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无声的塔克拉玛干

无声的塔克拉玛干作者: 王嵘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年: 1997-12页数: 296定价: 15.50元装帧: 平装丛书: 中国边疆探察丛书ISBN: 9787806031551内容简介 · · · · ·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而在古生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数千万年过去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它旁边留下灿烂的文化,一座座城邦国都的盛衰兴废,一个个帝王朝代的沿革 ...

•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马可·波罗亲历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史 ...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作者: 劳伦斯·贝尔格林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出品方: 中资海派副标题: 马可·波罗亲历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史原作名: MARCO POLO : From Venice to Xanadu译者: 周侠出版年: 2022-8页数: 432定价: 98装帧: 精装丛书: “大航海时代三部曲”ISBN: 9787510473814贸易,打破一切地域、语言、宗教和政治界限让东 ...

• 丝绸之路西域文明

丝绸之路西域文明/丝路文库丝绸之路西域文明/丝路文库作者: 岳峰出版社: 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年: 2015-8-1页数: 335定价: CNY 380.00装帧: 精装ISBN: 9787546968957内容简介 · · · · · ·《丝绸之路西域文明》犹如一部新疆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档案,以实物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具有较高的可视性、直观性和真实性。用大量的文物图片说话,用丰富的实 ...

• 嚈噠史研究

嚈噠史研究嚈噠史研究作者: 余太山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2012-1页数: 318定价: 29.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余太山著作集ISBN: 9787100084918内容简介 · · · · · ·嚈哒最初是北亚一个弱小的游牧部族,本书虽然没有涉及嚈哒史上的所有问题,但由于有关嚈哒人活动的重要方面大体上都涉及到了,在内容安排方面也适当考虑了连贯性,在目前国内外学界还 ...

• 故宫博物院以“解剖麻雀”式调研破解保护管理体制机制难题 推动世界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

故宫博物院聚焦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对多家世界遗产地开展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务求“深、实、细、准、效”,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切实举措。务求“深”度,精心策划调查内容找到“真麻雀”。调研组在行前召开3次讨论会 ...

•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研究馆员何振良:刺桐古港,航向未来

人民网北京西安7月12日电 (韦衍行)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启动仪式上,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研究馆员何振良,带领观众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研究馆员何振良。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王阔摄“在我们泉州的开元寺,有一艘1974年出土 ...

• 袁钟仁

• 丝绸之路人文历史绘本:启程!探寻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人文历史绘本》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策划并出版。整套书分为上下两册《启程!探寻陆上丝绸之路》和《扬帆!探秘海上丝绸之路》。整套绘本全面地将丝绸之路主要内容展示给读者。不再局限于国内的丝路名城,将眼光拉到全世界,跨越陆上和海上的每一个重要城市。《启程!探寻陆上丝绸之路》选取了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8个国家,17个主要城市,给读者 ...

• 上海区级博物馆透视(上)|小馆何以办大展

在各类文博和艺术大展竞争异常激烈的上海,除了以打造世界顶级艺术博物馆为定位的上海博物馆与各类专业性博物馆,上海的区县博物馆这些年也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嘉定博物馆、松江博物馆,还是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奉贤博物馆、闵行博物馆新馆等,或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打捞本土文脉,或采取“拿来主义”,立足大文化视野的引进文物展,都 ...

•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明代观音罗汉壁画考察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明代壁画,系陕北石窟壁画的代表性作品。其中西柱内侧面观音十八罗汉慈航普度,将救济、传法、护法、净土等多种宗教意涵的图像,组合成主次分明、逻辑严谨的统一画面,反映了观音乘慈航入生死海、运般若之智普度此岸现世众生及至彼岸弥勒佛净土世界的思想。人物组合及造型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布袋和尚与寒山、拾得组合尤其具有时代精神, ...

• 上海区级博物馆透视(下):深挖地方文脉,如何扬长避短

上海的区级博物馆这些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嘉定博物馆、松江博物馆,还是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奉贤博物馆、闵行博物馆新馆等,或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打捞本土文脉,或采取“拿来主义”,立足大文化视野的引进文物展,都各有特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海的区县博物馆在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不均衡,且多少存在着藏品不足、学术策展力量薄 ...

