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高昌故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报告(1902-1903年冬季)

  基本信息:  作者: 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 著;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 编;管平 译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5年12月  印次:1  ISBN: 9787501043484  内容简介:  高昌故城自废弃后的数百年间,古城址整体受到自然因素的严重破坏,同时,不同时期人为的破坏和盗掘,尤其是 ...

• 西安片区大遗址展示利用的思路和探索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近来,探索建立“以大遗址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片区”日益成为我国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工作的重点。我国目前所设立的大遗址片区共有六处,分别是西安、洛阳、荆州、成都、曲阜以及郑州片区。为配合“成都片区大遗址总规”及“成都片区大遗址专题研究”等项目的编制,CHCC综合二所对西安、洛阳、荆州、曲阜及郑州片区 ...

• 讲座笔记│郭旃:如何看待世界遗产日益加剧的专业弱化倾向

    2015年8月24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先生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题为“如何看待世界遗产日益加剧的专业弱化倾向”的报告,讲座由张兵总规划师主持,主办单位为中规院总工室,来自院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年轻同行会聚一堂,聆听了郭旃先生事例丰富、数据翔实、论述精辟、讲解生动的报告并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现将报告内容做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主办

• 广元千佛崖石窟监测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位于嘉陵江畔的广元千佛崖作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可上溯至北魏,至唐而臻极盛,绵延及至明清而不绝。可以说,不论是从历史、艺术还是社会角度来看,广元千佛崖都是我国石窟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然而几年前发生在千佛崖的一幕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曝露在自然条件之中的窟龛所遭受的风化作用已经到了 ...

• 陕西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地位特殊

3月27日,国家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多次讲到中华文明在陕西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珍贵文物,列举了陕西历史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认识到陕西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地位极为特殊。 一、习主席重要演讲为文物工作提出新要求 演讲提出正确看待不同文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

• 高句丽墓葬壁画原址保护前期调查与研究

高句丽墓葬壁画原址保护前期调查与研究作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吉林省文物局/集安市文物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2014-12页数:536定价:280装帧:平装ISBN:9787501038305内容简介《文物保护科技专辑3:高句丽墓葬壁画原址保护前期调查与研究》的出版发行是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同时激励我们还要一如既往地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保持审慎的态度,继续试验,继续 ...

•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科技保护与研究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科技保护与研究作者:南京博物院编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年:2014-12定价:148.00装帧:平装ISBN:9787534483776内容简介2007年以来,南京博物院成立大遗址保护研究中心后,承担了诸多东南地区遗址规划、保护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项目。本书为方案集。 ... ...

• 杜晓帆:“跨界申遗”利于维护遗产完整性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跨国申遗”“联合申遗”等概念走进中国媒体和公众的视野,成为热议话题。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  杜晓帆表示,“跨国联合申遗”这一概念被称之为“跨界申遗”更为准确。跨界申遗是为了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两个或者两个 ...

• 敦煌藏文文献:破解吐蕃历史之谜的一把钥匙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8日第546期 作者:才让【核心提示】就“敦煌学”整体而言,敦煌藏文文献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领域,甚至有学者坦言,国内敦煌藏文文献研究的滞后,拖了整个“敦煌学”的后腿。但是从近年来的国家社科项目立项、博士论文选题等看,似乎敦煌藏文文献的研究正在掀起一个小的高潮。  敦煌藏文文献是已知的现存最古老的纸质藏文文献,其种类有佛教经典、历史著作、契约文书、政事文书、法律条文、占卜、传说 ...

• 申遗成功为新疆带来什么

来源:新疆日报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路申遗成功,对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改善文物周边环境,为地方民众营造赏心悦目的文化生活空间,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唐墓室壁画与彩绘陶俑修复与保护:以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为例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系列丛书·唐墓室壁画与彩绘陶俑修复与保护:以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为例作者: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13-12定价:136.50元ISBN:9787030393708

• 新疆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考古新发现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郭物  2013年6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勒泰地区文物局和青河县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首次对新疆青河县东北部查干郭勒乡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开展考古工作。遗址群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三海子花海子3号遗址发掘全景图遗址发掘后东南向西北鸟瞰  今年发掘了花海子湖边高地3号遗址四分之一的面积。经发掘,石圈直径约77.8米,中间石堆直径约33.8米的,残留东南和西北向石 ...

