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土遗址保护十年思考

土遗址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古遗址。中国土遗址包含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期绵延至近代。历经了数千年自然、人为等因素的破坏,现存土遗址大都存在严重的结构隐患等病害,有些已大面积坍塌或消失。土遗址保护加固技术是长期困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自2006年在吐鲁番地区开展土遗址保护项目始,笔者参与我国大型土遗址保护工程历时已10年,有一些思考和看法愿与大家分享。土遗址病害主要表现形式构 ...

• “研究型”保护修复案例汇

图/佛光寺大木结构轴测图微信号 mobiheritage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行业中的重要基础门类。不久前的2017上海建博会学术论坛的第三场,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了佛光寺东大殿、应县木塔、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清西陵等地的明星项目。“研究型”保护修复,是古建筑保护目前的关键主题。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像设勘察与展示研究张荣,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图/张荣,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今年是佛光寺东 ...

• 敦煌遗书中的经典

1900年出土的敦煌藏经洞遗书中,经、史、子、集全有,所以它被称为中古图书馆,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为读书和藏书方便,古人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部包括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即《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其中尤以《史记》到《清史稿》《新元史》为止的二十六史为代表。此 ...

• 西安城墙:文化遗产点亮现实生活

  西安城墙南门,被誉为古都西安的“文化之门”,这里已成为彰显古都魅力的靓丽名片、展示西安文化风采的国际品牌。  骄阳似火,这里的中外游客和市民却游兴不减。“西安城墙保存得非常完整,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赞叹不已。  今年2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更新的名单显示,西安城墙、南京城墙等国内8个城墙共同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 ...

• 康家石门子岩画:探究西王母文化符号

  八月的天山,景致美轮美奂,隐藏在天山腹地的康家石门子岩画遗址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岩石上刻画图案是人类的古老行为之一,在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岩画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岩画的表现题材多样,但均与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将生活中最熟悉的形象或场景,以刻画的形式在岩石上再现出来,成为瞬间的永恒,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生活档案。  当巨幅的岩画作品展现面前,我们在赞叹、欣赏之余,是否能读懂这门“古老的语言”?读懂古人 ...

• 西藏托林寺白殿壁画建成高精度数字档案

  两幅高约4米的大型西藏托林寺白殿壁画日前现身苏州唐仲英基金会的展厅,壁画气势恢宏、色彩浓烈,画中尊者和佛母所着服饰的花纹、佩戴的珠宝和手持的法器线条精美,纤毫毕现。  这是浙江大学数字化考古团队根据高精度数字档案复制的托林寺白殿壁画局部。得益于浙江大学和阿里地区文化局、札达县文物局联合组建考古团队进行的数字化采集工作,观众们第一次能够在千里之外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这颗藏地文化明珠。  “壁画呈现 ...

• 侯仁之先生与沙漠历史地理研究

摘要侯仁之先生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全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他多次深入沙漠地区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对沙区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学科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演变规律,而且也为今天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以及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他的学术思想及业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关键词:侯仁之; ...

• “西安省”考 ——兼论“大陕西”和“小陕西”

在阅读清朝原始的官方文件档案时,发现存在一个“西安省”,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不同的地域,有时代表陕西省会西安府城,有时却是通行的陕西省的别称,这点在《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清史稿·地理志》等以及前人的著述中均未提及,故撰写此文披露、考证,并兼及论述清朝各省会的不同称谓。一、三种省会的称谓众所周知,清朝存在一个“陕西省”,省会是西安,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个“西安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

• 曾江等:丝路文化与天府文化的交汇

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的巴蜀文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在更广阔文化背景下审视巴蜀地域在丝绸之路文化中的作用,特别是探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关联、天府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  一带一路的西部枢纽  巴蜀地区是我国古代丝绸的起源地之一,对深入开展四川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相关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研究员认为,中国是丝绸文明的始源国。中华丝绸文明是整个中华文明起 ...

• 唤醒远古尘迹 体会百味人间——西北大学东天山考古队侧记

西北大学东天山考古队在考古现场。  “我们站在墙边看着最后一点火星也消失在水柱之下,救火的男生突然感慨到‘墙这么高,我刚才是怎么穿着拖鞋跳过去的?’”东天山考古队队员宋鸽回忆道。  东天山考古队自2001年起就在开展以东天山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像往年一样,今年新疆巴里坤县的海子沿村迎来了由西北大学师生组成的东天山考古队,但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大火却发生在一所民房内,而宋鸽回忆的正是处于着火民房东侧的东天山考 ...

• 谈文化遗产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

  2017年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意见》,阐述了传承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意见》提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这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发挥文化遗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   ...

• 青海玉树发现二十一个古岩画群

玉树岩画 资料图片  “玉树岩画应该加紧申报世界遗产。”参加“玉树岩画国际论坛”的沙特阿拉伯岩画专家马吉德·汗介绍了沙特岩画申遗的经验和做法,他认为玉树岩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完全符合申遗的条件和要求。  日前,在青海西宁召开的玉树岩画国际论坛上,国内外多位教授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研讨。2013年至2016年,玉树州沿通天河流域先后进行了13次岩画调查工作,在通天河境内的勒池、昂拉、章玛、智隆、塔琼、 ...

• 揭秘古人的“餐盒”

导语:青铜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小型木制容器,这有助于科学家拼凑出早期人类的演化历程。一具青铜时代的人工制品出土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海拔2650米处。摄影:ARCHAEOLOGICAL SERVICE OF THE CANTON OF BERN撰文:Sarah Gibbens  在2000年至4000年前,途经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早期欧洲人或许弄丢了午餐,却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重要线索。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迅速消融,数千年前人类使用的器具得以大量显露出来。2012年在瑞士西部伯 ...