• 布施、慈孝、逾劫成佛:犍陀罗的舍身饲虎本生

中国迄今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譬若香山”正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至6月15日),展出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藏品203件。佛本生故事讲述了佛陀在前世轮回中的修行事迹,是佛陀生命史的一部分。舍身饲虎本生是最著名的佛本生故事之一,产生于犍陀罗,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中非常流行的主题。舍身饲虎图像频现于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云冈 ...

• 拆穿张大千作伪手段的背后——以《<明皇纳凉图>研究》为例

1999年底,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举办“血战古人——张大千六十年回顾展”,一件私人收藏的唐代张萱《明皇纳凉图》首次公开亮相,此画实为张大千的手笔。此画经收藏家程琦(1911—1988)收藏,程琦去世后几易其主。近日出版的《微风拂尘——张大千的造拟古迹与明皇纳凉图研究》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件《明皇纳凉图》的来龙去脉以及张大千造拟古画的一系列手段。明 ...

• 从至精至美稀见善本,一窥上博藏宋元古籍概貌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为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大型古籍专题特展,从展出的66部宋元古籍中可一窥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概貌。上海博物馆收藏了百十部宋元古籍,且多为至精至美的稀见善本,分为写本、刻本、拓本三种版本类型,而且流传有序,经过历代藏书家宝藏,留下了题跋、批校和观款,钤印累累,具有重要的版本文献价值。这些古籍内容丰 ...

• 一词二义:酒之尊与人之尊

上古时代,酒器在等级礼制中占有特殊地位。爵、尊这样的酒器之名,遂变成人的等级地位用词。“爵”是最重要的品位之名,“尊”是最基本的身份地位之词。酒爵(与酒尊)等级用于维系人之尊卑。《酒之爵与人之爵:东周礼书所见酒器等级礼制初探》近期在三联书店出版。经精细考辨,作者梳理了“爵”之概念变迁,揭示出“五爵”是一套“容量化器名”,遂将五等 ...

• 《从飨宴到丧祭:两汉至宋元墓葬家居随葬组合研究》后记

 家居随葬组合的名称放在这里,怕是已经引起一些不解和质疑。诚然,在挥笔的过程中,我也一度挣扎思索这一名字最终是否能够契合我想要真正论证的问题。为了避免研究对象的争议,在绪言中,我将“家居随葬组合”做了具体的厘定,即包括实物、壁画等多种材料形式在内的、象征墓主生前居室家具一类的墓内器物,同时也将墓主画像题材纳入了讨论的范畴。  自 ...

• 《从飨宴到丧祭:两汉至宋元墓葬家居随葬组合研究》绪言(节选)

  墓葬作为灵魂与肉身在身后世界的承载个体,对于墓葬整体的构筑与营建始终是人们所思考与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平民百姓抑或王侯贵族,都曾试图对墓葬内的随葬组合及空间结构做出安排,以体现对生命的理解与冥界的思索。  家居随葬组合作为墓葬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墓葬空间的营建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居组合在两汉时期的墓葬中便 ...

• 考古学家彭适凡:为什么说江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实证水稻万年驯化史?

 位于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年代距今约35000年至9000年。该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以及20000年前的人工制品陶器,揭示了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这一重要历史历程,在探索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问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 ...

•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考古学为中心的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我们深刻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考古学视角,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略作阐释。  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 ...

• 微形态方法在房址考古中的应用

  一、引言  房屋建筑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规模和形制反映了特定人群的建筑水平,以及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者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遗迹类型之一。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址的选址、结构、类型、规模、功能,大多基于宏观的观察,缺少微观层面的分析。地学考古中的土壤微形态方法,利用微观和超微技术,研究房址及相关遗迹(包 ...

• 从飨宴到丧祭:两汉至宋元墓葬家居随葬组合研究

基本信息:编著:李嘉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3年5月印次:1ISBN:9787573206077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核心从未改变。这一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与地下住所的营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又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的物质载 ...

