始祖为呼禄法师,可证霞浦摩尼教是由回 ...

• 杨富学 | 林瞪及其在中国摩尼教史上的地位

    内容提要:林瞪是北宋时代福建省霞浦县上万村龙首寺(元代改为乐山堂)的第二代寺主,其事迹在霞浦等地发现的摩尼教文物、文献中都有所反映,从中可以看出,林瞪对于闽浙摩尼教的发展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载,林瞪以善于祈雨著称,一生造福乡邻,积极推动摩尼教的民间化,使摩尼教的发展获得了适宜的土壤,又通过比较完善的祖师制度,强化内部 ...

• 《辉县发掘报告》:新中国田野考古范式的确立

《辉县发掘报告》是新中国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时隔一甲子,坊间早已难觅这部报告的踪影,典藏机构也大多视为珍藏,不轻易示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重印这部考古学经典著作,不啻是学界福音。重读辉县报告,重温辉县发掘,我们更能体悟这次发掘和这部报告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特殊 ...

• 绥中三道岗沉船与元代海上贸易

绥中三道岗沉船与元代海上贸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孙键)  编者按:原文发表于《博物院》2018年第2期,科学出版社,第33-38页。引用请据原文。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文稿审核:沈睿文排版编辑:马强 马晓玲 王洋洋 出品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投稿邮箱:feiwen2@163.com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国博宝藏·瓦当卷

国博宝藏·瓦当卷足不出户,尽览国博宝藏一册在手,看懂中华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作为保存中华文物最多、最全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对于普通人来说,逛一次两次是不够的;就算有时间、有机缘逛上几次,也未必能看明白那些琳琅满目的藏品,更遑论透过这些藏品看到它们蕴含的文化内涵了。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参观者 ...

• 林国平 | 海神信仰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以妈祖信仰为中心

作者简介林国平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从事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和闽台区域文化研究。摘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根本动因是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而精神支柱则是海神信仰。海神信仰贯穿于航海始终,它既反映了时人对海上巨大风险的畏惧心理,又体现了航海者借助海神信

• 丝路现场 | 李零 :波斯笔记——统一宗教

按语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值此疫情期间,我们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2017年年初,北大 ...

• 考古学思想史中的俞伟超先生——读《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学界的巨擘,他不仅是战国秦汉考古学框架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也是博物馆学、文物学的实践者,同时还是醉心于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探索者。俞伟超先生生前在中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出版了一部专题考古发掘报告、一部学术专著、三部学术论文集,其中第二部论文集《考古学是 ...

• 谁之学派,何种考古学?——致敬俞伟超和张忠培先生

引言:了了,仍未了 二十多年前的一场关于“中国考古学向何处去”的争论,似乎早已烟消云散了。随着今年张忠培先生的故去,参与争论的核心主角俞伟超、张忠培以及调停者张光直三先生均已化归尘土。然而,那一场争论至今仍有回响,猛然让人想起了2003年张忠培先生悼念俞伟超先生的文章标题:“了了,仍未了”。先生们的考古事业是如此,中国考古学之路何尝 ...

• 赵辉先生访谈录: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三)

编者按:2019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铜官窑基地接受郭伟民研究员的采访,访谈内容以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为主线,涉及田野考古发掘需要注意的事项、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谱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史前文明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赵辉教授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 ...

• 赵辉先生访谈录: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二)

编者按:2019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铜官窑基地接受郭伟民研究员的采访,访谈内容以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为主线,涉及田野考古发掘需要注意的事项、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谱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史前文明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赵辉教授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 ...

• 《文物》2020年第2期目录

封面:河南宝丰小店唐墓出土金凤鸟饰本期目录·考古新收获·河南郑州西太康路北晚商墓葬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宝丰小店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等河南洛阳关林唐代三彩墓(C7M5657)发掘简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研究与探索·梁元帝《职贡图》与西域诸国 ——从新出清张庚摹本《诸番职贡图卷》引出的话题王 素邦国来朝 ——台 ...

