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鼎|关于三星堆新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的几点看法
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两部分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此次跨坑拼对的实现,推进了对三星堆坑间关系的认识,为三星堆文物的复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图一) ...
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两部分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此次跨坑拼对的实现,推进了对三星堆坑间关系的认识,为三星堆文物的复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图一) ...
近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 ...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为一代倗国国君之墓,年代属周穆王时期,其随葬品丰富,具铭铜器尤多,为研究西周史和西周礼制提供了新鲜的一手史料。本文就M2158出土媵器所见西周婚媵制度略作考论。一、相关具铭铜器发掘者业已指出,M2158所出铜器可分为早、晚两组,早期组有3件鼎(M2158∶138、150、172)、1件鬲(M2158∶139)、1件壶(M2158∶90),属西周 ...
· 略论二里头时代 ·许宏一现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后,在对中国上古史所作分期描述中,一直存在着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两大话语系统。前者以神话传说表述远古时期,在进入历史时期后,一般采用朝代名;后者习惯以考古学文化来命名史前时期,已被证明为信史者则与文献史学合流,亦冠之以朝代名或主要诸侯国名。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两大话语系统才归于一系。其实 ...
“五星出东方”锦出土时的场景 转载自: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周琴 陈光旭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北100余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1988年-1997年,中日联合进行尼雅遗址考古调查、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确定尼雅遗址即史书所记汉代丝绸之路南道重要绿洲城邦“精绝国”。在尼雅 ...
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世界遗产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作者简介:景峰,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国申遗项目协调员。 【摘 要】“文化线路”是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领域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新概念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上的调整和变化。其主要表现是,既突出普遍价值,又强 ...
边疆地区的文物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物例证,它记录了各民族的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轨迹,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那么,考古发掘和阐释边疆地区丰富的历史遗产,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边疆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故事有哪些意义? 推而广之,边疆考古为何要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思考?中新社“东西问”近 ...
2021年,三星堆三号器物坑出土一件铜顶尊跪坐人像K3QW:26(《四川文物》2021年3期),是由铜尊与跪坐人像分别铸造后,再焊接为一体的(图一),上部的大口铜尊高约0.55米。在三星堆二号坑出土多件形制和纹饰都较为类似的尊,但这件尊较为特殊,体现在为了与下部衔接,有意将圈足部分截短。虽然整器只有截断圈足的局部不至于影响全貌,但也说明了该器体 ...
2022年6月23日,应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付龙腾博士在临淄赵家徐姚遗址驻地为我院驻临淄地区各考古队的业务工作人员做关于“山东地区魏晋南北朝墓葬相关问题讨论”的专题讲座。临淄区文物局业务人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师生、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学生参加讲座。 讲座开始,主讲人付龙腾博士从山东地区魏晋 ...
秦始皇陵K0007号祭祀坑出土的46件鸿雁、仙鹤、天鹅青铜水禽刷新了人们对秦代文明的认识,这些青铜水禽实体大小、造型生动、典雅而多样,而且不少水禽表面仍可见彩绘残余,分黑、白两色。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梅建军教授通过科学分析揭示青铜水禽的工艺特征,认为其制作很可能采用了失蜡铸造工艺;并结合考古发现的其它相关证据,探讨公元前第一千纪中西文 ...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作者于瓷器收藏最爱青花瓷,最早收藏的是一片10厘米长,6厘米宽的“清乾隆青花西番莲纹”官窑残瓷,“那美丽的青花发色,优雅的花卉纹饰,流畅的画工 ...
6月15日,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合作成立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并启动“数字藏经洞”等第一批合作项目。 敦煌藏经洞藏有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经卷、文书、绢画等6万余件文物。有“国际显学”之称的敦煌学,就是以这些用汉文、吐蕃文等文字写成的佛经典籍和社会文书为重要研究资料。 实验室将结合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技术和腾讯互娱游 ...
随着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不少“国之重器”重见天日,一次又一次地震惊天下,强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近期随着央视三星堆考古现场连续三天的直播,也再次在全国掀起了新的一波三星堆热潮。 那么,这次所出土的器物中又有哪些新的面孔?又是从哪些侧面反映出三星堆文化的特质及其与中华上古文明之间的联系呢?笔者拟结合自己参加现场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 ...
