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公共考古:推动考古走向大众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日前在四川成都开幕,在数百位中外考古专家出席会议展开学术研讨的同时,数十场公共讲座、一系列精品文物展览也于大会前后及大会期间亮相成都,8集大型纪录片《考古中国·四川篇》登陆央视科教频道,为普通市民奉献了一场考古文化盛宴。  “公共考古使考古深入群众,更好地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促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本次大会设立了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分会场,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 ...

• 考古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日前,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在贵州贵安新区召开。自2013年在三门峡市举办首次论坛,已经过去六年,考古从业者、公众及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见证了公共考古的快速发展。  这首先与国家层面的对以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为根基的“文化自信”的大力建设,以及对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让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活起来”这样的号召无疑对公共考古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公众对考古发现的热情持续上升。例如,今年国家博 ...

• 传说时代的古史并非不可证明

 以考古学文化上的重大变迁来证实传说中的重要战争或迁徙事件,由此确立若干基点,并进而探索其它细节,就有可能大致把握五帝时代中国古史的基本脉络。  传说时代,是缺乏当时的文献记载,但在之后的文献或传说中有所涉及的远古时代。徐旭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提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截止在晚商以前,晚商时期因为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已经进入历史时期。因此,早商、夏以及更早的五帝时代, ...

• 基因研究推翻“古美洲人假说”

  11月9日,英国剑桥大学官网刊文称,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尽管远古美洲不同地区居民的外形特征和文化不尽相同,但其基因相似性很高。此外,该研究结果也从侧面说明,此前考古学界关于远古美洲居民在血缘上可分为不同族群的假说很难成立。  美洲原住民拥有近似祖先  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J.维克托·莫雷诺-迈亚尔(J. Victor Moreno-Mayar)和他的同事对15个出土自美洲各地的古人类基因样本进行了测序。这些古人类生活在1 ...

• 遗珍重拾: 拉斯海马考古调查记略

遗 珍 重 拾拉斯海马考古调查记杜伦大学考古系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阿联酋拉斯海马古物与博物馆部引言:一个明代青花瓷盘的“破镜重圆”祖尔法(Julfar),位于阿联酋拉斯海马市西部的潟湖岸边,从新霍尔木兹王国时期(NewHormuz Kingdom)到葡萄牙人殖民时代(约14世纪至17世纪)一直是与印度洋贸易的重要港口。虽然历史文献对于它的记载只是寥寥几笔,但是最近几十年在波斯湾地区的考古工作又把这

• 走进丝绸之路上的吐蕃文明

《 博览群书 》( 2017年07月01日)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一书中说,丝绸之路有三条东西干线,即北方草原路、中亚绿洲路、南方海路;在这些东西干线之间还有许多南北向通道,其中吐蕃与中亚的交通路线就是从西藏经塔里木盆地到准噶尔。这条路线从公元5世纪开始被吐谷浑所利用,在七八世纪,又屡屡被吐蕃远征西域时使用,在唐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时,唐朝使者和求法僧人也有不少人是经过此路往返印度的。长 ...

• 吐蕃时通西域道路若干问题的研究

4月28日晚,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小甫教授以“吐蕃时通西域道路若干问题的研究”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所111会议室为我所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四川大学藏研所珠峰名家论坛”的第五讲。讲座由霍巍教授主持,藏学所巴桑旺堆教授、熊文彬教授,徐君教授、吕红亮教授、张延清副教授、陈波副教授、玉珠措姆副教授、杨清凡和罗鸿等老师,以及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王教授本次讲座继续了前一次讲 ...

• 考古工作助力秦汉研究

  10月19—20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陕西省考古学会共同举办的“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在西安举行。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表示,在该时期建立的政治、经济与思想体系,不但为后世取法借鉴,也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介绍了近年来秦雍城、秦汉 ...

• 石寨山文化研究历史及现状

  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正式启动“云南石寨山古墓群大遗址”考古课题,为更好地做好云南石寨山古墓群的大遗址考古工作,很有必要梳理以往的考古成果。基于此,我们以考古发掘报告为题,编辑了《石寨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集》(两卷本),已于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主要是以研究石寨山文化(滇文化)同时兼及云南其他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文集。  收入该论文集的文章发表时间最早的 ...

• 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与对策

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与对策发布时间:2018-08-17孙 华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传统村落曾经是被边缘化的一部分。许多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减少甚至成片消失,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聚集地正在步城镇后尘面临瓦解的危险,中国丰富多彩的国土景观也逐渐变得千篇一律。为了守护我们最后的传统家园,国家启动了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利用工作。由于传统村落的规模并不大,自然和文化生态都相当脆弱,如果大规模、高强度的干 ...

• 考古学家解密匈奴“龙城”猜想 台顶发现奇特羊头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在《出塞》中提到的“龙城”就是古代匈奴的首都,但“龙城”到底在哪儿却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近日,中国与蒙古国联合考古团队宣布,在蒙古国中部地区发现距今约2000年的疑似匈奴单于庭“龙城”遗址。这个“龙城”是什么样子的?和传说中的“龙城”有哪些异同之处?近日,负责此次考古的中方领队向北京青年报记者揭开了这处“龙城”的神秘面纱。考古学家发现匈奴“三连城”中国与蒙古联 ...

• 唤醒黄土的民族文化身份

  守望家园  说起黄土,你是不是觉得太普通了,有什么可说的?你是不是会首先想到这些与它有关的词语:土里土气、土得掉渣、土人、土俗、土物、土话等等?你是不是还会想到,那普天而来的沙尘暴,卷起漫天的黄土,扑面而来,惹起一阵阵的怨声载道?  细小毫末、极其普通的黄土,留给人们的,难道都是一些低贱、卑微的形象?是可以被忽略,被小看,可视而不见,或见多不怪、被踩在脚下也毫无怨言的无名之辈?  让我们换一个 ...

