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吕国恩达勒特古城要把它当作一个麻雀来解剖

吕国恩(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达勒特古城 专家学者如是说】  达勒特古城自发现就不断出土一些重量级的文物。此次发掘我们看到了陶器耳朵都是仿皮制的,这很特别,是在其他地方从没有见过的形制。另外还有许多发现的东西,我们都说不清。但这不要紧,只要我们一点点地扩大发掘面积,一点点地做工作,就一定可以搞清它的真实面貌。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过去没有做过古城遗址的发掘工作,达勒特古城发掘是一次重要的 ...

• 王炳华:达勒特古城 或许能揭开西辽的面纱

王炳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达勒特古城 专家学者如是说】  西辽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影响很大。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当时契丹王朝曾经在新疆这片区域修建了8个城池,从准噶尔盆地到中亚地区都有,可惜我们一直没有找到。  从现有的资料看,达勒特古城属于辽元时期可能更准确一些。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出土陶器中,辽时期的痕迹更明显一些,风格也更接近。再从周边环境看,这里是通向中亚地区的大通道,周围水 ...

• 汉代河西市场的织品 ——出土汉简资料与遗址发掘收获相结合的丝绸之路考察

汉代河西市场的织品——出土汉简资料与遗址发掘收获相结合的丝绸之路考察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5期 作者:王子今摘 要:汉武帝时代占有河西、列置四郡、打通西域道路之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义更为显著。对于汉代丝路贸易实际情形的考察,限于资料的缺乏,推进颇有难度。结合出土汉简资料与遗址发掘收获了解河西地区民间市场的中原织品,可以增进对当时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功能的认识。士卒贳卖衣财物,是中原织品流向河西 ...

• 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与文明互动

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混合文明,它的出现和形成本身就是希腊古典文明与古代埃及、西亚、印度诸文明互动的结果。希腊化文明之所以能在消失了近两千年后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同样是由于它与当时和其后的东方文明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联系与互动,在这些文明中留下了比较清晰的印记。甚至在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希腊化文明的信息和遗产在古代文献和历史遗迹中也依稀可辨。这种具有“全球性”特点的文明互动,

• 钟焓|近百年来内亚史发展历程的观察结论

提示:点击上方"民族史"↑免费订阅本刊近百年来内亚史发展历程的观察结论钟 焓  重释内亚史——以研究方法论的检视为中心(精装)钟焓/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0月 68.80 我们不能忽视,像伯希和、斯坦因这一代主要生活在20世纪前期的学者,他们的学术工作往往与殖民时代的历史大环境息息相关。换言之,政治对学术的宰制在那个时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隶属于广义“东方学”范围下的内亚历史

• 唐代六胡州研究述评

唐代六胡州研究述评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唐代的“六胡州”引起学界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而言,它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的混合经济地带,虽名以“正州”,但就考古材料来看,它内部的结构比较独特,当是一个较大的粟特人聚居地;二,就民族社会层面来讲,六胡州自设置而后,逐渐演化为一个代表当地粟特人集团的名称,从汉文材料来看,汉人将该地的粟特人视为能征善战相对独立的团体,而从安菩墓志来

• 田澍|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朝角色

作为14世纪至17世纪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大国,明朝能够担负起维护丝绸之路运行的历史责任,扮演着丝绸之路的主导者、规则制订者和稳定者的角色,与西域诸政治体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通过与西域的和平交往,明朝既确保了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又加强了与西域的深度交流,使这一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具有全新的历史特点。关键词: 明朝 西域 陆路丝绸之路 朝贡贸易 作者田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 于阗专栏(四)|霍巍:从于阗到益州:唐宋时期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流变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摘要] 毗沙门天王作为北方守护神进入到中土之后 ,在于阗完成了其宗教崇拜体系,开始独立于印度的四天王之外成为偶像崇拜对象,这不仅体现在文献记载上对其来源的神圣化,更体现在单体的毗沙门天王图像的出现。于阗形成的毗沙门天王可称为“西域风格”的代表作,体现在其形态上独具风格的甲衣装饰和足下所踏之神怪。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一方面继承了于阗西域风格,另一方面

• 于阗专栏(三)|郭声波、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毗沙都督府羁縻州之我见——兼评《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究》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内容提要: 毗沙都督府下设若干羁縻州,由于两《唐书·地理志》不载州名,历史面貌较为模糊。本文考证羁縻于阗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初领于阗、蒲山、六城、渠勒、戎卢、精绝六羁縻州,前上元二年,改于阗州为毗沙州,于阗都督府为毗沙州都督府,析置羁縻西河、勃野、河中、□□、东河五羁縻州,初步复原了毗沙都督府十一州的具体地望,并对朱丽双新近发表的《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

• 文史论坛|任崇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的丝路交往——《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摘 要:自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是中原地区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通道。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兵燹不断,国家分裂,但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西北区域,并未因战乱而衰落,而是继续保持了繁荣。曹魏、西晋、北魏都定都洛阳,这几个王朝与西域诸国在政治上联系紧密,在西域设置官吏,加强管理;在经济上懋迁有无,使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在文化上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对西域诸国影响甚大,而佛教文化从西域传入关内,对我国的文化艺术及宗教

• 赵海霞:新疆的民族迁徙如何影响民族关系?