我从1995年参加工作就在秦始皇陵,参与发掘过兵马俑二号坑。2009年之后的10年,我负责主持秦皇陵园的考古工作。秦始皇兵马俑。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张国立评价我是“最浪漫的考古人”,因为我说相信这些陶俑会复活,陵园的一切都会复活。尽管在现代人眼里,这些只是不能动的明器,但考古需要追求一种代入感。2013年5月24日, 张 ...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7年6月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s0160pv9xan&auto=0《大运河申遗宣传片》8年前的今天,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漫漫运河申遗路,汇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6月18日,“探秘定笮古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召开,多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以盐源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定笮古文明展开研讨。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戴宗品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他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在6月17日下午召开 ...
编者按所有博大精深的文明,都有它萌芽时的万千可能;所有殚见洽闻的文明探源者,都有他出发时的懵懂探索。即日起,国学开设“探源者说”专栏,邀请考古文博学界的大家学者,讲述他们与中华文明初遇时的青春故事,有关青春,有关梦想,有关风尘仆仆满载而归时的不忘初心、依旧少年。---------------王 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 ...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导读:测绘大讲堂、诸子百花放,文化与科创、学术共分享!测绘大讲堂第三季由中国测绘学会主办,全国各省级测绘学会协办,媒体支持单位有科创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测绘》、航天宏图、中国知网、慧天地、天乐测绘网、中溪学堂,技术支持单位有超图集团、星月科技、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 ...
赵跃等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05月内容简介 本书以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精准保护趋势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模式的创新路径。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提出能否及如何利用集成评估实现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模式创新问题,并依据我国档案文献遗产评估工作开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基于评估的档 ...
一般认为,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后岗发现三叠层是考古学史分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此后我国田野考古逐步推广按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的方法①。后岗的发掘结束了以往人为的水平层位的发掘,而开辟了以文化层位为单位发掘的历史②。至于这种转变的原因,以往多认为,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把不同文化性质的遗物弄混,是因为错误地采用了来自地质学的、按水平层发 ...
吐鲁番出土叙利亚语医学残篇中的希腊药方举例 林丽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图1 SyrHT 1与SyrHT 388缀合图 © Depositum der Berlin-Brandenburg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der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Preussischer Kulturbesitz, Orientab
刘平国刻石的早期保护和拓本流传——以徐鼎藩为中心朱玉麒 吐逊江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拜城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引 言 刘平国刻石在清光绪五年(1879)被再次发现的时候,所在地玉开都维村的博孜克日克沟属于阿克苏善后总局辖下的赛里木城明布拉可庄。光绪八年,赛里木、拜二城合并设拜城县,其地归属于东庄(乡)。现在,玉开都维村属 ...
作为同一性的历史单位,解释中国的起源以及政治、文化和传统上的同一性是当代历史学家们充满挑战却也乐此不疲的工作。现代中国是多重历史遗产层累形成的结果,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使自身和自身的研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并被大众接受、阐释,成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常识。也许在众说纷纭的论述中,我们需要在当下与过去的纠缠共生中,追寻“最早”的 ...
采写︱张弘全文共9658字,阅读大约需要25分钟中国很早就形成一个政治、思想、社会和文化既重叠又互相支持的完整系统,如果没有特别强烈的颠覆性的冲击,它总是能自己调整,也就是始终“在传统之内变”。所以,外面的知识也好,宗教也好,思想和文化也好,很难零敲碎打地改变中国,而中国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也很不愿意简单实用的“拿来主义”。……外来文 ...
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实物遗存来复原古代历史,包括重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以及补充和修正历史时期的历史,这方面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就,极大延伸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也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但是,除了重建史前史、证经补史之外 ... ...
2022年6月12日,为响应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时代共进,人民共享”的主题,应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先生在临淄赵家徐姚遗址驻地为我院驻临淄地区各考古队的业务工作人员做“关于手工业考古若干问题”的专题讲座。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师生、临淄区文物局业务人员参加讲座。 主 ...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以北约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遗址,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考古学家光顾过。1943年,当时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石璋如先生为寻找文献中记载的周人早期都邑,踏查了关中大地上的若干重要遗址,周公庙遗址便是其中之一。时隔60年之后,当我们有幸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竟有了意外的收获。2003年12月 14日,一片小小的刻 ...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这是继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和2021年10月17日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之后,总书记再次给全国考古工作者发出的时代强音,不仅高度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 ...
