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显示子项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丝绸之路:泽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 丝路预备遗产点 丝路相关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费尔干纳—锡尔河廊道
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塔吉克斯坦
世界遗产 跨国遗产
遗产专题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长城及烽燧 万里茶道
中国历史时代
考古时期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 摩尔果Murgo

摩尔吉、毛谷、琼塔什刘宗唐先生写道:10月23日自西塞拉白朗塞涉渡旭腰克河后进入一条山沟,两旁均是峭壁,行约13公里到达毛谷(距列城200公里)。毛谷有土屋三间,可略储粮株。这是个三岔路口:一条路线沿旭腰克河直达喀喇昆仑山口,另一条就是我们走的路线,可避免涉水,只须爬一大上坡和经过一狭窄山沟,在山腰骚道上前进。绎道是经英印政府整修过的。两旁为荒山,草木极少,沿线有不少马骨。约行8公里到达毛谷肯尼开西,止 ...

• 萨塞尔山口Sasser

萨赛尔山口(Saser Pass ),汉译又作西塞拉山口、赛赛大坂,是喀喇昆仑山口道上最为艰险的地方。1908年橘瑞超与野村荣三郎翻越萨塞尔山口,进入印度河边的列城

• 巴纳米克Panamik

巴纳米克Panamik是古时商队的丝绸之路,因此许多集市市场,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这里以盛产羊毛而著称,同时也有很多藏族文物遗存。

• 迪加尔Digar

经度:77.6186198150756纬度:34.62075280738997

• 喀喇昆仑山口Kamkoram Pass

中国新疆与克什米尔东北部之间的山口,海拔5,575米。 是喀喇昆仑山上的一个重要边界山口。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边境,在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的传统习惯线上。自古为中国与南亚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 马克苏木布拉克

马克苏木布拉克

• 拉达克Ladakh(列城)

列城(Leh)地处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跨越北纬32~36度,东经75~78度的大片地区,面积45110平方公里 ,人口11.76万人(2001)在喀喇昆仑山东麓,印度河右岸6公里处,海拔3,514米。农牧产品集散地,有公路通斯利那加。

• 曲曼遗址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它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通道口。就在这个地理位置极为特殊的地方,考古专家们从整个墓地发掘出的土古老神秘的拜火教遗迹以及各种随葬品都在一一证明,古丝绸之路还未开通前,东西方文化已经在这里有了交流。在墓地,考古队员们发掘出一枚枚五彩的琉璃珠和7颗红色的玛瑙,这些琉璃珠和玛瑙晶莹通透,有着打磨的痕迹,玛瑙形 ...

• 脑尔巴提塔吉克民族乡

克里阳绿洲也向南延伸,在克里阳乡以南10公里的地方,1984年成立了脑尔巴提塔吉克民族乡。辖康阿孜村、阿克硝村、布琼村,人口不足1000人。

• 克里阳绿洲

一大片突如其来的绿洲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一会儿车驶进了林荫小道,两旁的古杏树上挂满了黄里透红的杏子,渠水哗响,花儿盛开的田野,炊烟袅袅屋舍,我们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这就是克里阳,一个深藏于昆仑山中的古老绿洲。 历史上叶尔羌之路的起点在克里阳绿洲。1928年特林克勒到达了这里,在即将踏上回国之路时,他面对克里阳熙熙攘攘的集市和准备穿越喀喇昆仑山的5个驮队感叹道:“克里阳是我在中国新疆看到的最后一个大绿洲” ...

• 阿克硝村(乌鲁克小绿洲)

阿克硝村(乌鲁克小绿洲) 阿克硝村海拔2700米,南与巴基斯坦国接壤,边境线长100多公里,东接皮山县康克尔柯克孜民族乡,地理位置特殊,四周被昆仑山环绕。目前有51户169人,主要是塔吉克族。当年特林克勒经过此地时,这里还是一个几乎荒无人烟的小绿洲,他写到:“除了马和毛驴无忧无虑地在茂盛的草地上吃草,能见到的是一个柯尔克孜人的住地,当我们骑马路过时,几个妇女站在门前惊奇地盯着我们。当地的居民特别友好,他们让雇 ...

• 莎车(叶尔羌)

莎车国,一作渠沙。位于于阗之西、疏勒东南。《唐书》称之为紧馆,元代称之为雅尔宥,明代称叶尔钦。今称为叶尔羌(Yarkand),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都会之一。《西域闻见录》卷二谓,‘叶尔’是地,‘羌’是宽广,回人称为叶尔奇木。《大唐西域记》中并无此国的记载,但别记此地有斫句迦国(旧称沮渠),其书卷十二云(大正51·942c)︰‘淳信三宝,好乐 ...

• 长庆会盟碑

长庆会盟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二月十四日,时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纪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长庆会盟。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互相扶助。该碑被誉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亚洲最重要的铭文纪念碑"(载戴密微,巴黎的会议,巴黎,1952年)。

• 汉庄城址

保山汉庄城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南郊4公里处的诸葛营村东侧,是云南省现存规模最大、布局工整严谨、保存完好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11.6万平方米。城墙用红粘土掺砂石夯筑而成。城址内外发现大量方格纹、菱形纹砖和五铢钱,朱雀纹、卷云纹瓦当以及板瓦、筒瓦等;在城址附近先后发现墓葬多处,出土"建武四年"、"元康四年"的铭文砖,以及书 ...

