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考古专家谈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发掘

2016年,良渚古城遗址考古队对古城内的姜家山贵族墓地遗址进行发掘。大家意外地发现,墓地边还有一处宋代的房屋遗迹,遗迹边到处是宋人丢弃的酒瓶。刘斌蓦然焕发了学生时代的诗兴。良渚古城遗址1985年,作为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当时分配到“最南边”的毕业生,原籍陕西的刘斌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来担任第四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系主任张忠培教授叮嘱自己的学生:“长江下游是个独立的区域,文化面貌单纯,是块做考古的 ...

• 李星明:留住史迹——《中国文化史迹》踏查勘校记

李星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二〇一四年八月五日,我们一行来到河南省安阳市西南约二十五里善应镇宝山灵泉寺踏查,宝山灵泉寺是我们组织的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首轮踏查中的一站。当我在寺院库房中看到被盗后又被追回的两尊大留圣窟中的北齐佛像(图一、图二)时,感慨万分。大留圣窟中原有三尊石佛像,常盘大定于一九二一年造访时,尚保存完好 ...

• 齐东方:交流的价值——外来器物与中国文化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没有外来文化的参照,我们很难看清楚自身,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乃至融合,古人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和方向。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同的文化享有许多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交流的价值在于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外来文化不仅是补充,还将激发出创造和发展的活力。中国汉唐时期有很多外来文物,自身制造的一些器物中有些造型、纹样,原本也来自 ...

• 访谈︱许宏:城墙未必是社会复杂化的必要条件

澎湃新闻特约记者 杨炎之来源:澎湃新闻【编者按】关于考古,许宏研究员有句颇富诗意的话:“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知当时的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虽然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队长,但他并不轻易给自己主持发掘的遗址定性,五卷本的考古发掘报告《二里头(1999—2006)》仅在结尾处提到了夏:“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商文化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在《先秦城邑考古》中,他以“二里头—西周时 ...

• 荣新江 | 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

清末莫高窟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发现的藏经洞,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的写本和美术品。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这些资料的研究成果,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古时代东西方文明的理解。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年代和原因,关系着我们对藏经洞出土资料的正确理解和分析,是敦煌学研究者长期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藏经洞资料的总体认识,也离不开我们对大约十一到十三世纪(宋元时代)西北地区的重大历史

• 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

  “南海Ⅰ号”第一阶段考古发掘报告即将出版,这标志着“南海Ⅰ号”沉船发掘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将这个成果正式向社会公布,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和赞赏的事情。“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可以说,“南海Ⅰ号”的发现和考古工作的开展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萌生到成长的历史。今年恰是这条沉船发现3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完成这部报告,既是对“南海Ⅰ号”沉船既往工作的交代和总结,也是对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展30周年的 ...

• 定义“丝绸之路”

定义“丝绸之路”刘文锁(中山大学)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第一卷,根据公元1世纪撰写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以及《史记·大宛列传》,在描述公元前后中国与印度和内亚巴克特里亚(大夏)之间的贸易和交通时,创立了“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一词。1在这部著作中,李希霍芬论述到: 第一位谈到中国的作家,正如所提到的那样,是填写到印度去的航海日记——就是后

• 【清源快报】新技术护航文化遗产未来丨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辑

图/2018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北京市主会场-周口店猿人洞遗址现场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每年6月第2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全国各地围绕2018年遗产日主题——“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其中北京市以“新技术护航文化遗产未来”为主线,将主会场设立于周口店遗址,发布北京市近年来科技保护文物成果,并以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

• 新形势下考古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以洛阳地区为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更大的历史使命。这对广大文物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文物保护工作重大的利好。  如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 ...

• 秦汉历史和丝绸之路文化的资料宝库——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谈西北汉简

  中华文明流传赓续,简牍功不可没。它们见证文脉之昌,记录过往沧桑。作为以西北汉简为馆藏特色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掌门人,张德芳近日在沪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汉简的独特价值。  竹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承担历史重任  问:简牍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已有几千年的文字传承和文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埃及人用纸草,两河流域用泥版,印度人用贝叶,中国人则用竹木 ...

• 吴小红:为文明探源提供一把精确的时间“标尺”

 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学实验室主任吴小红至今记得,在一次中华文明探源项目的学术讨论会上,她作为最后一位发言人公布了良渚测年数据,结果令在场的各方专家吃惊不小。  良渚,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在中华文明初始阶段的漫天星斗中,它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实验室主任吴小红(新华社记者屈婷摄)  考古学家发现,良渚古城有着周长约6000米的城墙,城墙内外有两道防御性的水沟,每面有两座水门。先人们或 ...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王青:考古为研究齐国盐业提供实物资料

  先秦时期,齐国的富足与强盛,与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密切相关,齐国重视盐业、强化盐政的政策主张,不仅推动了齐国走向强盛,而且对汉代的盐政也产生深远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山东北部商周时期盐业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研究齐国盐业发展史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齐国的盐业是如何运作的?在几百年中,齐国盐政体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王青。  盐业考古重点地区  ...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刘延常: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脉络

  齐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究出现了哪些学术增长点?围绕相关问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刘延常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以临淄齐都故城为中心分布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代考古学在齐文化研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刘延常:考古研究不仅可以发挥传统的证史、补史作用,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最大程度上了解齐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青铜铸造、冶铁业说明齐国 ...

• 我的甘肃考古之旅

  “甘肃有一个不错的考古工地,你去参加发掘吧。”在2017年秋季学期刚开始的那个月里接到了老师安排的新任务,那时那刻的心情是复杂的,在激动兴奋之余也有忧虑和犹豫。按照以往的惯例,秋季学期业界大咖会开设很多很有吸引力的专业课程,各种重量级的讲座也会接踵而至,这也是看书学习写论文的好时节。可是甘肃、西北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长这么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姑娘,我还没去过大西北呢,很想去那个神秘 ...