2022年5月14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柳诒徵学堂强基计划“边关何处:新视野下的明清边疆”线上系列讲座迎来了第八场讲座,由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才茂进行了“坚守与变通:明代西南边疆卫所后裔身份坚守与生存策略”的专题演讲,对贵州卫所后裔在地域社会中坚守身份并谋求变通的过程进行了探讨。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箫白主持 ...
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文物保护史”的谢辰生先生(1922-2022)上月辞世,享年100周岁。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在郑振铎领导下参与并见证了国宝级文物如《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等的抢救回流。谢辰生是《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的主要执笔人,一直执著于文物保护、古城保护等。《澎湃新闻·古代艺 ...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不仅有广袤的陆域疆土,而且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辉煌的黄土文明之外,我们的祖先也创造出了灿烂的蓝色文明。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华光礁一号沉船水下测绘 图片来自作者/光明图片 水下考古,便是当今人们走近、 ...
疫情中的2021年和2022年分别是不同寻常、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2021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2022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举国抗击新冠疫情也已历三年,这些在我已经过去的95年人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感慨颇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 ...
千百年来,敦煌的画师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画进壁画,其中“岁时节令”的内容更是丰富多样,它们与飞天花雨一起,沉睡在喧嚣的黄沙里。近日,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将“敦煌”与“岁时节令”两相结合,编写并出版了《敦煌岁时节令》一书,重现敦煌古代生活图景,使古老的、看似遥远的敦煌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芒种时节,农人收割和扬场的情景。扬场 莫高窟 ...
2022年5月14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柳诒徵学堂强基计划“边关何处:新视野下的明清边疆”线上系列讲座迎来了第八场讲座,由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才茂进行了“坚守与变通:明代西南边疆卫所后裔身份坚守与生存策略”的专题演讲,对贵州卫所后裔在地域社会中坚守身份并谋求变通的过程进行了探讨。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箫白主持 ...
关于黄金的一个猜想刘贺墓出土了大量黄金,这在中国考古史中前所未有。不算那些明确的器形或作镶嵌用的金器、金箔、金丝,墓中还大量出现饼金、板金、马蹄金和麟趾金。让人百思不解的是,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底部,很多都浇注有单个文字,分别是上、中、下三字,它们的含义何在?马蹄金麟趾金马蹄金上见到这上、中、下三字,让一些研究者想到汉代金属的分等说 ...
与三星堆、老官山相媲美的彭州金银器窖藏,是四川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大的宋代金银器窖藏,极具历史与艺术研究价值。彭州窖藏的发掘者、保管者、研究者展开圆桌对谈。 6月7日,“名人大讲堂”如约而至,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走进阿来书房,分享了彭州博物馆里的这批“国家宝藏”。讲座结束之后,齐东方 ...
本文为2022年6月7日浙江大学举办的“思想与时代”哲学公开课第七讲的部分内容,由浙江大学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何欢欢教授主讲,原题为“画佛有形,化法无相——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重新理解佛教”。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历代帝王图》(局部),唐·阎立本(传),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现藏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录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
隋唐绘画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隋朝和唐朝初期(581-712年)、盛唐时期(712-765年),以及唐朝中晚期(766-907年),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面貌。在隋朝和唐朝初期,中央政府在宗教事务和政治事务中都十分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隋唐两代皇帝在即位之初立即成为强有力的艺术支持者,隋朝宫廷里专门建立了“宝迹”和“妙楷”两阁,收藏绘画和书法佳作。国 ...
2022年5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六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2005年博士毕业于本所的余同元教授,讲座主题为“明清长城文化带演变的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讲座伊始,余同元教授表达了自己对此次“校友讲堂”邀请的感谢,并回忆了自己在所里读书的故事,谈及本次讲座的主题,余同元教授提到此次的分 ...
博物馆展览语境文物IP的数字运营及元宇宙的场景运用文 图 / 陈晨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大力支持,国内博物馆的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从“封闭”慢慢走向市场,博物馆文创产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博物馆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元宇宙及数字收藏。随着NFT概念(全称为Non Fungible Token,指非同质化代币,是用于表示数字资产的唯一加密货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五千年文明史。陈星灿先生在《中国考 ...