• 《圣经》中迦南人的后代在哪里?且看DNA检测怎么说

导语:科学家发现,在今天的黎巴嫩人体内,延续着3700年前的古老基因。研究抽取的几个迦南人样本,原本被埋在这些大陶土罐里。供图:DR. CLAUDE DOUMET-SERHAL撰文:Kristin Romey  7月27日发表于《美国人类遗传学》的一篇论文表示,从基因遗传上说,超过90%的现代黎巴嫩人都是古迦南人的后代。  这项研究得到了维尔康基金会的资助,完成了古迦南人的基因测序。研究样本来自5具遗骸,3700年前,这些遗骸被埋葬在古代港口城市西 ...

• 新疆坎儿井起源之争

坎儿井作为一种水利设施,曾经对新疆经济开发贡献巨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自19世纪末期,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多种观点,争论至今。目前关于其技术起源,主要包括汉代关中井渠说、波斯说、本土自创说;始凿年代方面则有史前说、汉代说、唐代说、明代说、清代说等,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汉代关中井渠说  清末学者陶保廉首倡此说。1891年,他跟随其父新疆巡抚陶模来到新疆。在1897年刊行的《辛卯侍行记》中,他 ...

• 海上丝路的一抹晚霞:明清时期的外销瓷

 大航海开辟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双方及其商贸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瓷器贸易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瓷器、丝绸、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常见的中国外销商品。与宋元时代中国瓷器主要销往东南亚、西亚北非不同,明清时代海上丝路,远销欧洲的中国瓷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推算,18世纪流入欧洲市场的中国瓷器应在1亿件以上。不仅 ...

• 揭秘唐代岳州窑胡俑:源自唐三彩 形象多为打工仔

  胡俑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陪葬俑,汉魏晋南北朝墓葬中偶有发现,如:湖南衡南县的东汉墓葬中出土过一件青铜胡人牵马俑;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胡俑出自隋唐墓葬,尤其是盛唐墓;宋及以后几乎不再陪葬胡俑。胡俑陪葬品从少有到大量再到几乎不见出土,与沙漠丝绸之路的兴起、繁荣到衰退密切相关。西汉政权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理西域事务,开辟丝绸之路。东汉重视对西域的经营和与中亚欧洲的往来,遣使往大秦(古罗马 ...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7年5月27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批准号:12@ZH014)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公布了项目课题组近三年以来,在蒙元帝陵资料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此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主办,“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承办。来自中 ...

• 吴哥窟考古又有新发现 2米高造像头部仍清晰

  7月底,考古学家在柬埔寨著名历史遗迹吴哥窟发掘出一尊约2米高、60厘米宽的造像。考古学家表示,这是2011年吴哥窟出土两尊佛像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法新社8月1日报道,据柬埔寨吴哥窟古迹管理机构发言人龙谷沙介绍,该机构及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的专家在7月底的考古行动中发现了这尊埋在地下约40厘米处的造像。  这尊造像为沙石材质,其四肢已经残破,身体上的雕刻和头部依然清晰。考古学家推断,出土造像的位置很可能是1 ...

• 印度河文明可追溯到8000年前,比此前认为的要早2500年

图片来源:Omer Saleem印度河文明可能比我们此前想象的还要更古老。印度的一群科学家近日使用碳定年技术对动物遗骸以及陶器残片进行了测定,得出的结论是:印度河流域在8000年前可能就已经出现了人类聚落,比人们此前认定的还要早2500年左右。这一发现也许会让覆盖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地区的印度河文明的古老程度超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古埃及文明。“我们研究发现,(印度河文明的)这些古迹的历史可以追踪到8000年前,而这一发现 ...

• 新知 | 鼓浪屿监测工作小记

摘 要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个“从胃到头,都非常满意”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屿之声监测团队。一个由文物保护、测绘、信息化领域的专家、遗产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们,联合鼓浪屿岛民们,一共180余人共同组建的庞大而且强大的工作团队。图/团队部分成员台风来了1国际专家没来,来了台风2016年9月14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当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将于9月15日凌晨在厦门市翔安区沿海登陆,这将是1949年以来

• 夙夜孜孜沉潜贵 朝夕默默惟苦吟——记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

杭侃学习时报宿白,字季庚。1922年8月3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兼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首任系主任,兼北京大学学术委员,同年担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美国洛杉矶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2000年出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著 ...

• 伊琳娜·波波娃: 编写俄文《中国通史》的“长江学者”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记者 李龙飞有这样一位俄罗斯女性,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唐代历史、敦煌学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她参与了俄罗斯科学院组织的俄文10卷本巨著《中国通史》的编写,并被中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为外籍讲座教授。  这位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便是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伊琳娜·波波娃。  7月11日正值西安酷暑,但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树荫下,依然有几分 ...

•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思考

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包括11个点段,全长110公里,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完整性。大部分河道基本维持了当初的功能,但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显露。水环境方面主要存在污染风险控制不足、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低下、水体自净能力差和水环境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防洪防灾方面主要存在主体设施不达标、防范能力不足等问题,由于外河钱塘江、太湖水位较高,以及排涝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大运河防洪防灾压力较大。 ...

• 杭州西湖世界遗产文物本体监测的三层次结构

作者:贺章 张秉坚 童寒冰文章来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 西湖文化景观文物本体监测,简称西湖文物监测,是履行中国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义务、完成西湖世界遗产监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湖文物监测的目的是了解西湖文化景观文物的保存状况,为遗产管理机构制定保护政策,采取保护措施和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西湖文物监测从申请世界遗产之前就已开始,经过西湖文物监测一期(2011-2014年),目前正在进行 ...

