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出土双马青铜钺
青海出土双马青铜钺发布时间:1989-04-28 作者:李汉才本报讯1988年7月,青海省湟中县共和乡前营村村民柳全录,在自家院内距地表7米深处发现一件青铜钺。该钺刃长8.5厘米,銎长11厘米,重374克。銎呈椭圆形,銎脊上有直立的双马造形,马头朝同一方向,其中一马头已断残。銎中部及一端分别开有相互对称的16个正方形孔和16个长方形孔。刃身部有一直径2厘米的圆孔,边 ...
青海出土双马青铜钺发布时间:1989-04-28 作者:李汉才本报讯1988年7月,青海省湟中县共和乡前营村村民柳全录,在自家院内距地表7米深处发现一件青铜钺。该钺刃长8.5厘米,銎长11厘米,重374克。銎呈椭圆形,銎脊上有直立的双马造形,马头朝同一方向,其中一马头已断残。銎中部及一端分别开有相互对称的16个正方形孔和16个长方形孔。刃身部有一直径2厘米的圆孔,边 ...
遗址区域分析法发布时间:1989-04-21 作者:陈星灿遗者按:“遣址区域分析法”是西方考古学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手段。尽管它还不够严密,但在发掘信息、拓宽视野方面却能给我们不少启发。故特译如下,以飨读者。“遗址区域分析”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喜格斯和他的同事维他一芬韧提出、试图重建考古遗址周围的经济的一种方法。所谓“遗址区域”是指包括 ...
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综述发布时间:1989-04-21 作者:苏德荣有明一代共有五十位亲王封藩建国,所以藩王墓也遍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各王府所在地方,但多数被盗挖破坏,或被夷为平地。解放后,配合建设工程,先后发现、发掘和清理了一批明代宗室墓葬,出土了一批数量观、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建国以来,被清理、发掘而出于 ...
营城子汉代壁画墓散记发布时间:1989-02-03 作者:吴青云出大连沿旅大北路西行约30里,便可到达位于沙岗子村南著名的营城子汉代壁画墓所在地。这座砖室墓,不仅以其独特的墓室结构吸引着中外游客,而且由于墓内存有东汉时期绘制的壁画,从而引起了参观者的浓厚兴趣。这座墓葬发现于1931年。整个墓室侧视呈“山”字形,由主室、套室、前室、后室以及东侧室等组成 ...
《中国文物报》1989年01月27日 星期五 第三版谈云冈石窟之开创年代发布时间:1989-01-27 作者:温玉成著名的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究竟开创于何年,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一种意见倾向于开创在兴安二年(四五三年);另一种意见倾向于开创在和平元年(四六○年)。此外,金代人曹衍在皇统七年(一一四七年)所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 ...
中国文化是多源的。生活繁衍在我国南方的先民百越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并能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古代文化相媲美。这是月前结束的,在江西鹰潭参加“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六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97位专家、教授从历史、地理、考古、民族、气候、体质人类等不同学科中研究得出的结论。一、百越分布地域百越各族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为:句吴东临海滨、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史金波、白滨和宁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员吴云峰三位同志,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足迹踏遍了西北和华北各省的西夏故地,访问了二十多个博物馆、文化馆和考古队,终以坚强的毅力和辛勤的劳动,完成了《西夏文物》的编著,并由文物出版社于1988年3月出版。西夏是在我国北宋时期由当时的少数民族党项羌为主体的地方封建政权。西夏 ...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先人对陶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基础之上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其间白陶、釉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生产,对瓷器的发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白陶是以化学成份与高岭土相似的粘土作原料,经过1000℃左右焙烧而成的陶器。因为高岭土的含铁量分别为1.59%至1.72%,所以呈白色。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从龙山文化时期已开始利用高 ...
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就,为研究原始社会史,特别是为研究中国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使命,除了发现和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外,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新石器时代文化资料去研究有关的社会历史问题。例如,探索农业和制陶、纺织、冶金等手工业的起源;探索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的起源;探索村落的发展和城市的 ...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著名的中国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就把考古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在注重文献史料的同时,开始对古代烧瓷遗址进行调查,开拓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瓷器的科学断代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陶瓷发展史的基础。一方面,要对古代烧瓷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这是为了能够弄清各窑烧瓷的历史以及烧造器物的特征,以便正确划分其 ...
秦统一政权的建立及统一的措施,在青铜器上也有着充分的反映。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秦都咸阳进行了勘察,例如1974年发掘了咸阳第一号宫殿遗址,在宫殿附近发现了制陶、铸铁和冶铜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在宫殿中心区的一处断崖上,南北长150米,东西宽60米的冶铜遗址内,有陶范,有总重量在千斤以上的、而大部分被烧熔的铜器,可辨认出的器物主要有建筑构件、度量衡器、 ...
在当今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中国考古学界完全应该利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国考古学信息库,以便对我国的考古学研究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本人就建立中国考古学信息库这一设想,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有关专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要学术成果。就我国考古 ...
我国自从夏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制陶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烧制陶器的作坊,制陶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陶工具、工艺及陶窑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夏代的陶器特征以折沿平底和三实足、圈足器为主。质料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多,黑陶、棕陶次之,红陶极少发现。陶器形制炊器有鼎、罐、甑、 ...