• 伏俟城遗址

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东距青海湖约15里,是最有名的古城遗址之一。“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遗址位于共和县石乃亥乡政府所在地北部,是青海湖边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遗址略呈正方形。从西宁长途汽车站每天9:45有一班直达 ... ...

• 日月山(赤岭遗址)

早在赤岭(今日月山),唐蕃设茶马互市之前唐就与吐谷浑开始了以茶易马的商贸活动。据《青海风物志•联姻通好》中记载:“唐朝初年,在平定了盘踞金城的薛举后,以送回被隋留作人质的伏允长子慕容顺为条件,遣使约吐谷浑夹击盘踞凉州的大凉王李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伏允出兵助唐灭李轨,唐送慕容顺回青海地区,双方建立了和好关系”。  作为 ...

• 西海郡故城遗址

图一 西海郡故城遗址  西海郡故城 俗称三角城,始建于公元4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城呈梯形,东西长600----650米,南北宽阔600米,城墙残高4------12米,基宽8米,顶宽2米。夯土板筑,夯土层厚6厘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在城内曾采集到卡约文化夹沙粗陶片、西汉和王莽时期的五珠钱、货布、货泉、大 ...

• 罗布泊南古城(海头古城)

罗布泊南古城遗址.汉至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古遗址..第五批罗布泊南古城遗址(即斯坦因编号LK和LL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南荒漠中,由LK、LL古城和住宅址组成。分布范围约64平方公里。以LK古城为中心,西北3公里是LL古城、8公里接住宅房址。城址城墙为夯土(间红柳和胡杨枝)建筑。住宅址主要为木柱框架编排红柳枝外抹草泥的“木骨泥墙”式建筑。自然破 ...

• 勃律

勃律(Bruzha),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印度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古国,扼印度次大陆、中亚细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克什米尔北境印度河流域(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冈底斯山脉)的印度中世纪国名。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从东晋智猛的《游行外国传》﹑北魏宋云的《宋云行记》和惠生的《行记》到唐代著述,先后有波伦﹑钵卢勒﹑钵露勒﹑钵露罗﹑钵罗﹑勃律等不同译名。藏文文献中作Bru-zha或Bru-sha。在吐蕃(今青藏 ...

• 乌仗那国(乌苌国)

乌仗那国(即今之斯瓦特,巴基斯坦)印度天竺的北方国土。乌仗那的国土周延有五千余里,在国境之内山谷绵延不绝,而山川大泽更是错连相接,景色壮阔豪丽,宛若天城一般。在这个国度中,土地十分的肥美,五谷盈丰,盛产各种水果,尤其是葡萄更是结满在各个村落、山谷之中,成为乌仗那国的特产。而大地里也孕育着丰厚的矿产,尤其是金、铁的生产,更使国家人 ...

• 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现称"哈顺戈壁",唐时此处以西皆称"域西",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西域"的起点。据记载,此地"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在这里,玄奘遭遇了西行途中最为险恶的考验,靠着信仰与毅力方才穿越此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7页)谓:"夜 ...

• 阳关遗址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 ...

• 米兰遗址(伊循屯地)

米兰古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若羌县城东80里处,由唐代吐蕃古戍堡和周围分布的魏晋时期的古建筑群遗址,以及汉代屯田水利工程设施和伊循城遗址所组成。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此地为西域楼兰国之伊循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楼兰国)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一将领兵到此屯田积谷,汉即派一司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代时,此地为 ...

• 瓦石峡遗址(弩支城)

瓦石峡遗址被当地人称为瓦石峡古城,位于若羌县瓦石峡乡瓦石峡村附近。包括12处较集中的遗址,3处窑址,2处墓葬区及1处治铁遗址,房屋遗址为唐至宋时期。斯坦因、贝格曼及国内、区内一些专家来此做过调查,曾出土玻璃器、瓷片、钱币、生产工具、饰品、生活用具和元代汉文文书。民间传说八十年代有人在挖红柳包时曾拾得黄金工艺品一只,为一小姑娘一手打伞 ...

• 来利勒克遗址

来利勒克遗址位于且末县城西南6公里,为古代春秋至中唐时期(公元前770年至8世纪)遗址。来利勒克遗址位于且末县城西南6公里,为古代春秋至中唐时期(公元前770年至8世纪)遗址。遗址地表现无植被,已沙化,呈雅丹地貌,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且末县来利勒克遗址陶片沿车尔臣河古河道,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63公里,区域内沙层地表随处可见古代遗留的大量陶片,以手制的红褐色和灰褐色陶为主,地表陶片散布最密集处达每平米116块 ...

• 扎滚鲁克古墓群

扎滚鲁克古墓群墓地位于车尔臣河西约10公里的堆积阶地上,东临古河道,面积3.5平方米,自1985年以来,对该墓地进行过三次发掘,共发掘墓葬169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扎滚鲁克村西2公里处,发现五片墓地,近千座墓葬。其中一号墓地的墓葬较集中,东西宽750米,南北长1100米,墓地分三期,即先且末国时期、且末国时期和东汉魏晋时期。墓葬 ...

• 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小河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外观为在沙丘比较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小河墓地给人的第一强烈印象就是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浆形的胡杨木桩,都4米多高很粗壮,多被砍成7棱体到11棱。小河墓地,被评 ...

