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上古《公众考古学(第一辑)》

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 编 王 涛 主编 范佳翎 副主编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ISBN:978-7-5325-9737-616开 简体横排 平装内容简介本书共包括七个部分:大家观点、主题研讨、公众实践、研究新识、考古手记、他山之石与资料汇集。文章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讨论公众考古学的有关问题。卷首 ...

• 武威汉代医药简牍的艺术魅力

  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东汉医药简,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较完整的医学著作。武威汉代医药学简牍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以及一些其他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有关医药学方面的实物资料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我国医药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经过四十多年整理研究后,人们 ...

• 王宏超《古人的生活世界》

书籍:《古人的生活世界》作者: 王宏超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20-8页数: 422装帧: 平装ISBN: 9787101145403编辑推荐1.历史不冰冷,不只宏大,也是鲜活的,可爱的,与今天的我们割不断,理还乱,了解古人生活世界的点滴,感受我们自己的生活。2.作者以古人日常生活的立体图景,引导我们穿越于不同时空,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收获别样的况味。内容简介古代 ...

• 何彦霄:可读的丝绸——罗马帕米拉的丝绸与罗马文学中的赛里斯形象

2020年9月13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2期)“可读的丝绸——罗马帕米拉的丝绸与罗马文学中的赛里斯形象”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芝加哥大学博士候选人何彦霄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客座教授李旻(UCLA)和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教授主持。讲座由物质文化与文本关系切入,进而讨论了考古学材料中的罗马帕米拉和帕米拉丝绸以及 ...

• 孔义龙:从音乐考古学视角看海上丝绸之路音乐传播

2020年第01期  孔义龙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学。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土资料表明,先秦时期骆越民族与海外诸国就有较频繁的贸易往来,贸易往来带动了文化的传播。礼乐文化备受重视的两周及汉初时期,音乐文化自然就成为交流与传播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海洋的 ...

• 李锦绣 | 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剑南丝绸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内容提要:敦煌吐鲁番文书中记载了唐代沙州、西州官府民间大量使用非本地所产白练的现象。本文指出,沙州、西州的白练来自剑南道。从剑南至凉州、沙州,向伊州、西州、庭州,剑南道白练进入丝绸之路。通过与官府运输和客商贸易,剑南丝绸深入西域腹地;通过绢马(驼)互市,与游牧部族贸易,剑南丝绸走向了欧亚草原。本文估算盛唐时期每 ...

• 唐五代岭南西部粟特人踪迹考

唐五代岭南西部粟特人踪迹考刘勇    通过对唐、五代时期岭南西部粟特人活动踪迹的查找和考证,文章借以分析在岭南西部的粟特人事迹、南下目的及其五代以后不见于史籍的原因。认为这些粟特人是在唐中后期朝廷重用胡将、岭西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从北方南下岭表,没有确切的例子说明岭西有来自海路的粟特人,他们大多以军职或行伍世家的面貌进入 ...

• 张德芳:西北汉简中的丝绸之路

专辑中国中古的河西走廊    张德芳,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甘肃省政府参事。先后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博物馆长期从事历史、考古、出土 ...

• 王尕昂丨唐玉门关地望新探——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

唐玉门关地望新探——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王乃昂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结合年代测定、考古发现和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空间分析,认为唐玉门关应在河西走廊西段的常乐故城,即今瓜州县“六工古城”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西域出入口的重要关卡,亦即北魏时期新开伊吾道的起首。唐代玉门关地处疏勒河和榆 ...

• 甘肃省玉门市出土十六国文献述论

魏军刚(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乡毕家滩、清泉乡金鸡梁墓群发现16件十六国文献,包括衣物疏、封检、砖铭、木牍及法律文书等多种类型,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职官、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诸多内容,集中体现了古代玉门历史文化繁荣、丝绸之路畅通、多民族融合发展及其作为政治军事枢纽的重要成就 ...

• 一篇影响深远的好文: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编者按考古学者陈胜前从考古学理论中达尔文范式的文化基因论出发,结合考古事实与相关学科的认识,整理了部分中国文化基因的史前渊源,有助于今人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起源。其主旨一如既往,强调中国悠久的农业史对中国文化、社会与思想的形塑作用。力 匕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廴 匚文 | 陈胜前(《读 ...

• 【民族考古】红山诸文化的“鹿”与北方民族鹿崇拜习俗

The "Deer" of Hongshan Culture and the Customs of Deer Worship in Northern【作者简介】王其格,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摘要】在红山诸文化中鹿崇拜现象频繁出现, 如: 鹿首玉龙, 饰有鹿首、猪首、鸟首灵物的陶制礼器, 各种鹿形纹样的器物、装饰品, 殉鹿墓葬等。而在北方古现代猎牧民族中,“鹿文化”也十分发达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官:“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合作发展树立典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 当前,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方积极携手,共同抗疫,合作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复苏挑战。在这一特殊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世界注入信心与正能量,为国际合作抗疫、共同发展树立典范。近日,针对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合作与复苏、文明交流与文化间对话方面的重要作 ...

• 景峰:丝路申遗合作促进文明对话与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认为,多国申遗合作是创新的国际合作途径,中国与相关国家加深了了解,增强了互信,为今后进一步全方位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之一。针对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文明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 ...

