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陈正祥: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把国都从平城搬到洛阳,是北魏王朝的一件大事,也是孝文帝元宏最宏伟的功业。在他之前,像拓跋猗卢、拓跋珪和拓跋焘等草原雄主,都有过把国都南迁的设想。当时他们心目中的对象主要为邺城。《魏书·太祖纪》说天兴元年(398)正月“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明元帝拓跋嗣,曾在泰常八年(423)南巡,《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夏四月: ...

• 陈星灿:让考古丰富我们的历史

让考古丰富我们的历史人类大概是唯一对自己的历史感兴趣的动物。远的不说,2009年岁末,美国《新闻周刊》盘点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从100多个碎片拼合起来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的人类最早祖先“阿尔迪”,竟成为十大科技发现之首,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稍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曹魏高陵的消息,又让中国乃至东亚的公众兴奋不已。除了街谈巷议,互 ...

• 宁夏考古70年综述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宁夏考古事业经历了奠基期和发展期两个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考古、北朝隋唐与丝绸之路考古、西夏考古等方面。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多次举办以水洞沟遗址、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论著。关键词:宁夏; 考 ...

• 新发现 | 河北定兴杨家庄发现战国燕文化遗址和汉代至清代墓地

2020年4月至8月,为配合荣乌高速新线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工程涉及的杨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共计完成发掘面积1997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40余处(座),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套)。杨家庄墓地主要包括战国时期聚落遗址、西汉时期墓地、唐代墓地和清代墓地四个时期的遗存。杨家庄遗址发掘现场(上为西)1.战国聚落 ...

• 贺云翱: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

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贺云翱 在考古学视野下,人类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物质文化的不断创新。如丹麦学者汤姆逊所揭示的石器、铜器、铁器的三阶段生产工具进步律,便是对人类物质文化不断创新的规律性总结。事实上,人类的这种工具进步律在细节上表现得更为复杂,而且,伴随着工具而进步的还有艺术和陶器的发明,建筑、村落乃至都市的 ...

• 百工铸明镜 兢兢分秋毫 ——《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读后

西周中期齐献公杀胡公,迁薄姑至临淄,至公元前221 年齐灭,齐国都城一直在临淄未改变。在长达600 余年的时间内,临淄始终是关东诸国中的大都会。在战国中晚期以后,甚至堪称为全国最繁华的大都市。《战国策·齐策》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西汉至新莽时期,临 ...

• 一只顿悟的八哥:《叭叭鸟图》与禅僧

“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北宋画家郭熙《早春图》中的大松树可谓典范,他自己也如此形容松树。然而,松树到了南宋禅僧牧溪笔下,则是另一派天趣:几道树藤、些许松针、一只八哥,甚至一颗松果。牧溪为什么要这么画?在一幅《叭叭鸟图》中,牧溪又是如何“解放了松子,让画中的八哥得到了顿悟”?无疑,松树是中国绘画中被描绘得最多的题材,从古到今的每 ...

• 明代沈周两次惠山游及题画往事

本文记叙了明代书画家沈周两次无锡惠山行,第一次在友人秦夔、李应祯陪同下,沈周分别拜谒了周文襄公祠、华孝子祠,游历了读书台、宿于听松庵以及题画“碧山吟社”相关往事。时隔十九年后,七十三岁的沈周在众人的陪伴下再度来到惠山。曾经同游的李应祯、秦夔均已作古,唯有碧山依然相伴。惠山留下了沈周游历的足迹、记忆与情谊,也把自身的魅力深深植入了 ...

• 王士伦|汉晋时期江南与北方铜镜之异同

已故知名文物考古专家王士伦先生(1929~1998),是浙江省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士伦文物考古文集》日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44篇文章,分为“事业综述”“文物考古”“古建保护”“吴越史迹”“古代杭州”五类,基本反映了作者职业生涯的业务轨迹。澎湃新闻特节选文集中《中国汉晋时期江南与北方铜镜之异同——兼论日本免田町出 ...