• 甲骨文成果推动商周史研究

 甲骨文传统研究领域大致有四个,即甲骨资料整理与著录、甲骨文字考释、甲骨自身规律研究和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周史一直是先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每年都有数百篇相关文章发表;21世纪最受关注的成果是大型断代史《商代史》的出版,这是一百年来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也为新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代史》已经出版数年,甲骨文与商周史研究更为活跃,呈现新的特点。  甲骨文与商周史传统课题的研 ...

• 流失海外敦煌古藏文文献实现“数字化”

  从西北民族大学社科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获悉,该所历时五年推动流失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数字化,目前已完成英藏和法藏精选最有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的1000卷古藏文数字化,建成敦煌古藏文文献数字资源库系统。  这是中国首次创建可检索的数字化敦煌古藏文文献资源库,也是首次将英法两国所藏敦煌古藏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中国,为学界提供全面的原始资料,推动敦煌学、民族学和藏学研究。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数 ...

• 追溯《世界遗产公约》的历史渊源

追溯《世界遗产公约》的历史渊源引言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以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或《公约》)就成为了最广受承认的有关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文书

• 古泉州(刺桐)史迹分类组合与要素特征

“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多元文明和文化交流的整体见证,因而形成不同文明相互交流所必然具备的相互关联的功能要素和因果关系,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组合逻辑,非常典型地反映了OG第137条所说的系列遗产组合所存在的“社会性关联”、 “文化性关联”和“功能性关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列遗产古泉州(刺桐)史迹1 万寿塔2 六胜塔3 江口码头4 石湖码头5 洛阳桥6 九日山祈风石刻7 真武庙8 天后宫9

• 资讯|摆脱近代学术框架,用出土文献研究古代文明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可以订阅哦!8月25日至26日,“第一届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青年学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共同举办,来自中日两国的四十余位学者会聚在一起,围绕“新视野下的早期中国史”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教授简要回顾了19世纪末至今出土文献的发现和历史,提出有三种理论方法对于近

• 资讯 | 探索一带一路上的历史生态关联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可以订阅哦!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巨变,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亦伴随新的威胁和风险。中国领导人洞悉时势,擘画未来,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众多国家积极响应,催生了新的学术课题,兹结合环境史研究略谈几点认识和设想。  一带一路改造升级“人类之网”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用“丝绸之路”古老文明符号并赋予新的时代

• 学术文摘丨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4期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李宏松摘要:石质文物勘察技术是伴随着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发展应运而生的。由于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护对象的不可再生性,工程尺度与一般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存在差别,一般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往往无法完全满足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精度要求,因此,根据专业技术要求完成专业勘察工作,应是石质文物保护工程的必然要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目前石质文

• 云游|去埃及,看一看王的残垣断壁

图  / 电影《木乃伊归来》中的场景公元前2500年左右,传说有位叫黄帝的部落首领在中原渭水河畔手植松柏一株,5000年的风雨飘摇过后,20米高,至今依然挺拔在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内,后人为它立碑刻上“中华第一柏”的字样。在《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着这样一句话“黄帝崩,葬桥山”。同一时期,有位叫左赛尔的法老在北非尼罗河畔兴建工程一项,5000年的风沙侵蚀过后,60米高,至今仍然屹立在孟菲斯萨卡拉

• 【意翻】点击乌菲兹:佛罗伦萨博物馆的新型在线数字档案

资讯原文作者:Mariacristina Ferraioli原文日期:2018年8月11日翻译日期:2018年8月17日翻译人:Shui校对:Lisa原文链接:http://www.artribune.com/progettazione/new-media/2018/08/uffizi-online-archivi-digitali/正文乌菲兹征服了网络。在几天之前,我们就发布过“乌菲兹博物馆的I

• 秦帝国是否受到波斯的影响?

《中华读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本文要点 虽然巨人现身临洮的传说过于夸张,但秦始皇铸金人之事还见诸其他文献。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前秦始皇帝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先生相信,这个故事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那就是在秦朝,一群来自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外邦人来到东方,将他们所知道的“西方经验”传授给了秦始皇,并被付诸实践。据我所知,还有其他几位重要的

• 数字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分析

数字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分析作者:祝孔强摘要:文化数据资源因其种类庞杂、数量众多、涉及面广而长期无法形成统一的数宇化模式。但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宇文化服务 等不同领域均有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建设成果。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首 次开启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业的国情资料,2011年,财政部和文化部又提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概念,并重点实施了文化共

• 托管世界的遗产

托管世界的遗产引言1971年11月6日,《纽约时报》第31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托管世界的遗产》。美国是最早倡导世界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尼克松总统在任期间,曾致力于全世界共同保护属于全人类的遗产,并促进美国业已成型的国家公园的保护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这篇《托管世界的遗产》,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它的作者是拉塞尔·特兰(June 4, 1920 – September 17, 2012)

• 学术文摘丨“反修复”的概念、内涵与意义:19世纪英法建筑保护观念的转变(下)

《建筑学报》2018年第7期“反修复”的概念、内涵与意义19世纪英法建筑保护观念的转变(下)郭龙 徐琪歆2.2. 对于古典“形式美”的批判 19世纪初的法国有着浓厚的古典主义建筑美学传统,而古典建筑美学的特点便是对风格与形式的诉求,即以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作为模仿的对象,强调建筑中的平衡、对称、比例和完整。正是基于这一传统,法国建筑师在面对形式风格不够理想或残损的对象时,便不惜通过拆除或改建,甚至

• 学术文摘丨“反修复”的概念、内涵与意义:19世纪英法建筑保护观念的转变(上)

