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在石峁感受4000年前的辉煌

  2020年12月20日凌晨,半梦半醒之间收到了来自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荆志淳教授发来的消息。美洲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杂志评选出了过去十年世界十大重大考古发现,石峁古城作为中国唯一的项目,与尼安德特人基因测序、埃及木乃伊作坊等考古发现一同入选。  突如其来的喜讯,让我睡意顿无。十年往事,历历在目。  万里长城穿越吕梁 ...

• 守在博物馆的80个日日夜夜

 202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武汉1月23日全面封城。处在疫情中心区的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所,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任何提前防备,不得不仓促上阵,与新冠肺炎疫情打了一场空前激烈的遭遇战。  1月23日当天,省博物馆闭馆,省考古所的考古基地封闭。因为突然的封城,交通全面停顿,阻隔在不 ...

• 李水城:《世界体系下的边际效应: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

  2019年3月18日下午,西北大学名家讲坛暨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第七十二期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在我院博望报告厅举行了“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一讲:《世界体系下的边际效应: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钱耀鹏教授主持,全院师生及相关大专院校2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李水城教授主 ...

• 王炳华:丝绸之路实质是异质文明的交流,异质文明交流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茫茫戈壁、皑皑雪山、楼兰古城,新疆以其独特的异域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然而对于考古学家王炳华教授来说,新疆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风貌意味着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这里的考古发现告诉世人“异质文明的交流体现人类寻求发展的本性,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力量”。2019年4月3日,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教授做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耦耕读书会,带来题为“从新 ...

• 足音 | 考古学家王炳华: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

  王炳华,江苏南通人,1935年11月生,1960年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即赴新疆,从事新疆考古工作达40年之久。王炳华长期担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  每次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王炳华都特别欣慰,这个博物馆所陈列的很多文物,都能让他想起自 ...

• 系列讲座课程 | 王炳华: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马克·奥勒留 《沉思录》文研课程 04王炳华: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文研课程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专题课程。2018秋季学期共四门课程。其中,有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合作 ...

• 动物史学|尚永琪,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

尚永琪,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丝路文明史。  汉唐时期是东西方物质文明交流、物种传播最重要而频繁的时期,是欧亚世界加深认识、不断走向世界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高峰。因此,在欧亚文明交流的历程中、在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融合的背景下,研究动物物种的传播等问题,是目前拓展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独特渠道,也是认识丝绸之 ...

• 天马:从陆上神骏到有翼神兽

天马:从陆上神骏到有翼神兽李 淑“天马行空”是一个用来形容诗文气势磅礴、思想无拘无束的成语,马是常见的草食性动物,但“天马”到底是陆上的骏马,还是想象呢?炮制一匹“天马”说到骏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汗血宝马。有意思的是,人们对汗血马的认知源头,可能是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见小红马这次长途疾驰,肩胛 ...

• 杨哲峰:白瓷起源问题管见

    白瓷起源问题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课题。关于这个问题曾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是200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一次是2009年10月在郑州召开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已有几代陶瓷考古或陶瓷史专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直到目前,仍感觉已有的相关讨论与实际的考古发现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有一些考古 ...

• 【边疆研究】丰琳|西方学界新疆史前考古研究概况

新疆史前考古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中国和俄罗斯采用的考古学理论不同,现代西方考古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即所谓的“新考古学”,其流行范围包括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前西方学者对中亚、新疆史前考古研究方兴未艾,因此,笔者旨在回顾近25年来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相关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介绍,以期促 ...

• “中国边疆考古”认识:蒙古琉球仍在研究范围

    中国边疆考古研究的地域范围不仅局限于现今版图的边境省份,边疆考古学文化分区以及区域特征和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是个渐进的过程,边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地带构成了中国历史边疆基础轮廓的内圈骨架,考古学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成为边疆考古的核心问题。因此边疆考古的学术课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边疆考古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 ...

• 韩建业:龙山时代的文化巨变和传说时代的部族战争

龙山时代的文化巨变和传说时代的部族战争韩建业摘要:公元前2千纪之末的龙山时代前后期之交,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文化巨变,也就是王湾三期文化对石家河文化、老虎山文化对陶寺文化的大规模代替,应该分别和传说中的禹征三苗、稷放丹朱事件相对应。据此就有可能切实建立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和尧舜禹时期一些部族的对应关系框架,走出夏代之前古史探索的 ...

• 《读书》新刊丨王鹏:中国青铜时代的欧亚草原背景

编者按“最早的中国”及由其开启的辉煌的青铜时代,是东亚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此时东亚以西的内陆草原地带也经历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公元前四千纪末至前二千纪末,草原畜牧人群自南乌拉尔向以萨彦—阿尔泰为中心的南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数次迁徙。那么,东亚与草原之间是否存在交流?在哪些方面及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这是考古学家和历 ...

