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张献忠宝藏浮出水面,金器俯首可拾,罕见金币装箱

  1644年,张献忠攻占成都,登基为大西皇帝,并大肆掠夺四川钱财。据估算,张献忠的财宝按购买力换算,相当30亿元人民 币。但是张献忠的皇帝没做多久,吴三桂就率清军入川,张献忠携带所抢的“千船金银”,沿水路撤退,却在彭山江口遭到当地军阀杨展伏击,所掠金银,沉于江底。  《彭山县志》记载,清乾隆五十九年,渔民在江口捡到几箩筐银锭;到了1930年,四川一商人组建“淘金公司”获银万两;2005年,一台挖掘机在彭山地区 ...

• 张献忠沉银传说被考古证实 已发现文物过万件

记者3月20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17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一万件,实证确认了民间流传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图为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的考古发掘现场(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图为考古发掘出的“西王赏功”金币(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图为“永昌大元帅印”。该枚金印是当地警方破获的“江口沉银”盗掘案件中收缴的文物(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图为工 ...

• 敦煌文化艺术传承先驱魂归敦煌——史苇湘、欧阳琳骨灰合葬莫高窟

3月20日,史苇湘、欧阳琳二位先生的骨灰共同安放在了莫高窟公墓区,两位先生的女儿及其他亲属,和敦煌研究院员工一起,共同为两位先生完成了生前遗愿,即百年之后,能够一起回到敦煌,安葬三危山下。公墓区正对遥望九层楼,这里长眠着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老前辈们,他们为敦煌奉献终生,百年后依然守望着石窟,魂归敦煌。上午9时,骨灰安放仪式正式举行,仪式由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马世林主持,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

• 第二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学术研讨会暨 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第二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学术研讨会暨 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为促进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促进学术交流,东南大学拟定于2017年3月19-20日举办“第2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学术学术研讨会”会议组织单位:主办单位:东南大学承办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与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 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 ...

• 陈同滨:关于建筑遗产若干概念的思考

来源:畅言网 中国建筑集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所所长陈同滨 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元上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元上都遗址”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是13—14世纪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草原都城遗址,曾是蒙元帝国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与陪都“夏都”(1274-1368)。它由遗存占地2287公顷的城市遗址遗迹和墓葬群组成,并拥有175853公顷的辽阔而富有蒙 ...

• 中国文物报:缅甸蒲甘佛塔勘查小记

来源:begin--中国文物报中方专家认真讨论佛塔残损问题塔内砖砌结构残损航拍他冰瑜佛塔  缅甸,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一片既开放又相对独立的文明空间,有着自身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5000年以前伊洛瓦底江流域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公元前后缅甸境内出现了早期国家,1044年蒲甘王朝建立,随后确立了南传佛教在缅甸的统治地位,蒲甘成为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佛教中心。斗转星移,如今的蒲甘古城与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 ...

• 警用无人机发现翻新土壤痕迹 3人盗秦代栎阳城遗址被拘

3月20日,公安阎良分局。 民警现场人赃俱获。知道一下栎阳城遗址栎阳城,是商鞅变法时的“秦都”。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村一带,始建于战国晚期,城址为长方形,面积4.2平方公里。秦人的祖先起源与甘肃天水临洮一带,后来秦人慢慢向东发展,先是把都城迁到雍(扶风),再从雍迁到栎阳,秦孝公变法图强后,又把都城迁到咸阳。但栎阳仍是秦人军事、经济和制造业的中心。项羽入关后,封司马欣为塞王,建都栎阳;刘邦 ...

• 我在陕历博修壁画

陕历博目前馆藏壁画640幅,展出面积约1500余平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修复实验室内,一批唐墓壁画的清理、修复及日常养护工作在壁画保护部副部长杨文宗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批珍贵的壁画是从唐韩休墓中整体搬迁回来的,壁画已经修复了一年,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完成?韩文宗轻声说:“壁画的修复是没有时间概念的,精益求精是我的准则和要求”。  在实验室的显眼处,一台色差仪正在工作着。这台色差仪对准一副壁 ...