《建筑学报》2018年第7期“反修复”的概念、内涵与意义19世纪英法建筑保护观念的转变(上)郭龙 徐琪歆摘要:从反修复的概念介绍入手,对19世纪初英法两国历史建筑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进而说明反修复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进程;然后从“真实性”、“形式美”与“如画观”3个方面来阐释反修复的内涵与本质;最后总结反修复的价值与意义,以期为当下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修复;反修复;真实性

• 文化遗产的社区公共属性和情感价值

前日,一则关于安岳石窟造像被“野蛮修复”的新闻在网络上热传,据了解,这是网友在安岳县峰门寺所拍摄到的,一座原本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石雕造像,竟被涂抹得五颜六色,变成“低端仿品”一般。一时间,这张极具荒诞感的对比图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是文保部门的失职。所幸,后来事件得以澄清。原来这里的摩崖造像始建于南宋,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修复”行为并非文物工作者所为,而是1995年时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请没有文物修

• 千年画像石 描摹汉代众生相

 “敦煌前的敦煌!”这是文化学者冯其庸对汉画像石的概括。  从社会生活场景到典章制度再到神仙、祥瑞、辟邪,雕刻在石阙、祠堂或墓葬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观念信仰等诸多方面。近日,萧县汉画像石拓片展在北京81美术馆开幕,百幅汉画像石拓片带领观众穿越千年,一览汉代社会众生相。  此次展出的汉画像石拓片中,萧县汉画像石陈列馆官方藏品50幅、萧县汉画学术馆民间藏品50幅,其中包括《 ...

• 公元前一千纪前后河西走廊西部玉矿资源已被开采利用

  最新的考古信息显示,公元前一千纪前后,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玉矿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河西走廊西部是内地早期文化中玉器玉料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发布了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玉矿遗址考古信息。自2007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进行了早期玉石之路考古调查,先后发现了肃北马鬃山径保尔玉矿遗址、寒窑子玉矿遗址以及敦煌旱峡玉 ...

• 元代青花瓷输出线路与市场取向

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是青白瓷和卵白釉瓷,相比而言,青花瓷创烧既晚,产量亦小,国内发现的元青花存世量并不丰富,完整器不到两百件,而国外收藏的元青花整器据估计近三百件。考古发现证明,元代青花瓷输出的范围很广,从东南亚、南亚、西亚直到北非和东非等地的沿海城市和重要内地城市都有发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藏品主要集中于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Topkapu Sarayi)和伊

• 毛豆豆考古札记 | 黄金大城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安禄山和胡旋女的故乡,连接长安和地中海的梦幻之城。1930年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写下《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专写唐代舶来的珍禽异果;戏剧家弗雷克则写过《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吸引了无数旅行家,戴流士为此谱写了梦幻般的音乐。每年夏季在法国-乌兹别克斯坦考古队挖掘撒马尔罕古城的日子,当我亲手触摸遗址出土的亚历山大王银币,坐在玄奘讲过经的宫殿里,遥想成吉思汉的铁蹄,不禁酸泪交睫。上图为沙俄时代

• 古建筑高科技 | 三维激光扫描透视古罗斗兽马场

  当现代科技的结晶  ——三维激光扫描仪    遇到了,  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  ——古罗马斗兽场  会是怎样一种感受,  请直接看下面的视频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m0019mx41w1&auto=0  关注第一建筑史只需1秒

• 考古报告编写的一点思考

  按要求完成考古报告是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的工作者职责所在,能否写出合格乃至理想的考古报告,则直接受发掘者及报告编写者的学识水平、专业素养以及田野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等系列环节的制约和影响。更核心的是,一部考古报告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发掘与整理者的研究水平。  对于什么是理想的考古报告,以及如何评判一本考古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前辈学者多有论述,此不赘言。笔者仅就个人在实际考古报告编写过程中产 ...

• 西索讲坛︱高田时雄:法国汉学与汉僧西域行记

雷慕莎文︱高田时雄二战前的欧洲诸国之中,汉学最昌盛者无疑为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有雷慕莎(Jean-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与旅居巴黎的德国学者克拉普罗特(Julius Klaproth,1783-1835),两人相互切磋,对法国汉学的勃兴作出了莫大贡献。此后,法国又陆续涌现出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1873)、沙畹(éd

• 西索讲坛︱高峰枫:巴比伦与希伯来之战

英国探险家雷亚德文︱高峰枫  1842年,法国驻摩苏尔领事博塔(Emile Botta, 1802-1870)开始在伊拉克北部进行考古挖掘,后来在柯萨巴(Khorsabad)一地出土了大批公元前八世纪的古代亚述文物。他将部分文物运回法国,存放在卢浮宫。1845年11月,英国人雷亚德(Austen Henry Layard, 1817-1894)步博塔后尘,在摩苏尔附近的宁录德(Nimrud)一地,

• 青铜之光点亮秦蜀古道 成都博物馆“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侧记

古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从近年的考古成果来看,早在商周时期,秦蜀先民就已开始利用天然的通道进行文化往来。8月6日,由成都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汉中市博物馆等单位主办的“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重器250余件,其中包括55件一级文物。在展览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关中、汉中、巴蜀三地青铜文明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内涵。“展览既 ...

• 让遗产“活”起来—湖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启示

 在去年世界建筑节上,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公园的外围景观获得唯一世界景观奖。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古城池遗址之一。6000年前,城头山人种植水稻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这里有全世界发现最早而且保存最完整的水稻田。设计者对考古遗址最小干预,用各种湿地植物及林带,对环绕古城遗址的护城河外侧水岸进行生态修复。核心区以外的公园主体部分,被重新设计为农田,成为一个户外的稻田博物馆。一座架高4米的玻 ...