荐稿人 / 叶鹏(暨南大学历史系)作者 / 赵海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荐理由 新疆地区的民族问题向来触动中国人的神经,想了解新疆民族现状势必要从这些民族“从哪来”入手进行历史考察。赵海霞老师分“新疆境内间的民族迁徙”、“境外民族向新疆的迁徙”及“内地各民族向新疆的迁徙”三种类型,条分缕析地梳理了清代新疆的民族迁徙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疆民族迁徙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为我们理解新疆

• 马强:白乌二年金方奇及相关问题

白乌二年金方奇及相关问题马 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6年9月,宁夏盐(池)中(宁)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村一个山峁上出土三件金质文物,其中一件自铭“方奇”,经考古工作者现场勘察,出土地附近未发现遗址和墓葬。这三件方奇出土后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报道,认为其为隋大业九年(614年)称帝建元白乌的向海明政权遗物。经过对方奇纹饰、铭文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上述结论有诸多疑

• 公元前8~3世纪的萨彦-阿尔泰: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东部草原文化交流(下篇)

公元前8~3世纪的萨彦-阿尔泰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东部草原文化交流Sayan-Altai in the 8th-3rd centuries B.C.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uthern Siberia and northwestChinain the Early Iron Age马 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第三章 萨彦-阿尔泰考古学文化中的外来因素巴泽雷克墓地遗物中

• 公元前8~3世纪的萨彦-阿尔泰: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东部草原文化交流(上篇)

公元前8~3世纪的萨彦-阿尔泰早期铁器时代欧亚东部草原文化交流Sayan-Altai in the 8th-3rd centuries B.C.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uthern Siberia and northwestChinain the Early Iron Age马 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引 言公元前9世纪,欧亚大陆的气候巨变导致了欧亚草原地区古民

• 丝路艺术·希腊-犍陀罗卷

从希腊到中国《丝路艺术·希腊-犍陀罗卷》刊名:《丝路艺术·希腊-犍陀罗卷》英文刊名:SERINDIA出版方:漓江出版社国内统一刊号:CN 45-1403/J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3009字数:150千字;图幅数:160定价:45.00元本卷承续创刊号中的“犍陀罗”主题,深入探究中亚与希腊古典艺术相逢后诞生的最佳艺术典范——“希腊式佛陀”,以文字、图像直击希腊、印度、波斯、中国以及中亚宗教、艺术元素的交融盛状。本卷包括图片近160幅,汇 ...

• SERINDIA |《丝路艺术·阿富汗卷》新刊发布

丝路艺术 SERINDIA 总第三期·阿富汗卷作为亚历山大站在兴都库什雪山上遥遥观望东方的世界边缘之地,作为各游牧民族叱咤争锋争战不休的梦想之地,作为唐帝国挥戈万里一路向西设置安西大都护府之地……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阿富汗,承载了太多历史与文化的印记。它的动荡,源于身处世界心脏;它的魅力,在于列国文明在这里猛烈地碰撞。 浴火

• 16世纪至19世纪的中亚及有关该时期历史的穆斯林文献

一 帖木儿朝的崩溃,标志着所谓“蒙古时代”的结束,随之中亚产生了由月即别乌兹别克人建立的诸王朝。月即别。本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人——第9代金帐汗的名字,后来这一名称指金帐汗国的游牧民,金帐汁国瓦解后,大量的游牧民涌入中亚,他们与当地操突厥语的居民融合,并以月即别作为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阿下海儿被看作是月即别人最初的首领,他是 ...

• 北京大学“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纪念展”导言

【编者按】1927年,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首次呼吁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它也是中国学者开始科学意义的西北考察的里程碑。首批10位中方团员,北京大学参加者达8人。值此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举办“北京大学与丝绸之

• 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摘要:绵延千年丝绸之路的停歇是中外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 除了国际情势的变迁以外, 棉花的普及以及对丝绸形成替代作用也是丝路衰绝的内在原因。好在中国茶叶转成国际市场上的俏货, 丝绸之路变换成“茶叶世纪”。丝绸与茶叶及棉花的替代是古代与近代国际贸易商品转换的典型表征, 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关键词:丝绸 茶叶 棉花 外贸商品 替代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

• 张思琪 田广林|草原丝绸之路的史前中外交通新证 ——以考古发掘所见石质容器为例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摘要: 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通过内陆欧亚草原通道的人文互动与交流,远在张骞通西域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客观存在。史前东西方远古居民通过草原地带交通路线进行的文化交流,代表了中西文化交流历史长河中的早期浪潮。种种迹象表明,早在距今9000年的小河西文化和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史前的中国与西方之间就存着反映在石质容器上人群互动和文化往来。关键词:石质容器,草原丝绸之

• 史念海|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

西域之名昉自西汉中叶。自张骞凿空之后,始有这样的称呼。当时玉门关外皆谓之西域,班固撰《汉书·西域传》,所述即远至安息和康居。然汉廷所置的西域都护府,乌孙、大宛之西就少加过问。西汉以后,西域交通时有通塞,西域诸国亦起伏不一。迄至唐初,版图所及,仅至瓜(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沙(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二州。稍后伊吾归附,高昌夷灭,始置伊(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市)、西(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

• 王子今|早期草原丝路的文化地图——读纪宗安著《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早期草原丝路的文化地图——读纪宗安著《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 “研究古代的国际关系,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研究以中国为主体的中外关系史",这是著名史学家朱杰勤教授提出的“一个极有概括性、科学性的"学术命题,一个重要的学术任务。纪宗安教授著《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一书,就是推动了中外关系史研究之学术进步的成功之作。应当肯定,这部学术专著的价值,正是在于 ...

