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敦煌学研究添“新课题”: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由敦煌研究院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于近日获准立项,并启动实施。其将会在回鹘学、蒙古学、藏学、西夏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衍生出大量新的研究课题,使敦煌学研究“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该项目主持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国8日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该项目实现了敦煌、河西石窟 ...

• 《陶寺》弁言

  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中国再次向世界正式宣告“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而且还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对于中国文明研究在世界舞台上的闪亮屹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让世界主流的认识确认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的历史史实。  经过中国考古学家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中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五千多年 ...

• 探索流域文明演进轨迹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和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许多成果与大河流域密切相关。更好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重视流域文化遗产与考古成就,对流域文化的传承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无裨益。  聚焦流域发展变迁  世界范围内,早期文明与聚落多发祥于大河流域。不同流域的文明演进轨迹,与人 ...

• 中国南方80万年前古人如何打制手斧?实验考古揭示具较强设计性

  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在打制手斧等石器工具时,更多偏向客观上依原料特性“随意”制作,还是主观上遵循一定标准和规范“刻意”而为?手斧模拟打制实验的流程示意。 图片来自李浩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李浩研究员联合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古物研究中心玛特·劳特(Matt Lotter)博士等,最新合作完成对中国南方百色盆地约80 ...

•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历程

  2022年11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四季第六讲在立德楼403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主讲,他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历程》为题,对“中国相互作用圈”(即“最初的中国”)的形成及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从进化论的角度观察,“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

• 突破与创新:全球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报刊、出版社等媒体工作者相聚一堂,线上与现场参会人员达100余人,提交论文69篇。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小凌教授、上海 ...

• 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出土文物及其习俗

  吐谷浑原是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徙居西北甘、青等地后,与当地羌、鲜卑、匈奴、汉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吐谷浑与甘、青一带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笔者结合吐谷浑最新研究成果,以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出土文物为重点,对吐谷浑的习俗进行讨论。  服饰。《魏书·吐谷浑传》载,“吐谷浑男子衣服同于华夏”。所谓 ...

• 中国人民大学藏唐代西域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获得新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获赠了500多件文书(以下简称“人大文书”),其中汉文文书300多件、于阗文文书160多件、粟特文文书13件、古藏文文书16件以及梵文残片50多件。由此,相关研究深入展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藏唐代西域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20ZD250)于2020年12月立项,2021年4月19日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负责人孟宪实和子 ...

• 殷墟为何如此重要

 作为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从来都不缺乏“新闻”。最新的进展是,考古人在洹河北岸发现一条东西走向、西低东高的道路,发掘长度达80米、两端均延伸至发掘区以外、最宽处达14米。更重要的是,它和此前发现的另一条东西向大道均与一条南北向大道交叉,构成了类似“街区”的布局形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商代都城 ...

• 环境考古研究中的两类环境问题

  环境考古学是对考古学研究材料、对象的环境背景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重建和分析的一门科学。作为考古学和地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沉积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地理学等地学的研究方法在环境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学科体系中,因其属于一种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环境考古通常被视为科技考古的组成部分。尽管科技考 ...

• 古DNA与分子考古研究

  2022年10月,著名人类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aabo)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和人类进化研究中的杰出贡献,成为古代DNA研究领域首位诺贝尔奖得主。什么是古DNA,古DNA在考古研究中又有哪些应用呢?本文将简要介绍古DNA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古DNA是指残存在古代生物遗骸(如化石、亚化石、 ...

• 玉器技术科技考古研究的创新突破

  一、玉器科技考古研究简介  中国百年考古实证了中华万年玉器技术和文化发展史。经过几代考古学人的努力,中国古代玉器技术研究在世界科技考古领域具有了领先优势。  从全新世早期以来,小南山、兴隆洼、牛河梁和哈民等中国东北玉器体系的发现,成就了中国以至东亚早期玉器文化品牌。由此,中国史前玉器文化起源这一重大问题的突破,得到了欧美及俄 ...

• 寻找匈奴龙城——蒙古国和日门塔拉三连城的考古发掘与收获

  2022年10月12日晚上18点,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在线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课堂,带来了《蒙古国后杭爱城和日门塔拉“三连城”的考古发掘与匈奴城址》的专题讲座(图1)。讲座由《北方民族考古》课程教师王晓琨副教授主持,课堂全体学生以及线上的近200名观众参与了讲座。图1 讲座海报  陈老师的讲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蒙古及 ...

• 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化进程

 2022年11月16日下午15:00,“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四季第五讲“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化进程”在立德楼403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戴向明老师主讲。他结合大量考古发现与研究实证,介绍了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衍生发展进程。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戴向明老师开宗明义地概述学界有关文明起源的 ...

• 解读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码——殷墟考古成果探查

  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诸多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中,殷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总书记不久前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感慨地说。  拨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