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神鸟“下凡”:数字技术呈现敦煌前世今生
新华社兰州5月18日电 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大眼睛卡通少女,走进动画版的莫高窟,向人们细数千年石窟的过往。夕阳西垂,少女蹲坐在洞窟门口幻想着一千年以后。“那时,莫高窟还会存在吗?如果莫高窟不在了,我也会消失吧……”图为虚拟人“伽瑶”。敦煌研究院供图少女名叫“伽瑶”,取材于敦煌壁画,原型是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迦陵频伽”。“伽瑶”是敦煌 ...
新华社兰州5月18日电 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大眼睛卡通少女,走进动画版的莫高窟,向人们细数千年石窟的过往。夕阳西垂,少女蹲坐在洞窟门口幻想着一千年以后。“那时,莫高窟还会存在吗?如果莫高窟不在了,我也会消失吧……”图为虚拟人“伽瑶”。敦煌研究院供图少女名叫“伽瑶”,取材于敦煌壁画,原型是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迦陵频伽”。“伽瑶”是敦煌 ...
基本信息: 编著: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10月 印次:1 ISBN: 9787030702845 内容简介: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5篇,公布了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遗址土坑墓、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古墓、重庆市云阳县塘坊南 ...
摘要:为讨论玉皇庙文化墓葬所展现出的男女性别差异,依据军都山墓地发掘报告中墓主人性别年龄的鉴定结果,首先通过二项式检验方法,发现军都山墓地的男女性别比整体失衡;接着归纳玉皇庙文化墓葬中出现的“性别代码”,提出男性“性别代码”的指向性强于女性;最后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玉皇庙文化社会分工、财富获取与分配以及社会构成等相关问 ...
考古发掘与研究,有以单种器物或以器物群为单位的研究,有以窖穴、窑、房屋或墓葬为单位的研究,有以不同层位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性质及其相对年代关系的探讨,还有对居址、城址、矿场或作坊群址、墓地等这类遗存为单位进行全面揭示,以探讨其布局、结构、形态,以及对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和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有谱系关系或无谱系关系的这类遗存 ...
世界遗产《非洲的现代主义城市阿斯马拉 》——恩达玛丽亚姆科普特大教堂的大门红海,绿岛风光厄埃战争的创伤——马萨瓦被炸毁的建筑最近,我看到网上很多人不知道厄立特里亚这个国家,在此,我用2015年去厄立特里亚旅行一周的亲身经历,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国家。内容比较多,要分几篇完成。厄立特里亚Eritrea是一个东非国家,位于非洲之角最北部, ...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各地掀起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热潮,例如湖北省要求丰富完善旅游业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江西省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大格局大整合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四川重庆联合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河北省提出构建“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等。但到底什么是“世界 ...
谈敦煌图案文 / 常书鸿敦煌艺术遗产,是我国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其建筑、雕塑、绘画三种造型艺术互相关联,互相辉映,形成和谐而强烈的感染力量。敦煌石室的结构随着时代有所改变,晋魏窟一般的形式是前面一段人字披的前室,后面是中心龛柱,窟顶画平棋图案与人字披图案;隋窟与唐窟大致相同,间或有一部分方形或长方形倒斗式的窟顶;唐 ...
“修德”与“承天”——汉画像石中的赵世家故事及其意义岳书棋 朱 浒【内容摘要】历史故事图像是汉画中的重要内容,其中,表现赵世家的历史故事主要有《桑下饿人》《狗咬赵盾》《赵氏孤儿》《豫让刺赵襄子》《蔺相如完璧归赵》等。汉画中赵世家正面形象的建构受到多方面影响,《左传》《史记》等经史著作对赵国多采取同情态度,赵氏因仁德而代晋是顺应天意 ...
在这一片被某些人视为荒漠的高原之上,是埋藏着可贵的古代宝藏的。这些宝藏在科学上的重大意义,有些在我们现有的认识水平上还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童恩正(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昌都卡若遗址发掘的主持者)阿里佛教石窟壁画 作者拍摄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学科特性超越了传统文本书写的偏见与片面。中国 ...