• 楼兰故城遗址

楼兰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沿岸,地理坐标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地处塔里木盆地最低洼地区。现今这里大部分已为无情的流沙所湮没,受风力侵蚀形成独特的"雅丹"地貌,历史上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恩赐,形成一片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加之地处中西交通咽喉,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 热瓦克佛寺遗址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城西北50公里处的沙漠中,是一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遗址,总面积达2370平方米。塔院建筑遗迹平面呈方形,院墙土坯砌筑,东西长49米,南北长49.4米,残高约3米,南墙中部为院门。佛塔用土坯砌筑,残高9米,平面为“十”字形,长50米,宽45米。塔基分四极,平面呈方形,边长15米,高5.3米。塔身为圆柱形,直径9.6米 ...

• 圆沙古城

  圆沙古城,又名尤木拉克库木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大河沿乡北部、克里雅古河床的东岸。古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几乎全被沙丘覆盖。墙体大多不直且有损毁。城墙结构为木骨泥墙,外侧有护墙坡。在南墙中部和东墙北部各有一城门,其门道、门柱、门板的痕迹尚存。城内暴露于地表的建筑遗迹有6处,所出遗物有陶、石、金属、料器等类型。从发掘清理的情况看,该城始建于汉代,社会经济以饲养业和畜牧业为主 ...

• 达玛沟佛寺遗址

达玛沟佛寺遗址.南北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古遗址..第七批遗址位于和田策勒县城东北25公里处。以老达玛沟为中心,周围还有许多其他遗址。该遗址西北四、五公里处有吴六杂提麻扎,西南三公里多有力济阿特麻扎,东北四、五公里有苏甫其麻扎,东南四、五公里有乔潘阿特麻扎,正北六、七公里处有卡纳沁城,往正东十多公里处还有南北相距三公里的 ...

• 山普拉古墓群

  山普拉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台地上,该墓的年代为战国至三国之间,公元前217至283年。  墓葬分东、西两部分,分布在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墓群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二是菜刀形棚架式墓。前者为单人葬与合葬,后者为多人丛葬。己发掘墓葬38座,马坑2座。出土文物丰 ...

• 阿克斯皮力古城

  导 游 古城位于和田洛浦县城西17公里处的沙漠边缘,东距杭桂乡祖拉吾绿洲3公里。阿克斯皮力,维吾尔语意为“白城堡”或“白城墙”,为古城废弃后的名称。介 绍 古城大部分被流沙埋没。现残存北面城墙一段,其余三面墙已无迹可寻,墙为弧形,残存的城墙长约百米,高约2.60米,厚约1.80米。城墙用的土坯砌成。土块底面有刻划出的符号,这些类似文字的符 ...

• 麻扎塔格戍堡址

麻扎塔格古城堡位于和田河下游西侧麻扎塔格红山嘴上。麻扎塔格当地人亦称红白山,《宋史·于阗传》称“通圣山”。汉唐时是南北东西交通枢纽。该山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部迤逦而来,至新疆和田河处戛然而止,翘然挺立,北有白山嘴,南有红山嘴,自然景观苍茫独特。城堡南距新疆和田市180公里,在和田墨玉县境内,初步断定为唐代遗址。城堡保存完整,城 ...

• 喀拉墩遗址

7-0497-1-497.喀拉墩遗址.汉至南北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古遗址..第七批喀拉墩古城位于和田于田县城以北240公里处的克利雅河下游处的沙漠中,距离和田440公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喀拉墩维吾尔语的意思为“黑色的沙丘”。古城堡成长方形,边长60米,现存的土城墙高8米。这里曾出土过陶片、毡子残片、汉代古钱币等文物,这些文物都属 ...

• 亚尕其乌依吕克古城

亚尕其乌依吕克古城简介: 位于新疆和田皮山县城北140多公里处的沙丘中。为汉代遗址,该遗址由五个部分组成,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出土文物特别多。 第一部分称巴什巴扎,方圆五公里。内有十字街道,残墙断垣。有古墓遗址,曾挖掘出干尸,地面布满陶片。第二部分为布拉克库勒,距巴什巴扎10公里,有一干涸湖泊,方圆约7公里,周围有古房遗址和渠道农田遗 ...

• 大魏使者的岩刻题记(罕萨灵岩)

巴基斯坦北部所见“大魏”使者的岩刻题记

• 巴尔提特古堡Baltit Fort

  巴尔提特古堡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罕萨谷(Hunza valley)内,其地基始建于700年前,但在随后的几百年风雨中,古堡也历经几次修整和重建。  据说16世纪的时候,一位隐士娶了来自巴尔蒂斯坦的公主,随公主一起出嫁的工匠曾对巴尔提特古堡翻修,使其成为宫殿。今天,这座古堡仍然保留着当年巴尔蒂斯坦式的建筑风格。自1945年起,这座古堡就已经被废弃 ...

• 罕萨(洪扎)河谷 坎巨提

其首府以前名“巴勒提特(Baltit )”,现名“卡里马巴德Baltit (Karimabad).”。该城镇位于罕萨河右岸,是当地的贸易中心。沿罕萨河谷经喀喇昆仑高速公路(Karakoram Highway ,or KKH)在红其拉甫山口进入新疆,也可以在明铁盖山口到新疆。往南经吉尔吉特市,沿印度河谷抵伊斯兰堡。 即以前所谓的坎巨提地区,又名洪扎 Hunza (Urdu: ہنزہ) 。在中国史书还有许多别名,如棍杂、乾竺特等。 该城镇位于罕萨河 ...

