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访谈 | 李零:中国考古本身就是世界考古·下篇

李零曾是“古文字迷”,觉得板上钉钉的文字最重要,后来他发现,文字是小,考古是大,尽管考古里好像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王瑞对李零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从他们参加的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19年6月19—25日进行的陇东、宁南学术考察说起,这些行车途中、考察间隙及归来之后的对话,勾勒了李 ...

• 访谈 | 李零:中国考古本身就是世界考古·上篇

按语李零曾是“古文字迷”,觉得板上钉钉的文字最重要,后来他发现,文字是小,考古是大,尽管考古里好像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王瑞对李零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从他们参加的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19年6月19—25日进行的陇东、宁南学术考察说起,这些行车途中、考察间隙及归来之后的对话,勾勒 ...

• 荣新江 | 困学苦读记

        文︱荣新江          “困学苦读”引子        聪明的读者一看,就知道我这个题目袭用自马克垚先生的大著《困学苦思集》,的确如此。马先生一向是乐天派,但从这个书名可以看出,马先生对待学问,是处于逆境而后生的那种,这是他那个年代做世界历史研究的真实写照。这部《苦思集》小十六开,525页,都四十余万言,收入 ...

• 周伟洲:陆扬“从墓志的史料分析走向墓志的史学分析”说法不成立

关于墓志或墓志铭的研究,因墓志一般出土于古代墓葬,铭文反映了墓主人所处时代的各个方面,从史学角度看,墓志的史料价值很高。近代以来,中国一些著名史家均十分重视对出土墓志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些与墓志相关的研究,首先主要采用中国史学的传统方法对出土墓志进行整理、点校和初步的考释,墓主在传世文献(主要是正史)中有记传的,则两者结合,互 ...

• 林沄:我的学术道路

我在中学时代酷爱读书,不分文理。高中时看了一些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的书,以及《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原著,对社会发展史有很大的兴趣;又看《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对毛主席深入调查中国实际,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方法出色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作出许多有预见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发展和丰富了马列主义,极为佩服,因而产生一种想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实际, ...

• 沈睿文谈隋唐考古与古代墓葬研究

沈睿文(刘筝绘)        沈睿文,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主要涉及丧葬制度与习俗、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古城邑考古等研究领域。著有《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2009)《安禄山服散考》(2015、2016)《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隋唐五代》(2015)《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2019), ...

• 孙家洲丨“最北方的汉式宫殿”及其历史解读

2017年8月,我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肖教授组织的远赴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考察活动。此次的考察路径,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可以实地踏勘被称之为“最北方的汉式宫殿”。对于这座特殊的汉式宫殿,我早有神往之感。8月13日,我与李肖教授、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党社教授等人到达哈卡斯自治共和国米努辛斯科“地方志博物馆”,专程前来参观保存 ...

• 工程聚焦 | 长沙市桃花岭墓园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各类珍贵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遗产资源价值,实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十分必要。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支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五大类别,共计1512个项目 ...

• 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

  西 汉 时 期  西汉建国之初,即承秦制(《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釆择其善……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帝王崇尚厚葬。不过由于汉初经秦末动乱和楚汉之争,经济凋敝,加之汉王朝又慑于秦王朝对百姓苛暴过甚导致覆亡的前车之鉴,自汉初直至文帝和景帝时,一直崇尚无为而治,提倡节俭,力求 ...

• 刘志伟|“遗产”的现代性——《文与物:国保单位佛山东华里的构建》序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份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书稿着眼,发挥了作者关于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的一点见解。文章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叠合着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背景与多重价值,佛山东华里经历社会变革而被保存下来,并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是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的体现。面对“文物”的不断升值与周边街区及景观的毁灭以及

• 观点 | 圆明园的发展思考:传承历史文脉 留住古都记忆

  盛时圆明园,曾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三百年来,圆明园经历了“皇家园林-废墟-遗址公园”的历史变迁,从为少数人服务的私人空间变成了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空间。如今,圆明园已从废墟上崛起,成为一座面向大众、风景优美的遗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于未来如何发展,笔者在此做出如下思考:  首先,以“遗址”为核心,打 ...