• 荣新江谈《唐研究》

  荣新江( 蒋立冬画)  《唐研究》第23卷出版之际,荣新江教授在编后记中说:“我自1995年以來,受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罗杰伟先生委托,承担大型学术年刊《唐研究》的编辑工作。二十三年來,可以说恪尽职守,保证了每年按时出版。现在已经出版了23卷,多少为唐研究做出些许贡献。今年夏季,我決定在完成第23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后,辞掉《唐研究》主编一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读书、研究、考察、写作上。”

• 维舟:匈奴“阏氏”不是“皇后”吗

  古代匈奴王号“单于”,王后则称“阏氏”,如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后号“宁胡阏氏”,这都是古代史的常识。晚清女诗人薛绍徽跟随她的外交官丈夫陈寿彭出使欧洲,写了一阙词《八宝妆》,其中还将法国拿破仑三世的皇后称作“阏氏”。由于这是对早已失传的古匈奴语的音译,因而都有特殊读音,《现代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等各种工具书都标注“阏氏”当读如焉支,为人所信从。然而,这个读法其实是错的。  最早训

• 辛德勇漫谈《燕然山铭》︱汉代经学与史学家班固

  在前面的篇章里,我已经谈到,《燕然山铭》的发现,在文献学上的价值,不在于找到了前所未知的著述,而是目睹了更加原始的版本。这样的“原始版本”,对史学问题的研究,虽然也具有很大价值,但对经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作用要更为关键,其文本的差异也更有特殊意义。  至于这篇铭文对研究东汉时期相关历史问题的作用,前面我已经就其中最主要、或者说是最突出的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阐释,只是特地留下一个与其作者班固个人

• 访谈︱孙英刚: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吗?

  《犍陀罗文明史》(孙英刚、何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2月)是国内首部有关犍陀罗历史、艺术的通史性著作。在作者看来,犍陀罗文明和中国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犍陀罗文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自身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就这个话题,浙江大学历史系孙英刚教授谈了他的看法。孙英刚  :您反复说犍陀罗是佛教的飞翔之地,研究犍陀罗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本身和佛教发展的历史脉络。您是怎么

• 罗新丨关于“西有敦煌,东有朝阳”的几点说明

大约20年前,我和北大历史学系的同事王小甫教授讨论中国中古时期边疆问题时,他指出,营州的历史地理重要性被长期低估,其实唐代的辽西地区无论在攻守战略、文化交流还是族群关系等方面,都值得大书特书。他对唐代辽西地区的分析给我很大启发,我想,岂止是唐代,辽西特有的重要性是贯穿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综合评估东北、西北两个方向的历史影响与意义,我提出“西有敦煌,东有朝阳”,以此提醒研究者必须高度重视辽西地区的枢

• 耿昇:我的治学之道

谨发此文,悼念耿昇先生我于 1944 年 12 月,生于当时的革命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虽然父亲早年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但我始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在河北阜平中学求学之后,于 1968 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 ( 今北京外国语大学) 法文系。1969 年毕业后,到中国人民解放军 4582 部队“接受工农兵再教育”。1979—1980 年间,本人被分配到外交部任法文

• 李大龙丨唐代两大藩属体系碰撞中的西南边疆

  唐代两大藩属体系碰撞中的西南边疆内容提要:从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角看东亚,历史上众多政权之间构成了大小不同的藩属体系,这些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推动了近现代主权国家的形成。文章对唐代中华大地上以实现“大一统”的唐朝为核心和实现西南地区“一统”的吐蕃为核心的藩属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在两大藩属体系碰撞重组下的西南边疆的状况做了探讨,认为唐代西南边疆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到了以唐王朝和吐蕃为

• 姚大力丨怎样看待蒙古帝国与元代中国的关系

  怎样看待蒙古帝国与元代中国的关系   随着中国读者对美国“新清史”研究的了解日多,有一个问题在他们中间引起了很广泛的关注,即清朝到底还算不算中国?   提倡“新清史”的学者并不全都认为清朝不是中国,但他们中间确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既然清朝不是汉族建立的国家,并且它的版图又远远超出汉地范围,所以它是一个把“中国”包括在内的多民族帝国。新清史不但把“中国”仅仅等同于汉文化地区

• 张萍: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中国历史研究

计算机、电子、网络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全面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新的技术革命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管理,同时交叉融合于人文、社会科学,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产生巨大冲击,人们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问题分析与方法更新,同时形成计算机语言与思维模式,成为各学科科研当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有学者称计算机技术正在全方位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学术生态,尤其各种数据库技术,从诞生

• 荣新江 | 从粟特商人到马可波罗

经过杨志玖先生等的一番论证,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在中国学术界基本上已经成为定论。但从更广的范围里来看,对于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质疑之声仍不绝于耳。我想从三点来理解丝绸之路交通和马可波罗来华的问题,以期给马可波罗的到来提供一些印证,也是对杨先生观点的一点补充。    杨志玖先生在唐史、元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都留下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论证马可波罗来华史事上,更是有着突出的贡献。本次会议以“隋

• 刘未:粟特古城片治肯特

雞冠壺《隋書·西域傳》云:“米國,都那密水西,舊康居之地也。無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國王之支庶,字閉拙。都城方二里。勝兵數百人。西北去康國百里,東去蘇對沙那國五百里,西南去史國二百里,東去瓜州六千四百里。大業中,頻貢方物。”《新唐書·西域傳》云:“米,或曰彌末,曰彌秣賀。北百里距康。其君治阆⒌鲁牵?阑諘r為大食所破。顯慶三年,以其 ...