2013年,中国发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近十年来,以丝绸之路命名的“一带一路”从理念到实践,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回溯本源,“一带一路”缘何以丝绸之路命名?丝绸之路的由来是什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IASSRT)主席赵丰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 ...
自1922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成立,北大考古已走过100年;1952年,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至今已有70年历史。“一百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七十载田野育人,薪火相传”,北大考古是中国考古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百年初心不改,田野薪火相传 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次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 ...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断引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 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孙庆伟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参与者,第一时间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受启发,备受鼓舞,深刻领悟到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在五个维度上 ...
2022年5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五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题目是“111年来中国历史地图编绘的成就与未来展望”,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讲座主持人为复旦史地所安介生教授。来自全国各地高校院校和科研机构共300余名师生等参加了本次讲座。华林甫教授首先对“古地图”和“历史地图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一楼整理室内,研究馆员胡兴军正专心致志查看着木简。木简长的有20多厘米,短的只有1厘米,有些甚至只有指甲盖大小。“这些东西都是宝贝。有些是前不久才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发掘现场运回来的。”胡兴军拿起一枚木简对记者说。 今年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名列其中。“得知这个 ...
香料自古以来就为世人所重,广泛用于宗教、礼仪、医疗等诸多精神领域与世俗生活之中。唐朝稳定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对外交流的空前繁荣,大量外来香料经由陆海丝绸之路运抵我国。然而香料多为有机材质,难以长期保存,尤其是宋代以前的香料少有实物出土,对其成分、来源的分析工作更是开展较少。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香料为研究唐代香文化、香料贸易,以及 ...
印度的雪山崇拜与西藏神山圣湖的错位严祥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讲师摘要|“雪山”一词早在《梨俱吠陀》中便已出现,其最初的梵文表达形式为himavat或himavant,泛指一切雪山。公元5世纪以后,himavat一词逐渐演变成了himālaya一词,并固定下来专门指印度次大陆北边的雪山,即今所谓的“喜马拉雅”。古代印度梵语宗教系 ...
2021年3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加强安阳殷墟、汉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和重要石窟寺等遗址保护,开展江西汉代海昏侯国、河南仰韶村、良渚古城、石峁、陶寺、三星堆、曲阜鲁国故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21年10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完善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如何更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本文为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的感悟。虽然对“博物馆的力量”不太容易做出准确描述,但我相信,自博物馆出现之后,人类社会因之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涉及科学、艺术、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良渚博物院馆藏的镂空兽面纹玉 ...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昝涛著,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2022年5月版,504页,78.00元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教授的新著《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刚刚出版,本文为日本东京大学副校长羽田正教授所作的序言,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有一种美好且非常中国式的习俗,也就是由成熟的学者为同一领域 ...
主讲丨孙英刚撰稿丨江启瑶 杨金藤(THAISOON KINGKAN)2022年5月11日晚,“厦门大学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写作暨强基班学术训练系列讲座”第十一期在厦门大学庄汉水楼403教室与线上平台同步举行,主题为“犍陀罗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英刚主讲,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博翼主持。厦门大学2021级历史系博士班学生、部分2021级历史系硕士 ...
考古发掘与研究,有以单种器物或以器物群为单位的研究,有以窖穴、窑、房屋或墓葬为单位的研究,有以不同层位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性质及其相对年代关系的探讨,还有对居址、城址、矿场或作坊群址、墓地等这类遗存为单位进行全面揭示,以探讨其布局、结构、形态,以及对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和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有谱系关系或无谱系关系的这类遗存 ...
谈敦煌图案文 / 常书鸿敦煌艺术遗产,是我国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其建筑、雕塑、绘画三种造型艺术互相关联,互相辉映,形成和谐而强烈的感染力量。敦煌石室的结构随着时代有所改变,晋魏窟一般的形式是前面一段人字披的前室,后面是中心龛柱,窟顶画平棋图案与人字披图案;隋窟与唐窟大致相同,间或有一部分方形或长方形倒斗式的窟顶;唐 ...
