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石窟寺保护 | 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将迎来新机遇

    石窟寺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自三世纪佛教艺术传入我国以来,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各代,连绵兴建而久盛不衰。现存的万余处石窟共同构筑成了完整的石窟艺术体系。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作品,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以开阔的胸襟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又不断创新而创造的文化艺术的 ...

• 藏经洞流失文物数字化“回归”可期,中方主导项目正筹备

一百多年来,敦煌藏经洞流散海外文物一直是国人之痛,它们的命运也持续受到公众的关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世界各收藏藏经洞文物的机构相继开展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工作。澎湃新闻获悉,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11月7日于敦煌莫高窟举办的“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介绍,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在通过数字化方式回归,首个由中方主导的数 ...

• “世界文化遗产理念与实践”专业培训:保护管理与灾害应对

11月3号下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总工、研究员沈阳,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黄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俭分别为学员授课,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项目主管罗西·杰格雅素也为本次培训录制了授课视频。沈阳研究员以《成为世界遗产之后》为题,介绍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莫高窟、北京故宫等一些文物古 ...

• 202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暨城市市长论坛召开

11月4日,202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暨城市市长论坛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 樊锦诗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11月3日讯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有52位中国科技工作者荣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授予钟南山院士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研究员。“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共50位,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爱勤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

• 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

 “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本次展览共展出玉质礼器、红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贵文物160余件,结合考古现场图片和建筑过程复原,集中展示了红山文化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图为碧玉C形龙。中国国 ...

• 新发现 新收获——裴李岗遗址现场座谈会在新郑召开

11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的“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现场座谈会”在河南新郑召开。  新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建超、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出席会议并致辞。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北京大 ...

• 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在蚌埠召开

 10月29日,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在蚌埠举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禹会区人民政府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浙江省文 ...

•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揭牌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在我校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之际,10月31日,中国考古学前沿论坛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校党委书记王建国,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四川省委宣传部副 ...

• 我国首次发掘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一个大青山上的大土包,困扰了考古人员40年。  近日,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个大土包蕴含的历史文化密码——1500年前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之前,“行幸阴山,观云川”,即来到阴山祭天观天象。  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这个“观云川”的地方。内蒙古考古所副所长、本次考古负责人张文平研究员认为,初 ...

• 津市苗儿岗新发现彭头山文化遗存

苗儿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毛里湖镇樟树村12组,澧水右岸一个当地人称苗儿岗的岗地上。该山岗东临澧水,南北皆为水塘,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面积约7.3万平方米。遗址西北距津市县城约19公里,东南距毛里湖镇(原保河堤镇)约4公里,东距澧水最近约164米。2019 年10月中旬至2020年1月,为配合安乡至慈利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 鸡叫城遗址考古队系列讲座之二——郭伟民研究员讲座纪要

2020年10月29日晚,鸡叫城遗址考古队系列讲座之二“田野考古发掘与现场保护——理论、方法与技术阐释”在澧县鸡叫城遗址考古队驻地举行。本次讲座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主讲(图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孟洲老师主持(图二)。湖南省考古文博系统多位工作人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实习的全体师生均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图三)。图一 ...

• 鸡叫城遗址考古队系列讲座之一——刘建国研究员讲座纪要

2020年10月22日18:30—22:00,鸡叫城遗址考古实习基地教室内座无虚席,受郭伟民所长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为鸡叫城考古队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讲座。刘老师长期从事数字考古工作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是我国数字考古领域的领军人物。本次讲座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范宪军老师主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老师、四 ...

•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首届书画保护修复培训班在陕开班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首届书画保护修复培训班,11月2日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开班,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白坚、青海省文物局副局长马占庭、工匠联盟理事会理事,以及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自治区)的近30名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新疆4位理事和5位学员因疫情防控原因未能参加)。  通过为期半个月培训,学员们 ...