• 李学勤:试释翼城大河鸟形盉铭文

  摘要:山西翼城大河口2002号墓出土的鸟形盉,盖内有长51字的铭文,内容为器主乞关于遵行君命的誓言,表明自己的谋画如系私自策划,不合君命,甘受刑罚。这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首见,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7年发现并开始发掘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己出土大量珍贵遗物,其间青铜器数量众多,且有不少重要铭文,见于报导。对这些铭文的考释解读,将 ...

• 李学勤: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

  2009 年 5 月起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进行发掘 ,收获甚丰 ,最近已屡见报道 。其间《2010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所收《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霸国墓地》一文 ,叙述简要 , 附带发表了不少图片 ,包括若干青铜器的器形和铭文 。这些铭文对研究该墓地的性质及历史背景 ,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现选取已见铭文最长的尚盂 , 尝试作一释读 ,与大家 ...

• 邵如林丨关于武威雷台墓主人之我见

武威雷台古墓于1969年9月22日在开挖战备地道时发现。经过一番劫难和清理,人们方才知道,这是一座有着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三间耳室,墓室总长19.34米,最高处3.5米的大型砖砌墓。其规模迄今在整个河西走廊乃至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所发现的明代以前墓葬中都是规模较大的。该墓在历史上虽然数次被盗,但仍然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 ...

• 文明起源;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

反山墓地出土嵌玉漆杯(复原)  《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  张光直,《燕京学报》(新)1997年第3期第1~13页  本文主要依据考古资料说明中国阶级社会文明起源的程序、动力与特殊的形式。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龙山文化时代晚期中国之政治局面。龙山时代中国的政治景观,可以说那时的平原河谷中分布着成千上万的大小古国。考古 ...

• 发现| 山西侯马东庄金墓——精妙入神的砖雕技艺再现金代小富之家!

2016年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省侯马市东庄村北环路和晋珠街相交东南侧的建设区域内发现的1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这批墓葬中,两座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编号M12、M14),墓葬保存完整,装饰精美。现将两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M12 1墓葬形制M12为仿木构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188°(图二)。图二 M12平 ...

• 换一种思维做考古——齐东方:《碰撞与交融——考古发现与外来文化》后记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涂改不了掩盖不掉的记忆,相比选择性、甚至编造的文字记录更真实可靠。但是,文物像有血有肉的生灵,同时也以冰冷无情的面目展现,只有通过解读,才能变得华光流彩。考古就是对“哑巴文物”的语言翻译。让文物说话,需要建立桥梁,构建语言平台。  考古学诞生的时间不长,是外来学问,传到中国只有百年的历程。早年的“金石学” ...

• 丝绸文物修复与养护中的科技应用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丝绸博物馆(下文简称“国丝馆)为依托单位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下文简称“科研基地”)。2012年11月30日,科研基地正式揭牌,并开始运行。科研基地成立后,兼顾基础性课题、应用性课题和发展性课题,集纺织品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转化、标准与规范研究、服务咨询、信息、培训教育为一体, ...

• 李梅田|开创与大成:宿白与中国历史考古学

作者:李梅田来源:《江汉考古》2018年第3期宿白先生(1922.8.3~2018.2.1)“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开创者和大成者。他以一己之力,拓展了历史时期考古的多个领域,举凡城市、墓葬、手工业、宗教遗存、古代建筑、中外交流以及版本目录等,先生均有开创或拓展之功,后学得以循径拾阶而入”。这是对宿白先生学术的全面客观评价。宿白先生的一生伴随 ...

• 独家 | 詹长法:海洋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边疆还是中心?

不论是中国的海洋文明还是西方的海洋文明,都会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中新社记者:史元丰全文字数:3814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詹长法,1956年出生于河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9年至1995年赴意大利国家罗马修复中心(今 ...

• 史金波:考古发现印证中华民族融为一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广阔疆域,书写文明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考古发现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例如,在新疆发现了很多于阗语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对于阗历史、语言文化以及于阗与敦煌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矗立在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面的唐蕃 ...

