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镇舍利塔
湖镇舍利塔,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湖镇下街舍利寺院内,建于北宋嘉祐三年,为六面七层仿木楼阁式实心砖塔,高27.31米。湖镇舍利塔,每层皆砌出平座、柱枋、斗栱形式,每面中央设壶门式壁龛,内供佛像。塔檐用菱角牙子层层叠涩出檐,起翘弧度较大,顶层檐角安铁制风铎,转角及补间用四铺作单抄斗栱。始建于宋湖镇舍利塔,始建的年代,宋。2001年6月25日湖镇舍利 ...
湖镇舍利塔,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湖镇下街舍利寺院内,建于北宋嘉祐三年,为六面七层仿木楼阁式实心砖塔,高27.31米。湖镇舍利塔,每层皆砌出平座、柱枋、斗栱形式,每面中央设壶门式壁龛,内供佛像。塔檐用菱角牙子层层叠涩出檐,起翘弧度较大,顶层檐角安铁制风铎,转角及补间用四铺作单抄斗栱。始建于宋湖镇舍利塔,始建的年代,宋。2001年6月25日湖镇舍利 ...
兴圣教寺塔,俗名“方塔”,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方塔园内。此塔在公元1068—1094年间(宋代熙宁至元祐年间)建于兴圣教寺——该寺建于公元949年(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在元代被毁——内,故名兴圣教寺塔。于1975-1977年经历复原大修。兴圣教寺塔,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2.5米,四面九级,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称方塔。该塔大出檐,瘦塔身,沿袭了唐代 ...
甘露寺铁塔,全国文保单位,江苏唯一的铁塔,已有千年历史,又因为铁塔中藏有11颗释迦牟尼佛祖舍利而闻名中外。 甘露寺铁塔是古城镇江现存的著名铁塔,位于享有“天下第一江山” 美誉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北固山主峰东南面,因此塔全部以生铁铸成,且坐落于《三国》刘备“招亲” 的北固山甘露寺旁,故称甘露寺铁塔。甘露寺铁塔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六座 ...
万佛堂花塔系密檐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万佛堂村的、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堂、孔水洞附近的山峰上,系北京重点文物抢救项目。自1995年春动工修复,于1996年完工。花塔建在万佛堂西北侧山崖上。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单层砖构,由塔基、塔身、塔顶三个部分组成。塔基是典型的辽塔形制,即由须弥座及仿木构的平座组成。八角形塔身的四个正面砌出券 ...
玉泉寺铁塔位于湖北省当阳县城西15公里的覆船山东麓玉泉寺门前,全称“如来舍利宝塔”,又称当阳铁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由玉泉寺僧务本禅师领工铸建,它是我国目前最高(七丈十三层)、最重(十万六千六百斤)和保存最完整的铁塔。工艺精湛,造型挺秀典雅。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东汉末年的玉泉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之 ...
泰塔,又名旬邑宝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体育场北面。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高53米,直径12米,建筑面积144平方米,结构为楼阁式青砖塔,塔内有旋转木质楼梯可至塔顶。泰塔,塔共七层八面,24个窗洞,56个风铃,还有铁铸龙、人雕像等,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渊源明《邠州志》:大 ...
普利寺塔,又名万佛塔、临城县舍利塔,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城关东北部,是我国惟一保存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砖塔。寺塔简介据普利寺建于北魏太武帝年间,距今已有1580年的历史。唐朝时重修。北宋皇祐四年在寺内建舍利塔,因落在寺内而得名普利寺塔,明朝时曾经修葺此塔。公元1110年夏,北宋赵佶皇帝北巡晋地时,路经临城,曾在普利寺内驻足停留,看着 ...
铁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北门大街铁塔公园的东半部,是园内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点,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是1961年中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此地曾为开宝寺,又称“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 ,在900多年中,历经了37 ...
释迦佛舍利塔通称白塔子。在辽庆州城遗址内西北角。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9.46米,下部加砌台座高3.52米,塔身自第二层起逐渐内收,显得庄严稳重。发展历史释迦佛舍利塔通称白塔子。在辽庆州城遗址内西北角。近年修缮时在塔刹覆钵及刹座内,发现了大量辽代小塔、经卷及建塔石碑等重要文物,证实该塔名为释迦佛舍利塔,重熙十八年兴宗为其母钦哀皇太 ...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慕容街(原双塔街)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北塔、南塔(即朝阳南塔)、东塔(已倒塌)。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和龙宫”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十六国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都于龙城 ...