• 重生:古埃及的瓮棺葬

  这里,埃及Adaima一个墓地发现了埋葬在陶瓮的儿童尸骨,可追溯至前王朝与早王朝之间(公元前5500至公元前2700)。来源:Adaima发掘现场,Crubezy Midant-Reynes,法国东方考古学会  科学家在一篇新文章中提出,古代埃及人把他们夭折的孩子葬在陶罐中,可能是选择这种容器作为子宫和重生的象征。  古埃及的瓮棺葬一直被认为是穷人的做法。然而,剑桥大学考古学家Ronika Power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Yann Tristant在《文物 ...

• 斥资1.25亿,耗时7年,美国人居然将这座差点被拆的中国老宅搬走了!

在美国波士顿的东部,有一个名叫塞勒姆的地方。在这个只有4万人口的沿海小镇上,1692年曾发生过,震惊世人的“塞勒姆女巫审判”。时至今日,塞勒姆的女巫文化依然盛行。塞勒姆女巫博物馆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个“诡谲”小镇上,居然还完完整整保存着,一座拥有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置身于海外的古徽州建筑,这座古宅,便是“荫余堂”。    荫余堂一座中国古宅为何坐落于此呢?这还 ...

• 第十七届国际历史地理学会议通知

2017-02-28历史地理研究资讯First circular: Conference announcementThe 1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will take place in Warsaw, at University of Warsaw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Tadeusz Manteuffel Institute of History, Polish Academy of Scien

• 我国学者发现8500年前丝织品证据 丝绸历史提前4000年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研究团队,在河南贾湖两处墓葬的人体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蚕丝蛋白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分析,8500年前当地居民可能已经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此举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近4000年,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公共图书馆》)在2016年12月12日发表了该成果。据悉,通过对河南中部

• 走进张献忠沉银考古文物存放地:金册银册兵器出水

在四川彭山江口古镇的岷江江底,张献忠到底“藏”了多少宝藏?这些宝藏中,是否“藏”有张献忠“屠川”铁证?四川考古史上首次江底考古自今年1月5日启动以来,截止3月19日,现场考古已进行两个多月。现场又有哪些重大发现?3月20日中午12点30分,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考古现场之一:出水文物临时库房——江口汉崖墓博物馆看到,出水文物被整齐堆放在库房里,有金册、银册;有金币、银币、铜币和银锭;还有铁刀铁矛等兵器。 ...

• 西学东渐的另一面:中国的知识、技术如何在西方流行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2016-12-13 18:06来源:澎湃新闻字号近代以来,谈及中西交流的历史,特别是耶稣会士来华以后的这段历史,西学东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但是,交流是双向的。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技术、产品如何流传到西方,在西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2月10-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主办了“中国知识和产品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本 ...

• 手绘还原上海千年古港——青龙镇遗址考古新发现

来源:上观新闻 考古新发现:现今的上海地区在1000多年前就已有外贸大港。3月10日,“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一位观众正在端详隆平寺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和金椁等文物。蒋迪雯摄  史籍记载上海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着一座雄镇东南的外贸大港——青龙港。但此前相关考古实证却略显单薄。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发掘项目,在青浦区白鹤镇一带屡有收获,迄今已有各类唐宋元时期 ...

• 展讯 | 阿富汗珍宝世界巡展落地故宫午门

导语:今日,《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特展在故宫博物馆午门东雁翅楼展厅正式开展。这些丝路上的稀世珍宝曾被人精心藏了起来,躲过了前苏联人和塔利班,还一度被认为已经遗失。如今它们辗转世界各地,展现丝路昔年的丰富文化。无论对数十年历尽战争劫难的阿富汗,还是前往观看的世人,都是一种幸运。这些珍宝是如何躲过战火与政乱的,幕后故事堪称传奇。撰文:罗杰•阿特伍德 ROGER ATWOOD摄影:理查德• ...