• 侯马铜厂新月小区出土《后魏河东裴君讳经字仲略之铭》考

一、墓葬概况  侯马新月小区共发现北魏墓葬四座,分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种。经初步的人骨鉴定,结果表明这四座墓葬中出土的人骨全部为男性。     土洞墓1座,为M1006。由长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梯形,顶部已经坍塌,从现有遗存看应为自前向后倾斜状。单人葬,葬具为双棺,木棺呈头大尾小状。墓主人头向南,面向上,仰身直 ...

• 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浅释

  2019 年 4 月,云冈石窟第 3 窟危岩体加固工程开始启动。6 月 14 日,笔者在施工现场调研时,在第 3 窟后室三尊像与窟顶间的崖壁上(图 1),发现了六处铭刻文字,其字数不等、大小不一、内容各异、时代不明。从位置和字迹情况看,应为历史上某阶段石窟开凿或修缮后工匠留刻的痕迹。这对于缺少文字记录的云冈石窟来说,显得极为珍贵,在空旷的第 3 窟 ...

• 中国陶瓷外销对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业的影响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主要关注中南半岛越南青花瓷及泰国青瓷的生产技术与江西景德镇窑、福建漳州窑及浙江龙泉窑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南亚港口遗址和沉船考古所见中国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而海上贸易兴起的唐宋时期,有关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陶瓷生产技术交流,则较少获得研究者注意。9至15世纪的中南半岛处于吴哥王朝的统治之下,当地自9世纪开始生产瓷器。 ...

• 葛兆光:在历史、政治与国家之间的民族史 ——读吉开将人《苗族史の近代》有感

危机当头,学术不能置身事外九一八事变(1931)与伪满洲国(1932)建立之后,整个中国都在风雨飘摇之中。1934年,顾颉刚和朋友们在北京创办了《禹贡》半月刊,虽说是讨论历史和地理,但心中想的却也是民族和疆域。在发刊词中,顾颉刚针对日本分割中国边陲与分化中国民族的论述,痛说“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怎 ...

• 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各类专项研究也层出不穷。适时地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出发,总结、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以管窥中国古史发展与演进的基因,显得愈加必要。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三对特征”值得注意。  多元与一体  在今 ...

• 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全三册)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658111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临淄齐故城冶铸考古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一部集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和综合研究等多方面成果为一体的综合性考古报告。报告由绪论、上编、 ...

• 北京东胡林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

全文阅读北京东胡林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作者: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朝洪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郁金城 郭京宁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王涛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崔天兴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7期)

• 研究表明:沧源崖画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间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的沧源崖画群近日在系统性铀系年代测定上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经对丰富样品数据综合分析,确定沧源崖画群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间。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年代学权威刊物《第四纪地质年代学》(Quaternary Geochronology)上。沧源崖画群2号点样品采集示意图(资料图片)。新华社发(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论 ...

• 杨富学 张田芳 | 从粟特僧侣到中土至尊——僧伽大师信仰形成内在原因探析

  摘要:僧伽大师为唐初入华的粟特高僧,入华后始称观音化身、泗州大圣,后被称为泗州文佛,逐渐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至于僧伽大师信仰形成之原因,学界多有探讨,但大多囿于外在原因。其实,僧伽之所以成为至尊,根本原因在于僧伽大师之本行,他既擅长粟特祈雨术,又精通西域幻术,还善用西域医药及卜兆,四者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而将四者 ...

• 河西小月氏、卢水胡与河东羯胡关系探源

一、小月氏源流小月氏是两汉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特有的民族,与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欲与之结盟的大月氏同源,《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了小月氏的渊源来历:“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月氏王为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西踰鳂领。其羸弱者南入山阻,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及骠骑将军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 ...

• 【敦煌与中外关系】杨富学 米小强|贵霜王朝建立者为大月氏而非大夏说

杨富学 米小强(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甘肃兰州,730030;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原刊《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第168—179页 摘要:关于贵霜帝国的建立者究竟为大夏还是大月氏,学界争论已久。因各有所秉,而又缺乏更坚实的证据,长期不能解决,近期相继公布的悬泉汉简资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悬泉汉简明确显示, ...

• 大月氏与吐火罗的关系:一个新假设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月氏之“月”为疑声母字,今音不当读作“肉”。它是Kushan(古译贵霜)一名所从出之Kush的汉语译音。月氏人操东伊朗语,游牧于汉代的北祁连,即今东部天山以北,而把天山以南的非伊朗语系绿洲诸属国居民称为吐火罗人;是东伊朗语tu-gara的汉字音写,译言大山,盖指天山。月氏西迁时,也把对其疆土格局的理解带 ...

• 中央欧亚民族的成就与研究上的困难丨丹尼斯·塞诺

❖作者: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译者:王小甫❖校对:罗新❖选编自《论中央欧亚》,《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译,中华书局,2006年。本文标题為主编所拟。❖“新清史”专栏编辑:蔡伟杰,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系博士候选人▲《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如果我们试图指 ...

• 杨富学 周芳利 | 金针度人 学界津梁——耿昇先生对敦煌学藏学丝路研究之贡献

摘要:当代著名翻译家耿昇先生长期致力于法国藏学、敦煌学、丝路研究领域著作的翻译工作,三十余年来,笔耕不辍,翻译出版译著70余部、译文200余篇,此外还有专著、论文、学术综述等成果发表,字数达数千万字以上。译著虽多,但耿昇先生对每一著作的选择都非常慎重,始终秉承“三个最重要”的标准,即法国汉学界最重要著作,法国最著名研究专家所作以及中 ...