• 全球经典案例:AR文化遗产保护

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存在形态,它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AR技术给现实叠加了一层虚拟维度,通过数字采集、 复原再现、 展示传播等手段,给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激发出体验者强烈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给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更多、 更好的应用手段和技术, 在文化遗产保护

• 唐朝是竞争中亚的失败者

  央视历史政论片《大国崛起》探讨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九个国家在历史上崛起的奥秘,其现实关怀则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这里发表葛剑雄先生讨论盛唐疆域的文章,意在让人们从中国历史的真实中更为切近地汲取一个国家崛起与衰落的经验教训。  自11月25日起,我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化活动“玄奘之路”,随车队出新疆喀什的吐尔尕特口岸,穿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 ...

• 【中国遗产日】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百年发展之路

今天,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五条口号是: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一带一路新舞台,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文化遗产,擦亮中国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遗产相约古都洛阳,感受华夏文明以下是习总书记关于保护文物的重要指示:  文物承载

• 民国初年的河北正定“四塔五寺”

皇村 发表在 图说历史|国内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57-1.html分享到(大佛寺 大悲阁 千手观音)这组由日本摄影家山本讃七郎拍摄于民国初年的老照片,为我们留下了河北正定大佛寺大悲阁中千手观音的破败影像。(大佛寺 大悲阁 观音像)分享到(大佛寺 大悲阁 东墙壁塑)分享到(大佛寺 摩尼殿壁塑 山中观音像)分享到(天宁寺 凌霄塔)分享到(开元寺 须弥塔)分享到(临济寺 澄灵塔)(广惠寺 华塔)

• 徐文堪:悼念当代最杰出的粟特语专家

粟特人是操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东伊朗语的一个古老族群。他们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西方古典文献把这一地区称为“索格底亚那”(Sogdiana,即粟特),主要范围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还有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中国的古代史籍中,粟特人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等,有时就简称为“胡”。他们长期在丝路沿线扮演着传播多元文化和各种宗教的角色。粟特人往往会组成商队, ...

• 杂志精选|汉唐时期的颈饰

因为首饰在人们的穿着打扮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至迟在距今约6000~4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将打磨好的(玉)石、兽牙和贝壳等组件串在一起戴在脖子上作为颈部装饰物。到两周时期,人们崇尚美玉,贵族们在颈部佩戴由玉璜与珠(管)等串制而成的组玉佩,贵族的身份越高,组玉佩就越长越复杂。从春秋晚期开始,组玉佩改为系于腰间。在汉唐时期,玉不再在颈饰中 ...

• 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

考古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了,而自古至今,所谓人与物走的路不外乎有陆路、水路、空路三种。21 世纪的今天,全球立体交叉的海陆空交通线路无时不在将不同国家的人与物运往世界各地,无时不在将世界各国的命运共同连接在一起,全球化势不可挡,地球已成为一个村子。一回望历史,人类借由自身体质及科学技术发展,先后开辟出了陆路、水路与空路,而同时能连接古今与东西的无疑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 ...

•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小石圈”、“胡须墓”、“水滴墓”遗迹的文化思考

全文阅读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小石圈”、“胡须墓”、“水滴墓”遗迹的文化思考(作者:巫新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简洁质朴的宋代女装——云想衣裳系列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统一的政治局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重文轻武的政治意识,程朱理学的逐渐发展和深入,使得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从宋代出土的众多文物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变化,这一观念反映到服饰上,就是与前代相比,无论是宋代男装,还是女装,风格逐步悄然变化,尤其是女装样式简单质朴,色彩清新淡雅,仿佛一切明艳张扬的因素都收敛起来了。  女装大体沿袭唐五代以来的样式,以上着襦袄、下着长裙为基本 ...

• 沟通东西方的“中国弧”

  今年5月,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应北京大学的邀请,在北京作了4场演讲。总题目是“中国与她的邻居们,近与远,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000年”。4场讲座,以4个不同的时间框架,考量古代中国与早期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路径以及彼此联系。罗森认为,学者们常把中国的历史与考古学置于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内讨论,这与中国文明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不相匹配。  杰西卡·罗森是英国艺术史和考古学家,曾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多年, ...

• 葬玉、殉葬与毁墓——读《清凉寺史前墓地》

 一  《清凉寺史前墓地》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对芮城清凉寺墓地考古发掘成果的正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表了355 座土坑竖穴墓葬、2 座房址、7座瓮棺葬的资料。《报告》将其分为四期,依期别和遗迹编号顺序,介绍了全部遗迹及其包含物情况,分析了其年代早晚、文化归属和墓地布局,公布了环境考古、人骨特征与病理分析、食性分析、人骨锶同位素比值分析、动物骨骸研究、玉石器用料研究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并推测墓主人 ...

•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

  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中国古玻璃具有2000 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技术信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干福熹院士领衔撰写的专著《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于2016 年1 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是科技考古界的一大幸事,是对中国科技考古史的重要贡献。本书概述了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特别介绍了各无损分析技术及其在古代玻璃中的研究应用实例。在大量科学分析与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针 ...

• 从远古走来的精美贝饰

  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史前文化展”展厅内陈列着一件精美的贝壳饰品。这串贝饰是1985年在山东省广饶县五村遗址13号墓中一具女性骨骼的胸前颈项下发现的,共由75颗贝壳组成,每颗贝壳中央都有一个小孔,上面均有明显的佩戴和穿线磨损的痕迹。根据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专家认为这串贝饰应该是早期的项链,为该墓主人的一件装饰品。  贝饰指贝制的饰物。《穆天子传》卷二:“黄金之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诗·鲁颂·閟宫》“ ...

• 担当与使命:考古学的时代性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和人才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分支学科体系所构成的,考古学体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推进中国特色考古学体系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扶植考古新兴与交叉学科  考古学学科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从学科创新发展的角度可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首先, ...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强的中国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对于中国考古学意义非凡——这是中国考古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种命名方法后来也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通则。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也被视为近代田野考古学传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仰韶文化之庙底沟类型彩陶仰韶文化之大河村彩陶  1921年4月18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从渑池县城徒步来到仰韶村,在村南约1公里的地方,他发现了一些被流水冲刷露出地面的陶片和石器,还有夹杂着灰烬和遗物的地层,其中就有 ...