• 吉尔吉特(小勃律国孽多城)GILGIT

吉尔吉特,南亚克什米尔西北部城市。位于吉尔吉特河南岸,海拔1,454米。人口5,000。曾为佛教中心,现为克什米尔北部经济、交通中心。东北沿罕萨河谷经中、巴边境的明铁盖山口可进入中国新疆。西南沿印度河谷,经齐拉斯可至塔科特。附近产小麦、玉米、大麦。 吉尔吉特(GILGIT)其实并不在喀喇昆仑公路上,而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脉(HINDUKUSH)的分 ...

• 吉隆沟

吉隆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境内。严格地说,吉隆沟长度为93公里——从县城驻地宗嘎镇到热索村。该县所属的大部分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县城所在地叫宗嘎镇。由县城往南70公里是吉隆镇,也就是吉隆沟的核心区了。如果没有县城北部20公里外马拉山的凸起和阻挡,喜马拉雅山很可能会被吉隆沟彻底“切穿”。在喜马拉雅山的峰群中,马拉山的海拔并不算突出,但它却成了吉隆沟北面的起点。从此往南,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徘徊徜徉 ...

• 明铁盖达坂

明铁盖达坂柯尔克孜语,"千只公羊的山口"。在帕米尔高原,中国与克什米尔间的山口,横穿喀喇昆仑山,海拔4,703米(一说是4709米)。中国新疆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由此经过。明铁盖达坂与邻近的克里克达坂(Kilik Pass, (海拔4,827米 /15837 英尺; 北纬 37° 05' ; 东经74° 41' ))是从北通往巴基斯坦上罕萨谷地(Upper Hunza Valley)的两个主要的山口。罕萨谷地是巴基斯坦北部靠近吉尔吉特的一个山谷。这两个达坂是从印度次大陆进 ...

• 冲堆石塔

冲堆石塔位于吉隆县冲堆村西北,石塔由白色石灰岩质整石雕凿而成。雕刻于7世纪中叶后。冲堆石塔造型具有印度早期佛塔特点。 基座宽约2.6米,通高2.3米。须弥座式,座体通高约30厘米。梯形塔座位于基座之上,下底边长1.36米,上边长1.34米,座高约30厘米。塔身为一上小、下大的半圆形覆钵,下部雕刻覆莲一周。塔身高约6米,其上承以塔刹。覆钵之上有一方形平头,高14厘米,上承相轮“十三天”,相轮高约40厘米。塔刹顶部为圆 ...

• 石钟山石窟(剑川石窟)

位于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支脉,开凿于公元七三八至一二五三年,及少数元、明时代作品。这里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三月的石宝山满山翠松,浓荫掩径,远眺石钟山像是如来的头部,花状的突起物更像如来头部的卷贝发,或许古人就因此殊胜奇景而发愿开窟。中国游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游石宝山记》就说∶“石面有纹如龙鳞。”走遍中国南北的他,亦不禁讶异称怪 ...

• 悬度

迄今为止在巴基斯坦北部所发现的传播波斯宗教的古代粟特商人的活动痕迹,很少超过印度河谷中的夏提欧(Shatial)东边。夏提欧是印度河谷中著名的奇拉斯(Chilas)镇西面的一个地名,该地在印度河南岸,其对岸就是达列尔(Darel)河口与唐格(Tanqir)河口之间的山崖。达列尔河谷经国学大师季羡林等人考定为古代的悬度,并将之比定为玄奘所记乌仗那旧都达丽 ...

• 葱岭四章

葱岭四章■方国平石头城石头城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的北侧,海拔3200米。汉代时,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王城。塔吉克先民,在公元初年,建造了这座古老的都城。蒲犁国,法显称之为竭叉国,宋云称之为汉盘陀,《魏书·西域传》中作渴盘陀,隋朝裴矩撰的《西域图志》中称朅盘陀。在朅盘陀时期,开始大规模建造城郭。唐时,这里设为葱岭守捉所,亦叫葱岭镇,现称塔什库尔干,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堡”。石头城最早记载于《梁书》: ...

• 皮山城

皮山国丝绸之路南道小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境内。西汉时皮山国王都为皮山城,有3500人,500余户,养兵500人。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等职官。从此向西南过桑株达坂即可抵达今日的喀喇昆仑山口,过山即克什米尔,亦为丝绸之路入宾、乌弋山离和印度的一条支线。东汉时皮山国尚存,至唐时其国已并入于阗。汉书皮山国,王治皮山城 ...

• 红其拉甫

红其拉甫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通外山谷,素有“血谷”之称。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波斯语中也被称为“死亡之谷”。“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是对红其拉甫的最好形容。相传在唐僧西天取经之前,曾有一个多达万人的商队因遇暴风雪而全部死亡。至今还有人孜孜不倦寻找那支商队丢弃的宝藏。红其拉甫口岸,地处祖国的冰峰雪岭之中,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 ...

