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张骞墓考古记述

摘要: 中文摘要:本文记述了1938年西北联大对张骞墓及墓前石兽的调查发掘,通过发掘出土的汉代石兽、似封泥印字纹陶片、五铢钱等文物,证实了传说中张骞墓的真实性,同时也基本弄清楚了张骞墓的墓葬形制。关键字:张骞墓石兽考古记述Abstract:The article narrative Northwest Union University’s investigation into tomb and stone animal in front of ZhangQian’s tomb in 1938. By means

来源:《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 作者:卜琳 白海峰 田旭东 梁文婷

中文摘要: 本文记述了1938年西北联大对张骞墓及墓前石兽的调查发掘,通过发掘出土的汉代石兽、似封泥印字纹陶片、五铢钱等文物,证实了传说中张骞墓的真实性,同时也基本弄清楚了张骞墓的墓葬形制。

    字:张骞墓   石兽   考古   记述

 

AbstractThe article narrative Northwest Union University’s investigation into tomb and stone animal in front of ZhangQian’s tomb in 1938. By means of studying excavated stone animals in Han dynasty, pottery with characters, and bronze Wuzhu coin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tomb of ZhangQian is true. Meanwhile the form of ZhangQian’s tomb was basically figured out.

Keyword ZhangQian’s tomb  stone animals  archaeology  narrative

 

 

1:张骞墓在城固县位置示意图

张骞墓位于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地理坐标为N33°0931.5″,E107°1727.8″(图1)。墓地处于张骞纪念馆内,纪念馆东为饶家营村六组、西为饶家营村七组、南为饶家营村一、二、三、四组。

张骞(?─前114),汉中城固人[1],其事迹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中有详尽介绍。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历时30年,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为我国西北疆域的确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公元前114年,张骞“为大行而卒,冢在汉中”[2]

1938年,由于抗战爆发而被迫迁至城固办学的西北联大,对张骞墓墓道和墓前石兽进行了发掘清理。由于发掘时间久远,发掘出土物及发掘资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十年文革中不断辗转,现绝大多数已遗失[3]。当时并未发表专业的考古简报,且发表过相关发掘文章的杂志今存世稀少,极难查找。因此对张骞墓考古的坊间传说较多,形成了许多不正确的认识,如1988年第4期《文博》杂志发表的《西北联大发掘张骞墓始末》[4], 1993629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报发表的《张骞墓发掘历险记》[5]2006年第11期《西北大学学报》发表的《西北大学对汉博望侯张骞墓的发掘与增修》[6]等。

在本次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活动中,笔者有幸参与了丝绸之路陕西段张骞墓申遗规划《张骞墓保护管理规划》和《张骞墓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为了做到规划内容翔实,在张骞墓纪念馆王雅萍、蓝艳军等的帮助下,收集到当时发表的一些有关张骞墓发掘的文章及部分相关资料,并且走访了当年参与发掘的发掘者,因而对张骞墓考古工作有了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为了纠正现在对张骞墓考古的错误认识,为张骞、张骞墓及其相关的研究提供资料,特对张骞墓考古情况进行记述。

一、张骞墓考古工作经过概述

13385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成立考古委员会,计划对陕南各县文物古迹进行系统调查,调查首先从西北联大所在地城固着手。张骞墓为城固县古迹之冠,且张骞凿空壮举昭垂史册,中外共仰,在当时抗战的情况下调查张骞墓既可以满足学习研究的需要,又可以唤醒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故首先对张骞墓进行调查。

1938521,西北联大历史系师生一百多人开始对张骞墓及墓前石兽进行详细调查,当日调查完毕。调查人员在墓地周围的麦田及邻近的下李何、饶家营、季家营等村旁采集到大量绳纹残砖、残瓦及花纹陶片等遗物。

返校后考古委员会商定下一步工作计划:首先,发掘张骞墓墓前石兽,并原地筑台陈列保护。其次,修葺张骞墓本体。第三,勘探张骞墓与石刻之间有无其他石刻。最后,于张骞墓前立碑记述考古工作经过[7]