• 中外交通古地图集

中外交通古地图集 作者:朱鉴秋/陈佳荣/钱江/谭广濂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年:2017-6 定价:158.00元 本书选録123幅(套)涉及中外交通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各历史时期的全国舆图、航海图、沿海图及有代表性的其他古地图。每一幅中国古地图(或几幅同题材的中国古地图)撰有一篇题解,对其绘制过程、流传情况、历史意义以及其中涉及的地名等详加注释,同时配置相近年代的外国古地图作比照。外国古地图的内容与中国古地图没有直接联系, ...

• 汉代车马形像研究

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作者:练春海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7月本书以汉代车马的视觉形像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讨论了汉代车马装饰、使用以及仪仗等方面的礼仪。通过汉代御礼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层次,作者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西汉前期,御礼延续了它在先秦的实用性;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影响,御礼开始强调礼仪性 ...

• 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

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作者:河南博物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6月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其中无数创造者用智慧构成心灵的和声。丝路沿线的音乐文物以其丰富性、连续性和典范性,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音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载体,《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从数十年来出土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南六省区音乐文物中 ...

• 唐昭陵韦贵妃墓发掘报告

唐昭陵韦贵妃墓发掘报告编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昭陵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6月本书是唐昭陵韦贵妃墓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约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韦贵妃墓的形制和随葬器物以及墓葬壁画,为研究唐代帝陵陪葬墓的制度,以及大中型墓葬的等级划分, ...

•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作者:魏东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6月本书是对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的综合研究。全书从人口学、人体形态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与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哈密地区发现的天山北路墓地、拜其尔墓地、黑沟梁墓地出土的人类遗骸标本进行了全面考察。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人类学与考古学研究成果,总结了这一时空框架内,该 ...

•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作者:彭明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5月本书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 吐峪沟石窟

吐峪溝石窟编者:吐鲁番学研究院 吐鲁番博物馆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5月本书由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合作编著,由吐鲁番学研究院技术保护研究所相关人员绘制,吐峪沟石窟壁画线描图集为高昌石窟壁画线描集的第一本,另有胜金口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伯西哈尔石窟等壁画线描图集将陆续出版。全书整体分为两部分,文字部分包括序言、概述与图解、后记;图版部分为全书主体,为吐峪沟石窟壁画之线描图,约 ...

• 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

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作者:赵贞 著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2月本书由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现有十三章,分为四编,大致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分为律令制度、社会经济、学术与教育、占卜与历日四编,具体内容涉及:唐尚书六部二十四格初探、敦煌出度文书所见唐代度牒的申领与发放、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三贾均市”的制作与实践等。

• 新疆考古论文集

新疆考古论文集作者:陈戈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7年4月本文集共选录38篇论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性质,共3篇,分别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新疆的古代交通路线和二十世纪考古研究概况以及简要地介绍了新疆古代遗存概貌。第二部分为史前时期,共25篇,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某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第二组是对几种考古学文化的专题研究和论述;第三组是与他人就某些问题进行的学术争鸣。第三部分为历史时期,共10篇, ...

•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作者:吴荭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月本书从北周石窟寺类型分析、北周各石窟寺比较、北周单体造像研究、南朝造像与北周石窟及单体造像的关系等方面对北周石窟造像的源流及艺术特点等作了深入研究。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是中国石窟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朝晚期石窟是中国石窟北魏、唐两大高峰的过渡时期。就地域而言,又有东魏、北齐管辖的中原东部地区和西魏、北周管辖的北方西部地区之分。

• 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

《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编著:张景峰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3月阴氏是活跃在敦煌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家族,不管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吐蕃统治还是归义军时期,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阴氏具有所有敦煌大族的共性,即以家族为单位,为巩固家族的地位做出不懈努力,也为敦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敦煌历史的舞台上,阴氏家 ...

• 孔雀河青铜时代与吐火罗假想

古代新疆天山南麓部分绿洲曾经使用过吐火罗语言和文字,是一百多年前德国学者提出但迄今一直未得学界普遍认同的老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罗布淖尔孔雀河谷发现并发掘了青铜时代墓地古墓沟,出土了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古尸,又有学者提出了他们是吐火罗人的“假想”,使新疆曾存在吐火罗语言和文字的观点一时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有见于此,编者邀约吐火 ...

• 新出土中古有关胡族文物研究

新出土中古有关胡族文物研究作者:周伟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3月本书第一章收录有关北朝时胡人墓志考释的文章四篇。第二章收录隋唐时有关胡人文物墓志研究的文章四篇。第三章收录隋唐时出土相关胡人的文物、“六胡州”及丝绸之路起点研究的文章四篇。第四章收录了笔者从相关胡人墓葬出土的“乐舞图像”中研究唐代音乐、舞蹈的文章二篇。最后,附录中收入了笔者周伟洲多年研究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胡族及其相 ...

•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整理与研究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整理与研究作者:魏宏利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月本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北朝时期关中地区造像记进行系统整理。其中,有年月可考者以时代先后依次编列,无年月可考但能断定大致朝代者附於朝代之末,其他并具体朝代不详者则附於全书之末。有些造像虽有记录,但或以史无详书,或以未见公开着录,则就编者搜集所见附录於后。第二部分是对上述资料之研究,一部分在全书的前言中作了 ...