• 公主堡古城遗址

公主堡位于塔士库尔干县城以南约70公里,古丝绸之路咽喉地段卡拉其峡谷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高的古代城堡之一。公主堡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以南约70公里的明铁盖(现在为卡拉其峡谷),当地塔吉克人称它为“克孜库尔干”。意为“公主堡”。古丝绸之路咽喉地段卡拉其峡谷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中国目前所知的最 ...

• 竭叉国

竭叉国,汉称蒲犁“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该国,有十二座城。国家虽小,然国王曾率师远征,迫使呾叉始罗国(塔克西拉)交出学者童受。童受,是经量部的大师。当时,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树、北有童受,号为“四日照世”。这里供奉着佛唾壶和佛牙。佛唾壶“以石作,色似佛钵”,众人为佛牙起塔。竭叉圣物如此,可证其国家实力。 竭叉 ...

• 于麾国

于麾国:莎车霍什拉甫。汉书: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三十三,兵七百四十人。居民山居,田石间,累石为室。昭陵六骏“拳毛騧”故乡?乾隆时采玉基地之一。

• 呼犍谷子合国

子合国,原址位于现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小帕米尔东部。都城是呼犍谷。坚峻险固的都城是就地取材,累石而成。子合国使用婆罗门的文字。东汉时,子合国并入莎车、属羌。 子合国,西域古国名,位于新疆叶尔羌城(莎车)东南部。子合国异名颇多,《汉书》、《后汉书》之〈西域传〉,与法显《佛游天竺记》皆作子合;《洛阳伽蓝记》作朱驹波;《魏书》卷一○二 ...

• 于阗国

于阗(tian)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于阗国以 ...

• 羊官岩古栈道遗址

位于康县境内西汉水南岸的太石乡雍坝村观音峡东侧悬崖上,是茶马古道康县段保存较好的古栈道遗址之一。现存栈道桩孔32个,孔呈正方形,东端已毁,孔间距1.3到1.5米不等,孔深15到16厘米,孔边长13到14厘米。太昌路路基砌高后,将沙石填入栈道谷底,栈道残痕距垫层平面不足2米。羊官岩栈道是古代成州(今成县)到阶州(今武都)经阴平(今文县)古栈道入蜀的第一道天险,也是从中原经甘入蜀的捷径,与太石山(铁笼关)要道唇齿相依,同康县 ...

• 朴头山隋唐石刻

朴头山隋唐石刻题记位于杂谷脑镇西2.5公里之朴头山古栈道旁石壁上。石刻题记共两通,右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通道记》,左为唐开元十五年(公元 727年)之战事题刻。其中隋《通道记》记载自三国姜维开凿朴头山栈道以来,因年久道路荒废,会州刺史须达派人重治旧道事。前几句道:“自蜀相姜维尝于此行,尔来三百余年更不修理。山则松草蔓蔓,江则 ...

• 衬腰岩茶马古道

衬腰岩茶马古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万民村10组。衬腰岩茶马古道,是汉唐时从成都出发,经蒲江、雅安、西昌至滇缅、印度西南丝绸之路的一段。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政府在成都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用川茶换取蕃(藏)人马匹。茶马市场在黎州(汉源)。蒲江、丹棱茶叶西运黎州换取凉山、云南大理的马匹。据宋朝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载,茶马古道 ...

• 明代飞仙关南界牌坊及古道遗址

 地处芦山、天全、雅安三地交界的飞仙关,被誉为川藏线陆地 “第一咽喉”。从成都出发,到雅安,经过飞仙关到天全县,然后到康定,最后到西藏,飞仙关是西出成都,茶马古道上第一个关。  蜀锦、邛杖由此销往世界  7月12日,记者走进芦山县飞仙关镇。沿潮湿的石板路拾级而下,便来到飞仙关关隘。记者看到,飞仙关关口的城门已无,只保留了长条石砌成的 ...

• 蒙顶山天梯古道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区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坐落在名山区境内,距成都110公里,离雅安市15公里,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是国家AAAA级景区。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历 ...

• 古火井遗址

  古火井遗址位于城西35公里的火井镇。邛崃不仅以世界上第一口天然气井而闻名,而且开创了人类最早利用天然气作能源的先河。英国于1668年开始使用天然气,而邛崃比英国早好几个世纪。 遗址计三处,分别位于距邛崃市的油榨、火井、南宝三乡。古代称天然气井为“火井”,邛崃市火井镇即因此得名。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王本纪》中写道:“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华阳国志.易志》也栽有:“临邛有火 ...

• 弥井盐马古道

旧时马厩弥井小村小村弥井,大理剑川弥沙乡的一个古村落,坐落于弥沙河的下段,整个村落沿河而建。古老的石桥横跨两岸,阡陌交通,相互通达。历经百年岁月的老式木屋大多坐南朝北,“三坊一照壁”的庭院、“一进两院”的院落、“三进三出”的大院……滚滚江水流转四季,沿河古道上斑驳的痕迹,旧时马厩旁挂着的昏黄油灯,这些都是“茶马盐道”的溯源。在白 ...