•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专访历史地理学博士徐君峰

  从丝路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中国是塑造丝路形态的主导力量,“中国兴,则丝路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丝路的再次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陕西以及西安有光辉的明天。现在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转变思维模式,敢于提出突破性的发展战略,从向东跟着 ...

• 内联外接的商贸经济-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关系研究

内联外接的商贸经济-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关系研究作者:王元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标题: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关系研究出版年:2012-7页数:502定价:68.00元ISBN:9787516110737内容简介《内联外接的商贸经济: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关系研究》主要对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进行全面的探讨和总结,把三者关系放在中外商贸活动与市场体系中 ...

• 居延新简释粹

发布时间:1989-10-27 作者:严古由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合作编著,近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居延新简释粹》为大32开本,共计1万字,选释了1000余枚1972年至1974年出土的居延新简,内容涉及重要文书、典章制度、簿籍、符传等220项。该书对研究我国古代的诏册、赦令、法律、诉讼、屯田、物价、职官、军制、武器以及科学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 ...

• 考古学辞典

发布时间:1989-10-27 作者:蔡应才由知识出版社编,将由知识出版社于明年7月出版。《辞典》为大32开本,50万字,共收词条1753条(包括参见条131条),插图约135幅。内容有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古人类化石、城址、墓葬、窖藏、石窟寺、古建筑、石刻、考古学和金石学著作、考古学家和金石学家、考古机构和刊物、文物法令和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它学科的 ...

• 羌人像抑蜀人像?

《中国文物报》1989年8月11日第三版刊登的石志廉先生《商石雕羌人像》一文,认为1983年——1984年成都方池街商代蜀文化遗址中出的一件商代青石雕刻人像、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第376号石雕人像及倪玉书《殷墟玉器图录》著录的传出于河南安阳现藏于美国福格美术馆的一件商代石雕人像均“应是商代羌人奴隶形象的石雕像。”笔者以为这些石雕像应是商代蜀人 ...

• 善夫山鼎王世考

善夫山鼎于解放前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北歧山一带,其铸器年代,首行文字记载明白:“佳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日本学人白川静定为夷王器,国内专家多断为宣王器,尤以朱捷元文字较详。朱文云:“此鼎的年代,据我们的看法:一,其造型和纹饰与毛公鼎相类,郭沫若院长定毛公鼎为宣王时器。二,本器纪年为卅又七年,西周各王在位年数,试从第四代的昭玉算起,为昭王五十一年 ...

• “玄鸟生商”神话释略

殷商人的始祖诞生神话,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所述极简,语焉不详。后有多种典籍涉及或补充这一神话,内容完整而为人们熟知者,当属《史记殷本纪》。其文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 ...

• 关于恢复磁州窑的调查与设想

一、历史上的“磁州窑”磁州窑历史悠久。原为宋代北方民间瓷窑,后因其器物烧制精细、别有风采而部分被宫廷选用。磁州窑制品的前期是由唐白瓷转化而来,到宋(即10世纪——11世纪)风格逐渐形成,在北方民间广为流行。考古发掘发现磁州窑遗址七处,以贾壁窑址年代最早,是隋代一处专烧青瓷的瓷窑。属于宋、金、元时期的窑址有观台、东艾口,冶子、彭城、申家庄、青 ...

• 汉代像石中的外来艺术浅析

我国与外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张骞开拓了通往西域之道,开创了中外往来的新局面。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细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西汉政府在西边建立亭障。据《史记大宛列传》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这促进了西汉和葱岭以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 ...

• 简论上林湖越窑遗址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陶瓷之国,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发明了真正的瓷器。今天,我国国内保存着一大批古窑址,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列入了一批瓷窑遗址,其中宁波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则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1、上林湖窑址的基本概况上林湖位于慈溪县城东南11公里处,坐落在群山主峰 ...

• 『不封不树』与土墩墓

从距今20,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我国便已出现了掩埋死者的意识观念。在死者的周围撒红色的赤铁矿粉,表明这具尸体不是自然力的掩埋。到了新石器时代,则出现有墓坑的公共氏族墓地和葬式各异的墓葬。但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墓葬虽然内部结构变化显著,从小型的竖穴土坑墓发展到拥有多重椁棺的大墓,从随葬简单的陶、石、玉器 ...