• 《石窟寺研究》第1-7輯(2010-2017)總目

《石窟寺研究》第1-7輯(2010-2017)總目太史政/整理《石窟寺研究》是石窟保護科技領域的第一本全國性專輯出版物,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和龍門石窟研究院合辦,每年出版一輯。第一輯文物出版社,2010年  編寫龍門窟龕檔案和考古報告應予關注的幾個問題——以往學術工作的初步整理和培訓實習工作的要點/宿白(i)  【石窟研究】  鹿 ...

• 唐晓峰丨汉唐的两个长安城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兩個長安城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長安城,一個是西漢時代的,另一個是唐代的。兩個長安城都是大王朝的都城,都很壯觀。 長安,這個名字又大氣又吉祥,那它是不是專為京師起的名字?不是,原來在那個地方有一個小聚落,名字就叫長安。後來在這裏修建大都城,就沿用了這個名字。當然,如果原來的名字不好聽,也不會接着用。 兩個長安城,因為時代不同,很不一樣。這裏提出三點不同。 第一個不同:建設過程不

• 徐坚:博物馆史里的“超连”史

将近20年前的世纪之交,网络技术已经露出峥嵘之角,这一新技术可能给信息交流乃至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既令人憧憬,又夹杂着不确定性。术语“超连”就这样应运而生。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借用“超连”作为主题词,提出新方法和新公众议题。但这实际上是博物馆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出现以来,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寻找公众、联系公众和代言公众就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责。在长达三个世纪的进程中,近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 ...

• 方勤:连接,让文物活起来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超级连接”本身是一个网络术语,这充分表明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这个主题要求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连接”作用,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已经融入网络时代的“新公众”。青年人是这个网络时代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群体,能否满足青年人的需求也是博物馆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关键。以2017年的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国家 ...

• 傅才武:国有文物是国家优质资产,宜完善健全文物资产管理制度

近日,文物资产成为舆论热点,引发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们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关方对文物资产的理解不尽相同。什么是文物资产?文物资产有什么属性和特征?文物资产如何管理?这些基本的问题亟需厘清。国有文物资产是优质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国有资产主要类别有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与土地、矿山、森林和江 ...

• 魏峻:“博物”来到公众身边

“超级连接”一词由加拿大社会科学家昆—哈斯和威尔曼于2001年提出,指的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网络化组织或社会中的多样性交流方式。当今世界,超级连接越来越成为公众相互沟通的常见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也日益与这种交互方式相适应和融合。作为博物馆人,我们认为现代博物馆不应满足于社会连接产物的被动地位,更应该积极成为超级连接的构建者。博物馆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 ...

• 单霁翔:换一种方式看文物

我们为什么是现在的我们?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这是每个中小学生都会背诵的内容。但如何让他们有体验、有认知、有参与、有互动,这是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的责任。2014年3月27日,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故宫博物院一直尝试让文物活起来,例如在《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后,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 ...

• 单霁翔:让文物活起来要两个面向

自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设立以来,每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都会在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旨在使社会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仅2017年,全球共有157个国家和地区逾3.6万座博物馆参与了国际博物馆日庆祝活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会确定一个主题,反映出当代博物馆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关联。例如1 ...

• 我在北大学考古

  一  我是1987年自学考上北大的。1982年初中毕业后,出身甘肃农村贫寒家庭的我没有上高中,而是去了培养小学教师的陇西师范学校。到1985年快毕业的时候,学校推荐我考大学。可我当时还没有学过英语,心里没底,就没有应允。然后被分配到家乡一所偏远的八年制学校当初中老师。这时候我才开始准备高考。考文科还是理科呢?其实文理科我都有兴趣,师范时很喜欢生物,教书教的是几何、代数和物理,但是师范学的理科课程宽泛浅显了 ...

• 霍巍教授在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八期上的讲话

 首先,我要对今天到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感谢。我们的沙龙已经进行到了第八期,也逐渐产生了影响,今天到场的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各位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就是一个例证。按照惯例,我自己也要发表一点感想,今天我想讲的内容主要关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考古,题目是“东西交流、南北对济,华夷交融——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三个观察维度”。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研究时,应该特别关注这三个维度。这个时期的考古材料,主要是 ...

• 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

作者: 陈志华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我们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需要专业化,我们需要有完整的、独立的文物建筑保护专业,需要有经过系统培养的专门人才,他们要全面熟悉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理论,它的价值观、原则和方法。这些在当今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现,许多大学,都设有文物建筑保护系。人口不多的比利时,它的鲁汶大学的文物建筑保护系在世界上居于前列,大大有名。在西方,没有专门的资质证书的人是不可以从事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 ...

•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究竟做对了什么?

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腾讯和敦煌研究院宣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数字丝路”计划,从2018年起,双方将通过游戏、动漫、旅游、音乐、云、AR/VR技术等六大维度展开合作,深入推进,保护、传承、活化敦煌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看来,这是2017年互联网技术为传统文化赋能的又一例证。在新媒体传播的杠杆撬动作用下,传统文化走下神坛,日益受到以青年为主体的近8亿网民的欢迎,成为一种潮

• 荣新江 | 从“补史”到“重构”

历史研究工作者所面对的文字史料,大略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编纂史料”。前者一般是指没有经过人为的修饰而直接留存下来的史料;后者则指经过学者、文人编写的著作、撰写的文章,是经过各种编纂过程的史料。中国历史上留存下来史料非常丰富,而且种类繁多,但明清以前,真正的“原始史料”却十分缺乏。在我们所说的“编纂史料”中,有纪传体的正史,有编年史、政书、地志、行纪、谱牒等等,这些史料应当说是提供给今天的人们认