• 透“石”见人的新尝试:读《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

  石制品是研究早期人类的重要载体,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很重要的就是要透“石”见人。学者们试图采用不同的研究思路达到这个目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李英华教授的新著《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便是在新的理论方法背景下对中国旧石器考古材料的再研究。该书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近10年的扩充完善而成,可谓十年磨一剑。  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运用法国旧石器技术研究体系的著作,其重要性,正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

• 度世桃花源:道教“洞天福地”申报世界遗产的构想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5月12日,在武当山召开的第四节国际道教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提出了将“洞天福地”以文化景观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倡议。图/吕舟教授在论坛中发言 来源:陶金摄什么是洞天福地?图/博山炉既是沟通神明的器物,也是由昆仑、大海、洞府构成的宇宙微缩模型。 来源:网络“洞天”与“福地”是中国特有的神圣空间观念,其概念肇始于战国以来的天地中心昆仑山以及

• 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遗址考古调查发掘主要收获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河西冶矿遗址分布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处,是一条位于祁连山与走廊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 之间的带状高平原,因处于黄河以西而名。在行政区划上基本涵盖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及其下属县、区。走廊西衔中亚、东接中原,其间绿洲相连,境内有着丰富的早期文化遗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早期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播的重

• 武威西夏碑的发现对西夏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西夏碑的发现  清嘉庆九年(1804),进士出身的中国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在家养病期间,有一天与朋友同去凉州(今武威)大云寺参观游览,在大殿后院左边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的建筑,不知里面有什么东西?感到奇怪,就问寺内和尚。他们都说:不清楚,听说很早以前就是这个样子,谁也不敢打开,否则,将会招来风、雹等灾祸。张澍不相信鬼神,又求知心切,一再要求拆砖看看,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报

• 遗产视野丨无问西东:只愿身边汇聚一切美好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期推出的这场展览,题目便足以动人心魄。文艺复兴,这场群星璀璨、开启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运动,何以与丝绸之路相连?众多宣传稿件提及,展览将“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这样的雄心令人心折,也引人好奇:中国元素在文艺复兴这幕戏剧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而展览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和视角重述这场东方与西方的邂逅?种种问题互渗勾连,

•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对这一点恐怕并不甚了了。深入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丝绸之路与其说是一段史实,不如说是一个被塑造出的概念。而人们为何要塑造它?这个问题的背后蕴含着别样深意。本报记者 王昱 德国人为何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在时下流行的历史叙事中,“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被认为对塑造中国的汉唐盛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翻遍二十四史,却找不到“丝绸之路”或与之类似的词汇。事实上, ...

• 【遗产撷英】浅析世界遗产中的灌溉遗产

图/巴厘文化景观远景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刚刚结束的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沙特阿拉伯新申报项目“Al-Ahsa绿洲——不断进化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专业评估机构ICOMOS对该项目曾给出“不予列入”建议,理由是这里现代灌溉设施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已不能反映出传统文明、传统做法和传统面貌。世界遗产名录中已有一定数量的灌溉遗产,然而目前这类遗产的价值特

• 【学术分享】对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上)

图/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及芒景村翁基寨鸟瞰(摄影:马志民)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摘要:景迈山古茶林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传统村落已有5座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ICOMOS主办的主题研究边会上,景迈山古茶林作为茶文化景观代表被中国代表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遗产保护工作者。本文是作者在景迈山遗产长期保护实践中对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分上下

• 预防考古:让法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更深入

预防考古是法国近30年发展出来的一种考古形式,目前,法国90%的发掘项目是在预防考古的背景下进行的。预防考古即由专业考古机构预先对基建开发所占用土地进行古代遗存埋藏情况评估,在必要时组织专业考古人员进行发掘,而不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后再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多年不断的摸索和调整,预防考古在法国日趋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量的古遗址被发现并被妥善保存下来,推动了法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深入。这些发

• 北魏平城造像情况简述

一、师贤造像太武灭佛时,任“道人统”的师贤“假为医术还俗,而守道不改”。文成帝复法后,十分器重师贤。在师贤重为沙门时,“帝乃亲为下发”,仍命其为道人统。在师贤的主持下,除修复了灭佛时被毁的大部分佛寺外,还“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这尊按照文成帝形象造出来的石像,被当作佛像加以供拜。紧接着,兴光元年(454),又在文成帝的敕令下,“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

• 牧歌渐远:下马定居的游牧霸主

欧文·拉铁摩尔近来终于又重新被发现,其所钟爱的中国内亚边疆也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其代表作《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学术影响力经久不衰。黄达远在《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中指出,拉铁摩尔关于中国边疆问题探讨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是其对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发现,以及关于中国的统一性来自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的互补共生关系的认识。这一过渡地带即拉铁摩尔所言的“长城边疆”:“从太平洋到帕米尔髙原,又从帕

• 从国家工程到国家战略— —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意义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中国大运河是一条凝聚中华民族智慧,象征中华民族精神,见证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化长河。现在国家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其时代意义既体现在精神层面,也体现在现实层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精神意义大运河流经我国8个省、直辖市,35座省辖市,辐射面积超过8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十分之一,影响人口数超过三亿人,约占总人口22%,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进一步挖

• 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在旧石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以吉林省汪清县专项调查为例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以下简称奥维地图)是由北京元生华网公司开发的跨平台地图浏览器,可以在电脑和手机等不同设备进行操作使用,简单方便。汪清县地处吉林省东部,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长白山北麓,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境内主要有图们江支流嘎呀河、珲春河与绥芬河三大水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的生存状况与特点,2018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

• 同衡佳作 | 大遗产观指导下的遗址与城乡环境协同发展——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完成时间:2017年1月主办所:清华同衡 历史文化名城所协作所:清华同衡 景观营造所/山水城市研究所/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主管院长:袁昕主管院总工:霍晓卫 胡洁主管所长:阎照、陈倩、彭剑波项目负责人:张玮璐、滕晓漪项目组成员:覃茜、岳博卿、王吉尧、苏唱、秦昆、梁晨、李加忠、孙国瑜、郭磊、周晓男、王婧、张倩倩、李超文、詹悦、刘梦楚联合团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团队主

• 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渊源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奉命于公元前139年、前119年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中、西亚的古商道,即闻名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但中阿民间的经贸交往更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过民间交往多属间接性的,主要借助大流士执政时的古波斯和古罗马统治下的埃及来实现。  除陆路交通外,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交往,还有一条稍晚开通的海上“香料之道”。《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公元 ...