阿富汗法罗尔丘地出土公元前三千纪末银器上可见的 两河流域苏美尔艺术东渐 覃春雷内容摘要:阿富汗东北部距离出产青金石矿不远的法罗尔村附近出土一批金银器窖藏,年代约为公元前三千纪末至公元前二千纪初。窖藏中的一件银器器身装饰两两相对的4头野牛和山形图案,底部装饰“星纹”。通过对银器上的文化元素进行研究,揭示约四千多年前两河流域的 ...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内容提要《东魏慕容繤墓志》所见“龟兹王慕容归”即《魏书》中的“万度归”。万度归是北魏太武帝经略西域所倚仗的重要人物,先后攻伐鄯善、焉耆、龟兹。北魏经营西域是受亡国余绪牵动而步步西进的结果,偏离了原先制定的先与柔然决战的部署,西讨龟兹后政策转轨。慕容氏仕魏后屡遭清洗,事涉国恶丑闻,姓氏“慕容”遂成国史 ...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2期内容提要本文利用中文、满文和俄文相关档案资料,尽力复原乾隆、光绪两朝惠远城的城市面貌,希望通过对惠远城历史脉络的勾勒,展现出清朝中央政府对惠远乃至新疆地区有力管辖的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长期以来,学界将惠远城看成一座典型的清代驻防城,称其为满营、满城。由于惠远城是伊犁将军驻地,它也常被看作清朝对新疆进 ...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内容提要本文对《由京至巴里坤城等处路程记》的作者及相关史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考证。此书系谢祖植在新疆、甘肃两地任职期间,辗转北京、新疆、甘肃、上海以及甘肃省内兰州、宁夏、凉州、庆阳等地的行程记,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书中所附信札,为谢祖植分发甘肃任候补知县时,由在京为官的同乡、好友写给李慎、魏光焘、 ...
1977年冬,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编号为T243④:235的陶钵。这件陶钵形体硕大,口大底小;平面为椭圆形,深腹,平底,通体呈黑灰色;外壁两侧各刻一个形象逼真的“猪形图像”,在“猪形图像”的腰间,还特意标出了圆形的星饰。该陶器口长21.7厘米、宽17厘米,底长17.5厘米、宽13.5厘米,高11.7厘米。考古发掘报告将这件陶器命名为“猪纹 ...
巴文化常出现在与“阳春白雪”对应的成语“下里巴人”中。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北起汉水、西达川东的巴文化知之甚少。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专项保护的145处大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验证了哪些巴人传说,又留下什么未解之谜?“巴蜀图语”在 ...
近日,考古人员对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徐阳墓地M15王级大墓的陪葬车马坑考古发掘接近尾声,这座6匹马3辆车的车马坑中,未见徐阳墓地戎人丧葬特征,车马摆放形式在河洛区域也属首次。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吴业恒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徐阳墓地考古发掘,揭开了一段民族 ...
基本信息:作者:霍巍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5月印次:1ISBN: 9787545562064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记录霍巍教授在“第三极”青藏高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考古手记。作为一本带领大众走进考古现场的通俗读物,本书收录了霍巍教授多年来在第三极考古工作中写下的数十篇随笔,以在青藏高原 ...
基本信息:作者:黄剑华出版社:研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3月印次:1ISBN:9787519911102内容简介: 本书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剑华先生从事考古研究多年的成果累积,详尽罗列了大量史料,并借助精美的文物图片对三星堆文明的神秘起源、古蜀国的神权统治、宗教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等加以详细介绍,既有对有关三星堆 ...
------------------------------------------------------------------------全文阅读两周至秦汉时期铜铎的考古学观察(作者:赵凌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1期)
----------------------------------------------------------------------全文阅读OxCal校正软件在考古年代学中的应用(作者:宋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东南文化》2022年第1期)
------------------------------------------------------------------------全文阅读堂上置樽酒—论西汉两类漆酒具及相关问题(作者:洪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1期)
2022年5月14日上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主办的“东方考古论坛”邀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李旻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当理论迷失在宁乡——湖南青铜器群再考察”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教授主持。 百年来湖南地区零星出土的青铜器已达千件,但这些器物的性质、来源问题迄今未有很好解答,尤其 ...
2022年5月9日晚上19:30至21:40,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老师在线上做了题为《汉代崖墓开凿技术的来源:一种假说》的讲座。由于本次讲座主题涉及徐州地区汉代崖墓,我院特邀了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李银德老师作为本讲座的与谈嘉宾。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70讲(考古名家 ...
2022年5月14日19:00—20:30,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春燕研究员做了题为《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代人类和动物的迁移活动》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73讲,由我院陈曦老师主持。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70余人通过线上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赵老师首先对锶同位素分析技术 ...