• “长城-天山”商路与近代中国的东西轴线(组图)

来源:澎湃新闻网【编者按】作为观察中国历史变迁的一种整体性的空间视角,拉铁摩尔提出的“区域研究法”是以战略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为切入点的。在处理俄国与内亚问题时,清政府动员举国上下的力量,以经济区驰援战略区,促进“长城-天山”之间形成新的区域关系,这反映出国家命运从运河方向的南北轴向“天山-长城”东西轴向的摆动。由此可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必须兼顾海洋和内陆方向的双重经验。本文作者黄达远系陕西师范大学教 ...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丁洁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双方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内容。2015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院组织实施了“中国文化翻译出版与国际传播调研”项目,调研样本来源为世界图书馆检索系统(OCLC数据库)中直接或间接翻译自汉语的有关中国文化主题的图书书目数据,旨在从一个角度考察中国文化在世界主要国家和 ...

• 丝绸之路丰富艺术史书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苏培丝绸之路不仅是我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丝路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浓缩的全球文明史,一部世界古代艺术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促进审美观念变迁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且以“丝绸”为最重要的载体,原产于中国的丝绸(原料、纺织品、服饰)以及与其相关的技术、艺术、文化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借由这条丝绸之路,产生、发展于不 ...

• 王嵬:铁路是线性文化遗产,清河老站只是保护的开始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城铁西二旗站东南方向,还遗存着一座老火车站。历经百余年,老站房虽多有改造,但古韵犹存,这便是始建于1905年(1906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清河车站。未来,清河站将作为京张高铁的双始发站之一。现在的老站已停办客运业务,钢轨被拆除,升级建设启动。唯有老站房矗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周遭巨变。老站房矗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周遭巨变。然而,老站房本身的保护也是一波三折,为此弘博网专访了青年铁路文

• 清净寺:“海丝”起点城市的千年阿拉伯记忆

清净寺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独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国内罕见的石结构的清真古寺。  “如果生前为安拉建造一座清真寺,即使小如鸟巢,逝后安拉也会在天国为他建造宽敞的房屋。”《古兰经》中的这段铭文表达了清真寺建寺的意义和信徒们的心情。在《古兰经》的指引下,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穆斯林们也把建造清真寺的传统带到当地。  作为“海丝”起点城市,泉州在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中不乏许 ...

• 孟加拉国考古散记

再过几天,柴焕波就要启程去西藏了,他要去那里追访高僧阿底峡传道的足迹,然后带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孟加拉国考古队队员到阿底峡的故乡——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继续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他们第四次赴孟加拉国考古,这次,他们将在那里待上两个月。从2014年底到2016年底,他们先后三次到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考古。其间发现了两组庞大的遗址群,还发现大量佛塔、道路、灰坑、不同时期的陶器组合等。这在孟加拉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孟加 ...

• 《遗产与保护研究》征稿启事

《遗产与保护研究》征稿启事《遗产与保护研究》杂志为双月刊,2016年创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0-1353/K,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0913。现全文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并已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第二批学术期刊认定。杂志现面向历史、地理、考古、文博、建筑、农业、艺术等遗产领域相关学科的科研人 ...

• 《建筑遗产》征稿启事

《建筑遗产》征稿启事《建筑遗产》杂志为季刊,2012年创刊,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0-1071/TU,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289。《建筑遗产》是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historic built artifact and environment)研究、保护与再生学科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兼具学术探索性、工程示范性和艺术鉴赏性,旨在建构跨学科、跨文化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提升我国城 ...

• 遗产视野丨走进滇西北:纳西族乡土建筑研究散记

图01/与摩梭妇女共同劳作(左一为作者) 摄影:扎西次第1.缘起:多样而鲜活的乡土 我与滇西北地区的接触,始于2010年。当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无止桥”公益团队要在丽江开展一个慈善项目,邀我参加调研,于是才有了机会踏上这片土地。在项目的数次调研过程中,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逐渐培养了感情、增进了了解。这方土地的乡土建筑与聚落,深深地吸引了我。首先,乡土建筑最为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多样性,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多样 ...

• “公众考古”圆明园

  以“万园之园”著称于世的圆明园,有哪些仍沉睡于地下的未知故事?充满神秘感的遗址考古挖掘,是如何进行的?   为了让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走近公众,2015年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圆明园遗址的“公众考古”,将考古工作全程对游客开放。继2015年西洋楼遗址区的养雀笼考古现场开放、2016年远瀛观考古现场开放之后,今年开放的重点是长春园内规模最大的如园。   据悉,今年圆明园将加大对公众考古支持力度 ...

• 丝路启示录:联通南亚,重振南方丝绸之路

《参考消息》5月22日报道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2015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确定共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连同早前中国与相关国家提出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亚正式被纳入“一带一路”范畴,并被写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一条从成都出发,经云南出境,连接中国、孟加拉国、缅 ...

•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的考古学探究

  2002年2月始,历时15个春秋,广西考古工作者紧紧围绕着汉代合浦港课题,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并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资料整理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得以合浦港为中心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学探索和研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史载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设置合浦郡后,正式开通。《汉书·地理志》有如下记载:  “自日南障塞 ...

• 窟顶洞天 锻铸辉煌 ——云冈石窟窟顶遗址发掘回忆

提起大同云冈石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作为山西的历史地标,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然而来此参观的人们,大多只是在仰视、赞叹巧夺天工的石窟佛像艺术,却很少有人知道窟顶别有洞天,很少有人关注窟顶沉睡千百年的文化遗存。云冈石窟处在一个大风口处,从当地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大同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春天刮到冬天”——可见一斑了。云冈石窟周围分布着许多煤矿,其 ...