• 三维技术助力文物修复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座由玻璃幕墙包围的透明展室,文物修复科的修复师在这里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式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拍摄测量。作为集中展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空间,博物馆展厅文物修复室举行文物修复季系列展览,从书画、金属、陶瓷、木器家具等多个方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为广大观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7月19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在展厅文物修复室内工作。7月19日,在陕西 ...

• 要积极倡导以文化为取向的城市考古

  中国考古学事业及力量的发展路径有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不断递进、扩大、下沉的特点。从1928 年前后开始的地质调查所、中研院史语所独大,到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华东工作队、北大等国家队、省队、大学队多家并立,再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各省及大学先后成立考古所或拥有团体领队资质,再到 21 世纪初前后多个城市考古研究所(院)的纷纷建立。今天可以说,城市考古研究机构的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进入了百 ...

• 世界遗产大会学术解读|Dying of Success

Dying of Success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今天结束了。大会涉及的内容很多,很难对所有热点都进行详尽的阐述,那我挑选其中争议最大的一个来说说。那就是——委员会和咨询机构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专业意见完全沦为国际政治的牺牲品。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场咨询机构认为应该列入濒危名录的遗产,被委员国否掉;咨询机构认为不应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被委员国直接列入;咨询机构认为应该尽快列入名录予以

• 法国解放报:法国考古工作者就业现状报告

2003年八月份通过的法案使得法国预防性考古(我国习惯称抢救性发掘)开放为市场竞争模式。这虽然有助于创造就业岗位,但就业条件已变得非常不堪。在上萨瓦省,我们采访了这些满身尘土的无产者。一条幽径的尽头,一道栅栏,两个箱子,这就是考古工地的正门。十几名考古工作者正在忙着清理脚下的土地。这座六百年前的中世纪墓地位于安纳西边上的Metz-Tessy村,考古队员们为了清理它,已经忙了整整5个月了。发掘工作结

• “抖”起来的文物,焦虑中的博物馆

当人面纹铜方鼎做起了“98k电眼”,当三彩釉陶坐俑跳起了“千年拍灰舞”,当秦陵兵马俑们高喊着“我们不红,始皇不容”……这些动起来的博物馆文物似乎在向公众宣告着博物馆抖音时代的到来。然而,“古老+新潮”反差下激起的全民狂欢之余,博物馆与抖音的此次合作同时也面对着一系列争议与质疑。那么,博物馆与抖音的合作为博物馆行业所带来的究竟是新生还是堕落?是短暂的热度还是长久的影响?瞬间引爆  为响应今年“5.1

• 历史学研究必须掌握的GIS数据库②CCTS

1. 什么是“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ime and Space,CCTS) 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计算中心利用时空信息技术与基础图片,整合中研院相关研究成果发展而成。该项目第一版于2002年9月发布。该项目期望建构以历代中国为空间范围,并以原始社会迄今的中国历史为时间纵深,以中国文明为内涵的整合性信息应用环境。主要

• 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还应该包括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使分布在世界各个地区“社会空间”的不同人群,在持续不断的相互接触与碰撞中,逐步打破了原来相对孤立、封闭和分散的状态,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具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因此,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实际上是一部人类文明互动与交往的全球史。  用全球史观来透视古代丝绸之路  作为一门 ...

• 居延汉简整理添新作——《地湾汉简》评介

  2017年12月,由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分中心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地湾汉简》一书,由上海中西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1986年甘肃金塔地湾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全部汉简778枚,以及当年在肩水金关遗址采集的散简25枚,是继《居延汉简甲编》《居延汉简甲乙编》《居延新简》《额济纳汉简》《肩水金关汉简》之后,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又一有关汉代居延地区出土简 ...

• 践行西湖世界遗产文物本体监测“技术规程”

原创:屈江涛 沈 飞文博中国今天日前,浙江大学文物保护实验室张秉坚教授团队遗产监测小分队带着便携式仪器又定期来到了西湖景区的开化寺遗址、钱塘门遗址、飞来峰石刻、灵隐寺经幢、清行宫遗址、司马光家人卦刻石等6处遗产点进行现场专业技术监测工作。据了解,该工作是受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委托,对西湖不可移动文物本体以及周边环境因素进行例行检测,监测内容包括:(一)遗产点周边环境要素检测。如空气温湿度、光 ...