• 多面人生多面印——北朝名将独孤信家族的传奇(上)

 独孤信家族以军功起家,历仕北魏、西魏、北周三代,封侯拜将,一时荣盛无比,加之三代外戚更是风光无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很多、门类也很齐全,在古代印章类文物中,有两件是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一件是西汉皇后玉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西汉帝后玺印实物,另一件就是造型独特的独孤信多面印。独孤信多面印01独孤信多面印——古代印章之最   ...

• 博物馆的国际性视野略论

不同国家的博物馆由于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经营理念不同,发展各有特色。不过,在思考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过程中,结合个人有限的国外游历和参观体验,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油然而生。那就是在有幸走访过的一些国外博物馆以及相关文化展示空间中,除了当地丰富的藏品、富有特色的展陈之外,“国际性视野”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 ...

• 县级博物馆四点困难 未来五年发展建议

县级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博物馆的建设,《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从长期以来的相关政策以及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来看,普遍是将其作为县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列为一般性的基本建设项目,由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组织实施。本文通过对 ...

• 【本期主题】以价值特征要素认定为基础的遗产保护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范式转变中的概念与方法更新|保护理论与实践

作者:魏青这次分享的话题一方面来自于切身的实践和思考;另一方面来自对国际理念的借鉴,特别是这几年参加世界遗产大会,观察到世界遗产工作体系里可能对我们工作有借鉴意义的一些新变化和发展。很多人认同当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发生了保护范式的转变。“清源文化遗产”今年围绕这个主题做了重点介绍(相关链接见文末),这张由ICCROM的专家们总结归纳的图示 ...

• 郭物:最早的游牧王国与草原丝路的开启

  2020年12月16日下午,历史地理研究“史地研究云讲堂”第四期在线上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研究室郭物研究员作为第四期主讲人,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最早的游牧王国与草原丝路的开启》的精彩讲座,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主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杨伟兵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伊始,杨伟兵教授对郭研究员进行了介 ...

• 讲座回顾丨李宝平:“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

  2020年11月29日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长风论坛(鳌山033期)之“‘黑石’沉船所见唐代国际贸易与艺文交流”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院名誉研究员李宝平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老师主持。  在讲座开始,李老师对“黑石”号沉船的背景、出土货物,唐代的工艺科技实力和国际贸易等相关问题做了一个简 ...

• 【学术分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几个问题|尹占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几个问题——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2020年年会主旨发言尹占群苏州文物局研究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下面先从两个案例谈起,看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两个案例█ 世界文化遗产易北河谷的除名易北河谷位于德国的德累斯顿,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河谷长18公里 ...

• 【学术分享】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体系构建的核心方法|吕舟

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体系构建的核心方法——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2020年年会主旨发言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历史文化名城是《文物保护法》所确定的重要保护类型,它首先符合《文物保护法》对文物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评价,同时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也强调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今天我们所提 ...

• 推荐丨名城保护通讯分享:吕舟解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本文刊载于2020-0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通讯》,转载自微信公号“中规院名城所”。  相关链接:【文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文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调研评估的通知》解读专家:吕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 孙机:考古能看得见历史,也能望得见未来

  今年国庆节,孙机先生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即将由中华书局付梓,我去拜访他。老先生高兴地谈起不久前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关于考古工作的讲话,还拿出不久前的《光明日报》读给我:“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

• 【考古札记】徐苹芳:干考古 要有当垫脚石的准备

2020年12月12日,纪念徐苹芳先生90周年诞辰会议在山西大学召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最早的专修考古的毕业生之一,徐苹芳自1956年起就一直从事考古并多有建树。干考古这一行,要有当垫脚石的准备“考古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好像很神秘,但说实话实际上也可能很枯燥无味。”徐老说,人们关注考古,是希望能出土些价值连城的宝贝,有一个大 ...

• 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杭州产品

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杭州产品(党宝海 北京大学历史系)一、元代杭州与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13-14世纪,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亚欧大陆的陆上贸易通道,即广为人知的“丝绸之路”,在和平时期得以全线贯通。远在欧洲的商人利用这一商路网到远东地区进行贸易。这时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杭州在丝绸之路东段的经贸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14世纪前期意大利佛罗 ...

• 中国考古学的现状、任务及未来趋势—古代纹饰与古代研究新趋势

中国考古学的现状、任务及未来趋势——古代纹饰与古代研究新趋势王先胜《社会科学论坛》2019年第2期  摘要:从考古发掘、科研、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考察分析中国考古学的现状,认为中国考古学目前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一是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考古报告出版严重滞后,二是古代纹饰资料整理和相关研究严重滞后。中国考古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清楚史前至 ...