• 大航海时代 —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印度列国时代;希腊城邦时代比较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家应该相当熟悉了,首先这是一个国家形态重塑的过渡阶段,随着战国阶段的结束,之前由周王朝强化过的“封建”模式开始退出舞台,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特征的帝国形态登上东亚地缘政治舞台,并由此在这片土地上运行了2000年;其次这又是一个各种学说竞相登场的时代。儒、道、法、墨、纵横。。。构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地缘政治上异彩纷呈的局面是这些学说涌现的基础,基于竞争的需要,各国统治者

• 徐黎丽|通道地带——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初探

  通道地带——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初探徐黎丽摘要: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不在中国的中心地带,也不在中国的边疆地带,而是在中国的通道地带。地理上的通道地带,就是由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组成的夹杂在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戈壁绿洲、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区域等中国内部四大生态文化区之间的农牧混合地带。从横向角度来说,通道地带连接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从纵向视野来说,中国祖先在通道地带起源、发展并向四周拓展并

• 滕磊:一件海外回流石棺床之我见

一件海外回流石棺床之我见滕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2004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到一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石棺床,随后入藏首都博物馆。在此期间,笔者有幸看到了这件石棺床的材料,据此略述拙见,敬请斧正。一、石棺床基本情况这件石棺床现存9块石构件,青石质,包括2块石阙,6块屏风石板和1块床座石,左、右、后面床座石和床榻板缺失。(图一:石棺床基本构件)石阙、屏风石板与床座石之间以榫卯拼接,石板之间用铁

• 史学前沿|葛兆光: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

引言文明交错的空间——地中海、西域与东海1949年,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出版了他的名著《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这部书讨论的是1551年至1589年时期的地中海,这部书成为历史学的名著,非常有影响。布罗代尔为什么要以“地中海”为一个历史空间?人们为什么会关注16世纪的地中海?这是因为地中海是一个种族、宗教、政治异常复杂的地域,埃及人、亚速人、

• 刘玉珠:文物保护及利用应分类施策 创新融合发展

日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山东临沂、潍坊、济南文物博物馆单位就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开展实地调研时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深化文物领域各项改革,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刘玉珠表示,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精神财富和时代价值,系统阐释、大力推介沂蒙精神,使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发扬光大、深入人心;坚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让革命文 ...

• 强跃:陕历博发展见证改革开放40年辉煌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它的前身是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它是唯一一座被国家特批名字里不用带“省”字的省博物馆,它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简称陕历博)。建馆27年至今,陕西历史博物馆紧随时代脚步,落下坚实足印。用其现任党委书记、馆长强跃的话来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的成就。”既是“祖师爷”,又是“排头兵”陕西历史博物馆最早的前身西安碑林博物馆可以 ...

• 孙立群:考古是生动的历史

日前,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评选中,“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成为参考标准之一。事实上,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事件中,很多都是2017年中的舆论热点,如章丘焦家遗址项目中发现“1.9米的成年男性”、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中发现的“剁手”族等,都成为当时的热门事件。考古,这个原本专业性极强的冷门学科,如今正在走近大众,甚至有评论称已经成为“显学”。对此,著名历史学家、 ...

• 郑育林:遗址公园建设存四个误区

  “在西安乃至中国,以遗址公园为基本模式的古遗址保护利用模式非常流行,随之而来的质疑与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譬如,遗址公园就是古遗址保护加城市公园么?遗址公园要不要具有城市休闲功能?遗址公园就只能是的历史考古园区?”在今天上午的世界古都论坛分论坛上,来自西安的中国古都学会理事郑育林提出,古遗址的保护利用问题不是搞一个公园项目就能妥善接解决得了的。为此,他作了题为《遗址博物馆—古遗址保护利用的路径矫正 ...

• 李伯谦:重启对古书的反思

  2008年,一批战国竹简由清华大学校友购归,入藏清华大学,称为“清华简”。经清理统计,总数是2500枚,内容多为历史典籍。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内容之重要,在历来出土竹简中罕有其匹。从发现至今,己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囯竹简》七册,在世界学术界引起轰动,也形成了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杜勇教授在多篇单论基础上写成的《清华简与古史探赜》(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一书,体现了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的专业是商周考 ...

• 黄斌:“数字丝绸之路”开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日前,敦煌和腾讯在国子监签署了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协议,黄斌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中华文化国际化的又一个里程碑。敦煌在合作中将借力腾讯的科技能力、社交网络和泛娱乐生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敦煌鲜明的国际融合特征,也会助推腾讯更好地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全球元素、展示中华价值观。这种传承和创新,仅靠腾讯和敦煌的努力是不够的,还有赖于腾讯作为创意平台所发动的数以百万

• 荣新江 | 俄罗斯的敦煌学

—评《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及其他—捆载文物的俄国探险队驼队与圣彼得堡丰富的敦煌及相关领域的收藏品相比,俄罗斯的敦煌学,尤其是对敦煌汉文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成就并不是非常突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学者不够勤奋,事实上,他们拥有像孟列夫(L. N. Menshikov)那样优秀的汉学家,而是在于苏联时期的科研体制、出版周期以及对中国的忽视,使得研究成果即使完成,却迟迟不能出版,孟列夫的王梵

• 荣新江 | 唐代西域的汉化佛寺系统

图1 大谷探险队切割走的库木吐喇石窟一则供养人题名20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曾经从库木吐喇石窟切割走一幅供养人壁画的榜题,最初发表在《西域考古图谱》上,题“唐壁画铭文(库木吐喇)”【1】,以后原物辗转数人之手,所幸现在完整地保存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中【2】,笔者曾在1991年调查该馆所藏大谷收集品时,亲见原物。在长方形边框内,题记分两行书写(图1): 大唐□(庄)严寺上座四镇都统律师□道 马世