Die Buddhistische Spätantike in Mittelasien阿尔伯特.凡.勒科克 恩斯特.瓦尔德施密特资料来源:东洋文库点“在看”或者分享给好友是对石作最大的支持!
导言:石窟寺,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分享从石窟寺的概念、类型和现状切入,梳理我国近年来针对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政策脉络,并举例说明当前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 石窟寺,是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作为宗教场所,石窟寺为宣扬佛教教义服务,僧侣、信徒在石窟寺礼 ...
《文物》杂志1995年12期发表的李竹林《山西运城发现北周刻石题记》一文(以下简称《题记》),对山西运城中条山发现的两处有纪年的北周摩崖刻石做了扼要介绍,并附有刻石题记拓片图照一幅。但由于作者未经实地考察,因此疏漏较多。 笔者曾经实地考察过中条山北周刻石题记,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想就山西运城中条山北周刻石题记有关情况发表一点意见和看 ...
2022年5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八场“汲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经纶密迩: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为主题,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主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顾江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孙正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柄睿评议。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 ...
5月2日,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文物保护史”的谢辰生先生(1922-2022)辞世,享年100周岁。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在郑振铎领导下参与并见证了国宝级文物如《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等的抢救回流。谢辰生是《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的主要执笔人。本文作者姚远承担了《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 ...
“萱花忘忧,亦名‘宜男’,更可供食品,岩间墙角,最宜此种。”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如此描述,从他对诸花乃萱草之附庸的口气来看,他对萱草是极其喜爱的。自古以来,萱草仅别名就有许多,在《诗经》中称为“谖草”,在《说文解字》中称为忘忧草,在诗词中,忘忧草又多作为诗人惆怅的对比而存在,如五代南唐李中《所思》:“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 ...
中国考古百年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各有答案。但我以为最大的公约数答案是:中华古文明不断通过考古发掘找出了丰富而坚实的证据。5000多年中华文明之说,不但在考古专业圈成为共识,而且社会上也在广泛认同。 既然中华文明形成于5000多年前,那么顺理成章,后续考古工作者的紧要任务就应当去寻找并阐释文明孕育期的文明胚胎和物质文化基因。 ...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三种模式:裂变、撞击、融合,并指出这三种模式发生的区域“……大都在中原与北方,大都与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结合有关。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与内蒙古河套地区连接,向东北经桑干河与冀西北,再向东北与辽西老哈河、大凌 ...
基本信息:作者:许宏出版社:巴蜀书社出版时间:2022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4月印次:1ISBN: 9787553115719内容简介: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王朝都邑。自1959年发现以来,考古工作持续不断。遗址丰富的内涵不断给世人以惊喜,有众多的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揭晓——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 ...
------------------------------------------------------------------------全文阅读陕西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出土金器成分与工艺分析(作者:先怡衡 曹昆 陈洪海 王振 钱耀鹏 于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张瑜 北京科技大学;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1期)
2022年5月8日晚上7:30-10:00,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哲峰老师在线上做了题为《唐以前陶瓷发展中的胎釉结合问题:以白胎器物为中心》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69讲(考古名家讲坛第34期),讲座由我院王志高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319人参与线上听讲。 讲座伊始 ...
近日,于昌平小汤山医院读《文物》2002年第6期卫斯先生《关于山西运城发现的北周刻石题记》,记述了北周大象年间在中条山上开通一段将河东池盐运向河南等地的盐道的情况。这对了解黄河的古代航运,补充了很重要的新材料。 《题记》将“刻石”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开头说的“大象二年,开修此路”,就是下篇记述的“开两谷古路,通陕州三门口口。从盐池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文化互动的结果。互动可以发生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如同文化的不同类型间),也会发生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如“区系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区域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还可以发生在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之间(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正 ...
早期国家阶段的夏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夏夷商三族比邻而居,三种文化不断的碰撞,他们之间的交流、融合甚至战争,加速了夏夷商三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三种文化的快速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早期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夏夷商三种文化互动的考古学观察 夏夷之间。考古发现证明,与史前时期两 ...
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三套平行而又互动的交通网络进行:牧业人群参与的草原丝绸之路,绿洲城郭支撑的绿洲丝绸之路和海港联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开辟最早、人群迁徙最多、对文明变局推动最大的是穿越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 欧亚草原北部呈连续带状延伸,东起中国东北松辽平原、大小兴安岭,西至欧洲多瑙河下游、喀尔巴阡山脉, ...