•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数字图书馆开通 1720年御制大藏经镇馆

中国新闻网    图为内蒙古大学数字图书馆应用界面。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7日电 (乌瑶 张瑾娴)17日,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数字图书馆开通仪式在内蒙古大学举行。作为镇馆之宝,1720年御制北京木刻版蒙古文《甘珠尔》经(大藏经,109卷)的数字化成果备受瞩目。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数字图书馆采用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该系统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率先实现了标准的蒙古文文献管理,已经在中央民族大学等7所国 ...

• 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关于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公元609年,为了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打破与西域的贸易壁垒,隋炀帝西巡至张掖,召开了“万国博览会”。西域27国君主、使臣受邀前来。为款待宾客,隋炀帝令人组织文物展,并举办宴会,各国商人赶来开展大规模的贸易活动。这次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历时6天。  中国东、南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高山,北面是戈壁、森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不利于与外界的沟通。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自我封闭,经过陆路和海上丝 ...

• 唐代石狮雕刻体现丝路文化

 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相当繁荣。这一史实可从帝陵神道两侧和四神门外陈设的石狮雕刻得到反映。帝陵狮雕不仅象征着唐朝历代帝王的文治武功,而且是丝绸之路兴衰沉浮的晴雨表,体现了唐朝与丝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狮子从西亚和中亚传入中国  唐十八陵,自唐太宗昭陵创制,到高宗乾陵得以完备定型,以后诸帝承袭遗制。其狮雕不仅是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丝路文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帝 ...

• 昝涛: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织的中亚

要理解伊斯兰文明征服西域,不能仅从经济、政治和军事角度分析,还要看到文明的“内核”因素,要意识到世俗的儒家文明与普世的宗教文明去争取流动的游牧民族时,并不具有优势。对中国而言,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说,中亚主要是陆权意义上南-北对峙下的“西向战略”问题。传统时期农耕-定居帝国与草原-游牧帝国的对峙是如此,近代至当代中俄(苏)并立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从文明的角度来说,如何认识伊斯兰文明,是中国人理解中亚的 ...

• 从“人马”、“佛衣”等22个方面看丝路留下的美术传统

作者:李凇 来源:考古汇微信公众号 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线路,而是一张铺展开来的网格,以敦煌为观察点,能看到古希腊罗马、古波斯、古印度、中国这四个文化传统,并从其中的发现美术交流的痕迹。丝绸之路上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化交流,给丝路沿线带来不同宗教和信仰的扩散交融、文化观念的渗透和知识的叠加、艺术表现手法与技术的延展、文明发展活力的增强、宽容心态和对多元文明的接纳等五个方面的文化变化。《澎湃新闻·古代 ...

• 走近东南亚的古代王国——纳兰达-斯利维查雅科研中心田野考古培训纪实

纳兰达—斯利维查雅科研中心田野考古学校(Nalanda- Sriwijaya Center Archaeological Field School,简称“NSC”)隶属于新加坡“东南亚——尤索夫·伊萨克研究所”(ISEAS- Yusof Ishak Institute),面向东亚峰会成员国(East AsiaSummit)招生,旨在促进过去2000 年亚洲各国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研究,培养该领域的专家学者。项目由新加坡外交部出资赞助,并得到柬埔寨阿普萨拉局(Authority for the Protecti

• 关于那位脚穿“阿迪靴”的突厥女性木乃伊

这位蒙古女裁缝的陪葬品:四件改良的衣服、针线包、一匹马、一副公羊头以及她令人称奇的现代鞋子  “蒙古阿迪达斯木乃伊”,图片:蒙古观察员/蒙古文化遗产中心木乃伊引入注目的红色条纹靴新图片已经发表,这双条纹靴于去年4月首次被西伯利亚时报重点报道。历经大约1100年的掩埋尘封,目前已清理干净。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就立即想到了阿迪达斯的设计。现在它们时尚的外观更加清晰,令蒙古的考古学家以及人种学家着迷。 ...

• 秦汉海洋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子今 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建立,是历史实现重要转折的标志。这一时期“天下”与“海内”并说的语言习惯体现了政治文化意识中的海疆观。对“海”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海洋意识的觉醒。秦皇汉武等有作为的帝王注视神秘的海域,并且对海上方士的海洋探索予以行政支持。秦汉海洋航运推动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进步,促进了早期海洋学的发展,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秦皇汉武“海上”之行与“楼船” ...

• 沙龙︱罗马帝国、汉帝国的税收与“第一次大分流”

郭涛 施肖静 林心如来源:澎湃新闻4月14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华大古史论坛·学术沙龙”栏目于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一场题为“财政社会学与新财政史:前现代国家税收制度比较研究及对秦汉财政史研究的意义”的主题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俄国青年学者马硕(Maxim Korolkov)做主题发言,马硕是北京大学硕士(2011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副博士(201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德国海德堡大学助理教授;研究领域 ...

• 张伟然:谭其骧先生与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文丨张伟然 来源丨新浪博客 原载《读书》2017年3月,题为《长水泽后学》   如果仅仅着眼于论著,恐怕很难认定谭其骧先生对历史文化地理领域有多少不得了的贡献。在他的文集中,仅《长水集》续编收录有一篇《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与地区差异》,算是专门的历史文化地理论文。其他的,就都只是顺带涉及了。 比如,在1990年冬复旦主办的一次国际性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上,他作了一个《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报告;该报 ...

• 考古工作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作用

遗址公园这一概念正式引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始于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09年“大遗址保护良渚高峰论坛”上形成的《良渚共识》,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理念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强调要在考古遗址公园中进行长期的考古工作。此后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对大遗址和考古遗址公园中考古工作进行了规范。通过近年来的大遗址考古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 ...