• 羌族石刻文献集成

羌族石刻文献集成出版社:巴蜀书社 2017年1月1日本书收录已公布及部分已出土尚未公布的汉代至民国羌区汉文石刻文献材料390余通,其中包括四川省汶川、理县、茂县、北川等羌区石刻。类型包括碑碣、墓志、摩崖、造像记等。内容涉及羌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羌人组织、古代地理、民族融合、人口迁移、姓氏名号、世系谱牒、风俗习惯、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等。

• 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

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作者:冉万里定价:158元页数:292本书的研究对象以唐代长安地区考古发现或传世的佛教造像为主,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分门别类地探讨了这一地区佛教造像的特点、分期、与周围地区及外来文化因素的关系等问题,是至目前为止首部以考古学方法综合研究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著作。作者认为现存的唐代长安地区的佛教造像主要有三个特点:其载体具有独特性;其艺术表现形 ...

• 墙内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在日本的流传与命运

王旭2017-12-27 14:24来源:澎湃新闻1841年6月,林则徐因中英交涉之事被贬谪革职,与魏源在京口(今镇江)相逢。寒暄之余,林氏将其在广东编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等资料全数交予魏源,嘱托他编辑、补充与整理,以期尽早刊行,举开化国民之事功。魏源不负林氏所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外国文献和著述,编纂辑录,终经三修乃定成《海国图志》一书。此书于1842年12月编就,共50卷,计约 50 余万字;1843年5月正式 ...

• 霍巍、王煜: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

霍巍 王煜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取预此潮流,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议,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2015年5月16—18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召开了“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 ...

• 黄达远:“长城—天山走廊”上的国家记忆

黄达远一、“长城—天山”内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1950年的秋天,我和一些青年同志到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一天我在疏勒县的一个茶馆里吃茶,碰到了几个维吾尔族青年正在用维吾尔语讲《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好奇心使我同他们攀谈了起来,得知他们祖上的男方都是在疏勒城外八个屯子屯田的汉族士兵,祖上的女方都是当地维吾尔族妇女。他们约我到他们的家里做客,我在他们的家里看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南疆的 ...

• 年度书单︱六位史学博士生:从圣经考古到丝绸之路

高原 叶山 张睿锜 庄成恒 杜佳峰 王楷2018-01-01 11:17来源:澎湃新闻【编者按】“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的小编邀请六位博士生对自己2017年读到的历史类好书进行了一个盘点和分享,做成了一份书单,以飨读者。藉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如意。高原(复旦大学文博系)1.理查德·A·弗罗因德(Richard A. Freund)著,屈伯文、方舟译:《跟着圣经去考古》,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3月如果说对于西方考古学的各个分支,哪一个最不为国人所知 ...

• 辛德勇漫谈《燕然山铭》︱苍茫沙腥古战场:窦宪北征的路线

辛德勇2018-01-06 10:26来源:澎湃新闻我们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地域空间的基础,依据《后汉书》等原始文献的记载,再结合《燕然山铭》刻石所在的位置和铭文的叙述,来重新比定窦宪此番率军北出所经行的主要地点和路线。师出阴阳山关于这次战役地理进程的记载,主要见于《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但也实在过于简略: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何将万余骑,出满夷 ...

• 李学勤先生的学术研究之路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博与专一般而言总是处于矛盾之中,一个学者要做到知识广博,就常常需要牺牲精专的一面;而专深的研究者则又往往显得广度不足。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能够很好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们的研究工作既做到了视野宽广,触类旁通,又能够研讨精深,以小见大。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李学勤先生,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谈及李学勤先生,熟悉他的人都是充满了钦佩之情,李先生的研究面实在是太广博了,从上古时代的刻划符号

• 系所学人丨马长寿

Sept1947发展边民的自己的生活之道,强于灌输一种外来的方式。——马长寿1955年马长寿从上海复旦大学来到西北大学,1956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建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室,为西北大学西北民族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积极奔波建立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对考古专业的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马长寿(1907—1971),字松龄,又作松舲,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山西省昔阳县人。1

• 王炳华:考古行脚五十年(上)

编者按:原载《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中西书局,2017年12月。考古行脚五十年(上)王炳华——据工作日记。但部分时段日记缺失,所以这一“行脚”难说完整。1960年1955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秋毕业分配,至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学组考古研究所。所,成立于1958年大跃进中,但迄无专业人员,没有工作场所。附属在新疆文化厅下属的新疆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博物馆筹委会,此时同样没有工作处 ...