按: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童老师希望我为老家《慈溪史志文从》写一篇治学心得,治学当然谈不上,但是能有机会宣传考古工作确是非常乐意,五一期间写了《考古三十三年》。昨天参加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座谈,他们今年就要开始招生了,说要做宣传,我说我写的这个也是一个宣传,那就发在我们自己的公号上。我做了一些修订,增补了10余张照片,我对老家考古 ...
新版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上映后招来许多批评声,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电影再次将观众带回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20世纪30年代的埃及尼罗河。1937年11月首次出版的这部长篇小说是阿加莎的经典之作,虽然在尼罗河上租用豪华邮轮旅行是少数人的奢侈,但“到埃及去”却是从18世纪末就弥漫于英国社会的时尚。其实在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出版之前,另一位英国 ...
河北省古为“九州”中的冀州,故简称冀,是孕育华夏文明的重要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河北省组成部分的衡水市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在省会石家庄市东南方,是河北省的平原地区,海拔高度不足50米。主编:王晓岩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7月ISBN:978-7-202-13842-7 由衡水市文 ...
基本信息:主编:韩严振 李全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2月印次:1ISBN: 9787030713490内容简介: 古钱币窖藏埋藏于周口市区运粮河畔安置房建设工地,命名为周口运粮河畔古钱币窖藏。经清理发掘,发现南北排列两处古钱币窖藏遗存。北部为陶缸窖藏,南部为砖砌窖藏。按暴露发现顺序,砖砌窖藏简称为J1,陶缸窖藏 ...
基本信息:作者:贺西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4月印次:1ISBN: 9787301329221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 ...
基本信息:编著:山东大学 《东方考古》编辑部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 9787030711021内容简介: 本集收录了20篇研究论文、5篇调查报告,内容涉及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农业与手工业考古、科技与美术考古等内容。目录墓葬头向反映的文化传承——海岱地区史前埋葬习俗之一 栾丰实(1 ...
-----------------------------------------------------------------------全文阅读商周青铜挹注器再辨识(作者:井中伟 王建峰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原文刊于《考古》2022年第2期)
每个孩子可能都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是怎么来的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离不开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 经过百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韩建业教授的《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书就是其中的优秀成果。韩建业教授毕业于北京大 ...
摘要:周原遗址云塘制骨作坊的居址与墓葬两类遗存共处一地,紧邻分布,有叠压打破关系;陶器分期表明,二者的年代均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存在“相对共时”;制骨废料的出土状况可证明两者存在“绝对共时”;出土铜器族徽可证明两者为同一族群。因此,云塘制骨作坊应属“居葬合一”堆积形态。这一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周原遗址殷遗民手工业作坊与 ...
基本信息: 作者:姚智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3月 印次:1 ISBN:9787520398404 内容简介: 本书从蒸馏原理及其本质出发,对商代妇好汽柱甑和汉代“鏖甗”和“雍甗”属性进行辨析;对张家堡墓和海昏侯墓出土的套合器进行仿制和模拟实验,并结合发酵、酿造技术 ...
【摘要】转磨作为粮食加工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小麦在中国被广泛接纳的进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内地考古出土转磨入料口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并与其他地区的地中海类型转磨相比较,揭示我国内地转磨技术拥有完整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应属于独立发明。东西方转磨不同的技术追求,表明中国内地类型转磨是在小麦逐渐融入本土作 ...
新时代中国动物考古学应呈现出怎样崭新的面貌?笔者认为,首先,它的研究视野是广阔的,打破地域的局限和时间的藩篱,从全球化的宏观角度关注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它的研究方法是开放的,以骨骼形态研究为本,有机融合古DNA、同位素、脂质和蛋白质等多种研究手段,与历史学、语言学和畜牧学等学科形成联合攻关的态势。最后,它的研究内 ...
2014年1月~7月,为配合空港绿地新城2.1期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闫家寨村西南,发掘了一批战国秦祭祀坑、墓葬、围沟、建筑基址等(图一)。图一 发掘位置示意图 发掘区西南约350米处为世传汉哀帝大司马“董贤墓”。2002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汉哀帝义陵周围进行钻探的过程中,发现“董贤墓”为四墓道的大墓,推测其 ...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碰撞、交融——秦直道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作者简介徐卫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现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从事秦汉历史考古、历史地理、文化遗 ...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陕西商洛市石窟分布与开凿特点研究第一作者简介孙满利,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古遗址加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参加了《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 ...