在这一片被某些人视为荒漠的高原之上,是埋藏着可贵的古代宝藏的。这些宝藏在科学上的重大意义,有些在我们现有的认识水平上还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童恩正(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昌都卡若遗址发掘的主持者)阿里佛教石窟壁画 作者拍摄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学科特性超越了传统文本书写的偏见与片面。中国 ...
近日,考古人员对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徐阳墓地M15王级大墓的陪葬车马坑考古发掘接近尾声,这座6匹马3辆车的车马坑中,未见徐阳墓地戎人丧葬特征,车马摆放形式在河洛区域也属首次。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吴业恒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徐阳墓地考古发掘,揭开了一段民族 ...
2022年5月14日上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主办的“东方考古论坛”邀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李旻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当理论迷失在宁乡——湖南青铜器群再考察”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教授主持。 百年来湖南地区零星出土的青铜器已达千件,但这些器物的性质、来源问题迄今未有很好解答,尤其 ...
2022年5月14日19:00—20:30,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春燕研究员做了题为《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代人类和动物的迁移活动》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73讲,由我院陈曦老师主持。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70余人通过线上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赵老师首先对锶同位素分析技术 ...
2022年5月9日晚上19:30至21:40,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老师在线上做了题为《汉代崖墓开凿技术的来源:一种假说》的讲座。由于本次讲座主题涉及徐州地区汉代崖墓,我院特邀了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李银德老师作为本讲座的与谈嘉宾。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70讲(考古名家 ...
导言:石窟寺,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分享从石窟寺的概念、类型和现状切入,梳理我国近年来针对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政策脉络,并举例说明当前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 石窟寺,是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作为宗教场所,石窟寺为宣扬佛教教义服务,僧侣、信徒在石窟寺礼 ...
《文物》杂志1995年12期发表的李竹林《山西运城发现北周刻石题记》一文(以下简称《题记》),对山西运城中条山发现的两处有纪年的北周摩崖刻石做了扼要介绍,并附有刻石题记拓片图照一幅。但由于作者未经实地考察,因此疏漏较多。 笔者曾经实地考察过中条山北周刻石题记,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想就山西运城中条山北周刻石题记有关情况发表一点意见和看 ...
2022年5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八场“汲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经纶密迩: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为主题,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主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顾江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孙正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柄睿评议。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 ...
5月2日,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文物保护史”的谢辰生先生(1922-2022)辞世,享年100周岁。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在郑振铎领导下参与并见证了国宝级文物如《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等的抢救回流。谢辰生是《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的主要执笔人。本文作者姚远承担了《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 ...
2022年5月8日晚上7:30-10:00,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哲峰老师在线上做了题为《唐以前陶瓷发展中的胎釉结合问题:以白胎器物为中心》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69讲(考古名家讲坛第34期),讲座由我院王志高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319人参与线上听讲。 讲座伊始 ...
近日,于昌平小汤山医院读《文物》2002年第6期卫斯先生《关于山西运城发现的北周刻石题记》,记述了北周大象年间在中条山上开通一段将河东池盐运向河南等地的盐道的情况。这对了解黄河的古代航运,补充了很重要的新材料。 《题记》将“刻石”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开头说的“大象二年,开修此路”,就是下篇记述的“开两谷古路,通陕州三门口口。从盐池 ...
河北省古为“九州”中的冀州,故简称冀,是孕育华夏文明的重要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河北省组成部分的衡水市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在省会石家庄市东南方,是河北省的平原地区,海拔高度不足50米。主编:王晓岩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7月ISBN:978-7-202-13842-7 由衡水市文 ...
每个孩子可能都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是怎么来的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离不开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 经过百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韩建业教授的《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书就是其中的优秀成果。韩建业教授毕业于北京大 ...
新时代中国动物考古学应呈现出怎样崭新的面貌?笔者认为,首先,它的研究视野是广阔的,打破地域的局限和时间的藩篱,从全球化的宏观角度关注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它的研究方法是开放的,以骨骼形态研究为本,有机融合古DNA、同位素、脂质和蛋白质等多种研究手段,与历史学、语言学和畜牧学等学科形成联合攻关的态势。最后,它的研究内 ...
2022年4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四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2003年博士毕业于本所的吴滔教授,讲座主题为“民化还是卫所化——明代卫所体制再探”。吴滔,现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珠海)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研究》编委,广东历 ...