由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石小生等人编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名胜古迹辞典》,已于近日与广大读者见面。该辞典近500页,集河南四方千里之间的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碑碣石刻、古墓葬、近代及革命纪念地、风景游览区(山、水、湖、泉、岩、洞、园林、自然保护区、奇树古术、博物馆)等名胜古迹约2500余条,照片百余帧,是迄今为止介绍河南胜迹最全 ...
接第十期《文物研究》近年来,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国内已经发表的近百篇论文,涉及面很广。讨论较多的问题是:敦煌艺术是否反映现实生活?过去人们常说,敦煌艺术的依据是佛经,不是现实,一切都是虚构的、幻想的,根本不反映现实生活,要有也是头脚颠倒的反映。也有人提出,敦煌艺术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就是说它是反映现实的,因为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是 ...
敦煌石窟研究是敦煌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主体的,包括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以及古敦煌郡境内所有石窟自成体系的石窟群体。由于敦煌遗书的发现和被盗运出国,遍布欧亚,作为一种文化奇迹而震惊世界学术讲坛。所以有人把敦煌遗书的研究,误认为就是全部“敦煌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国出版的《石室密宝》一书中,第一次发表了北魏263窟,唐 ...
继敦煌学之后,吐鲁番学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遗书不断被外国人偷运国外的同时,如俄国的克利门兹、柯兹洛夫、奥登堡,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希伯和,德国的格伦韦德尔、勒柯克,日本的桔瑞超等也从吐鲁番地区偷运出大量古代文书,并在国外流传开来。由于这些文书的出土地点不清楚,而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与吐鲁番文书同类的资 ...
《中国文物报》 1988年06月03日 星期五 第三版谈谢家庄石窟发布时间:1988-06-03 作者:温玉成贵报今年1月1日刊登的王国奇《孟津发现一处有纪年的北魏石窟》一文中说:石窟右壁有题记“正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按:北魏孝明帝“正光”只有六年,即改元“孝昌”。文章说:石窟左壁见“小本教”三字,并据此推论“故疑此窟系天台宗的作品”。按:“天台宗”是由隋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22日 星期五 第三版洛阳北魏墓略说发布时间:1988-04-22 作者:赵春青洛阳作为北魏后期的都城,其墓葬风格不仅对当时的中原地区乃至整个北魏疆域的墓葬以广泛影响,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开创了隋唐墓葬制度的先河。因而,开展对洛阳北魏墓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砒上,辅之于最近发掘的北魏正光五年侯掌墓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15日 星期五 第三版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开拓发布时间:1988-04-15 作者:苏秉琦中国考古学已有60多年的历史。我参加考古工作已过半个世纪。记得在我参加工作之初,就有人提出过中国科学或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一说;现在又有人提出此说。我这老兵算是欣逢盛世的幸运者了。对于黄金时代一说,60年前一位老一辈学者曾提出过另一种看法。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01日 星期五 第二版试论文物史迹网的建立发布时间:1988-04-01 作者:王士伦在文物学领域中,文物史迹学占有重要地位,而文物史迹网的建立与利用,又是文物史迹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60年,王冶秋同志在全国文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使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历史网络。这是极其正确的高见,它成了我们探索文物史迹网的保护与利用的奠基石 ...
二十卷本《苏联考古学》出版发布时间:1988-02-05 作者:姚凤《苏联考古学》是一部面向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地质学家、民族学家等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巨著,共有20卷本,现正由苏联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并向世界各国发行。这部巨著综合了俄、苏200多年来所积累的大量考古资料,其中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200万年前)到中世纪后期(14世纪)这一漫长的历 ...
《中国文物报》1987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第四版龙门宋代修路修佛漫谈发布时间:1987-11-13 作者:温玉成喜读傅振伦老的《文物旧闻录》,谈到1954年郭文轩先生报告龙门发现宋代修路题记的事。我愿补充几句,把宋代修路修佛的事再说详细些。傅老提到的那则题记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卢舍那佛座上,全文是:“西京龙门山大像龛题名:三班借职监伊河竹木务兼本镇烟火、修整 ...
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 作者:文物出版社编辑部副标题: 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原作名: 文物出版社编辑部出版年: 1986-12页数: 370装帧: 平装统一书号: 11068-1577目录三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 贾兰坡黄慰文卫奇 1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童恩正 17谈“晋文化”考古 苏秉琦 44陕南甘东的先仰韶文化 林学晋游学华 55 ...
阅读12月2日《光明日报》,知道我的老朋友向达(觉明)在1966年11月24日受迫害含冤而死,最近已获得平反,恢复名誉,北京大学为他开了追悼会。1972年我回到北京向接待人员提出要访问的亲友,第一个人便是觉明,得到回答说,已经去世了。我心中便觉得不妙,未追问下去,只是黯然神伤而已。觉明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史地系,是柳诒徴的学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考古学报》1979年 第2期
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作者:焦进文杨富学校注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01-11页数:357装帧:平装ISBN:9787226025024内容简介《述善集》是唐兀杨氏四世祖杨崇喜于元末所编辑的一部诗文集,共收录诗文70余篇,分《善俗》、《育材》、《行实》3卷,本书是《述善集》校注。 ...
文章赏析文章来源:《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4期。关注扫一扫责编: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