涿州双塔,是涿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涿州市老城内东北隅(现属双塔办事处天桥街辖区),两塔均为舍利塔,南北对峙,南塔称“智度寺塔”,北塔称“云居寺塔”。双塔皆因寺而得名,但寺院不知毁于何时,各仅存佛塔一座,合称“涿州双塔”。始建年代编辑涿州双塔,是涿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涿州城内东北隅,现属双塔办事处天桥街辖区。两塔南北对峙, ...
瑞光塔,是位于苏州盘门内的一座宋代的古塔建筑。始建于247年(东吴孙权赤乌十年),13层。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重建时改为7层8面。高约43米。瑞光寺塔习称瑞光塔,位于城西南盘门内,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光塔,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的盘门内。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记载为三国吴赤 ...
三影塔,原名延祥诗塔。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雄市城区三影塔广场北侧,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过,原是延祥寺的其中一座建筑物。三影塔为楼阁式砖塔结构,平面六角形,共9层,高50.2米(加上塔顶)。三影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仅有的有绝对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三影塔是六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通 ...
坐落在三危山中。在三危山中有许多座佛塔,其中要数老君堂慈氏塔的形制最为独特,最为古朴。 慈氏塔外形非常像一座亭子,又是单檐,属于单檐亭阁式塔。塔平面八角形,塔身四周设有一圈围廊,塔檐挑出更远,这圈檐柱围廊的。整座塔小巧玲珑,总,只作简单叠涩砌法,束腰部位用塑有龙马的花纹砖,砖座上为塔身,用木构成。檐柱高度近2米,顶部连以阑额柏枋, ...
辟支塔位于泰山西北,济南长清区万德镇灵岩寺境内,辟支佛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辟支佛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历时六十三年完工。是一座八角九层十二檐的楼阁式砖砌建筑。辟支佛塔是灵岩寺的主要标志,挺 ...
明福寺塔,也称千佛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福寺塔,始建于唐朝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现存为北宋早期建筑,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18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明福寺塔,位于原滑县老城明福寺山门以南二十米偏西处,现为城关镇九街。隋文帝仁寿四年,滑县老城西南 ...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定慧寺巷内。罗汉院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初名般若院,五代吴越时改称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砖塔一对,称双塔。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战火,仅存双塔及正殿遗址。双塔高326米,八角七层,为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殿址在双塔北,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 ...
龙华塔,又称“报恩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龙华塔系砖木楼阁式塔,八面七层,总高41.03米(自底层围廊地坪面算至塔尖)。龙华塔底层塔心室地面与底层围廊地坪面高差0.44米。每层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以斗拱向外挑出飞檐,出檐甚宽,檐角悬铁马(俗称铜铃)。龙华塔在自身纤细、轻灵、飘逸的基础上,融入了吴越 ...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16号。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塔基原址系吴越王钱弘俶的南果园。钱弘俶舍园建塔原为镇压江潮 。六和塔占地890平方米(约1.3亩),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 。六和塔塔高59.89米,内部塔芯为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 ...
西铁塔(1)西铁塔:在光孝寺内大雄宝殿西侧塔院中。塔身阴刻塔铭云:“王清宫使德陵使龙德宫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内侍监上柱国龚澄枢同女弟子邓氏三十二娘以大宝六年岁次癸亥五月壬子十七日戊辰铸造永充供养。”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六年(963),是我国现存有确切铸造年代的最早的大型铁塔。塔系平面四方仿楼阁式实心培,原有7层,今仅存3层,残高3.l米。唐代遗 ...
闸口白塔,中国五代吴越国(907~978)佛教建筑。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边闸口白塔岭。发展历史1930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携妻林徽因来到杭城,对白塔做测绘、调查,发现了五代吴越国建筑的遗传密码。1937年,梁思成写就《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一文,这是发现的对白塔最早的研究论述:“这样的建筑实体,跟宋李诫《营造法式》相互印证,甚至日本唐构 ...
崇妙保圣坚牢塔,别名乌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历史起源崇妙保圣坚牢塔,用花岗石砌建,风化后呈黑色,故俗称“乌塔”。崇妙保圣坚牢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因塔石呈墨黑色,当地人们喜欢称之为乌塔,两塔从古至今都是福州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前身为“无垢净光塔”,唐贞元十五年(799年)观察使柳冕建、庾承宣 ...