• 马德丨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古代工匠(上)

非常感谢喻静老师给我一个跟大家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各位朋友来捧场。实际上我当年到敦煌以后有很多敦煌方面的知识还是跟我们院的老师们学习的,这些老师们有很多已经不在世了。我记得有谭树桐先生,八十年代就去世了,还有温廷宽先生,画漫画的毕克官先生,还有后来在这里做过建筑所所长的萧默先生。萧先生之前一直在敦煌文化研究所工作,后来他前脚走,我 ...

• 楚丝清韵:从荆州楚墓出土丝弦看传统造弦法

在研究蚕丝时,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那就是古代丝弦。丝竹是中国音乐的泛称,其中“丝”即弹弦乐器,主要代表古有琴、瑟、筑、筝等,今有胡琴、琵琶、三弦、扬琴等。其中古琴最为古老,传为伏羲创制,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弹弦乐器自从削桐为琴、束丝为弦,附于弹弦乐器上的一直是丝弦,故有“丝桐”之称。 ...

• 盛世潜流:安史之乱与唐代军政制度的演进

唐王朝的国势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在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达到了兴盛的顶点。史称:“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内归心,蛮夷宾服。”然而由于错误的军政措置,其政况日趋衰落,引爆了久聚的社会危机。与历史上的诸多王朝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统治危机不同的是,唐中后期没有显著的官逼民反,也少有流民引起的民变,诸多变乱纯粹是统治集团中的异己力量运势的结果。 ...

• 从“以花供佛”到以花入画,看瓶花清供的千年雅史

古人常言“花开堪折直须折”,瓶花之道,不仅在于案牍清供,更重要的是映射出插花之人的意趣和性情。本文以时间为序,从瓶花清供的源起、萌芽、兴盛至建立较为完备的花艺理论、形成成熟的清供画题材,勾勒了瓶花清供的千年雅史,也一窥瓶花清供何以会成为传统中国文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南宋 佚名 《盥手观花图》册页,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古往今来 ...

• 隆池阡:沈周于成化十五年清明的一次祭扫

本文记叙了成化十五年清明前后沈周从西庄老家下舟,前往苏州城西天平山一带祭扫亡父一事,文中述及的沈周传世作品《虎丘十二景图册》、《支硎遇友图卷》、《天平山图卷》、《西山记游图卷》、《画隆池阡》串联起其舟行途中及目的地所见景致,亦带出沈周在支硎山西南麓龙池为其父建造墓园、迁葬往事。成化十五年三月五日(1479年3月27日),第二天就是清明 ...

• 【民族考古】论两广战国汉代墓的腰坑习俗

Causes for Much gold Excavated in the Tomb of Liu He, Marquis of Haihun【作者简介】谢日万,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摘要】本文对两广地区战国汉代墓葬中腰坑习俗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探讨了两广腰坑习俗的来源、性质和盛衰原因,认为两广地区的腰坑习俗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腰坑习俗南传两湖地区后传入的,其性质是用

• 唐宋墓葬“腰坑”浅议(任林平)

    2010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对南郊祖堂山南唐陵区的一座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初发掘“南唐二陵”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报道见《南京发现南唐“第三陵”,墓主疑为大周后》,《新华网》2011年3月31日)。该墓由南北向的墓室和东南西北4个耳室组成,石棺床的中部有一长方形小坑。这种形制在南唐二陵中也有发现,发掘报 ...

• 【民族考古】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作者简介】王志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兵马俑、秦始皇陵以及秦文化。【摘要】先秦时期墓葬中的腰坑,反映了当时丧葬仪式。通过对春秋以前墓葬内使用腰坑的历史叙述,可以了解商代墓葬腰坑的使用情况以及腰坑的性质,进而认识商代墓葬中的腰坑和房屋建筑中奠基的性质相似。【关键词】商周;腰坑;奠基 古代墓室底部在死者骨架的腰部位置 ...