隋唐时期西域佛教继续发展,但各地的情况已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于阗国佛教出现了盛极而衰的现象,唐初玄奘所记“伽蓝百余所,僧徒千余人”,与法显时(公元4世纪)所记僧徒数万,家家门前皆起小塔的盛况相比,已非昨日。疏勒国本小于龟兹、于阗两国,唐初竟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正处于鼎盛时期。但到8世纪初(公元727年)慧超至疏勒时,只是 ...
2022年4月12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柳诒徵学堂强基计划“边关何处:新视野下的明清边疆”线上系列讲座迎来了第六场,由“中研院”史语所助理研究员孔令伟进行了“从十八、十九世纪的西域地图看清朝的新疆地理知识与地景建设”专题演讲。孔令伟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及历史学系双联博士学位,曾担任京都大学外国人研究员,并且先后 ...
全国图书馆系统古籍修复人才从10多年前的不足100人,增至如今约1000人,年轻人成为主力,半数拥有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 原始书影的数字化转换,仅仅是第一步。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人工智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实现古籍文本的结构化、体系化甚至图谱化。图①:修复后的古籍清宫“天禄琳琅”。图② ...
人物小传 谢辰生,1922年7月出生,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谢辰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谢辰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党的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谢辰生。资料图片 “文物的保护是第 ...
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从题材广博、内容丰富的汉画像石到秀骨清相的北朝雕塑,从西北敦煌的精美壁画到南海沉船上的精美瓷器……得益于考古发现,这些凝练了古人思想、情感、观念的艺术遗产,让我们能够感知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脉动。 近年来,艺术考古备受重视,其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信息,通过与艺 ...
百 年 考 古 推 动 中 国 古 典 学 步 入 黄 金 时 代1925年,王国维作《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提出了“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的著名论断。王国维列举的“新发见”,是指偶然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敦煌经卷遗书等,多非科学发掘所获。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于1921年,于今已百年。为此,总书记在2019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致 ...
运河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的卓越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见证。全球有许多城市发端于运河、繁荣于运河,运河成为这些城市的血脉,运河畔也留下了各色人间烟火。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共同构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扇窗”。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夜景。泱波 摄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 ...
1955年,为了解决我国科学发展问题,并配合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首次对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宏观规划,是我国各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1956年,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的规划工作方案《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初稿)》通过审议。除了总体规划外,还制定了 ...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日揭晓,包括三星堆遗址在内的考古项目入选。在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共出土金器、铜器、玉石器、陶器等2000余件,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鸟形箔饰、铜顶尊跪坐人像、扭头跪坐人像等,不仅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引发人们对三星堆文明来源及其与域外文明关系的思考。 如何比较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古文明的异 ...
雄安建设考古先行的重大课题之一,是进一步发掘和印证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的源流。五年来,自南阳遗址开启的雄安考古,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建红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雄安文化谱系及文脉源流。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华北平原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地区之一,雄 ...
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大迁徙开始到中国汉代丝绸之路之前,被广泛认为是人类文化交流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如何突破千山万水的阻隔实现交流互鉴?就交流影响而言,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成果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学家韩建业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 ...
2022年4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二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2005年博士毕业校友杨雨蕾教授演讲,主题为“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和十七世纪欧洲的中国地理认知”。杨雨蕾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曾为韩国国立首尔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法国国家 ...
本文对两汉时期希腊文、拉丁文、巴克特里亚文和汉文中吐火罗、巴克特里亚、大夏三个词汇进行辨析,得出以下结论:两汉时期,Daha并不是大夏。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大夏”从族群概念变为国家概念,最终变为地理概念。巴克特里亚和《史记》中的大夏地域仅是阿姆河以南的地区,吐火罗和《汉书》中的大夏地域则还包含铁门以南,阿姆河以北的地区。 ... ...
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读宿白先生《中国石窟寺研究》文丨徐苹芳宿白先生《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1996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专著,它记录了中国历史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丰硕学术成果,也是近年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著作。中国石窟寺的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 ...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从六七百万年前人类诞生到距今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之间的人类演化过程,这是一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的学问,探寻着万年前远古先民的生存、适应和演化过程。 她在时间上离我们很远,但实际却又离我们很近,我们的体质、基因、文化都与旧石器时代的先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旧石器时代奠定了我们现今人类社会的根基 ...