2022年4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四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2003年博士毕业于本所的吴滔教授,讲座主题为“民化还是卫所化——明代卫所体制再探”。吴滔,现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珠海)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研究》编委,广东历 ...
2021年,历史学研究有哪些热点关键词?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闵祥鹏教授团队通过统计该年度CSSCI、CSCD、北大中文核心收录的9115篇历史学论文,以数据为依据对历史学研究学术关键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评选出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依次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认同、全球史、国家治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抗日战争、口述史、考古学文化 ...
《法华经》是佛教大乘初期的典籍,约成立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印度。公元3世纪,《法华经》经中亚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受到推崇,之后更普及韩国、日本。《法华经》推崇写刻佛经与造像,因此造就了相当数量的美术遗存。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佛教典籍而言,《法华经》也是数量最多的一部。澎湃新闻获悉,“《法华经》及其美术”特展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 ...
明清鼎革之际,岭南成为遗民逃禅的著名渊薮,其佛教与滇南、江南三足鼎立。他们或剃度受戒,直接托身于寺庙,或皈依成为在家居士,成为清初岭南重要的士、僧群体。此时期以画马著称于世的广东画家张穆,一生命途多舛,恰逢战乱流离,报国立功的抱负未能实现,晚年开始皈依佛门。更有论者认为,张穆晚年改修道教。然而目前有关张穆信仰佛教、道教的资料并不 ...
这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 ...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相关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也十分丰富,但是在中国的早期历史文明中,文献资料却是极其不足的,这一点即使孔子也慨叹过:“杞宋无征。”《史记》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种,其记载自黄帝始,属于传说时代,后世历代载籍沿袭沿用,莫不如是。《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杨泓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9月出版。 自1921 ...
基本信息:编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2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4月印次:1ISBN:9787101156812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总结百年考古成就、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的普及性读物。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众多著名考古专家和学者联手打造,收录文章21篇,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三星堆、金沙遗址、良渚 ...
基本信息:编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 9787030710789内容简介: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科技分析报告等25篇。目录2019年成都市双流区北郊村遗址发掘简报(1)成都市金沙遗址“金煜”地点发掘简报(51)2019年成都市青羊区 ...
基本信息:作者:安特生著,王涛 秦存誉 徐小亚译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0月印次:1ISBN: 9787501071845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考古报告,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不招寨和河阴县等地的考古发掘与调查收获,其中既有工作方法介绍,亦有大量的地层和遗迹、遗物描述,还包括不少遗址地 ...
全文阅读中华文明起源语境下的文明标志(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22年第1期)
摘要:关于二里头与东下冯之关系等问题,学界历来聚讼纷纭。处于二者之间的济源新峡遗址的发现,对于重新审视二里头与东下冯关系提供了新契机。通过比较遗址出土陶器的器类组合、典型单位陶色和陶质的异同,这三者的文化面貌差异并不是截然有别,而是共性更大。新峡的新材料再次印证了东下冯虽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但与二里头亲缘关系密切,当属于二 ...
隋唐时期西域佛教继续发展,但各地的情况已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于阗国佛教出现了盛极而衰的现象,唐初玄奘所记“伽蓝百余所,僧徒千余人”,与法显时(公元4世纪)所记僧徒数万,家家门前皆起小塔的盛况相比,已非昨日。疏勒国本小于龟兹、于阗两国,唐初竟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正处于鼎盛时期。但到8世纪初(公元727年)慧超至疏勒时,只是 ...
摘要: 2020年发现的山西垣曲北白鹅春秋墓地是召氏家族太保燕仲一支在东周王畿内的采邑公共墓地。其中M1出土的虎纹双耳铜罐的造型、纹饰与装饰风格极为独特,不同于周王畿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前后常见的周文化风格罐类器物,反而具有中国西北地区戎狄文化的典型特征。两周时期,这类器物出现于中原周文化区并非孤例,既印证了文献与金文中有关周 ...
▼▽引言中国“丝绸之路”学界的老朋友、国际著名突厥学家、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所前所长茨默教授,2022年4月19日八十初度。茨默(Peter Zieme),德国人,生于柏林,出身于商人家庭。古代突厥语与中亚宗教史学者。1960年至196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主修伊朗学、突厥学,1965年至1969年在民主德国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课程,1969年获得洪 ...