•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召开2020年理事会

11月2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2020年理事会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召开。来自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文物局领导、各理事单位执行理事、理事共34人参加会议。  工匠联盟2020年理事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首届轮值主席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所作的2019—2020年工作报告,与会代表对工匠联盟理事会成立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 ...

• 重新认识裴李岗—裴李岗遗址现场座谈会在新郑举行

  11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新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的裴李岗遗址现场座谈会在新郑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新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建超、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主持。  会议现场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 丹砂古县”5座汉墓出土朱砂

2019年8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称务川自治县大坪镇境内修公路时,发现了5座古代墓葬,并有疑似文物出现。考古人员赶赴现场后,初步踏勘认为,5座墓葬可能为汉代。随后,依照相关程序,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航拍墓葬发现区经过近5个月的发掘确认,这批汉墓中除1座石室墓外,其余均为砖石墓。墓葬分别呈“中”字形和 ...

• “文明的枢纽——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文物展”在山西芮城县博物馆开展

金秋十月  “文明的枢纽——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文物展”在山西省芮城县博物馆开展此展览为芮城县人民政府发起,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  芮城县人民政府、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  芮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芮城县博物馆承办,  运城市盐湖区博物馆支持协办的  一次重要考古成果展。  芮城地交晋陕豫三省,属传统意义 ...

• 禹会村遗址发现淮河中游规模最大龙山文化城址——蚌埠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召开

10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在蚌埠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河南、江苏、湖北、浙江、安徽等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公布了禹会村遗址考古的重大进展——遗址 ...

• 中国考古重大成果刊发:青藏高原溶洞遗址现丹尼索瓦人DNA

丹尼索瓦人,一支对现代大洋洲、东亚、南亚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遗传贡献的古老型人类,其遗传特征的神秘面纱正在被揭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10月30日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考古界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遗址所保存的丰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类活动遗存中,成功获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 ...

• 禹会村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城址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蚌埠日报全媒体消息,日前,记者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队了解到,在前段考古工作的基础上,蚌埠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人员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据悉,为响应“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的启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蚌埠禹会村遗址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进行了解剖发掘,获得了大批陶质、石质 ...

• 会议资讯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四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预告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国的科技工作迎来了春天。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思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深入人心,也为文物科技事业指明了方向。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科协主席团批准于1980年12月2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 ...

• 征稿通知丨第一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第一轮通知

第一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第一轮通知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的青年学者加强学术交流、激发学术创新,适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紫禁城学会将于2020年11月中旬在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召开第一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旨在汇聚全国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互通平台,共同探讨最新研究 ...

• 敦煌、云冈、龙门三个石窟研究院院长与嘉宾齐聚洛阳 共话石窟保护研究

    10月20日下午,敦煌、云冈、龙门三个石窟研究院院长与嘉宾齐聚洛阳广播电视台2号演播厅,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共话石窟保护研究。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放第一位  去年8月和今年5月,总书记分别前往敦煌和云冈进行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焯说,今年5月,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专程来到云冈石窟并 ...

• 三大石窟联展引热潮 参观者络绎不绝

    10月25日,在洛阳博物馆,“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上,展出的精美文物展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感受艺术盛宴。    本月18日在洛阳博物馆开展的“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三大石窟首次举办的大型艺术联展。三大石窟联展自开展以来,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展览中,来自敦煌 ...

• 学术讲座|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田产、税收和军队

*讲座讯息* 该系列讲座课程由复旦大学研究员吴欣博士与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研究员 Wouter F. M.Henkelman 博士联合进行网络教学。旨在引导对波斯文明感兴趣的研究生学习如何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理解和探讨古代文明。   该讲座将以阿契美尼德帝国为例,以世界文化遗产波斯波利斯的 ...

• 202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平行活动(第一期)

为落实总书记视察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此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会经验基础,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携手,将于2020年11月2日-6日在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举办2020年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平行活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遗产地 ...

• 新闻 | “历史性城镇景观”在线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年10月23-24日,我上海中心举办了题为“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亚洲规划经验”的在线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印尼、澳大利亚和法国等7个国家,以及包括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居署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代表在内的21位专家,参与了本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约百余位听众登录观看了会议。本次会 ...