• 民族考古学之我见

《中国文物报》1989年7月7日第26期和8月18日第32期分别刊登了丁一、徐明同志的《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对话》和何弩同志《也谈“民族志考古学”的定义和方法》两篇文章。前者主要谈了民族考古学的性质、方法和产生的背景,后者则真对前者把民族志考古学认为是“考古学与民族学结合的产物,是在考古学研究中,融进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考古学中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

• 一部优秀的文物研究工具书《中国陶瓷文献指南》

我们可爱的祖国,是世界六大文明古国之一。就人生不可须臾离的陶瓷而论,中国陶器几乎有万年的历史,奥地利化学家麦尔司博曾赞颂我国是世界陶器的母邦,并非溢美虚誉之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由陶器而精制瓷器,成为中华民族一项伟大发明,博得了瓷都的荣誉。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陶瓷器大量发现,从事专门研究者岂止千人万人?他们亟欲了解古今论 ...

•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书综述

一、文书的出土早在上世纪末,吐鲁番文书已闻名于世。那时正当列强肆意凌辱中国之时,一些外国“探险家”先后乘机来到新疆从吐鲁番地区盗去大量文物(包括出土文书)。其中比较知名的如俄国的克列门兹、柯兹洛夫、奥登堡,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德国的格伦韦德尔、勒柯克,日本的橘瑞超等。所谓“斯但因文书”、“大谷文书”等都包含不少吐鲁番文书,据已发 ...

• 西夏文物与西复史研究

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西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北宋、辽及南宋、金相对峙,在动荡的局势下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研究西夏历史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深入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夏史籍多已散佚,这一无法挽回的损失给西夏史的 ...

• 李仲立教授调查证实:秦直道曾经过甘肃

李仲立教授调查证实:秦直道曾经过甘肃发布时间:1989-07-21 作者:武国荣本报讯秦直道确曾经过甘肃。这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庆阳师专历史系教授李仲立率领的秦直道考察队日前在陇东子午岭林区实地考察结束后得出的结论,从而解开史学界一个疑团。起陕西淳化(今旬邑县),终内蒙阴山(今包头市北),绵延1800余里的直道,是秦大将蒙恬于始皇35年(公元前212~210年 ...

• 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对话

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对话发布时间:1989-07-07 作者:丁一 徐明徐明:当前我国考古学界一部分青年考古工作者对我国考古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他们针对四十年来我国考古学中依赖于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仅仅着重于古代遗物的分类分期;或者至多根据摩尔根、恩格斯的论点粗浅地探讨一下古代社会非物质文化这种局面颇有看法。他们认为,中国考古学应该走向多元化,即可以 ...

• 古代随葬半镜习俗散见

古代随葬半镜习俗散见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周厚强在考古工作中,对随葬半面镜的现象,很容易被忽视过去,而误被作为残镜的现象处理。其实,用半镜随葬是古代流行的一种特殊的随葬风俗。据现有考古资料,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用半镜随葬的现象。1986年6月,在湖北孝感市田家岗战国秦漠墓地,发掘了一座战国墓葬,出有两面半铜镜,其中一面四山纹镜,一面半为蟠螭菱 ...

• 墓棺漆画考古的新成果──评《固原北魏墓漆棺画》

墓棺漆画考古的新成果──评《固原北魏墓漆棺画》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蔡全法《固原北魏墓漆棺画》一书为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该书对墓葬及随葬品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和深入的研究,内容分为“漆画棺墓的发掘和清理”、“棺板漆画”、“漆画棺墓的时代和旌属”、“漆画的艺术特征”和“髹漆工艺特点”五部分。这是一部学术研 ...

• 宁夏西吉发现奇特的汉代压胜钱

宁夏西吉发现奇特的汉代压胜钱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李怀仁本报讯 宁夏西吉县偏城乡高崖村曾出土一枚造型奇特的压胜钱。压胜钱由一枚“大泉五十”圆钱和两枚“货布”布币构成。“大泉五十”居首,两枚“货布”并排居下。“大泉五十”下部外廓,左右分别由4条铜条连结在下排的“货布”布首顶端。两枚“货布”的肩下部又由长2厘米的2条铜条相连结。压胜 ...