• 川本芳昭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初衷

孝文帝的改革,对以北魏政治统治阶层以鲜卑为中心的胡族集团的团结给予了重大的打击。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与中国历史上辽、金、元、清等征服王朝通过实施多种政策、努力加强本民族的团结不同,胡族出身的孝文帝颠覆了异民族统治的基础,推行被后人认为使自己的王朝提前灭亡的政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从北魏当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寻找——北魏王 ...

• 靳桂云教授团队发表北辛文化重要成果

2020年12月,国际期刊Antiquity在线发表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The Beixin Culture: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for a population dispersal of Neolithic hunter-gatherer-cultivators in northern China”(北辛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栽培人群扩散的植物考古证据)。靳桂云教授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

• 每月一讲:陶器分析的基本方法——以长田遗址陶釜为例

  在考古发掘的出土遗物中,陶器占有很大比重,它是古代人类最主要的生活用品之一,对于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遗址出土的成千上万片不同颜色、不同纹饰的陶片,我们如何入手进行分类、分析?如何判断它们破碎之前是什么样子?用来做什么?怎么做成的?  2018年,为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基本建设,我所对楚雄州武定县的长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

• 考古秦汉律令

【光明书话】  长久以来,人们对秦汉时代法律知识的了解,主要通过沈家本、程树德等清末民初学者的律令辑佚之作;辑佚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当时法律的面貌,却不无可疑。庆幸的是,在秦汉律令亡佚千余年后,拜考古学所赐,我们有机会见到当时的法律文献:不论是种类、数量,抑或是具体内容,均足以大豁阅者之目,呈现出一个前所未知的律令世界。  尽 ...

• 高翔: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 阐扬中华历史文化

  总书记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首次系统阐述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时代价值、理论方向和实践目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一篇引领新时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 ...

• 谢伏瞻:新时代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

  9月28日,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10月19日,党组会议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传达,随后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所和一线田野工作者也及时组织了学习座谈。下面我谈一下学习体会与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认真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  习 ...

• 陈星灿: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

  总书记的“9·28”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考古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凸显了考古学的重要性,肯定了几代考古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工作成果。我们要按照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要求,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学科发展的逻辑,用唯物史观来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内涵,认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 ...

• 长江文化|| 吴桂兵、季海群: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概述

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概述吴桂兵 季海群本文刊登于《长江文化论丛》第二辑,2002年10版。    “龙山时代”的概念是严文明先生在80年代初提出的,严先生分析其时间大体落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100年间①。一段时间以来,龙山时代成为学者研究文明起源、国家产生等问题的重要时间段。初始研究的重点以黄河流域为主,近 ...

• 【考古札记】陈丽萍:颜真卿等所书元氏家族墓志与唐恭皇后元氏家族谱系的复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前不久对外公布了考古发掘的元氏家族墓葬中的四合墓志信息。其中,元大谦之妻罗婉顺墓志书者为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此一发现在书法界引起极大关注。本文以唐恭皇后为中心,以新面世的元大谦罗婉顺、元自觉墓志等这些零碎史料,勾勒了恭皇后其夫族和父族的相关人物和故事,包括时所瞩目的颜真卿为其族人撰、书墓志的背景。为恭皇后家族的谱 ...

• 先王崇拜:汤商与殷商的问题

【编者按】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里刊发郭静云教授关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源及其意义和背景的分析与观察。一共三篇,本文为第三篇,欢迎关注。笔者曾经假设,日辰系统有两个文化来源,十二辰是西来的概念,但十日则代表殷人深层的文化精神。以十日为一旬的时间计算系统、以十日作为人名,都是源自殷商的文化内涵,十日系统是殷人十 ...

•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晋宏逵:故宫600年营建往事

晋宏逵,1948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毕业进入北京市文物局所属文物工作队,历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兼文物处处长等职,2002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负责古建筑的保护、维修管理工作。目前担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清乾隆内府绘制 ...

• 沈周笔下的秋菊:有酒有花皆乐事,人间无日不重阳

对菊花的喜爱,始终流露在沈周的诗画之间。当沈周晚年回忆起那些年一同赏过的菊花和一同赏花的亲友,难免心生凄凉。不过,当这位古稀老人在下一个“九日簪花白头上”之际,却还能俏皮地自嘲“风流何减少年时?”因为他早就参透:“有酒有花皆乐事,人间无日不重阳”。弘治七年的九月十五日(1494年10月13日),重阳佳节刚过不久,沈周再一次来到吴宽家族的 ...

• 苏海洋‖论丝绸之路形成的地理机制

  苏海洋,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所谓丝绸之路,“指古代与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与欧洲,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丝路沿线的政治、军事、国家关系以及和丝路相关的历史地理、交通、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艺术、重要人物、考古 ...