• 试析夏商时期的朱砂奠基葬

  所谓“朱砂奠基葬”,是指在墓室底部专门铺撒一层朱砂来安葬死者的一种特殊丧葬仪式。由于这一丧葬仪式与考古所见城墙、夯土建筑、大型广场等建筑所进行的奠基活动在形式及意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再加上墓葬本身就是一类特殊的建筑,故本文提出“朱砂奠基葬”之概念,旨在突出其葬礼特性及“奠基”内涵。在考古发掘的墓葬中,若发现在棺椁、随葬品、头 ...

• 【民族考古】史前时期腰坑葬俗试析

【作者简介】郭志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世纪初,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种丧葬习俗:在一些墓葬的底部有一个小坑,坑内大多殉一只犬,少数有人或者器物2。这类小坑多见于墓主腰部,被称为腰坑。新中国成立后,这类葬俗在全国多个遗址被发现,时代有史前、商周、秦汉等诸多时期。其中,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时期发现最多 ...

• 张光直:商代的占卜与祭祀 | 甲骨文发现120年

1936年6月12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的挖掘首次发现了甲骨窖藏坑,这是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第一次以科学考古方式出土大批甲骨文。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它们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商代历史的了解。  *文章整理摘编自《商文明》(张光直 著 三联书店2019-1)。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

• 秦小丽《中国初期国家形成的考古学研究》出版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初期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古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过陶器的文化类型与战国时代以后的文献中所记载的夏、商(殷)王朝的有关史料来进行的。然而,由于田野考古资料的大量出现,从考古学角度、以考古学特有的方法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可以补正史料记载的可信度,避免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本书按陶器的风格将二里头、 ...

• 中古石刻研究如何超越传统金石学丨仇鹿鸣

石刻材料为何不被视为“第五大发现”  一般而言,学界习惯将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文书、内阁档案并称为二十世纪古代文献的四大发现,这些新发现的文献不但大大推动了中国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同时催生出了研究方法的改变和新学科的成立,成为新史料引出新问题,进而推动学术进步的典型案例。但笔者常常联想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何与此四大发现几乎 ...

• 许志强:相看两不厌——南朝的陵墓神道石刻︱《南齐书》修订专题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神道东侧麒麟(南-北)  文︱许志强    神道,又称隧道、隧路,指中国古代陵墓前所建由陵园入口至墓葬的地面通道。《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记载中山简王刘焉死后,“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作者数万余人。”李贤注曰:“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设在神道两侧作为陵墓标志的石刻,便称为神道石刻。 ...

• 乌云毕力格|丝路沿线的民族交融: ​占星家与乌珠穆沁部

   丝路沿线的民族交融:占星家与乌珠穆沁部  乌云毕力格      摘 要: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比前代都漫长,沿线地区诸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十分活跃。来自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西域占星家们不仅为蒙元王朝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及其家族也最终融入蒙古民族共同体中。元廷退回蒙古草原后,他们进一步蒙古化和游牧化,逐渐成为明代蒙 ...

• 浙江纪年墓与纪年瓷(丽水卷)

基本信息:编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63178内容简介: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青瓷的主要产地,迄今已发现古窑址近二千多处,从而构成了上起商周、下至清代的庞大瓷窑体系。自东汉成熟瓷器创烧后,制瓷业发展迅速,在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瓷业史中,出现了越 ...

• 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全编(全三册)

基本信息:主编:刘钊协编:郑健飞 李霜洁 程少轩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月印次:1ISBN:9787101142808内容简介:  本书的项目工作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为基础展开,并全面搜集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改正旧有文字编中文字误释、漏收字头、字头编排不当等缺陷,为大家提供一部高质量的新文字编,以适应研究的需 ...