• 从墓室壁画看地地道道的魏晋之风︱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内含联合赠书名单)

江苏“十三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文化艺术精品补助项目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影响深远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诞生。除了物质交流之外,丝绸之路,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民族融合大道。汉人、匈奴人、塞人、大月氏、大夏人、帕提亚人、阿拉伯人、罗马人……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着异域的文化。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大道。其中,粟 ...

• 隋炀帝墓所涉吴公台、雷塘与西陵考(朱超龙)

作者现供职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章原载《唐史论丛》第29辑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于江都被弑后,先是“萧后与宫人撤漆床板为小棺,与赵王杲同殡于西院流珠堂。”]其后有两次改葬记录,第一次是大业十四年八月,隋将陈稜将隋炀帝葬于吴公台下。]第二次是武德五年(622)八月,李唐平江南后,又将隋炀帝改葬雷塘。]令人意外的是,2013年,隋炀 ...

• 宜花宜人宜风雅——释证宋代青铜琮瓶初始功用及符号义涵的叠加性

宜花宜人宜风雅释证宋代青铜琮瓶初始功用及符号义涵的叠加性贾国涛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研究领域:中国艺术史论  摘要:青铜琮瓶,宋代初创仿先秦玉琮形制的新式仿古器,其初始功用乃宜花之良器——器型、器质皆为花器之上品;符号义涵的叠加性体现于宜人之瑞器——圆通无极卜凶吉、助祥和、辟异祟、人家宜畜之,宜风雅之美器——化古维新莫如铜、与三代同 ...

• 朱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朱浒 段立琼(华东师范大学)  在汉晋时期的城址和墓葬中,偶尔会出土一种小型有翼铜人,最初尚未引起重视。    上世纪90年代初,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提出这一有翼铜人的造型与汉代艺术风格迥异,具有西方色彩,像西方神话中的厄洛斯(Eros),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段鹏琦先生注意到汉魏洛 ...

• 吴维羲 || 图像的力量:三星堆青铜神树与汉代摇钱树研究

图像的力量:三星堆青铜神树与汉代摇钱树研究吴维羲(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研究院)辛巳桃月,因撰三星堆博物馆陈列扩展总体设计方案,为求“神树厅”内容设计活泼广大化而不违学术之严谨性,故对三星堆神树与摇钱树的内涵、二者之关系、摇钱树赋形来源等方面多所究心。憧憧往来,沉思默虑,随想随录,爰成斯篇。一 以中为尊——神树、神山与中轴神树象征 ...

• 朱 浒| 北朝器物中的域外设计因素:以胡人形象为中心

The Peach Garden | 桃花源艺术空间朱 浒/ 文    内容提要:在域外文化的影响下,北朝器物中出现了一批具有浓郁西方风格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北朝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等器物的艺术分析,以胡人形象为中心,对其中的外来设计因素进行了条分缕析。粟特、波斯、嚈哒、拜占庭等国的器物及其艺术因子,糅合到中国人的审美中,最终形成北朝器物独特的设计理念 ...

• 杨爱国:幽墓美 鬼神宁 ——山东沂南北寨村汉代画像石墓探析

摘要:绝大多数汉代人继承了先秦奉死如生的观念,尽可能地做到“大象其生以送其死”,努力实现“幽墓既美”,以使“鬼神既宁”。他们为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做法则是千差万别,或是追求地面建筑的豪华,或是追求地下建筑的壮美,或是追求陪葬器物的精美与众多,或是地上地下统统讲究,追求十全十美。山东沂南北寨村汉代画像石墓虽然被盗一空,却因墓中精美的 ...

• 宋蓉:汉代胡人俑座陶灯研究

胡人俑座陶灯是以胡人俑为造型主体,将功能部件——灯盘有机融入其中的一类陶质灯具。目前已发现的此类陶灯均出自粤、桂、湘等地的汉墓,陶质多疏松,制作欠精致,应是专为埋葬而设的明器。汉墓随葬灯具的做法,在《后汉书·礼仪》以及罗泊湾M1“从器志”中均有明确记录。南北方汉墓中普遍可见的豆形陶灯也进一步印证了《尔雅·释器》中 “瓦豆谓之登”的 ...

• 姜生:汉墓“老子把持仙箓”图考

作者:姜生,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本文转载自“人文杂志”公众号摘要:通过榜题的识别与释读,结合同时期之金石、道教文献记载可知,山东费县潘家疃东汉画像石墓前室北壁上段画像石所刻,乃“老子+酆宫决曹”的图像内容,反映了东汉流行于世的“老子把持仙箓”,见老子而得道升仙的信仰。此种信仰渊源有自,在汉代则体现为一种有关命籍的系统 ...

• 文物研究 | 山东汉代石刻中的外来因素分析

山东发现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以汉代为多,既有传入的建筑构件、器形、动物形象,也有传出的丝绸,其中石刻是重要的载体之一。山东地区常见的汉代石刻可以分成碑刻、画像石、立体圆雕三种类型,后两种类型都有异域风情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山东地区与丝绸之路的联系,对这些石刻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古代山东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

• 朱 浒:大象有形,垂鼻辚囷 ——汉代中外交流视野中的象图像研究

汉代艺术中的象图像是构成汉画中神异和祥瑞世界的一部分。除少量圆雕作品外,山东、徐州、河南地区的汉画像石中象题材时有发现,一般与骆驼、驯象者组合出现,传递出一定域外因素的影响。驯象者与尖帽胡人、光头僧人混杂,形成了“胡人—象”模式的图像,可视为汉代中外交流的产物。这类象图的原型在印度,经胡人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与佛教一齐进入中土,并 ...