●上一篇:茨默文选|有关摩尼教开教回鹘的一件新史料 突厥语 Sart 一词流变考 茨默 撰,王丁 译●對於古絲綢之路上的艱難行旅來說,商主的引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之旅又何嘗不是如此?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在佛教文獻中“薩薄”(sārthavāha)、“商主”成了佛陀的別名。在釋迦牟尼之前的七世佛系列中,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有個兒子名 ...
2022年4月12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柳诒徵学堂强基计划“边关何处:新视野下的明清边疆”线上系列讲座迎来了第六场,由“中研院”史语所助理研究员孔令伟进行了“从十八、十九世纪的西域地图看清朝的新疆地理知识与地景建设”专题演讲。孔令伟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及历史学系双联博士学位,曾担任京都大学外国人研究员,并且先后 ...
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进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主义帝国。这是东方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秦统一改变了中国史的走向。秦政也对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格局形成了规范性的影响。秦王朝执政短暂,公元前207年被民众武装暴动推翻。秦短促而亡, ...
全国图书馆系统古籍修复人才从10多年前的不足100人,增至如今约1000人,年轻人成为主力,半数拥有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 原始书影的数字化转换,仅仅是第一步。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人工智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实现古籍文本的结构化、体系化甚至图谱化。图①:修复后的古籍清宫“天禄琳琅”。图② ...
人物小传 谢辰生,1922年7月出生,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谢辰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谢辰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党的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谢辰生。资料图片 “文物的保护是第 ...
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从题材广博、内容丰富的汉画像石到秀骨清相的北朝雕塑,从西北敦煌的精美壁画到南海沉船上的精美瓷器……得益于考古发现,这些凝练了古人思想、情感、观念的艺术遗产,让我们能够感知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脉动。 近年来,艺术考古备受重视,其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信息,通过与艺 ...
基本信息:编著: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1月印次:1ISBN: 9787501072477内容简介: 本书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出土的160余件套精品文物,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这不仅是我们践行“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文化理念的重要举措,更让公众能 ...
------------------------------------------------------------------------全文阅读百年考古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及其世界贡献(作者:戴向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原文刊于《历史研究》2022年第1期)
-----------------------------------------------------------------------全文阅读中国考古学与世界古代文明图景(作者:施劲松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文刊于《历史研究》2022年第1期)
------------------------------------------------------------------------全文阅读白泥窑文化火种炉及相关问题(作者:官士刚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王峰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全文阅读秦汉玉容器及相关问题探析(作者:洪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22年第1期)
从湖南省博物馆获悉,在近期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系统性清库中,发现了几十件带有字迹的帛书残片,目前可确定有的来自帛书《刑德》丙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刑德》甲篇局部。(图片来自湖南省博物馆) 帛书《刑德》有甲、乙、丙三篇,均为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其中甲篇是汉初刑德理论的重要篇章, ...
礼乐制度是周王朝维系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政治根基之一。在“礼乐并重”的治国原则下,乐器同样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礼制地位。与各类青铜礼容器、车马舆服一样,编钟、编磬等金石之器亦成为贵族身份等级的物化标示,是全面认识周代社会与文化的又一重要媒介。 《东周青铜乐钟制度研究》一书在力求全面收集、整理东周时期出土乐钟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周青铜乐钟 ...
二、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观察与分析海昏侯刘贺墓作为西汉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其埋葬和祭祀设施,从考古学上来说,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如墓园建筑、祭祀设施、祔葬墓、陪葬坑、封土、墓室、棺椁、装敛用具和随葬品等。这里对这些要素逐一分析。 据文献记载,西汉列侯墓建有墓园。《汉书·董贤传》:“又令将作为贤起冢茔义陵旁,内为便房,刚柏题凑 ...
中国古代壁画色彩丰富,表现生动,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时期,但真正可以被解读而不只是作为色块碎片存在的壁画则要在秦汉时期的出土物中才能见到。特别是汉代,大量汉代遗存的完整的巨幅壁画,画面气势磅礴,云气氤氲,车马络绎不绝,宴乐歌舞不休,反映了汉代物阜民康的社会环境。且汉代的壁画艺术非常成熟,几乎蕴含了后世诸多绘画艺术形式中的各种表现 ...