• 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试论——从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谈起

——————————————————————————————全文阅读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试论——从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谈起(作者:王飞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20年第1期)

•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铜器的生产问题研究

全文阅读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铜器的生产问题研究(作者:黎海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崔剑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志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王 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王占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边疆考古研究(第25辑)》2019年第1期)

• “最早的中国”新解

——————————————————————————————全文阅读“最早的中国”新解(作者:孙庆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5期)

• 《首都博物馆藏敦煌文献》 序

《首都博物馆藏敦煌文书》序 近年来,由于敦煌学界与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渐次出版,从《英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俄藏敦煌文献》,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几乎所有拥有数百卷敦煌写卷的单位,基本上都有大型图录的出版,为敦煌学提供了大量新材料,也是中国文化积累的丰硕成果。今天,我们又高兴地看到,收藏丰富 ...

• 王飞峰:高句丽大型建筑址试论———从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谈起

  内容提要: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主要见于桓仁、集安和平壤地区,大型建筑依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官署建筑、祭祀建筑和佛寺建筑四类。根据其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可以将高句丽大型建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的发掘及大型建筑址的确认为我们提供了高句丽大型建筑可能存在的一种规制,即大型建筑位于经过修整的四个( ...

• 赵辉先生访谈录: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一)

编者按:2019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铜官窑基地接受郭伟民研究员的采访,访谈内容以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为主线,涉及田野考古发掘需要注意的事项、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谱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史前文明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赵辉教授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 ...

• 南京江宁府学的古建技艺

一、前言  孔庙是古代祭祀孔圣人之所。《礼记》云:“凡始立学者,必设奠于先圣先师”。因之,唐以降孔庙与官学的结合,在我国得到较大发展,且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定制,庙学一体,孔庙演变为文庙,又称学庙、学宫,亦为旧时学府所在。通常,文庙分太学(国家级文庙)、府、县三级。  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自公元3世纪以降,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 ...

• 新書速遞‖《吐魯番俗字典》出版

新書速遞《吐魯番俗字典》趙紅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價:298.00元ISBN:978-7-5325-9423-8/K.2737編輯推介——24912個寫本俗字圖片,吐魯番文書俗字搜羅宏富——高昌、交河故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洋海等,吐魯番文書一網打盡——體例精當,圖文並茂,審慎考辨,集研究與工具書於一體——原卷字頭掃描圖片、音序檢字表、字形筆畫檢字表,快 ...

• 故宫六百年鉴赏⑩|古画古瓷里的“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中的这一名句以春天的桃花起兴,祈求赐福。正值桃花盛开时节,“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宫鉴赏”系列本期关注的即是两岸故宫所藏以“桃花”为主题的古画古瓷。其中宋代无款“桃花”枝干细挺劲捷,敷彩古厚淳雅;元代张中所绘的折枝桃花构图简约,墨色清淡 ...

• 沈氏西庄:从沈周交游的起始之地到吴门画派的孵化之地

作为故园,沈氏西庄是沈周所有交游的起始之地。虽然早已湮灭,但关于它的故事与画作流传至今。本文通过对《西庄访友图》、《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等名迹的追述,且对这一当时江南乃至全国文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做一管窥。西庄的文化意义早已超出水乡,深远地影响了后来吴门画派乃至吴地文化突破地域藩篱的道路。明 沈周《八十自画像》,故宫博物院藏“吴之为 ...

• 李范文:我所亲历的西夏王陵发掘与甲骨文四角号码编撰

知名西夏学研究学者李范文于1956年前往西藏拉萨调查藏语,曾参与西夏王陵发掘工作。在西夏王陵考古发掘期间,他完成了《夏汉字典》的初稿,还写出了《西夏陵墓出土残碑萃编》。目前,他正进行八体文鉴字典(汉藏满蒙回西夏契丹女真),甲骨文四角号码字典的编纂研究工作。前不久他在接受澎湃新闻特约采访时,李范文谈及了正在编撰的《甲骨文四角号码大字典》 ...