• 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厌胜”之风

     汉代画像与汉代“厌胜”之风 宋艳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说文解字》将“厌”解释为“笮也”。《徐曰》:“笮,镇也。压也。一曰伏也。”可知,所谓“厌胜”,是通过神秘的形式来达到祸害别人或压服鬼神的巫术。研究汉代厌胜者不乏其人,本人意在对汉代画像中关于厌胜的图像进行梳理,并结合

• 王 煜:汉墓胡人戏兽画像与西王母信仰|《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

  汉墓胡人戏兽画像与西王母信仰 ——亦论汉画像中胡人的意义斗兽、驯兽是汉墓画像的常见题材,学界以往也对其进行过关注,但是多是在谈及汉代百戏及体育活动时才有所涉及,往往忽略其所处的墓葬环境和丧葬意义,因此,我们仍有必要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此种画像中有一类比较突出,其上人物为胡人,根据其内容和意义(后详)暂将其统称之为“胡人 ...

• 姜生:马王堆一号汉墓四重棺与死后仙化程序考

姜生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教授摘要: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轪侯夫人的四重棺,应按由内向外的顺序理解,最外层黑漆素棺乃表示“包天裹地”、“玄之又玄”的“道”。整个套棺从内向外依次表达了汉初“道者”坚信的从死后为鬼到尸解变仙到升天成神到混溟合道的完整程序,四重棺分别代表:冥界、昆仑、九天、大道。T形帛画和四重套棺是“象征”和“ ...

• 唐宋墓葬所见“仪鱼”与葬俗传播

作者介绍崔世平,河南延津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六朝隋唐考古与历史学研究唐宋墓葬所见“仪鱼”与葬俗传播 摘要:“仪鱼”通常指墓葬中呈人首鱼身状的神怪俑。仪鱼始见于隋代河北地区,多见于唐代河北和河东地区中下阶层的墓葬中,晚唐五代时期传播到南方,并开始出现于高等级墓葬中。仪鱼按形制特征,可分为两 ...

• 塔吉克斯坦:塔赫提.桑金遗址中发现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重要文物

2020年10月15日,(杜尚别,夏冉译)据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历史,考古和人类学研究所的消息称,近期,该所考古学家对塔吉克斯坦南部的塔赫提.桑金遗址展开了一次考古发掘活动。   在这次考古发掘过程中,塔吉克斯坦考古学家有了非常罕见的发现,例如金耳环,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硬币和陶器。目前,考古学家正对这些罕见的发现进行了研究。 ...

• 文明探源:考古十讲

  基本信息:  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首都图书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20162791  内容简介:  本书由社科讲堂“文明探源”考古主题系列十讲成果集结而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十位学者从考古的角度切入中国历史的纵深 ...

• 全汉昇: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

  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资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的情形,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由洛阳西返后即告终止;此后他便长期住在长安,不再东幸。     开元二十四年后政府所以能够长期驻在长安,主要由于关中的经济状况发生激剧的变化,即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窘困贫乏的状态一变而为丰富宽裕,足以供应中枢因经费开支激增而起的对于大量物资的需 ...

• 忠县皇华城遗址文物调查简报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皇华城遗址位于忠县东部长江之中皇华岛上,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距忠县县城约8公里,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8°04'31"~108°06'36”,北纬30°19'28”~30°20'39″之间,海拔142-237米,面积1.4平方公里(图一;图版一)。皇华城在《水经注》中称江浦,南宋咸淳年间,忠州因度宗潜邸升咸淳府,移府治于此,为宋蒙战争山城防御体系的 ... ...

• 李旭丨汉藏茶饮与茶马互市

选自:李旭《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第二章,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每年春季,一旦冰雪消融,青草长出,大批的马帮即行出发,穿越横断山脉前往青藏高原。由于他们的出现,商业的潮流,从川西的雅安诸县,从云南南部的茶山开始,经过整个横断山脉,一直流淌漫延到西藏腹地喜马拉雅深处,乃至南亚次大陆。这股潮流所及之地,形成了交流的道路, ...

• 中国北方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发展进程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选取内蒙古中部、辽西和新疆北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考古发掘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碳十四测年和DNA检测数据,以更为广阔的蒙古高原和欧亚草原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北方农牧交融和畜牧业起源,认为:从早期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大型聚落,到采集和狩猎存在下的农业聚落的繁荣,再到农 ...

• 个人游记对考古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近代游记辑刊  学术顾问:辛德勇  主编:闫颖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近代游記辑刊》序  辛德勇  这套《近代游记辑刊》,收录近百种民国时期撰著的游记,集中汇印,推送给读者。现在付印在即,我想在这里先向前追溯一下,谈谈对中国古代游记类文献的一些想法,供读者参考。  清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在“史 ...