• 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余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3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752932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两汉中小型墓葬。通过对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四个考古学意义上的分区。在分区基础上,根据各区墓葬材料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古学分 ...

• 文物保护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全文阅读文物保护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探讨(作者:李宏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文刊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第1期)

• 西周时期岐周的考古发现与政治地位演变研究述评

全文阅读西周时期岐周的考古发现与政治地位演变研究述评(作者:徐昭峰 王凯凯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原文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23年第1期)

• 构建萨满式宗教舞台: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的特质和启示

------------------------------------------------------------------------全文阅读构建萨满式宗教舞台: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的特质和启示(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世界历史》2023年第1期)

• 新疆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全文阅读新疆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作者:丛德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原文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2期)

• 试论北宋徽宗时期西京宫城格局

  宫城格局是国家的象征,宫城格局的变动,体现了皇权运作空间的变动。北宋王朝定都开封,以洛阳为西京,本文以徽宗时期洛阳宫城的修治与建设为研究主线,探讨此时期宫城格局的变动。首先,以文献结合考古资料论证了宫城北扩至“广袤十六里”;其次,利用考古资料,以考古发现的明福门位置为坐标,确定了宫城东西横街的形制与范围,认为宫城是以东西横街 ...

• 考古学视野下的燕云十六州——以鄚州城为中心

  2019-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的鄚州城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发现城墙、护城河、道路遗址等,并出土了砖、瓦、陶瓷器等相关遗物。研究表明,鄚州城遗址营建年代可能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城址性质可能为五代、北宋时期莫(鄚)州鄚县城址,金、元时期莫(鄚)亭县城址。通过发掘,对古代鄚州城的营建年代、历史地理环境、沿革变 ...

• 厚植文化传承发展之根 专家学者热议“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提炼中华文明精神和文化精髓,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的一席发言引发了众多专家热议。  25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一场跨界学术研讨别开生面地进行着,来自考古历史、戏剧舞蹈、文学美术、文 ...

• 百万年人类史的考古实证——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的发掘和发现

  2023年5月31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八讲《百万年人类史的考古实证——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在线上进行。讲座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发掘领队陆成秋副研究员主讲,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兴龙研究员主持讲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进行点评。来自国内众多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 ...

• 专家学者共话唐宋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史研究领域呈现出许多新变化,新出资料的运用、研究手段的丰富、话语体系的创新、视野关怀的扩展,都在催生着新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的出现。为了总结研究热点与成果、展望发展趋势,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唐宋史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历史研究中心协办的“唐宋史研究的新时代”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 2021-2023瓯江上游(丽水地区)区域考古调查的阶段性成果

  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市域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设市辖区、县、代管县级市9个,即莲都区、松阳县、缙云县、云和县、遂昌县、青田县、景宁县、龙泉市、庆元县,是全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丽水地势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包括松古平原、碧湖平原、壶镇平原、云和盆地等。瓯江为第一大江,干流长388公里,境 ...

• 新疆岩画

新疆岩画作者:苏北海出版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年:1994-11页数:613定价:24.00元装帧:平装丛书:国际阿尔泰学研究丛书ISBN:9787805472645内容简介新疆岩画不仅数量多,而且样式也极为丰富,新疆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以及三山环抱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周缘的丘陵山地。上述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丰盛的牧草,自古以来就是各族人民 ...

• 唐代交通图考

唐代交通图考作者: 严耕望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标题: 严耕望史学著作集出版年: 2007-3页数: 2516定价: 198.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嚴耕望史學著作集ISBN: 9787532547203内容简介 · · · · · ·本书为严耕望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颇受国内外史学界的推崇。本书考订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以区域分卷,按京都关内区、河陇碛西区、秦岭仇池区、山剑滇黔 ...