• 葛兆光 | 回首与重访

1931年,常盘大定(Tokiwa Daijo,1870-1945)六十一岁。这一年的11月16日,日本学界在东京神田的学士会馆为他举行“还历纪念”。也许是因为前些年特别劳累,又遭遇车祸而左腿骨折的缘故,这时的常盘大定还在休养中,但他仍然非常高兴,特意写了一首《卧病述怀》。其中,有两句说“三透难关由佛力,五游震旦亦天恩”。这里所谓的“五游震旦”,说的就是他五次远赴中国考察文化遗迹的事情。这五次全面

• 霍巍:“高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高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霍巍摘要:通过青藏高原沟通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及其主要干线,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其形成时期至迟与中国内陆汉晋时代通往西域的“陆上

• 冯骥才:文化遗产不是拿来今天消费而是留给后代

研讨会现场的民族表演活动。卢志佳 摄  “遗产不是拿来今天消费的,而是要留给子孙后代。”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经常感觉到后背像背着一块石头,压在身上喘不过气来。  2018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28日在贵州省凯里市举行,76岁的冯骥才站在演讲台上,话语有些缓慢地说:“那条路走得很艰难,但又必须去走,那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责任”。冯骥才发言。 ...

• 沈卫荣:佛教史研究要回归语文学

沈卫荣2018-03-24 17:30来源:中山大学学报字号本文从Donald Lopez Jr.教授对历史学家和佛学家的一句批评,引出当今佛教史研究现状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历史学家对藏传佛教的理解有失肤浅与偏颇,二是佛学家对历史的意识普遍淡薄。前者造成了蒙元史及清史等研究领域中众多牵强附会的误解与偏见,而后者则使得佛教史研究难以摆脱传统佛教史书的叙事模式与历史观。针对这两个严重阻碍佛教史研究进步的极端,作者倡导回归语文学,通过 ...

• 探究楼兰道的具体路线和历史地位

  关于楼兰道的具体路线,据《魏略·西戎传》记载:“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衍一‘故’字),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玉门关在敦煌西北方向的小方盘城,三陇沙在玉门关外疏勒河终点附近。都护井约在三陇沙东土山下,即三陇沙东北的雅丹群附近。居卢仓在罗布泊北岸龙城雅丹地区,西汉土垠遗址所出木简将其称为“居卢訾仓”。龙堆指白龙堆。《魏略》记载的沙 ...

• 维舟丨游牧生活对历史的影响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我对游牧民族历史的兴趣,最早是中学上历史课时产生的。因为中国文明始终长期面对着一个非常广阔的内陆游牧民族地区,且面对的还是全世界游牧民族中力量最强的一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但我以前读历史的时候,觉得很多问题都没讲明白,比如说为什么匈奴、突厥、契丹,这一拨拨的,最后蒙古又出来了;隔一段时间,一拨民族消失了,又一拨民族冒出来了。反正汉族周而复始地

• 作为透视历史方法的考古学:记丹麦考古学家克劳斯·韩斯堡

全文阅读:作为透视历史方法的考古学:记丹麦考古学家克劳斯·韩斯堡(作者: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载《南方文物》2017年第3期)

• 江河之间:秦文化崛起之地——读《秦早期历史研究》

  春秋时期崛起、战国时期称雄的大国都在与中原文化早期发育重心有一定距离的边缘地带获得发展机会,形成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对于这些原先处于边缘地位的政治实体迅速强盛的形势,《荀子》的说法是“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史记》卷四《周本纪》说东周形势:“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 ...

• 行唐故郡考古映现戎狄华夏化进程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至201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故郡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发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具有北方族群特征的贵族墓地、居址和东周城址,遗址不小于50万平方米,填补了同期冀中地区考古研究的空白。其中鸟盖瓠壶青铜器在发掘现场就被考古专家定为一级文物;随后发现的河北省有史以来形制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车 ...

• 一本考古老兵的日记——《一个考古人的日记》序

  日记是记录历史的特殊题材。小到家庭琐事、日常工作,大到国家大事、世界新闻,都不妨在日记里留下痕迹。摆在您面前的是一本“考古老兵”的日记。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天天跟田野和文物打交道,谈的多是考古的事。说小了这是个人的考古工作记录,说大了,也不妨说是从个人角度记录的一个时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我这样说,也许不如摘录几条日记给大家看看:  1958年3月2日  黄老、张寅和我一同至工地。张先生与民族同志 ...

• 对中国东北考古民族与文化问题颇有创见的著作 ——读《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

  近读王绵厚先生寄来,列入渤海大学崔向东先生主编的《东北亚走廊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之一的《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收获颇多。作者对涉及有关东北考古、民族与文化素有争议的一些学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多有创意,可谓是研究东北考古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该书是作者对2016年出版的《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相关考古、民族与文化问题的细化与深化,将《交通史》的纵向时代表述,改变为横向专题表达 ...

• 王睦教授谈“裤子的发明——新疆史前服饰研究新进展”

  3月30日下午,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睦(Mayke Wagner)教授应邀为师生带来“裤子的发明——新疆史前服饰研究新进展”学术讲座。本次报告由靳桂云教授主持,柏林自由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佟派(Pavel Tarasov)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内容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王睦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团队对史前时期新疆吐鲁番地区驻金店遗址墓葬中出土假肢的考古学案例研究。 ...