• 新石器考古书单

  1985年至1989年,我就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曾参加了奉化名山后、萧山跨湖桥、湖州邱城、桐乡普安桥等重要遗址的考古,负责过良渚庙前、湖州毘山、海宁小兜里、桐庐方家洲、安吉安乐、德清中初鸣等重要遗址的发掘,负责或主要负责编写出版了《反山》、《庙前》 ...

• 考古发掘助力探索青铜器原料来源

  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朝用来铸造青铜器所需的大量铜矿无疑是王朝存在的重要命脉之一。但铜矿究竟在何地?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已为考古学界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了解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中发现了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冶铜遗址。专家表示,西吴壁等冶铜遗存的发现,不但填补了中原地区早期青铜产业链的空白,而且对于研究夏商代表的早期中原 ...

• 周原青铜礼容器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裴书研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030641311内容简介:  本书从遗址范围的确立,至青铜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过对类型、断代、分期、纹饰、组合等方面的研究讨论,对周原出土青铜器礼容器做综合研究,建立起周原青铜礼容器的发展演变谱系,提出商人铜器、殷遗民铜器、周人铜器 ...

• 战国秦汉考古-刘兴林

基本信息:作者:刘兴林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305194412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战国秦汉考古的范畴、主要文化类型,涉及的基本知识,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及战国秦汉考古的重要发掘报考与研究,对于学生和有研究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引导价值。目录绪论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特点 二、战国 ...

• 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纪念夏鼐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

  2020年2月是夏鼐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同年6月又是他逝世三十五周年。夏鼐于1985年6月19日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致送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胡乔木在《人民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胡乔木强调指出:“完全应该公正地承认,夏鼐同志和他的合作者们,开创了我国考古学发展的新时代。……毫无疑问,这一切成就是跟夏鼐同志1950 ...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伍)》介绍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伍)》介绍 前 言 二〇〇九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批竹简在入藏北京大学前,曾聘请简牍专家作过鉴定。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竹简运抵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当时,全部竹简均被乙二醛溶液浸泡,大致按长短分装于九个大小不等的塑料盒中。竹简表面多呈黄褐或暗褐色,质地较硬 ...

• 宿白:佛画雕印在北宋时期的重大变化

我国雕印版画,始于唐代佛画。佛画雕印入宋渐盛。北宋中叶——其题材扩大到世俗人物,中叶以后更出现山水内容。就版画的类别言,最初多佛经扉图和单叶佛画,继而出现大幅挂轴和长卷,然后又出现扇面、屏风、贴壁印纸和祛邪印纸、神祃以及篇幅较多的经卷插图。雕印版画风行北宋一代,其盛况实出人意外。现主要根据有纪年的实物和可以考定年代的文献记录,简述其大 ...

• 《北方文物》2020年第2期目录

- 完-亚洲考古发布(Asian archaeology)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丨北方文物公众号 以上图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仅用作学习之用,如有侵权,即作删除处理,特此声明。◆ ◆ ◆  

• 塔吉克斯坦:如何成为商贸要道

  本文系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萨义穆洛德·波波穆洛耶夫2016年在上海博物馆的讲座实录。      塔赫蒂-圣金遗址,公元前5世纪-2世纪      丝绸之路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和古迹爱好者极大的关注。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其诞生之前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到前2000年的远古历史阶段,大量 ...

•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汉代马骨的DNA 初步研究

  摘要:运用古DNA技术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汉代灰坑中出土的8匹马的骨骼进行了遗传学分析,通过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全部样本都获得了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部分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这8例汉代马骨均属于家马的范畴。其中6个个体还获得了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在这6个序列中共检测出5个不同的单 ...

• 有使南来 玉葬洞庭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葬玉瓮棺墓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西部临近武陵山余脉的一处岗地上。考古工作者1991年在该遗址发掘清理过 33 座土坑墓,出土了包括一对透雕龙凤玉佩在内的20余件精美玉器。 2016—2018 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遗址墓地进行多年度的连续发掘,清理出一大批新石器时代墓葬。其中编号为 M71 ...