功臣塔,位于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的功臣山顶,因山得名。具体位置在临安汽车站附近一公里处。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1982年维修。功臣塔位于临安镇东南方一公里的功臣山顶,功臣山海拔157.7米。东有钱祖墓,北有石镜山,南坡下有钱故居遗址。塔因山而得名,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1982年重修。 功臣塔为砖砌仿木构楼阁式,方形平面, ...
明惠大师塔,位于平顺县城东北35千米的虹梯关乡虹霓村西海慧院旁。寺院早废,仅存孤塔一座,这里群峰壁立,沟壑纵横,瀑布飞流,道路崎岖,地势十分险要。这里又是古代一处重要的关隘。塔建在红褐色的紫峰山下,显得极为庄重古朴。历史由来据塔铭记载:塔创建于唐乾符四年(87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6.5米,边长2.21米,单檐单 ...
九顶塔,是位于济南柳埠南灵鹫山阳九塔寺的一座塔。因其塔身一塔起,而九顶出而得名。其始建于唐朝,为单层砖塔。历史沿革九顶塔,位于济南灵鹫山九塔寺内,建于唐代,高13.3米,基呈八角形,单层砖塔,为水磨对缝砌筑而成。檐叠涩向外挑出17层,又叠收进16层,基、身、檐均呈凹形曲线,异常柔和。九顶塔,的刹部结构处理奇异,在塔檐上端各隅角处,筑有方 ...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上门塔西北白虎山下。因塔门上雕有龙虎而得名胜古迹。塔北有僧墓塔林,共41座,多系宋元时和尚墓葬。龙虎塔始建年无考,据建筑风格推断,塔基、塔身建于唐,塔顶补于宋。塔呈方形,高10.8米。石砌三层须弥座塔基,上有覆莲、狮子、伎乐、等精致券门,上部雕龙、虎、佛、菩萨、力士、伎乐、飞天等。室内有方形塔心柱,每在置雕佛一尊。 ...
云龙寺塔,广东境内唯一的唐代古塔,一九八八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云龙寺塔,坐落在革命老区董塘镇安岗村后山坡上。据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建西山寺碑记》 载:“宝塔巍峨,上载乾宁之号;断碑始迹,中书光化之年”。又据该塔的建筑风格和塔基四周残留着大量的唐代莲花瓣瓦当,故知此塔建于晚唐乾宁光化年间(894-898年)。史 ...
天宁寺塔,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天宁寺塔系砖结构,立面呈抛物线状,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3.20米,共五层,逐层收缩。每层用砖叠涩出檐,出檐较远,有别于北方常见的唐塔。天宁寺塔,塔内部呈筒形,底层四面均开设壶门,以上每层四壁均设有龛。塔高约12米,壁厚约0.76米,占地面积为10.42平方米。天宁寺始建于唐太中五年(851年),原名国宁寺,宋宗宁二年 ...
泛舟禅师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北报国寺的遗址上,创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的全国 名塔之一,圆形唐塔的典型实例、孤例。塔的铭文有自己特色,是从左到右排列竖写,在全国属于罕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 ...
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登封永泰寺北面的山坡上,建于盛唐时期,所以也被称为唐塔,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寺塔,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采用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平面呈方形,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塔基底边长5.05米,塔体通高24米,壁厚1.6米。塔的南面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可至塔心室,塔心室内为正方形空筒状。塔身有 ...
长白灵光塔,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县城北山塔山公园景区内,海拔高度894米,系唐渤海国时期一座古塔,属于四角密檐式空心砖塔。长白灵光塔由通道、甬道、地宫、塔身、塔刹五个部分组成。塔身通高12.8米,由长方砖,圭形砖,多角砖砌筑,高五层,底层最大,向上递减,收分明显,侧面呈梯形,而正面则成正方形。长白灵光塔,原无“灵光”二字。清朝第一任长 ...
西藏山南地区的桑耶寺之“乌孜”大殿四角成直线的地方,有四座高大雄伟、形制各异的佛塔,简称桑耶四塔。藏文史书记载,桑耶寺的四大八小诸洲建筑完工之后即建四塔:辽白塔: \贤者喜宴/说,”白塔即大菩提塔以狮装饰,遂建成声闻之风格,建成后交予星面夜叉管理护卫”。白塔位于“乌孜,,大殿东南角,造型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略有相似,皆以石块、石板砌成 ...