• 走进课间的曼妙敦煌舞

近日,一段极具特色的敦煌舞课间操走红网络,学生舞姿轻盈、优美,动作整齐划一。敦煌中学的黄老师称,这个敦煌舞是根据敦煌壁画二次创作的,学生跳敦煌舞课间操已经有四、五年了,课间操有当地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网友也纷纷表示很优美,很想学。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p3162a7p50g&auto=0 敦煌莫高窟南区存有壁画

• 两项考古新成果实证早期人类起源衍变与民族融合交流

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等两项重要考古新成果。两项重要考古新成果从古人类下颌骨化石、石制品、壁画彩棺、丝织品等丰富考古遗存,实证了早期人类迁徙和历史时期民族交流,对研究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与衍变、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 ...

• 会议资讯丨汉唐陵墓视觉文化学术研讨会

百年来汉唐美术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老一辈学者就此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汉唐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展开,视觉材料日益丰富,理论和方法不断跟进。从视觉文化层面讨论汉唐陵墓及相关遗存,有助于拓展传统美术史格局,也可为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提供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定于2020年10月31日-11月1日召开“汉唐陵墓视觉文化学术研讨会”。该研 ...

• 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石窟寺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全面掌握我国石窟寺现状,国家文物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办保函〔2020〕889号各有关省、自治区 ...

• 看宋元以来漆器的“斑斓纷呈”,浙博展馆藏漆器

浙江省博物馆在2012年接受香港曹其镛先生夫妇168件的古代漆器后,一跃成为海内外古代漆器收藏的重镇。澎湃新闻获悉,浙江省博物馆近日推出“斑斓纷呈——馆藏古代漆器特展”,共计展出87件组古代漆器,以曹其镛先生夫妇捐赠古代漆器和近几年收藏的漆器为主,囊括宋元以来漆器工艺的精品,如宋元四季花卉凤凰纹椭圆盒、明黑漆嵌螺钿花卉纹漆盒、宋元剔犀如 ...

• 甘肃发现距今16万年以上、最早占据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

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8年至2019年兰州大学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白石崖溶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邀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团队开展下颌骨化石古蛋白分析和铀系测年、遗址沉积物光释光单颗粒测年技术分析、土壤沉积物古DNA技术分析等多学 ...

• 山东博兴佛造像展亮相国博 再现佛教中国化历程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2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继“宅兹中国”“格物匠新”“玉出红山”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地方历史文化展览,是山东博兴地区佛造像历史艺术的系统性展示。展厅现场 余冠辰 摄  本次展览系统展示了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119件(套)展品分为博善兴 ...

• 青藏高原东北部考古新发现 力证古今人类演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

 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等2项重要考古成果。会议现场  白石崖溶洞发现丹尼索瓦人 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重要证据  白石崖溶洞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该遗址在古人类演化与现代人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

• 鸡叫城遗址考古队系列讲座——刘建国研究员讲座纪要

 2020年10月22日18:30—22:00,鸡叫城遗址考古实习基地教室内座无虚席,受郭伟民所长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为鸡叫城考古队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讲座。刘老师长期从事数字考古工作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是我国数字考古领域的领军人物。  本次讲座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范宪军老师主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老 ...

• 学术会议 | 第6届HGIS沙龙·历史地理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会议通知(三号)

  点击“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可以订阅哦! 教授台鉴 ! 基于 GIS、数据库等手段的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已走过 20 余年历程,对历史 地理学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经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决定,第 6 届“HGIS 沙龙”将于 2020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2 日由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 所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联合承 ...

• 国家文物局公布两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聚焦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考古发现

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2项重要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   会议聚焦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重要考古发现。     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早年出土一枚古人类下颌骨化石,经体质人类学、古蛋白和铀系测年技术分析,确认为 ...