• 古代草原上的独特葬俗──漫谈契丹人的络尸葬

古代草原上的独特葬俗──漫谈契丹人的络尸葬发布时间:1989-06-09 作者:侯峰契丹是我国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在他漫长的生活轨迹中,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尚。契丹“络尸葬”就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对此夷地异俗记载少,只有南宋文帷简《虏廷事实》粗略地描述:契丹贵族葬俗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网络其手足 ...

• 高昌阴氏的由来──读《高昌主客长史阴尚宿造寺碑》札记

高昌阴氏的由来──读《高昌主客长史阴尚宿造寺碑》札记发布时间:1989-05-26 作者:王素本世纪初,普鲁士探险队的格伦韦德尔等到吐鲁番,获得了一方《高昌主客长史阴尚宿造寺碑》。后来,日本的内藤虎次郎、池田温和我国的周肇祥等先生撰文对此碑的时代作了研究。池田温先生认为此碑刻于曲氏高昌时代。笔者则认为,碑中所述阴氏家族的迁徙情况,为史籍所不载, ...

• 汉代西部长城屯戍体系简论

汉代西部长城屯戍体系简论发布时间:1989-05-26 作者:李均明汉长城横跨中国北部,东起辽东,西至敦煌。其东段大多沿袭秦长城旧址,西段则多筑于汉武帝时期。西段长城大多修筑在地广、人稀、民族矛盾相对激烈的地区,兵员部署与后勤供给均受一定制约,因而汉代建立了特殊的屯戍体系,即军事守御与屯垦开发紧密结合,由候望系统、屯田系统、屯兵系统有机地组合而成 ...

• 青海出土双马青铜钺

青海出土双马青铜钺发布时间:1989-04-28 作者:李汉才本报讯1988年7月,青海省湟中县共和乡前营村村民柳全录,在自家院内距地表7米深处发现一件青铜钺。该钺刃长8.5厘米,銎长11厘米,重374克。銎呈椭圆形,銎脊上有直立的双马造形,马头朝同一方向,其中一马头已断残。銎中部及一端分别开有相互对称的16个正方形孔和16个长方形孔。刃身部有一直径2厘米的圆孔,边 ...

• 遗址区域分析法

遗址区域分析法发布时间:1989-04-21 作者:陈星灿遗者按:“遣址区域分析法”是西方考古学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手段。尽管它还不够严密,但在发掘信息、拓宽视野方面却能给我们不少启发。故特译如下,以飨读者。“遗址区域分析”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喜格斯和他的同事维他一芬韧提出、试图重建考古遗址周围的经济的一种方法。所谓“遗址区域”是指包括 ...

• 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综述

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综述发布时间:1989-04-21 作者:苏德荣有明一代共有五十位亲王封藩建国,所以藩王墓也遍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各王府所在地方,但多数被盗挖破坏,或被夷为平地。解放后,配合建设工程,先后发现、发掘和清理了一批明代宗室墓葬,出土了一批数量观、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建国以来,被清理、发掘而出于 ...

• 营城子汉代壁画墓散记

营城子汉代壁画墓散记发布时间:1989-02-03 作者:吴青云出大连沿旅大北路西行约30里,便可到达位于沙岗子村南著名的营城子汉代壁画墓所在地。这座砖室墓,不仅以其独特的墓室结构吸引着中外游客,而且由于墓内存有东汉时期绘制的壁画,从而引起了参观者的浓厚兴趣。这座墓葬发现于1931年。整个墓室侧视呈“山”字形,由主室、套室、前室、后室以及东侧室等组成 ...

• 谈云冈石窟之开创年代

《中国文物报》1989年01月27日 星期五 第三版谈云冈石窟之开创年代发布时间:1989-01-27 作者:温玉成著名的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究竟开创于何年,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一种意见倾向于开创在兴安二年(四五三年);另一种意见倾向于开创在和平元年(四六○年)。此外,金代人曹衍在皇统七年(一一四七年)所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 ...

• 古代百越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中国文化是多源的。生活繁衍在我国南方的先民百越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并能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古代文化相媲美。这是月前结束的,在江西鹰潭参加“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六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97位专家、教授从历史、地理、考古、民族、气候、体质人类等不同学科中研究得出的结论。一、百越分布地域百越各族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为:句吴东临海滨、 ...