• 走近玛雅:科潘的发现和思考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李新伟 走出去,到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区进行发掘与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家的夙愿。在2000年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项目实施多年后,这一愿望变得更加迫切,因为参与项目的学者深切认识到,要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质,必须要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而我们对其他文明的了解十分有限,加深了解的最好方式是从最基础的考古工作开始。  项目缘起  优先选择玛雅文明有多种因素,其中之 ...

• 定位明铁佩:复原丝路历史风貌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刘涛 2012—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专门考古队,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联合对明铁佩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  在此基础上,2016年秋季进行了第五次发掘,以进一步探究和明确城址布局为中心,重点对内城南部的作坊区、“西门”进行发掘,并对可能存在的外郭城进行勘探。通过发掘,首次发现了明铁佩遗址外郭城城 ...

• 摩苏尔被毁清真寺下发现古亚述时期文物

这是3月11日在伊拉克北部城镇摩苏尔一座被毁的清真寺地下隧道内拍摄的浮雕。这座清真寺2014年遭到“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破坏,武装分子随后在此挖掘逃生地道网。伊拉克考古学家近日在“伊斯兰国”武装人员挖掘的这些地道中发现可追溯至古亚述时期的文物。3月11日,在伊拉克摩苏尔,伊拉克安全部队士兵守卫在一处遭到“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毁坏的清真寺外。这座清真寺2014年遭到“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破坏,武装分子随后在此挖掘逃生地 ...

• 经历曲折的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坛经》

作者:刘波来源:光明日报   2009年的一天,和同事一起对馆藏文物再次进行清点摸底的旅顺博物馆王振芬,打开了书画库馆藏的册叶装普通古籍:敦煌本《坛经》奇迹般再现了。  原来,旅顺博物馆早年整理库藏时,由于装帧形制不同,将这件缝缋装的《坛经》与其他卷轴装的敦煌佛经分开,它与册叶装的普通古籍在一起,静静地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调拨旅顺博物馆藏敦煌遗书,它因藏处不同而留了下来。渐渐地, ...

• 看“唐宋茶具特展” 丝绸之路对唐宋时期茶器的影响

唐三彩束腰把杯唐三彩宝相花杯唐白釉凤首壶唐三彩猴鸟纹印花杯宋黑釉荷口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文图片实物为“唐宋茶具特展”展品“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最主要的一条是指自西汉张骞始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古罗马帝国),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 ...

• 古丝路镜鉴

刘德峰  跨越2000余年,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仿佛再次响起。他认为,有时也需要国家和政府,刻意地采取措施,去维护像丝绸之路这样的发展和交流。  跨越2000余年,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仿佛再次响起。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张骞十余年的开拓历程,中外商人熙熙攘攘的画面,这些经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历史记忆,随着“一带 ...

• 聆听古丝路上远去的驼铃声——从“阿拉伯之路”展回望沙特的历史岁月

  一名观众在欣赏“阿拉伯之路”展上的精致展品。  人民视觉  公元前3千纪晚期的蛇纹锥形瓶,现藏沙特国家博物馆。  资料图片  沙特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人形石碑,距今约6000年。  资料图片  公元1世纪的金面具,出土于泰伊城外一座大型王室墓葬,现藏沙特国家博物馆。  资料图片  沙特国王大学考古系收藏的刻铭铜板,出土于瓦德神庙。  资料图片  与声名显赫、光彩熠熠的世界著名博物馆藏品相比,来自沙特阿拉 ...

• 中国考古队走进伊朗 探寻古丝绸之路的文明遗存

中伊联合考古队在納德利土丘工作 摄影:水涛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罗来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考古界也迎来了“走出去”的好时机。近年来,陆续有多支中国考古队走向世界各地,吹响了海外考古的集结号。2016年底,首支走进伊朗的中国考古队与伊朗同行携手对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某处大型遗址进行了发掘,试图探寻淹没在黄尘古道下的文明遗存。水涛在社科院 ...