张骞墓墓前石兽的发掘工作在193873日开始,因石兽体积不大、入土不深,工作简单,一日而毕。

石兽发掘时,当地有人提到说张骞墓东部被雨水冲出一洞,于是联大派人前去察看。在草丛中发现此洞,洞中出露汉代花纹砖砌成的拱门门楣一部,侧立二十余砖,砖下为一洞,洞周封土虚松,有一推即倒之势。询问诸联保长得知此洞于1932年被雨水冲出,向内约3米可见砖壁整齐,分列3门,建筑宏大,后因小孩入内玩耍,导致土壁塌陷,洞口复被掩埋。为了防止不肖之徒妄自出入,擅加损毁,西北联大考古委员会决定发掘清理张骞墓。当地政府及张氏后裔支持考古委员会的决定,三方在西北联大召开会议商讨发掘及修葺办法。会议决议由联大担任清理修葺之责,由县府及张氏后裔派员随同协助。

张骞墓的发掘清理工作于1938824日开始,831日结束,共进行了8日,中间虽经大雨连绵,未有停顿。到831日,发掘工作不仅受到连日大雨的影响,而且碰到地下水涌出,墓中积水甚多,考古工作极为不便。更为严重的是此时预算经费已告罄,发掘清理难以为继,故结束发掘工作。当时并未清到底,但对张骞墓的形制大体已弄清楚。

次年5月,西北联大于张骞墓前刻立《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记述了当时的考古盛况,及研究结论。

二、张骞墓墓前石兽发掘

(一)发掘经过

 

2:西北联大绘墓与石兽位置图

石兽位于张骞墓南约162.40米处的水田中。2石兽东西相对,相距14.40米,田中水盛时淹没不见,水退时石兽脊背出露地表(图2)。嘉庆《城固县志》载:“汉博望侯张骞墓,(距县城)西五里”,并记“(距县城)西北八里,田中有二虎,首昂尾低,槌之则臭”[8]当地人根据地方志的叫法,称其为石虎,又称支机石。

当地传说“石虎入地数丈,前人曾经挖掘,未得成功”;“愈掘则入地愈深”;“每当夏季大雨,水涨石高,永远能保持其露面数寸之状态” [9]。因此考古委员会在不清楚石刻埋藏深浅的情况下,618日,派人再次调查核实,并制订工作计划。预计45日完工。

发掘工作于73日开工,因石兽入地甚浅,发掘工作一日而毕。4日上午,只补照3张工作照。

发掘时两石兽头部均已毁。东部石兽颈部高出水田水面约0.17米,距地表约0.4米;尾部高出水田水面0.12米,距地表约0.5米。西部石兽颈部高出水田水面约0.15米,距地表约0.4米;尾部高出水田水面0.02米,距地表约0.5米。石兽石色青黑,质地较为虚松,似为片岩石,但也有可能与长期浸泡在水田中有关。

因石刻处于水田中,发掘前先在二石刻周围各筑东西长3米,南北宽2米的长方堰,排去蓄水。发掘探方同方堰大小相同,为3×2米,但因水田土质虚松,坑边屡次坍塌,几经修补,成为不太规整的长方形坑。东面石刻所在命名为东坑,西面石刻所在命名为西坑。发掘结束时,东坑实际尺寸为3.15×2.20米,发掘深度为0.580.68米。西坑变化不大,发掘深度为0.67米。时泥水甚大,发掘工作颇为不便,故石兽全部清出即停止工作,未发掘至生土[10]

(二)地层堆积

东西两坑地层大致相同,但由于扰动严重,地层划分较为困难,大致可分为3层。

1层:耕土层,灰褐色土。东坑4壁厚度相同,厚约0.28米,唯西南角、西北角第1层与第2层相混,层次不甚明晰;西坑东、南、西3壁厚度相同,厚约0.28米,但北壁与东北角为灰褐色土和青灰色土混杂土,层次不明。

2层:青灰色土,东坑东壁厚约0.108米,南壁厚约0.20米,西壁与北壁同,厚约0.10米;西坑东壁厚约0.15米,南壁厚约0.13米,西壁厚约0.18米。

3层:黄褐色土,东坑东壁厚约0.23米,南壁厚约0.207米,西壁厚约0.20米,北壁厚约0.30米;西坑东壁厚约0.14米,南壁厚约0.19米,西壁厚约0.16米。

