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南线长安至陇山段考察研究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之间。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国与亚欧大陆间的贸易通道,建立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丝绸贸易关系,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开通,丝绸之路也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在其后漫长的1700多年间,经由这条道路输出的商品中,数量最多的是当时惟独中国能够生产而且最为西方人所欣赏的丝绸,所以这条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之间。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国与亚欧大陆间的贸易通道,建立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丝绸贸易关系,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开通,丝绸之路也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在其后漫长的1700多年间,经由这条道路输出的商品中,数量最多的是当时惟独中国能够生产而且最为西方人所欣赏的丝绸,所以这条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
作者:张雪林文章来源: 丽江古城监测中心 纳西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自的特点,是汉文化穿斗式结构谱系,其营造技术具有很高的水准,房屋构造的各部分都有审美的要求和鉴定标准。一些古代建筑或是以古建筑风格为主的近现代建筑是纳西族历史的重要见证,保护这类风格的建筑,也就是保护民族的历史,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以丽江古城建筑本体为例,提 ...
文 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冯骥才 近年来,一种有害于文化遗存的做法正在相效成风,这就是:遗址公园化。 说到遗址,便会想起我那年刚从埃及考察归来,一位朋友问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我说,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源头感。 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 ...
《马可·波罗游记》是13世纪东西交通史中最重要的史料之一,但不可否认,《游记》中尚存在着许多不明之处,尤其是马可·波罗的旅程越向东,其记载越是模糊。例如,《游记》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及交通路线的记述,迄今仍存在着许多疑点。首先,马克·波罗在其游记中未将他的亲自见闻与道听途说的东西分开来。例如,他将自己实际上并未到过的巴格达、克什米尔和撒马尔罕等地写得天花乱坠,似乎是他实际访问过的地方。而在《游记·甘州 ...
龙崇拜是流行于中土、西域及印度的一种普遍信仰。如龟兹国有大龙池及金花王的传说,历史记载表明,龟兹国以龙为图腾,自认为是“龙种”;另一些则属于水域龙神的神话,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汉盘陀国(今天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城)“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昔有商人止宿池侧,值龙忿怒,咒煞商人。盘陀王闻之,舍位与子,向乌场国学婆罗门咒。四年之中,尽得其术,还复王位,复咒池龙,龙变为人,悔过向王。即徙之葱岭山,去此池二千余 ...
文/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振鹤交通路线与地名的关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任何一种交通制度都在地名上留下印记。秦汉时期完善起来的驿传制度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实施,变化不大,直到近代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驿传制度才发生巨大变革。但有意思的是直到清末,交通大臣的正式名称仍称为“邮传大臣”。古代交通制度首先是为政治、军事上传递文书命令和官员往来的需要建立的,它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和牲口拉的车。 ...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几点思考2017-01-08高大伦丝绸之路考古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几点思考高大伦中国古代和西方的交通,在陆上,很早就已开通有一条自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门和阳关,沿着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抵西亚、地中海,甚至远达古罗马的路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多,中外交通史也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有学者注意到,除了传统 ...
陕西省历史悠久、区域地理特点非常鲜明,《陕西省历史地图集(内部资料本)》在2012年立项开始工作时,就是希望用专题地图的形式展现陕西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本图集编委会所致力追求的最主要目标。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教授和我院侯甬坚教授作为本图集的共同主编,先后参与这一工作的单位包括陕西省文物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三十余位文物学者、历史学者、建筑学 ...
目 录序绪论第一节 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学的意义第二节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第三节 本书以西汉时期为研究阶段的原因第一篇 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第一章 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评价第一节 关于西汉初人口数的研究状况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户口数的意义第二章 从文献记载考察各地区、各阶段的人口变化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第二节 部分地区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三辅地区原长沙国地区原吴国 ...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宝音朝克图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目 录导论第一章 秦汉对北疆的治理第一节 开拓先河:秦统一前的北疆局势一、秦统一前的北疆民族二、秦统一前各朝对北疆的开拓第二节 治理雏形:秦朝对北疆的治理一、秦代的北疆民族二、秦朝对北疆的开拓三、秦朝对北疆的治理第三节 汉匈之争:汉朝对北疆的开拓一、汉代的北疆民族二、汉朝对北疆的开拓第四节 宗藩之交:汉朝对北疆的治理一、汉朝统治北疆的政策二、汉朝 ...