• 二十四道拐古道遗址

 汉代二十四道拐古道遗址:   位于雅安市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村委会东北3500米。二十四道拐为旄牛古道中最险要的一段,史载:汉益州刺史王阳至九折坂而回车;王尊至二十四盘而叱驭,即言此道之险峻难行。道路多由乱石和石板铺成,在侧里面有排水沟,整个古道保存较好,对于研究古代中国西南交通变迁,文化交流,边疆发展,经济互通等史记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 唐代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

唐代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   甘溪坡茶马古道位于天全县红星村二组境内。是当年背夫们背茶包子到西藏的必经之路。该古道现有27户农家住户,房屋还保留有清末建筑风格,古道上背夫们当年背茶包歇脚时用拐子杵下的拐子窝仍清晰可见,还有当年照亮背夫行走夜路的灯杆窝子。至今,尚有健在的背夫,背夫们家中保留着当年用过的背夹子、拐子、油灯、草鞋耙 ...

• 金翅禾村

金翅禾村金翅禾自然村,原名金翅鹤,位于鹤庆坝子最南端,是茶马古道翻越象眠山进入鹤庆坝子的第一个村寨,是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道,是鹤庆境内现存最为典型且保存比较完整的白族民居特色村庄。其中李恒春故居勘称典范,李恒春故居的“四合五天井”、“三方一照壁”、“一进两院”、“封火砖”、“状元头”、“马头墙”、“麻雀台”、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等古建筑风格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至今还较为完整。金翅禾村旅游交通怎么走金翅 ...

• 密祉文盛街

□ 李武华 在云南省风景名胜区弥渡县太极山山麓的密祉是古代从昆明到滇西,也是通过临沧到缅甸和从西藏经下关到景东普洱进行茶叶等商品运输的必经之路,古称“西南丝道”开南(景东)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古驿站。尽管密祉古道失去它的功用已经是百年有余,但古道毕竟在历史长河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历史见证实物。古道上的遗存很多,小到 ...

• 北斋公房

北斋公房在高黎贡山,是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道上的必经之地。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保山至腾冲段有三条线路,由保山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马面关(有的书上写为马回关,意思是此地太险,马不能过,到此而回,但现在基本通称为马面关)—北斋公房—桥头这一条是公认的最古老的。 北斋公房应始于唐南诏时,期间几经毁建修复,在历史的长河中数经战乱、火灾,但 ...

• 德钦阿墩子古城

位于德钦县升平镇的阿墩子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唯一保存完整的线路——阿墩子段的文化名镇。她被雪山环抱,连通汉藏文化,见证历史上西南边陲各少数民族和祖国大家庭在政治、文化、经济各项事业中的密切交流,互通有无,从而造就了独特的阿墩子多元民族民间文化古镇。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风情在一个方园不到二平方公里的小镇上,即可让人领略到藏、纳、白、回 ...

• 漾濞古城

古老的中国核桃之乡漾濞,西汉时属益州郡邪龙县,东汉分属永昌郡邪龙、博南二县地。值此黄金般的历史阶段,于东汉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开辟了一条西南丝绸之路,称之蜀(四川)身毒(印度)道。其始于川西北平原;蜿蜒于云南西部高原,经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国际商道,比西北丝绸之路还古老得多。该古道进入云南楚雄后,因经永平博南山而称博南古道。古道从下关顺点苍山西麓穿漾濞古城过云龙桥到永平共长 ...

• 十二栏杆小道

十二栏杆是香格里拉县境内古道上著名的一段险峻的石壁凿石小道,距香格里拉县城70公里,位于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内。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艰险之地,是滇藏公路通车以前出入香格里拉的必经要塞。  十二栏杆系凿石而行的古释道,人行其中,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涧,且有十二道迂回曲折之处,行人至此,不敢上下顾盼,甚至屏息而过。古人还传说十二栏杆山洞中有大蟒,有行人过来,就窜出将其吞噬,所以少有人能安全通过,十二栏杆因这般 ...

• 束河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 199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建于明代万历 ...

• 盐运古道艾叶滩

艾叶镇地处自贡盐场的最西端,是水、陆路盐运的枢纽和要津。从南宋年间开始,既有荣州所产煤炭经旭水河输入自贡烧盐,所运煤炭就在此转运,同时自贡陆路西运食盐至雅安、西昌,入康藏下滇黔亦始于此。自贡盐船沿旭水河入釜溪、沱江而下长江,均已此为起点。旭水河流经镇域7公里,至艾叶横街下形成的石滩,是旭水河中一长160余米、宽50余米的巨大石碛滩。清 ...

• 南丝路骑龙山古道

《科普作家》杂志  编者按  2008年11月27日至28日,成都市科普采风队在领队周益光巡视员,顾问刘兴诗教授、梅跃农巡视员的率领下,一行十六人,赴邛崃釆风,在邛崃市科协赖主席、刘主席、叶主任等陪同下,先后对十方堂邛窑遗址、骑龙山古道遗址、平乐古镇古桥及民俗文化博物馆、芦沟竹海女状元黄崇嘏故里、高河镇红军百丈峡大战遗址,以及回澜塔、文君井、白鹤山、竹溪湖、石笋山摩崖石刻等地进行了科学考察、参观访问。  “ ...

• 通夏寺

通夏寺始建于公元705年,属于藏传佛教花教派别,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建筑结构汇集藏、汉、印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整体构造气势宏伟,加之小溪潺潺、绿树荫荫构成了一处极佳的旅游胜地。贡觉县相皮乡附近的通夏寺是昌都地区萨迦派的早期寺庙。通夏寺早期培养的高僧,先后成为达垅噶举派的创建人,如达垅墉巴·扎西贝、桑吉雅君、桑吉温等高僧,早年均就读于通夏寺。据史料记载,通夏寺是由后弘期高僧噶顿·普布瓦于1096 ...