修定寺塔,俗称“唐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30多千米的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内,现寺废塔存。 南侧门楣上镌刻三世佛,又名“三生宝塔”。 修定寺塔是一座单层方型浮雕砖舍利塔。 塔由塔顶、塔身和基座3部分组成,通高20米,塔身高9.30米,塔身宽度8.3米。 塔是空心结构,三面实壁,南面开有拱券门。 塔基为北齐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平面为正方形。 ...
法王寺塔,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王寺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密檐式,第一层塔身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34.18米。法王寺塔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 ...
治平寺石塔,又名嘉应寺石塔,坐落在赞皇县城东南嘉应寺村北的济水之滨。治平寺始建于隋代,兴盛于唐宋。据《赞皇县志》记载,在明成化年间这座寺院尚”殿宇成群”,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期间,毁于战火之中,现仅存石塔(经憧)和部分附属文物。石塔简介治平寺石塔平面呈八角形,均为青石雕砌,高约12.5米。塔身分四层,各层均出檐。每节塔身及塔檐分 ...
净藏禅师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 6公里山坡上。建于唐天宝五年 (746),是一座平面八角形单檐仿木构的砖塔,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65年国家对该塔进行了保护性修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藏禅师塔为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净藏禅师塔坐北向南,高 10.34米。基座高2.63米,上部为须弥座,束腰各面均砌出 3 ...
七祖塔,称贞禅师塔,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城东北九公里嵩山少室南麓。风穴寺七祖塔建设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高二十四点一六米,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砖塔,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每层四角各系铁马一只,风摇铎呜,远近数里皆闻其声。塔刹由覆体、相轮、宝盖及法轮、火焰组成。风穴寺开山七祖贞禅师于开元十三年,高寿八十四岁圆寂,死后十三年,由其 ...
四门塔,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东北方4千米处。塔身通体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单层,正方形,四面各开辟一个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建成,已有1400多年历史。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之美名。其造型 ...
在河南省安阳市灵泉寺西侧台地上,有两座东西并立的小石塔。西塔正面(南向)有“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题铭二道;东塔无题铭,但体量、形式皆与西塔基本相同。故世人一直以“北齐双石塔”相称。发展历史近年有学者对石塔的年代提出质疑,认为其建造年代不在北齐,而应在唐永徽元年至七年间,塔上的题记年款则为宋人伪刻。 ...
佛光寺祖师塔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32公里佛光山佛光寺内。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祖师塔是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祖师塔是它的俗称,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二层,高约8 米,式样古朴。塔的形制是国内仅见的孤例,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石塔之一。身由青砖砌筑而成,表面涂以白色,以示清净纯洁。下层内部系六 ...
八云塔,建于唐景龙二年(708),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城云塔公园内,变压器厂以西,云塔路以东,西宝线南,为正方形的密檐楼阁式砖塔。历史来源唐景龙二年(708)中宗李显敕建瑞光寺,建塔于寺中。唐诗写瑞光寺;松门山半寺……缭绕藤轩密,逶迤仰径涂。(《寄瑞光寺真空禅师》,《赠瑞光寺莹上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瑞光寺改建为崇明寺,后毁 ...
高陵塔,又名昭慧塔,三阳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原唐代三阳寺内,塔高53米,为密檐式砖塔,共十三级,顶为圆形宝瓶式。底层有南北两个卷门,其余各层为正东、南、西、北四个卷门。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各二砖交错砌筑,第八砖后作出假飞椽挑檐,即反叠涩内收。各檐角微上挑,结构精巧。塔内梯内绕,可做攀登。该塔确切建筑年代不详。明修《高 ...
嵩岳寺塔(Songyue Pagoda),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为北魏时期佛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嵩岳寺塔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通高37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塔刹组成。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没有任何装饰。塔身之上是15层的叠涩密檐, ...
香积寺善导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潏滈两河交汇处的香积村香积寺内。寺为唐代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是佛教净土宗的门徒为纪念祖师善导而修建的。香积寺善导塔,国务院于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善导塔,善导大师在681年圆寂后,其嫡传弟子怀恽将先师遗骨葬于神禾原上,并建造我们上面看 ...