• 韩建华:“中国中世纪都城系统”的考古学观察——以长安城为中心

摘要:公元3-10世纪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融合和隋唐一统天下的盛世局面。这一时期,都城的规划、设计、布置有一定的相似和沿承,形成所谓的“中世纪都城系统”。中国古代都城的考古学研究,把中世纪的都城系统更具体化为:“邺(曹魏十六国)——洛阳(北魏)——邺南城(东魏北齐)——大兴(隋)——长安(唐)”。在此系统中,长安城前后经历了十六国、西魏、北周,至隋大兴和唐长 ...

• 林硕 | 一带一路的序曲:是谁叩响了天朝的大门

作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章发表在《文史知识》2017(4),原名《谁是丝绸之路的首位欧洲访客》,有改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在文章开篇,让我们来读一段《鄂多立克东游记》中令人睁目结舌的描写:两位僧人开始鸣锣,我亲眼看到数千只非常奇特的野兽,从园林假山的洞穴中闻声而出。其中我认识的有野猫、猴、狒狒、狐狸、狼、豪猪,还有长角的人面动物。我问同行者这是怎么回事?他笑着答道:这些动物

• 杨富学 张田芳 |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为禅学原著说

  2018-01-03 杨富学 张田芳 敦煌民族宗教与文化研究摘 要: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长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刊布既久,但属性一直无法确定。言其为译作,但找不到原典来源;言其为原著,却未能提供确切证据。观其内容,主要在于论述心性问题,禅味十足。稽诸敦煌发现的禅宗写本和各种禅籍,可以看到,回鹘文《说心性经》大量引录敦煌禅宗写本《观心论》、《修心要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以及禅

• 历史 |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及其启示

  来源:《法音》2017年第08期佛教教义及其文化博大精深,覆盖地域广,在三大世界性宗教中历史最为悠久,对过去和当今的世界文明影响巨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风靡印度一千多年的宗教,却于公元十三世纪在其诞生的故国印度彻底消亡了。这不仅对于佛教徒来说难于理解和接受,在宗教发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佛教在印度过早地消亡,有其内因和外缘,教界、学界比较共识的主要内因是印度佛教的日益学术化和印度教化,主要外缘

• 杨富学:论回鹘佛教与摩尼教的激荡

  (敦煌研究院 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8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西迁至西域及河西走廊一带,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改信佛教。从历史记载看,回鹘佛教与摩尼教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早期的回鹘佛教对摩尼教多有吸收,明显地表现在回鹘佛经中

• 史党社:多彩的边疆 ——考古材料所见公元前7-3世纪秦之西北边地文化

秦文化专辑 史党社教授 西北大学目录:一.序言二.多彩的“边疆”文化三.源流——农业与游牧文化“夹击”下的边疆(一)农牧交错带畜牧传统的形成与“戎狄”之域的游牧化1.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畜牧传统的形成2.西北地区“戎狄”之域的游牧化(二)秦对西北之扩张(三)小结四.结语一.序言2014-2015年,在屡屡发现戎人文化遗存的甘肃省,又有漳县墩坪遗址的发掘,墓地的主人,被认为是“西戎”中的豲戎,年代在

• 访谈|葛剑雄:“流动”的中国古代文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启动编撰的《中华大典》,历时近30个年头,终于在2017年年底全部竣工。这是一部以国家名义组织力量编写的中华古籍大型类书,是规模巨大的文化出版工程。  作为《中华大典》24典之一的《交通运输典》,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承担编纂工作,葛剑雄教授任主编,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典的编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交通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作用是什么?近日

• 聂溦萌:北魏的修史及其政治文化土壤

  上海书评︱聂溦萌:北魏的修史及其政治文化土壤  查看源网址  小引崔浩之死是北魏早期历史上的一桩悬案。《魏书·崔浩传》说,崔浩受到身边小人的蛊惑,把自己注释的五经和修撰的国史都刻在石碑上,立在大道边,本来是想邀功,结果因为这部国史“备而不典”,引起路人议论纷纷,事情闹大了,世祖皇帝大怒之下不仅杀了崔浩,还把参与修史的秘书机构的职员几乎都杀掉了,崔浩的同宗与姻家也未能幸免。与中古时期乃至整个中国

• 陈爽:石刻文献与北魏史硏究

  【上海书评 编者按: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2013年推出了第一部修订本《史记》,2015年修订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在上海书展首发,2016年修订本《辽史》出版,今年3月,修订本《魏书》又将与读者见面。值此机会,《上海书评》组织了北魏专题,由六位学者带领我们从不同角度审视北魏时代的历史。本文为专题的第六篇。】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起自边鄙部族而最终成功

• 荣新江:唐代的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唐代前期妇女的性别意识荣新江一、前言在中国古代的性别意识里,“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经地义的规范,妇女的主要活动被局限在家内、院内、宫内,像北朝时期的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非常举动,是极其少见的情形,因此,一曲《木兰歌》,被千古传诵。然而,与北朝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不同的是,唐代前期,特别是盛唐时期,从宫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表

• 【边疆时空】陈国灿 | 宋朝海商与中日关系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陈国灿1966年7月生,浙江省绍兴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人文学院教授。 两宋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海商群体获得很大发展,对宋时中日关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宋朝与日本始终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海商不仅成为宋日之间官方联系

• 石云涛丨汉代骆驼的输入及其影响

THANK YOUDesign by 民族史石云涛丨汉代骆驼的输入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骆驼是古代交通和运输的重要工具,可用作骑乘、驮运、拉车、耕地等。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战争、入贡和商业贸易,北方草原民族和西域民族的骆驼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地区。在西北地区很早就有以骆驼殉葬的习俗。骆驼对沙漠环境有

• 郭物:从马背上的通道走向丝绸之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郭物核心提示:无论是对于欧亚大陆南部的农耕文明,还是北方的草原社会,丝绸之路都是盛世的华章。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足迹遍及非洲、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世界性的迁徙和沟通相对停滞了,但也有一些技术和物种被传播到远方,如中国北方培育的黍。此时世界被分成无数相对封闭的区域。在某些时期,由于气候环境的改善及人口压力,一些地区的 ...