• 刘煜:走进牛尊背后的世界

  2001年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全体同仁要去郊外举行辞旧迎新的联欢活动,而我和贾笑冰却坐上了开往安阳的火车。我的心里既激动又忐忑,还略带一丝惆怅。激动是因为安阳又发现了大墓,这座名为花园庄东地M54的大墓,规模估计接近著名的郭家庄M160;忐忑则是不知道墓里到底会是什么情形,会有多少随葬器物;而惆怅的原因就很个人了,身为一 ...

• 遗址博物馆的发展优势与瓶颈研究

摘要:遗址博物馆区别于综合性博物馆和普通专题博物馆,有其独特的内涵属性与发展模式。虽然在我国出现较早,但对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文从我国历史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比,探讨了遗址博物馆的核心优势与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国家对文博考古事业高度重视,老遗址的新发现和新遗址的不断涌现,持续充实和完善着中华文 ...

• 霍巍:西藏考古的世纪回顾

西藏的考古学研究史,开始于西方学者对于这一地区的探险与考察活动。尤其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势力扩张,西方学者研究汉学以及佛教、东方历史与语言等成为一种国际风气,其中先后有英、法、德、俄、意、匈、日等国学者开始从事“西藏学”的研究。17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40年代之间,欧洲的天主教教士从喜马拉雅山外或我国其他省份进入西藏, ...

• 贺云翱: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

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贺云翱 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是通过田野发掘获取,二是通过对当代社会提出的新问题、新理念做出的回应所获取。中国大运河考古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特点。在中国古代的工程创造中,有两项作品闻名世界,一是东西走向崛起于地上的长城,一是南北走向深凿于地下的大运河。它们一刚一柔,几乎都起源于 2500 年前左右的东周时代,作为文化遗 ...

• 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与鹿石的若干联系

作者:李刚来源:“丝绸之路考古”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第3辑,三秦出版社,2013年一、绪言欧亚草原地带发现的六百余通鹿石,除饰刻鹿纹外,常见首饰、服饰、武器、工具、其它动物等刻纹,亦有车形及类似弓形器的刻纹。一部分鹿石刻纹,尤其是表现工具、武器的刻纹,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某些青铜器形似,另有一些 ...

• 与剑桥大学彼得·科尼基教授商榷西夏对中国的认同

中国西夏语言研究专著《西夏文教程》英译本(Tangut Language and Manuscripts: An Introduction, Leiden: Brill, 2020)付梓一年后,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荣休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研究日本书籍史卓有建树的彼得·科尼基教授(Peter Kornicki)在《东亚出版与社会》(East Asian Publishing and Society)学刊上发表了一篇视域宽宏、见解精到,但又 ...

• 深化甲骨文研究 探索人类早期文明史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这为推动甲骨文研究更上一层楼提供了重要遵循。  甲 ...

• 柴晨鸣:再探唐代玉发饰的特点

前言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疆域广阔,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唐代妇女思想解放,女性的审美创造意识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装扮之风盛行,在发式方面独具特色。由于唐代女性发型多样,唐代的发饰品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唐代的发饰品虽种类上和前代无大差别,但在造型上却是极尽心思,并且在用料上也有了长足发展 ...

• 从焦家遗址看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与文明模式

从焦家遗址看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与文明模式李伯谦(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焦家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和历城区,南距著名的城子崖遗址4公里,是一处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遗址。1987年调查时发现,后做过小面积的试掘,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发现玉器而遭到大规模盗掘。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山东大学考古与文博学系在此 ...

• 文明起源;新石器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

  《新石器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  李绍连,《河南文物考古论集》 第124~13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  作者认为文明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条件:  一、社会生产力必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制造出生产所必须的各式具,尤其能够铸造和使用金属工具。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个人所掌握的工具和生产技术足以使个人生产所得除维持个人生存外还有 ...