哈萨克斯坦资讯第一财经•评论 徐海燕在施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下,探索开发利用中亚耕地资源,将中亚打造成世界级粮仓,构建丝路粮食通道,对缓解日益逼近的世界粮食危机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亚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和“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两个重点方向的交汇枢纽,还是重要的能源开发基地和潜在的粮食生产中心。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吕梦荻 近期,全国30多所高校联合发起筹备“中国东方学会”。一些学者还就中国的东方学学术史、东方学基本理论的建构、东方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特别是东方学与“一带一路”的关系等问题积极撰文论述。学者认为,中国的东方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史料和理论支持,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为中国东方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东方学与“一 ...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制度的措施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政策的实施,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十九世纪末期,日本 作为军事、封建性质的帝国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是在与老牌帝国主义如英俄等国激烈的角逐中,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强烈感受到文化方面的不足,于 是逐渐把发展的目光转到文化方面。敦煌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诚然,敦煌学在日本之所以如此繁荣,一方面是由于日本 ...
撰文:张建林 古格故城遗址地处青藏高原西部边陲,高寒缺氧,路途遥远,周围群山阻隔,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从西藏腹地前往阿里自古被人们视为畏途。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一些局限在西藏腹心卫藏地区的调查也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所以,在1961年将古格故城遗址以“古格王国遗址”为名,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还没有对遗址进行过一次调查,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 年。 ...
在古代西藏,曾经出现过两个文明,一个是象雄,一个就是吐蕃。它们是藏文明的“双子星座”。先于吐蕃而存在的象雄,曾经撑起了青藏高原大半边天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象雄王国始建何时,已经不得而知。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象雄崛起于公元前2世纪,如果成立,相当于内地的汉代。它的灭亡却是明确的,汉文和藏文史料记载:象雄亡于公元7世纪,被强盛起来的吐蕃王朝所灭。 象雄中的“象”字,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学 ...
撰文:霍巍 西藏古史上最具有魔幻般吸引力的话题,就是关于古老象雄王国及其文明的传说。青藏高原曾经兴起过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汉文文献中所记载的“羊同”,在藏文文献中则称之为“象雄”。打开典籍,“羊同”的名字在唐宋以来的文献中多有出现。唐人杜佑在《通典》卷六是这样记载这个神秘国度的:“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人。其人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地多风雪,冰厚丈余,所 ...
边缘社会、语言翻译与身份认同——对《西康图经》中通司形象的语言人类学分析肖坤冰摘要:对于“华夏”而言,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西南康区是一个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与语言上的多重边缘(muliti-boundaries)。在当时汉藏双方彼此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兼通汉、番语的“通司”成为双方交往的一个必经渠道。从语言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必须将翻译活动置于话语/权力(discourse/power)关系之中 ...
基本信息:编者: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11月印次:1ISBN:9787532581863内容简介: 《古代文明》是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2年联合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古代文明研究的深入,并及时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文稿内容以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为主(包 ...
2016-12-26庞中英盘古智库天地人和 经世致用Harmony Knowledge Solutions 引子“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目前,国内存在着把 ...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巫新华 一、引言 2013~2014年,新疆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墓群发掘出土了51颗蚀花的玉髓 珠,其中包括7颗天珠 (图一)和44颗蚀花红玉髓珠 。就天珠和蚀花红玉髓珠的出土情况而言,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多且成组出现、年代最早、种类最丰富的一次,也是我们研究此类文物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图一 吉尔赞喀勒墓群考古发掘出土的天珠 出土这批文物的吉尔赞喀勒墓群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 ...