• 王炳华:考古行脚五十年(下)

编者按:原载《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中西书局,2017年12月。考古行脚五十年(下) 王炳华 1996年1.9细议1996年,尼雅遗址进一步工作计划。 1.10冯其庸先生电话:《中国文化画报》望报尼雅考古新收获,张其影响。 1.15虑及世界对新疆出土干尸的关心,对新疆干尸体现的种族不同、民族众多、精神文化不同、物质生活各异的情形,亟须建“人类学博物馆”。以为人们更具体、细

• 张忠培谈边疆考古

原文为: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代序)原文载《边疆考古研究》 2002年第6期转载时有删节作者:张忠培(1934年—2017年7月5日),男,汉族,1934年生,祖籍湖南长沙,著名考古学家,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建者。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留校任教。  1957—1961年初攻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副博士研究生。  1961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吉林

• 推荐丨《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

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埃德蒙·德瓦尔(作者)梁卿(译者)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9月1日)外文书名: The white road: a pilgrimage of sorts精装: 500页语种:简体中文开本: 32ISBN:9787559801562   中国是关于瓷器的一切故事的起点,千年来瓷器在这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形成了伟大的传统。世界

• 古代蒙古城市

古代蒙古城市C.B.吉谢列夫 等 (作者)孙危 (译者)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6年10月1日)丛书名:汉译丝瓷之路历史文化丛书平装: 474页语种: 简体中文开本: 16ISBN: 9787100124720 《古代蒙古城市》对20世纪60年代以前所进行的古代蒙古城市的研究工作做了总结。本书第 一部分研究了两座产生于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城市。其中一座是西勒西勒城,它是成 ...

• 经纬线上的东西方技术交流——一块织物的丝路故事

  20世纪30年代,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一批精美的汉代丝织品被考古队发现,其中包括一种被知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称为“汉式绮组织”的织物。  这是汉代普遍使用的纺织技术:平纹的地组织上,经线相间隔地织起三上一下的斜纹浮花。其中一块汉绮织有左右对称的双角兽,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  正是当时的巴尔米拉商人,从波斯人手中收入这些中国丝织品,然后转卖到罗马行省及沿海各地。  上海东华大学

• 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

基本信息:编著:李新伟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1月印次:1ISBN:9787532586417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辽西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描述,以高等级宗教中心、大型仪式建筑和高等级墓葬及精美玉器闻名的红山文化的兴衰是全书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上,将西方关于复杂社会和文明起源的理论与中国资料相结合,涉及家户、社区和区域三级聚落分析,墓葬分析,社会上层领导策 ...

• 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

基本信息:主编:程永建 周立编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545619内容简介:  程永建、周立主编的《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是唐安菩夫妇合葬墓的考古发掘报告。本书对1981年洛阳龙门发现的唐景龙三年(709)安菩夫妇墓中出土的120余件(套)随葬器进行详细的描述。墓 ...

•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52622内容简介:  本报告为成都下同仁路发掘成果的全面介绍,以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最为引人注目,造像内容丰富,包含立佛、坐佛、菩萨立像、倚坐菩萨像、交脚菩萨坐像、天王像、阿育王像、释迦多宝并坐、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二 ...

• 水与人类历史

  第三届“上海世界考古论坛”授予公共考古学作者、著名公共考古作家布莱恩·费根“终身成就奖”。这些年他以出版众多影响深远的考古学通识著作和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而知名。他的最新著作就包括《灵丹妙药:水与人类的历史》,这与本次论坛的主题“水与古代文明的关系”也十分契合。  在他看来,人与水的关系是气候变化、人地变迁、礼仪宗教信和科技革新等融合的复杂产物。千万年来,人与水的关系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水的危机 ...

• 唐代瓯窑与越窑青瓷产品的异同

  以永嘉坦头窑址为代表的唐代瓯窑遗址出土的器物与上林湖唐代越窑遗址出土的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因资源、区域文化等的差异又具有自己的某些特色。唐代瓯窑器物群唐代上林湖越窑器物群玉璧底碗的比较  首先,在器物种类上,本窑址出土的包括执壶、碗、盏、罐、盘、盆、盒、碟、碾轮、水盂、钵、灯盏、瓶等在内的各种器物,均可在越窑同时期产品中找到,造型相近或相同。由于这一时期上林湖越窑遗址数量更多、窑场规模更大, ...

• 余王监与官作碗——唐代窑业管理制度研究的指向性意义

 浙江永嘉坦头窑址首次发现了唐代“官作”字样:一件匣钵上发现“余王监”三个字和一件瓷碗上“官作碗”等多个字样。余王监款匣钵  带“官作碗”款的标本文字位于一件碗近底的下腹部,共有“罗七官作碗……”等约十二个字,其中碗字后面的字多不识。这几个字的意思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读:罗七官作碗款标本  第一种,罗七是个地名。与窑址正西边相对的、相距约800米左右的村庄叫罗溪村,在永嘉当地的言中,罗七与罗溪的读法一 ...

• 西藏阿里普兰观音碑考略

སྟོད་མངའ་རིས་པུ་ཧྲེང་གི་རྡོ་རིང་།འཇད

•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下)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续上文)五、北方长城地带内居民迁移的趋势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包含了羌、狄、山戎、貊等,这一地区之所以成为较一致的文化带,除因生业上的一致性外,还有文化上彼此交融的一面,而文化交融有一部份是由人群的转徙造成的。夏代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引发人群迁徙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据邵时雍、刘海坤对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特征的

•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上)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论文提要】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是由东亚蒙古人种的原居民所建立的农业文化带,到战国时代变为由北亚蒙古人种为主的人群所占据的游牧文化带,不只是简单的族群变迁,而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过程。全新世的大暖期,整个北方长城地带开始被农业居民占居。在距今四千年之际气侯的乾冷化导致畜牧业比重的逐

• 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 出版物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Kharoṣṭhī Documents Preserved in Qinghai Tibetan Medical Culture Museum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系列丛书 ⑤ 作者: 段 晴、才洛太中西书局 2017 (即将出版)印度诸神的世界——印度教图像学手册DIE INDISCHE GÖTTERWELT作者: 施勒伯格 (Eckard Schlebe

• 长城的西南翼-从罗布沙漠到敦煌

本书记录了作者从罗布沙漠到敦煌的考察行程及调查情况。 先是穿过罗布荒原东北行,沿途观察了那些将当今之塔里木盆地与疏勒河分隔开来的地带的自然地理状况,及这条中国最早与中亚相连的道路的历史地貌。 到达敦煌的新营地后,一方面循古长城遗址调查,另一方面则是寻找所有的那些烽燧和驿站遗址。 发掘了很多用汉字书写的文字和生活用 ...