•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作者: R. Foltz出版社: Palgrave Macmillan副标题: Premodern Patterns of Globalization出版年: 2010-5-15页数: 190定价: USD 34.00装帧: PaperbackISBN: 9780230621251内容简介 · · · · · ·Traces the spread of religions and cultures along the trans-Eurasian tra

• 犍陀罗佛教艺术

犍陀罗佛教艺术作者: 约翰·马歇尔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译者: 许建英 译 / 贾应逸 审校出版年: 1999-8页数: 265定价: 18.80装帧: 平装ISBN: 9787805478555

• 塔吉克人——上古时代、古代及中世纪历史

塔吉克人塔吉克人作者: 博博占·加富罗维奇·加富罗夫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标题: 上古时代、古代及中世纪历史出版年: 2022-1-1页数: 637定价: 318装帧: 精装ISBN: 9787520390071博博占·加富罗维奇·加富罗夫(Bobodzhan Gafurovich Gafurov,1908—1977年)是苏联著名的政治家和东方学学者。1908年12月18日,加富罗夫生于沙俄撒马尔罕州胡占德县 ...

• 地中海世界的货币、价格与文明

地中海世界的货币、价格与文明作者: 卡洛·M.奇波拉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品方: 也人副标题: 5—17世纪译者: 宁凡出版年: 2023-7页数: 129定价: 48.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共域世界史ISBN: 9787545822717内容简介 · · · · · ·【亮点推荐】&#129689;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史学教授、《欧洲经济史》主编卡洛·M.奇波拉大家小 ...

• 中国与中亚研究文集

中国与中亚研究文集作者:吴福环/陈世明主编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998页数:257定价:18装帧:平装丛书:西域研究丛书ISBN:9787563109678

• 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

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作者: 王子今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2023-5定价: 128.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ISBN: 9787542355805目录 · · · · · ·第一部 汉代丝绸之路民族文化交往“隔绝羌胡”与“通货羌胡”:丝绸之路河西段的民族关系1 《新书·匈奴》“备月氏、灌窳之变”设想2 张骞“凿空”功业3 河西四郡设置:“鬲绝胡与羌通 ...

• 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史地考索

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作者: 罗帅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副标题: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史地考索原作名: Vicissitude of the Southern Route of the Silk Road出版年: 2023-3定价: 108.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ISBN: 9787542355874目录 · · · · · ·绪论第一节 史料概况第二节 地理环境第三节 区域政治史脉络第四节 研究史回顾第一 ...

• 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

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作者: 刘进宝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2023-3页数: 301定价: 78.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ISBN: 9787542355850内容简介 · · · · · ·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中一册,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西北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研究西北史地就需要研究丝路文明。西北丝绸 ...

• 古代中国与亚洲文明

古代中国与亚洲文明作者: 刘迎胜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原作名: Ancient China and Asian Civilizations出版年: 2023-4定价: 108.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ISBN: 9787542355843

• 唐宋于阗史探研

唐宋于阗史探研作者: 荣新江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原作名: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Khotan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出版年: 2023-3页数: 310定价: 98.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ISBN: 9787542355812内容简介 · · · · · ·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作者从唐代前期于阗政治史进程探究开始,对西域 ...

• 鱼国之谜-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

鱼国之谜鱼国之谜作者: 冯培红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副标题: 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出版年: 2023-3定价: 72.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ISBN: 9787542355829目录 · · · · · ·缘起第一章 鱼国的登场第一节 虞弘夫妇合葬墓的发现第二节 虞弘夫妇的墓志一、虞弘墓志二、虞弘夫人墓志第三节 虞弘墓志中的“鱼国”第二章 鱼国之谜的探索 ...

• 西域文献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世界

《西域文献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世界》主要通过对敦煌吐鲁番文献、考古文物以及其他西域出土的大量写本文献、佛教经典的考证、研究,对中古中国或传统中国(主要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知识、信仰世界及其历史作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对传统中国的“知识-信仰”架构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思想土壤作了考查,进而对中国中古时期的礼仪、宗教、制度及其相互关 ...

• 欧亚交通、贸易与唐帝国

欧亚交通、贸易与唐帝国作者: 荒川正晴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译者: 冯培红 / 王蕾出版年: 2023-4定价: 158.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ISBN: 9787542355836目录 · · · · · ·中译本自序录文凡例序言 本书的视角与课题第一部 突厥系游牧国家与绿洲国家小序第1章 突厥系游牧国家的建立与交通系统1 游牧国家与绿洲国家的政治支配-从属 ...