• 活化利用 | 遗产诠释与社区发展:透视云南喜洲古镇白族民居保护与利用

  西倚苍山,东临洱海的喜洲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大理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文教兴盛,人才辈出,工商业发达。喜洲古镇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白族古建筑群”,也是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这里完整保存了从明代至民国时期的110多个白族民居院落,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  ...

• 陶寺所在晋南当为“最初中国”

近些年,有关“最早中国”“最初中国”的讨论成为歧义纷呈却难以回避的热点。二者的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即都是探讨“中国”何时开始形成或最早出现。“最早中国”侧重时间节点,而“最初中国”强调的是一种最初的形态。就准确程度而言,“最初中国”这一称谓似更为合适。学术界热议“最初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酋邦”和“早 ...

• 屈家岭史前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例

  史前遗址是按照时间序列划分的一种遗址类型。此类遗址现存遗存可识辨的难度大,前期科研任务繁重,出土器物与人们通常概念上的“重器”相去甚远,导致人们文化自豪感不足,保护意识相对淡薄;距今时间长,历史跨度大,可查询参阅的历史资料稀少,以致保护规划的编制困难重重。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保护和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正面临上述观念困境 ...

• 实践研究 | 一般性聚落遗址的保护利用 以河南新密前士郭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为例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物资源众多,古遗址、古城址占大宗。为着力解决古遗址观赏性不高、文化内涵不易体现、保护成果不具体、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2017年,郑州市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生态保遗工程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以生态绿化的方式让古遗址“活起来”,为城市延续文脉,为城市建设增强文化支撑,促进文物保护成果 ...

• 【民族考古】吕村唐墓壁画与水墨山水的起源

山水画出现于六朝时期,隋代即有完整的山水画流传于世。五代之际,出现了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大家,将山水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推向成熟。现代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据画坛之首,直至清初九百年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 【民族考古】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

1988年至1992年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对巩义芝田晋唐墓葬群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些文物今天看来颇为难解。本文拟对唐墓中这类文物作一探讨。 芝田唐墓出土的这类文物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文武官俑、墓龙、伏听,它们之间有相对的组合关系,这和当时的堪舆有关,有些甚至就是完全根据堪舆说所规定 ...

• 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

西安地区,指今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诸县而言。这里是唐代京城所在和毗邻京城的京兆府雍州辖地。许多唐代皇室、贵戚、功臣、将相和京畿大族的墓葬分布在这里,不少外地由于各种原因流寓京畿的人们,死后也埋葬在这里。因此,西安地区是唐代墓葬最集中的地点。京城附近的基葬,对当时颁布的包括丧葬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的遵守,比较严格,有一定的规范意义。近年各 ...

• 荣新江| 出土简牍与古史研究

(按,此为《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第三讲《简牍帛书的检索》之改写)除了石刻资料外,出土文献应当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和纸本的典籍和文书。甲骨和金文主要是商周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于商周史方向的研究生,当然要翻阅《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释文》、《商周甲骨文总集》、《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殷周金文集成释文》、《近出殷 ...

• 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丝绸织锦、染缬服饰、地毯挂毯等纺织艺术,陶瓷器、青金石、玉石、青铜器、玻璃等器物艺术,音乐和乐器、歌舞和戏剧等综合表演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造型及宗教艺术等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

• 《读书》首发 | 桑农:《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第一讲的内容,便是北宋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其中引述卷末蔡京的跋文,未录最后一句。陈丹青的说明是:“以下还有八九个字我弄不懂意思,不录了。”他是一位画家,而且是搞油画的,“不知为不知”,无可厚非。但我查阅了许多画史资料,也未见对这一句的准确解释。其实,这句话才是关键。因为它关系到宋徽宗为什么会 ...

• 新刊 | 冯时:考古学中的“暗物质”——从殷人崇酒的历史说起

暗物质(Dark Matter)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简单地说,它是指宇宙中那些看不到的物质。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事实上是由可见的普通物质与不可见的暗物质共同组成的,而从两种物质所占的比重来看,暗物质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成为宇宙中物质存在的主体。今天我想把“暗物质”这一概念引入考古学,用它来指那些在古代社会存在或普遍存在,但在今天 ...