• 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日前,腾讯与敦煌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携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致力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交流。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发表主题演讲,任宇昕表示,腾讯希望和敦煌一起,成为“数字丝路”上的“文化连接器”、“文化翻译官”及“文化新使者”,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让传统文化融入青年,并推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互通。以下为演讲全文:任宇昕:尊敬的王院长、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来宾,大家

• 王媛媛:五代宋初西州回鹘“波斯外道”辨释

丝绸之路考古五代宋初西州回鹘“波斯外道”辨释王媛媛(中山大学历史学系)840年,漠北回鹘为黠戛斯所破,“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附汉。”回鹘残部西迁到龟兹、焉耆和高昌等地。约850年前后,他们以高昌为都城,在吐鲁番地区建国,史称“西州回鹘”(866—1209年)。尽管从吐鲁番出土的大量摩尼教文献来 ...

• 地下画廊:河西走廊出土壁画彩绘砖

  基本信息:  作者:卢冬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2702729  字数:  页码:1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地下画廊:河西走廊出土壁画彩绘砖/华夏文明之源》是一部关于河西走廊出土魏晋十六国时期壁画与彩绘砖的研究专著。分为六章,对出土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等地的数百帧壁画、彩绘砖

• 《敦煌研究》2017年第2期目录

敦煌论坛会议论文选刊莫高窟前史新探——宕泉河流域汉晋遗迹的历史意义……………………………………………马德(1)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佛图像源流探讨………………………………………………………陈清香(9)阿育王式塔所具有的多种意义………………………………………………… 蒋人和 著 王平先 译(22)1907-1949年的莫高窟摄影……………………… ...

• 以更广阔视野研究丝绸之路——学界纪念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

  1927年,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首次呼吁创立了第一个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该科学考查团也是中国学者开始科学意义上西北考察的里程碑,在维护中国主权、开展西北考察等方面,开中国学术之先河。  12月23—24日,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历史学系、人文学部与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北 ...

•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

基本信息:编著:宁夏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47949内容简介:  地处中国西北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是古代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留存着大量与之相关的遗址、遗迹和文物。首次汇集西北五省(区)“丝绸之路”精品文物249件(组)的“丝绸之路——大西北遗 ...

• 发现长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纪念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9月印次:1ISBN:9787520312318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始建于1954年,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一个甲子只是一瞬间,但是西安研究室之于中国考古学史而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却留下了辉煌的学 ...

• 盘龙城聚落布局研究

全文阅读盘龙城聚落布局研究(作者:张昌平 孙卓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刊于:《考古学报》2017年第4期)

•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人骨研究

——————————————————————————————————————全文阅读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人骨研究(作者:王明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7年第4期)

• 上承两汉 下启隋唐——曹魏都城形制影响深远

 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形制,再到中轴对称的坊市制都城布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都城形制演变史上,曹魏时期的都城规划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邺北城中轴对称的规划格局对后世都城发展影响深远,而曹魏洛阳城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形制,以及以太极殿为核心的宫城制度,更是后世都城建设争相模仿的范本。  邺北城改变宫殿分散布局  从历史文献记载和 ...

• 古代敦煌的奇异美甲习俗

大约在唐代以前,我国妇女中已经出现了染指甲的习俗。唐·李贺《宫娃歌》中“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唐·张祜《听筝》中“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都是对妇女染指甲习俗的描写。前者描绘了妇女在烛光下制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后者则描写了十指浸染后的情况,“玉笋红”即指娇艳鲜红的指甲。所谓“守宫”,本指壁虎。因为它经常守伏在宫室之壁,捕食虫蛾,故名。相传古人将它养在盛放朱砂的盒中,等它吃了朱 ...

• 敦煌壁画中的如来心相

佛像胸前往往有卍字符号,在北朝石窟与佛教造像碑中还可以看见佛胸前有一椭圆形的类似花盘的图像,有的还画出放光状,我们称之为“宝花”。卍字符号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三十二相是对佛的外貌的描绘,而宝花图像比较特别,它是表示佛的心脏。胸前有宝花的佛像主要见于莫高窟北魏251、254、257、259、260、263窟,西魏248、249、285、288、431、435窟,北周290、297窟,隋代278、280窟等洞窟,隋以后的洞窟有一例,见于初唐300窟, ...

• 敦煌壁画中的八塔变

八塔是指在佛一生行化的八个主要地点所建立的佛塔,(宋)法贤译《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记载:“何等为八?所谓第一迦毗罗城龙弥尔园是佛生处,第二摩伽陀国泥连河边菩提树下佛证道果处,第三迦尸国波罗柰城转大法轮处,第四舍卫国祇陀园现大神通处,第五曲女城从忉利天下降处,第六王舍城声闻分别佛为化度处,第七广严城灵塔思念寿量处,第八拘尸那城娑罗林内大双树间入涅槃处,如是八大灵塔。”该经极短,没有具体内容。敦煌石窟 ...