• 伊藤敏雄、関尾史郎主編《後漢・魏晋簡牘の世界》出版

  ◎新出簡牘と旧来の楼蘭簡牘を用い、地域社会と行政システムを解明した最新成果なる!著者伊藤 敏雄 編  関尾 史郎 編  ジャンル東洋史(アジア)  東洋史(アジア) 殷周秦漢  東洋史(アジア) 魏晋隋唐  出版年月日2020/03/26ISBN9784762966606判型・ページ数A5・312ページ定価本体8,000円+税  はしがき(関尾史 ...

• 《农业考古》2020年第2期

《农业考古》编辑部授权该公众号独家首发目录,先于杂志出版发行,转载请注明公众号来源。《农业考古》2020年第2期(总第167期)目录      《农业考古》2020年第2期总第168期目录 茶文化研究论唐宋隐逸文化与茶文化的互构变迁 / 周瑞春乾隆八旬万寿庆典与清代宫廷茶文化——以朝鲜徐浩修《燕行纪》为中心 / 李幸哲  宋时磊“茶”的文 ... ...

• 《农业考古》2020年第1期目录

《农业考古》2020年第1期(总第167期)目录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群龋病与生业模式初探 / 张旭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农业活动研究----以吐峪沟石窟作物遗存为例 / 荆磊 王龙 蒋洪恩农业历史研究安徽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初探 / 程至杰唐宋至元时期的竹政制度变迁略论 / 于晨磊浅析南宋农业发展对数学的促进作用—以《田亩比 ...

• 齐东方:李家营子出土的银器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李家营子出土的银器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1978年《考古》第2期刊登了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发现的金银器,其中1号墓出土5件银器,可分别称为李家营子银带把壶、李家营子素面罐形银带把杯、李家营子银长杯、李家营子猞猁纹银盘和银勺。夏鼐先生指出,带把壶“底部外缘有联珠一周,口部有流,流和缘相接处有接缝,把部和口 ...

• 胡俑之谜|北魏时,来大同平城的粟特人长什么样?

  2000年夏秋之季,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①的发掘是继司马金龙墓②、方山永固陵③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陶俑,尤为重要的是一批胡俑的发现,人物特征鲜明,衣着新颖华丽,对于研究北魏平城时期丝绸之路和东西方贸易、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M10,出土了3件相同胡俑④。近年来,随着太原隋代虞弘墓⑤ ...

• 《文物世界》2020年第1期

  学术论坛    我之所见“妇人启门”图 张雅男; 3-7  王岱《昭馀八景图》略考 王克丽; 8-11  大同市云波里华宇二期壁画墓的年代 侯晓刚; 12-15  试论大河口与横水墓地六座墓葬的年代及特征 陈晓宇;谢尧亭; 16-22  晋陕地区画像石中的铺首衔环图像 崔潇瑜; 23-29+33  有关太原纯阳宫的几通碑刻 王婷; 30-33  试析金代白釉红绿彩瓷的彩绘 ...

• 笔谈 | 以图证史:艺术与真实——凭几而写抑或持简而书?

编者按:近年来,关于图像与历史史料的研究与探讨一时风生水起。图像资料与纸上遗文的互相释证,也激发了“图像证史”的观念和理论。就图像史料而言,可分为相对客观的美术图像和图像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景观,而将时代景观作为历史事实证据时,但存在着很多或明或暗的陷阱。在运用图像文献时,需要通过“移情”,参照一般逻辑和人情理路来帮助理解古人;也要 ...

• 《中原文物》2019年第6期目录

  考古发现  山西柳林高红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吕梁市文物局 柳林县文物旅游局; 4-27  山西平陆虞国故城遗址调查简报 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平陆县文物旅游局; 28-37  河南焦作东城美苑M1发掘简报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院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38-44+2  洛阳偃师两 ...