• 世界遗产30周年︱遗产专家访谈录·景峰:我和黄山的故事

黄山的申遗工作在当时是自上而下的,1989年7月住建部通知安徽拟将黄山列入《世界遗产公约》中国第二批申报清单项目,到9月下旬按照规定格式完成申遗项目申报书,这期间只有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当时的条件和现在完全不能比,不仅中文材料修改完善基本是人工誊抄,申遗文本英文材料也是打字机敲出来的。其他资料也只能以录像带、幻灯片、画册来展现。1989年9 ...

• 近年来艺术考古研究的热冷之思

著书者说  近年来,艺术考古成了一种时尚,各种有关的书籍出版、会议、讲座、论坛蜂拥而上,它与真真假假且还在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如火如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以及文化发展的学术热都能挂得上钩。不论是社会热点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好,还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好,艺术考古作为一个可以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

• 文旅融合 | 张家港市大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的新探索

   近年来,我国大遗址保护理论研究逐步完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实践同步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需指出的是,不同区域间,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遗址保护与利用所需的大量资金筹集困难,当地政府难以提出针对性的大遗址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办法。为此,本文希望借助于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理论,结合张 ...

• 复旦通识·中国这盘棋|侯杨方:丝绸之路——从中国到地中海

  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了解中国吗?昨天的中国曾经历怎样的困局;今天的中国正面临怎样的难题;明天的中国还有着怎样的可能?2019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给新生的第一堂通识课”第三讲“中国这盘棋是怎么下活的”,邀请彭希哲、石磊、侯杨方三位老师,一同着眼当下中国,寻觅众多问题的答案,重新认识我们的中国。本文系复旦大学历 ...

• “丝绸之路文学”正义

“丝绸之路文学”简称“丝路文学”,是近年日趋热络的概念之一,其研究也逐渐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目前,学界对丝路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分类、意义与学科归属等方面的理解仍较为模糊,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常常各行其是,尚未形成有凝聚力的学术场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概念:丝路内涵和文学表达的融合目前丝路文学的概念中,较有代表 ...

• 中国考古学的缺失丨罗泰

罗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教授(Lotharvon Falkenhausen)很喜欢中国的美食,性情也相当温和,但谈及中国考古学的现状时,他会很激烈地批评电视台的鉴宝类节目,批评一些大学考古系开设的面向文物收藏家的公众考古课程。作为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学生,他对维护中国考古学的纯净有着近乎信徒般的热忱,这种情怀值得圈内的人士深思。黄晓峰 ...

• 遗产监测 | “四色”分级预警是什么?看西安城墙这项创新举措

    文物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在文化传承和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上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在馆藏文物保护和遗址保护领域特别是对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探索在逐步增强。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 ...

• 澧县孙家岗遗址2020年度考古发掘初步收获

孙家岗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阳平原之西近武陵山余脉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代早期的遗址,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规模较大,文化堆积丰富。该遗址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专项课题“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田野工作地点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连续多年对该遗址开展主动性田野考古工作。2015年对遗址所在岗地及其周边实施了 ...

• 长江文化|| 丁家钟、贺云翱: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丁家钟 贺云翱本文刊登于《长江文化论丛》第二辑 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北方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和东南沿海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四个主要板块,而其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又是两支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汇,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 ...

• 理论前沿 | 古为今用 让文物活起来

近期曝光的河北衡水安济桥保护修缮问题,再一次引起公众对文物保护问题的关注。这次事件与年初的山西忻州铁梁桥事件极为相似,在相关讨论中,公众对保护工作的质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安济桥的保护修缮工作未能贯彻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从而造成了文物“历史信息”的丢失以及“如画废墟”意境的破坏;二是安济桥的保护修缮不应强调现 ...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一切为了石窟的永久保存与利用

  在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石窟文物研究与保护等方面,敦煌研究院都是举足轻重的研究与保护力量,结合近日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丝路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研发”与藏经洞发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接受澎湃新闻对话时表示,经过几代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敦煌学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 刘庆柱:曹操高陵的考古确认与释疑

今天有机会参加中国秦汉史学会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两会会长联席会议很高兴, 感谢李凭会长的盛情邀请。因为参加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 我发表了一些学术意见, 在社会上引起一些人的质疑。我这里想就安阳西高穴二号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的考古学确认过程、 科学依据、 认知逻辑谈些意见, 并就一些对曹操高陵考古确认的部分 “质疑” 作以释 ...

•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十字山古墓群2020年考古发掘收获

  十字山古墓群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笔架山村青家湾组,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架山古墓群三个组成墓群之一。十字山墓群位于湘江支流撇洪河上游东侧,墓群所在地为低矮丘陵地貌。经以往考古工作确认,十字山墓群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多为连续分布山丘,墓葬较为密集;南区山丘间断分布,墓葬较为稀疏。因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规划主线 ...