• 杨官寨遗址完美展现聚落布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面积80余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的超大型聚落,主要由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组成。  庙底沟文化时期最大的环壕聚落  2004年,在泾渭工业园的一次修路工程中,杨官寨遗址被发现。今年7月初,在杨官寨考古工作队队长杨利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杨官寨遗址。此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 费尔干纳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上)(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4世纪)

费尔干纳是一个盆地,东北至西南长37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面积7万8千平方公里,海拔330至1000米。北为属于天山的科卡尔(Cotkal)山脉,南为吉萨尔-阿赖山。费尔干纳盆地属大陆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2至3度,7月份为24至27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00至500毫米。锡尔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流经此盆地。 费尔干纳在西汉时称为大 ...

• 2013年丰京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收获

  为了进一步全面了解丰京遗址地下遗存分布状况,探索聚落的布局变化过程,按照创新工程预定计划社科院考古所丰镐队继续对丰京遗址进行大规模钻探,同时对钻探过程中发现曹寨水面、大原村东南墓葬和冯村北制骨作坊等多处重要遗存进行解剖性发掘。  钻探区域位于郿坞岭以南,且以往工作较少的大原村南和曹寨西北两个区域。钻探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发现灰坑546个以上、坑467个以上、墓葬451座以上,陶窑23座以及道路、水井各1。 ...

• 史瀚文: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的洋学者

  4月13日,在敦煌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特藏室,史瀚文在查阅敦煌文献。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国人史瀚文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亚洲宗教和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已来过敦煌10余次。今年是他第一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敦煌研究院。 “敦煌丰富的文化和文献资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此行想利用敦煌研究院的学术资源,撰写一本敦煌学手册,为西方学者在敦煌学研究方面提供帮助。”史瀚文说,这本手册将重点展 ...

• 张信刚:东方学、区域研究、丝路探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丝绸之路已在国内成为显学,在国际上也备受重视;三年来,讨论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文字与视频随处可见。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察觉到,中国社会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还很有限。虽然学界在不少领域都有专家,但是对“一带一路”地区的总体认知还很薄弱,难以满足在推动“一带一路”工作中的需要。1  在教育部和其他机构的鼓励下,不少大学最近都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 之类的机构。作为长期对丝绸之路 ...

• “考古遗产”概念的提出

  “考古遗产”,英文写作archaeological heritage,是国内外已经和正在不断使用的一个泛考古学的概念,既与考古有关,又与遗产相连。它的由来,有一个过程。  二战后,由于对古迹、建筑的保护需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1965年在波兰华沙成立。随着考古遗存也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威胁,ICOMOS又将目光投向考古这一特殊领域,并且在1985年成立了考古遗产管理国际委员会(ICAHM),并对“考古遗产”作出定义,通过1990年 ...

• 近年秦始皇帝陵大遗址考古的新思路与突破

  20世纪70年代世人瞩目的兵马俑坑的发现,揭开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规模宏伟、丰富埋藏的秦始皇陵的主人是一统天下、自名为始皇帝的嬴政,其背后是影响着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政治体制的大帝国——秦。数十年来,随着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开展与研究的深入,它的价值也不断为人们所知,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兵马俑陪葬坑发现后,秦始皇陵又相继出土了铜车马、石甲胄、百戏俑、青铜水禽等重要的“奇器珍 ...

• 游牧习俗影响古罗马边境文化

  英国剑桥大学官网于3月22日报道了该校考古学系教授苏珊娜·哈肯贝克主持的一项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5世纪入侵西罗马帝国的游牧民族把生活方式带到这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边境农民所接受。  一般来说,这些游牧民族与欧洲人在血缘和文化上都有很大差异。哈肯贝克等人对200名生活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潘诺尼亚地区(今匈牙利、罗马尼亚等欧洲中部国家平原地区)的古代居民遗骸和牙齿进行了同位素分析,并将结果与当时生活在今 ...

• 专访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门人”王旭东:有文化自信,才有大国气象

上观丨徐蓓26年前,“理工男”王旭东懵懵懂懂地来到莫高窟时,对敦煌一窍不通,那些惊世壁画在他眼里只是石头和泥巴;26年后,王旭东成为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门人”,对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你了解,或者不了解,莫高窟永远在那里,不远不近。”从不了解到逐渐了解,日复一日的文化累积,让王旭东心生热爱。从敦煌莫高窟这座灿烂的文化宝库中,他感受到渗入中华民族骨血的文化力量,并收获了千年敦煌的文化 ...

• 丝绸之路不是异域的想象:环罗布泊的丝路考察后记

2016年6月,复旦大学与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联合考察队从敦煌出发,西出玉门关,过三陇沙,穿越罗布泊抵达楼兰遗址;然后又继续向南至米兰遗址,取道阿尔金山深处的山谷,经阳关回到敦煌,完成了西出玉门、阳关,环罗布泊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察。敦煌研究院王旭东院长为考察队送行,王院长也是考察老队员,曾穿越过罗布泊(考察队员,我的学生杨林拍摄)虽然玉门关遗址已经成了旅游目的地,但当今穿越戈壁沙漠的现代公路并非是古

• 中国考古队开启伊朗之旅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水涛 2016年11—12月,来自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的考古队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东北部的北呼罗珊省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这是中国考古队首次进入伊朗高原,在当前“一带一路”的研究热潮中,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为了实施此项考古发掘计划,早在2015年夏天,南京大学即派人员赴伊朗,与伊朗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管理机构进行接洽,寻求国家层面的支持和许可。同时,与伊 ...

• 古今往事 如是我闻——专访考古学家水涛

文章出处:连云港文保网作者:江苏文物   水涛: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江苏省考古学会常务 ...