• 水帘洞石窟-拉梢寺

武山水帘洞石窟位于甘肃天水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现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为丝绸之路东线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院。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其中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内有享有亚洲之最的露天 ...

• 唐蕃古道在河州

唐蕃古道在河州河州老马一、唐蕃古道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于陕西长安(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逻些(拉萨),全长三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 ...

• 甘肃省土门关

甘肃省土门关,藏语名霍尔藏香告,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关口,位于临夏县马集乡关滩村190米处,东距临夏市33公里,西距夏河县拉卜楞镇75公里,海拔高度2170米。

• 陇关

大震关亦称陇关,位于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是唐中叶以后防御吐蕃的要地。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唐中叶以后为防御吐蕃的要地。 在陕西陇县西陇山下,即陇关也。章怀太子曰,陇关,陇山之关也。今名大震关。《元和志》:大震关,后周置,汉武至此南雷震,因名。《唐书地理志》:汧源县西有安戎关,在陇山,本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筑,更名。《通监江》:“自薛逵徙筑安戎关,由是汧陇之人,谓大震为故关,安戎为新关 ...

• 西羌古城

临潭,古称洮州、临洮,因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得名。曾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西羌人故乡,也是“唐蕃古道”的咽喉、古四大茶马司之一。临潭,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接合部。古称洮州、临洮,因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得名。曾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西羌人故乡,也是“唐蕃古道”的咽喉、古四大茶马司之一。海拔在1900至3926米之间,如今生活着汉、回、藏等10多个民族。5月 ...

• 克才城址

克才城址 2004.5.10. 第七批 共和县曲沟乡克才村 唐(始建) 古遗址克才吾堡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曲沟乡克才村西山顶。由前、后两城组成,前城东西110米,南北80米;后城东西120米,南北150米。前、后城整体为葫芦形,均开北门。为唐代城址。

• 青海天峻县加木格尔滩城遗址

  在青海湖西的布哈河谷草原上,有一座沉睡的北朝古城,其规模与秦代阿房宫主体建筑相当。这很可能是吐谷浑某一个尚不为人知的王城,对它展开科学发掘和持续研究,有望推进青海历史上一系列学术问题的解决。  夏日的青海湖,波光粼粼,一泓澄碧。环湖草原上,牧草茵茵,牛羊成群。  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任晓燕安排下,该所考古队员蔡林海、王 ...

• 北古城

北古城位于湟源县城关镇光华村东,俗称二架梁上。这里是湟源峡西端。二架梁高出湟水50-80米,北高南低,北连大山,南端延伸至湟水岸边,将湟源峡西出口封闭,形成了天然的屏障,青藏公路与铁路经此皆凿洞通过。山梁分南北两部,南部呈长条状,东侧为悬崖,西侧呈缓坡状。北部前宽后窄呈梯形,北接大山山根。南部及西部边缘为断崖。东西各为沙沟,东沙沟东形成冲积扇面。古城坐落在山梁北部,东西南三面城墙直接沿山梁断崖修筑,城墙 ...

• 平安驿

平安驿自古交通便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羌争夺的焦点地区,东汉时期的汉羌之战(大规模的就有三次之多)一直伴随到东汉灭亡,海东市平安区自古号称“血泪之城”。古代内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南线的重镇之一,是“唐蕃古道〔起点是唐都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的重要驿站,是汉藏友好民族团结《千年平安路》的黄金分割点。昔日的安夷,今日的平安,是我们伟大祖国美丽富饶的一角,在波澜起伏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历史 ...

• 丹噶尔古城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 湟源古城堡

湟源县境内的唐代古城堡。公元7世纪初,唐在青海境内除设置郡县外,并设置了诸多的军、城、军事据点。这些军、城据点皆筑有城堡,仅在湟源县境内就有北古城、克素尔、申中、北古台、古营盘、茶汉素、大小方台等7处。这些据点有的迄今保存尚好。在湟源县南境日月山乡哈拉库图村附近有座山,人称大、小方台。山上有座古城,建于悬崖绝壁之上,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这就是唐蕃双方多次易手、反复争夺过的石堡城。石堡城的争夺战虽然导致 ...

• 科哇古城

科哇古城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斜昌沟河与起台河交汇处。古城南宽北窄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约10000余米,东墙与北墙沿两河河岸修筑。东西开门,东门位于古城东北角,西门位置在西城墙偏北,东、西两门有直通大道。 夯土筑,因系用砂土堆筑,夯层厚度不清,东城墙部分坍塌,其他保存尚好。城墙高约10米、基宽6米,城仙大道北为居住区,大道南部有零散 ...