• 【学术分享】“一国一项”申报限制等规则的背景及出台——近期《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修订追踪研究(下)

图/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操作指南》工作组讨论 (摄影:解立)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结合对第39-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的现场观察,本文作者将这四年来对《操作指南》包括申报限制、预备名录等重要修订内容产生的背景、经过进行了追踪研究与分析。文章已发表于《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1期。我们节取了文中关于“一国一项”和“预备名录”的申报规则分上下两期发布,今天将“预备名录”部

• 【学术分享】“一国一项”申报限制等规则的背景及出台——近期《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修订追踪研究(上)

图/2015年德国波恩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会间工作的《操作指南》修订工作小组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结合对第39-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的现场观察,本文作者将这四年来对《操作指南》包括申报限制、预备名录等重要修订内容产生的背景、经过进行了追踪研究与分析。文章已发表于《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1期。我们节取了文中关于“一国一项”和“预备名录”的申报规则,分上下两期分享给大家

• 【学术分享】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审议环节的博弈关系分析

图/第41届遗产大会申报审议现场 (摄影:徐桐)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即将于2018年6月24日拉开序幕, 清源团队会继续坚持和大家分享大会现场的即时报道,并在会后发布《世界遗产观察报告》。敬请期待!*文章发表于期刊《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1期“世界文化遗产近期态势”专题研究栏目。 摘要世界遗产申报审议环节是每年遗产大会的热点和焦点,一方面是

• 丝绸之路上的文物保护修复新探索——记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代大地湾文化的发祥,到商周时期先秦文化,以及西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与丝绸之路的兴起,奠定了陇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遗留下来大量极具地域特色的古代文化遗存。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精美的历史文物出土,再现于世人面前。甘肃省博物馆是综合性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8万多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珍贵文物,藏品

• 山东临淄城排水系统与殉马坑的往事

  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也被临淄人视为母亲河。淄河既滋润了古齐大地,也孕育了临淄文明。齐国故城临淄位于淄河西侧,因临近淄水而得名。在这片被淄河滋润的古老土地上,孕育出了光耀后世的齐文化,谱写了区域文化的绚丽篇章。    淄水无言,见证了临淄故城的繁华与落寞。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都,临淄曾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据《战国策》记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 ...

• 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二期工程监测课题通过开题评审

作者:许德臣 为全面科学高效开展嘉峪关夯土长城、古建木构城楼的调查、评估、分析及实验研究,并对嘉峪关城楼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人员培训,有效促进文物保护与科学技术的高度结合,提高文化遗产监测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监测队伍,提升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自主科研能力。根据《嘉峪关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工程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国内 ...

• 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所搭建的研究时空框架,是以新疆哈密地区为空间依托,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为时间维度完成的。研究涵盖了在这一时空框架内的天山北路墓地、焉不拉克墓地、五堡墓地、寒气沟墓地、亚尔墓地、拜其尔墓地、黑沟梁墓地共七处古代墓地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遗骸标本保存情况和拟解决的问题,分别利用了生物人类学、分子遗传学和地球化

• 西藏墨脱科学考察记(上)

蔡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藏,被大家唠叨最多的可能就是它的高原和雪山,缺氧和贫瘠。然而除了高原之外,很难想象西藏还有一个地方森林密布,物产丰富,含氧量高,这就是藏南。在这里,有一个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墨脱。墨脱是徒步旅行爱好者的天堂,也是科学家的天堂。这里有复杂的地质结构,世界少见的高山峡谷,也有丰富多彩迥异于内地的生物。在这个被印度大陆楔入欧亚

• 互联网时代,百科全书如何开启知识服务新模式 ——以考古、文物学科为例

  当前,我们已处在万物皆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同时,这又是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资讯、新事物、新技术、新业态等不断涌现,民众对于知识的诉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围绕“知识”衍生出了一些新概念,如企业界、学术界研究的“知识管理”“知识图谱”,图书馆界与出版界思考的“知识服务”,以及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推动下产生的“知识付费”等等。其中的“知识服务”是当前出版界研究的重点,但它对于百科全书而言并 ...

• 【国际文件】《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Salalah)指南》(ICOMOS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

图/敦煌汉长城遗址“ICOMOS CHINA与清源文化遗产系列国际文件联合翻译推介”本次推出的文件是《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指南》。该文件由ICOMOS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ICAHM)编制,在2016年伊斯坦布尔大会上首次提交讨论,并于2017年底在印度德里召开的ICOMOS第19届全体代表大会上正式审议通过。后续清源将继续推送ICOMOS第19届大会上通过的其他文件,敬请期待!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Salalah)指南基于第十九届ICOMOS大 ...

• 中国稻作文化深刻影响东南亚

  美国《科学》杂志官网于5月17日刊登的一则报道称,最新研究显示,在距今4500—4000年前,水稻种植从中国南方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基因学教授大卫·莱克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人类学专业的科研人员罗恩·平哈西等学者合作开展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对146个东南亚古代居民的遗骸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18个个体的基因无法有效利用,但是其余个体的基因提供了有效信息。这些古代居民生活在距今4100—1700年左右, ...

• 精彩点评《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指南》| 文件导读

图/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ICOMOS CHINA与清源文化遗产系列国际文件联合翻译推介”本次推出的文件是《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指南》文件由ICOMOS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ICAHM)编制,在2016年伊斯坦布尔大会上首次提交讨论,并于2017年底在印度德里召开的ICOMOS第19届全体代表大会上正式审议通过。推介引言:早在2017年3月,《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指南》还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ICOMOS CHINA就联合清源邀请该文件主笔——ICO ...

• 茶马古道视野下的景迈山价值认知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团队自2014年开始参与景迈山遗产保护工作,2016年承担茶马古道研究课题和云南段总体规划,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为团队成员邹怡情在云南景迈山茶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整理,与读者们分享。缘起“茶马古道视野下的景迈山价值认知”是云南省文物局余剑明副局长特意对本次研讨会给出的命题作文。虽然团队自2014年开始参与景迈山遗产保护工作,自2016年承担茶马古道研究课 ...