• 撒马尔罕的荣光-阿夫拉西阿卜壁画解谜

撒马尔罕的荣光作者: 康马泰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品方: 甲骨文副标题: 阿夫拉西阿卜壁画解谜原作名: Samarcanda centro del mondo: Proposte di lettura del ciclo pittorico di Afrasyab译者: 李思飞出版年: 2023-6页数: 428定价: 89.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522814834内容简介1965年,在修建连接中亚历史古城撒马尔罕和塔吉克斯坦公路的过程中 ...

• 单于归来-南匈奴文化遗存考察

单于归来作者: 刘勇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南匈奴文化遗存考察出版年: 2022-1-1页数: 180定价: 58.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203118060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考察南匈奴历史文化遗存,田野考察与文献考证结合的一部专题文集。以山西南匈奴历史文化遗存为主体,集历史价值和可读性于一体。“游山西就是在读历史”,作者走访发现诸多南匈奴文化遗 ...

• 哈萨克族文化史

哈萨克族文化史作者:苏北海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996.8页数:555定价:28.0装帧:平装丛书:西域研究丛书ISBN:9787563100972内容简介

• 佛教石窟与丝绸之路

佛教石窟与丝绸之路作者:张乃翥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年:2014-4页数:340定价:55.00元装帧:平装丛书:敦煌与丝绸之路学术文丛ISBN:9787542329639内容简介结集与这本书的20余篇文章,是笔者1980年至2006年撰写的有关龙门石窟与丝路地区文化遗产的学习心得。地处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的洛阳,地上、地下积存的丰厚、收揽不尽的文化遗存,足够以为乡土学人从“ ...

• 王瑞霞: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何以改写东方艺术史?

  坐落于山东潍坊的青州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的“镇馆之宝”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被西方学者誉为“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有何独特的艺术价值?融合了哪些中外文化?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瑞霞近日接受专访,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 ...

• 淮河流域汉代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阜阳双古堆汉墓》读后

  双古堆汉墓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师范大学西湖校区喷泉广场。墓地所在原是两座高出地面二十余米的大土堆,“双古堆”因此得名。1977年7月至8月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以及阜阳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两座,即双古堆一号(以下简称“M1”)、二号汉墓(以下简称“M2”)。两墓均为墓道向南的土坑木椁墓,共出土 ...

• 中华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标志

  目前,在先秦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正在深入进行。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即是中华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标志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界有着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恩格斯对国家和文明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  众所周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国家的产生。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

• 李永平:元朝治下东西方如何交流?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元代为巩固辽阔广大的疆域、促进交流、通达贸易,继承了古代行之有效的符牌制度并有所创新。元代符牌可通行全国各地及蒙古四大汗国,域跨欧亚大陆,有学者称之为“国际通行证”。这些符牌流传至今已极为罕见,目前世界范围内公开所藏的两件“铁质银字圆牌”中,即有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 ...

• 立足价值 优选载体 重视关联:以殷墟为例略谈考古遗产的活化利用

  内涵丰富,形态各异,决定了考古资源的活化利用不能等量齐观,而是要先优选“活化”的内容,然后再思考如何活化。  近百年考古,我们获得了海量殷墟文物。陶器、青铜器、玉器、骨器,以及埋藏在地下的大量灰坑、房基、道路、水渠,以及很容易被忽略却极其重要的地层关系、遗迹组合。哪些才是活化利用的首选对象呢?  人们关注殷墟,绝非仅仅因为它 ...

• 王明达:良渚玉琮王何以“玉见千年”?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杰出的物质成就之一,其数量、体量、种类及工艺达到中国史前琢玉水平巅峰,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大关键所在。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发掘自良渚反山王陵的玉琮王被称作“镇馆之宝”。其形式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复,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玉琮王有着怎样的“身世”?在良渚玉器中有何“与众不同”?对中华文明的延续有何意义?日 ...