西藏大量的各色石刻文化载体被自然的风雨剥蚀,被历史的风雨推涌到现在,得以使后人观瞻和研究。药王山摩崖石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药王山是西藏著名的圣山之一,是藏医的发源地。遍布山上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线刻六字真言,风格各异,并以其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在藏行石刻文化的地理分布上,格外引人注目,名扬中外,其石刻摩崖造像的数量也无疑为西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岩石窟,位于上饶市弋阳县城郊南岩山下,是一座依托天然岩石大洞穴而建的古寺庙。洞内现存石龛40余座,摩崖石刻10余处,依岩环列成半圆形,龛内雕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大士、十八罗汉等佛雕以及宝塔等造型。南岩石窟是一座国内最大的在自然洞穴中开凿的佛教石窟,因此,它被誉为“中华第一佛洞”。萌芽阶段据史籍记载 ...
仙佛寺石窟,位于来凤县沙坨鱼种场关口上村酉水西岸。 始凿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后历代均有增凿,清代于龛上设檐。有北龛、中龛、南龛和南侧中型龛四个较大佛龛,造像13尊;中型龛南侧并列16个小龛,一龛一佛。造像均采用圆雕技法。仙佛寺石窟北端刻"仙佛寺"题名及"咸康元年五月"题字。窟前原建有山门、观音堂、钟鼓楼、大佛殿等,后与窟檐均在文革 ...
千佛岩位于栖霞山纱帽峰到紫盆峰西的岩壁上。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其后齐梁两朝贵族竞相捐资凿石造佛。据史书记载,此处共有佛龛294个,515尊佛像,号称千佛而得名千佛岩。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数丈,小仅盈寸,造型精美,与大同、云冈石窟,南北齐名。千 ...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郊6.8公里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石窟,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大岩洞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苏东坡、阳孝本、王阳明、蒋经国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了众多遗迹。 通 ...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50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横穿塔子山脚。这里,山峦叠翠,岩石峭立,毗卢洞就凿在这些磊磊秀石之中。宋代匠师们在此冗石凿窟,开凿龛窟20个,造像区长达118米,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分别集中于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和玉皇阁内。有碑刻18通、崖墓10座、佛塔2座。毗卢洞石刻造像 ...
千佛寨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贾岛村大云山,距县城西3公里,旅游专线车直达。因在山顶四周天然岩寨雕造千佛而得名。景区自东向西呈狭长形,面积150亩。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入选”安岳石窟:千佛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寨摩岩造像,开创于唐,盛于宋。大小龛窟105个,造像3061躯,摩岩佛塔或浮图7座,唐碑3块,题记26处。造像 ...
茗山寺又名虎头寺。位于四川省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虎头山巅,佛像森列,周缀于绝壁之上。造像系北宋作品,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此处现存摩崖造像63躯。单个造像34躯。另有明、清碑刻题记29处。造像总长达350米,气势宏伟,石像高大,其中高5-7米8躯,1-4米的50躯,均雕刻有造像,或佛祖,或菩萨、金刚、力士。佛祖、菩萨多为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宝冠装饰无一 ...
圆觉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云居山上,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以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为壮观。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 ...
“孔雀洞”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孔雀寺岩壁间,与茗山寺景区相邻,距安岳县县城60公里。孔雀洞石窟主尊——佛母孔雀明王头戴化佛冠,结跏趺坐于孔雀背上。四臂,左边第一手持莲花,第二手持吉祥果;右边第一手举于胸前,手指已残。左右侍立二天王。后壁墙上雕饰供养天人及帝释天大战阿修罗的场景。其精美程度甚至高过了大足石刻同类题材的石窟造 ...
华严洞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
卧佛院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卧佛镇。该处山势蜿蜒,湖水滢绕,翠竹掩映,景色幽雅恬静。唐代在此建有规模壮观的卧佛院。现寺院虽毁,但在长约1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余米的崖壁上,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躯,石刻经文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卧佛院摩崖造像,以《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最为 ...
水宁寺摩崖造像为佛教摩崖雕塑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唐代凿刻。现仅有27完窟、300余尊造像。保存完好的有11龛窟,其中第1、2、3、4、8号龛雕像最为精美,造型生动,技艺精湛,人物特征鲜明、生动。水宁寺石窟,地处巴中县城东37公里的清江、斯连、花溪三乡交界处。水宁寺,古为始宁寺。《寰宇记》云“废始宁县,在县东南五十里。 ...
南龛摩崖造像是中国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南1公里化成山。现存龛窟133个,造像2100余尊。始凿于隋,多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龛、清代2龛、民国时期5龛。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造像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以大佛洞最为集中。该石窟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1988年中华人民共 ...