• 专家称拜火教或起源于帕米尔高原

来 源:新华网,2013年原标题:专家称拜火教或起源于帕米尔高原2013年8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多名专家在发掘现场勘察。最近,新疆帕米尔高原最新的考古发现揭示,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拜火教可能起源于帕米尔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自2013年5月起,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一处台地上,对名为吉尔赞喀勒的黑白石条古墓群开展发掘工作,并获得重大发现:墓葬

• 余秋雨:佛教的四大魅力

  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门类相比,佛教究竟有哪一些特殊魅力吸引了广大中国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在学术上很冒险,容易得罪很多传统的文化派别。但我还是想从存在方式上,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佛教的第一特殊魅力,在于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深入剖析。   其他学说,也会关注到人生,但往往不集中,不深入,没说几句就“滑牙”了,或转移到别的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上去了。它们始终认为,人生问题只有支撑着别

• 宿白敦煌学术讲座——敦煌两千年

宿白敦煌学术讲座——敦煌两千年1962.9.11一、汉代边防和敦煌设郡:我们知道,大概在公元前150年左右,中亚的形势是:北边匈奴,西边大月氏,南边是汉朝。这三个力量比较起来匈奴更强大一些。匈奴势力强大,首先排斥了大月氏。大月氏的中心位置原在敦煌祁连间(就是今天我们这个地区),东到兰州北部,正好位于匈奴、汉朝之间偏西。匈奴排斥了大月氏之后,直接和汉朝对立。大月氏被排斥到新疆以后,匈奴还一直在排斥它

• 耿昇|法国汉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曾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法国汉学界十分重视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成立法兰西远东学院,吸纳了一大批很有名望的学术英才,推出了一大批在国际上很有分量的丝路研究学术成果,造就了一大批丝路研究的汉学家,他们的成果始终居于欧美之首。一、法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机构“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

• 罗新: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波动

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波动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首先我们要说明,本文讨论的华夏文明,是指商周以来以汉字为主要书写手段的社会体。虽然社会体并不总是与政治体相重合,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体的盈缩变化主要是由政治体的兴衰变化决定的,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社会体本身就是由不那么连续和不那么稳定的政治体创造出来的。因此,对文明体和社会体发展状况的描述,势必在很大程度上以政治体的发展

• 朱浒:历史真实与异域想象——汉代胡人图像札记

编者按汉代画像流传下来很多,主要是因为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载体可以长久保存,这些图像给后人了解汉代历史提供了直观而重要的资料。本文作者注意到这些汉画中有大量的胡人形象,既有征战场面,也有贸易往来,以及胡人的容貌、服饰、器物等等,其中不乏实际描绘,但也有很多想象、夸张的因素。考察、分析汉画中存在于真实与想象之间的胡人图像,别有意趣。历史真实与异域想象汉 代 胡 人 图 像 札 记文 | 朱 浒(《

• 《读书》首发 | 唐晓峰: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

编者按今天“一带一路”的语境下,对“丝绸之路”做文化地理和知识考古学的考察,显得尤为必要。在西方地理学史中,李希霍芬是一位兼具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全才,他曾在《中国》一书中,着重论述“丝绸之路”。虽被同时代的学者忽视、遮蔽,甚至自己也缺乏“自觉”,但其思路,对今天的思想世界和文化地理,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 文 | 唐晓峰(《读书》2018年3期新刊)李希霍芬(来

• 93岁敦煌石窟保护专家孙儒僩:一生危崖千窟游

 鹤发童颜,思维敏捷,笔耕不辍……93年的沧桑岁月,在孙儒僩身上似乎没有留下深重的痕迹。  时光倒回71年前。1947年夏,得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招人,刚从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孙儒僩怀着对莫高窟的憧憬远赴西北。  迢迢四千里路程,整整走了25天,一路树木寥寥,黄沙漫漫。经过一个叫“甜水井”的地方,他掬起一捧水尝了尝,又苦又涩。  那时的莫高窟几成废墟,积沙甚至高达四五米,封堵了窟门。  作为研究所第 ...

• 考古+博物馆:城市遗产传承的正脉

  城市是人类一切自然和社会关系的集大成者,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五六千年前标志文明社会开端的第一波城市化浪潮以来,到现在为止城市发展的步伐从没有停下来。在此过程中,如果借助考古发掘与博物馆进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让历史的经验、教训、智慧都能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里面,未来的城市应该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因为,一般而言,城市考古和城市博物馆是市民们阅读城市历史非常理想的方式方法。  ...

• 谜一样的考古学家——读《问学之路——考古学人访谈录Ⅲ》

《问学之路》 王巍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考古学家在公众心目中自带神秘色彩,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是谜。“中国考古网”众多栏目中,“考古人物”的浏览量最大。由网站访谈修改增补结集出版的系列丛书《考古学人访谈录》也已经出版到了第三集,这应该与读者探秘解谜的热情密切相关吧。  这一集中的访谈嘉宾有与罗布泊沙漠中小河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装饰的羽毛都还十分鲜艳”的死者相对无言,在静寂中感受到“小河墓地如 ...

• 读城:考古、历史与地理

  2017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大文研论坛”第五十五期“读城:考古、历史与地理”,在北大静园二院举行。座谈会由文研院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刘未主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孝聪、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钟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分别作报告;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妹尾达彦,北大文研院 ...