段老师离开已经一周了。这几天总是处在一种不真实的恍惚感中,盼着老师只是在哪里出差,暂时离开我们一会儿。老师还有那么多尚待完成的工作计划,热爱、依恋她的家人、朋友与学生,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与段老师的缘分始于2003年。那时我刚上大二,选修了段老师主讲的“梵语语法速成”的全校公选课。初接触梵语,被各种连声、变格、变位折腾得头昏脑胀。就在 ...
无法相信,我的老师走了。段老师是我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人。2002年我进入北大东语系读硕士,从零开始学梵语,基础梵语的授课教师就是段老师。早就对季羡林先生教学传统的“游泳论”有所耳闻,就是把学生踹到池子里,呛几口水就学会游泳了。梵语的变格变位复杂,段老师讲课的进度飞快,我则结结实实呛到了水。段老师常常提起她在德国的学 ...
段老师走了,再一次出发,但是这次再也不会回来了……一想及此,心乱如麻,泪如泉涌,不能自已。第一次听说段老师的名字,是从我的导师姚卫群老师口中。1998年,我考上北京大学的硕士,姚老师在指导我的学业时说,要求我学梵语,去跟随东语系的诸位老师学习。他特地说,段老师很严厉。当时的我,对梵语、对段老师几乎一无所知,听了导师的话后,兴奋中夹杂 ...
蓄着白胡子,戴着圆框眼镜,接过聘书的那一刻,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天进多了一个身份: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致词时,他全程脱稿,言语中满是谦卑。良渚博物院新院长徐天进。 童笑雨 摄 “其实我很忐忑。做好这份工作,我还要大量补课。”对于良渚博物院的未来,徐天进一言以蔽之:向民众输送健康的、他们爱吃的精神食粮。“这样才对得起良 ...
河姆渡遗址猪纹方形黑陶钵一、“东方”概念的由来和界定东方的概念很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其实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个是从地理学上理解,另一个是从文化历史这个层面理解。所以东方的概念第一块就是地理学的概念,指的是东亚和今天重点讲述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第二块是东方文化的概念,从文化层面上给大家介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1万年 ...
知名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因病于2022年3月26日凌晨在北京逝世。段晴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她毕生致力于中古伊朗语、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印度学、佛教学、丝绸之路文献和梵文贝叶经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享誉国际学界。澎湃新闻特刊发新疆文博院研究馆员赵莉撰写的追忆文章。3月26日大早,我正忙着 ...
2016年年底,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接受澎湃新闻专访第一次畅谈筹备中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彼时的东馆还只有一个概念构想和正在描绘的蓝图。五年多过去了,上博东馆已初具雏形,正在土建的最后冲刺。在上博建馆70周年和东馆开馆倒计时之际,杨志刚近日在规划中的东馆五楼的“江南园林”室外展区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谈东馆建设,也谈建馆七十周年和宝贵的上博 ...
苏秉琦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高阳,1934年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工作于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后改为所)考古组,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先后参加主持陕西、河南、河北等地考古调查与发掘,出版《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瓦鬲的 ...
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日前发布了“殷墟甲骨文数据库”,该库汇聚多年甲骨研究成果,集原文、释文和甲骨字典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甲骨成果分散的难题。 甲骨文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成体系文字,因契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得名,亦被称为“契文”。甲骨系殷人用以占卜的遗物,所记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气象、农业、政治、军事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考 ...
“皮洛遗址发现了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上休止符,串联起东西方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认识亚欧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 ...
这本《苏秉琦往来书信集》收入的1047件苏秉琦先生与师友、学生通信,以与五十年代初考古培训班和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北大及兄弟高校的学生们通信居多,通信内容自然多是学生们就各地新的(主要是七八十年代前后)考古新发现和初步研究成果向先生求教。大家都熟知先生对考古材料的兴趣和要求,虽然是写信,介绍情况仍尽量翔实,有的还附有地层和器物草图。 ...
学人小传石兴邦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陆航/摄 石兴邦,著名考古学家,1923年生于陕西省耀县。1949年考入浙江大学人类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50年跟随导师夏鼐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3—1976年先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76—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