石门山摩崖造像.宋.四川省大足县.石窟寺及石刻.归入宝顶山摩崖造像.第四批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宋代摩崖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石门山上,为佛、道、儒三教兼容的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国务院公布石门山摩崖造像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石门山石刻连同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宝顶山石刻、石篆山石刻一起被列入 ...
大足南山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区城东南方向五华里处。山顶上原有道现,名玉皇观。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属道教造像。明清两代稍有增补。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龛造像。都以道家作品为主,这是此山的一大特点。造像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是中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 ...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 佛湾佛像雕刻精细,体态俊逸 ...
观音岩石窟位于广元市中区盘龙镇新民村境内。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多为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至大和七年(公元833年)间造像,有造像129龛,380余躯,唯观音最多。观音岩石窟虽不大,但雕刻精美,惟妙惟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最终成为新“国保”。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东后召庙石窟寺。其寺位于辽上京南15公里的山谷中。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喇嘛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当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悲哀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 ...
阿尔寨石窟,指的是在高原上,屹立的一座高约80米、宽约300米、状似平台的红砂岩小山,即是苏默图阿尔寨山,沿山体周围凿有众多的石窟。石窟的构造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均为方形。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俗称“百眼窑”,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苏木西南30公里处,距乌兰镇130公里,距乌海市50公里 ...
云门山石窟位于青州城南云门山顶,和其他佛教石窟有所区别的是,这里不但有佛教的摩崖石窟,有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的塑像,也有沉睡在洞府的陈抟老祖,及打坐的全真七子之一马丹阳等道教尊神,同时这里也是文人墨客题词赋诗的场所.佛教、道教和书法刻石构成了云门山摩崖石窟的鲜明特色,成为青州近郊最受欢迎的观光胜地。石窟简介中国佛教石窟。位于山东青州东南约 ...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县城西侧的白佛山。造像初雕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 白佛山石窟造像现存138尊,多为佛教内容。其中第一号窟内的十六王子像是中国境内已知的唯一一处以十六王子为专一题材并有可靠记铭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实物资料。与造像共存的有隋代以来的造像记铭110条,重修碑刻 ...
山东济南千佛崖摩崖造像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千佛崖在济南柳埠。柳埠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南40公里,造像集中位于四门塔西北在白虎山东麓,是山东省内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遗存。山东济南山东济南千佛崖摩崖造像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千佛崖在济南柳埠。柳埠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南40公里,造像集中位于四门塔西北在白虎山东麓,是山东省内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 ...
驼山石窟是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南的驼山主峰东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处,摩崖造像群1处,葬窟1座,造像638尊。开凿于北周末年至唐长安三年(703)。元初道教占据驼山寺,改建成昊天宫。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石窟位于山顶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处摩崖造像,共计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约6米 ...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至2015年为止,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窟群,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了。它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 ...
法华洞石窟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城区西南25公里的石洞乡青烟寺村东北法华山山凹,是一处佛、道合一的文化遗存。石窟开凿于北宋年间,明代、清代均有重修和续建。石窟分左、中、右三窟,坐北面南并排而建。左窟较小,壁上无雕刻,地上存石造像一尊。中窟为此处主要建筑,窟内左、中、右三壁上共浮雕石造像500余尊。地上散置石造像5尊。右窟较深,地上散置石造像 ...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2013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小南海石窟,又称北齐石窟,位于河南安阳市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分别是西窟、中窟、东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西窟西窟进深1.76米,面阔1.36米,高1.76米。平面呈方形,面积为2.4平方 ...
鸿庆寺石窟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东南14公里处的常村镇石佛村,依白鹿山,南北一字排开,原有6窟,现存4窟。窟内存有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及后代重修之碑。明碑中所称“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见山灵林茂,嵯峨冲天,水绕周围,白鹿衔花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谕修数龛度金鼓、诸佛像现放佛光喜度众生” ...
灵泉寺石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历史由来灵泉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是一 ...
金灯寺石窟,坐落在山西长治平顺县玉峡关乡背泉村东,太行山/林虑山巅海拔1700米处一天然石崖里。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寺创建于北周。现存34间殿堂构成的东西七进院。前道后佛。就崖开凿石窟25个,依崖雕造石佛万余尊,其中18个石窟尚存有佛像200多尊。金灯寺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 ...
碧落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8公里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山谷间,是古泽州境内创建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声望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位居古泽州四大佛教寺院之首。尤其是寺内现存的三个早期佛教石窟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题记,更是记载寺院历史的珍贵史料。虽说现存的建筑,为后人复建,但寺内现存北齐和唐代石窟十余处,明代古桥两座,以及历代摩崖 ...