• 乔玉:中国公共考古的新趋势和新思考

一  虽然我们对何为“公共考古”的热烈讨论在本世纪初才开始 ,但中国公共考古实践在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即已经起步 。1926年,李济在西阴村发掘后就做了公众演讲。1930年出版的《安阳发掘报告》中,也附录了李济等学者的介绍性文章,以起到“适时向社会公众开蒙考古工作,阐释和普及考古学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伊始,苏秉琦在1950年即提出“考古是人民 ...

• 巴米扬两尊大佛的不同艺术风格

如果我们从佛教美术的角度来看,西大佛跟印度秣菟罗地区的一些佛像非常接近。佛像主要起源于两个地区,一个是印度的秣菟罗地区,一个是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犍陀罗地区。 秣菟罗地区的佛像就像向大家展示的图片一样,这个人站在这里,好像一个很紧张的姿态,头部较大、胸肩部体量较大,有点木讷,衣服显得比较薄透,衣纹从左肩走向右肩呈U字形,在两腿中间 ...

• 长江文化|| 长江流域的原始艺术(上)

长江流域的原始艺术(上)邵学海本文刊登于《长江文化论丛》第一辑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发现了仰韶文化,大量生动而又规整的陶器彩绘令世人震撼。那时,我们对长江流域史前时期的文化状况还一无所知。仰韶文化彩陶 1936年,浙江杭县良渚镇出土一批黑陶片和石器。这是长江下游第一次考古发掘,主持发掘者施昕更先生敏锐地指出:从良渚的遗 ...

• 长江文化|| 长江流域的原始艺术(下)

长江流域的原始艺术(下)邵学海本文刊登于《长江文化论丛》第一辑良渚文化的玉器 新石器时代,我国制玉、用玉特别发达的地区,大致沿东南海岸线分布。北端有辽西及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文化,中部有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南有台湾卑南遗址等。也有学者认为,史前玉文化中心只有两个,一个红山文化,一个良渚文化。同时认为,“从影响面及影响的深远意义来看 ...

• 贺云翱: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与三位考古大师的殊途同归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与三位考古大师的殊途同归贺云翱 国家文明形态的起源及其运动机制研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为此,许多学科都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享誉世界的名著。考古学作为研究文化及文明事象起源的优势学科,当然也对国家文明形态起源的问题有着独特的学术敏感性和自觉性。回看中国考古学史,从王懿荣等发 ...

• 怎样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一把手铲、一支毛刷,还有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他们钻深山、探遗迹,风餐露宿,不改初心。  他们在上下五千年的土地上剥除尘封,在文明开源之地的地层中访古探源。他们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他们是——考古人。山西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宫殿区考古发掘现场。李现俊摄  总书记指出,广大考 ...

• 王建新;王茜 | “敦煌、祁连间”究竟在何处?

“敦煌、祁连间”究竟在何处?王建新 王茜◇基本信息 摘要:对于古代月氏人西迁之前的故乡“敦煌、祁连间”的区位,长期以来的主流观点认为是在河西走廊西部。本文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攻匈奴的进军目标、路线、过程和结果的再次探讨,结合对出土文献资料、环境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今祁连山并非汉祁连山,汉代的祁 ...

• 杨蕾 | 秩序下的波澜:唐代石榴裙时尚研究

秩序下的波澜:唐代石榴裙时尚研究杨蕾◇基本信息 摘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几乎所有的用物标准都笼罩在严苛的礼制限制下,但唐代石榴裙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石榴裙颜色赤红、染色程序复杂、面料造价昂贵,本应为贵族阶级的专属物,却成为一种时尚在唐代不同阶层中广泛流行。宽容开放的文化生态、染色材料的充裕与染色技术的成熟、女性活动空间的边界拓 ...

• 王巍:“十三五”期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十三五”期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具体体现为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日益繁荣,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学科体系日益完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近五年来,中国考古学从史前到明清各个时期都有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呈现。单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就能略窥一斑。  ...

• 长江文化|| 论长江文化的发展线索、文化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论长江文化的发展线索、文化特征及其研究方法邓剑秋 张艳国本文刊登于《长江文化论丛》第一辑一 长江文化的发展线索,大抵经历了合二为一时期、长江文化发展的三次契机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三次南移时期、长江文化经历三次巨大冲击和振荡时期、长江文化的自觉时期。长江文化的发展线索,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长江文化的发展线索,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 ...

• 加强西北史地研究,推动敦煌学研究深入发展

刘进宝 (浙江大学教授)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经过百年的发展,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敦煌学理论也日益得到重视。敦煌史地也是成果丰硕,但还需要加强,不能就敦煌谈敦煌,而要与西北,尤其是与河西历史地理相结合。一如敦煌文献是敦煌学的主体是,其中就有一些反映西北地域的社会 ...