• 大运河新乡段重要遗产点合河石桥动土维修

  新乡市文广新局讯近日,大运河新乡段重要遗产点合河石桥动土维修。  合河石桥,位于新乡县合河乡合河村北,横跨卫河之上,是目前河南省历史最悠久的古代桥梁之一,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建于明代,为青石七孔桥。石桥拱券呈圆弧形,全长47米。石桥的中间三孔桥洞券脸中央雕有吸水兽头,兽头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桥面上的石栏杆,简朴大方,厚重而不呆板。整个拱桥匀称谐合,造型优美。石桥自万历年间从五孔改为七 ...

• 探访茂陵石雕寻觅汉代丝路外交

11月7日,2013新丝绸之路联合采访团来到茂陵博物馆,参观茂陵石雕,寻觅汉武帝的“丝路外交”。茂陵石雕,现保存于茂陵博物馆,这些石雕原来分布于茂陵汉武帝陪葬墓霍去病墓的四周。这些石雕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也讲述着当年汉代的辉煌历史。霍去病曾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 ...

• 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1/4个世纪

弘博网    中国丝绸博物馆于1992年2月26日对公众开放,至今已有25周年,经过几代丝博人的努力拼搏,已成为一个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装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和创新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围绕25周年馆庆,丝博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旨在让丝博的资源更好地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积极融入社会,让民众更多地走进丝博、参与丝博的建设和发展。  01  纪念丝绸前辈 朱老铜像揭幕  朱新予为蚕丝专家、丝绸教育 ...

• 唐代佛教社会的诸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饶佳荣2017-03-13 10:09来源:澎湃新闻3月11—12日,“唐代佛教社会的诸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这次会议聚集了来自中日两国的二十余位学者,名家先进与青年新锐同台切磋,论文议题广泛而丰富。此处仅以数篇论文为例,稍作介绍。气贺泽保规:唐代五台山信仰与“巡礼”活动日本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长、东洋文库研究员气贺泽保规是著名的中古史学者,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学界颇受年轻学 ...

• 古丝绸之路 汉唐盛世的开放、交融

文I张伟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自此之后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同样,在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带去的是瓷器、茶叶、丝绸、工匠,而没有带去总督,没有带去扩张和称霸的野心。汉唐盛世,曾经花雨缤纷、舟楫络绎的古丝绸之路,彰显着古老中华文明“和平、开放、包容”的历史血脉。古丝路有几条?从亚欧大陆上的东西文化交流通道来说,现在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丝 ...

• 2017年值得期望的五大考古发现

  “伊拉克宝藏”:伊拉克近年战争导致国内许多文物遗迹遭到破坏,目前考古学家发现豪尔萨巴德古城,这座曾是古代亚述文明首都的城市存在大量铭文和雕像,部分文物已送至考古研究中心进行修复和保存。同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将展开研究,至少进行部分修复,此外,随着战争结束,考古学家很可能对伊拉克其它地区的文物遗址进行修复保护。  埃及金字塔存在秘室?2016年10月,“扫描金字塔项目”研究人员宣称,埃及胡夫金字塔内 ...

• 恒河畔,玄奘化险为夷留传奇

  祈福祭典记者高均海陈占举摄  洛阳日报讯大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春天,一代高僧玄奘法师来到印度瓦伦纳西附近的恒河流域,一场灭顶之灾突然袭来,玄奘却从容应对,逃过一劫。千余年后,在恒河之畔,采访团成员回忆这段往事,概叹这位出自洛阳的圣僧果然不凡。  当地时间昨日6时(北京时间昨日8时30分),由洛阳市委宣传部、偃师市人民政府、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洛报集团整合营销中心、河图网、洛阳广播电视台新 ...

• 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近日在湖南永顺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完美落幕。大会共收到论文125篇,来自海内外13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本次大会围绕着“土司文化遗产、土司文献与土司学研究”、“土司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治理研究”、“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三个主题进行。   在土司文化遗产、土司文献与土司学研究方面,专家学者就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纷纷建言献策。如,建立大型的 ...