• “跨文化视角下关于‘斩首’的考古学记录” 报告纪要

 2018年5月1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人类学组主办的“人类骨骼考古系列学术报告”之二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嘉宾是来自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李丹妮(Daniela Wolin)博士,现为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学会博士后及访问助理教授。她为大家带来题为《跨文化视角下关于“斩首”的考古学记录》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副研究员主持该讲座并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 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和保护特色

今年9月有幸参加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暨保护利用工程座谈会。因连续5年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提案进行跟踪了解,下面就有关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特色作一点记述。一、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2003年,樊锦诗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的提案》。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修建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将在这个中心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乃至整个敦煌的历史文化 ...

• 【重点项目】 “1+3”之“1”: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相关策略探讨

面对乐山大佛本身遗产构成之复杂,CHCC团队在2013年对乐山大佛遗产地保护展开规划之初,就确立了一套独特的“1+3”规划体系:“1”为《乐山大佛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3”指《乐山大佛(灵宝塔)保护规划》、《麻浩崖墓保护规划》和《离堆保护规划》。乐山大佛遗产地特殊性与规划体系的确立乐山大佛遗产地——1996年作为“峨眉山-乐山大佛”(Mount 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遗产地的组成 ...

• 考古科研院所的展览之路探索

  作为以文物考古发掘、研究为首要任务的各级考古科研院所,在文物保护、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存在拥有巨大的文物藏品数量和文物利用率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总要求,同时也指明了以后的工作方向。在全社会大兴“让文物活起来”的氛围下,考古科研院所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博物馆所没有的特长,开拓创新,在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积极 ...

• 黄骅地区战国至汉代城址综述

  黄骅市地处河北平原东部,渤海湾西岸,主要为平原地貌和海岸地貌,地势低平,多洼地沼泽。境内河网密布,历史上黄河曾于黄骅入海,现共有河道22 条,均属海河流域南运河系。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又因濒临渤海而略具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黄骅境内古遗址众多,尤以战国至汉代城址最为丰富且颇具地域特色。  郛堤城遗址及城外瓮棺葬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区以北1.5 千米,北临石碑河,东距205 国道40 ...

• “经巾”小考

《敦煌学大辞典》第595页“经巾”条云经巾“其形制与用途不明”,但敦煌文献中关于经巾的若干资料或可考知“经巾”的形制与用途。S.4536《施经巾发愿文》云:“厥今开像阁,严真场,常隆十善之因,每叶庄严之念。炉焚百宝,供备七珍,罄舍资财,故造经巾供养。亦使灰魂被佑,顿超三有之身;殄障消灾,广竖良缘者矣。时则有持炉厶公,奉为故小娘子小祥追念之福会也。惟小娘子乃云云至孝等。自惟情同地陷,意重天崩,恒怀结发之恩深 ...

• 公众与考古的距离有多远

  5月2日,“河南考古”官方微博晒出的三维扫描汉墓现场,已经引来数万网友关注;此前,该微博实时直播汉代陶仓发掘,陶仓盛放的是两千年前的大米和小米,更是吸引了18万网友参与讨论……如今,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跟公众互动已成我省文博界常态。  “为什么考古现场的土层上要画一条一条的线?”“挖了一堆破陶片、几段道路的考古,究竟有啥意义?”……4月22日,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的“2017年度河南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现场, ...

• 观点 | 学术讲座 | 范式转换: 文化和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范式转换: 文化和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背景介绍10月25日晚,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与遗产司名誉总监阿兰·马利诺斯(Alain Marinos)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以下简称WHITRAP上海中心)邀请,在同济大学文远楼三楼亚太遗产中心作了题为“范式转换:文化和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邵甬教授主持,法国“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兰

• 如何避免文物被“维修性”破坏?

  文物保护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维修性破坏文物维修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文物本体结构,保持文物原始风貌,保住文物周边环境。这就要求文物维修必须遵循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维持现状、最小干预的原则,切不可以维修保护为名,行破坏文物之实。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文物在“维修”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的事件,充分说明此类现象并非个别,有些事件性质还比较恶劣,社会影响较坏。尽管“维修性”破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下列

• 遥感考古不止于再现古长城

  近来一则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技术,“复原”出了新疆消失的古长城。其实,这只是遥感考古最新应用的一个例子,它能为我们做的远远不止如此。丝绸之路瓜州-沙洲段遥感解译图  遥感考古起源于热气球航拍 航空航天发展带来诸多成果  对于多数人而言,提到考古,便能想到一群考古学家利用一把洛阳铲在遗迹中挖掘。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为传统考古工作提供了一双新的

• 域外之声:听听他们怎么说

  ▲草庵石刻  罗素:论中国文明的包容性西方人到中国去无非三个目的:打仗、赚钱、传教。虽然第三种动机具有理想主义的美德,并激励了许多英雄,但这三种人—— 军人、商人、传教士都是强迫世界采纳我们的文化,或多或少抱有强硬的态度。中国人却没有强迫欧洲人接受儒教的念头。他们认为“宗教虽多,其理一以贯之”,所以就让人我们,而不加以干涉。 中国人是不错的商人,不会动辄采用租界、垄断、铁路、矿产等特权的办法,

• 贾笑冰:信息技术支持的博尔塔拉河流域考古调查

    一、概述    区域考古调查是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调查的对象或是一个区域内的共时遗存调查,以获得同时期遗存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分层等信息;或是一个区域内历时遗存,以获得该地区古代文化的历时变化,建立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而遗存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考古调查需要收集的最基本资料。前者大致包括遗存的位置、规模、聚落布局模式、年代、文化属性等,后者大致包括区域地形地貌特征、水文、

• 资讯|从史料到云史料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可以订阅哦!2017年11月中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两校中古史学者凡二十余人,会聚于南京六朝博物馆,召开主题为“文献·文书·文物:中古史研究的资料利用与开掘”的学术研讨会。我也有幸“躬逢胜饯”,呈文参会并担当评议。会议除去前后的室外考察,正式的讨论历时一天半。双方学人如此小范围、近距离、长时间的集中交流,至少于我来说,还是初次体验。在青年一辈研究者中,我属于比较“宅”