• 2020年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发展委员会年会召开

10月29日由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发展委员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承办的文化创意发展委员会年会在杭州召开。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副会长王军,副会长、四川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王琼,副会长、中国文物报社副社长杨晓波,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出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会议。黄元在讲话中说,去年底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发展委员 ...

• 内蒙古发掘1500多年前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

  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近日对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发掘北魏皇家祭天遗址。10月25日拍摄的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 彭源 摄  这一遗址在呼和浩特市区北面的大青山蜈蚣坝顶上,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这处遗址早在20世纪80 ...

• 【考古】古代彭吉肯特遗址出土的三类中国钱币!

2020年10月17日,(乌鲁木齐,夏冉)关于古代彭吉肯特,在中亚史,以及粟特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关于古代彭吉肯特遗址中,第一批出土之后整理归类的中国的古代钱币。这是古代中国和粟特之间密切交往的一个最有力的见证。 文中的实物图,均源自网络。手绘图源自考古报告。 关于在古代彭吉肯特出土的中国钱币,苏联学 ...

• 【考古前沿】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石雕蚕蛹

考古人员近日在山西夏县师村遗址进行田野考古时,发掘出距今6000年的石雕蚕蛹,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之一。▲ 出土石雕蚕蛹师村遗址位于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师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青龙河故道河曲地带。自2019年6月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一些重要收获。▲ 山西夏 ...

•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宝贵的实践课

  2014年末,南昌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工作渐入高潮,发掘清理的任务离主椁室越来越近了。国家文物局指派专家组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成立一支专门的文物保护力量,为刘贺墓现场考古发掘“保驾护航”。2015年1月,文物保护小组进场,25岁的我有幸成为该组一员。考古工作人员对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的内棺进行清理。  考古界一直有个说法,“ ...

• 山西东周、秦汉考古七十年

  导 语: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考古汇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指导 ...

• 湖南湘潭县老虎坑遗址2020年度发掘简讯

  老虎坑遗址位于湖南湘潭市湘潭县杨嘉桥镇金棋村,处在湘江支流涟水东岸的一级台地上,涟水从遗址西侧自南向北流过(图一)。由于近年来的农田开垦活动和洪水冲刷,遗址被毁严重,现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上多为杂草、灌木覆盖(图二)。图一 老虎坑遗址位置图图二 老虎坑遗址近景(东北向西南)  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文 ...

• 青海考古学术会议和考古发掘现场会纪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河湟地区的伏俟城、热水墓群,关中地区的汉唐帝陵与都城长安遗址,河洛地区的汉魏隋唐洛阳城遗址,齐鲁文化的临淄齐故城遗址,都是古代重要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屹立于青藏高原之上的河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 ...

• 酒务头晚商遗址文物首次大规模公开,国博展“河东之光”

作为晚商时期的重要遗存,山西酒务头遗址2017年8月开始考古发掘、2018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仅为了解商代政治格局、商王朝与周边地区其他势力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对于探究早期文明社会形成关键时期的历史进程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堪称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澎湃新闻获悉,10月25日,“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在 ...

• 奈良正仓院展如约而至:平螺钿背圆镜、紫檀槽琵琶等亮相

“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这是著有《正仓院考古记》的中国学者傅芸子的感叹。日本奈良正仓院被称为是“丝绸之路”东边的终点,其所藏宝物是日本奈良时代及中国唐朝优秀文化的代表。澎湃新闻获悉,奈良国立博物馆第72回“正仓院展”近日如约开幕。展览共展出59件宝物,其中北仓17件、中仓23件、南仓16件、圣语藏3件,有 ...

• 讲座纪要|永乐宫迁建工程解析

  2020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教室,带来了题为《永乐宫迁建工程解析》的精彩讲座。讲座从永乐宫迁建选址、总体格局、五座主体建筑的迁建、壁画迁移保护、碑碣迁移前后位置的变化、工程管理、保护理念和原则等几个方面,全面真实、客观地解析了永乐宫迁建工程。主讲人查群老师讲座开始,查群老师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