• 埃及卢克索发现十八王朝法老和战争女神雕像

这些发现进一步还原了第十八代法老王神庙的模样。卢克索发现阿蒙霍特普三世国王雕像图片由曼农巨像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神庙保护项目组提供  “曼农巨像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神庙保护项目组”在黑色花岗石群内发现了一座阿蒙霍特普三世坐在王座上的宏伟雕像。雕像高248厘米,宽61厘米,埋藏于卢克索西岸阿蒙霍特普三世神庙的巨大庭院内,1.1米的地下。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在位38 年(大约是公元 ...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国内首家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

  中国文化报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近日成立了国内首家“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下设“油画保护与修复”“陶瓷保护与修复”“纸本保护与修复”3个专业,旨在为全国文博系统培育兼具美学基础和文物保护知识,学术理论和修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改变文物保护与修复后继乏人的窘境。  文保人才严重匮乏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放映,让“修文物”这一平时藏在高墙内不为人知的工作,瞬间变成了文化热词。老技师们为了 ...

• 世界遗产地代表及美国石器时代研究所所长一行到周口店遗址考察交流

2017年3月14日,由美国石器时代研究所所长凯西·希克、尼古拉斯·托斯,世界遗产地代表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一行10余人组成的考察团,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的陪同下到周口店遗址参观考察。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及相关人员接待。一行实地参观了博物馆、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遗址监测中心、科普体验馆、科学家纪念园等地点。考察团一行对周口店遗址遗产保护、展览展示、科普教育等工作给予 ...

• 新起点 新征程——2017年度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长工作会议纪要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科研处 2017年3月7日上午,2017年度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长工作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主持。来自国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考古编辑室等40余位学者及所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中国文物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考古网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国家 ...

• 中国北朝-唐规模最大的佛阁再现真容 ——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发掘(2015-2016 年度)

中国北朝-唐规模最大的佛阁再现真容——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发掘(2015-2016 年度)发布时间:2017-03-14李裕群 蒙山开化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15 公里蒙山之阳,属于晋阳古城西山宗教祭祀区。寺院及摩崖大佛为北齐天保末年(559 年)文宣帝高洋所始创。《北齐书》所载: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盏,光照宫内。”则是大佛的完工年代。开 ...

• 中国文化报:讲好“一带一路”文化故事 ——代表委员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

来源:中国文化报自2013年9月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从梦想走进现实。将于今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全国两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推动丝路沿线文化交流 文物对外展览交流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不 ...

• 王巍:设立赴外考古专项经费加大对考古“走出去”支持力度

中国考古学自1921年诞生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总体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考古缺乏较为系统的了解,只知自己,不知他人,在国际学术界面临着除了中国考古学之外,对其他区域的考古学几乎没有发言权的窘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中华文明自身特点的准确把握。  放眼世界,数十年乃至近百年来,德国、法国、英国等老牌欧美发达 ...

•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Yves Girault教授一行考察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3月9日,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Yves Girault教授一行5人对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进行考察,双方围绕博物馆建设、运营及科研、陈列、讲解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国际交流。据悉,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全世界范围内顶尖的著名博物馆,由古生物馆和比较解剖馆、古植物馆和昆虫馆、矿物馆、人类馆、植物园、动物园等众多的展览组成,这座历史悠久的巨大博物馆,集世界最丰富、最罕见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之大成。并且,该馆在基础和 ...

• 法国远东学院Christophe Pottier副教授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交流讲座

2017年3月6日,法国著名建筑学家、考古学家,现任法国远东学院副教授Christophe Pottier先生到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就柬埔寨吴哥地区文化遗产的考古与保护修复进行学术交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柴晓明院长接见了Christophe Pottier先生,科研与综合业务处、文物保护工程所部分人员参加交流。柴晓明对Pottier先生的到访表示欢迎,就中法文物保护合作前景及相关研究领域,与Pottier先生进行了探讨。双方表示,愿意通过在吴哥地区的 ...