• 荣新江|石刻史料对中古史研究的意义

(按:此为《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第二讲《石刻史料的收集》增补后缩编版)上一讲我们谈的是中国传统的文献,主要是指流传下来的古籍,它们一般的外部形态是刻本,其中也有一些是抄本,不过是古书的稿本或者是从稿本或刻本抄录下来的抄本。这其中也有一些属于传统金石学的著作,不过因为金石材料有自己的特征,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增加的石刻材料,更多的是属 ...

• 刘文锁:蒙元之前的中国与草原丝绸之路

中国与内亚草原的历史因缘无比深厚,内蒙古和天山-阿尔泰山地区至今仍是中国最重要的牧区。在中国与草原多方面的历史联系中,草原丝绸之路扮演了文化纽带的作用,使得居于东亚大陆南北方的农耕、游牧文明之间保持了良性互动。早期草原丝路的技术与物产交流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纪的青铜时代,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夏商周王朝时期,在草 ...

• 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项目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汇集,正是我们的重要探索与实践敦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自西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长期在敦煌传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汉唐时代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又为敦煌带来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机遇。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始营建,持续了1000多年,保存了历朝历代的艺术成就 ...

• 【访谈】韦昊昱、徐婵菲丨河洛古代墓葬与壁画艺术的保护与研究 ——专访河南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婵菲研究员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是一座以中国历代墓葬和古墓壁画为主要陈列内容,反映古代丧葬文化发展演变的大型专题性博物馆(即原洛阳古墓博物馆),集历史、考古、建筑、美术等多种学科为一体,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陈列墓葬朝代和数量最多的古墓博物馆,1987年4月对公众开放。馆区占地130余亩,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由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北魏 ...

• 【研究】练春海 | 物、像与场(三)

器物图像  我们要谈的第二个概念是像。像,即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或雕刻呈现,显然它来源于对器物的扁平化模仿。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器物”,被认为能够代替器物本身在墓葬中的存在。人类学家弗雷泽(J. G. Frazer)在其论著中提到,巫师的法术逻辑遵循两大原理,其中之一便是基于“相似”的联想而建立的“顺势巫术”,它把彼此相似的东西看成是同一个东 ...

• 练春海 | 物、像与场(二)

墓室中的器物  要讨论的第一个概念是器物。它是墓葬中最主要的组成对象之一。分为生器(又称用器,或人器)、祭器,以及鬼器(或明器)。祭器用于祭祀,鬼器是专门为墓葬而准备的器物,而生器则是死者生前使用的器物,“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郝懿行注曰:“徙者,迻也。象徙道者,谓如将迻居然耳,亦不忍死其亲之意。”生器出现在墓葬中,象征着死 ...

• 物、像与场(一)

  引论  古代墓葬通常伴随着器物出土,即使是原始时期的墓葬亦是如此。上古时期,普通人死后通常只有为数不多的器物作为随葬品,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器物一般是对死者而言极为特殊的事物,否则都应该遗留给族人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继续发挥作用。进入信史时代,随着物质生产和擭取生活资料能力的提高,人们拥有或可以控制的物质生活资料越来 ...

• 考古界:追迹三代 探源文明——李伯谦先生访谈录

追迹三代 探源文明——李伯谦先生访谈录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常怀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李先生好!很早就想找个机会就考古学理论、方法方面以及中国考古学的教学问题向您请教,有幸承《南方文物》周广明先生的委托,您终于同意接受釆访,作为晚辈,我非常荣幸。李伯谦:《南方文物》周广明先生早有计划要访谈我,为此还拟定了 ...

• 最早史前“城址”保障居民的安定生活

  《说文解字》对“城”字的解释可谓言简意赅——“以盛民也,从土从成”,道出了“城”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用来容纳人民,这种功能是从史前先民营建的原始聚落传续而来的。史前考古中,“城”一般指的是设置环壕并筑有城墙的大型聚落址,即“城址”,与国家诞生后“城”或“城市”的意义有别,但在绵延数千年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目前考古发现 ...