• 中国近代历史交通地理专题|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历史进程

陆 韧 余 华历史地理研究资讯□专题视点:中国近代历史交通地理□特约主持人:陆 韧(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人弁言:本期的“中国近代历史交通地理”专题,分别从西南和东南两个扇面展现了我国内陆地区“通江达海”,与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外向型交通格局。陆韧、余华的文章全面论述了地处亚洲内陆云南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在汉晋时期为“蜀身毒道”,是与北方丝绸之路并列的中西交通干线;唐宋时期 ...

• 是谁“制造”了汉武帝

黄怡君(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生)2016-09-23 15:52来源:澎湃新闻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记载到底能传达几分真实?最近历史学界,有学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个问题。以往学界多认为,在汉武帝晚年,汉朝的国策从对外用兵转向“守文”。最近大陆学者辛德勇以追踪史料来源的方法,来检讨这种说法,他指出学界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是因为学者相信了《资治通鉴》对于汉武帝晚年历史的描述。这份研究牵涉的论题从汉代 ...

• 青龙镇考古:上海首个贸易港,为何人称“小杭州”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2016-12-10 18:26来源:澎湃新闻字号近日,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此次考古出土的大量贸易瓷证实上海青龙镇是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青浦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辉曾参与青龙镇遗址的调查研究,对青龙镇的历史也颇有研究,据王辉介绍,虽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港口中,青龙镇并不为人熟知,但这里却是上海最早的贸易港。12月8日,上海博物馆青龙镇遗址考古队领队陈杰向媒体介绍发掘出 ...

• 近三十年来有关简牍与历史地理问题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以来,大量简牍资料的出土,为战国秦汉三国魏晋社会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简牍对一些新兴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逐渐进入历史地理研究者的视野。葛剑雄、华林甫指出:“考古发现的珍贵的文字或符号资料如地图、简牍、文书、碑刻、铭文、书籍等,也是相当重要的。”“但迄今为止对考古成果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近 ...

• 锦程:时空维度下的中国丝绸陈列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金琳 俞敏敏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南面,1992 年正式开放,2004 年起对公众免费开放,是国际上最大的以中国丝绸为主题,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丝绸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的金名片。在历史上,丝绸充当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成为连接东西方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纽带。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赋予丝绸更为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为结合“一 ...

• 学术文摘丨布兰迪修复理论之“修复的概念”

2017-03-05 艺术设计研究 美术遗产 《艺术设计研究》2013年第2期徐琪歆 编译布兰迪修复理论之“修复的概念”摘要:切萨莱·布兰迪(Cesare Brandi,1906-1988)作为20世纪文物修复的意大利派代表人物,其关于文物修复的理论论述对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1963年,他的著作《修复理论》(Teoria del Restauro)出版,这是他对修复理 ...

• “海上丝绸之路”上兴起的大唐街

  □李广志  唐朝中后期,中国商人进发海外,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全面展开。进入宋代以后,中国商人的活动范围覆盖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广阔海域,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人驻留在那里,形成了海外华人居住地。11-13世纪间,日本博多首先出现了“唐坊”,即后世所称的“大唐街”、“唐人街”或“中华街”。而博多通向中国大陆的海上通道,主要是今天的宁波。  1980年代初,一个新发现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天一阁内尊经 ...

• 农业文明:丝绸之路上“行走”的种子

来源:新华网思客作者:伍隅“丝绸之路”上的农业交流活动大大推进了世界农业文明的进程。  中华农耕文化不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围绕农业生产诞生的物质、精神文化,也通过不同的扩散方式进而影响世界,陆海“丝绸之路”是所有扩散方式的渠道。虽然不同的农业交流内容走向世界的时间各有差异,但无一例外地对世界农业文明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共同交织构建了世界农业文明的全球化。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起 ...

• 丝绸之路中亚良马对中国意义大 赋予汉朝扩张能力

来源:中新网“一带一路”是最近热门话题,那么流传千百年的“一路”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密码?它对我们当下的发展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5月18日至9月30日,将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举行的《从敦煌到犁靬(音jiān):浙江大学新获丝绸之路研究外文文献展(一)》,也许能让我们管中窥豹,了解一二。提起丝绸之路,有两个西方人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20世纪初,他们进入敦煌,除了带走大量文物 ...

• 新华网陕西频道现场访谈 访中国社科院研究院、西安唐城考古队队长龚国强

西安唐城考古队的队长龚国强(陈冲 摄)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华网在线访谈。今天是9月30号,也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盛大开园的日子,我们现在就在开园仪式的现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唐城考古队的队长龚国强先生,我们先请龚先生给大家打个招呼。龚国强: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唐城考古队的队长龚国强。 主持人: 您一直在从事大明宫的考古工作, ...

• 阿斯兰遗址和近东地区早期国家起源的新思考

文章出处: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李新伟  进入新千纪,近东地区早期国家起源研究的重心逐渐向两河流域上游地区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治动荡的影响,下游传统核心地区难以顺利开展考古工作。本是迫不得已的重心转移,却为从更宏大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认识丰富多彩的早期国家起源进程提供了新资料和新思路。2007年,叙利亚北部布拉克遗址的发掘被评为当年的世界考古十大新发现,其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上隆重发表。近年来, ...

• 敦煌汉简:汉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历史见证

作者:马智全2017年02月15日09:54来源:光明日报  康居王使者册生动地反映了中亚使者到汉地贡献的真实状况。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项目成果】  2000年前汉代丝绸之路开创时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在中西文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敦煌汉塞及邮驿遗址先后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记录了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的生动历史进程。  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来到敦煌汉塞,将盗掘的汉简300 ...