• 单思伟: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何以成就中华文明?

  长江中游是古史传说中的苗蛮之地。《战国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样的地区,无论是在文献记载中,还是在大众固有印象中,在史前时期应该都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但经过几十年来不断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其逐渐揭开了几千年的神秘面纱,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图景。航拍屈家岭遗址。图片 ...

• 王巍:凌家滩遗址可能成为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7日表示,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多学科研究的全面开展,凌家滩遗址有可能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  1985年,凌家滩遗址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经测定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4次发掘,出土玉礼器、 ...

• 当代田野考古的转型——读《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

  文明起源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经久不衰的三大战略性课题之一。自夏鼐先生系统论述中国文明起源标准及苏秉琦先生提出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以来,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与深入研究,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解与认识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作者:吴卫红 刘越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凌家滩文化作为中国 ...

• 考古发现视角下的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

 长江下游地区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国史前六大考古学文化区之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核心所在,在“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一万年的文化发展史、八千余年的文明起源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成史”的实证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  繁昌人字洞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年代最 ...

• 《美术、神话与祭祀》序言

  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神话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已经相当习惯于把政治看做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决定因素,然而,认识到它对古代中国也具有同样重要性的人却并不多。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得之于考古学的,以及文学和艺术的材料与观点结合起来,对此作一番论证。  因而,本书具有双重的目的:其一,提供一个基本的视界,从性质与结构两个方面对具有强烈 ...

• 关于云冈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云冈学研究近年勃然而兴,相关成果层出叠现,然而对于云冈学学科的讨论文章,目前屈指可数,不免令人遗憾。本文就云冈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认识,期待更多讨论。  云冈石窟由来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区西部武州(周)山南麓,属于大同市云冈区云冈镇。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兴造的大型佛教石窟,集佛教雕刻、建筑和 ...

• 发现汉代文字瓦当之美

  西汉金石文字遗世无多,瓦当文字却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与天久长”西汉瓦当。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筒瓦瓦头下垂的部分。它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西周已非常成熟。战国时期,瓦当艺术得到发展。到了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上都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瓦当中重要的一类——文字瓦当。维天降灵,延元万 ...

• 人类拓殖高原的历史见证: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一提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出现连绵不绝的雪岭、荒原、沙漠这样的自然景观。难以想象的是,早在史前时代,人类不仅已经踏上了这片高原,而且开始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往,开拓出最早的高原通道。  如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本义是指代汉代中国通向西方的一条以丝绸贸易 ...

• 讲好中国美术考古故事——中国宗教美术考古编年史体系研究

  宗教美术考古在世界学术界是显学,这个领域产生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和名家。中国有数千个宗教美术遗存,叙事生动,造型丰富,并且文脉沿革的连贯性极强。可以说,从完整性层面上认识这个大样本应当是中国宗教美术考古在体系建构上的一个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儒、释、道三种主要美术类型,力求完整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间的所有宗教美 ...

• 从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看旧新石器过渡阶段

  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2023年3月1日,入围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3月28日,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代表了华北地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关键环节。该遗址是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临淄区基本建设项目发掘汉墓时偶然发现的。发掘团队根据 ...

•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迎来大批参观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 ...

• 敦煌吐鲁番文献 字词考释的里程碑——评《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全面收录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的《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于2022年年底付梓成书。550余万字、皇皇两巨册的大词典,收录了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以语词为主,共收条目21800多条,堪称有关敦煌吐鲁番文献字词考释的集大成之作。伯4514(1)10号《大圣毗沙门天王像》版记,这是最早出现“印板”“雕板”的刻本资料。资料 ...

• 张云:西藏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藏文物考古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到国际学术界受关注。70多年来,从自然田野发现到科学地下发掘,从外国人主导到中国人全盘掌握,从业余人士零散考察到专业人士系统发掘,西藏考古走过了一段不断创造奇迹的辉煌历程。  西藏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以前的西藏考古工作,话语权基本由西方 ...