旧石器时代泛指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旧石器时代涉及人类之初,起自人类的诞生,止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在这一阶段,人类从生理到行为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转变为定居或游牧,创造了艺术、宗教。旧石器时代考古是指对于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是通过分析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阐明原始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研究远古人类的演化过程、规 ...
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诞生以来,2002年经历了第一次改版修订,后几经修正,自2013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启动至今,期间再经修正,新版文物保护法呼之欲出。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文物保护的诸多案例也促使文物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反思,并对我国文物保护的法制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设规知圆:中国文物保护法 ...
书名:北方民族考古(第12辑)【点击购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 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定价:228.00内容简介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5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 ...
引言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古代人类与植物的关系,进而分析和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1)。不同时期人类对于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不同的方式,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时期的饮食结构、社会形态和生态环境。秦汉时期,由于农业环境的优化、生产关系的调整、重农政策的实行和商品经济的刺激,农业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社 ...
百 年 考 古 推 动 中 国 古 典 学 步 入 黄 金 时 代1925年,王国维作《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提出了“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的著名论断。王国维列举的“新发见”,是指偶然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敦煌经卷遗书等,多非科学发掘所获。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于1921年,于今已百年。为此,总书记在2019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致 ...
运河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的卓越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见证。全球有许多城市发端于运河、繁荣于运河,运河成为这些城市的血脉,运河畔也留下了各色人间烟火。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共同构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扇窗”。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夜景。泱波 摄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 ...
------------------------------------------------------------------------全文阅读何家村窖藏所见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述略(作者:张倩 陕西历史博物馆;原文刊于《文物春秋》2022年第1期)
江户时代的日本,以长崎为面对海外的窗口。当时从域外传来的各种绘画,包括黄檗肖像画派、汉画派、花鸟画派、南画派、洋画派等,被统称为长崎画派,对江户的诸流绘画都产生了影响。其中,黄檗肖像画派主要指随中国临济宗黄檗派东渡日本的禅师顶相画风。顶相即禅僧的肖像画,是禅宗传法的重要凭据。没有嗣法关系的在家人士也会请求获得顶相,在禅师的葬礼、 ...
偃师二里头以宫城为中心,形成了纵横主干道网区划的网格式布局,并营建了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大型宫室建筑。宫城南侧的“工城”内,有青铜器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有贵族墓随葬的青铜器、玉器、嵌绿松石铜牌饰和绿松石龙形器等高规格器物,表明二里头是一个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王都。二里头都邑与古文字及先秦文献中的夏王朝晚期的王都相对应,因此多数学 ...
基本信息:作者:王树芝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9787030675316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木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于一体的专著,系统阐述木材考古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总结著者20余年来的木材考古实践,分享木材考古研究经验以及大量原创成果,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与木材考古学研究相关 ...
------------------------------------------------------------------------全文阅读二里头文化白陶研究(作者:贺俊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原文刊于《考古》2022年第2期)
日前,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同处澧阳平原,距鸡叫城遗址仅13公里的城头山遗址曾在1992年、1997年两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澧阳平原是我国目前史前遗址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总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已发现旧石器地点200余处、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遗存3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500余处。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 ...
1955年,为了解决我国科学发展问题,并配合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首次对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宏观规划,是我国各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1956年,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的规划工作方案《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初稿)》通过审议。除了总体规划外,还制定了 ...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日揭晓,包括三星堆遗址在内的考古项目入选。在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共出土金器、铜器、玉石器、陶器等2000余件,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鸟形箔饰、铜顶尊跪坐人像、扭头跪坐人像等,不仅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引发人们对三星堆文明来源及其与域外文明关系的思考。 如何比较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古文明的异 ...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刚刚过去,日前,几位扎根岭南的考古人齐聚广州,就“考古趣事”“现状”“愿景”等几个关键词,通过广州地区文物考古专家媒体访谈会的方式,在线上线下与公众展开了对话,分享了生活、工作中与考古有关的点滴,发出了来自考古第一线的声音。 虽然文物考古工作在外界看来以枯燥著称,但对于醉心其中,以此为业的人而言,工 ...
雄安建设考古先行的重大课题之一,是进一步发掘和印证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的源流。五年来,自南阳遗址开启的雄安考古,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建红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雄安文化谱系及文脉源流。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华北平原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地区之一,雄 ...
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大迁徙开始到中国汉代丝绸之路之前,被广泛认为是人类文化交流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如何突破千山万水的阻隔实现交流互鉴?就交流影响而言,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成果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学家韩建业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