• 北朝隋唐时期宁夏的粟特人聚落丨冯敏

北朝隋唐时期宁夏的粟特人聚落冯 敏(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宁夏固原756000)摘 要: 北朝隋唐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前,西北陆路“丝绸之路”贸易繁盛,中西交流进一步发展。粟特人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民族,一方面是高额利润的推动,大量入华。另一方面,由于粟特诸城邦受到阿拉伯入侵被迫亡命于丝路沿线。宁夏作为丝路贸易的重要区域 ...

• 【边疆时空】刘军|西魏冯景之墓志所见中古寒士之升进

刘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攻魏晋南北朝史。总计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CSSCI刊物34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古鲜卑拓跋氏士族化进程研究”。摘 要:1993年西安出土的西魏冯景之墓志是了解中古北朝社会的重要资料,破解该墓志的锁钥是厘清志主在中古阀阅等级序列中的位置。通过核算世资,发现冯景之乃出身次等门第的寒

• 红山文化为神权古国的再次证明—从辽宁朝阳半拉山遗址考古发掘分析

红山文化为神权古国的再次证明——从辽宁朝阳半拉山遗址考古发掘分析李伯谦  “古国”是苏秉琦先生于1985年在辽宁兴城考古座谈会上作的以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为题的讲话中首先提出的,1986年刊发于 《辽海文物学刊》创刊号上。苏先生说:“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 ...

• 考古学者陈淳:考古学家的天职是怀疑和批判

  在一般大众的观念里,考古学是一项从物质遗存中重现古代历史的学科。大众对考古学最直观的印象,是胼手胝足的考古学者在黄沙漫天与灼热的阳光中发掘着考古遗存。这似乎折射了考古学在中国百年来的尴尬境遇:历史学者们习惯于把考古学的材料与成果视作历史学的补充与附庸;考古学者在辛勤的研究与探索之外,对于考古学的另一个层面——通过物质文明反思 ...

• 王煜 ▏ 四川汉墓画像中“钩绳”博局与仙人六博——兼谈六博的一些问题及其整体寓意

摘要: 四川汉墓中流行的六博画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宴乐六博,所用博局与其他地区出土一致;一类为仙人六博,所用博局为四川汉墓特有。后者以二绳四钩象征当时观念中的宇宙模式,仙人六博于其上,象征着以阴阳六爻运行宇宙,且与升仙思想有密切关系。关键词:四川汉墓 画像石 六博 宇宙模式 升仙 “六博”(又称“陆博”、“博戏”)是 ...

• 【学术分享】 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建筑特性及地震损伤机理初探(上)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包含四层方形罗汉庭院(Lohan Chowk)及其四角的塔楼寺庙,是寺庙佛塔建筑形式的居住宫殿,为典型的尼泊尔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在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项目组逐步深化对于尼泊尔建筑类型及王宫建筑特性的认识,通过九层神庙建筑震后的前期现场勘察和修复设计,明确九层神庙建筑的性质特征和主 ...

• 王建新 席琳: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

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王建新 席琳(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古代游牧民族有无“常处”之所?古代游牧文化是否会留下聚落遗址?这在我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长期以来并无明确的认识。由于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早期游牧民族几乎没有留下记载本民族历史的文献,正像欧洲学者研究古代游牧民族主要依据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国 ...

• 对鄂尔多斯北方青铜文化时期金银器的新认识

本文是四位作者(详见附记)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所收藏的北方青铜文化时期的金银饰牌,以及伴随出土文物进行调查的研究成果。这次调查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此,我们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现报告如下。实地调查分两次进行,分别为2012年8月2日-6日和2013年8月5日-6日。其中一部分是陈列在新设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常设展中的展品。本次 ...

• 略论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羊形纹样的来源

一、绪论北方地区的广义概念是指从新疆到黑龙江的地区,狭义概念是指正北方的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这个概念并非是指历代所筑长城经由的全体地域,而是指古代中原农业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本文所指北方地区即为其狭义概念。东周时期,北方地区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戎、胡等族群的主要活动区域,这些族群在该地遗留下了一批具有明显牧业经济 ...

• 杂志精选||“照片描图法”在田野发掘现场的应用实践

“照片描图法”在田野发掘现场的应用实践文 图 / 辛宇 张飞散落墓底的石坠、铜鱼、陶珠、铜铃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使用许多特殊器材与设备,有着自己的工作程序。完整的田野考古分为三个阶段 :室外调查、发掘、清理 ;室内整理 ;编写田野报告。记录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环节,记录的方法不外乎文字、绘图、影像几种 ...

• 中原制造——关于北方动物纹金属牌饰

中原制造——关于北方动物纹金属牌饰罗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北方系青铜文化中最引人注目者,莫过于动物纹样的金属牌饰,质地有黄金或青铜,以后者为大宗。金属牌饰上的动物纹样多数是以独体动物或动物间的搏斗为题材,这种动物或动物间的戏嬉、搏斗题材是北方草原地区现实生态和生活的反映。进而推知,动物纹样的金属牌饰是北方区域工匠的杰作 ...

• 三代损益记:夏商周文化史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夏含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32597475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夏含夷先生近些年以夏商周文化为主的研究论文共18篇,可分为三大板块:青铜器和断代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经学研究。上编“青铜器和断代研究”主要探讨铜器断代 ...