• 学者对莫高窟第465窟藏文题记作新的释读

莫高窟第465窟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早期藏传佛教洞窟,建造时间有西夏、元代等不同说法。甬道南壁西侧有一则用无头体古藏文书写的题记,字迹清楚,内容完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条题记可以转写为:“bod lo nyi shu Inga dur khrod cha tshang bzhens”,学者对这条题记的时代、含义争论比较多,有学者翻译成汉文是“蕃二十五年全窟建成”,由于可黎可足在位27年,因此有学者推定此25年即可黎可足在位的彝泰二十五年(839)。但藏族 ...

• 莫高窟第156窟发现尊胜经变

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首任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前室窟顶西披画三铺经变画:中央画降魔变、北侧画报父母恩重经变,南侧一铺存留部分画面,原定为法华经变。2010年8月,法国远东学院郭丽英教授等学者与敦煌研究院殷光明等学者共同考察时发现这是一幅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其中主尊佛座下的主榜题北侧画一三层经幢,顶层有幡垂下,顶置经板;主榜题南侧画一楼房,楼内有一俗装男子在读经,楼顶平台上置经板。此二个画面完整,内 ...

• 敦煌壁画中的祖师像

佛经说,释迦说法,一般有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1250位学生在讲堂听课,其中有十大弟子最著名,他们各有特长,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五记载,一次释迦见迦叶年纪大,特许他放弃头陀:“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 ...

• 丝绸之路考古(第1辑)

基本信息:主编:罗丰编著: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552938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筹备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1-2册。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12篇,书评4篇。目录中国北方长城 ...

• 求索西域:王炳华先生与新疆考古

求索西域:王炳华先生与新疆考古 刘子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自1960年至新疆工作算起,王炳华先生在新疆考古一线工作了40个春秋。2000年退休之后,更是笔耕不辍,教书育人,继续着西域研究之路。可以说,王先生是新疆考古的代表者,他见证并推动了新中国的新疆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沉寂走向辉煌。晚晴民国时期,新疆成为了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英、法、德、美、日等国的探险队纷至沓来,争相开展探险发掘活动,从吐鲁

• SERINDIA | 吐火罗人迁徙和吐火罗文书

  大月氏人迁徙:  黑海—阿尔泰山—阿富汗最近北京故宫展出的“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吸引了许多热爱丝路的观众。大月氏人从张骞时代就为中国人所熟知,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文化隔绝和阿富汗的战火,中国人又似乎对大月氏文化彻底陌生。神秘的大月氏民族,在匈奴单于以月氏王人头为饮器之后,举族含泪西迁至阿富汗境内的吐火罗斯坦,并在那里建立了贵霜王朝,灿烂的犍陀罗佛像和月氏王黄金宝藏就在那里诞

• 骊靬人真的是罗马人后裔吗?

最近看到了数篇文章和多个“科普”视频又提到了早已有定论的骊靬人问题。这些文章和视频的内容是还是老一套:“公元前54年一支庞大的罗马军队东向攻打安息,次年,该支军队在卡莱战斗中被安息军队打败,残部数千突围东逃。此后这支残军便从西方史料中消声匿迹了。他们下落何处,成了千古之谜。据说经学者研究发现,这支消声匿迹了的罗马残军,在中国史料中于公元前36年又出现在康居,帮助匈奴邪支单于守城,对抗汉朝西域都护统领的讨伐大军 ...

• 《敦煌研究院年鉴2013》出版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院年鉴2013》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敦煌研究院以“保护、研究、弘扬”工作宗旨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文物工作指导方针为指导,全面进行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综合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效能风暴”行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贯彻执行廉政建设制度,加强职工队伍思想建设工作,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加强基 ...

• [大写西域]乌垒——西域都护府驻地

提到乌垒,熟悉的人不多。但如果说这里是西汉中央政府初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治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正式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你或许会恍然大悟。  乌垒,是汉代古国名。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汉置西域都护,驻守乌垒城。从此,“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分据已久的西域完全属汉朝统治。  乌垒城的故址在今天新疆巴州轮台县东南。记者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民丰县城出发,在荒凉的沙漠公路驱车500余公 ...

• 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文化自信大家谈⑦)  采访人:“侠客岛”  整 理:郑 娜  嘉 宾: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和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近几年 ...

• 棺板装饰传统中的中亚西域风格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连续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墓葬,它们分别是:宁夏固原南郊隋唐墓、甘肃天水石马坪墓、山西太原隋虞弘墓、西安坑底寨北周安伽墓、井上村北周史君墓等。这批粟特人的墓葬当中,大多保存有较为完好的石棺椁、石屏风、石床等石质葬具,在部分石板上雕刻有内容丰富的画像,引起学术界强烈的关注。无独有偶,在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考古发现的一批墓葬资料中,也发现了一批彩绘在木棺板或木质随葬器物 ...

• 国际考古大咖肯定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大价值

  良渚古城从何而来?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因何而建、如何营建?良渚古城的保护和学术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今年正值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12月13日,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10年来良渚古城考古的研究和保护情况也得到梳理。  当天,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在良渚召开,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激烈的观点碰撞和闪烁的思想火花中,蒙在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 ...