• 奚牧凉:新媒体在公共考古中的作用

 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感谢各位老师辛苦坚持到最后。“挖啥呢”是我做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可能有些人看过这个公众号的文章,也希望大家拿出手机扫二维码关注。我之所以能在这里讲,我觉得可能出于两点:一是我的确在做一些一线的工作,“挖啥呢”过去一年大概发布了60多篇文章,其中大约三分之二是我写的,三分之一由别人写,我来编辑。二是我的确是在做公众考古这样一个研究方向。虽然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入学到毕业 ...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丝绸之路与西域考古系列学术讲座正式开讲

作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扩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视野,及时了解学术研究新动态,促进新疆文物考古工作发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从2017年开始,举办“丝绸之路与西域考古系列学术讲座”。2月24日上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楼会议室迎来了“丝绸之路与西域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前丝绸之路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往——以金属器为视角的考古学研究》。讲座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华老师主讲 ...

• 国内外学者关于新疆佛教遗址的研究

laiy lai赵莉赛博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疆文物开始流失海外。在客观上也使西域佛教考古、历史和艺术研究走向世界,许多国外学者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国外有关新疆地面寺院的研究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外学者针对新疆佛教遗址进行的主要工作是编写考察报告,整理相关发掘资料,以及撰写个人游记。斯坦因的三本考古报告《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 ...

• 揭秘敦煌莫高窟中鬼怪形象 壁画中有善鬼也有恶鬼

敦煌研究院日前揭秘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塑像、壁画乃至绢画中诸多鬼怪形象,演绎了中国绵延不绝的鬼文化。  敦煌研究院认为,鬼文化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并且至今仍然是许多社会或群体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如在影视作品或坊间闲谈中就时常出现。而事实上,鬼文化与佛教中国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孟婆汤、奈何桥、鬼门关,猛鬼判官、上刀山、下火海等遍传于民间的词汇,就不难发现佛教的影响。图为莫高窟第46窟地鬼( ...

• 新疆佛教遗址的考察与探险活动

来源 2016-12-17 赵莉 赛博古 佛教产生于印度,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佛教继承了印度崇尚艺术的传统,佛教思想借助造型艺术的有力支撑,使佛教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因而佛教也被称为像教。佛教从印度向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线,即“北传路线”和“南传路线”。北传路线自印度西北部出发,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传入西域,继续东传进入中原。这条传播路线就是沿着古代贯通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丝 ...

•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从玲珑瓷看中国文化交流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从玲珑瓷看中国文化交流 水下考古学研究.第2卷 科学出版社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科学 考古 中国文化 玲珑瓷 玲珑瓷是一种镂花瓷器,主要流行于清代。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景德镇窑烧造玲珑瓷不早于元代,其起源说法不一。通过与大英博物馆藏品及杜伦大学所藏“威廉姆森收集品”中12~13世纪伊朗玲珑陶碗等比较,可知景德镇玲珑瓷工艺一定程度上受到伊斯兰制陶技术的影响,体现了当时中 ...

• 王旭东丨当现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

当现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时间:2017年2月18日14:30——17:00地点:成都博物馆实录内容:王旭东: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来到成都博物院,受到王毅院长邀请,来跟我们成都的朋友面见面,来分享我们在敦煌开展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体会。今天很高兴看到这么多成都的朋友们来到成都博物院来跟我们一起了解敦煌,也看到我们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厅长也亲自坐在这个地方,跟这么多朋友一起。我到四川来的 ...

•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征稿启事

美术遗产《丝绸之路研究集刊》征稿启事《丝绸之路研究集刊》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学术年刊,每年一辑。本刊立足丝路起点长安,关注丝路沿线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艺术、考古新材料,尤其关注丝绸之路文物、考古、图像研究,倡导以图证史的研究方法,借助丝路新发现和已有的文物考古资料,探索丝路鲜活的 ...

• 李福清:康斯坦丁·斯卡奇科夫的命运与遗产

李福清:康斯坦丁·斯卡奇科夫的命运与遗产 原创 2017-02-11 李福清 杨军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原载《西域文史》第十辑,为《斯卡奇科夫收集品中的瑰宝》(二篇)之一,鲍里斯·利沃维奇·李福清 撰,杨军涛 译。图1. К. А. 斯卡奇科夫康斯坦丁·斯卡奇科夫的命运与遗产鲍里斯·利沃维奇·李福清康斯坦丁·安德里亚诺维奇·斯卡奇科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Андрианович Скачков,1821-1883)在 ...

• 新疆汉、唐时期主要遗址

公元前2世纪,西汉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唐先进文化很快进入了西域地区,在古丝道沿线除古城址外,还形成了以居住址、宗教建筑等分布很广的汉、唐时期的遗址区。一、若羌米兰遗址位于若羌县米兰农场(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所在地)以东戈壁滩中,处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阿尔金山北麓冲积扇上,遗址范围东西长约七公里,南北宽五公里,分布有古戍堡、佛教寺院、墓葬、灌溉渠道、居址、烽燧、冶炼窑址等遗址、遗迹 ...

•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 ——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来源:青龙镇遗址考古队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居古吴淞江的出海口,文献记载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后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至今遗址仅保留了青龙塔等少量遗迹依稀可以追溯旧时风貌。为了解青龙镇遗址的文化内涵、市镇布局,2010~2016 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该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历年共发掘4000 余平方米,发现了佛塔塔基、建筑基址、铸造作坊、墓葬、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 ...

• 狮鹫战士墓,改变我们对西方文明起源的认知

该战士葬于Pylos卫城外一处橄榄形状的墓穴中。虽然考古学家Carl Blegen在1960年代曾发掘过该墓穴,当时却一无所获。近日,一处古代战士墓的发掘对考古学家的认知提出挑战。回忆起Dibble从发掘现场打来电话的场景, Stocker认为他们正在召开发掘队的讨论会,Davis却说在当地博物馆;而打电话的Dibble则坚称他俩当时正在银行排队。无论如何,接到电话后,他们立刻冲向现场。用Stocker的话来讲,之后他们“基本没再离开过”。人们回忆 ...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