• 邢义田:说 “堂皇”——读简牍与画像札记

说“堂皇”读简牍与画像札记文 / 邢义田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我们今天常说“堂而皇之”或“冠冕堂皇”,“堂皇”在汉代却有和今天很不一样的意思。居延汉简中曾多次出现所谓的“堂煌”: 1.建武五年九月癸酉朔壬午,令史立敢言之。谨移劾劾状(EPT68.13) □让持酒来过候饮。第四守候长原宪诣官,候赐宪、主官谭等酒。酒尽,让欲去、 ...

• 以古史重建为己任——中国考古学的百年使命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金石学。金石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但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手段的近代中国考古学,却是一门从国外传入的学问。西方科学方法的传播、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对中国文化的起源的追寻,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形成和发展的三种主要动力。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在安阳发掘商代晚期都城殷墟,中国有了自己的专业考古研究机构 ...

• 王银田:北朝时期的世俗石刻

 2021年7月8日下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了共建签约暨基地揭牌仪式。签约仪式结束后,暨南大学历史学系王银田教授做了题为《北朝时期的世俗石刻》学术讲座。这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21年第6讲。讲座由易西兵院长主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体业务 ...

• 辛德勇读《史记》|张骞“凿空”凿出了什么来?

“凿空”,这是个常用的词汇,也是个有“故事”的词语。现在比较权威一些的汉语词书,譬如《汉语大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开通道路。2.凭空无据;穿凿。显而易见,后者应是前者的引申,也就是从开通道路引申出“凭空无据”或“穿凿”的语义来。不管是随山刊木,还是浚川启航,都是实打实的事儿,怎么会引申出来个“凭空无据”或“穿凿”这样的意思来?这实 ...

• 考古研究||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二)

四 古代都城考古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国古代都城考古首先要究明其物化载体形式,即古代都城的主要物质文化内涵。都城首先应该是城,而城的空间形式是以城墙围绕。都城的空间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而形成都城之内的空间“分区”,这种分区一般是从都城之中的路网结构中反映出来的,如果把都城空间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都城之中的路网就类似“人”的“骨架” ...

• 荣新江 | 后进何人知大老!——纪念白化文先生

长按二维码订阅《中华读书报》本文标题是白化文先生借用陆游诗句来称颂刘铭恕先生的文字。7月6日白先生以91岁高龄去世,而他“退出”敦煌学也有一定年头了,现在敦煌学界的年轻一辈有不少人都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所以我就借用白先生用过的这句话,来谈谈这位“大老”的学行与贡献。白先生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鞠躬。他见到长辈时必定鞠躬,见到晚辈时也鞠躬 ...

• 遗产万象|| 为了梦回宋元古城 ——泉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之路

  曾经有专家认为:就历史遗存、文化传承、古韵重现而言,如果说汉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那么宋元就得看泉州。宋元时期的古建、遗址、文物等文化遗产,在这里集中留存;宋元时期的艺术、语言、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集中展现。  客观而言,泉州是座幸运的城市,历史上多次避过战火袭扰,大量遗迹遗存得以历经千年而保存。而从主观上,泉州人很 ...

• 考古研究||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一)

一 古代都城考古学的学术意义考古学是通过人类及其与之相关遗存的物化载体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考古学一般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时期考古学”,分别研究人类原始社会历史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形成以后的历史。“国家”属于政治学概念,国家活动的基本平台是“政府”,考古学视阈之下的国家“中央政府”的物化载体是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说 ...

• 贺云翱:“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贺云翱 考古学是一门善于不断向其他学科学习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学科,其中,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景观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互结合的产物。顾名思义,景观考古学首先关注的是“景观”及“文化景观”。“景观”,是指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建筑、饮食、 ...

• 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见证者

视频来源:泉州 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港是古代中国人的航海遗产,是中华民族拥抱蔚蓝色海洋文明的历史见证。2021年7月16日,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开幕。在众多项目中,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场见证泉州申遗成功。2016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海上 ...