815 Ⅳ-5 羊头山石窟 南北朝至唐 山西省高平市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羊头山海拔2000米,因山巅巨石酷似羊头而得名。山颠伏卧石羊高2米,宽2米,长近3米,羊头向东南,羊身上驮高2米的正方形石柱,四周雕有佛龛,内置一佛二菩萨。羊头山亦称首羊山,地处潞、泽两郡的交界处,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 ...
龙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 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顶,主窟开凿于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基本介绍石窟内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云龙8条以及双凤藻井、仙鹤等诸多石雕。雕像 ...
城台石窟是宋金时期的遗址,位于陕西省志丹县。2019年10月7日,城台石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志丹城台石窟,宋、金,延安,延安市志丹县旦八镇城台村,石窟寺及石刻,原省保第六批 城台石窟 在今旦八镇城台村下,濒临洛河。石窟分内外两层,各三门。内窟进深8.26米、高4.35米、宽10.5米,置左右门高2.2米、宽1.9米,中门高2.65米、宽2.4米 ...
石泓寺石窟又称川子河石窟,位于延安市富县城西65公里直罗镇川子河北岸。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唐、宋、元、明历代断断续续建造了一千余年,最后建成石如刀切,分布于东西长约70米、一字排列的大小七个洞窟。主洞前有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房。楼前接寺院,院门正上方雕刻有“石泓寺”匾额。石窟介绍1号窟,窟平面呈长方形,近窟后壁及左右两 ...
金代董玘坚傃和董明墓。葬于金大安二年(1210)。在今山西省侯马市。1959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两座墓的形制相同,董明墓已被破坏,董玘坚傃墓保存完整,是近年发现的最著名的仿木建筑雕砖金墓。 ▲ 董玘坚傃墓的杂剧砖俑董玘坚傃墓平面近方形(2.26米×2.08米),墓顶为八角形藻井,四壁满砌雕砖。北壁砌堂屋3间,明间设曲足花桌,上置牡丹盆花,桌两 ...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规模续建。慈善寺石窟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2001年06月25日,慈善寺石窟作为隋、唐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历史由来陕西宝鸡麟游是唐初帝王避暑的行宫九成宫所在地,那 ...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始建于东晋,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石窟周围,历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众五百多,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历代香火不断,有“人间胜地”之称。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绝对保护范围19250平方米,一般 ...
药王山石刻丰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处,佛龛二十三个,造像四十五尊。分别属于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药王山石刻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地理位置药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为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与纪念场所 ...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县东北太白镇葫芦河支流平定川马家老庄,距县城120公里。石窟建造于北魏中期及晚期,南北长约40米,共开龛30余个,除中心部分的三、四、六等窟较大外,其余为圆拱形残龛,高约1米左右。雕造题材多为北魏佛教教徒崇拜的一佛二菩萨,一交脚菩萨两肋侍菩萨,触多宝并坐说法,千佛等。保存较完整的13号龛的释迦并坐说法图,,雕刻精细,形象 ...
张家沟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是目前陇东地区已知的最早石窟。8个拱形龛、均为一佛二菩萨。甘肃合水县境内石窟已发现18处,主要有北魏的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马勺场石窟,北宋的安平寺石窟、杨华寺石窟和窑庄背石窟,金代的安定寺石窟和李家庄佛龛,明清的店沟口石窟、黑石沟石窟、东关石窟、菩萨崖石窟、阳坡石窟、药王洞石窟等。这 ...
罗汉洞,始建于北魏的佛教石窟寺,以16罗汉洞著名,在绵延5华里的泾河北岸石崖上凿有窟龛200多个,是泾川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的礼佛中心之一。开窟后寺名即成地名,近代成为乡名。高平塬至罗汉洞之坡,名罗汉洞坡。罗汉洞又名罗汉洞石窟,位于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 西至霍家沟口千佛嘴,东至韩家沟,东西约2公里,254个大小窟笼中,以千佛嘴与清霄洞为最 ...