• 十年辛苦不寻常 《西夏文物》读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史金波、白滨和宁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员吴云峰三位同志,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足迹踏遍了西北和华北各省的西夏故地,访问了二十多个博物馆、文化馆和考古队,终以坚强的毅力和辛勤的劳动,完成了《西夏文物》的编著,并由文物出版社于1988年3月出版。西夏是在我国北宋时期由当时的少数民族党项羌为主体的地方封建政权。西夏 ...

• 从白陶到原始瓷器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先人对陶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基础之上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其间白陶、釉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生产,对瓷器的发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白陶是以化学成份与高岭土相似的粘土作原料,经过1000℃左右焙烧而成的陶器。因为高岭土的含铁量分别为1.59%至1.72%,所以呈白色。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从龙山文化时期已开始利用高 ...

• 概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

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就,为研究原始社会史,特别是为研究中国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使命,除了发现和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外,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新石器时代文化资料去研究有关的社会历史问题。例如,探索农业和制陶、纺织、冶金等手工业的起源;探索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的起源;探索村落的发展和城市的 ...

• 古瓷窑址调查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著名的中国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就把考古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在注重文献史料的同时,开始对古代烧瓷遗址进行调查,开拓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瓷器的科学断代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陶瓷发展史的基础。一方面,要对古代烧瓷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这是为了能够弄清各窑烧瓷的历史以及烧造器物的特征,以便正确划分其 ...

• 简论秦代青铜器铸造业

秦统一政权的建立及统一的措施,在青铜器上也有着充分的反映。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秦都咸阳进行了勘察,例如1974年发掘了咸阳第一号宫殿遗址,在宫殿附近发现了制陶、铸铁和冶铜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在宫殿中心区的一处断崖上,南北长150米,东西宽60米的冶铜遗址内,有陶范,有总重量在千斤以上的、而大部分被烧熔的铜器,可辨认出的器物主要有建筑构件、度量衡器、 ...

• 关于建立中国考古学信息库的设想

在当今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中国考古学界完全应该利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国考古学信息库,以便对我国的考古学研究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本人就建立中国考古学信息库这一设想,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有关专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要学术成果。就我国考古 ...

• 夏代至秦汉的陶器浅谈

我国自从夏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制陶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烧制陶器的作坊,制陶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陶工具、工艺及陶窑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夏代的陶器特征以折沿平底和三实足、圈足器为主。质料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多,黑陶、棕陶次之,红陶极少发现。陶器形制炊器有鼎、罐、甑、 ...

• 河南名胜古迹辞典

由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石小生等人编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名胜古迹辞典》,已于近日与广大读者见面。该辞典近500页,集河南四方千里之间的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碑碣石刻、古墓葬、近代及革命纪念地、风景游览区(山、水、湖、泉、岩、洞、园林、自然保护区、奇树古术、博物馆)等名胜古迹约2500余条,照片百余帧,是迄今为止介绍河南胜迹最全 ...

• 八十年代的敦煌石窟研究(下)

接第十期《文物研究》近年来,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国内已经发表的近百篇论文,涉及面很广。讨论较多的问题是:敦煌艺术是否反映现实生活?过去人们常说,敦煌艺术的依据是佛经,不是现实,一切都是虚构的、幻想的,根本不反映现实生活,要有也是头脚颠倒的反映。也有人提出,敦煌艺术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就是说它是反映现实的,因为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是 ...

• 八十年代的敦煌石窟研究

敦煌石窟研究是敦煌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主体的,包括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以及古敦煌郡境内所有石窟自成体系的石窟群体。由于敦煌遗书的发现和被盗运出国,遍布欧亚,作为一种文化奇迹而震惊世界学术讲坛。所以有人把敦煌遗书的研究,误认为就是全部“敦煌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国出版的《石室密宝》一书中,第一次发表了北魏263窟,唐 ...

• 新起的吐鲁番学

继敦煌学之后,吐鲁番学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遗书不断被外国人偷运国外的同时,如俄国的克利门兹、柯兹洛夫、奥登堡,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希伯和,德国的格伦韦德尔、勒柯克,日本的桔瑞超等也从吐鲁番地区偷运出大量古代文书,并在国外流传开来。由于这些文书的出土地点不清楚,而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与吐鲁番文书同类的资 ...