• 学人学术 | 阿尔泰周边所见短柄石棒来源及功能蠡测

阿尔泰周边所见短柄石棒来源及功能蠡测* 李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短柄石棒的分布西起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流域,东至米奴辛斯克盆地,北抵森林草原,南达中国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棒首主要雕刻马头、人头和公羊头。这个共有的文化习俗显示出,在这一广阔区域的不同族群(考古学文化)有较密切的交往。相较各地石棒出现的时间,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 ...

• 卜风贤 | 古代灾后政区调整基本模式探究

  古代灾后政区调整基本模式探究文 | 卜风贤引言中国最早的关于灾后政区调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水,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这样看来是因为洪水,统治者才开始最早的行政区划的。虽然很大程度上认为从传说中的夏代到商代一直到西周的大约一千多年 ...

• 为什么汉代重视天马而轻视骆驼?丨葛承雍

△ 丝绸之路骆驼风景(汉代符号)作者 | 葛承雍 来源 | 丝路人文地理公众号敦煌悬泉汉简的记载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汉代重视天马轻视骆驼的原因。汉代张骞通西域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也缺少相应精湛造型的艺术品,与唐代出现的大量骆驼文物相比,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因而汉代人们梦幻的天马成为真实的外来引 ...

• “中国航海下西洋第一人”——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考释

1984年4月,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出土于陕西省泾阳县扫宋乡(现属云阳镇)小户杨村。该碑立于唐元和元年(806),是一通典型的中晚唐时期神道碑,因记载了唐德宗时宦官杨良瑶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率领使团航海下西洋的旷世壮举,补阙史乘空白而弥显珍贵。200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新编《泾阳县志》第一次刊录了碑铭全文。2012年,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在当年《文 ...

• 邵文实《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出版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0-8定价:108.00元页数:380装帧:平装系列:东大中文·新学衡文库ISBN:9787564190033作者简介:邵文实,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敦煌学研究。出版的主要研究论著有《敦煌边塞文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等,译作有《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英国民工小像》《流氓的归来 ...

• 陈爱峰《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观音图像研究》出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2020-9页数:244装帧: 平装定价:198.00元ISBN:9787532597093作者简介: 陈爱峰,1980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并任西北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石窟艺术、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书。主持“吐鲁番藏传佛教遗存调查与研究”等社科基金课题,著有《西夏 ...

•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青铜时代至今的中央欧亚史

  中央欧亚(Central Eurasia)地处欧洲、中东、南亚、东亚以及寒带、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地带之间,是一片幅员辽阔的内陆地区。它是构成欧亚大陆的六大地理板块之一。  地理上的界线往往随着人类文化和政治的变迁而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央欧亚的范围也几经变化。从上古时代盛期(High Antiquity)到恺撒建立起罗马帝国,再从罗马帝国衰亡直到中世 ...

• 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

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李旭 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  编辑推荐  这是一条通往圣地的天梯:  这是一条以背夫、马帮和牦牛驮队运行千年的古道;  这是一条汉藏等民族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和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  专家推荐  作者李旭似乎已被定位于茶马古道:李旭 = 茶马古道。  该著作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博览博采博爱,以文笔和镜头尽 ...

• 吕博|头饰背后的政治史:从“武家诸王样”到“山子军容头”

  专辑中古礼制研究作者介绍吕博,男,1987年生,陕西延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201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3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访学,2014年至2016年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礼仪实践与政治变迁、文书行政、吐鲁番文书。近年发表论文《头 ...

• 欧亚草原中东部地区车辆岩画的分布特点及内容分析

车辆自产生到普及经历了及其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公元前4600年,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王朝乌尔王陵的旗柱上就出现了四匹马拉的四轮车图形,这辆车的轮子并没有辐条,像是用两块木板拼成的板式轮,它应该是车轮演变序列中的第一种类型〔表一,A式〕1。德国罗纳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的一块墓石上,刻绘了双套牛车图形2。公元前2000年左右,外高加索地区出现了车 ...

• 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丨徐苹芳

考古学分区是指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夏鼐先生说: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上的持别术语,是有它一种特定的含义。这是某一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一群东西的总称。……考古学上的文化是表示考古学遗迹(尤其是原始社会的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复杂的共同这样一群特定类型的东西合在一起,我们叫它为一种文化 ...

• 王春 | 隋代临朔宫与永济渠北段的位置管见

  隋代临朔宫与永济渠北段的位置管见图文 | 王春 临朔宫,是隋炀帝在蓟城的行宫,始建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建成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关于“临朔宫”的得名,未见记载,根据字面意思揣度一下。朔,北方。临朔,是临幸北方。可知:为皇帝临幸北方而建的行宫,故得名临朔宫。由于史载简略,临朔宫位置有不同说法。1. 临朔宫位置的旧说主要有三种 ...

• 朱大渭 ▏中古汉人由跪坐到垂脚高坐

李济先生在《跪坐蹲居与箕踞》一文中,研讨了古代人这三种生活习俗的起源与分布,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意义。李氏指出,原始人为缓解劳累,最自然的休息体态,以蹲居(下肢屈折,以膝向上,臀部向下而不着地)及箕踞(以臀部坐地,两腿向前平伸如箕状)为最普遍,不是以跪坐(两膝向前跪地,臀部放在脚后跟上)为主要体相。又说:蹲居和箕踞不但是东夷人的 ...