(三)石兽

石兽呈青黑色,头、足、尾均残,做蹲伏状,颈部后仰,腰身前低后高成一斜线,臀部翘起,线条雄劲。石兽表面剥蚀严重,除左右两肋各有7根胁骨外,未见其他雕刻与字符。(图3

 

 

3:张骞墓墓前石兽照片

 

东坑出土石兽较西坑略大,长1.75米,前身最高为0.85米,后身最高为0.65米。腰周1.035米,腹周1.54米,最大颈周1.55米,颈高0.37米,前背宽0.55米,后背宽0.60米,胸部宽0.56米,尾部仅存一沟,长0.46米,宽0.06米。前腿间距0.15米,后腿间距0.04米。(图4

 

4:东坑出土石兽线图

 

西坑出土石兽,全身长1.55米,前身最高为0.84米,后身最高为0.64米。腰周1.20米,腹周1.48米,最大颈周1.52米,颈高0.26米,前背宽0.50米,后背宽0.58米,胸部宽0.48米,尾部仅存一沟,因臀部残缺,沟长于东部石兽,为0.56米,宽0.15米。因未翻动石兽,两腿间距离未进行测量。(图5

 

5:西坑出土石兽线图

 

(四)其他出土物

1.东坑出土物

碎砖共14块,最大长约10厘米,宽8厘米,厚4.5厘米。最小长2.5厘米,宽厚同为1.5厘米。其中2块为灰黄色,其他为灰色,一块隐约有绳纹,其他无任何纹饰。

瓦片共10片,最大长7厘米,宽5厘米,厚1.5厘米。最小长3厘米,宽1.5厘米,厚1厘米。其中一片为灰黄色,其他为灰色,无纹饰。

陶片1片,长2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灰色,无纹饰。

蓝花白地新瓷片2小片。缸瓷片2小片,缸瓷鋬1小件,无纹饰,均为新品,另有砂石一小块,无人工痕迹。

以上器物在各地层中均有发现,绳纹残砖发掘时距地面0.36米,而1块新瓷片,2块新缸片则出土于坑底,可见底层扰动较为严重。其他出土物,如砖瓦、陶片的棱角十之七八都被磨光,应为后期扰动进入,并非原状埋藏。

2.西坑出土物

碎砖共15块,最大长7厘米,宽4.5厘米,厚4厘米。最小长2.5厘米,宽1.6厘米,厚1.3厘米。其中1块为灰黄色,其他为灰色,仅1块有绳纹,其他均无纹饰。

瓦片共24片,最大长4.3厘米,宽4厘米,厚1.5厘米。最小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0.7厘米。其中一片为灰黄色,其他为灰色,除1片有绳纹外,均为素面。

陶片共4片,红色和灰色各2片,均为素面,其中1片灰色陶片为陶器口沿部分。红色陶片为晚期物。

缸瓷1片,素面,为新近混入。

以上出土物同东坑各物,在各地层中均有发现,如绳纹残砖,与新缸瓷片同出于0.67米的坑底。各物久经扰动而无锋棱,亦与东坑相同。

(五)结论

此次清理石兽,共发掘两坑。由于农田耕作、洪水冲刷及后人屡次挖掘,地层扰动严重,考古断代价值不大。如东坑绳纹残砖出土点距地表0.36米,而1块新瓷片,2块新缸片则出土于坑底;西坑绳纹残砖,与新缸瓷片同出于0.67米的坑底,且所有出土的砖、瓦、陶片等残件,棱角均被磨圆,可见扰动之大,出土物与石兽之间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出土石兽虽已残损,然大体完整,制作古朴,线条雄劲,形态生动,具有极高的考古、艺术价值。石兽风格与茂陵霍去病墓前石刻相似,应为西汉遗物。另外调查时在其周围采集到汉砖及汉代瓦片等也可为佐证。

其他出土物中,东坑出土的绳纹碎砖、灰陶片,西坑出土的2块绳纹碎砖、1片绳纹残瓦为汉代遗物,其他均为近代扰动混入。

二、张骞墓墓道、甬道发掘

 

61938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张骞墓
关键词:张骞墓,石兽,考古,记述

作者:卜琳

更多信息...

作者:田旭东

更多信息...

张骞墓

关键词:张骞墓

关键词:石兽

关键词:考古

关键词: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