• 贺云翱:世界遗产中应当建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

世界遗产中应当建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贺云翱 多年前,我和一些从事世界遗产工作的朋友说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应当高度关注人类灾难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认定,并且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专列“人类灾难遗产”类别,或者就如同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 ...

• 石窟寺监测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正在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无论是审议已列入项目的保护管理状况,还是对新列入项目提出后续工作要求,对于文物本体的持续监测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文化遗产分布面积广,类型众多,面临的威胁因素多样,尤其是石窟类遗产的监测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一个难点。我们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李黎研究员针对石窟寺的监测工作撰文,提出在世界遗产 ...

• 段勇:开启博物馆的“智慧之眼”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段勇 梅海涛无论博物馆如何“智慧”,其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不会改变,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才是博物馆建设的永恒基石。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5788家。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

• 动物考古揭示戍边将士别样的闲情逸趣 新疆大河古城出土马髋骨

动物考古揭示戍边将士别样的闲情逸趣新疆大河古城出土马髋骨文 图 / 王照魁 武仙竹 封世雄 长篇历史演义《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如此数月,士卒日间无事,惟投石、超距为戏”,说的是古代士卒们的日常娱乐。古往今来,在士卒军旅生活中,为了打发业余时间顺带提高军事素养和凝聚力,衍生出不少战地游戏,比如“击掌”“击卡”“雷公下蛋”“击鼓 ...

• 历史唯物论与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

  1921年,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外聘专家、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1874—1960)主持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随后提出“仰韶文化”这一命名。学术界往往将其作为中国考古学出现的标志,今年正好一百年。大体上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历史唯物论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社会思潮。中国考古学界运用历史唯物论进行社会历史重建和考古学理论创新 ...

•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沿着丝绸之路传播时,佛教思想和图像随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信众不断变化的兴趣而兴衰。在跌宕起伏的政治环境中,丝路沿线各国的政权交替、王国之间复杂而难解的关系、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政权等都影响着佛教艺术的传播。我们从丝路沿线与佛教相关的视觉证据,可以感受丝路上诸多互相交织的文化体系如何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及其在亚洲地区的 ...

• 荣新江|谈谈唐长孺先生对敦煌吐鲁番研究的贡献

在2011年中华书局在北京举办《唐长孺文集》出版座谈会上,我曾经说过,唐先生(1911-1994)不仅仅属于武汉大学,唐先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者,是一代宗师。我作为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一名史学研究者,也一直在跟踪阅读学习唐先生的论文和著作,幸运的是1983年曾经在避暑山庄里,参加《大百科全书·隋唐》分册的审稿会,等于听唐先生讲课。对于唐先生 ...

• 荣新江:汉唐文献对“丝绸之路”的记载

汉唐文献对“丝绸之路”的记载荣新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Silk Road)。这个名称逐渐成为指称古代联系东西方的交通道路,甚至从陆路扩展到海路。虽然古代并没有 ...

• 王炳华:深一步认识阿拉沟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3期深一步认识阿拉沟内容提要  以阿拉沟峡谷、天山腹地为切入点,对相关地理空间古代中西交通实际做了梳理、剖析。实际考察、近30多年来已获考古资料、参稽古籍,可判明:自去今4000年前、青铜时代以来,天山峡谷是古代游牧民族东西穿行的重要孔道,在沟通古代文明交流中有过不可低估的贡献。经瓦罕走廊至阿富汗、波斯的 ...

• 贺云翱:考古是帮助人类寻根的事业

考古是帮助人类寻根的事业 贺云翱” “寻根”意识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它让人类始终坚守精神家园,感恩先民馈赠,牢记历史教训,体察人世沧桑,超越眼前利益。为此,人们经常会问: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包括吃穿住行、家庭国家、工艺技术、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礼仪风俗等等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是亘古不变, ...

• 数十位专家沪上谈商周考古新发现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原定于7月18日结束,主办方将延长展期至7月25日。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时隔17年再度在上博聚首,尤堪瞩目。上海博物馆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行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澎湃新闻选取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