• 罗新: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

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帝国是从匈奴开始的。从匈奴到蒙古,一千五百年间,无论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欧亚定居社会如中国、印度、波斯、地中海诸国、东欧和中欧诸国曾经如何强盛,但当他们面临草原游牧军队的铁骑时,都显得那样笨拙和孱弱。自古以来,站在定居文明立场上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也都绞尽脑汁想弄明白,为什么拥有高度文明和伟大传统的农业国家,竟如此经不起那些乍兴乍灭的草原政权的猝然一击?除了大肆渲染并极力夸张游牧军队

• 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发展 | 吕舟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摘要:世界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实践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对自身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经历了45年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交织在一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讨论,以及对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评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从专业的评估向社会认

• 人以群分 ——读《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在考古发掘中,人体骨骼的发现最为重要,其重要程度,远超过金、银、铜、铁、陶、石、骨、木等或贵重或平凡的随葬器物。人骨携带的信息量是纷繁的,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毫无疑问是体质人类学家。如果认为体质人类学家仅仅是判断一下骨骼的性别、年龄或者所谓的人种,那就大错特错了,骨骼主人生前的疾病、部分生活习惯、经常从事的劳作等信息都会保留在骨骼上,体质人类学家通过对骨骼的研究,可以给我们 ...

• 李健民:孤竹寻音——农耕与草原的交汇

  孤竹国是中国商周历史上北方地区燕山南麓的文明古国。商末,孤竹伯夷叔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典故,广为后世称道,久传不衰。孤竹国也因此名闻天下。孤竹虽地处北陲,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关孤竹国丰富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对于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因而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关注。    廓清孤竹国时空范围    商代是孤竹国初始和兴盛时期。“孤竹” ...

• 以佛为神——简评何志国《汉晋佛像综合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何志国教授《汉晋佛像综合研究》是同类研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专著,其特色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认为本书相对他以前出版的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专著”,这应该是志国教授的谦虚之词。其实此前他出版的《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初论》《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和《早期佛像研究》等专著,已经引起佛教考古与佛教史研究方面学者的关注,其中不少新观点、新方法,为业内人士所称道。不过志国教授的新作《 ...

• 贺云翱:应建立专门博物馆展示中国的世界遗产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日前在接受中国日报网专访时表示,我们应该建立专门的博物馆,以便更好地展示世界遗产的价值。  申遗规定对中国不公平  贺云翱目前正在主持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涉及到江苏“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湖北“襄阳城墙 ...

• 贺云翱委员建议: 建立“丝路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

  “由于丝路沿线的各类相关遗产分布广、形态复杂、涉及省份和城市多,使人们对它们缺少真切的感受、系统的把握和可触摸的体验,难以给人完整的作为‘丝绸之路’而存在的形态特征和内涵彰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建议建立“丝绸之路文化带”。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连接和造福中国与世界的经济 ...

• 张广达: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一  我于1949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次年转系进入历史系。我非常幸运,遇到了很多好老师。这些老师学识渊博,在当时虽都已卓然成家,但仍然焚膏继晷,潜心向学,刻苦自励,精益求精,使我大开眼界。他们在授业解惑、教育学生上循循善诱,汲引有方,期待学生成为有用之材,盼望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这种心情体现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上,他们所具有的敬业献身精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宗教般的赤忱。今天回想起来无限感念这些老

• 让更多博物馆享受政策福利 促进博物馆多样化发展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好时期,博物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从不同方面给出了建议。“博物馆免费开放10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记者 ...

• 全国人大代表黄艳:建设殷墟遗址博物馆 打造华夏文明传承殿堂

 2018年10月,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将迎来科学考古发掘90周年。在全国人大代表黄艳看来,作为经甲骨文、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是世界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此,她建议进一步认识和发掘殷墟的历史文化价值,建设体现华夏历史与文明为主题的殷墟遗址博物馆。  殷墟应成为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头堡  殷墟遗址是经甲骨文、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确证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确证了商王朝的存 ...

• 袁靖:长城的保护利用依然是难题

 “关于保护长城的提案,我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提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作为连任委员,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关注长城保护的问题。图片来源:人民网  2017年,全国政协从审查立案的4156件提案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41个重点督办提案题目,袁靖委员《关于努力做好长城保护工作的提案》就是其中之一,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为此也组织了监督性调研。  从建议“努力做好长城保护工作”到“ ...

• 刘庆柱:“中和”基因生成中华国家认同

“历史文化基因”乃借用遗传学的学术用语“基因”而来。基因支配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如同生物世界的“基因”,人类、国家、族群、氏族、家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延续着自身文化的核心因素成为各自的“历史文化基因”,它具有长时段的生命力。“中华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的,是属于“中国”、“中华民族”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基

• 荣新江|还原古代龟兹王国的生活百态

《光明日报》—光明阅读微信ID:gmreading 还原古代龟兹王国的生活百态 撰文|荣新江虽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的“龟兹”条目是我撰写的,但与敦煌、高昌、于阗相比,我对古代龟兹的历史不敢说做过真正的深入研究,原因就是自己对于当地出土的所谓“乙种吐火罗语”(龟兹语)文献没有下过功夫。△《中国大百科全书》因此,当我2008年在巴黎见到阔别多年的庆昭蓉并得知她学习了四年吐火罗语之后,我

• 葛剑雄:为什么中国古代不重视丝绸之路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国家战略。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火如荼。“丝绸之路”的定义何时产生?这条交通路线什么时候形成?为何中国古代并未意识到这条路线的重要性? 12月10日,葛剑雄在上海图书馆增爱世界文化论坛上做了题为“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讲座,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解答。葛剑雄。澎湃新闻 资料图丝路历史早于张骞出使西域“今天我们讲丝绸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