• 谈谢家庄石窟

《中国文物报》 1988年06月03日 星期五 第三版谈谢家庄石窟发布时间:1988-06-03 作者:温玉成贵报今年1月1日刊登的王国奇《孟津发现一处有纪年的北魏石窟》一文中说:石窟右壁有题记“正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按:北魏孝明帝“正光”只有六年,即改元“孝昌”。文章说:石窟左壁见“小本教”三字,并据此推论“故疑此窟系天台宗的作品”。按:“天台宗”是由隋 ...

• 洛阳北魏墓略说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22日 星期五 第三版洛阳北魏墓略说发布时间:1988-04-22 作者:赵春青洛阳作为北魏后期的都城,其墓葬风格不仅对当时的中原地区乃至整个北魏疆域的墓葬以广泛影响,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开创了隋唐墓葬制度的先河。因而,开展对洛阳北魏墓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砒上,辅之于最近发掘的北魏正光五年侯掌墓 ...

• 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开拓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15日 星期五 第三版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开拓发布时间:1988-04-15 作者:苏秉琦中国考古学已有60多年的历史。我参加考古工作已过半个世纪。记得在我参加工作之初,就有人提出过中国科学或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一说;现在又有人提出此说。我这老兵算是欣逢盛世的幸运者了。对于黄金时代一说,60年前一位老一辈学者曾提出过另一种看法。 ...

• 试论文物史迹网的建立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01日 星期五 第二版试论文物史迹网的建立发布时间:1988-04-01 作者:王士伦在文物学领域中,文物史迹学占有重要地位,而文物史迹网的建立与利用,又是文物史迹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60年,王冶秋同志在全国文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使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历史网络。这是极其正确的高见,它成了我们探索文物史迹网的保护与利用的奠基石 ...

• 二十卷本《苏联考古学》出版

二十卷本《苏联考古学》出版发布时间:1988-02-05 作者:姚凤《苏联考古学》是一部面向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地质学家、民族学家等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巨著,共有20卷本,现正由苏联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并向世界各国发行。这部巨著综合了俄、苏200多年来所积累的大量考古资料,其中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200万年前)到中世纪后期(14世纪)这一漫长的历 ...

• 龙门宋代修路修佛漫谈

《中国文物报》1987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第四版龙门宋代修路修佛漫谈发布时间:1987-11-13 作者:温玉成喜读傅振伦老的《文物旧闻录》,谈到1954年郭文轩先生报告龙门发现宋代修路题记的事。我愿补充几句,把宋代修路修佛的事再说详细些。傅老提到的那则题记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卢舍那佛座上,全文是:“西京龙门山大像龛题名:三班借职监伊河竹木务兼本镇烟火、修整 ...

• 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

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 作者:文物出版社编辑部副标题: 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原作名: 文物出版社编辑部出版年: 1986-12页数: 370装帧: 平装统一书号: 11068-1577目录三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 贾兰坡黄慰文卫奇 1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童恩正 17谈“晋文化”考古 苏秉琦 44陕南甘东的先仰韶文化 林学晋游学华 55 ...

• 牟润孙 | ​悼念向达

阅读12月2日《光明日报》,知道我的老朋友向达(觉明)在1966年11月24日受迫害含冤而死,最近已获得平反,恢复名誉,北京大学为他开了追悼会。1972年我回到北京向接待人员提出要访问的亲友,第一个人便是觉明,得到回答说,已经去世了。我心中便觉得不妙,未追问下去,只是黯然神伤而已。觉明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史地系,是柳诒徴的学生, ...

• 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考古学报》1979年 第2期

• 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

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作者:焦进文杨富学校注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01-11页数:357装帧:平装ISBN:9787226025024内容简介《述善集》是唐兀杨氏四世祖杨崇喜于元末所编辑的一部诗文集,共收录诗文70余篇,分《善俗》、《育材》、《行实》3卷,本书是《述善集》校注。 ...

•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匈奴和汉代文物

文章赏析文章来源:《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4期。关注扫一扫责编:三月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