• 西游记壁画与玄奘取经图像

 大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28岁的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取经,过秦州、兰州,潜入河西,经停凉州、瓜州等地,最终从玉门关出境,历经千难万险,两年后到达印度。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正式东归,经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楼兰等地抵达敦煌,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春正月回到长安。取经之行收获颇丰,玄奘不仅带回了大批经像舍利,还将印度 ...

• 许宏:寻夏·争鸣·展望——写在二里头考古一甲子之际

寻夏篇2019,注定是二里头不平凡的一年。从1959年徐旭生先生的夏墟调查,到2019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整整一甲子。2019,也是许宏先生的总结之年和转型之年,用他的话讲:田野考古工作将告一段落,之后会有更多的写作安排。若以陈胜前教授的博文《成功的考古学家》来定义,称其为最后一种类型再合适不过:深厚的学术功底+生动的文笔,他希冀 ...

• 李潇|帕提亚“众王之王”钱币的起源、发展及影响

内容提要: 帕提亚国王米特拉达提二世统治时期,希腊语的“众王之王”称号首次出现在钱币上。该称号源自两河流域,后成为波斯国王的专属头衔。它之所以出现于米特拉达提二世钱币之上,与当时帕提亚王国复杂、多元的政治结构有关。该币文后来一度消失又再现,也与帕提亚的政局变动息息相关。这个称号后来被某些周边国家的国王所采用,反映了帕提亚帝国及其王 ...

• 刘进宝|再论敦煌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内容摘要:关于敦煌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学术界的意见很不统一,或称为敦煌学,或称为敦煌研究,或称为敦煌文献研究。即使是称敦煌学的学者,对其概念、含义、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对敦煌学产生背景及学科性质的考察,作为一门学科的敦煌学应该是能够成立的,它研究的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由于敦煌学是在东方学的背景 ...

•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在发掘方法、分析手段与解释体系的完善之外,现代考古学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考古学思想史的自觉。20世纪前期形成中的中国考古学,如何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大时代中定义自己的使命?在现代学术形成的过程中,中国考古学如何在历史与哲学、在静止的物质文化与动态的古代社会之间架设桥梁?如何在中西思想体系的折冲中营造一套文明观来诠释中国社会所经历的 ...

• 寻找长江中游的史前“城市”,湖北城河遗址领队谈考古发现

湖北沙洋县城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史前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去年曾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11月,联合考古队在城河遗址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墓地,开启了对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最新发掘的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大型墓葬较缺乏 ...

• 沙武田:丝路明珠敦煌及其文化的历史定位

敦煌是历史的厚土、文化的热土。敦煌文化的世界性和独特性,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曾明确指出:敦煌和新疆是历史上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4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有其特殊的意义。仔细品味,敦煌文化具有更多内地或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现象,需要我们作些梳理。

• 敦煌研究院院长谈“云看展”等新玩法:对“活化”文物有新启发

你只需在手机上通过指尖轻轻一点,就能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还可“私人定制”壁画故事和智慧“画”语。除了大家熟知的“九色鹿”外,敦煌壁画中还有哪些动物?敦煌壁画是如何绘制的?这些问题也能一一找到答案。让向往远方的我们获得“在家飞天”体验的,是敦煌研究院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2月20日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云游 ...

• 从上官婉儿到李承嘉 ——再谈唐代的官方毁墓

    唐上官婉儿墓志2017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大居安村发掘了唐户部尚书李承嘉墓(见《西安晚报》2017年4月20日第1版、第6版)。该墓被严重破坏,出土文物只有一合破损的墓志。包括这座墓在内的同时发掘的三座唐墓,发掘者认为都是“官方毁墓”造成的破坏。笔者现场观察,墓葬破坏的结果确实与上官婉儿墓如出一辙,而且幸存下 ...