• 赵声良 | 敦煌壁画中的佛像画艺术

早期壁画中流行说法图,说法图是表现佛说法的场面,通常画出一铺三身、五身或者更多的尊像,中央为如来佛,两侧为佛弟子、菩萨以及天王等。北魏以后说法图往往两侧有众多的菩萨、飞天等,一铺说法图可能有十几身像。 在中心柱窟中,中心塔柱的正面龛是主龛,那么在洞窟的左右两侧壁往往要配合中央的彩塑画出大型的说法图,强化佛教的主题。如早期的第251窟 ...

• 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充分肯定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剖析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系统部署今后一段时期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在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一、深刻理解考古 ...

• 李零丨古代学术遗产的重新理解

在我看来,简帛古书的发现,它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发现了多少以前从未见过的怪字,也不是找到几个罕见的古本,为我们重新阅读现存古书增添了校勘和注释的线索。我认为,其挑战主要还是来自虚的方面,即我们对古书体例,对文本演变,对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其他许多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借材料的更新,可以换一下眼光。务虚胜于务实。——李零李零 ...

• 樊锦诗:一部在戈壁荒漠中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

尊敬的终身秘书长冉刻先生,  尊敬的汪德迈先生,  尊敬的中国驻法兰西大使卢沙野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我是来自中国甘肃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  我是一名中国的考古学者,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守护和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我在敦煌度过了近56年的时光,我个人的考古研究和莫高窟的保护事业是不可分离的。  ...

• 从艾兰“夏代神话说”看中西方学界夏文化研究的差异

摘要:艾兰的“夏代神话说”是西方学界“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也是中国学者最常援引并驳斥的对象。“夏代神话说”认为文献中关于夏代的记载与商人的神话形成一系列呈“结构性”对立的关系,是周人克商后把商人关于“夏”的神话历史化,以论证周人提出的“天命靡常”观念,从而将克商行为“合法化”。中西方学界对夏文化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也 ...

• 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现代化”被认为是一种由西方文化主导的发展进程。而谈及东方文明典型代表的中国文化,多数人会想到唐诗宋词、舞榭歌台,想到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即将中国文化放置于古典语境中,作为现代文明的对立面。然而既然“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中国文化从古典时期持续发展到现代社会,其显现的状态并非是固定、单一的。正如葛兆光先生在这篇于上海 ...

• 韦正:汉化佛教寺院布局浅述

2020年10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教室,带来了题为《汉化佛教寺院布局浅述》的讲座。讲座伊始,韦正老师首先简述了对于汉化佛教寺院布局的阶段划分,并指出了各阶段应该特别关注的突出现象。汉化佛教寺院布局可分为三个阶段:(1)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寺院布局研究的关键在于钟鼓楼。元代及之前,寺院钟楼、 ...

• 探幽索隐,研赜发微——读《唐宋书法史拾遗》

在书法史研究中,从书家个案入手,以人物研究为中心,重视书家传记和年谱编写,在做好周边资料工作的同时,采取“知人论世”的方式对书家的理论和创作进行阐释。这是暨南大学陈志平教授的书法史研究方法,他早岁以治黄庭坚蜚声学界,近期新出的《唐宋书法史拾遗》著述范围兼有对主流名家的深入钻研与对边缘材料的系统抉发,选择一段具体的历史区间,精耕细 ...

• 研究新突破丨“马踏飞燕”铜奔马应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宁强于2020年8月26日带研究生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考察时,发现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只鹰。这是谁的鹰?鹰和马是什么关系?马踏飞鹰造型的铜雕表现的是什么主题?带着这些疑问回到北京后,宁强教授开始比对相关考古资料,查阅历史记载,寻找准确答案。近日,这 ...

• 乙二醛的基本特性及其在饱水木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简介

木质文物是最早出现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载体,“伐木杀兽”“断木为杆”都体现了木质文物出现的历史轨迹。在我国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木质文物,如简牍、古船、棺木等。木质文物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组成。目前所发掘出土的众多木质文物由于在地下埋藏数千年时间而导致其内部结构多呈饱水状态,每一件文物所埋藏的环境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状 ...

• 新出土颜真卿书丹墓志释疑几点:为何书?真手书?

颜真卿38岁书丹的《唐元大谦妻罗婉顺墓志》,是陕西省第一次发现颜真卿手书墓志,也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书丹墓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此消息后立即引爆网络,各种解读和猜测纷纷出炉,正误皆有,良莠不齐。窃以为主要的错误是以现代人的眼界去理解古代人的行为,以70岁的颜真卿去要求38岁的颜真卿。笔者怀着对颜鲁公的崇敬之情,作为一个唐代墓志 ...

• 夏鼐博士论文中文首译:埃及珠子的考古学价值

【编者按】《埃及古珠考》是新中国考古学与埃及学奠基人夏鼐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埃及考古学领域系统研究珠饰的代表作。本书在首次公布皮特里收集品这一独特珠子收藏的同时,致力于对珠饰这种最重要的埃及文物进行系统性研究。近日该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首度翻译出版,译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学博士 ...