• 完整保留历史信息 推动遗产融入生活

 日前,以“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主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该论坛是清华文创论坛的分论坛,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来自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什么是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现如今,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保护在世界范围内 ...

• 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的机制思考

  摘要: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以创新促进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之路。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需要经历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符号--审美符号--审美资本这一转化过程。  关键词:文化遗产;审美资本;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研究”(10BZW009)和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微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伦理研究”(17WX08)的 ...

• 单霁翔:文物让人动容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2017年9月1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观众前来参观《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院)联手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获得广泛好评。每期节目展示一家博物馆的3件重磅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崭新的尝试,彰显出连接古今、观照当下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自信。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物馆和文物是严肃、沉重的,综艺节目是娱乐、有趣的。二者如何 ...

•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 ...

• 丹心妙手,为国之瑰宝续辉煌 ——记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

1956年,李云鹤随着“到西北去”的时代浪潮踏进了敦煌研究所。自此,他便走上了倾注毕生心血的石窟壁画修复之路,这一干就是整整61年。当时,莫高窟里的壁画、彩塑损毁严重,抢救、保护迫在眉睫。李云鹤借鉴国外文物保护专家“打针修复法”这一非常适合莫高窟壁画病害修复的技法,并改进修复工具,悉心琢磨黏合剂配方,最终得以成功。他还跟老一辈敦煌学家爬洞窟学习线描、构图、绘画,逐窟了解绘画情况。此时恰逢北京历史博物馆的 ...

• 陶瓷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瓷路人生》编后记

 我的瓷路,是从阅读任世龙先生的著作开启的,作此后记,不胜惶恐。  浙江是瓷器的故乡,是世界瓷器的起源地。瓷器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先后经历了先秦时期原始瓷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汉六朝时期成熟青瓷的起源与发展两个过程。制瓷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技术跃进:原始瓷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出现,均发生在浙江,浙江不仅在夏商时期发明了原始瓷,而且在东汉时期成功烧造出了成熟青瓷,同时这一伟大的技术成果造就了先秦与汉六朝时 ...

• 探寻巴文化历史源流与演变

  11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宣汉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考古文博专家围绕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巴文化历史源流与演变等议题展开讨论。有学者认为,罗家坝遗址是巴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反映了长江中上游各区域,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族群迁移,在中国西南乃至南方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厘清史前遗存 ...

• 王巍: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 博物馆是普及考古知识的重要阵地

  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社科项目的主持人;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的中国考古学家;  他主持的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发掘,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  他主持的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他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 ...

• 聂静洁:草原丝绸之路是科学概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聂静洁 “草原丝绸之路”(以下简称“草原丝路”)这一概念自出现以来,使用者众多,但对于其含义和具体路线的认识却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导致有学者质疑其命名的科学性。反对者的意见主要有三点:第一,“丝绸之路”得名于该商路上的大宗货物丝绸,而历史上所谓“草原丝路”主要以茶马贸易为大宗,名不副实;第二,在特定时空框架下,由于丝绸之路沙漠—绿洲路段与草原路段存在交集进而 ...

• 龙泉窑考古十年(2006-2015)

  一、前言  龙泉是一个县级市,目前隶属于丽水市,它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介于北纬27°42′~28°20′,东经118°42′~119°25′之间,东接云和、景宁县,南毗庆元县,北邻遂昌、松阳县,西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是温州、丽水进入闽赣两省的通道之一,自古为闽、浙、赣毗邻地区商业重镇,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  龙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东晋太 ...

•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二)

卡若遗址保护碑卡若遗址采集的陶片察雅县烟多镇扎雅寺察雅县烟多镇扎雅寺寺院粮库边的佛教造像扎雅寺的僧侣6月11日,考察卡若遗址。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县,地处澜沧江西岸卡若河二级台地上,约1万平米,发掘出土了密集的建筑遗址,遗物也很丰富。现遗址区已被圈起,拟筹建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展示。卡若文化即以此遗址命名。从嚓雅县城到香堆镇,石子土路,弯急谷深,扬起的滚滚红尘裹挟着车队缓慢前行,70公里的路程走了3 ...

•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一)

藏区美景鳞次栉比的藏式花檐平房西藏德格县印经院西藏德格县印经院峡谷之间的通道6月9日,从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到西藏德格县,“之”字形翻山,加之前一天下雨,路滑坡陡弯急,一侧深谷大峡,一侧随时滑坡的高山,原本因海拔急剧变化昏昏欲睡的我们,惊得睡意全无。比起青海都兰县热水沟的迷路,这里更有“险意”。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南部,高山峡谷和台原草场相间,半农半牧,县城居川道内,街道狭窄,两侧藏式花檐平房 ...

• 重走唐蕃古道 探寻未解之谜

 历史上的唐蕃古道究竟有一条,还是多条,史书所载的线路走法是否正确?唐石堡城的位置究竟在哪?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葬群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些悬而未解的疑团,仍需要漫长而艰辛的考古工作去论证。图一青海日月山唐蕃界碑图二四川石渠松格嘛尼石经城图三铁卜加城(伏俟城)城墙图四都兰热水吐蕃墓葬  近日,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甘青川藏四省区考古院(所)共同组织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考察团顺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