• 殷墟考古&#8226;平凡者 | 考古百年——殷墟考古技师简史(一)

  一部殷墟考古学史,半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殷墟近百年考古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深远意义,毋庸置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令人振聋发聩的考古学大家,更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寂寂无闻的考古“平凡者”。正如所有平凡而精彩、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一样,在这些“平凡者”中出现了不少术业有专攻的行业翘楚,而那些即便只是短暂参与发掘、 ...

• 殷墟考古&#8226;平凡者 | 笔墨线条 相伴殷墟(二)

  1986年春,我的母亲刘晓珍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工作,那时的她朝气蓬勃,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开始了她与殷墟考古相知相伴的半生,并在这里遇到了对她一生影响深刻的几位老先生——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徐广德等,以及之后把她领入考古绘画领域的绘图老师——张孝光、李淼以及韩慧君。在这些先生与老师们的帮助下,我的母亲很 ...

• 考古寻夏二里头——评《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

  夏文化探索是当今最热门的考古话题之一,恰逢其会的考古学家不仅有责任加大探索、研究力度,也有义务向社会各界讲述以往的探索历程及已取得的成就,以便关注夏文化的各界人士可以多快好省地了解夏文化。大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以下简称《寻夏记》)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该书图文并茂,文通字达,可读性很强,是一部 ...

• 大秦新赋赞——《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印象

  历史与文化兼论是《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的一大特色。我认为,本丛书的重点是从多方面梳理秦从弱小到强大,再到统一后虽然短祚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段历史,研究它对后世发生的作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通古今之变。  本丛书正是将每一类课题放到秦约600年的长远历史背景中来考察,事件来龙去脉清晰,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清晰地揭示了重大历 ...

• 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上)

  科学的考古证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新石器时代以至其后各个历史时期,西藏的文化和文明都与祖国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其发展轨迹始终朝着东向发展,其“文化底色”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浓厚的东方印记。  高原各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始于史前时代  现代考古学进入青藏高原,完全改写和重建了西藏史前 ...

• 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下)

  考古发现充分证明,西藏并非是隔绝于世的“文化孤岛”,从人类踏上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伊始,就始终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  青藏高原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却从来不能阻隔高原上各古代民族与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脚步。  他们利用高原上无数“山结”“水脉”之间形成的若干条主要干道和民间小道,充满智慧地选择不同季节,避开风雪严寒,充分利用地形地 ...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薪火相传激扬文化自信

  栩栩如生的陶抱鱼人像、造型独特的玉璇玑和玉钺、工艺精细的绿松石镶金饰件……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鄂、湘、皖、赣、豫五省的考古新成果汇聚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展览以物证史,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为观众勾勒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泱泱 ...

•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对几代考古人工作的肯定,令参加探源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名学者非常激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性 ...

• 旬邑西头遗址寻“豳”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里最长的一首诗,如一幅风俗画卷,详尽描述了西周先民们在豳地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场景。据文献记载,夏朝末年,周人先祖公刘率领部落迁居到“豳”地,公刘的儿子庆节在豳地建国。自此以后,这个部落就在豳地建立城邑,发展农业。到了古公亶父时,才率领族人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并且以地为名, ...

• 从碧村遗址看四千年前黄河岸边的文明图景

  山西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关注区域。经汾水贯穿山西全境的“Y”字形文化传播带,在距今4000年前后,连接起了当时非常耀眼的两大文明中心——石峁和陶寺。而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既是石峁文化圈的重要一员,又与陶寺并立于黄河东侧,成为阐释当时晋陕黄河两岸文明形态、揭示黄土高原广大范围内文化及社会关系的重要窗口。山西兴县碧村城址东门俯拍。   ...

• 取水排水治水:古人用水的智慧

  《管子》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在地表密布的河流,如血管一般,水则如同血液,奔流不息间为万物带来生机。古人逐水而居,居址的选择、布局皆与地理水文密切相关;水资源不但维持着人们的日常起居,更对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至关重要。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遗址发现的水道立石分流结构 图片来自郭晓涛  人工水网保障生活  早在新石器时代 ...