• 唐代景教传教士入华与“流产文明”的背后

7-9世纪的中国唐代,是一个移民众多的国家,随着西亚波斯、中亚粟特诸国外来移民而进入中国的聂斯托利派(Nestorianism)基督教会传教士,开始在新的东方疆域内传播。景教在中国存在了二百余年,经历了初唐、盛唐到晚唐的社会巨变。传教士们能把一种远离自己发源地的外域宗教移植到中国,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景教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企图达到的目标自然是 ...

• 明代《长物志》背后,原来文震亨还有这样一位舅舅

明代文徵明执吴门画坛牛耳五十年,书画传家,绵延数代。曾孙文震孟为天启二年状元,书迹遍天下。状元之弟文震亨绘画卓然隽深,书法潇疏秀逸,尤长古琴,所著《长物志》影响深远。文震孟故园“药圃”,今名“艺圃”,允称晚明造园佳构。文震亨《长物志》则叙述了园居生活的审美情趣。其实文氏兄弟除了家学渊源,与其舅舅周秉忠的影响也极大。本文通过文献钩 ...

• 《考古拾趣》里,那些有趣的考古与“有心人”

专门的学术研究既非冰冷、乏味且只能由极少数从业者出入的“象牙塔”,而从事其间的学者也从来不乏“有趣”、“有心”之人。在北朝摩崖刻经等领域有着奠基性贡献的学者赖非就是其中之一。他近年出版的著作《考古拾趣》并非是一本学术专著,而是他在学术生涯中,选取了一些有趣的人和事,转化为生动可读的随笔集,是一本有性情,又有趣的书。这里面,有他在 ...

• 观点|铜奔马并非“马踏飞燕”,所踏或为“匈奴鹰”

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图像之一,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的命名一直存在争议,而对于“马踏飞燕”这一传播最广的名字,学术界也一直颇多质疑,其实,这一文物多以“铜奔马”命名,虽然当年公布旅游形象标志时的新闻稿中称谓是“马超龙雀”。近期,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并对比内蒙古出土的匈奴鹰金冠认为,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 ...

• 博物馆:记录过去 走向未来

 在许多人看来,博物馆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和最成功的社会机构之一。对于人类、国家、社会和个人而言,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在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环境,以及促进不同国家、族群间相互理解、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挪威画家蒙克的著名画作《呐喊》,其画面背景红蓝相间,色彩有些奇异。但这样的背景并非 ...

• 卜工 研究馆员《牛河梁与早期中国的文明进程》

  2020年11月24日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卜工研究员应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之邀,在吉林大学匡亚明楼第二报告厅做了题为《牛河梁与早期中国的文明进程》的报告。讲座由王立新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有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陈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傅佳欣、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朱永刚、陈国庆、王培新、李宏伟、井中伟、刘爽等老师及80多 ...

• 方向明:良渚玉器与良渚文明

 2020年11月20日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研究员应邀请莅临广州考察指导,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中心多功能厅做了题为《良渚玉器与良渚文明》的学术讲座。这是主办的“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20年第4讲。讲座由易西兵院长、张强禄副院长主持。广州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有关负责同志、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业务人员以及部分文博 ...

• 长江文化|| 刘玉堂:长江文化及其研究刍论

长江文化及其研究刍论刘玉堂本文发表在《长江文化论丛》第一辑一 近几年来,长江文化及其研究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1995年8月中旬在武汉举行的“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更是在国际文化史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长江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学”,何以能迅速崛起?我认为,长江文化研究,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 ...

•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

人地关系问题,是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也是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人地关系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定生产方式作用下一定区域空间中生活的人群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和社会发展必然施加予自然环境诸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而自然环境也必 ...

• 考古界:马家塬墓地所见秦霸西戎的文化表象及其内因

秦人建国和扩张的过程中曾与西戎发生了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关系,考古工作者可以从双方城址、墓葬和出土器物中发现多种文化交融的现象。西戎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但考古学家对这些半牧半农的人群却知之甚少,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墓地的发掘逐步揭开了西戎一支的神秘面纱。自2006年开始发掘以来,马家塬墓地迄今已发现66座墓、2座祭祀坑,墓地中心是M6 ...

• 梁云:考古学上所见秦与西戎的关系(上)

秦文化专辑梁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秦人本是东方民族,大约在西周穆王时西迁陇右,此后逐步发展壮大。西周时期的秦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及西汉水上游的河谷地带;春秋时期奄有关中之地;战国中晚期扩张到全国。与戎狄的较量,与东方的角逐,始终是秦人发展史上重要的两个方面。甚至可以说,在变法之前,前者在对外战略上长期被优先考虑。 西戎是对中国古 ...