• 太原北齐娄叡墓十二生肖图像再考察

娄叡(531--570年),鲜卑人,字佛仁,北齐贵戚重臣,武平元年(571年)葬于今山西太原王郭村。1979年娄叡墓葬被发掘之后①,作为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北朝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在当时就备受学界关注,关于娄叡墓壁画、葬制、墓志、随葬品的讨论成果颇丰②。然而,相关论述中对壁画的某些重要题材如十二生肖图像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 ...

• 马王堆汉墓: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 ...

• 青铜史书:墙盘的诉说

 中国青铜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而享誉海内外。陕西是国内青铜器出土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关中西部的周原一带,不少重量级的西周青铜器皆出于此,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重见天日  在数量众多的古代青铜器中,有件名为“墙盘”的西周青铜器,可谓国宝级的重器。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青铜盘。因作器者名“墙 ...

• 淅川徐家岭M11出土文字资料及相关问题

———————————————————————————————全文阅读淅川徐家岭M11出土文字资料及相关问题(作者:肖启荣 黄锦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9年第4期)

• 论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M7墓主身份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年发掘了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M7,该墓虽未出土墓志,但据出土的贴金彩绘天王俑、十二生肖俑、乐舞图等属于唐元功臣墓葬的丧葬元素来看,其墓主的身份只可能属于唐元功臣、龙武军或内常侍中的一员。以政治文化集团的视角对唐墓进行考察可知,隶属同一政治文化集团的人群其墓葬面貌和随葬器物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其背后折 ...

• 柬埔寨和平文化遗址发掘纪实

  “和平文化”的遗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自20世纪20年代该概念被提出以来,学者们对“和平文化”的定义、分布、石器面貌等一直争论不休。柬埔寨莱昂斯宾洞穴遗址(Laang Spean Cave)的重新发掘为“和平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材料。近年来,我国云南临沧硝洞发现了目前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激发了我国学者对和平文化的研究兴趣,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东 ...

•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初始阶段泥河湾盆地的石器技术创新

  3月30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题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in high-latitude East Asia”的研究论文。论文分析了早期人类行为变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更新世早期的中国旧石器工业的传统认识,认为在约距今1.1-1.0 Ma(百万年)泥河湾史前人 ...

• 早期基督徒为什么会成为希腊人和罗马人眼里“无神论者”

君士坦丁的回应公元293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皇帝把帝国分为四个部分,这种分权体制被现代学者称为“四帝共治”(tetrarchy)。从此,帝国有了四套人马,站在顶端的是“奥古斯都”,其次是“恺撒”。东、西帝国均在奥古斯都和恺撒的治下。同样激进的还有继位制度改革,奥古斯都之位从此不再传授给亲子或养子,而改由恺撒继承,接任恺撒者由中央指定。 ...

• 南昌城记①︱南唐建都南昌的努力因何而失败?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自汉代建城以来,随着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变动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昌从边地小城逐渐发展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谈及历史地位,南昌似乎不容小觑:东晋苏峻、祖约之乱后,温峤曾主张迁都豫章,南朝时江州州治迁入此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都城更是乔迁至此……然而,南昌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并不稳固,东晋温峤的主张,最终因 ...

• 看吉林省博物院珍藏的张大千溥心畲:风流清逸,萧疏奔放

“南张北溥”指的是近代中国画坛上两位绘画大师,张大千和溥心畲。张大千一生画风多变,溥心畲则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继“南张北溥”书画特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重庆三峡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地展出后,澎湃新闻获悉,“风流清逸萧疏奔放——吉林省博物院藏‘南张北溥’书画特展”近日在吉林省博物院展出,并将持续至5月22日,展览展 ...

• 《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目录

    大道中国    尧舜与炎黄——《史记·五帝本记》与民族认同 易华; 1-12  文博讲坛  植物考古概述 赵志军; 13-22  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收藏与研究 张昌平; 23-42  经典重读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得与失 朱乃诚; 43-55  海外大家访谈  基诺耶(J.M.Kenoyer)教授访谈 基诺耶;艾婉乔; 56-66  探索之旅  石家河文 ...