• 北欧劲吹蒙古风 —— 访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杨虎嫩

采访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杨虎嫩先生是在会议结束的21日晚上10点,可谓是见缝插针,承担翻译工作的是内蒙古社科院科组处副处长乌恩特先生。 杨虎嫩先生是从事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在同杨先生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最早在芬兰举起蒙古学中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研究大旗的是castrew教授,1840年他就从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文献入手,构建起芬兰蒙古学研究的框架。兰斯铁教授从1900年开始研究蒙古学,重

• 中古史研究中考古资料的利用与开掘

  目前历史学者对考古材料的确越来越重视,但我感觉有个很大的倾向是关注出土文献。出土文献,或者说出土文字资料,研究者着眼的依然是“文字”。利用出土文字资料展开研究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文字跨入文物,也就是把没有文字信息的文物利用起来,从中读出历史的信息。而基于简牍实物及其出土环境所展开的研究,才是真正对“考古资料”的利用。  “考古学最有希望通过不断发现遗存,将它们一点一点连接起来,描绘出稻作文化的

• 从死海古卷到藉经具:两种东西方文本的物质差异

  2018年4月6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写本及其物质性”的会议第一场由文学院徐楠教授主持进行。本场发言的两位学者分别是来自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米歇尔·朗格勒瓦(Michael Langlois)教授与复旦大学的余欣教授。  米歇尔·朗格勒瓦教授在《死海古卷中的圣经写本及其物质性》(Biblical Manuscripts and the Materia

• 广东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调研报告

一、南粤古驿道历史背景、构成与突出普遍价值 广东地处我国南疆,北枕五岭,南濒南洋,是一个相对独立且自闭的地理单元。散落在广东省境内古代交通线路是中原王朝翻越南岭,突破地理限制,实现移民开发,沟通政治经济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控扼边陲,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图为韶关西京古道 所谓“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

• 见微知著:鉴往开来的微痕考古

 考古学在国际学界诞生仅100多年,在中国尚不足百年,但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服务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却非常显著。如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新近出版的《微痕考古研究》(武仙竹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就是把技术交叉、理念创新融入考古实践,立足国际前沿,使考古学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历史价值、创新发展学科理论和服务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  “微痕考古”是作者立足国际考古前沿首倡的学术新概念 ...

• 纪念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免费游览新安函谷关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的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是第36个国际古迹遗址日,本届活动主题为“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为庆祝第36届国际古迹遗址日,新安函谷关景区将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从而提高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事业的积极性,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遗产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实现保护理念、精神经验的代际共享。“国际古迹遗址日”宣传活动  景区免费开放  4月1

• 智能化水下考古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

 3月23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上海市市委书记、市长及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海大学合作完成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全国水下考古技术领域首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发明奖, 标志着智能化水下考古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  “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旨在破解传统水下考古技术设备的局 ...

• 学术文摘丨壁画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第2期壁画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吴健 摘要: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是数字遗产领域影响较大的项目,数字化工作较有典型性——通过数字化技术最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承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通过与国内外的合作,完成了各项科研攻关,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敦煌石窟数字化的方法和规范流程,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后来又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发挥企业平台,将科研成果充分转化,形成

• 近年西南地区冶金考古与盐业考古的新发现与研究

  西南地区近年来一直是手工业考古发现和研究非常活跃的地区,重要考古发现频出。在这次会议上,展示了近年来手工业考古的新发现和新研究,以及遗产保护的总结和思考。这里选取部分予以简要介绍。  四川洪雅铜矿山矿冶遗址的调查    四川洪雅铜矿山遗址位于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历年来发现有大量铜矿渣和矿洞遗存,相传为汉文帝赐邓通炼铜铸钱之地。2016年5月初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洪雅县相关部门联合在铜矿山

• 复原公元3 ~ 7世纪中叶西域佛教发展状况的最佳案例

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何恩之、魏正中 著,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简体横排 平装定价:188.00元作者简介魏正中,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疆佛教、地中海、罗马帝国、丝绸之路等领域的考古研究。何恩之,美国罗格斯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佛教艺术史专家。序言 欣闻我与魏正中合著的Archaeological and Visual Sources of Meditat

• 方城骑羊佛:不是西域胡人,而是云南铁匠

  方城骑羊佛:不是西域胡人,而是云南铁匠今年5月29日,央视10套《百科探秘》栏目播出了南阳方城县《神秘的巨石佛像》。我国著名的西域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多次来到南阳,认为方城摩崖石刻骑羊佛在西域一带,比如在库木图拉、克孜尔等地的壁画中都能见到,而在中原却从未见到。因此推断,佛沟摩崖造像石刻既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又早于云冈石窟,属西汉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造像,也说明方城是西汉时的丝

• 贵霜时期秣菟罗造像

  2017-09-25 黄蓉 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 本期为大家介绍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珍藏的贵霜时期秣菟罗造像。秣菟罗造像 贵霜时期 高55.7厘米 宽71.8厘米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藏 秣菟罗(mathurā,又译作“马土腊”、“马图拉”、“摩突罗”)以其著名的佛教艺术闻名于世。秣菟罗的雕刻传统悠久,在佛教兴起前已成为雕刻艺术匠师的重要聚集地,曾大量制作印度民间喜爱

• 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

裕固族历史研究专家高自厚教授简介: 高自厚,男,汉族,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1959年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维语专业毕业。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专业研究员、副教授。长期在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裕固族历史研究。 高自厚先生学术研究的最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于裕固族历史的开拓性研究,首先,论证了裕固族东西两部分分别源自古代蒙古与回鹘,在裕固族族源研究方面有了新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