•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到访西安碑林

近日,法国国家遗产学院(INP)国际合作负责人Pauline Chassaing女士、法国遗产科学基金会(FSP)基金会主任Emmanuel Poirault先生、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C2RMF)Amélie Méthivier女士、法国历史建筑研究实验室(LRMH)工程师Véronique Vergès-Belmin女士一行到碑林参观调研,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原茵接待并进行座谈交流。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参观碑林基本陈列展厅、石刻艺术馆、古籍库等地后,对碑林所蕴藏的中国优秀 ...

• 中英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八达岭与哈德良的“长城对话”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提到长城,人们脑海中可能立刻会浮现八达岭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实际上,英国也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古长城——哈德良长城。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吉卜林曾在作品中写道:“当你以为自己到了世界的尽头,却发现目力所及的地方升起了真正的炊烟。炊烟之下,是无数的房屋、庙宇、店铺、剧院、仓库,它们像骰子一样分布在这条绵长起伏的城墙下。”   2017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 ...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九州大学联合主办的“关于被破坏的文化遗产重建问题”研讨会将于3月在巴黎召开

ICOMOS University Forum Workshop on Authenticity and Reconstructions13 – 15 March 2017ICOMOS and Kyushu University, Japan will jointly convene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n 2017. The workshop is intended as an opportunity to engage in open and constructive

• 埃及开罗郊区出土巨型法老雕像

    埃及文物部门9日宣布,考古工作者在开罗郊区的泥坑中发现一座据信是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巨型雕像。  这座由埃及和德国考古学家共同发现的,用石英岩雕凿出的石像已断成两截,埋在人口稠密的Ain Shams和Matariya街区。此处曾是黑里欧波利斯(古埃及城市)崇拜太阳神的核心地带。经初步确认,石像正位于当年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太阳庙遗址的庭院之中。  “我们发现了两个巨大残块,分别是头部和胸部,”德国考古专家 ...

• 讲座 | 丝路传情——作为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

讲座:丝路传情——作为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时间:2017年2月25日14:30——16:30地点:成都博物馆实录内容主持人:尊敬的领导,尊敬的嘉宾,各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春光明媚,是一个非常好的时节,刚刚过去的寒潮很快就没有了。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华教授。孙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 ...

• 遥感考古“再现”新疆古代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熟知的俗语,正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提到长城,中华儿女为之骄傲,金发碧眼的“老外”们则不无佩服地竖起大拇指。在千百年前极为恶劣且缺乏工具的自然条件下,能够修建起如此浩瀚的防御工事,堪称人类奇迹。对于长城起始和结束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度超万里。近年来考古发现东起点可溯至鸭绿江,而西点也延伸至新疆境内。可以说,万里长城, ...

• 国家文物局调研北京市大运河文物保护工作

3月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率工作组赴北京市通州区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通州段(含通惠河、北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通桥(即八里桥)以及漷县城址文物保护,并就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设相关文物保护与展示工作与北京市、通州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北京市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负责人参加调研。  宋新潮指出,京杭大运河沿线区域历史古迹和自然资源丰富,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 ...

• 敦煌壁画:丝路上岌岌可危的艺术瑰宝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风云际会,历史变迁,风蚀和沙尘使窟内壁画迅速恶化,许多珍贵的壁画现已残破和变色。如何进行壁画的修护和保护工作,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敦煌石窟创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建造,至今保存着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余年的石窟500多座,彩塑3000余身,壁画5 ...

• 青龙镇:上海地下尘封千年的丝路古港

就历史而言,设置于唐代天宝年间的青龙镇可谓“上海第一镇”,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经过多年的发掘,一个尘封于地下千年的丝路古港终于向世人揭开面纱:3月9日下午,“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展览汇集了青龙镇历年考古出土的文物精品100余件,以东南巨镇、盛世佛光、丝路遗珍三个板块进行呈现。《澎湃新闻·古代艺术》带您先睹为快。释迦牟尼涅槃像去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馆对外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