• 李国强:“一带一路”倡议绝非恢复历史上的朝贡关系

早已被历史摒弃的朝贡制度,不仅没有复活和恢复的可能,更与新时代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理念格格不入,与我们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完全背离。 2013年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积极参与,进展和成效都超出预期。但值得注意的是,6年多来,某些西方势力对“一带一路”倡议仍然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

• 新西游记之三:哈拉帕

哈拉帕(Harappa)是距今4600–3900 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比我们的夏代还早,相当于传说中的炎黄时期。哈拉帕文明发现最集中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就是旁遮普邦拉威河畔(印度河支流)的哈拉帕,另一个是信德邦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哈拉帕文明之所以享誉整个世界,就是因为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文明社会,其标准便是 ...

• 厚墙无柱?被传统考古忽略了的土木混建体系

  传统建筑史学认为中国早期建筑遗迹通常需以柱洞、木骨泥墙为证,表明此为建筑遗迹、建筑遗址,此论深刻影响了考古学科对建筑遗迹、遗址的发掘与相关认定。也就是说,发现木柱洞为代表的木构架,是认定建筑遗迹、遗址的前提条件,甚或是唯一的条件。此为我国建筑史学界、考古学界通行的木构架体系!但是,仔细探究目前发现的一些考古资料,我认为还应存 ...

• 话语与讨论:谈美术史的重构丨曹英杰

    美术史重构是美术史学界一个讨论比较活跃的话题,这个话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应该说是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巫先生在2011年接受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采访时,即谈到了“重构”问题,这里的“重构”被巫鸿视为一种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或方法,它与“原境”这个概念相关联,重构就是要重新构建起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原境,这个“原境”包括艺术 ...

• 水陆考古并进 研究展示并举

  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考古是不可分割的。考古工作不仅是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发掘就是一种文物保护。各类规划和方案的编制、科技考古工作的实施也都是本着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来做的。2019年,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同时,宁波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考古以及公众考古等工作同样有声有色,成果斐然。 ...

• 美术考古学学科概念不能成立丨李静杰

    美术考古学之命题  美术考古学之命题,自欧洲学者发明以来超过百年,这个概念传译中国也有半个世纪,回顾过去数十年来学界研究状况,我们越来越察觉美术考占学若有似无,仿佛是一个假命题。原因在于,所谓的美术考古学没有特定研究对象和方法,也难以说有什么自身目的性,似乎是存在于意念中的学科。众所周知,某种学问之所以能够形成一门学科, ...

• 地方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古今重叠型城址的研究方法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动荡,隋唐重新归于一统之后,各地陆续规划兴建了一批新的城市,这些城市许多沿用至今,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绝大多数也是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对于这类城市,赵正之、宿白、徐苹芳等先生都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也就相关的方法论问题进行过阐述。但是,目前古今重叠型地方城址的研究开展得还不充分,最明显 ...

• 陈淳:不要忘记中国考古学乃至近代整个学术体系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学的主流刊物和考古报告一直遵循一条原则,就是要求学者客观公布材料,避免做主观的解释。因此,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果还是体现在原始材料的积累上。至于利用这些材料来重建历史,则因缺乏类似国际上流行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指导而乏善可陈,学者只能用原始材料的编年或附会历史文献来进行操作。结果,用器物类型和考古学文化建 ...

• 见物见人见道——《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中译本读后

  虽然圭拉那魁兹遗址的发掘时间不足3个月,研究工作却持续了二十余年。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项目团队为学术界呈现了一部考古发掘报告的典范之作:以解决考古学理论问题为引领,选择合适的遗址,采用精细的考古发掘技术,组织多学科研究团队,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多视角的去审视考古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检验和发展考古学理论。瓦哈卡河谷的荆棘 ...

• 蝉鸣的遐想——良渚古玉研究札记

  夏季,大地尽情拥抱着骄阳,让万物迸发出最旺盛的生命力。高亢的蝉鸣,作为生命向自然的反馈,谱写了火一般炽热的奏鸣曲。它歌颂太阳,歌颂生命,也同时歌唱着光明。蝉声给人带来烦躁,也彷佛感受到收获的来临。它是那样地自负、自信、自得其乐的一声长啸,从这棵树冠飞向另一株高树的尖顶。这又给人以怎样的启迪?  现在还不知道人与蝉的交往始于何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