• 李新伟:良渚文化和中华文明

202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暨“世界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专业培训班于杭州良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多位专家进行现场授课。为向广大遗产爱好者分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我们将陆续刊出年会期间专家授课的整理内容,以飨读者。李新伟:良渚文化和中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伟首先非常感谢这次大会的 ...

• 杨效俊:壁画与葬具:6—7世纪墓室象征意义的转变

本文从壁画与葬具的关系入手,探讨6——7世纪墓室象征意义的转换。墓室环境的中心由东魏北齐的两个中心,期间通过壁画与葬具的功能渗透、转化而至初唐实现墓室环境的单中心。这一过程也是墓室环境逐渐寝宫、寝室化的过程。  一、东魏北齐壁画墓的两个中心:A,墓室壁画以北壁的墓主人像为中心。描绘墓主生前的存在场面,每幅独立构图,无背景,与其依附 ...

• 北朝葬具孝子图的形式与意义丨郑岩

2020年11月2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知”系列讲座第22期将以直播形式在线下、线上同时举行,具体地点为公共教学楼1203。讲座题目为“闭门论车:关于秦始皇陵铜车马的思考”,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郑岩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乌云毕力格主持。  秦陵铜车马于1978年6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地方勘探出土,共两辆,是继秦兵马俑 ...

• 侯宁彬:陕历博是这样让老百姓爱上博物馆的!

  “人民日报文创会客厅”第一季:  “馆长有话说”  让我们与各大博物馆馆长一起,  解开文博密码,探索历史奥秘。    本期做客嘉宾:  侯宁彬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在中国的西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存——这里就是三秦 ...

• 探索精神文化考古的时代价值

考古遗存不仅能让人了解古代的物质生活,更能让人从中探究古人在宗教、文字、艺术等方面的精神世界。考古学中的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旨在透过物质性遗存,探索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密码”。  探究古人精神世界  古代先民通过物质与精神活动不断积累与发展人类文明。“人类精神活动总体上可以从社会心理基础和社会意识形式上进行分类。社会心理是没有理论化 ...

• 石峁族属或与帝舜有关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由内外两重城墙构成,内外城均为地面起建的石砌城墙。在内城中部偏西,建有顶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皇城台”。该遗址四围筑有护坡石墙,石墙自下而上逐阶内收,阶阶相叠,形成台阶覆斗之状。2011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队等对石峁遗址展开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先后清理出城门、城墙及附 ...

• 贺云翱|| 长江文化: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

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中国三峡》杂志2020年第1期。2019年10月《中国三峡》杂志社主编徐祖苗先生向贺云翱教授约稿,《中国三峡》计划出刊关于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及长江文化方面的专刊,此文即应徐主编约稿而完成。    中华民族坐拥两条母亲河——长江和黄河,这是何等幸运!    & ...

• 曹兵武 | 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奠基者

2021年将是以田野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中国考古学诞生和仰韶文化发现与命名的百年纪念。1921年,作为当时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首次以田野发掘的方法,发现、认定和命名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这是将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基础和源头追寻到文献与传说时代边界之外的实证性材料,也是安特生依据仰韶彩陶与西亚 ...

• 基建考古“十四五”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及应对策略

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的实践看,基建考古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物行业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和内容。它既有与主动性考古的共性,更有因文物保护需要与社会生产建设活动需要“两个需要”交叉所产生的个性。从工作性质来说,基建考古既具有国家性、垄断性、非盈利性,同时还具有被动性、服务性、学术性。其中 ...

• 青铜器研究要注意五个方面丨李学勤

  宋代青铜器著录论述的涌现,是当时兴起的学术潮流的一部分,这种潮流到清代臻于极盛,传统上称作金石学。所谓“金”,即指青铜器而言。大家都承认,金石学为现代考古学在中国萌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不过金石学究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其间一个重要差别是金石学旨在“证经补史”,从而处于传统经学、史学的从属地位。也正因为这 ...

• “考古是个朝阳学科”——首席专家王巍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冯源   中华文明史从何时发端?良渚文明后续如何?中原文明为何能够崛起?   “我们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登上浙江大学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在“十三五”收官之际,回眸他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工程历时16年,跨越了“十五”“十 ...

• 北魏祭坛为何近似天坛圜丘?

本文原载于《北京晚报·五色土》2020年11月11日文 | 唐山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区北的大青山蜈蚣坝顶,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表示:“史书上与北魏皇家祭天相关的记载很多,但此前没发现过北魏皇家祭天遗址。”该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2019年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初步明确原建筑的形制。消息传来 ...

•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为 ...

• 荣新江 | 敦煌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

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敦煌,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是丝路上繁荣的国际都会之一。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由于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比较频繁,敦煌曾经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然而,北宋以降,因为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渐渐取代陆上丝路而繁荣起来,特别是明朝把敦煌弃置于嘉峪关之外,经河西走廊通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