仙人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南23公里朱家后川。群峰中幽谷长约3公里。分东、西、南庵及燃灯阁、献珠山、宝盖山等部分。东、西庵建在簸箕形岩穴中,西庵岩穴长90米,深10余米,建殿阁14座。东庵岩穴长70米,深8米,内建罗汉堂(水莲寺)。南庵有一尊高约3米的摩崖造像,仅存头部、脚部及水波莲座,为宋代精品。四周原有千佛影塑,现仅存7尊,为北魏遗物 ...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郊五华里处。山峦正看如旗,横看如龙,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有一石胎泥塑大佛而闻名。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无从稽考。 为国家4A级重点名胜保护区。
12.东千佛洞石窟.北魏至西夏.甘肃省安西县.石窟寺及石刻.归入榆林窟.第四批东千佛洞为敦煌石窟群之一,现存洞窟23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其中第2、4、5、7窟均为长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着俗装,保存完好。 ...
桃儿沟石窟桃儿沟石窟分为两处,即西面的大桃儿沟石窟和东面的小桃儿沟石窟。它们分别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西段的大、小桃儿沟内。洞窟类型有僧房窟、禅窟和礼拜窟。大桃儿沟石窟现存10个洞窟,小桃儿沟石窟现存6个洞窟。根据石窟形制及题材内容、风格等判断,大桃儿沟石窟的兴建年代为宋元时期,小桃儿沟石窟的兴建年代为蒙元时期。早在上世纪初,俄国的 ...
雅尔湖石窟,唐代至高昌回鹘时期佛教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西南河谷南岸。约开凿于唐至回鹘高昌时期。存洞窟7个。洞窟左右并列,窟前原有木构建筑窟型均为长方形、纵券顶。有的窟内附有禅室。部分洞窟保存有壁画,题材有佛说法图、千佛、比丘供养人、回鹘人供养像等,还有汉文、突厥文题记
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沟口的一处河湾地内,曾是古代僧侣修行的场所。2012年春夏之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吐鲁番胜金口石窟抢险加固工程进行前期清理挖掘。2013年年初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吐鲁番学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吐鲁番胜金口石窟考古发掘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
威虏城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古城乡头号村西北1.7千米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57米,东西宽287米,面积170313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16-0.18米,墙基宽12.8米,顶宽4米,残高2.5-4.5米不等。城四面开门,有瓮城,进深10米。据《金塔县志》记载,故城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曾置威虏卫。现遗址内外已开辟为农田。该遗址为研究河西地区历史 ...
东古城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东北5.3千米处的戈壁砂砾石地带,遗址平面呈正方形,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89米,总面积约7921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04-0.1米。城墙基宽约5米,上部宽约2.5米,残高最高处约5.2米。门向南开,有瓮城,进深12.5米,宽14.8米。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30米, ...
景耀寺石窟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光华村,石窟开凿在长约50米,宽约20米的榆木山谷的沙砾石崖壁上,坐北向南,有43个窟龛。东西向排列为上下两层。早年寺院巍峨,石窟壮观,是本地佛教胜地。现寺院及部分石窟已毁,仅存3个洞窟内的壁画。1-2号窟内存有清代密教壁画,内容多为天王、护法、坐佛、说法图及生死轮回图等。3号洞窟形制结构类同,窟 ...
新安沉船是自20世纪70年代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沉船的发现,对了解元代的海外贸易情况,瓷器的生产和输出以及航线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75年,韩国渔民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队员从沉船里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800万件重达28吨的中国铜钱,这一考古成果震惊了全 ...
库塞尔阿姆拉城堡位于约旦首都安曼以东85千米处,坐落在艾兹赖格地区。这座古老的沙漠城堡是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在如今的叙利亚及约旦沙漠中修建的众多行官之—,也是倭马亚时代保留下来的最完好的一处建筑群。该建筑物对于了解伊斯兰艺术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的特征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城内所保留的壁画更是那个时期的杰出艺术代表。1985年,作为文化遗 ...
佩特拉是约旦著名古城遗址,位于约旦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它被群山环绕,峡谷和通道穿越其中,建筑大部分是从岩石上雕刻和开凿出来的,具有东方传统和希腊风格。1985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佩特拉城位于红海和死海之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初是由纳米泰人沙 ...
又称奥托古什汗古城,位于若羌县城南稍偏东6.4公里的戈壁滩上。古城为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外城周长720米,城墙宽1.5米,残高1米,用卵石垒砌。内城基址周长220米,墙用土坯垒砌,宽1.2~2米,残高0.5米左右。在内城的西北角有一残土墩,高3.15米,面积81平方米,用宽厚的土坯垒砌而成。土墩可能是一座残塔,其前面已被盗宝人掘了一个缺口。内城西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