• 巫 鴻 ▏ 國 外 百 年 漢 畫 像 研 究 之 回 顧

  1881年, 柏林东方协会展出了斯蒂芬·布舍( Stephenw·Bushell ) 从中国带回的一套汉画像拓片, 五年后, 米勒(D·Mills ) 又收集了另一套拓片并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两起事件标志着西方最早对汉画像的介绍, 也激起了若干汉学家去实地调查研究这类资料的欲望。著名法国学者沙畹于1891 年访问了武氏祠、孝堂山等遗址, 他的《中国两汉石刻》一书在1893 年发行 ...

• 【考古札记】刘胜兰: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自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屡次震惊世人。除刘贺及夫人两座主墓外,墓园中还有七座祔葬墓,其中的五号墓经考古发掘确定墓主身份为刘贺之子刘充国。如今,刘充国棺木中的出土文物仍然存放在考古实验室中,进行清理保护,大众只能通过影像先睹为快。与刘贺墓相比,刘充国墓中的金玉珠宝少得可怜,青铜重器更是没有 ...

• 江苏扬州郭庄隋代墓葬发掘简报

  内容提要:郭庄隋代墓葬位于江苏扬州西湖镇俞桥村郭庄境内,2011年 11月底,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考古发掘清理了三座竖穴土坑夫妇合葬木棺墓,出土了瓷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及钱币等随葬器物,具有隋代墓葬的特征。三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扬州地区隋代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扬州 隋代 墓葬 木 ...

• 陕西华阴市唐宋素墓发掘简报

  2014年3月中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华阴市夫水镇连村的一座唐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M1。墓葬位于连村南边沿,北距该村最近住户约3米,地理坐标为东经34°33′50″,北纬109°58′24″,海拔337米(图一)。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平面呈铲形。据出土墓志可知,墓葬为唐高宗显庆年间沙州敦煌县令宋素与夫人王氏合葬墓。墓中随葬品有陶镇墓 ...

• 晋城地区两处金代“人鱼”图像考

晋城地区两处金代“人鱼”图像考马艳芳摘 要:山西省晋城地区的宋金木结构古建筑存量多,地方特色明显,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石门框和石柱的应用及其上面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主要由花卉、龙凤、化生童子等组成,但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图案,如“人首鱼身”图像等。本文对晋城地区发现的两处“人鱼”图像进行解析,以期彰显晋城古代建筑装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

• 河西汉塞钻木取火方式考

考古实物和河西汉简记载表明,在汉代河西的敦煌和居延边塞地区,钻木取火是边塞屯戍吏卒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取火方式。在居延边塞和敦煌马圈湾汉代长城烽隧遗址里出土有数十件钻木取火用具。此外,在汉简的守御器簿里还记载有钻木取火所用的工具如“出火遂”,引火材料“茹”等。出土文物和汉简记载印证了在汉代的河西边塞地区,钻木取火是人们较为普遍采用的 ...

• 杨富学 赵海燕 | 西安新出交趾人李克恭墓志及其所涉中晚唐政局

摘要:唐代来自交趾的宦官李克恭历经七朝,由底层宦官跻身高层的仕宦生涯,西安灞桥近期出土的《李克恭墓志》比较详实地记录了唐代中越关系史上的这一轶事,印证了“甘露之变”的历史印记,尤其是李克恭在唐文宗和武宗时期监军河朔,行使节度使权利,对稳定当地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堪充唐代宦官参政成功的案列,而且墓志从侧面揭示了唐代宦官普遍结婚养子 ...

• 沈琛:吐蕃与于阗佛教交流史事考述

吐蕃与于阗佛教交流史事考述    佛教至迟在东汉时已经传入于阗,3世纪时于阗就成为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于阗佛教之盛在历代僧人西行求法行纪中有着丰富的记载,于阗的佛典和僧人对于汉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644年,玄奘路过于阗时,“(于阗)崇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佛教。”在唐朝统治下,于阗与中原保持了密切的佛教交流 ...

• 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银塔及相关问题

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隋唐至北宋时期的舍利银塔共有四件,一件为隋代供奉到塔基地宫的,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银塔舍利容器;三件有确切铭文,唐大中十一年(857)一件、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的两件。四件银塔为我们研究中国瘗藏银塔舍利容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依据。一、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四件银塔的特征(一)隋代鎏金錾花银塔此件银 ...

• 杨爱国:故事是如何生成的——以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例

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物体等,在人们不断的讲述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被修改、补充,以至与最早的版本相去甚远,有的则是面目全非。人们常借“历史”说当下的事。这里的历史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指的是人们讲述的历史,也就是口传或书写的历史,而非历史本身。人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借历史来证明,当下做的事的合理性、合法性。越是名人的故事,如 ...

•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丨刘文涛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关键词:孝堂山石祠 北魏题记 慕容白曜 拓跋羽《孝堂山石祠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7年2月正式出版。《报告》整理者经过辨认研读,细致模录出石祠题记145条,时间从东汉永建四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较之前人,增加一百余条。这对于研究石祠建成后的流传及社会变化,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新资料。今笔者仅就其中的北魏天安二 ...

• 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绘制过程丨郑岩

唐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发掘。韩休曾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部尚书等职,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其夫人柳氏,出身河东世家,天宝七年(748年)卒,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该墓甬道和墓室内大部分壁画保存较为完好,我曾讨论过墓室北壁的山水屏风和东壁乐舞图的题材与形式,本文再对乐舞图的绘制过程略作分析。乐舞图占据墓室整 ...