• 大唐天竺使出铭

《大唐天竺使出铭》拓片日本人撰写的王玄策事迹的小说发现唐碑的山崖  提起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可以说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然而在同一时代还有一位人物,他的事迹与玄奘法师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由于命运不济,如同一个弃儿,被扔出史书典籍之外,只留下只言片语,多少年来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不为人知。 

• 勒巴沟摩崖

勒巴沟摩崖位于玉树县巴塘乡勒巴社勒巴沟内。摩崖始刻于唐太极元年(712年)左右,天宝元年(742年)竣工。由古秀泽玛、吾娜桑嘎、恰冈和泽琼沟四处石刻组成,石刻面积330平方米。主要内容有古秀泽玛《公主礼佛图》、《三转法轮图》摩崖线刻、吾娜桑嘎《佛诞生图》摩崖线刻及古藏文刻经、恰冈大日如来佛浮雕、泽琼沟108座佛塔摩崖线刻。

• 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别名“加萨公主庙”,相传系唐代藏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它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三江之源”,始建于唐代,有1300多年历史,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是吐蕃王朝早期的佛教寺庙。  公元647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国的尺尊公主,下令建立一座收藏佛像和经书的宫廷佛堂,并由文成公主择地设计,尺尊公主督建,寺院始称白哈神殿,清代才改名为大昭寺。后经历代重修增建,形成现存占地251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上图:大昭寺的金顶) ...

•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中和镇西北1公里处,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古佛塔建筑。  崇圣寺始建于南诏国劝丰祐时期(824-859年)。寺院毁于清末民初,只有寺内三塔屹立于苍山洱海之间。  三塔按品字形排列,主塔称为千寻塔,居中而立;南、北小塔分立两侧。  南、北小塔建于大理国时期,具有宋代风格。双塔各距主塔70米,是八角形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均为42.19米,均为10层。第二层八方有佛龛,内供佛像; ...

• 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昌珠镇,是西藏最早的佛殿之一。(上图: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昌珠寺创建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中叶),为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在南山居住的宫殿。相传寺址为文成公主选定,松赞干布化身为大鹏,降服当地恶龙后才得以建寺。在藏语中, 昌的含义是鹰,珠是龙的意思,昌珠寺因此而得名。(上图:昌珠寺转经回廊)  昌珠寺面积为4667平方米,长81米,宽57.6米,有21个大小殿堂和 ...

•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红山上,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红山上修建此宫。相传今布达拉宫内的曲结哲布(法王洞)和帕巴拉康(帕巴殿)为当年的遗存。到了清顺治二年(1645年),达赖五世受 ...

• 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县金山乡贺兰山拜寺沟口北侧坡地上,是宁夏境内唯一的一处密檐式砖塔建筑。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这里山大沟深,环境幽静,面东开口,视野开阔。在山口平缓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筑遗址,据考证,这里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双塔就建在沟口北边寺院遗址的台地上。  双塔始建于西夏时期,明万历年间修宁复《万历朔方新志》卷首《宁夏镇北路图》中,在拜寺口就标有双塔。根 ...

• 白马寺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12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营建的第一座寺院,被佛教界尊称为“中国佛教祖庭”。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据历史文献记载,东汉时明帝派遣蔡愔、秦景到西域请佛求法,在大月氏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用白马驮着经卷,把二位高僧迎回洛阳。明帝敕令按天竺寺院形式建造寺院, ...

•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西部尼玛督山南坡,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四大寺院。  “扎什伦布寺”在藏语中意为“吉祥须弥山”。寺院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根敦朱巴(达赖喇嘛一世)兴建。到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此后成为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寺院依山傍水而建,楼层高耸,金顶碧瓦,巍峨庄严。寺院内有大小金顶14个。寺院周围筑有 ...

• 哲蚌寺

哲蚌寺  哲蚌寺位于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10公里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哲蚌寺,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创建者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嘉央曲结。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扩建该寺,规模日益扩大。最盛时,哲蚌寺有僧众近万人,是当时西藏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  全寺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 ...

• 万里长城·八达岭

万里长城·八达岭  万里长城——八达岭段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延庆县境内,建筑在海拔600到1000米的山脊之上,是长城上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屏障。  我国最早修建长城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各国长城连而为一,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以后的朝代也大都曾修建长城,明代时的长城开始使用砖砌筑。  八达岭是我国明长 ...

• 启母阙

启母阙  启母阙位于河南登封市区西北2公里的万岁峰下,为启母庙前的神道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庙阙。启母阙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中岳汉三阙”。  阙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两阙之间作为道路使用。据《诗经》记载,这种建筑物早在周代就有。阙是象征性的大门。阙分为城阙、墓阙、宫阙、庙阙等。庙阙也叫神道阙。 ...

• 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栖霞寺的东侧,藏经楼南,是江南著名的佛教建筑之一。   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根据古籍记载,隋文帝从一僧人处得到一包佛骨舍利,于是分给全国各州,分别建塔收藏,栖霞寺舍利塔即是其中之一。原塔早已塌毁废弃,五代南唐时高越、林仁又重新修建。现存塔应是南唐(937~975年)时所建的。  舍利塔属于阿育王式的,或称覆钵式塔,外形类似密檐形式,八角五层,高 ...

•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  寺院本名为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创建者为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拉章”(嘉木样佛宫)建成。“拉章”音变为“拉卜楞”,意思是寺院最高活佛府邸。后来,人们一般称此寺为拉卜楞寺。(右图:寺内舍利塔)  拉卜楞寺背依龙山 ...

•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公里的中岳庙前500米处,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山庙前的少室阙、启母庙前的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  太室山是中岳嵩山的一部分,早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设立寺庙祭祀此地山神。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四月,“阳城-长江左冯诩万年吕常”修建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即太室阙。  太室阙分东、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