• 渔舟唱晚与草原牧歌的合鸣

  小舟垂网话沧桑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一件船形彩陶壶(M98:3,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长24.8厘米,高15.6厘米,厚13厘米。壶身形似菱角,中部饱满,顶有杯形口,束颈。弧肩,置对称横环耳,两头呈尖突鋬状。椭圆形腹,向下渐收成小平底。两耳之间鼓腹处对称彩绘赭黑色排列有序的网格纹,两侧绘鱼鳍状三角纹。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前 ...

•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前言

  前言 001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陶渊明《挽歌诗》  前言  南朝刘宋元嘉七年(430),彭城王刘义康在整修他的东府城时,发现了一座古冢。古冢不见封土,无砖瓦,内有一椁二棺,棺上有 ...

•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后记

  很多考古从业者可能都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考古就是挖墓吗?”“你们为什么要挖墓?”语气中充满了好奇,也隐藏着一些不解,甚至一丝责难。我们当然可以以“考古可不是盗墓”“我们是为了研究历史(或保护文物)”来回应,但这样的回应多少有些苍白,并不能打消问话者的疑虑。那么,对于一名考古学者来说,墓葬到底意味着什么?研究墓葬到底要达到什 ...

• 陈星灿:中国上古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徐旭生与他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一徐旭生先生  本书的作者,徐旭生先生(1888—1976),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教育家。  徐旭生,原名徐炳昶,旭生是他的字,后来以字行,笔名虚生、遯庵、四河人、勖生、季芳等。他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四岁随父母到父亲徐纲担任教谕的河南省河阴县生活,开始识字。两年后开始读四书、五经等书,不少并能背诵, ...

• 一万年来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起源早,持续时间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中华文化很早就与域外广泛交流,为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作出了贡献。在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域外文化的合理因素,显示了其开放性;又深刻影响域外文化,体现了其先进性。吸收与影响是同时进行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欧工 ...

• 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在世界历史的版图中,不同的文明如同一条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然而,它们的发展并不总是泾渭分明,时而波澜壮阔,一往无前,时而又相互浸染,甚至汇合。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精义,滋养出底蕴深厚的人文生态,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

• 辉煌尉迟寺

  编者按: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走进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在展厅中,总书记伫立在一件半米多高的陶器前仔细观看。这件器物名叫大口陶尊,它器身刻画着“日、月、山”的图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在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发掘出土的。  尉迟寺遗址位于 ...

• 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作为任职10年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作为考古战线从事考古发掘研究超过40年的一名老兵,我感到非常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 ...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参观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 ...

• 陈相龙: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滋养涵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陈相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与碳十四年代学,致力于科技考古与考古学的结合。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主要任务责任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生业课题与年代学课题。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相关研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 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并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 ...

•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贯穿古今且相互联系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的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可以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 ...

• 从中原考古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了开好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内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随 ...

• 从边疆考古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主要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并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边疆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涉地域范围和文化内涵而越来越 ...

• 在生肖故事里感知中华文明——读《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对中华文明这一重要精神文化符号的解读自然离不开考古学,特别是离不开专门研究古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动物考古学。新鲜出炉的《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以下简称《动物寻古》) ...

• 从考古学视角看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多年,并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超大型文明,为什么欧洲至今还 ...

• 秦国宫殿“五门三朝”制度的考古学新证

  2012年发现的秦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区)瓦窑头大型宫室建筑,是春秋时期秦人在雍城最早修建的宫室建筑。秦雍城城址区有“五门”“五院”“前朝后寝”的格局,这对研究秦国宫殿“五门三朝”布局制度具有珍贵的实物史料价值。特别是它的结构特征与雍城中后期修建的马家庄朝寝建筑相似,又与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宗庙遗址四合院式的组合相类同,为澄清和解 ...

• 打捞文明的水下考古 技术含量有多高?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在三亚发布我国深海考古重大发现,强烈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并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于水下考古的浓厚兴趣。水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有哪些特殊的步骤?需要依靠哪些技术手段?水下考古的意义又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揭开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纱。  发现一座由瓷器堆积而成的“小山”  这次在海南三亚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