• 敦煌祆庙渊源考丨张小贵 刘振

内容摘要:祆教起源于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主要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敦煌文书中不乏祆教尤其是祆庙的记载。从建筑形制上来讲,敦煌祆庙呈现出古波斯宗教建筑的特征,中央为四柱方形内殿,四周绕以柱廊;庙中既祭拜神像,又有圣火崇拜的痕迹,考虑到中亚祆教与波斯本教的关系,敦煌祆庙应同时继承了中亚和波斯两地的传统。关键词:祆庙;古波斯;粟 ...

• 舍利的历史与象征丨麻天祥

      内容提要:本文对舍利的历史与象征意义作了考察。认为舍利在中国文献中的记载,要比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晚得多。至于令人敬畏的全身舍利的出现则更晚,显然是中国化的过程中,兼容了中国传统的不朽观念,而产生的这一殊特的、超越生死的象征。    关键词:舍利信仰佛教中国化生死超越      作者麻天祥,1948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 ...

• 卫辉大司马墓地

【编者】河南省文物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日期】2015年8月  【装帧】精装  【ISBN】9787030453853  【定价】268元  【索书号】K872.615/0108(KG)    大司马墓地,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大司马村村北。2006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于该墓地先后发掘了墓葬26座与建筑遗迹1处,包括汉墓1座

• 试论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募满葬具丨卢亚辉

  内容摘要:乞扶令和夫妇合葬墓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大司马村,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笔者结合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募满墓志,对该墓出土的四神石刻和“神人御玄武”图像进行考察,推断该墓最有可能存在由四神石刻拼成的石葬具,而石葬具则是源自内亚的传统。  关键词:乞扶令和 郁久闾募满 四神石刻 内亚传统     乞伏令和暨夫人郁久 ...

• 从将相到平民:对历史学家而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底有何价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潘文捷编辑 |黄月帝王将相、平民百姓,谁是历史的主角?重复进行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举办的鸣沙史学嘉年华“寻找历史主角:成为焦点的日常还是日常吗”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鲁西奇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侯旭 ...

• 史前史与人类的未来:寻找人类社会的演化轨迹

撰文 | 《经济观察报·书评》陈胜前考古学与史前史距今1000至500万年之间人类与黑猩猩分开,距今300万年前后出现众多不同的人类演化分支,距今200万年前人类已经扩散到亚洲,距今7万年前非洲出现最早的艺术品,距今1万年前后西亚与中国史前农业起源,距今5千多年前古埃及开始修建金字塔……,如今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然而,在近代考古学兴起之前 ...

• 吕博:中古的服饰与政治

中古史领域青年学者的崭露头角,从前些年的80后的学者,到近两年涌现出的85后学者,不仅在学界内颇受关注,一些作品在学术圈外也有不俗的表现。今年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头饰背后的政治史》即是一例,此书一度登上当当网专业史新书排行榜,作者吕博,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这本书由其发表于《历史研究》的一篇学术论文 ...

• 高丽镶嵌青瓷对中国瓷器镶嵌工艺的仿制与传承

镶嵌是高丽青瓷中最重要的装饰技法,代表了高丽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被认为是高丽时期的创新产品。学界在探讨高丽青瓷时,通常认为其产生和发展主要受到中国南方地区越窑的影响。本文列举了中国北方地区在10到11世纪创造的几种带有镶嵌性质的装饰工艺及其出现的时间,对比结果表明,中国北方镶嵌工艺创造和流行的时代都早于高丽青瓷镶嵌工艺出现的时间。作 ...

• 汪世清先生与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乾嘉学风

黄苗子先生曾称汪世清(1916-2003)先生为“京城第一读书人”。然而,这位读书人一生低调,圈外人对他鲜有了解。汪世清先生青年时代受乡贤汪采白先生的熏陶与黄宾虹先生的影响,对徽州书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发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拓展到整个明末清初书画家的研究。黄苗子与薛永年先生都曾不约而同谈到汪先生考证工作的两个学术传统,一是乾嘉以来的朴学统 ...

• 费根《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评介

布莱恩·费根(Brain Fagan)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兼畅销书作家,有着全球第一的中文读者数量。他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考古学教授,他一生都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努力:非洲考古学的专业研究与考古学的普及。其新书《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从人类起源,迁徙,定居,农业起源,亚洲与中美洲文明等,一一道来,其间穿插考古学的种种思想、方法与技术的进步,兼 ...

• 敦煌艺术:美美与共,携手守护

敦煌,不仅是个地方,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一提起敦煌,你会觉得神秘又遥远,璀璨又夺目。对于敦煌,我们如何走进它,了解它?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来到关山月美术馆,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讲座,讲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传承、研究等等话题。赵声良是深圳的老朋友了,他多次来到深圳,架起敦煌与鹏城之间文 ...

•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中国探索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其自身价值意义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大遗址利用工作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从旧石器时代的泥河湾遗址群到周口店遗址,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到2019年成为世界遗产的良渚遗址,从石峁遗址、陶寺遗址到二里头遗址,从2006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到横空出世的三星堆遗址,还有长 ...

• 活跃在“东方人类故乡”泥河湾的农民考古队

  “哪块是石头,哪块是石器,可能普通人看起来都一样,但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梁遗址,几位农民考古技工正在紧张忙碌着,有的专心致志地清扫土层,有的一丝不苟地测量记录。   泥河湾遗址群,拥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