• 中国考古学始于何时丨高蒙河

    看11月11日的《中国文物报》,见头版报道在河南开了个“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说是有一千余人参会。考古会开到千人规模,创下了中国有考古以来之最,超过了历届中国考古学会大会,是不是也超过了其他学科的会?有得一考。有朋友爆料说,尽管有些长期做仰韶文化研究的学界翘楚因各种原因没来,但参会的学者专家还是达到了百十来号人,这 ...

• 【研究】张鹏丨金代女真功臣墓葬艺术研究:以乌古论窝论家族墓葬为中心

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丰台区与房山区交界处发现金代乌古论窝论家族墓葬4座。包括窝论夫妇墓、子辈元忠夫妇墓和2座无名墓。4座墓葬虽早年被盗,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石椁、部分随葬品和相对完整墓志出土,为美术史研究提供诸多线索,值得深入研究。 乌古论部“世善骑射,为族部冠”,为金代女真重要部族之一,与皇族完颜氏形成“世姻帝室”、“世联 ...

• 刘小庸丨唤醒沉船——黑石号上的海洋贸易

内容摘要:公元8世纪起,亚洲商业贸易已经非常活跃,海陆与陆路的贸易往来彼此交迭互补,东西多国不断的循环交流所发生交往关系的人和物成为传播媒介,也是彼此认知观念变革的重要来源与渠道。在被熟知的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引导下的以西方为主体的全球贸易体系形成以前,是由印度洋体系联系着大陆之间的海上贸易,随公元9世纪穆斯林商圈的扩张,印度洋 ...

• 【边疆时空】牛汝极 | 天山:亚洲文明交汇的轴心

  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丝绸之路古文献和西域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专著《十字莲花: 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文化的绿洲: 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新疆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等多部。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天山是亚洲文明交汇的轴心这个命题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揭示了天山的地理特点;第二,阐述了天山 ...

• 闪电窗研究(一)

  摘要:闪电窗是《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一》中记载的一种造型较为独特的窗户。一直以来,在我国各地,如青海、甘肃、云南、贵州、浙江、四川等多有遗存,且形式较为丰富。论文联系古籍记载、各地考察实物例证以及相关研究论著等,对闪电窗有关问题,如隋代是否存在并盛行闪电窗,目前尚难以确证。闪电窗的加工并非“费工耗料”,其制作相对简便、用料较 ...

• 【边疆时空】玉时阶 | 山地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广西通向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之一

玉时阶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8本(含合著);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摘 要:为加强与南方周边邻国的经贸联系和交通,古代中国在借助南方水路交通的同时,不畏艰难险阻,劈山开路,开辟从广西通往东南亚的对外交通陆路,以增强

• 【学术研究】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人骨种系特点之研究

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人骨种系特点之研究韩康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  1987年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支考古队在距离固原县西北约15公里的彭堡乡于家庄附近的一处古代墓地的发掘中,采集了一批人骨。据该研究所钟侃先生提供的资料,出土人骨之墓葬形制属于土洞式(在墓道的一侧或一端挖一能容身的土洞),墓葬头向东北,实行仰身直肢葬,除个别属于同 ...

• 胡晓丹:吐鲁番吐峪沟新出摩尼文中古波斯语残片释读

吐鲁番吐峪沟新出摩尼文中古波斯语残片释读——兼论摩尼文文书所见吐峪沟摩尼教团的宗教生活胡晓丹近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和吐鲁番学研究院发表了他们在2016年4至6月对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遗址所进行的科学发掘的简报。报告中包括了第67窟僧房窟所出两件摩尼教文书残片的照片。两件残片均以摩尼文拼写,残片 ...

•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肆)

  基本信息:  主编: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47513798  内容简介:  本辑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  目录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