作者:霍巍这一推测,由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材料得到了证实。1990年,笔者在西藏高原所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在西藏西南边境的吉隆县境内发现了一通名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唐代摩崖石碑,首次从考古调查的实物材料方面,为吐蕃—泥婆罗之间古代交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 这通石碑发现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县城(旧称“宗喀”)以北大约4.5公里处的阿瓦呷英山嘴。石碑所在的位置北面为宗喀山口,系过去进入吉隆盆地 ...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汉阳陵博物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完成人:马涛 顾兆林 夏寅 刘克成 邓宏 王展 李库获奖等级:二等奖本项目基于国内外相关遗址博物馆建筑、环境监测与调控,以及文物保护的技术方法和经验教训的综合调查,针对目前我国遗址博物馆保护形式单一、缺少科学的预防性保护手段等问题,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合 ...
主要完成单位:敦煌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美国盖蒂保护所主要完成人:汪万福 樊锦诗 张伟民 李红寿 武发思 内维尔·阿根纽 张国彬获奖等级:二等奖项目团队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厘清了莫高窟地区风沙运动规律和沙源供给;研发了戈壁风沙危害防治新技术-地表人工砾石铺压技术;构建了一个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风沙灾害综合防护体系,使进入窟区的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明确了地下潜水是莫高窟戈壁 ...
作者简介:九喜,本名鲁东彬,学者,著名金石学家、碑帖收藏家、书法家。盛世收藏论坛“瓦当、古砖、石刻、陶文”版块版主。2008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2,040小时。洛阳汉魏故城出土的有文字残瓦,最早在上世纪20年代即被发现,1930年,文素松编著《瓦削文字谱》,收录散见的瓦文120种。此后,黄士斌选取140块采集的标本,撰成《汉魏洛阳城出土的有文字瓦》(以下简称《黄文》)一文,对瓦文的内容及所属时代进行了讨 ...
来源:文汇报 作者:钱国祥 北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也是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都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为后代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古都洛阳汉魏故城遗址上,考古发掘了历史上的魏晋至北魏太极殿遗址,其严谨规整的都城中轴线布局、单一宫城和正殿居中的布置、太极殿主殿和 ...
杨镰丨丝绸之路的地标——疏勒城2016-12-14杨镰民族史丝绸之路的地标——疏勒城杨镰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有两座古城最有名,一个是天山以南的楼兰,一个是天山以北的疏勒。在西域以“疏勒”命名的地方共三处,一处是疏勒河,一处是疏勒国,一处是疏勒城。疏勒河是罗布泊(蒲昌海)水源。疏勒国在天山以南,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今地临近喀什噶尔。疏勒城则位于天山北坡,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东汉初期,受命出征西域的将 ...
来源: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西文明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历程。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横空出世的文化因素,且在后世中少有出现,如百戏俑、兵马俑和铜车马、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等。此外,秦文化中的槽型板瓦、茧形壶和石刻等,也和东方六国文化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一、秦始皇帝陵园中所见中西文化交流 1.兵马俑 根据战国秦俑的形态特征、服饰风格,我们认为其艺术形象可能受斯基泰 ...
刘庆柱: “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从古代中国通往亚欧大陆各地曾经有多条“丝绸之路”,其中以“沙漠丝绸之路”最为著名。这些路线早已淹没于地下、水下,今天人们的认知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点”,结合文献记载,再连接成“线”。丝绸之路主要是外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与物质文明,西域受其影响最大并被纳入中国版图。沙漠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基本上可以说是 ...
基本信息:编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10月印次:1ISBN:9787532581757内容简介: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兼 ...
2016-12-11丝绸之路考古薩寶:一個唐朝唯一外來官職的再考察羅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1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中亞、西亞的使節、僧侶、商人不斷湧入中國,構成一幅長達數世紀經久不衰的東西文化交流景觀。漢代以後漢文史籍於此載錄日漸詳備,主要是對流入中國的奢侈品、一些當時中國人罕見物品和東漸人員活動的記錄。當然另外一些非物質的人文思想也隨即流入,祆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三大宗教成爲最引起後人注意的物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